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渴望得利益
 
{返回 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49
217、渴望得利益
  “渴望得利益”:许多天众与人们,渴望得到现世生活的种种利益。
  《杂阿含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对师徒,靠表演维生:一人在下面以肩膀托着木杆,另一人爬到木杆顶上。师父对徒弟说:“你在上面守护我,我亦在下面守护你,互相扶持,到处表演,便能多赚财利。”徒弟却说:“应该是我俩分别在上面和下面守护自己,才能多获财利。”师父回应道:“你所说的和我所说的没有分别。我们只有紧密合作,才能有安全而成功的演出,你守护自己就是守护我,我守护自己就是守护你。”
  这个故事表现出来的是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的共赢思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约翰•纳什就“博弈论”提出类似如上的“纳什均衡”观点,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电影《美丽心灵》就是描述了纳什教授发现理论和获奖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间,就如佛法所说的因缘一样,是一重又一重的关系网,一切众生都在这关系网内紧密联系,共荣共存。这个网络的运作法则就是因果定律,我们伤害他人,最终都会自食其果;我们利益他人,自己也会得到利益。
  就佛子家庭的经济利益来说,佛陀也曾做过明确的指导:
  (1)赚钱的方法:应该用正当的方法,用自己的体力、技能、智能、资本、智慧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尽量避免与五戒相违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从事杀生、偷盗、赌博、邪淫、妄语,乃至买酒卖酒等行业。
  (2)用钱的方向:经济的收入应该要量入为出,不做守财奴,只知赚钱而不用钱。而用钱当分成四个方向:1.家庭的生活;2.营利的资本;3.留作资产;4.储蓄生息。
  (3)财产的分配:除了家庭储蓄的经营所需之外,财产应该分三种用途:1.要孝养父母;2.要救济帮助亲戚朋友;3.要布施贫穷、供养三宝,做慈善事业。
  《普贤行愿品》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唐朝湛然法师《法华文句记》卷六之二:“功德利益者,只功德一而无异。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
  可见,佛教的利益不仅仅是利生益世,更重要的是成办解脱。
  我们很多同修进入佛门,可能更多是为了获得“健康、发财、升职、和睦”的现实利益而来,这也都是正常的需求,通过正确的修学,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佛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很多同修就是因为通过学佛“调伏烦恼,改善状况,化解危机”而趣入正修的。
  然而,我们冷静观察,甚深思维,就会发现我们所祈求的,其实只是我们“真正所需”的副产品。之所以要健康,是因为我们恐惧生病了行动不便;想发财,是因为我们担心没钱就不能随心所欲地买东西;升职,是因为不想受人管辖和制约;和睦,是为了保持良好环境和心情。
  可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自由”,佛教称为“解脱”。
  获得“健康、发财、升职、和睦”就能自由吗?再健康百年后也是死人一个;发财也买不到生命和自由;官越升职越不自由,当了总统连隐私也没有了,到哪都要被警察和保镖围困监控;和睦的人际关系终将离散。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至黄梅初礼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六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于是很快悟道,证得金刚那罗延身,至今肉身不坏,供奉在广东南华寺。文革中被红卫小将略加破坏,让世人见证到六祖的真身骨骼呈黄金色。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六祖实际上如龙树菩萨、莲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大师一样,是即身成佛,示现祖师身弘法利世。
  所以,如果我们能把“求名、求利、求爱情”的那份努力和付出用在“求成佛”上,现证圣果也是完全能办到的。

{返回 清净法师·都市茅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思虑求幸福
下一篇:生命形态的科学划分
 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
 活死人墓
 关于论坛上净土法门教理争议的一点建议
 总要回到苦难红尘
 闻思修是一个整体
 世人应敬畏先圣和神明
 众生欢喜,诸佛欢喜
 轻装逃生可能会更有保证
 放下不是放弃
 三个锦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 华品[栏目:法句经]
 余地[栏目:福报哪里来·迷悟之间 ]
 文脉不离法[栏目:传喜法师]
 散播快乐[栏目:度一切苦厄·迷悟之间]
 很多信众喜欢在佛菩萨诞日、吉祥日放生,这样好吗?[栏目:希阿荣博堪布问答]
 更换的旧佛像如何处理好?[栏目:佛像法宝·净空法师问答]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章 证果次第(四双八辈)[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首楞严经》讲解第六讲[栏目:慧祥法师]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第19课 婚姻中的伴侣关系,不是嫁鸡随鸡,而是要照顾对方一辈子,彼此守护[栏目:甘露与净瓶的对话]
 法句经要义 第十一品 老品 摩诃达那散尽家财 老大徒伤悲[栏目:法句经要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