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教育方法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74

二、佛教的教育方法

  佛教有一套成熟的教育方法,首先主要教给人如实知见以获得现世、后世、究竟安乐的智慧,此智慧、般若指关于宇宙人生的正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过好生活的智慧,及调摄自心、完善人格、提高精神境界的技术,多分属于今所言德育的范围,也包括世俗的知识技术等俗智。佛教的修行道,可以看作完备的教育体系,戒定慧三学渐进的教育体系,次第分明,相互联系紧密,使人在品德、心志、智慧各方面皆受到全面的教育。大乘菩萨行六度,加上服务众生精神的培养锻炼,比起现代教育德、智、体三育,更为健全。
  学习的动机,一般与学习的效果统一,目标越是自觉、远大、明确,推动学习的力量就越大。就此而言,佛教的发增上心、菩提心,确立正见,尤其是从全法界、全宇宙的广大视角审视人生,从存在意义的层面树立正见和追求学习目的,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自觉努力学习的强大力量。
  佛陀提供了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育的光辉示范,他在教育方法上的成就更超过中国的孔子。佛陀善于“应机说法”,善于观察受教者的根器、愿望和心理,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相应的方法,教以合宜的内容。他的教学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杂阿含》卷十八第 497 经舍利弗言:
  我闻世尊说法,转转深,转转胜,转转上,转转妙。我闻世尊说法,知一法即断一法,知一法即证一法,知一法即修习一法究竟于法。
  称赞佛说法随弟子修行的进度而逐步加深,弟子听法后当场修证,都能品尝到法味。
  佛陀注重身教,处处以身作则,他虽为王子出身,却不慕荣华富贵,以僧团集体中的一员自居,不搞特殊化,饮食起居,与其他僧众一样,终身三衣一钵,不蓄长物,昼夜精勤坐禅,常一定数日。他做出过亲自为盲比丘穿针补衣、照料病比丘的示范,教育弟子为众生服务。释迦族与拘利族人为争水而斗,佛陀特意远道赶去进行调节;毗舍离城流行瘟疫,佛陀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特地进城去安慰、教导病人,作出慈悲救世的示范教育。提婆达多多次谋害佛,佛不仅不恨他,而且用慈爱柔和的语言给以教诲,作出怨亲平等的示范教育。
  佛陀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巧用譬喻开示深刻的道理,如在一弟子帮他理发时,教导其进入四禅,看到包檀香的纸和捆鱼的绳子,说明人受熏染的道理,就扫地教导愚笨的周利槃陀伽“拂尘”、“除垢”而令其开悟,就弹琴教导二十亿耳如法精进等。
  佛陀善于激发弟子的意志力,注重引导弟子自学,《无量寿经》佛教导世人“宜自决断,端身正行”,鼓励人们“勤力精进,自致作佛”。
  佛陀善于灵活应用多种教育方法,《杂阿含经》卷三二第909经佛说应分别用柔软、刚强、柔软刚强法调伏三种弟子,若如此尚不奏效,则“不复与语、不复教授、不复教诫”,是为杀之。《毗奈耶》说弟子有不信、懈怠、恶口、情无羞耻、近恶知识五事,皆须教诃。教诃方法有五种:不共语、不教授、不同受用、遮其善事不语依止、不与同房。《瑜伽师地论》卷八一说佛陀教导弟子,或呵责恶行,或对作恶者予以恐吓,或以亲人朋友的口气劝说,或示现真实道理,或正面教导应如何作,或称赞策励令有信心决心,或如实赞悦其德行令生欢喜。《大智度论》卷三五引经言,佛告无畏太子:如其子误吞瓦石等物,先教令吐,若不肯吐,当“左手提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佛教化众生亦如是:
  若众生欲作众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
  意味有必要时,可以威力或强制的办法制伏用软言说服等难以教育的顽劣之人。《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规定:在家菩萨若见众生犯戒毁禁作众罪行,菩萨自知能化为善,若恶心瞋心不教化者,犯重垢罪。若知此众生须加杖痛才能教化而自护不治者,犯轻垢罪。
  大乘《优婆塞戒经》在教育方法上有许多开示,诸如:
  应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教育、摄取弟子,令离恶增善。
  应教弟子修善离恶,恐怖时解救之,放逸时督促之。
  教导在家弟子,应先教以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尽好伦理责任;布施欲远行之人及远道而来者、出家修道者;尊重、关怀、供给下属;教以正确处理婚姻问题、至心如法工作求财、正确理财等世间之事,然后教以佛教经典。
  当弟子起烦恼时,应随时教诫,教以种种对治方法。
  应关怀弟子,“瞻养病苦不生厌心”,“设有其苦能为救解”。
  应根据弟子的根器随机施教,钝根者令生信心,中根者能令纯淑,利根者能令解脱。
  应以包容宽恕之心忍耐弟子的诽谤、埋怨等。
  受教者可分为易调难出、难调易出、易调易出、难调难出四种人,对这四种人的调教方法有:呵责(批评)、软语、呵责加软语、施调(奖励、惠以所需)、咒调(以咒力加持)、请高明者调教。
  须抓住人容易接受佛法教育的时机:一是其欢喜时,二是其痛苦时。
  有两种使人容易受教的技巧:一是善知世事,二是为之服务。
  弟子胜过自己时不嫉妒,为之介绍严师益友。
  当代教育强调人应终身学习,佛教,其实便是一个完备的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所谓修行,就是一种全面的学习和受教育,弘扬佛法,说法度人,即是一种终身教育。大乘《华严经》提倡超越时空的“常随佛学”,将学习深入到意识流微观层次,“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在无限时空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该经〈入法界品〉所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提供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榜样,其学习模式有四大特点:学习的金刚种子愿心、广博的学习内容(五明及八万四千法门)、言传身教的师徒传承方式、身临其境的学习(参学)、大教室与大善知识。同经〈净行品〉倡导一种基于行为矫正的学习化生活,该品 141 个句子,把日常生活归纳为 141 种普通行为,一一巧妙地转化为学习与教学行为。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强调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奉献,学习利人,学习尊重异己,学习共生和谐。更须进行全人教育,教育人自觉、明理、自我突破,更要明白自己何去何从。佛法,便是一种完备的全人教育体系。


{返回 佛教心理学·陈兵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智力提高及潜能开发
下一篇:佛教心理学 第五节 佛教与教育及智力开发
 佛教心理学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佛教与个人成长
 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佛教心理学 第一节 身心疾病的佛教治疗
 佛教心理学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培养最佳创作心态
 佛教心理学 第七节 讲经说法与宣传心理学
 佛教管理模式
 佛法对现代文明的启迪
 人际关系智商的培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请师父慈悲介绍乌巴库尊者。[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金刚经》释义 第二十九品、威仪寂静分[栏目:法界法师]
 连结之9:连结让众生相成熟、繁衍[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忏悔业障不容拖延[栏目:佛法是种活法]
 德音孔昭之邹校长教育谈[栏目:太虚法师]
 让心安住于明觉[栏目:顶果钦哲法王]
 先生及女儿仍不能真正接受佛法...若每天静以念佛指(阿弥陀佛)或念《地藏经》回向给她可以吗?[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