[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一愿王——礼敬诸佛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53

第一愿王——礼敬诸佛

  经文: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译:

  普贤菩萨告诉善财说:善男子,说礼敬诸佛的意思是:包括法界、虚空界和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佛刹国土在内的,像极微尘数目那样多的佛,我依靠普贤菩萨行愿的法力的缘故,全都得到我的深心信奉理解;他们就好像在我面前一样,我以全部的清净身业、语业、意业供奉他们,以此常修礼敬诸佛的功德。在每一佛所在的地方,都显现出言说不尽的,如佛刹极微尘一样多的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礼敬着同样言说不尽的,像佛刹极微尘一样多数目的佛。如果虚空的世界是有穷尽的,我的礼敬才是有穷尽的。正因为虚空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的礼敬也就是没有穷尽的。像这样,直到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的烦恼除尽,我对佛的礼敬仍然是无穷无尽的。礼敬诸佛的意念,一一相续,没有一刻中断,以清净身业、语业、意业来礼敬诸佛的善功德行为也就无穷无尽,永无疲倦。   

  讲解:

  礼敬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内存恭敬之心,运于身口而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礼敬过去佛与现在佛,稍具善根的人都能做得到;而礼敬未来佛,非有相当的智慧平等心难以做到。因为礼敬未来佛,即是礼敬现在一切众生。我们所产生的骄慢之罪往往不在过去佛与现在佛上,大多过失于当来佛上。所以要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慢心,则为自伤。

  礼佛具有忏悔罪过、修持禅定与感恩礼敬的意义。印光大师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借礼佛以“身、语、意”三密表达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与感恩,并检讨自我、忏悔过去所造的业障,不但有助于品徳的提升,也能让人身心安定。所以,礼佛是每一位佛教徒首先要学习的功课。

  礼佛的心态有七种:

  一、我慢礼:谓依位次,无恭敬心,五体不具,如捣碓然。

  二、唱和礼:谓心无静想,见人则身轻急礼,人去则身惰心疲,盖心散而口和也。

  三、身心恭敬礼:谓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

  四、发智清净礼:谓达佛境界,随心现量。礼一佛,则礼一切佛。礼一拜,则礼法界,盖诸佛法身融通故。

  五、遍入法界礼: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礼法界诸佛。

  六、正观礼:谓礼自性佛,不缘想他佛,以一切众生,各有平等佛性故。

  七、实相平等礼:谓上六种,有礼有观,自他两异,惟此一礼,无自他分别,凡圣一如,体用不二。

  此中前三为事礼,后四为理礼。学佛者应依后五,莫依前二。

  礼佛的动作,是心诚意敬的将双手合掌,低头弯腰,五体投地,两肘两膝以及额头着地,完成头面接触佛足的最高敬礼,故又称为顶礼。

  标准礼佛动作如下: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随即跪下。

  3、左掌向下按于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4、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5、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头面接足礼”。

  6、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7、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起立。合掌依然。

  8、三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此为问讯。

  《六祖法宝坛经》僧法达初见六祖时即是“我慢礼”: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祖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是释迦本师对大势至菩萨所宣示。这一品讲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轻,当他在路上遇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时,全部礼拜赞叹,并且说:“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可是有些人觉得他太啰嗦,有些人则认为他是在讽刺而生气,有人傲慢地认为你有什么资格为我授记,于是便向他投掷棍棒、石头或土块。然而常不轻比丘不生瞋恚,只是退到受攻击的范围之外,更大声地重复那些话,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轻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获得六根清净,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命终之后,得值千万亿佛。释迦本师就是那位常不轻菩萨。

  常不轻菩萨为身口意三业礼敬诸佛提供了一个典范。不轻众生而深敬,即是坐如来座;忍于打骂,即是着如来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入如来室。又深敬是意业,赞叹“汝等皆当作佛”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以礼拜作为自己的修行,凡夫众生只具理性佛,尚且礼敬;何况修因证果的佛陀,更会礼敬。常不轻菩萨的行持,对初心菩萨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态,是一付良药。

  关于礼,慈舟法师有段很好的开示,他说:所谓礼,就是体的意思,这个“体”不是本体,而是体贴、体谅,就是我们要体谅佛的境界、体贴佛的心,这样才能现起普贤的礼敬。佛心如何呢?佛心是常恒、周遍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山河与大地,皆是法王身”,所以称性礼应是竖穷横遍的敬礼;又“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所以,礼敬一法身佛时,便是礼敬十方三世佛,这才是称性礼敬,才能与十方诸佛感应道交。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每个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祖师曰:“世界只是个幻象;唯有空性是真实的;世界就是空性。”《宝性论》云:“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就像虚空无分别地遍行于一切粗细的色法中,心的自性无垢法界也遍行于一切诸法中——一切都是诸佛的显现,显现的一切都是诸佛。也可以表述为:一切都是佛性的显现,显现的一切都是佛性的化身。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我依靠普贤菩萨行愿的法力的缘故,全都得到我的甚深信奉理解,他们就好像在我面前一样。

  一、普贤行愿力:这是法力,不依行愿不能周遍故。即以普贤愿力见一切境皆是诸佛而为所缘,名为法力;

  二、甚深信解力:这是自力,印持诸佛,遍于时处,如对目前。即以甚深信解的智慧决定印可,摄持如上佛境,令现在前,名为自力。

  “悉以清净身语意,常修礼敬。”

  对于三世一切诸佛,悉以清净的身业、语业、意业常修礼敬。

  礼敬要点有二:一、以清净身语意,二、常修不间断。

  清净三业,简别染污业,即身无杀盗淫,口离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起贪嗔痴。我们是由染污业流转生死、堕入恶道,现在修成佛因,须凭净业。三业不清净,不能成就如来功德。

  三业清净的必要性:三业清净才能感通佛心。如水清月现,水浊月隐。水喻心,月喻佛,心净则佛现。

  三业恭敬也表佛有三种神通。佛有天眼通,能见我们的身,故应身恭敬;佛有天耳通,能闻我们的语,故应语恭敬;佛有他心通,能知我们的心,故应意恭敬。

  为何要常修礼敬呢?大家想想,佛是常恒、周遍的,何时没有、何处没有呢?一毛一尘中都有无尽佛身,所以应常修礼敬。以自性佛而言,“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所以常应内观,礼敬身内法身真佛。暂时不礼敬,落于染污中。

  《仁王经》上,佛告波斯匿王:“你以哪种相观如来呢?”

  波斯匿王答:“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乃至云:非相,非无相,非取非舍,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观如来。”

  佛说:“善男子!如汝所说,诸佛如来十力、四无畏等恒沙功德诸不共法,悉皆如此。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观,若作他观,名为邪观。”

  以普贤行愿力与甚深信解力,在每尊佛的前面都顿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身体,每一身体都周遍敬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如来。

  直到虚空界穷尽了,我的礼敬才穷尽,以虚空界不可穷尽的缘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像这样,直到众生界穷尽了、众生的业穷尽了、众生的烦恼穷尽了,我的礼佛才有穷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厌足。可见此处普贤礼敬愿是无尽愿,以下诸愿都是如此。

  圭峰大师说:“若不以普贤观行之力,如何能念念不断呢?愿智者审思此文,不应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为礼。以此为例,下面九门也不应以生灭取相的赞叹、供养乃至回向等,作为普贤行愿。”

  因此,普贤行愿为称性行愿,若以生灭心取相,则不契本性,无法令普贤行周遍法界,念念不断。因为以生灭心取相,境界就狭隘有限量,不能周遍恒常。因此,应当以离生灭的智慧不住相而礼。

  普贤行与文殊智需要并运,文殊智如目,普贤行如足。故偈文说:“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一朵开悟的花》:

  悬崖边,长着一株花。叶子翠绿,花儿灿烂。

  我问花:你独自在这孤独吗?

  花儿回答我:我扎根大地母亲,与大自然为伴,不孤独。

  我问花:你独自在这绽放,是否需要很大的勇气?

  花儿回答我:我不知道什么叫做勇气,我只知道顺应大自然生长,该吐芽的时候吐芽,该抽茎的时候抽茎,该长叶的时候长叶,该开花的时候开花。

  我问花:你讨厌狂风暴雨吗?它们随时将你摧残!

  花儿回答我:如果因为它们倒下了是因为我还不够强壮,如果我能重新站起来,是因为我又成长了,我感恩它们对我的考验。

  我问花:你会嫉妒比你长得好看的花并因此自卑吗?

  花儿回答我:我不知比较,我只知道我生来是这样,别人生来是那样,我欣赏自已的独特,我也赞赏它人的美。大自然里万物异曲同工,都是爱和美的创造,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缺了谁都是缺失。唯有和谐,没有美丑之分。

  我问花:很多人都在寻找使命?你知道你的使命是什么吗?

  花儿回答我:我的使命就是成长绽放自已。“使命”让人听起来很高尚,事实上每个人活出了自已就是完成了使命!太阳成为太阳发散光,苹果树成长为苹果树结出苹果,梨树成长为梨树结出梨,音乐家成为音乐家,歌唱家成为歌唱家,作家成为作家,画家成为画家……

  我问花:有大的使命不是能服务更多人吗?

  花儿回答我:世界万物都在服务,存在就在服务。就算一粒灰尘也是构成道路的一部分。你需要走路,路就在服务,造路的人,工人,技术员,工程师,设计师,总策划人……构成路的原材料:砂、石、水、水泥等等都是服务的一份子。再如房屋提供给人居住是服务,水杯给人装水也是服务,一张小小的卡片,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也是服务。你说谁的使命大谁的使命小呢?“使命”原本是那么的平常,只不过是被人的重要性给夸大了。

  我问花:人有那么多外在的压力与限制,如何成长为自已?

  花儿回答我:压力与限制不在外在,是人本身对自我形象保护的一个借口。怕失去孝顺儿子的形象;担心失去贤妻良母的形象;怕失去外人眼里温柔可爱的形象;想成为自已,又不敢成为自已,矛盾的心里带来了压力与限制,全是一手导演,作茧自缚。

  我问花:活出自已,是不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花儿回答我:每个人每个物种都有自由意志。活出自已是天性。在没有活出自已时,由于天性受到压抑,才会对世界造成一些破坏性后果。愤怒,抱怨,悲伤……这些情绪就是因此而产生。活出自已,成长完全的人会处于一种满足喜悦的状态,因而会给世界带来正面的影响。

  我问花:你怕死吗?

  花儿回答我:你是指当我的身体消失的那一刻吗?本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从泥土中来,再回到泥土中去,这是很自然的事。去享受这一个过程。

  我问花:你死过千百回,你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

  花儿回答我:死亡就像穿衣服,把旧了的衣服脱下,再换一件穿上。

  我问花:你失去身体,你是谁?

  花儿回答我:身体不是我的,头脑不是我的,思想不是我的,我是存在,意识,喜乐!

   

  《都市茅棚160、我的世界只有我》

  我站在大圆镜前,欣赏自己的作品:地水火风,芸芸众生,山河大地,古往今来,了了分明,无碍显现,王侯将相,粉墨登场。

  无所从来的我,享受着轮回与涅槃。我知道,在我生起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所以我对这个如幻的世界没有任何意见,不抱怨,也无需推诿。古往今来发生的这一切,我承担完全责任。我爱这一切,看似复杂,却有条不紊,徐徐运作,如水月无痕。花开花谢,丰富而优雅;云卷云舒,和谐而安祥。似动而静,润物无声,处处禅定;似静而动,不离自性,时时般若。

  镜中这水彩般的人、法、物、事,一幕幕,都是我连绵的念头,妙思纷纭,天马行空。一些念头静下来,觉了,称作十方诸佛;无数念头忙碌碌,未觉,名为九界众生。先觉的念头觉后觉,叫度众生;后觉的念头随先觉,名修行。先觉劝导未觉,虽是自言自语,却名弘法利生;未觉纠缠未觉,明明自寻烦恼,依旧执著斗诤。

  因为,我的世界只有我,所以,我的世界没有我。情与无情,同具正觉。在这个世界里,要做的也只是享用这份寂静的庄严。没有成功和失败,不存在荣誉和屈辱,不必炫耀和隐藏,无须造作和取舍。启用时,天地日月光明显赫;安息时,万物山河归于寂灭。虚空而万有,明亮而平淡,周遍而安住,如如不动而生机盎然。

《华严经》觉林菩萨偈: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返回 清净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二愿王——称赞如来
下一篇: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导言
 大乘攻略:前学 二、空分之中观空性见:般若智慧
 内心解读 六、证知分:十种性格和十波罗蜜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章
 净土宗入门 四 净土宗判教
 本尊阿弥陀佛 第五章 依报庄严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结归
 认识因果 第二章 因果轮回
 朝圣圆觉——《圆觉经》讲记 目录 圆觉经经文
 认识因果 第十章 忏悔业障
 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付嘱品第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七、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栏目:成观法师]
 朱熹~春日[栏目:禅诗三百首]
 法句经要义 第五品 愚品 聪慧的年轻人 智者迅速领悟正法[栏目:法句经要义]
 药师佛感应录(古代)[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禅修有三法[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什么是理体三宝?[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义要释 第二章 破诸相 第二节 十八界空[栏目:唐普式居士]
 与其祈求奇迹,不如创造奇迹[栏目:心生菩提树·佛理小故事]
 烟供的意义及功德(拉尊南开吉美伏藏师)[栏目:参考]
 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第八章 晚年时代[栏目:蒋维乔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