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倾听弦外之音 二、谈止 不可动摇之寂静
 
{返回 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26

二  谈止

  1、不可动摇之寂静

  以下内容是阿姜 查在巴蓬寺为前来礼敬他的学术僧及随行信众所做的随机开示。

  本文在六0年代,曾以泰文 Gunjaer Bhavana 为题付梓,可说是他最早期出版的著作。二00二年完成的新译英文版,曾以“解脱之钥”为题付梓。

  修习佛法的目的无非在于寻求一条解脱苦而达寂静喜乐的道路。我们不论是学心理的(法名)或生理的(色法),或研究心、心理元素(心所 cetasikas)也罢,唯当视解脱苦为究竟的目的地时,才算走在正道上,如此而已。苦之所以生起,是有其因缘的。

  请务必明白,当心静止不动时才是它本然、正常的状态;一旦它动了,就成了受制约的“行”(sankhara)法。如果我们的觉醒没能赶上它们,这些心理造作(mental proliferation)生起时,心只能尾随其后,任其摆布。心念一动的那一刹那,立刻成为世俗谛。

  佛陀因此教导我们要善加思惟(观照)这些浮动的心理状态(Conditions of the mind)。一旦心有所动,便是不稳定且无常、不圆满(苦),以及无法视之为“我”(无我);它们是世间一切有为法的三项普世真谛(三法印)。佛陀教我们要好自观照和思惟这些心理活动。

  如同我们在经典上所学的十二缘起法:无明是行生起的因、缘;行又是识生起的因、缘;识则是名(精神)、色(物质)二法生起的因、缘等.....。佛陀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将此锁链的每一环节个别区分开来。虽然这是对实况精确分析,但即使是学者,也无法在此链锁过程于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时,追赶上它们。这就好比我们从树梢堕落到地上,全然不知过程中掠过多少树枝一样。同样地,当心蓦然受到心理印象(法尘 mental impression)冲击时,它若是心所喜欢的,便会有好情绪。然而,心以为这是件好事时,却没有觉察到在此之前发生的因缘锁链。当时的发生过程虽和经典里所列出的一模一样,但实际的情形却远超乎有限理论的范畴。

  它不会公布:“这就是无明,还有行、以及识。”也不会给学者一丝能大声颂出当前状况的机会。虽然佛陀仔细剖析、解说了瞬息间的心理次序,可是对我而言,更像是从树上掉下来。当我们从树上掉落地面时,根本没有机会评估自己掉落的高度,只知道砰然一声着地,好痛!

  心亦然如此,当它因某情境而陷落时,我们唯一能觉察到的是“苦”。这种种苦、痛、悲、伤等到底从何而来?绝非来自经本里的理论罢。我们不见任何地方曾把痛苦鉅细靡遗地记录下来。我们的痛苦虽无法与理论全然吻合,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说,光学术是追不上实况的。这就是为何佛陀要我们自行长养清明觉知的原因。不论什么生起,都要在觉知中生起。当那如实的觉知者觉知时,心和心理元素(心所)都会被视为非我们所有的。毕竟,一切法皆应弃之如粪土,不应执取或赋予它们意义。


{返回 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理论 V.S.实况
下一篇:一句话也就够了
 戒、定、慧
 以涅槃为目标
 倾听弦外之音 二、谈止 不可动摇之寂静
 倾听弦外之音 四、最后一席话 全心全意的修行
 自作自证、困惑不生
 倾听弦外之音 一、佛法西进 菩提的真义
 乌龟和蛇
 昔日的修行甘苦
 清明的内观
 真正的平静得自于正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宗派祖庭略考(圆成)[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二〇〇八年行脚体会(释亲空 沙弥)[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慧愷、真谛与早期唯识学的命运[栏目:徐文明教授]
 08-028菩萨的慈悲与忍辱[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8年]
 相应67经 树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1912~1949)(陈仪深)[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防治胃癌第一原则是素食[栏目:素食与健康]
 与生命相约 不要拒绝世界和社会[栏目:一行禅师]
 有人说双盘一小时,胜过单盘七小时,是真的吗?[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怎样用心念佛?[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