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灵澈~天姥岑望天台山
 
{返回 禅诗三百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50

★灵澈(746—816)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出家,少即从诗人严维学诗。与皎然、包佶等交游后,诗名日盛,远播京邑,为白居易、刘禹锡推崇。刘禹锡言他“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诗人权德舆称其诗如“松风相韵,冰玉相叩”、“语甚夷易”、“淡然天和”。

天姥岑望天台山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赏析】

天姥与天台都是浙江名山。全诗紧扣“高寒”的意境而展开,蕴含着禅宗超然世外的孤寒高洁的境界。

天台独出众峰之外,比其他的山峰“高”峻;它的山顶“高”顶寒空。山顶已寒,山顶之上的天空白是更寒。“有时”只看得到一半,那另一半到哪儿去了呢?它高耸入云,与充满禅意的云融为一体。“有时”二字不着痕迹,用得极妙,从另一角度说明诗僧常常注目于天台华顶,陶醉于大自然的悠悠禅韵。

归湘南作

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

如今还向山边去,只有湖水无行路。

【赏析】

灵澈在诗名盛极一时之际,曾因人诬陷,贬徙湘楚。以亲身经历,深味人世苦海茫茫,解脱不易。难得的是,灵澈运用他入神的诗笔,不着纤痕地将此意糅融入其中,难怪皎然如此盛赞:“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赠包中丞书》)

佛教认为,“苦”与生俱来,有四苦、八苦。人的脸就是苦字形的,“艹”头就是人的眉毛,“十”字是鼻子,“口”是嘴巴。月不明,法王无济筏之愿,就只好向人间一借修行之路了。奈何命运多艰,身陷法网,所以只好再去归隐修道,虽然“湖水”漫漫“无行路”,但僧家之责便是济世渡人,驭慈航以救众生,故不轻言放弃!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赏析】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言简意赅的讽世诗。东林寺为庐山名刹,韦丹是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

首二句写作者自己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垫也无妨,安于穷约清苦的生活,心闲意寂如同古井无澜。后二句说你们这些仕途中人、轩冕之士,谈禅性浓,向往清幽静远的林下风流,人人都说辞官归林好,“朝衣脱去更悠然”(明人吴曾羽语);可是说归说,就是没有一个人起而行,只是在“进与退”、“仕与隐”之间彷徨复彷徨,连官场失意者都无一例外。可见要达到真正的“心闲身适”,绝非易事!相比之下,那些光说不练,口口声声说休官好,实为“又得浮生半日闲”的人,与坚守清寂、只做不说的禅者,境界孰高孰低,明者一目了然!


{返回 禅诗三百首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李益~哭柏岩禅师
下一篇: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龙山~示法偈
 与恭~思母
 宝黁~题逆旅壁
 苏曼殊~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
 智圆~赠林逋处士
 齐己~片云
 辽金元明清及近代第二 祩宏~座右诗
 守璋~晚春
 隋唐五代第三 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道英~绝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栏目:卢志丹居士]
 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九[栏目:达照法师]
 念到根尘脱落,是什么样子?什么是进入大光明境?[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Tipitaka[栏目:A Manual Of Buddhism]
 世界为何有战争[栏目:宣化上人]
 法句经 Dhammapada[栏目:白话佛经]
 返照自心修复佛性[栏目:传喜法师]
 趣谈禅门宗风(安小悦)[栏目:禅宗文集]
 救世救心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栏目:证严法师]
 大音希声 二、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牧牛老人(魏鸿勋老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