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能事先知道(益西彭措堪布)
 
{返回 积德改命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15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能事先知道

益西彭措堪布

  人问:言语、动作是当下外表的行为,祸福是未来的果报,怎么从外相能推测未来的祸福呢?下面就讲原因: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

  吉是乐果,凶是苦报。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发,而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上。

  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

  人的存心有厚有薄,存心宽厚,就是事事能多为别人着想,以别人为重,存心刻薄,就是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从这里能分出善根的厚薄。

  表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宽厚,能体贴人、关心人,行为上能付出,好的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这是宽厚之相。比如为人办事,忠厚的人提前先到,不问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总要尽心尽力。刻薄的人,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决不做,对待他人,却一毛不拨。

  人心的厚薄和未来的祸福有着直接的关系,存心宽厚,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是大福德的前相;为了自己不顾别人,甚至把痛苦给别人,将来必定有大灾祸。

  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

  俗人有业果愚,不能认定业和果的关系,他们说:行善不一定得福,善人也一样遭祸;造恶不一定受报,恶人一样享福。

  事实上,业和果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安乐决定由善业产生,下至地狱一丝凉风的乐受,都来自善心;痛苦决定由恶业产生,下至阿罗汉所感受的身苦,都是恶业之报;造什么样的善恶业,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苦乐果报,一一对应,丝毫不爽。这就说明缘起决定,没有丝毫的错乱和空耗。因为有这条决定的规律,所以大夫们的推测往往很灵验。

  小结:

  道理就是两条:

  一、一切吉祥决定从善业生,一切凶祸决定从恶业生。

  二、善恶在心,语言、行为是心的表现。因此,从外在的语言行为可以推测内心的善恶,从心地的善恶可以推测未来的吉凶。

  所以,人生只有行善是安乐之路,行善之外,再没有别的成办安乐的途径。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

  至诚合天,

  “至诚”,就是心不二。

  攀缘五欲六尘,心就不定,不可能有诚心。因为它是观待境界的,悦意境来了生贪追逐,不悦意境来生嗔排斥,这样心猿意马,怎么能诚敬呢?至诚是来自性德,不必要观待五欲六尘。“合天”,天是真如本性,以至诚心离开妄念,来契合本性,是合天。

  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人在福报快要来时,观察他的举动,决定能事先知道。

  以这一条观察自己未来的前途好不好,如果烦恼渐渐减少,利他心越来越强,可以预见自己是在上升;如果烦恼增盛,恶念增长,则是堕恶趣的前兆,后世会很不好。

  看别人也是如此,一个人变得谦虚、恭敬、善良,就会有前途;刻薄、傲慢、爱占便宜,将来必定有灾祸。

  同样,祸要来临,观察行为趋向不善,也能事先知道。

  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祸和福是果,想求善果,因一定要正,积聚了正因,果不求而自得。我们想要趋吉避凶,只有在心上改过行善。

  行善和改过的次第如何呢?行善之前,首先要改过。相续里有很多罪过,如果不事先忏除,就会障碍地道功德的产生。一般人修行多年不见效果,原因多半是没有真心改过。

  想想看,只做一种表面的学习,心上有过失从来不改,这样会有进步吗?比如学习了十年,过失和十年前一模一样,甚至还更严重,知识增加了不少,心态却比过去傲慢,这样必定不能产生功德,就像田地里有杂草,不去清除,再怎么也长不出好庄稼。所以行善之前,首先需要改过。

  配合十善业道来讲,一般的十善业就是离过。原来造杀生等恶业,现在观察恶业的过患,发起远离欲,发誓今后永远不造杀生等,这叫改过。

  改了过失,才能做得到圆满的善法。不然,杀生没断,能做好放生吗?妄语没断,能说诚实语吗?当然不可能。

  善和恶是相违的,恶的势力大,就会压住善根。比如,妄语的习气强,会压抑诚实,没戒掉妄语,始终会障碍诚实语;嗔心障碍慈悲,不改嗔心,也无法开展慈心。所以,首先改过,然后积德。

  以上节选自改造命运的窍诀——《了凡四训》讲记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返回 积德改命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海涛法师)
下一篇:谈修行、迅速改造命运的窍诀(沈家桢)
 恶疾宿缘
 行善积德,可免惊慌失措(徐足之)
 方法之布施财物,利益众生
 简单易行的施食行善法简单易行的施食行善法
 与人为善的十件小事
 学佛的人,要注重德行(宣化上人)
 方法之察觉心念
 邪淫恶报后念佛念经转变命运
 不良少年
 布施越多,财富越大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如来藏概念之由来(明贤法师)[栏目:如来藏思想研究]
 有些道友念《助念往生仪轨》给亡人助念时,偶尔会见到阴间的众生;或者念了之后头晕、嗜睡,第二天的精神各..[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不举什么样的众生过,不犯轻垢罪?[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身体是工具[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七]
 禅宗的概念是什么?[栏目:每天读一点佛教常识]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组织及其内容 第一节 本书的组织[栏目:圣严法师]
 中观四百论讲记(十六)[栏目:中观四百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二 佛国品第一[栏目:静波法师]
 深信因果 广作诸善 一心念佛 绝症得救[栏目:感应事迹[网络搜集]]
 境明,千里皆明[栏目:林清玄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