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念,使浮躁远离 三、贪嗔痴制造问题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60

三、贪嗔痴制造问题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就像我们对某人或某物生起贪心,这种贪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会贪恋这个而非那个?为什么我们会被贪心驱使着,得不到就寝食难安,得到了又唯恐失去?正是来自于我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这样那样的种种观念。
   我们觉得这个人或物很重要,很喜欢,当这种思维被反复强化之后,贪心就会随之增长,从动心发展为动力。最终,从开始的一点点贪念,逐步增长到铺天盖地的贪,彻底地笼罩你,左右你,促使我们不断地为之奋斗。而在奋斗过程中,这个对象的重要感又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贪是如此,一切心行的运作规律都是如此。我们对某人生起嗔心,反复想着他的坏处,嗔心就会迅速扩大。我们对自己生起执著,时时想着自己的长处,我慢就会随之增长。我们不妨观察一下,有哪种心理不是在相关因缘下产生并发展的? 
   身为凡夫,我们的心念往往和贪、嗔、痴密切相关。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所以成为凡夫,所以流转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称之为三毒,即危害心灵健康的三种病毒。其中的痴就是无明,也是一切问题的源头。
   无明就是心灵的黑暗,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不清潜藏的觉悟本性。因为看不清,就会对自己产生错误设定,把种种不是“我”的东西,当做是自我的替代品——比如身体,比如相貌,比如地位,比如身份。我们已经完全认同了这种替代,从未产生怀疑。对很多人说,如果连这个与生俱来的身体都不能代表“我”,恐怕是一个近乎荒谬的观点,并且远远超出我们的理解和承受力。
   事实上,我们安立为“我”的这一切,我们所拥有的身体、相貌、地位、身份,虽然和我们有关,但只是暂时而非永久的关系,更不能真正地代表“我”。如果对这点定位不清,就会产生坚固的执著,进而形成依赖。因为依赖,就希望它是永恒的,希望身体永远健康,希望相貌永远年轻,希望地位永远稳固,这样才足以成为我们的支撑,让我们觉得安心,觉得安全。
   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身体会死亡,相貌会衰老,地位会失去,身份会改变。不必说整个世界,仅仅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人走向死亡,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天灾人祸发出警报。这些现实不断冲击着我们的安全感,使我们觉得这些依赖是岌岌可危的,是靠不住的。仅仅因为担心失去自己所拥有的,就足以使我们产生焦虑,甚至是非常严重的焦虑。一旦真的失去,孤独、沮丧乃至嗔恨也就在所难免。
   所以说,各种负面情绪的根源就在于贪嗔痴。而由无明产生的种种错误观念,又对负面情绪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些情绪的攻击下,我们常常连对手在哪都分辨不清,自然不会有还手之力。其结果,就是不断纵容这些情绪,使其兴风作浪,泛滥成灾。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正念,使浮躁远离 四、戒定慧成就解脱
下一篇:正念,使浮躁远离 二、寻找调心之道
 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
 说说而已,还是付诸实践
 学佛也需要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
 身似孤云闲 悠悠任来去——访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
 心的训练——定
 为现代人量身定制的常规宗教生活
 建立合理性的世界道德规范
 《心经》的般若正观
 《菩提道次第》的修学要领
 靠什么成为法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 Tathagatas Unimaginable State Sutra[栏目:英文佛典]
 中峰明本禅师传 后记[栏目:中峰明本禅师传]
 统治者[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西方净土的成立原理[栏目:大安法师]
 让我们接受春天的访问[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法华漫话系列:广开方便之门[栏目:学诚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四六)[栏目:杂阿含经]
 《佛教三字经》新注 结集三藏[栏目:唐思鹏居士]
 噶居寺弟子的基础功课[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请说明中士道的皈依意乐、皈依时间及对境?[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