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024 法华玄论(论观音)(隋,吉藏)
 
{返回 02 疏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45

    法华玄论卷十
    论观音义

     隋 吉藏 撰

    论观音与妙音菩萨同异

  问:观音妙音弘经何异?
  答:有同有异。同者并以神通应感,弘道利人也。又同明菩萨位行门,以菩萨为佛事也。又同就人门说法华也。同是他方大士,来影向释迦共利物弘道也。
  所言异者,略明十一义:
  一者名题不同。妙音但有人名,观音人法两举也。妙音从能受名,观音能所合目,观是能观之智,世音为所观之境也。又妙音以德益物,观音用名为佛事。妙音品不释妙音之名,观音品辨观音之号也。
  二者所对人异。说妙音对华德文殊,说观音对无尽意持地也。
  三者来义有异。妙音东土而来,观音西方而至。妙音被召而方至臻,观音不召而来。妙音有来有去,观音不明来去。妙音则后集,观音则前来也。
  四者语默异。妙音则语谓圣说法,观音默谓圣默然。
  五者动静异。妙音现神通,谓不动动方便。观音不现神通,动不动善巧。
  六者因果异。妙音品明其往因说现所得果,观音但明现德不说往因。
  七者略广异。妙音现身说法则广,故有六道之身。观音则略,故无地狱饿鬼之身也。
  八者有无异。说妙音无挌量,说观音则有挌量。说妙音无供养,说观音则有供养。
  九者利益异。说妙音则利益多,故他方此土得益。说观音但利益此土。说妙音利益则深,故有得法华三昧及无生忍。说观音利益则浅,但云发菩提心。
  十者妙音不明绍尊,观音叙其补处。
  十一者不明妙音已成正觉,观音则是往古如来。

    论观音普门义

  就观音略有二十条义:一者人法一双。二者本迹一双。三者三轮一双。四者名德一双。五者内外一双。六者智慧功德一双。七者智断一双。八者显密一双。九者慈悲一双。十者二身一双。十一者权实一双。十二者三业一双。十三明三德。十四者浅深。十五明二德。十六神通示现。十七力无畏。十八四等四摄。十九解行。二十悲慧一双。
  所言人法,观音则弘道利益之人,普门谓所弘利物之法。非法无以成人,非人无以秉法,人法实无前后。但道不孤运,弘之由人故前明人后辨法也。又此下诸品以菩萨为佛事,故先显人也。
  问:此品何故人法双题?
  答:为下无尽意之二问,先问人次问法,是故先题人次题法也。就此人法因缘无碍,指人为法指法为人,说此人法为开正道,不人不法即是妙法莲华也。
  二者言本迹者。观音即是法身,以居法身之地,观物根缘也。普门谓应身,法身地照缘,故垂应救拔。如华严云:「金翅鸟王上升虚空,以清净眼观大海,龙应命尽者,即以两翅搏水令两辟,而撮取之。」菩萨以法身智眼观法界虚空,见众生应得度者,以实慧方便二翅搏生死海,而度脱之。如云非本以无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因此本迹为开不本不迹正法莲华也。
  次辨三轮者。观音谓他心轮,观察法界众生心可度不可度等。普门即神通轮,说*轮观察既竟,或为说法,或为现通。现通生其功德,说法生其智慧。现通灭其苦果,说法生其乐因。现通发其信心,说法生其慧解。亦得互用。又现通多为钝根,说法多为利根。现通多为在家众生,说法多为出家众生。如前说也。
  四者名德一双。观音谓三种名,普门谓三密德。三名者:一观世音生众生口业善,二观世意生众生意业善,三观世身生众生身业善也。普门三密德者:一知他心普,二说法普,三神通普。三名谓生众生三善,则生善义周也。三密德则应物善尽也。下二问答正明三名三德,摄十方诸佛菩萨名德皆尽,所以受持功德多也。又观音谓大悲心,普门明大悲事。悲者前则无际,后则无穷,亦无中间,所以前无际者。无始来有众生则有菩萨悲,故此悲与前际等,后则无边者。众生若尽悲心乃息,以众生不尽故悲心不息也。
  问:后际无尽可然,无始来则有众生者,亦应无始来有观音耶?
  答:众生无始今悲此无始,故无始有悲也。净名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所以悲心拔痴爱。既其无始,悲心亦无始,故无始亦有悲也。普门谓悲事者,虽有悲心若无悲事,则是假相悲,以无实益故非实悲也。今悲心既通悲事亦普遍,拔三世十方之苦,悲事普也。
  又题名释名一双。观世音者,谓标菩萨名,并叹菩萨名用,谓众生起于三业免脱众难。普门者,则是释免难。菩萨所以能拔难者,良由有三普故也。
  问:云何用三普耶?
  答:众生三业向感,菩萨于一一业中随用三轮,或应通或说法等也。
  五者内外一双。观世音谓菩萨内德,潜眸密照,即知病识药。普门谓菩萨外德,种种方便充满十方,救度众生应病授药也。
  六者智慧功德一双者。观世音即是智慧,谓知根欲性。普门即是功德救度众生也。
  七者智断一双。观音即是菩萨智慧谓之智德。普门即是断德。大经云:「随所调伏众生之处名为解脱。」今亦尔。遍度众生令一切解脱,乃是断德。不如二乘之人,自无烦恼名为解脱也。
  八者显密一双。初问答释观音名,明显感密应。显感者,谓众生三业兴感。密应者,观音不现身,不说法而令得解脱也。普门即是密感显应,显应观察其心现身说法,密感者不明众生三业兴感。但有应以言,谓根缘真发故,即为现身说法也。然显密感应具通四句,可以意知也。初章明密应,后章明显应,应章虽多不出显密。今经正明感应,故四句之中但明期二也。非但此品明期义,乃总摄一切众经应感义也。
  九者慈悲一双。观音即是大悲,谓拔七难三毒等苦,令其得脱。普门即是大慈,说法现身令其得果。
  十者二身一双。观音是药树王身,根茎枝叶华果皆能愈病。普门谓如意珠王身,能与一切乐。二身义出十地论释文,无心能灭物苦,如药树王无心而与物乐如意珠王也。
  十一者谓二智一双。观音即是实智,普门即从实智起方便智益物也。
  十二者三业。观音谓菩萨意业,普门谓身业、口业。
  十三者三德。观音谓波若德,以观察即是智慧,智慧名为波若。普门谓现一切身,即是法身。为调伏一切众生令得解脱,即是解脱也。
  十四者二益一双。观音谓众生与世间乐,拔世间苦,故有七难及无男女难等,即是世间获益。普门现一切身说一切法,令其得度,即是出世间益也。
  十五者释二德。观音即是明菩萨字义门,普门即是实德门。字义门者,释论云:「菩萨字有无量义。」今释观音字有无量功德义,故是字义门。普门明三密实德,故是实德门也。
  十六者神通示现。观音六通中他心、宿命、天眼、天耳。普门者谓如意通、漏尽通,漏尽通即是说法也。观音名虽摄四通,而文正主天耳通也。示现者可具二句:一者神通非示现,谓天眼、天耳、宿命也。二者亦示现亦神通,谓他心、如意及漏尽。故六通中三是示现,三非示现。所以大品云:「三事示现。」下文即云普门示现,今普门即是三事示现。观音既是天耳,故不名示现,即是示现不示现一双。
  十七者观音是十力。十力是内照故,普门谓四无畏,四无畏外用故也。
  十八者观音即是四等。谓慈心欲与乐,悲心欲拔苦,喜心庆脱苦得乐,舍心修于平等。普门即是四摄,摄取众生,应以布施摄者,即以布施摄之。余亦如是也。
  十九即是解行一双。观音谓智慧,智慧解也。普门救度,救度谓行也。
  二十者悲慧一双。华严云:「观音说大悲经光明之行。」悲者欲救也,光明之行是智慧能救也。世间父母见子受苦欲救,而无智不能救拔;世医有智慧能救,无悲心故不欲救。菩萨有悲故欲救,有智慧故能拔也。又始行菩萨欲救而无道力故不能救;二乘有道力能救,无悲故不欲拔也;观音悲慧合行,悲故欲救,智慧故能拔也。

    次论观音名

  观音可具二义:一者智境合题,二者应感双举。观谓能观之智,世音即所观之境,故名境智也。观即是观察赴应,世音即是众生机感,故名应感也。
  问:境智为名具几智耶?
  答:正是实方便智耳。知世间音声,即不有有不闻闻义,既了世间音不有有,即知有不有;若识不闻闻,即知闻不闻。以识不有有不闻闻义,名为实方便。若知有不有名为方便实,不有有岂是有?有不有岂是不有?故非有亦非不有,非实非方便,名为中道观。故观音之名具三观:世谛观、真谛观、非真俗中道观也。
  问:今文但言观世音耳,何处有三观?
  答:观音受记经出观音所解具三观音也。又论云:「因缘所生法,即是空,即是中道者。」明世间音声,即是因缘、即空、即中道,故具得三观也。
  所言世音者,世有三种:一者众生世间,二者五阴世间,三者国土世间。众生世间者,谓之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众法中生,故云众生。五阴世间,谓能成众生之法,即是色之与心。三国土世间,即是色法为体,谓国土风俗。今菩萨正观众生世间,但五阴能成众生,国土是众生所托,不得相离,故总名世间也。
  世音者,世间语通。音是世间中之别,子夏毛诗序云:「以声成文谓之音。」寻大小经论明音与声不异。杂心界品云:「声有三种:一因受四大声,谓有情物声。二因不受四大声,谓外物如钟铃等声。三因俱声,如人吹管等声。」此则但解声不明音,故知音与声不异也。成实论云:「如人欲听钟铃等声,则以耳就铃。」此品云即时观其音声。化城品云:「迦陵频伽声。」如是等皆明音不异声。
  普者,上明观其声,未必周普,故今明普门。普以周普为义,但普有二种:一心普,二事普。凡夫二乘俱无二普,始行菩萨心虽周普而事不普,观音心事俱普。大悲欲普拔众众苦,大慈欲普与物乐,谓心普也。外现一切身说一切声,谓事普也。
  门者,以心、事二普为法门,故云门。又令众生悟入能通正道,故名为门。
  问:观世音有几名?
  答:古经云光世音,今云观世音也。未详方言,故为此号耳。若欲释者,光犹是智慧,如大经云:「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观也。又菩萨智慧光明照于世间,故云光也。华严云:「观音菩萨说大悲经光明之行。」大悲即是功德,光明谓智慧,则知光世音,不失此意也。罗什注净名经明有三名:观世音、观世意、观世身。什今所以作此释者,见普门品具释三名,故有三号耳。
  问:何故立三名耶?
  答:立此三名,则遍察众生事尽。众生唯有三业,菩萨具观其三业,故立三名也。又随众生好乐不同。又众生或口不能言,或身不能礼,故具说三名。又众生忌讳不同,故备三名。
  问:何故具观三业?
  答:欲遍生三业善,故若口称名乃至身礼拜者,皆为观音所照,必得脱苦也。
  问:众生三业兴感,三业具几业耶?
  答:口业称名具三业:发声即口业,动舌即身业,经意则意业。身礼拜但身、意二业。意存念唯意业也。
  问:菩萨观者但意业能观,身口二业亦能观耶?
  答:菩萨三业无碍,皆能观也。
  问:观是智慧,意地可能观耳,身、口云何能观耶?
  答:阿修罗琴无心尚能应物出声,天宝无情随诸天意而走使,况菩萨身口光明,不能观物耶?
  问:既有三名,何故今但称观世音?
  答:此越举一名也。二者,众生称名具动三业,今欲遍生三业善,故偏名观音也。三者,娑婆以音声为佛事。四、称名得自行化他,余但自行。五者,称名便易,若遭难之时,身礼意念为难。六者,直称名尚脱苦,何况意念身礼拜耶?如妙药但得闻能治病,况意念身触耶?七者,弘猛海惠经明观音过去世,值空王观世音佛发愿,愿未来名观世音,余二名无有愿也。则观音名有二:一行,二愿。行者观名救苦,愿者过去发愿也。

   论脱难不脱难

  问:称菩萨名何故有脱苦不脱苦耶?
  答:至心则脱,不至心故不脱。
  问:菩萨自应救之,何须至心?
  答:以至心故则罪灭,菩萨方得应之耳,故须至心。二者罪轻则脱苦,罪重则不脱苦。三者习因有厚薄,薄者脱苦,厚者不脱苦。四者业有定不定,定者不脱,不定者脱。
  问:不定者可称名,定者应不用称名?
  答:今虽无益,作后世因也。五者有密益显益,则脱苦者谓显益,则不脱者谓密益。六者有利益者脱苦,无利益者不令脱也。
  问:称观世音复有以神力杀害众生以不?
  答:如前明以利益为定,余悉不定。若尔者或令脱火,或令不脱,或故烧杀之也。今称名而不脱死苦者,此事难知也。


 


{返回 02 疏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025 法华义疏(释普门品)(隋,吉藏)
下一篇:023 妙法莲华经文句(释普门品)(隋,智顗)
 024 法华玄论(论观音)(隋,吉藏)
 026 释普门品重颂(宋,遵式)
 025 法华义疏(释普门品)(隋,吉藏)
 028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释普门品)(明,智旭)
 033 妙法莲华经指掌疏观音普门品别行(清,通理)
 032 高王观音经注释(清,悟静)
 029 法华经大成(释普门品)(清,大义)
 030 法华经演义(释普门品)(清,一松)
 031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肤说(清,灵耀)
 020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会本(隋,智顗;宋,知礼)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感恩节里话感恩[栏目:弘愿寺·弘愿园地]
 精进与贪有何不同?(下)[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因是子静坐法 原理篇[栏目:蒋维乔居士]
 想皈依佛门,但放不下对老人、孩子的责任,怎么办?[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障碍最怕你坚持[栏目:净界法师]
 反省消业障[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果林记述药师佛感应二则[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人没有生死,只是换个身体[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一]
 漫说《杂阿含》(卷一)~B 正思惟经:叙述正确的观察五阴的无常、苦、空、非我,由之而可得自由自在。[栏目:界定法师]
 《金刚经注解》十一[栏目:涤华禅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