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06
三、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
  
  人际交往能力或“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是提高情商的另一重要方面,它是社会生存所必需,乃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社会、团体和他人,提供规范、关怀、温情、精神支撑,是个人生活和成长不可或缺的外缘,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人以亲密感、信任感、依附感、安全感和实际帮助,能增强个人的自信自尊,提高个人的价值感。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研究发现:乐于助人、人际关系和谐者预期寿命显著延长;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人际关系不融洽者死亡率比常人高1.5-2倍。
  佛教教给人们许多交际之道,其重要原则有:
  1、怀慈悲心、平等心、利益心广结善缘,助人为乐。
  这是佛教处理人际关系之根本,《小品般若经·大如品》教菩萨对一切众生应怀平等心、慈心、不异心、安隐心、不瞋心、不恼心、不戏弄心、父母心、兄弟心等十种心,与共语言交往。《大般若经》卷三二四说当于一切众生住平等心、起恭敬心、质直心、调柔心、利益心、安乐心、无碍心,起如父母、兄弟,如姊妹、如男女、如亲族心,起朋友心,起如亲教师、如轨范师、如弟子、如同学心,起如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心、菩萨摩诃萨心、如来心,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心,起应救济、怜悯、覆护心,起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心,起空、无相、无愿心,并以此等心应与其语言交往。
  以慈悲心待人,给人以关怀、爱心、热心和同情,自然会具有亲和力,获得别人的好感;以平等心对待他人,不轻视骄慢势利,甚至将众生都看作未来之佛,高度尊重他人,也会获得他人的尊重。佛陀教导弟子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利益众生,“广结善缘”,帮助人排忧解难。《即兴自说·居士经》佛偈言:
  有苦有难者,当去多关照;人与人之间,相爱互友好。
  《大宝积经》卷八五谓菩萨应“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增上意乐”——常怀利益一切众生的意欲。若持守菩萨饶益有情戒,热情主动地作一切众生的挚友助伴,作众生“不请之友”,则更会受到众人的爱戴。一个慈悲心深厚,关心别人、热心助人为乐的人,走到哪里都会有众多的朋友、良好的人缘,诸事顺遂,并从此中吸取精神营养而活得充实、健康。郑石岩《精神体操》说:越能结善缘,便越能在生活与职场中成为一位佼佼者。
  2、淡薄我执私心,多考虑他人。
  人际交往的障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而不考虑他人。郑石岩《精神体操》、《过好每一天》说:自我中心过强,是导致人际关系差的根本原因,我执私心太重的人很难有好的人缘,此类人太介意自己,总是从自己的感受着眼看待别人,不了解别人的需要,容易错解别人的心意,因而造成冲突、敌意和孤立感,会对人际环境过于敏感,做出失度的反应,很难有知心朋友和好的人缘,自己也会因此而心境不佳。与人相交,须淡薄私心和我执,多考虑别人而少考虑自己。星云和尚教人:
  尊重别人隐私,不可窥人秘密,不可揭人之短,不可搬弄是非。
  与人相处,应“他人老大,自己老二”。“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对我错,你好我坏。”做人要厚道,随时给人留下转圜的余地。
  若按佛法正道修行,善修无我观,与人交往时处处想到他人的利益,先人后己,乃至只考虑他人不顾自己的得失,则自然会人缘好。不关心别人、不愿为人服务办事的人不会有好的人缘。
  3、谦恭有礼。
  《小品般若经·大如品》教菩萨对一切众生应行的十种心中,有“谦下心”。谦卑,是佛教和其他多种宗教所崇尚的美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五教导菩萨应“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实为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童仆想”。《法华经》中描述的常不轻菩萨,见一切人皆恭敬礼拜。现代弘一法师教人:
  应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自己是凡夫。
  要看自己是擦桌子的布。
  佛教十分重视礼节,教人以欢喜的态度、温和的笑容和语言待人。《大宝积经》卷八五说菩萨应对一切众生“应量而语故,含笑先言”。《月灯三昧经》卷一说菩萨应“面常怡悦”、“言辞和雅”、“恒先慰问”、“恭敬尊长”。同经卷五偈云:
  若于老少所,语言常含笑,发言先慰问,灭除己傲慢。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说见人应“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常为爱语”,这样的人“性多摄受善法朋侣”,“是名贤善”,这种贤善之人,必为人们所喜爱,必有许多好朋友,生活得愉快。同论卷八八说同道之间应互相关心礼敬,见面时行二种慰问:一问病苦,二问安乐。唐道一禅师《丛林要则》谓“处众以谦恭为有礼”,“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当代星云和尚教人:处人之法,应有和蔼之容、潜抑之气、恭敬之心、赞美之言。应常以最容易拿出的东西——微笑,供养一切人。恭敬、赞美、包容,是待人处世的三部曲。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虑地生活》说:尊重别人的礼节和习俗,容许他人有与你意见不一致的权利,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学会以温和有礼的态度来表达不赞同的意见。
  与人相处,不能一味竞争,只想压倒、战胜别人,要尊重别人的自尊,该谦让时要谦让,谦让之“让”,是儒家所说君子应有的品性。郑石岩《禅·心的效能训练》说:
  人不要老是赢人,要留一些给别人赢;不要老想占上风,要给别人一些尊严。
  只知竞争而不顾他人者即使赢了也难免失去人缘,造成障碍,只有虚怀若谷,自他兼顾,才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4、结交善友。
  中国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英国谚语谓“朋友比兄弟更亲”。心理学家说,知心朋友之间的沟通类似心理治疗,增加自我了解和接纳,缓解压力。
  佛教十分重视交友,佛陀多次教人以交友之道,十分强调亲近能引导、帮助人向于正道、正法的“善知识”(善友),《本事经》卷六佛言谓“亲近有智人,速能殄众苦”。《杂阿含》卷四第 86 经佛陀教在家人获得现法安乐的四大要点之第三“善知识具足”,即交结良师益友。《四分律》卷四一佛谓亲友之间应以七法相待:
  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
  《大善权经》佛言朋友之间相处之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转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郑石岩《过好每一天》说:交友须守信用,守时,不让人等候;不随便向朋友借钱或借钱借物不还;应主动破费而不平分费用。不应嫉妒朋友的成功,应分享其快乐。
  另一方面,要远离恶友。《善生经》佛告青年善生:不与放逸、欺诳、凶险的恶人为伍,亲近恶友,有伺机欺骗等六失,令家中财产日日损减。饮酒、赌博、嫖娼、歌舞时之友,皆属恶友。恶友貌似亲密,或似畏伏,或似敬顺,或常进美言媚语,实则别有所图;或先予后夺,或与少望多,或为利故亲,若有危难,便会翻脸舍弃,乃至落井下石。《杂阿含》卷三五第 978 经佛陀教人如何区分善知识与诈现为善友相的恶知识,谓恶知识虽然“口说恩爱语”,似乎“与己同一体”,而从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其心口不一,非真利益我者,真善知识则能指示我以正道,批评我的过错。《佛说孛经》中,佛说朋友有如花、如秤、如山、如地四种:
  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何谓如秤?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秤友也;
  何谓如山?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统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应善于识人,认得花友、秤友,多交山友、地友。
  大乘要求菩萨主动地作一切众生的“不请之友”,《瑜伽师地论》卷四四说菩萨对一切众生应“若识、不识,一切等心,为友为朋,无怨无隙”,要为没有依怙者随力随能作其依怙。
  结交朋友,须向朋友展现、暴露自己,互相信任,讲真话,吐实情,才能互为知己,互为知己才能成为好友。坦率地向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忧愁,能获得朋友的帮助,起到很好的疏解、治疗作用,能加深友情,融洽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称之为“自我暴露疗法”。星云和尚教人:
  对朋友,应不念旧恶;对自己,要不忘初心。
  交好朋友的处方:“好心一片,爱语三句,忍耐一时,慈悲全用,布施五钱,信用始终,感谢万分,体谅一点,恭敬十成,方便不拘多少。”
  5、培养说话的技巧,避免言语伤人
  人际交往中,语言极其重要,应避免恶言伤人。《法句经》佛言: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只因恶言。
  常作爱语,是四摄法之一。《瑜伽师地论》卷四三说行爱语的菩萨见人时,应含笑问候,问其安祥、健康、顺利与否,赞叹其成功幸福而表示庆悦,要尽量说对他有实际利益的有意义的“胜益语”。虽然交情甚密,也不应共谈对双方不利的言论。“若有因缘须现谈谑,称理而为”,戏谑、开玩笑可以,但玩笑应该开得合理,有分寸。宋慈受怀深禅师偈云: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不要轻信和传播不利于他人的闲话,天如惟则禅师偈说:“世人爱听人言语,言语从来赚杀人”。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教人:“好话是供养,赞美出妙香”。说话要多说“请、谢谢、对不起”;应“不说是非,不传播是非,不计较是非”,“不称己善,不宣人过”。
  郑石岩《心灵体操》、《过好每一天》、《禅·心的效能训练》说:要说真心话和有把握的真话,要说事理而不是品评别人的是非,心里激动失衡时不讲话,不用训斥和乞怜的方式与人讲话,说话要掌握时机。谈吐要中肯,具有幽默感,不偏激,不自卑,常以“我的看法大概是这样的……”开头。话不必太多,要说得有分寸。尽量考虑别人的会客时间,不漫无边际地滔滔不绝,若非经过慎重考虑不轻易答应别人的请求,一旦答应就一定要做到。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等。与人谈话注意技巧,多听、多问、少说,多谈事少谈人,多赞美少批评。即便别人口出不逊,也不要恶言相向,不揭短,不讽刺,不伤害对方的信仰。不可不加考虑随意大放厥词,不可对别人进行抨击;不可不顾他人颜面,拿其缺点开玩笑或当面揶揄嘲讽。
  6、批评他人须善巧。
  对有过错者进行善意的批评管教,是菩萨“饶益有情戒”中重要的内容,但批评别人要注意场合和方式,尽量让别人容易接受。《杂阿含》卷十八第496经佛言,比丘具备实(所批评者实而非虚)、时(在合宜的时间)、饶益、柔软、慈心五法,可检举、批评别人的过错。《大宝积经》卷八五说“不以慈心,不举他过”,“于自作罪深见过故,于他作罪无瞋而诲故”。批评必须是善意的,出于爱护对方的立场,言辞要柔和关切。《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说菩萨批评、教育、处罚犯错误者,应“内怀亲昵利益安乐增上意乐”——深怀着利益对方的好心,“为欲令其出不善处,安置善处”,态度要亲切犹如亲人。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教人“责己要严,待人要宽”,“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当要责备人的时候,先要检讨自己”,又:
  责备的话要带抚慰,批评的话要带赞扬,训诫的话要带推崇,命令的话要带尊重。
  《如何无忧无虑地过生活》中说:要避免在公众场合批评、责骂别人,要以友善的态度指出他的错误,避免刻薄的字眼和愤怒。当别人批评指责你时,你不应该发脾气和表现出不快乐的面孔。
  7、“随他心而转”。
  与人交往,应善于体察他人心意,顺其所好,忌以私己之心度人之腹。《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说菩萨应“随他心而转”——善于掌握对方心情而采取合适的方法态度:他人有喜事时应主动表示庆慰,别人盛怒时不要称赞或毁咨他,不故意触恼他人,不耻笑轻慢人而令彼羞愧,即便胜过他也不显示对方的失败,即便对方尊敬自己也要保持谦下;不毁人所爱也不赞人所不爱;“于诸有情非不亲近、非极亲近、亦不非时而相亲近”,“非情交者,不吐实诚,不屡希望,知量而受”;答应别人的事必须落实,然诺必重。《过好每一天》说,要多了解别人,为他着想,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协助,维护其自尊,随时给人以方便和欢喜。他人有解不开的心结时,要善巧劝解,劝解别人的同时,实际上也在劝解自己,别人未必开解,劝解者自己的心情却会有意外的提升,体会到舒畅、快感。赞美别人的优点,犹如洒香水,自己也会变得芳香。
  8、避免别人嫉妒。
  嫉妒是破坏人际和谐的腐蚀剂,做人须不嫉妒别人,也要提防被别人嫉妒,尽量避免别人嫉妒自己。佛教导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应修一种“无诤行”,主动避免干扰世人及使世人嫉妒自己。《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九说有净威仪路、应时语默、善量去住、分别应受不应受、观察补特伽罗五种无诤行,无论语默动静,一切行动皆尽量不干扰世人,如乞食时:
  假使一切有情因见我故起烦恼者,我即往一无有情处,断食而死,终不令他因我起结。
  无诤行修习纯熟,进入“无诤三昧”,则自有一种精神力量能避免斗诤嫉妒。与嫉妒者相处,应妥协退让,以爱化恨,解除误会,鼓励帮助。不因他人的嫉妒而不快,被别人嫉妒,说明自己卓越;嫉妒别人,则说明自己无能。星云和尚教人:
  受嫉恨时以慈对待,有毁谤时感念其德。
  郑石岩《过好每一天》说,赞美别人是避免嫉妒的妙方,多一分欣赏称赞就少一分争执嫉妒。
  9、沟通、宽容、合作
  人际之间,需要多沟通,才能消除误会,互相了解。星云和尚教人:人际交往要做到四互:互通、互助、互赞、互敬。郑石岩《过好每一天》说:不应自我包藏严密不向别人吐露心声,应多与别人聊天,对意见不同者及有隙者不能怀有敌意而不愿沟通。对别人应多宽容而少苛责。《生命的重建》说:万一同事中有人与你不和,你要用爱心去祝福他。耕云《幸福之道》说学佛人应“见人一善,忘其百非”,普天下无我不能原谅的人。达摩难陀法师《如何无忧无虑地生活》说:避免争吵,对别人的侮辱,学会以冷静的态度,以反讽回报。星云和尚说得好:
  世间本来就是一半一半的,对于别人恶意的指责,有时要放下看破,凡事不要求十全十美,佛也要受魔王干扰,何况我们是凡夫。被误会曲解、毁谤,也算是一种消灾吧!
  在集体、社团中,要学会与人合作,为共同的事业而齐心协力。宋简堂行机禅师说:
  修身治心,则与人共其道;兴事立业,则与人共其功;道成功者,则与人共其名。
  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如净慧法师所教导:“将自我融入大众”。星云和尚教人:“功成不居,光荣成就归于大众。”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提高“逆商”,安度人生难关
下一篇:管理情绪,提高情商心商
 说法者应具的条件及说法讲演的技巧
 启发创作方法
 佛法对现代文明的启迪
 “事业法”、法事及其它
 佛教心理学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
 空灵的艺术境界
 佛教心理学 第七节 讲经说法与宣传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
 佛教心理学 第一节 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佛教心理学 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诱骗寡妇 横死公路[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修行解脱靠自己[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重云阁腾云去[栏目:圣像灵异篇]
 第七册 佛教常识 第十八课 修持常识[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七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