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99、临终助念算不算终极关怀,应注意什么?
 
{返回 居士学佛100问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514

99、临终助念算不算终极关怀,应注意什么?

(一)何为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所指向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基本问题。第一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第二是人的处境问题: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人生价值、人生意义及人的根本困境等问题。读者看来,第一个问题才是‘终极关怀’范畴的本意,也是点评者的本意,其余都是附加或陪衬,这在后面可以看得清楚。

所有这些问题既是哲学、宗教关心讨论的物件,也是文学艺术关心思考的物件。其实,按‘终极关怀’的本意,实则关怀‘终极’,即对身后(死后)的关怀,宗教就是人类的一种对终极的关怀。死后上天堂(信上帝者),抑或入地狱(无神论者),这就是终极关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认为‘身后是个无’(罗素语),终极关怀问题便不复存在。

儒家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重实用价值,即使人生哲学也主要讨论怎样处世做人,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毋庸讳言,此种理论自有道理,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其弊病是容易眼光尽落现世。针对儒家文化这个‘弊病’,终极关怀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国人提高对精神价值的认识,提高精神生活的深度。‘终极’永远存在于人类精神领域的上方或前方,‘终极’和‘现实’在人的精神空间中形成了上下前后两个张力场,少了哪个支点,人类生活就会失去平衡。

人类需要现实关怀,更需要终极关怀,思想家们为此而前赴后继,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文化史表明,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是‘思想’与‘生命’的源泉。由人的‘存在’的时空限定性所决定,‘生命’是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价值判断,‘生命’的现实关怀是终极关怀的‘逻辑’起点。所以,由现实关怀出发进而解决终极关怀问题,使人类的文明生生不息,得以形成哲学、科学及宗教的文化形式。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哲学、科学及宗教却呈现为不同的‘范式328’,从而对人的‘存在’授于了不同的现实关怀并给出了不同的终极关怀。由‘生命’的时空限定性所决定,终极关怀是对现实关怀的超越,但是,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超越之路,人们则宁可放弃终极关怀而更加注重现实关怀,竭尽全力地谋求现实利益。当社会的政治架构为赢得人们的支援而顺以现实关怀的理念时,只能促使社会更加注重现实利益。随著哲学、科学及宗教的困境,人们对终极关怀的无望和现实利益的膨胀已经把这个世界推向了危险的边缘。对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问题而言,‘哲学的终结’、‘科学的终结’及‘西方的终结’,是这个时代最危险的声音。所以,面对西方理性的崩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对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给出‘范式’,为理性指出一个方向,是本题目的之所在。为‘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提供佛教文化的智慧。

前文诸多问题,大都是现实关怀,故最后提出终极关怀。

因为,当人们一旦领悟到世俗领域的有限意义时,就会重新回到圣哲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终极关怀。人的理性一度被认为是无所不能、主宰一切的,理性批判的利剑指向一切神圣的领域。然而,理性自身是否承受得了理性的批判?世界的终极原因果真能被理性所破译?人的理性认识愈是深入,就愈是发现理性本身的局限,而理性无法填补的认识空间就只能由对终极价值的信仰予以填补。因此,即便是二十世纪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诸如爱因斯坦、汤因比等)的内心,也无不激荡著宗教的情怀。

(二)临终切要。

《印光大师文钞》中,提出了净土宗的修学纲要: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8句话中,浓缩了佛教文化对人类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真为生死),既要解决生的问题,也要解决死的问题。因此,‘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净土,解脱生老病死的一切烦恼和痛苦。进而成佛,帮助一切众生解脱烦恼和痛苦。所谓:‘发菩提心’,普度众生。

而净土宗的终极关怀,便落实在临终助念上。这就是临终切要。

《印光大师文钞》中嘱咐我们:‘念佛之人,若已证道,则临命终时,任彼刀割香涂,了无动念之事,则无所谓为损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业尽情空地位,则临终得人助念,即可决定往生。若遇无知眷属,预于未死以前,为之洗沐换衣,令其搬动受苦。纵不受苦,一经搬动,心便不能归一于佛。(以动其躯体,心便不能彻底清净纯一。)若再向之哭泣,则自己亦生爱恋,便与佛不相应,欲得往生,莫由也已。所以平素,即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与说,到自己临终,彼等即是助道之人。岂但与己有益,实亦与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绝不与彼说其利害,则汝临终时,彼等决定是破坏正念之人,决不助汝净心,令得往生也。’(书二九)

‘又念佛之人,必须劝家中眷属,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备彼等于父母,及诸眷属之有命终者,为之助念。否则,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爱恋等念。(预为洗澡换衣,则失正念。若搬动致疼痛,则生嗔恨。嗔恨,则或致堕于毒虫之类。若对之哭泣,则生爱恋。均属失正念,而永无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损。念佛者,一经破坏,正念全失,将欲往生,竟莫能得。从此长劫轮回六道,皆此等眷属之所致也。’(书九七)

‘念佛之人,当劝父母念佛求生西方。然欲父母临终决定生西,非预为眷属说临终助念,及瞎张罗,并哭泣之利害不可。故欲父母临终得眷属助念之益,不受破坏正念之害者,非平时为说念佛之利益,令彼各各常念不可。如是,则不独有益于父母,实有益于现生眷属,后世子孙也。临终助念,无论老少,均当如是。详看饬终津梁,自知。(上海佛学书局,苏州报国寺,均有出售。)’(书四)

‘昨接汝,及范古农之书,知汝宿世固有善根。然犹以文人习气未除,几致不得实益。今则实行其事,犹不知自利利他之相关甚钜。且勿论外人,即自己丈夫、儿女、媳妇、孙等,均当教以常念佛号。一则令彼等同种善根,当此大乱之世,若不以佛为怙恃,则危险可虑。二则不于平时令彼等操练熟习,一旦汝欲谢世,彼等以世俗知见,预为瞎张罗哭泣。则汝纵有净功,可以与佛相应,蒙佛接引。一经此种动作,破坏净念,决定仍复留住娑婆。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受轮回矣。是以劝眷属念佛,为最要紧之一件大事。光粥饭庸僧,于经教妙理,不能令汝得益。唯此一事,由阅历数十年,可以令汝现生亲得利益。汝若能依行,不异求佛接引汝及眷属,并后世子孙也。’(书一八)

‘念佛之人,有病,即作将死想,一心念佛。寿若未尽,反能速愈。若唯望病愈,则是怕死。有怕死之心,便难感佛。’(书二五四)


‘有病,即作将往生想,念佛求往生。世寿未尽,则可速愈。世寿已尽,不至以求愈而与佛不能感应道交也。幸彼自知不能挽回,即趺坐念佛。谆嘱家人,首句,即云,死后不动遗体。盖欲坐逝,以为同志表率。次说不杀生,不用荤祭等。并令报汝,及转报光。遂一心念佛,并令家人助念。’(书二五五)

‘张福泉婶母刘氏,生性淳笃,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净、等所说而念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转胜于前,逾十四时,通身冷透,顶犹温暖,肢体柔软,蝇不至室等瑞相。接大集经说,临终征验偈云。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以人将死时,热气从下至上者,超升。从上至下者,堕落。若通身冰冷,唯顶上热者,必生西方入圣道。眼及额颅热者,生天道。心热者,生人道。腹热者,生饿鬼道。膝盖热者,生畜生道。脚板热者,生地狱道。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临终若被无知眷属,预为揩身换衣,及问诸事,与哭泣等。由此因缘,破坏正念,遂难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须令家中眷属,平时皆念。则自己临终,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说临终助念之利益,及不得瞎张罗哭泣之祸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亲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弘化三期)

‘了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念佛法门,是佛法中特别的一法门。此法,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恶罪人,皆当修习,皆可仗佛慈力,现生往生西方。其功德力用,与佛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迥然不同。何以故。一切大小乘法,皆仗自己戒、定、慧、力,了生脱死。勿道具缚凡夫不能了,即已证初、二、三、果之圣人亦不能了,四果阿罗汉方了。此约小乘说。若约圆教说,五品位,所悟与佛同俦,而见惑尚未能断。五品后心断见惑,即证初信。此位菩萨,约断惑,与小乘初果相同。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超越初果千万亿亿倍。直至六信后心,断思惑尽,则证七信。此位菩萨,方了生死。了生脱死,岂易言哉。是知仗自力了生死之难,难如登天矣。六信位菩萨尚不能了,况具足惑业之凡夫乎。唯净土法门,仗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世之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一以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一以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唯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仍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弘化一三期)

‘昨接汝书,知汝父病极沉重。不可作世间痴心妄想,当依佛法,为之助念南无阿弥陀佛。祈其寿已尽,则速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寿未尽,则速得痊愈。汝父年已七十多,当此危险世代,固宜全家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若其世寿未尽,亦可以助念功德,令得速愈。但不可只求病愈,不求往生,如其寿尽,便失大事。当为汝父一心助念。彼能念,则随之念。不能念,则一心听汝等念。凡要紧事,当先问问。不要紧事,概不可提。若有志诚恳切之居士,宜请几位,同你们分班相续不断的助念。一直念到断气之后,还是一样的念去。如此接连再念三点钟,方好停念。又切不可未死以前,及才断气,就揩身换衣哭泣。此等行为,皆是拉他下海。世间人以此为孝,其破坏正念,不能往生,反令堕落。罪同杀亲,要紧之极。’(弘化一三期)

附:生命转世之说,如何证明?

生命转世、无始无终的观点是一切宗教的基础,也是佛学的思想基础。若转世的观点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础就会产生动摇。因此,对生命转世的问题,要从逻辑推理和现实证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现介绍《因明逻辑》论证生命转世的方法。

(一)生命具有先行同质因。

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缘是‘因’,事物本身是‘果’。事物从本质上分两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物质实体都是物质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质众缘和合体,精神意识是以极短的时分为单位的生灭连续不断的‘意识的续流’,犹如河流、电流,前一刹那的意识是后一刹那意识的同质因,后一刹那意识是前一刹那意识的同质果。刹那意识,前后相续,因果接连不断,便形成了生命意识之流。瓜种生不出豌豆,石头变不成花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任何事物无因不生,异因也不生。人的意识,也是无因不生,非同质的异因物质也无法生出意识。意识和物质,虽然相依,却非同质。意识中生不出物质,物质中也生不出意识,因果同质性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因果必然同质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识的前因必然是意识而不是物质。既然人的意识的前因是同质的意识,人在母胎中形成时的第一刹那的意识的前因是从何而来呢?作为人的有形的物质肉体,其同质的物质因,来自父母的精血,与肉体相连而性质完全不同的意识,不会没有同质先前因,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后一刹那意识,还会有什么呢?

(二)续流先前因。

意识不是物质分子集合体,而是先后相续不断的续流——意识流。既然意识是续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灭亡,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同的无始无终的生灭连续过程,既然是前后相续的过程,怎么会没有先前之流和后续之流,只有现时之流呢?以现实的意识为例也能证明意识先后相续的道理。如识别作用和回忆都离不开先前意识,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先后意识连续不断的证明。意识续流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总体意识续流的一个时段,现时生命,从生到死,这一时段也是生命自身总流转过程中的一个时段,并非全过程。

(三)习性规则。


生命活动中的每一种重复的实践,会变成习性。这种习性,也称本能。牛犊和象仔刚生下几分钟就会寻找母乳吃奶,人和动物的异性相求,也不需要谁来教。这都叫作本能。这种本能习性,若无先前的实践活动,怎么会形成呢?机器人为什么没有本能?本能习性是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幼儿和初生动物身上现出的本能习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实践活动。若有先前的实践活动,初生生命的先前实践活动,不在前世,又怎么可能在今世呢?

(四)前世回忆。

‘回忆’是指对过去经验的事件的回忆。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不会有回忆。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回忆起前世的儿童,有许多根据回忆认定前世住址、家庭、亲人的国内外事例,古今中外的传说记载,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认定中回忆,也无法断然否定许多儿童凭回忆认定前世的实例。通过逻辑推理和现实事例,完全可以证明生命转世理论的正确性,能证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样可以证明,生命定有后世。


{返回 居士学佛100问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100、信佛是不是迷信?
下一篇:98、有很多法门我都想修,怎么办呢?
 44、为什么要减少欲望、杂念?
 78、怎样才能知道前世及来世?
 9、学佛的目的是什么?
 6、我本人信仰三宝,但我的信仰却常令朋友及他人评谤,我应当怎么办?..
 47、有人说:‘佛教只关心来世,不关心今世。’这话对吗?
 90、学习持咒及修本尊法是否一定要先受灌顶呢?
 15、凡师长或者上师的话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吗?
 34、居士的学修要和出家人一样吗?
 20、佛教只讲随缘吗?
 53、对别的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一一七一)[栏目:杂阿含经]
 生死 Life & Death[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小人之恩不可不报[栏目:圣开法师]
 07-137造塔、绕塔功德殊胜[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秀发供佛[栏目:佛经故事选辑-女性的故事]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124-125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论僧尼皆宜急力求学[栏目:明真法师]
 金刚铃[栏目:解惑之智·嘎玛仁波切]
 玄奘精神 第3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2)[栏目:玄奘精神]
 培养爱心 春之美[栏目:一行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