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管理模式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01

二、佛教管理模式

  佛教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于对僧团的管理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维护僧团发达的“六和敬”(六和合)原则。和敬,谓团结和乐,互相尊敬。据《长阿含》卷一《游行经》佛言,六和敬为:
  1、“见和同解”。思想一致,见解相同,具有共同的信仰、信念和愿景,这是维系团体生命的根本。《中阿含》卷十七《本起经》佛告诫比丘们应该:
  常共和合,安乐无诤,一心一师,合一水乳。
  2、“戒和同行”。共同遵守一种戒律,即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一致。
  3、“利和同均”。财物公有,经济平均,有利同享,无贫富之分。或曰分配公平合理。
  4、“意和同悦”。大家情投意合,和乐融融,无摩擦纠纷。或曰具有团队精神。
  5、“身和同住”。各自以和乐为怀,尊重他人,欢欢喜喜地生活在同一个团体里。
  6、“语和无诤”。出言和逊,互相欢喜,不争吵斗嘴,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谓“成就如是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易可共住,性不恼他”,常令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都欢喜,叫做柔和。
  六和敬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僧团,也适用于任何社会团体的管理。《长阿含经·游行经》中,佛陀就对跋耆国政治“七事”的赞赏,为僧众讲说保证僧团不衰退的“七不退法”:
  1、“数相集会讲论正义”。经常开会议事。
  2、“上下和同,敬顺无违”。互相尊敬,上下沟通,关系融洽,无矛盾纠纷。
  3、“奉法晓忌,不违制度”。法纪严明,皆能遵守。
  4、敬事德才兼备者。
  5、“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各人防护自心,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互相尊重。
  6、“净修梵行,不随欲态”。严肃性关系,不令欲望出轨。
  7、“先人后已,不贪名利”。
  有此七法,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这七法作为谐调人际关系、过好社会生活的法则,适用于任何家庭、团体、社会。
  《中阿含经·长寿王本起经》载:憍赏弥国的比丘们因对戒条产生歧见而争吵不休,佛陀再三劝阻,教诫应互相忍让,维护团结,说偈言: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
  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
  劝导他们以团结为重,互相忍让,谁也不让谁的争论,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南传《中尼柯耶·舍弥村经》中,佛陀还向比丘们讲述了调停内部矛盾的六诤根、四诤事、七灭诤法、六调停法。如四诤事(除灭团体中四种诤论)之法为:一他举诤事(检举他人过错而引起诤论),以愿出所犯(自愿检讨过错)消除;二互疑诤事(互相怀疑而导致争论),以施与清净(澄清问题)除灭;三自举诤事(自己承认过错而引起争论),以许求实性除灭(大家接受);四互举诤事(互相揭发而引起争论),以各各发露(各自忏悔)除灭。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中,佛陀说为主人者,应当以量才使用、随时供给饮食、随时慰劳、为之治病、给以休假五事“教授”童仆。《优婆塞戒经·摄取品》说在家菩萨对其所有童仆作使之人,应当“先给饮食然后自用”,同甘共苦,“苦乐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饥寒”,“终不打骂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谕教诏,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少当为求索”,并教令其信向三宝。另一方面,应严格制度,赏罚分明,对下属该处罚者按章处罚,《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规定:在家菩萨若为多人头首,见诸眷属有不如法之事,应呵责、驱摈(开除)。若瞋心恶心不呵责处罚者犯重垢罪,懒惰放逸不教呵者犯輕垢罪。《大般涅槃经》卷三二说:
  菩萨若见诸恶不善众生,若呵责,若软语,若驱摈,若舍之;有恶性者,现为软语;有憍慢者,现为大慢,而其内心实无憍慢。是名菩萨方便不可思议。
  虽然批评、处罚有过错者,但只是一种方便,自己内心并不愤怒,与以柔言软语进行教育劝告,其心不异;或现傲慢之相折服骄傲自大者,而内心实无傲慢。这可以作为老板管理员工的基本原则。
  总之,佛教经论中所讲的佛陀管理之道,可谓一种民主的、人性化的管理,注重以慈悲平等之心管理,尊重员工,关爱下属。一个集体、社团,也应以慈悲心为本,在共同一致的信念、章法、纪律的基础上,合理分配,上下团结,营造出和穆温暖的亲情气氛。这与当代管理学的观念多相一致。当代管理学主张人本化经营、伦理经营,进行感情投资,建立共同愿景,通过平等、信任引爆员工潜力。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指出:主管与员工应非上下关系,而如交响乐团的指挥,只是带领全团演奏出完美的乐曲。高度快速行动能力、高度戒慎的警觉心态、高度不确定性的定位、高度热诚的传教士精神,被看作网络时代的管理学四大定律,所谓高度快速行动能力,近于佛教所强调的解行相应;高度戒慎的警觉心态,近于禅者的明觉;高度不确定性的定位,需要应用无常观;领导人要像传教士,将经营策略当作信仰,不断灌输给员工,佛教法师的传教经验,大可资取。
  在漫长的历史中,佛教积累了管理教团的大量经验,佛陀制定的六和敬及戒律、羯摩法,是佛教教团管理的指针。在教团管理方面,中国禅宗丛林寺院的管理最为典型,是一种在共同愿景、共同利益、共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以主持为首的集体管理、民主管理。主持由僧众民主“礼请”,要求参禅开悟,具有很高的智慧、知识和管理才能,主持下设许多“职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就连负责种菜、做饭、打扫等杂事的僧人,也称“菜头”、“饭头”、“净头”等,而且所有职事皆根据自愿由主持“礼请”,这样使几乎所有僧众都有主人翁感,自觉自愿做好本职工作。凡有大事,皆召开僧伽会议讨论决定。今台湾佛光山、慈济功德会等继承发扬禅宗寺院管理经验,又参合现代管理方法,形成一套高效率的管理体制,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有“佛教的优秀经营家”之誉。
  根据佛教思想资源和管理经验,当代学者提倡一种佛教式的管理模式,名为“禅式管理”,这种管理的要点大略有:
  1、无为而治,集体创作。主管者要英明超脱犹如已开悟的禅师,要相信全体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并设法调动,令员工自觉奉献,大家一起建设优秀团体,犹如禅师确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并用种种巧妙方法积极开发,令其各自自悟自度,树立良好宗风。萧百峰《以三摩钵提探讨企业管理》一文引《圆觉经》“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一语为依据,将“如土长苗”解释为“像花朵一样自然地长出来”,主张企业管理应鼓励工人的自主、创造性,提供创新的环境,“利用自主、成长、自由、创新,来长出生命力”。“品管圈”应设计成有参与活动,让士气渐渐提升。星云大师主张“集体创作”,其《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法》说:
  我一向主张“集体创作”,我决定最上乘的管理方式,应该是让大家自动自发,肯定彼此所扮演的角色,互相合作,共同奋发突破。
  指出“订法要严,执法要宽”,主管以宽容、尊重待人,使大家都得到进步成长和发挥的空间,不强迫要求,却在无为而治中,让属下心甘情愿的奉行。马健《从禅式管理到企业禅》说禅式管理通过“内在超越”途径,使管理者从日常琐事中解脱,最终达到无为而治。所谓内在超越,须如禅客一样,明白自心他心,具有超越的智慧。
  2、善于用人育人。
  无为而治的技巧,在善于知人用人。星云《佛教对应用管理的看法》说,领导者必须善于知人、育人、用人、留人:
  知人首重了解各人长短,育人要懂得教导部属,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有所长,必有所短,用人要如古人所言,取其直而疏其谄曲,取其朴而疏其奢侈,取其宽而疏其狭隘,取其敏而疏其懒惰,取其辨而疏其迷糊,取其信而疏其虔偶。
  主管者不仅要如禅寺主持一样善于知人用人,而且更要像大禅师指导参禅一样善于育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霍韬晦《禅与管理》据清释戒显《禅门锻炼说》,说领导者先须立定主意,选拔人才,集中培训(犹如禅宗之“打七”),通过问答、棒喝、返掷、追踪、多方逼问,正反齐施,务使学者无立足之地而开悟。“立法宜严,加工宜细”,应“穷尽万法而不留一法,透尽诸门而不滞一门”,成为杀活自在的主宰者。禅宗寺院中,不论才与不才,皆须在丛林中承担工作,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具严密之组织与自律精神,一方面有整体,一方面有个人;一方面工作,一方面学习;一方面锻炼,一方面成长,这种作法对现代企业的启示,不只培养管理人才或解决人力资源一端:在方法论上,它解开企业死结,鼓励打破框框;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指出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和勇于挑战自己,向无限的创意迈进。“解放生产力,首先是解放自己的心眼,读书、修养、反省、追踪,才有突破,才能起死回生,在逆境中挽救企业的命运,在顺境中继续前进。知道工作的意义,工作不是负担,而是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所以绝不放弃工作;尊敬工作,即是尊敬你的生命。”
  3.建立和合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灵魂,越来越被现代管理学所强调。佛教六和合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见和同解,须建立高尚远大的共同愿景和服务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这种理想或信仰乃企业文化的灵魂,管理学家说:没有企业信仰就没有执行力。台湾巨东建设集团认同人间佛教理念,以六波罗蜜为企业经营大目标。须以共同愿景铸造员工心智,鼓励大家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以精神激励提升员工精神境界,教育员工视企业为命运共同体,把遵守伦理规范作为责任,把利润看作对社会贡献的回报,不只是考虑经营者的利益,有神圣的“入世苦行”的敬业精神,成为一种一以贯之的生活、工作态度。应在企业内建立一种员工与经理命运与共的感情,企业是保障员工生活的地方,首先是员工的,其次才是股东的,员工与老板为平等关系。
  意合同悦,要求关系融洽,互相信任,皆大欢喜,如星云和尚《佛光菜根谭》所言:
  一横遍十方(广结善缘),竖穷三际。下属以敬重、信赖与上司沟通,上司以尊重、信任与部属来往,上情下至,下情上达。
  二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主管耐心倾听部属的心声,肯定、赞美,给他信心。
  三皆大欢喜,心甘情愿。学习说好话,使对方欢喜,心甘情愿地接受一切挫折,将利益回馈大众,将荣誉分享大家。
  龚鹏程《佛教与企业管理》指出:佛教之能贡献于当今或未来社会者,或许不在于它能如何适应现代、在现代企业经营原则中占一席之地,及可应用其理论于现代企管事业中,可调节现代人的身心压力以增加劳动生产、可改善企业内部之人际关系等,而在于它与现代企业经济原则的矛盾冲突之处。越能把这些与现代社会异质之处找出来,就越能建立一个更合理的企业管理学。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心理学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
下一篇:佛教心理学 第四节 佛教管理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佛法对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教心理学》摘录 目录
 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佛教与个人成长
 佛教管理模式
 佛教心理学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
 “事业法”、法事及其它
 佛教心理学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管理情绪,提高情商心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 第十八章 次问住寿义并答[栏目:慧远大师作品解读]
 Straight from the Heart - Feelings of Pain[栏目:Maha Boowa]
 一真无性,染净从缘。如金铸器,贵贱天渊。[栏目:张秉全居士]
 佛学入门简要 初级课题 (十六) 教团生活的准则[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九节课[栏目:大圆满前行广释]
 悲悲欢欢说人生[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五蕴无我禅观(心培和尚)[栏目:禅宗文集]
 舍卫国给孤独长者献精舍[栏目:佛宝论·明贤法师]
 梦幻观初探[栏目:惠空法师]
 用心付出 诚心待人[栏目:万行法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