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对修行的投入
 
{返回 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36

对修行的投入

  方才概略提了几则我过去的修行故事。我过去书读得不多,没什么学问。我研读的是自己的这颗心,并且以自然的方式反复尝试,从不断摸索中学习。当我对某物心生爱好时,便会去检视其来龙去脉;不可避免地,总会把自己带到一些痛苦中。反观诸已是我的修行功课。我对自己的了解便在领悟和慧观的加深中逐步明朗。

  奋不顾身地修行吧!如果真想修习佛法,就请别考虑太多。禅修中若发现自己执意追求成果,最好是暂停下来。你总会在心一安稳、平静时,就开始想:“这就是定!不是吗?这算不算是呢?”果真如此,便要赶紧停止。请把你所有的分析和理论学问打包起来,存放在木箱子里,别将它扯出来检讨或宣扬。因为这种知识不足以洞察内心,此知识跟彼智慧是截然不同的。

  一旦看透了事物的真相,它是跟文字记载不一样的。举例来说:我们写的“贪欲”二字。当贪欲障蔽我们的心时,刚写下的那两个字不可能表达出与实际状况等同的意义;“嗔怒”亦然。我们可以在黑板上把它写下来,可当确实发怒的时候,却又跟真正的经验有落差。嗔恨早在我们未读完字前,就已吞噬了我们的心。

  这点极为重要。虽然佛学理论的确无误,但是把它们带入心中却很重要;它必须内化。佛法若没有植入我们心中、没有真实照见,就谈不上真知。当初,我也是如此。那时候,我虽然不曾深入经藏,可是所学的仍足以应付某些佛学试考。有一天,我有机缘听闻一位禅师开示,听的当下竟生起一份不敬之心。彼时的我不知如何接受一场真正的开示,也不能够明白这位云游僧的开示内容。他的开示似乎得自于亲身经验,仿佛真理就在他眼前。

  随着时间的累进,我从修行中亦获得不少第一手经验,亲身体会到那位禅师所谓的真理。我领悟到觉悟的方法,慧观于是随之而来。此时“法”已在我身中扎下了根。经过好长一段时间,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晚禅师所开示的无不得自于亲身体证;他所揭示的法都直接来自亲身的体验,依自己的领悟和慧观如实说明,而非照本宣科。等到我自己实践正道时,经历每一项他所说明的细节后,必须承认他说的一点也没错。所以我便继续向前迈进。

  请把握每一个你能精勤修行的机会。不管修得平不平稳,不须在此烦忧。最首要的反而是:应该修行之轮开始转动,以创造未来解脱的潜因。如果你已下了功夫,就不需去烦心结果。别担心会不会一事无成,担心就不得平静了。总之,如果不修行,怎能期待成果呢?又怎能冀望看到结果?寻道者才是最终的发现者;个人吃,个人饱。我们周遭的一切都在欺骗我们,这点即便只能认清十次已是相当了不起了。但那老家伙总是对我们唱着同一首老谎言、旧故事。只要认清他的谎言,情况就不至太糟;但是,我们却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才得以识破。那个老朋友会三不五时地继续欺骗我们。

  修习佛法指的就是持守戒律、长养三摩地(定)和增长内心的智慧。要铭记和忆念佛、法、僧三宝。不顾一切地舍离所有。我们的种种行为(业)是今世即可见到果报的因缘。因此,诚心诚意地精进罢。

  纵使必须坐在椅子上禅修,还是有可能令注意力专注。起初,不需要去注意太多所缘对象。只管专注呼吸就好。如果喜欢的话,也可以在每一次呼吸的同时于心中默念“佛陀(Buddha)”、“达摩(Dhamma)”或“僧伽(Sangha)”。专注之际,千万别去控制呼吸。如果呼吸好象很沉重、不舒服,就表示功夫用得不对。只要我们仍无法放轻松呼吸,它就会有太短、太长、太细或太粗的现象。反之,一旦呼吸放轻松了,就会觉得很自在,而且能清楚觉察每一个出入息,这表示我们已驾轻就熟了。如果没有适当地用功,就会忘失呼吸。这种情形发生时,最好暂停一会儿,再重新凝聚正念。

  禅坐时,若产生想体验神通的冲动,如心变得光明而透亮,乃至看见天上宫阙等等,都无需恐慌,只要好好觉察当下的经验并继续禅修即可。经过一段时间后,偶尔呼吸会出现趋缓乃至停歇的状态,觉得呼吸似乎消失无踪,遂让你惊慌不已。别害怕,也没什么好怕的。你以为呼吸停了,其实它还存在,只是以一种比寻常还微细的层次在运作。最后,呼吸自然会回复正常状态。

  初开始时,只管专心让心平静下来。不论坐在椅上、车上或船上,乃至任何地方,你的禅修应熟练到足以随心所欲地进入平静的状态。当你到火车厢里坐下时,赶紧将心带入平静的状态中。不管你身在何处,都可以禅坐。这种熟练的层次显示你对正道已不再陌生。善用这份平静心的力量,以审视你所经验到的,例如:你是所看到的、听见的或嗅到、尝到、身体接触到,乃至心里所想的和感受等等;凡感官经验所呈现的喜、恶皆应用来观照才是。只须觉知当下的经验即可,别对感官所知觉的对象制造价值或加以诠释。如果是善的,就觉知是善的;如果是恶的,就觉知是恶的。这些都只是世间相,不论善恶都是无常、苦和无我,不可信赖,更不值得执取。如果能维持这项平静(止)和审察(观)的修行,智慧自然增长。所有我们所知觉、经验的一切将落入这无常、苦和无我的三道坑洞里;这便是毘婆奢那。心此时已平静,不清净的心理状态不论何时浮现,都把它们掷入这三道垃圾坑中,这才是毘婆奢那的核心所在:将所有一切抛入无常、苦和无我之中;不论好、坏、可怕等通通丢进去。在很短的时间里,领悟和慧观会在这三法印之中产生——一种微弱的观。初阶段里,智慧虽仍薄弱,但还是要设法维持恒常的修行。这道理很难以言语形容,不过,就好像有人若想了解我,就必须来此常住,朝夕相处之后,我们终会彼此了解一样。


{返回 倾听弦外之音·阿姜查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尊重传承
下一篇:遵循中道
 四如意足
 清明的内观
 尊重传承
 修行要趁现在
 戒和法使人生快乐无虞
 革新我们的知见
 不可动摇之寂静
 自作自证、困惑不生
 对修行的投入
 同地、水、火、风修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印顺的如来藏思想之研究──印顺如来藏学及其在对比研究中的特义(赖贤宗)[栏目:如来藏思想研究]
 第三章 超越心,超越脑[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佛教的未来[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现代文化新特征人间佛教新使命(王仲尧)[栏目:人间佛教]
 为正法服务的价值[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中部145经 教诫富楼那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金刚经》释义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栏目:法界法师]
 藏族佛画艺术评介[栏目:尕藏加教授文集]
 第九 金翅鸟相应[栏目:犍度篇]
 圣者言教 第十课(七)修行者不能忽视逆缘[栏目:圣者言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