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327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

缘起

唐杜顺和尚,据佛祖统纪云系文殊师利化身。着五教止观,十玄三观等,始创华严宗,为华严初祖。


华严一宗,教理玄微,而乏于观行方便,致令学者难阶。曲高和寡,五传以后,渐趋式微。因为华严宗旨,虽教演一乘,而行归普贤行愿。故自圭峰宗密以后,门人多归向净土。


惠空师建议研究华严法界观门,我非常踌躇。如果不答应,他一定很失望。如果答应他的要求,实非我能力所及。我考虑很久才说:「研究二字,不敢用,因为

我们不够资格。我们试着『修学』法界观门吧。」


修学会是采研讨方式,固可收集思广益之效,但在气势上,乏连贯之感。为补其不足,于是写此法界观门直解。目的在将法界观门,作一番明确介绍而已。


杜顺和尚作华严一乘十玄门,而此法界观门,便是十玄的观行。于一真法界中,分出四种法界,而此四种法界,皆归一真法界,是故乃显一乘教法。四种法界者,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今此观门,仅立三观。即理法界观,理事无碍法界观,事事无碍法界观,未明事法界观。因为事相差别非一,故不立观。


杜顺和尚虽立此观门,然末法根钝,解之尚且不易,遑论修行。故行者当仰体圣旨,四十华严有胜方便,普贤行愿十大愿王,即成佛圆因也。


释智谕于西莲净苑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卷上 

唐终南山释法顺述释 智 谕 解


绪言

今欲解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须先明一乘义。因为华严经,系别教一乘之法。所谓一乘法者,即圆教法也。

华严与法华此二部经,均为一乘教法,唯上根人可以领解。华严如日初出,唯照高山。法华譬犹日没,还照高山。贤首宗立小始终顿圆五教,而圆教者,即华严

三昧也。天台宗立藏通别圆四教,不别立顿教,以顿教寓余教中,故不别立。而其所谓圆教者,即宗于法华也。

所以华严法华,同是一乘教法。不过华严唯教菩萨,余人与会,如聋如盲;而法华则开三显一,德被余乘,故舍利弗声闻弟子众等,均能领解受记。佛于经中说,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所以华严法华同是一乘教法,而华严属别教一乘,法华属同教一乘。

本来一乘大乘,义无分别。因为一者无二,大者无外,无二无外,义应无分。然大乘若对二乘,则应有别。所以欲解一乘教法,不应以三乘义释。因为三乘教系随宜方便,而一乘教唯一真实。三乘教循乎次第,一乘教最极圆顿。三乘教但离常

断二边,一乘教离边不住中。三乘教说法差别相,一乘教于一说无量,于无量说一。三乘教缘聚则有,缘散则无,一乘教法界圆通,缘无不契,故缘聚非有,缘散非无。故一乘教义虽说因果,而因果者不外自体相用而已。所以今解此观门,应简三乘义释。

法界观门系杜顺和尚所述。然今日不见杜顺原文,仅从澄观大师的法界玄镜,及宗密大师的注华严法界观门中,略窥端倪。宗密受业于澄观,故注华严法界观门之资料,可能仍出于澄观大师。亦可以说,我们今天解法界观门,完全依凭于澄观大师之所记也。


解题

【观曰。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略有三重。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

以上这段经文,系法界玄镜所记,故谓「观曰」。即引据原文说,观文曰。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是其全题。修者,谓修持此观也。华严教旨,博大精深,浅智者莫测涯底。而此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是入华严藏海观行之门,故开端便着一「修」字。

然此三观虽属行门,仍嫌理深难入。细审三观,解之尚且不易,况论修行?固

非上根人莫能办也。倒是不如普贤行愿十大愿王,事近理明易于修行。贤首国师云:「华严宗旨,其义不一,究其了说,总因果二门。因即普贤行愿,果即舍那业用。」

故欲入法界者,若觉此观门理深莫得方便,奉劝诸君径行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即入法界之圆因。卢舍那无边业用,即普贤行之满果。

大方广佛华严六字,总明所证之法与能证之人。大方广即所证之法,佛华严即能证之人。今言大方广佛华严,明所依之经也。此法界观门,系依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起修。不过题中,将「经」字省略。

大方广即明法界,换句话说,修法界观者,即欲证入此大方广也。大者包含为

义,言其体无所不包,无所不是。即诸佛众生之心体,十方法界唯是一心。如是心体,等同虚空。虽然体无形相,而横遍竖穷,遍一切处,遍一切时。虽然无形无相,而非是无。虽然横遍竖穷,而非是有,故曰非色非非色。因为法界非是断灭,虽无形相而其体不虚。是以大者,用名法体,亦曰体大。

方者以轨范为功,即正理轨物。正理轨物者,一切诸法,唯心所现。一切诸相,唯是心相。心外更无别法,万象森罗,唯一心之所印,故又曰相大。

广者业用无尽,不可思议。清净心体,能生无量功德。三世诸佛,无非一心所造。体极用周,便是一真法界。故又曰用大。

大者法性,一体真常,包遍一切众生国土三世无余。由体起用,差别无量,事相各各不同,是谓方广。故大者理也,方广者事也。理假事显,事由理成。故大方广三者无碍,是为一真法界。修此法界观,即欲入此一真法界也。

佛华严三字,表能证之人。能证之人,修此法界观门,便能证入大方广一真法界。

佛是究竟果人,修菩萨万行,因圆果满,便名为佛。唯佛一人,彻证一真法界。故能证之人,在因地修行时,名为菩萨。一旦修至过尽德满,便名曰佛。

所以「佛华」二字,系因果双举,并称能证之人。何以故?「华」者以喻立名,以华有成果之义,用譬诸佛因地。所以华者用喻菩萨万行,如华披敷,终必成就

佛果。无因不成果,无果不名因,因果具足,方能证入一真法界。故先明所证之法曰大方广,继明能证之人曰佛华严。

「严」之一字,能通证法之人,达于所证之法,故曰严。换句话说,菩萨修行,渐渐庄严其功德。一旦功德圆满,便名成佛,佛彻证一真法界。故能证所证,全靠「严」字贯通。此是大方广佛华严之义。

故严有二重义,一﹑华为因系能严,佛为果系所严,此是单约人因果而言。谓严菩萨以成佛,即单约「佛华严」而说。二﹑华为因系能严,大方广为果系所严。此是人法并举,成其人而严其法也。系总「大方广佛华严」而说。

大者体等虚空,无欠无余,一法不立,一法不舍,是佛法身德。方者过无不尽

,德无不圆,德相圆明,是佛解脱德。广者智极而用周,随宜而设化,是佛般若德。故大方广者,即佛三德。大方广为法,而佛以法为身,故唯佛彻证大方广也。

法界观门,华严经名法界,法华经名实相,此二名异而实一。约法界言,一真法界出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

今立观门,仅约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而言。因为事法界,事相差别无量,难以具陈,故不立观。仅于理事无碍门中,略明其总相。

依理法界,立真空观。依理事无碍法界,立理事无碍观。依事事无碍法界,立周遍含容观。观者观行也。

「门」有能通义。以此三观行,能通向大方广一真法界之极果,故曰观门。

略有三重者,即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

最后明述此观文之人。述此观文者,系唐朝法顺法师。法师俗姓杜,故又称杜顺。佛祖统纪云、系文殊菩萨化身。杜顺有弟子谒五台,抵山麓,见一老人告曰,文殊今往终南山,杜顺和尚是也。

杜顺十八岁出家,依圣僧道珍受学定法。凡世间聋哑诸病,遇之则愈。能驱园中诸虫,调恶性马。德及异类,所不可测。

唐太宗患疾,请师除之。师曰,圣德御宇,微恙奚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赐号帝心尊者。

师游历郡国,皆劝念阿弥陀佛。并作五悔文,赞咏净土。路逢神树鬼庙,即焚毁之。

正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于南郊义善寺。双乌入房,异香留室。筑塔供肉身于樊川北原。(见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

杜顺大师着法界观门一卷,有清凉国师作玄镜,及宗密大师作注,均如前述。然清凉初受天台之教,宗密去圣尤远,故有人对彼等之注疏,颇有异言。


解观文

真空观

【观曰。真空观第一。理事无碍观第二。周遍含容观第三。】

先列法界观之三名,第一真空观,第二理事无碍观,第三周遍含容观。

真空观者,观理法界。理性空寂,无形无相一体无分,不可住不可得。若起观者,应是心无所住。不住于色则色空,不住于空则空空,不住能所则能所空。总而

言之,心无所住,便是真空观也。千万莫把空当作境,当作心所而观。

真空者,离三种空。一﹑非断灭空。非断灭空者,非是灭色求空也。有一般人认为,灭色为空。灭色为空者,便是断灭空。真空者,非是断灭空也。

二﹑真空者,非是离色空。离色空者,是色外求空。有一般人闻说空,便执色外有空,色、空二法对立。当知真空非是色外立空。

三﹑真空者,其空非是有。有一般人认为有空可得,空是有法。如果有空可得,其空应是有,何得谓空?故真空非是有法。真空者,无有空相可得。以上三种空,皆是把空当作境界,只是心所法,非是真空。

理事无碍观者,观理事无碍法界。理性无相,全以事显。事相无体,全以理成。是故无理外之事,亦无事外之理。理成事则事现,事成理则理存。故互成则理事两全。全理成事,则事全是理,事全是理,则理夺事,理夺事则事亡。全事存理,则理全是事,理全是事,则事夺理,事夺理则理虚。故互夺则两亡。然互夺正是互成,互成正是互夺。理成事时,正是事夺理。事成理时,正是理夺事。故互成不碍互夺,互夺不碍互成,是以理事无碍。

周遍含容观者,观事事无碍法界。事相虽然差别不一,但一一事相,皆因缘所起。事属因缘,皆无自性。既无自性,所以一理无分。例如多波是一水,一水原不相碍。既然多波皆是一水,一水无碍,故一一波亦无碍。所以事相虽有差别,却是

一理无分。以理融事,自然事事无碍。故曰尘尘剎剎尽圆融也。

此是观于法界,出此三观。「界」有理事之别,约事而言,界有分义,谓事有无尽差别之分限;约理而言,界有性义,谓无尽事法同一理性。然差别即无差别,以事相虽多,而理性是一故;无差别即差别,以同一理性,缘起多相故。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同一真空。性空缘起,空即无量;缘起性空,无量即空。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观曰。第一真空观法。于中略作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

第一真空观法。于真空观中,开出四句十门。四句者:一﹑会色归空观,二﹑

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

十门者,第一会色归空观有四门。第二明空即色观有四门。加上第三、四两句,共为十门。此四句十门,都是说明真空观的。以下便分别解释。

【观曰。就初门中为四。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色不即断空故。不是空也。以色举体是真空也。故云以即空故。良由即是真空故非断空也。是故言由是空故不是空也。】

于第一句会色归空观中,有其四门。第一便是色不即空,以即空故。

胜鬘经云,有三种众生,于如来藏非其境界。一、堕身见众生,此是凡夫外道

于五阴身心而见有我。二、颠倒众生,此是二乘人。二乘人虽断人我执,但对法身常乐我净却起颠倒。执为无常苦无我不净。三、空乱意众生,此是地前菩萨。虽习空观,然为空所惑,不识佛性,为空所缚。云何为空所缚?于空理生三种执。第一执灭色为空,第二执色外有空,第三执空是有法,于是执空成过。今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便是拣择此三种空执。谓真空者,不是灭色之空,第一门拣择之。真空者不是色外有空,第三门拣择之。真空者不是有法,第二门拣择之。至于第四门,便是直明真空。

何以故下,观文自作解释。以色不即断空故,不是空也。

谓不是灭色而后谓之空。如果是灭色空者,此空便是断灭。以色不是断灭空,故曰不是空也。因为色是因缘色,既然色是因缘所现假相,故色无自性。色无自性,故当体即空。色当体空故,所以说以即空故。

良由色举体即是真空,不是灭色的断灭空。是故观文中言,色不即是断灭空,而当体即是真空也。

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真空者,是因为色法缘生,缘生故无性,无性故空。非是色灭以后,名之为空也。若人如是知者,便知色当体即空,非待灭后方空。如是观者,是名真空观。

【观曰。二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青黄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云不即空。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云即空。良以青黄无体之空非即青

黄。故云不即空也。】

前一门中,说明非是色灭为空。便有人计着,色法便是空。色法是有,如果计着色即是空,那么空便是有法了。今破曰空不如色一样是有法,同时色亦不是有法。因为色相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假相无有实性,无实性故空。所以这是破执空为有法者。

何以故?因为青黄等色相,皆是因缘假相,非是真空之理,故色不即空。

有人见有「青黄」等字样,便谓这是拣非形色而为显色,其实不然。所谓青黄之相者,是说明一切色相皆是假相,假相非真空之理也。旨在明假相无性,无性方

为真空。故曰色不即空,以即空故。

所以观文接着说,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曰即空。所谓青黄无体,即青黄无性。

良以青黄无体之真空,非即青黄假相之有法,故云不即空也。

总而言之,第二门中,拣择执空为有者。所以我们修真空观时,不可把真空当作境界观。如果有空的境界,那个境界便是有法,便是心所法,而非真空。那么应该怎样修真空观呢?修真空观者,应是心无所住。不住一切法,则一切法皆空。不住于空,则空亦空。不住于「不住」,则「不住」亦空。此之谓毕竟空,此之谓真空。

有人谓修习空观,观其境空空洞洞的甚么都没有。其不知这便是有境界相,这

便是心所法。这种境界,便是不空。此第二门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便是破这种空。谓空不是境界也,不是心所也。

【观曰。三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会色无体故是即空。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有色。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上三句以法拣情讫。】

此第三门观文,说明真空拣非色外之空。既不是灭色之空,因为空中无色,所以没有灭色之空。亦不是离色之空,因为色法性空无体,不可离故。

观文曰,空中无色,故曰色不即空。若会色法无性无体,当下即是真空,故曰以即空故。

良由会色归空以下,是重作说明。若人会到色法即空,皆因缘假相,无实体性,便知空中必无色了。因为色本空故。既然色法本无,当然无有色外之空。而是色本身即空也。既然色本身即空,所以非是色外有空也。

上三句以法拣情讫。拣情者,拣非三种空惑。三种空惑者,一﹑拣灭色空,二﹑拣离色空,三﹑拣空是有。第一门中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拣非灭色空。第二门中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拣空非是有。第三门中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拣非离色空。以上三门,以真空法,拣择情执空惑竟。

以法拣情讫者,是表示以上三句拣择情执,已告一段落。要学人起真空观时,不可有这三种错误。指出错误以后,以下第四门,便直显真空之理。

【观曰。四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以诸色法必无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

色即是空者,是直显真空。说明不是色灭空,不是离色空,亦非空是有。而是色无性即空,空随缘即色。无性故能随缘,随缘定是无性。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因为诸色法,必然缘起无性,无性故空。所以色即是空。

色依空而现,空因色而明。犹波依水而现,水因波而明。无波而非水,无水不现波。故全水以成波,全波以为水。约其相成义,则水与波两全。全水是波,则波夺水。波夺水则见波不见水。全波是水,则水夺波,水夺波则有水而无波。故约其

相夺义,则二相俱亡。

色与空亦复如是。相成则两门俱显,相夺则两门俱隐。色显则空隐,空显则色隐。故显时正是隐时,隐时正是显时。以相夺故,方有相成。以相成故,必然相夺。是以智者观空而常色,观色而常空。色无自性,举体全空。空无自体,举体全色。色空无二,圆融一际,不生不灭,非一非异,曰色即是空。

如色空既尔,一切法亦然,思之。

如色无性,空无体,相成则并有,相夺则两亡,其余一切法亦是如此。思之者,以此类推也。

其余一切法者,如理事、因果、境智、体用、违顺、感应等,亦是相成则并有,相夺则两亡。

【观曰。第二明空即色观。于中亦作四门。】

第一真空观中,有四句十门。初句有四门,初句者,会色归空观。会色归空观中,前三门是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第四门是色即是空。今初句四门,解释完毕。以下解释第二句四门。第二句是明空即色观,明空即色观中,亦有四门,第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第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第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第四空即是色。

乍看前三句与「色不即空,以即空故。」只是文字相翻。其实文字虽然略同,但释义却有别。

第一门明断空不能现色。换句话说,不是坏色之空也。第二门明假相不是真空,而真空理不是假相。第三门明真空为所依之体,非能依之相。色为能依之相,非所依之体。第四门正显法理。

【观曰。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断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异色。故云即色。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也。】

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因为断灭空是灭色之空,故云空不即色。真空非是灭色之空,而是空即不空,空而恒色,故曰空即色故。

云何真空即色,断空不即色?真空即色者,空是因缘空,色是因缘色。断空不即色者,空是定性空,色是定性色。以决定性故,所以断空不即是色。

色是因缘色,因缘之法则无自性,无自性故,所以即色而空。空是因缘空,故空无自性,以无自性故,所以即空而恒色。

空依色起,色依空成,二者性依他起。依他故无性,无性故圆成。互摄则双亡,互入则两成。空摄色,则全空而非色。色摄空,则全色而非空。空入色,则全空成色。色入空,则全色成空。所以观文说,要由真空即色,故令断空不即色。

【观曰。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以空理非青黄故。云空不即色。然非青黄之真空。必不异青黄故。是故言空即色。要由不异青黄故。不即青黄故言空即色不即色也。】

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因为真空不可得,非是有法,所以真空之理无相,非是青黄之相。故曰空不即色。

然而青黄等色相,皆是幻现假有。假有无性,无性即是真空,故言空即是色。

要由青黄等色相无性,故真空不异青黄等色也。此拣真空非为定性实有,非如青黄色相之假有,故曰空不即色。色法无性即是真空,故曰以空即色。

【观曰。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必与能依作所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依故即是色。是故言由不即色故即是色也。上三句亦以法拣情讫。】

何以故?空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

空是色法所依之体,色是由空所起之相。犹如水是波所依的体,波是由水所起

的相。经云毕竟空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毕竟空便是所依,一切法便是能依。由于所依不是能依故,所以空不即色。

然所依必与能依作所依故,于是说空即色也。对能依方有所依,若无能依,不得名为所依。能依所依,相依而起,无有先后分别。犹水之与波,有波方能见水,无波则水不可见。故水全是波,是以空即是色也。

良由空是色之所依,故曰空不即色。非是所依外另有能依之色,故曰空即是色。所以观文言,由空不即色故,说空即是色也。

以上三门,以法拣择情执竟,以下直显法理。

【观曰。四空即是色。何以故。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

故。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尔。一切法皆然思之。】

空即是色者,直显法理。前已拣别情执之误,今直显法理之正。

何以故?凡是真空必不异色,以是法无我理,非断灭故。

我们已经知道,真空者是因缘空,因缘空者无有自性,无有自性谓之真空。故真空者,无所有,不可得。

真空无性,无性者随缘而不碍色相宛然。色相宛然随缘而现,随缘无性真空湛然。所以万相无性是真空,真空无性现万法,故空即是色。

非断灭故,真空非是断灭空。因为断灭空是定性空,定性空不能随缘,所以不得谓空即是色。

以诸法以无性为性故,是故空即是色。空与色缘起无性,互摄互入依他而起。当知一切法亦复缘起无性,互摄互入依他而起。据理以推,当不难了解。

此是第二句四门,解释完毕。第二句者,明空即色观。于中开四门解释空即色。第一至第三门,皆拣情执。第四门直明空即色之法理。

【观曰。第三色空无碍观者。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空举体不异色。全是尽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也。是故菩萨观色无不见空。观空莫非见色。无障无碍为一味法。思之可见。】

第三色空无碍观,算来这是四句中的第三句,十门中的第九门。前二句已分别说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第三句双明色空无碍。

色空无碍者,是取其相成义,以明真空法理。下面第四句泯绝无寄观,是取其互泯义,以明真空法理。真空者,即第一义空。真空观者,即中道第一义观。色空无碍观者,是观俗谛中道。泯绝无寄观者,是观真谛中道。于色即空,空即色二句中,是方便观。今无碍泯绝二句中,是真实观。

现在来看观文。色空无碍观者,谓色举体不异空,全是尽色之空故,即色不尽而空现。……

例如波与水无碍,色相譬如波,空理譬如水。波者举体不异水,换句话说,波全是水。水全是尽波之水,无波而非水也。故不坏波相,而水性全体显露。故曰空全是尽色之空,色不尽而空现。

水性不可见,举体全由波现。故观文曰,空举体不异色。因为色全是尽空之色,犹波全是尽水之波。

水由波现,波由水成。二者互入互成,起必依他。色空之法亦复如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无碍,举体全收,性相虽别,而圆融一际。故即空即色而空不隐。犹如即水即波,而水不隐。

是故菩萨见色即知是空,观空不坏于色。不坏法相,而达性空。虽达性空,而不坏法相。如是一切法无障无碍,为一味法。一味法者,诸法实相也。诸法一相,所谓无相。无相者,实相也。

实相者,即真空义。然而实相无相,云何起观?以无住心契无相法,便名真空观也。

【观曰。第四泯绝无寄观者。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迥绝无寄。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兹先总明以上四句,然后再解释此第四泯绝无寄观。

总说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空色无碍观,泯绝无寄观,都是在明真空观。于中如约二谛言(二谛者,真谛俗谛),色是俗谛,空是真谛。第一句会色归空,是说明俗谛即是真谛。第二句明空即色,是说明真谛即是俗谛。第三句色空无碍,

明二谛圆融。第四句泯绝无寄,明于毕竟空中,言亡虑绝,无二谛之分别。

三谛者,空(真谛),假(俗谛),中道第一义谛,见于仁王般若。如约三谛言,第一句会色归空,是显真谛。第二句明空即色,是显俗谛。第三句色空无碍,是显俗谛中。第四句泯绝无寄,是显真谛中。

若约空假中三观言,第一句会色归空观,即是空观。第二句明空即色观,即是假观。第三句色空无碍观,即是观俗谛中道。第四泯绝无寄观,即是观真谛中道。

以如是等谛、观,说明真空观法。导行人以方便会归真实。于真实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归于泯绝无寄。然言语道断亦断,心行处灭亦灭,故虽至理无言

,不碍以言显理。至理无言,则说而无说。不碍以言显理,则无说而说。若人会得其意,便知佛所说言教,在明无言之理。非是立言语文字相也。若人执着言语文字相,此人不知会色归空义。若人执着无言语文字相,此人不知明空即色义。

会色归空有四门,前三门皆曰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此是明色不异空;第四门明色即是空。明空即色亦有四门,前三门皆曰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此是明空不异色;第四门明空即是色。第三句色空无碍,在明色空不异便成色空无碍。今第四句泯绝无寄,在明色空相即,即成互夺。以互夺故,成真空义。故知真空观与般若思想同源。不过般若从因上明空,今此法界观门,从果上明空。但无论因上明或果

上明,真空者即是无所有,无所住,不可得义。

由于这种道理,我们亦可明白心经之义。心经说色不异空,是明俗谛不异真谛。空不异色,是明真谛不异俗谛。色即是空,是显真谛中道。空即是色,是显俗谛中道。

现在解释观文。泯绝无寄观者,谓此所观真空,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不可亦不可,此语亦不受。

真空理体,离诸分别,一法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直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乃至言色言空,皆是方便。唯有无住心契无相法,假名真空观。

故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色者,于第二句明空即色观中前三门言,以空即色故,及第四门言,空即是色。不即色者,前三门均言空不即色。这是说第二句中所言即色不即色,皆是方便示导,而非真空义。反显泯绝无寄,方是真空。

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此是说明第一句会色归空观,亦是方便示导,而非真空义。所谓即空者,会色归空观中前三门,均言色即空故,及第四门,直言色即是空。所谓不即空者,前三门均言色不即空。

因为于真空中,色与非色,空与非空,均不可得,故无即不即之分别。言即不即者,皆方便示导而已。真空之理,亡言绝虑,无如是分别。

一切法皆不可。言真空之理,乃诸法实相,分别而无分别,一法不立也。不可亦不可者,言真空之理,一切无碍,实相诸法,无分别而分别,一法不舍也。

若论诸法实相,则万相纷然而体性空寂。若论实相诸法,则体性空寂万相纷然。这便是真空无碍之深义。

此真空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此语亦不受。因为若受此语,便是心住有法,非真空观了。如此迥绝无寄,心无所住也。非言所及,非解所到,是谓行境。行境者,即修真空观,心智所契之空境也。

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生心动念者,有住生心也。稍有住生心,便与真空法体相违。故曰即乖法体。

失正念者,心若有住,便被境所转,即失正念。

故正念者心无所住也。心无所住,泯绝无寄,便与真空法体冥合,是谓行境也。

【观曰。又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皆拣情显解。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此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

真空是其法体,体必具用,用不离体。无碍是体起之大用,今由体起用,故有以下理事无碍,及周遍含容二观。周遍含容观者,即事事无碍观也。

今结论真空观。初二句八门者,即会色归空一句,其四门者,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三门,及色即是空,共四门。第二句者,明空即色观,其四门者,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共三门,及第四门空即是色。此二句八门,皆是前三门拣情执,第四门显法理,故曰显解。是知真空观一句,乃显理体也。

由体起用,乃有以下二句。第三句空色无碍观,是解终趣行,即所谓慧解立行者是。

既然法理真空,空则无碍,无碍则不碍于行。故曰空色无碍观,以趣于行也。

至于第四句泯绝无寄观,即正成行体。正成行体者,心无所住也。然此无住正行,是从会色归空观,明空即色观,空色无碍观而来。故曰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

成此行。

若不解此行法(似应为若不成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

谓必须慧解成行,行起解绝,方能成就佛道也。

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也。

结论为,慧解以立行,行起而解绝。

是故正行虽由慧解而成,但行起必须解绝。如果守解不舍,便不能入于正行了

 


理事无碍观

【观曰。理事无碍观第二。但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前言色言空,旨在明真空理体。今依体起用而见于行,故说理事无碍观。理者无性,事者随缘。菩萨行化,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性。无性者成乎大智,随缘者成乎大悲。菩萨之行,一切无住。以悲导智,则不住涅槃而普度十方。以智导悲,则不住生死而法身湛然。欲明菩萨如是行故,说此理事无碍观也。

但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兹先将十门列出,然后再随文解释。十门者,一﹑理遍于事门,二﹑事遍于理门,三﹑依理成事门,四﹑事能显理门,五﹑以理夺事门,六﹑事能隐理门,七﹑真理即事门,八﹑事法即理门,九﹑真理非事门,十﹑事法非理门。

现在随文解释。镕者销镕为一也,融者融和为一也。虽分十门,而一义无碍。以理融此十门,十门者二而不二,以十门之事望理,不二而二,成其理事无碍之义。

「存」者略言第九第十两门。第九真理非事门,是存其理也。第十事法非理门,是存其事也。「亡」者,略言第七第八门。第七真理即事门,是废理而同事,故亡其理也。第八事法即理门,是废事而同理,故亡其事也。

「逆」者,略言第五第六两门。第五以理夺事门,是理逆于事。第六事能隐理门,是事逆于理。「顺」者,第三第四两门。第三依理成事门,是理顺于事。第四

事能显理门,是事顺于理。

故第一理遍于事门,是理与事镕融。第二事遍于理门,是事与理镕融。相遍即是镕融,二而不二,于是总成理事无碍,乃有以下八门。故观文曰,理事镕融存亡逆顺通有十门。

今此理事无碍观,是观中道也。中道之义,微妙无迹,能观之智廓然无住。如是智境冥合,如如不动,不动如如,乃理事无碍也。

【观曰。一理遍于事门。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今此十门,解释理事无碍。十门可分为五对,五对皆是先以理约事,后以事约理。理者性空无有分别,事者缘起分位差别。理约事,则分位差别而体性无二。事约理,则体性无二不碍分位差别。

何为五对呢?第一对是理事相遍,即一二两门。理遍于事,事遍于理。以理约事则一切差别事相,不碍理性无分。以事约理则同一理性,不碍事相差别。

第二对是理事相成,即三四两门。第三门者,依理成事,第四门者事能显理。此一对者,全理成事,全事显理。

第三对是理事相夺,即第五第六两门。以相成故,方是相夺。本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无碍。然理夺事则理显事隐,事夺理则事显理隐。

第四对是理事相即,即第七第八两门。第七门真理即事,第八门事法即理。以理事相即,故成无碍也。

第五对是理事相非,即第九第十两门。第九门真理非事,第十门事法非理。真理者实也,事法者假也。以实非假,故曰真理非事。以假非实,故曰事法非理。

以上为了使大家对此十门略具认识,故作此分析。以下便解释第一门,理遍于事。

理遍于事门,以理性空寂,横遍竖穷,一相无相,无有分限。缘起事相虽然万差,而无不被一理所摄。

犹如大海中波,波相任缘,虽形万差,而无不被一水所摄。故曰能遍之理,性无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别。虽然事相差别,却被一理所摄。

一理无分,所以于一一事中,理性全遍,而非分遍。因为真理是一,无有分限,是故一则遍于一切。犹如水性无分,遍一切波。

所以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满具足。因为纤尘所具之理,即无边不可分之真理。理既不可分,故一一尘所具之理,无不圆满具足。

【观曰。二事遍于理门。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限之事。于无分限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

今先解释事遍于理门,然后再合说理事相遍的道理。

事遍于理者,事为能遍,理为所遍。但是能遍之事相,是有分限有差别的。所遍之理,是无分限无差别的。有分限差别之事,遍于无分限差别之理,却是全同非分同。于此我们会疑问,有差别遍于无差别,云何能全同而非部分同呢?如果差别全同于无分别,除非差别本身即无分别。

不错,正是如此。因为一切事相皆因缘所起,因缘生法,即无体性。既无体性,自然便无分限差别。故观文曰,以事无体,还如理故。理性空寂,一切事相因缘幻现假有,无有体性还复空寂,所以差别事相,全同于无分别理性。是全同而非分同。

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

既然一尘缘生无体,所现皆是假相,当然无体之法,不碍遍于十方。同时十方法界,全在一尘假相,因为一尘体空,全同十方虚空。是故不坏一尘假相,而遍法界也。因为一尘体空,全同十法界也。

一尘是假相体空,一切法亦皆假相体空。故一切法不坏其假相,亦全遍法界也。

所以十方法界,收摄在一微尘。于一尘中,能现十方法界。以理事互遍全同故。

【观曰。此全遍超情难见。非世喻能况。】

此下双明理事互遍。理是一,事是一切。理遍事则一即一切,空即无量。事遍

理则一切即一,无量即空。其法甚深,难喻难见,非世喻所能比况。先说明世喻难以为比,然后方举大海譬喻。暗示虽举大海之喻,不过近似而已。

【观曰。如全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于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

譬如全体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又如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

此是言大小互遍无碍。因为大小事相皆假,无有定性。故小无定性则不碍于大,大无定性则不碍于小。犹如水性是一,随缘而起波。波相虽小,全是一水之所成。是故水不碍波,波不碍水。全水现波,全波是水。水性是一,故波亦不二。水随缘而成波,波性空而为水。性空任缘而不大,缘起性空而非小。故曰全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一小波匝于大海,而波非大。

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

这是言一异互遍无碍。同时大海是一而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一水起万波,而一水不异。犹如一金随缘造万相,而金性不异。诸波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诸波虽是一水所成,而不失诸波之假相。犹万相虽是一金所造,而万相不失也。

真谛不坏俗谛,故不二而二。俗谛不坏真谛,故二而不二。色受想行识是异,空是一。色即空故非异,空即色故非一。

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

水性是一,水性全遍一波时,不碍水性全遍诸波。因为一一波,同一水性故。犹如虚空遍东方时,不碍虚空举体全遍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为十方是同一虚空故。这是说理性全遍一事时,不碍理性举体全遍一切事。因为理性空寂无分,随缘能成一事,当亦能随缘成一切事。

一波全是水性时,不碍一切波各各全是水性。正如一事是假,全是空性,当然

不碍事事是假,全是空性。故观文曰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大海,互不相碍。

【观曰。问理既全体遍一尘。何故非小。既不同尘而小。何得说为全体遍于一尘。又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若不同理而广大。何得全遍于理性。既成矛盾。义极相违。】

以下问答解释,问中但以法问。

设有问曰,既然理性全体遍在一尘,为何不小呢?既然不小,何得谓全体在于一尘?再者一尘全匝于理性,何得谓一尘不大?如果一尘不随理性而大,何得谓全遍于理性?像这种矛盾的理论,义极相违,是不可以成立的。

当知这种疑问之产生,是执着理性、尘相,大、小,皆是定性有法,于是产生

隔碍的观念。其实理者无性之理,尘相、大、小,亦是缘起无性。以无性故,互遍无碍。是以理不碍尘,尘不碍理,大不碍小,小不碍大。因为理性是空,尘大小等相亦皆空故。

【观曰。答理事相望各非一异。故得全收而不坏本位。先理望事有其四句。一真理与事非异故。真理全体在一事中。二真理与事非一故。理性恒无边际。三以非一即是非异故。无边理性全在一尘。四以非异即是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 

以下回答所问。问中以大小相难,答中以一异作答。因为大小之见,由于一异之见。见一则谓大,见异则谓小。故今以一异回答,即是答大小之问。

大小一异等事相,皆是随缘而幻现。以无性无体故,幻相方成。尘相无体,不碍遍于十方。故小非定小,能遍十方,虽遍十方而不坏尘相,故不大。以一尘幻现,非大小故。同理大非定大,以大无体故。既然大非定大,不碍在一微尘。虽然在一微尘而不碍其大,以无性无体,非大小故。

所以大小各无性无体,无有定性,一尘遍十方而不大,十方在一尘而不小。当知小时正大,芥子纳于须弥。大时正小,海水入于毛孔。以其各自无性,故互遍无碍。

当知法相本空,无有大小。众生见有大小等相,皆是妄心遍计。若能了达尘相无相,则缘虑自息烦恼不生。如是清净心性,名为菩提。

答曰,理事相望,各非一异,故得全收而不坏本位。

理事相望者,理望于事,事望于理,各非一异。理一而非一,事异而非异,因为理事各无自性。以各无自性故,方得互相全收。互相全收者,依他起也。以依他起故,是以不坏本位。不坏本位者,事入理而不大,理遍事而不小。此是总明,以下分别解释。

先分别解释理望于事,理望于事有四句。兹为容易明了起见,先举譬喻,然后以譬喻解释观文。

海水譬如理,波譬如事。水不可自见,以波而见。波无以自成,因水而成。故波全是水,水全是波。

水无分限,故非异。波相差别,故非一。以水之与波而例理事,乃有四句。

一﹑真理与事非异故,真理全体在一事中。犹如水之与波各无自性,故真理与事无异。真理一际无分,一事之理当然亦一际无分。故真理全体在一事中。犹如海水全体,于一波中现。因为海水无分故,一体故。

二﹑真理与事非一故,理性恒无边际。犹如水性一体无分恒无边际,而波波差异不同。以无性无分别之理性,与千差万别之事相不同,故真理与事非一。再者,犹如波全是水,波者只是假相。水是实而波是假,实不同于假,故真理与事非一。

三、以非一即是非异故,无边理性全在一尘。因为无性之理,非是缘起之假相,故理事非一。既是缘起假相,当无自性。事相既无自性,而无性便是理,则事理非异。故曰非一即是非异。

非一者如幻事相,非异者无性之理。如幻事相即是无性,无性即是非异之理。是故无边理性,全在于一尘。犹如无际之水性,全在一波,以水无分别故。又如无边虚空,全在目前之虚空中。因十方虚空,与目前虚空,无分别故,一法界故。

四﹑以非异即是非一故,一尘理性无有分限。上文说明非一之如幻事相无有自性,无性即是非异之真理。当知以无性故,则如幻事相方成。所以说因为非异之理性即是非一之事相故,故于一尘中,可见无边法性。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卷下

【观曰。次以事望理亦有四句者。一事法与理非异故。一尘全匝于理性。二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三以非一即非异故。一小尘匝无边真理。四以非异即非一故。匝无边理而尘不大。思之。】

前理望事门,便是答理既全体遍一尘,何故非小之问。今事望理门,便是答一尘全匝于理性,何故非大之问。

四句中仍是以一异回答。我们已经知道,所谓一者,系言无性之理。所谓异者,系言如幻事相。而如幻即是无性,无性方成幻相。二者依他无实,悉毕竟空,故不应生大小之见。智者当知,一切法皆悉如此,皆是依他起,而无实体,故于一切

法不应生执着见。

一﹑事法与理非异故,一尘全匝于理性。事法如幻,理者无性,如幻不异无性,故曰事法与理非异。因为事与理是一故,所以一尘事相全遍于理性。犹如一点虚空全遍十方,因为一点虚空与十方虚空,一体无分故。

二﹑事法与理非一故,不坏于一尘。尘相是假,真理是实,假与实不同,故曰事法与理非一。然相假无性,无性即是理实,所以假相不可坏,以假相无性故。是知不坏假相,当体即是理实,故观文说,以事理真假非一故,所以不坏一尘假相。

三﹑以非一即非异故,一小尘匝无边真理。非一者如幻尘相,非异者无性理体。如幻尘相,即无性理体,故曰非一即非异。换句话说,因为尘即理故,所以一小尘遍于无边真理。

四﹑以非异即非一故,匝无边理而尘不大。以非异(无性之理),即非一(如幻之事相),所以一尘遍于无边之理而尘不大。何故不大?因为尘相如幻故。

【观曰。问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若尘外有理。则非全体遍一尘。若尘外无理。则非全体遍一切事。义甚相违。】

前观文曾举喻曰:「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于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今针对此喻难问。

大海者喻理性,波者用喻于尘。难问曰如果无边理性,全遍于一尘时,那么一尘以外诸事处,是有理性呢?还是无理性呢?如果尘外还有理性,则理性非是全体遍于一尘。如果尘外更无理性,则理性非是全遍一切事处。所以汝所说的道理,是自相违的。

【观曰。答以一理性融故。多事无碍故。故得全在内而全在外。无障无碍。是故各有四句。】

以上难问,是未识真空绝相之体。真空是法界全体,无碍是缘起大用。以真空体,起无碍用,岂有内外有无之分?故此人设问,是自落于定性有法也。

答曰以一理性融故,多事无碍故,故得全在内而全在外,无障无碍。

真空理体无性故融,多事之相是假,故而无碍,以无性理契无相事,原本是一,故无内外有无之分。下文以各有四句解答。以真空理性融故,标出理四句。以多事相假无碍故,标出事四句。

【观曰。先就理四句者。一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即在内。二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是故在内即在外。三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内亦在外。四以无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非外。前三句明与一切法非异。此之一句明与一切法非一。良为非一非异故。内外无碍。】

今就理四句者,即回答前文所问「无边理性全在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

于就理四句中之第二句:「二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便是回答以上问题,今出四句,因为有其余三句相助,其理益明也。

一﹑以理性全体在一切事中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是故在外即在内。

一尘言内,余一切事处言外。因为余一切事,在一尘之外也。

理性等同虚空,所以遍一切处。无有一尘,不被理性所摄。是故理性遍一切时,不碍全体在一尘处。因为理无分限,事无体畔,是故在外即在内。

既然在外即在内,当然在内亦即在外。所以第二句正答所问。

二﹑全体在一尘中时,不碍全体在余事处,是故在内即在外。

与上一句同样道理,因为理无分限,事无体畔,故在内即在外。何故事无体畔?以事相如幻故,事相假故,事相无相故,事相空故。

三﹑以无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在内亦在外。

虚空无二,故理性亦无二,因为理性等虚空故。一尘所具理性无二,一切尘所具理性亦皆无二。故无二之理性,亦在内亦在外。

四﹑以无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非内非外。

因为理性无二是实,一切事相如幻是假,以实非假故,故曰无二之性非一切事相。又,理性等虚空不可得,事相如幻亦不可得,故曰无二之性非一切事相。所以非内亦非外,因为不可得法无内无外,无遍无不遍故。

以理四句,总答「无边理性全遍一尘时,外诸事处,为有理性,为无理性?」之问。

最后结论无碍之理。前三句在说明理性与一切事法非异。第四句在说明,理性与一切法事法非一。因为理性与事法,皆不可得故。

因为理事非一非异故,所以内外无碍。其义不相违也。

【观曰。次就事四句者。一一事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内即在外。二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时。不碍一尘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内。三以诸事法同时各匝故。是故全在内亦全在外。无有障碍。四以诸事法各不坏故。彼此相望非内亦非外。思之。】

前文中并无此问,兹欲翻覆说明相遍之理,故出约事望理四句。

今事望理四句,仍以一事为内,多事为外。于十门中,分为五对,已如前述。此是第一对理事相遍门,故有事望理四句。总而言之,以真空绝相体故,乃有理事相遍也。

一﹑一事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内即在外。

因为事虚,全是理现。犹如波相是虚,不障水性全现。波虚无相,现全是水。一波如此,一切波皆如此。故曰一事全匝于理时,不碍一切事法亦全匝于理。是故在内即在外。

二﹑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时,不碍一尘亦全匝,是故在外即在内。

同样道理,犹如波虚无相,令水性全现。今事相虚故,令理性全现。是以一切事法各匝于理时,不碍一尘事相,亦全匝于理。所以在外即在内。

三﹑以诸事法同时各匝故,是故全在内亦全在外。

此是言一空一切空。一切事相是空,各各不碍理性全现。是故全在内,亦全在

外。一切无有障碍。事相皆空,不障理性全现也。

四﹑以诸事法各不坏故,彼此相望,非内亦非外。思之。

此是言一假一切假。一切事相,幻现假有,是故各不可坏。以各各假有故,所以彼此相望,非内亦非外。虽云彼此相望,然一尘是假,故不得言在内。一切尘是假,故不得谓在外。

以上理事相遍一对,解释完毕。

若总明理事相遍者,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理无性为一,事缘起为一切。无性故能随缘,随缘故是无性。无性随缘,理望事也。随缘无性,事望理也。故

理事相遍者,因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至理事无碍者,亦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

【观曰。三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成故。如波揽水以成动。水望于波能成立故。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思之】

依理成事门,与下第四事能显理门,共成理事相成一对。其所以相成者,是因为理事各无自性。理无性故随缘成事,事无性故全体成理。即所谓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

依理成事门,谓事无别体,要因真理而得成立。因为事相缘起无性,故无别体。相尽理显,故全以真理而得成立。此是理成事也。所以文中解释曰,因为事法,

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无性理,事方得成。缘起无性,即此无性,便是理体。

如波以下,举譬喻明之。如波之动相,揽水方得成立。水望于波,能成立故。以水望波,水能成波也。以水例理,以波例事,言理能成事也。

依如来藏得有诸法,当知亦尔,思之。

如来藏者,约佛性言,如如佛性摄尽一切众生,则名如来藏众生。佛性被烦恼所隐覆,则名众生藏如来。如来藏众生,名为涅槃,成一切净法。众生藏如来,名为生死,成一切染法。故曰依如来藏,得有一切染净诸法。胜鬘经云,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即此意也。

当知依理成事,亦复如是。思之。

【观曰。四事能显理门。谓由事揽理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则事虚而理实。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如由波相虚令水体露现。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思之。】

此与上第三门,同是理事相成。所谓事能显理者,由于事全以理而成故,所以事相虚幻,而理性真实。故知事全是理也。不过理不可见,因事而见。吾人见事,即是见理,故曰事能显理。故观文曰,以事虚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现。因为事无自性,体全是理故。

譬如波全是水,无水则无波。故由波相虚,令水体露现。当知事能显理的道理,亦是如此。

【观曰。五以理夺事门。谓事既揽理成。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似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故。如水夺波波无不尽。此则水存已坏波令尽。】

此与第六门,属理事相夺一对。理事相夺,与前理事相成,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前第三门故,方成此理夺事门。前第三门依理成事,则事全是理。既然事全是理,所以理夺于事。

谓事既揽理成,则无事而非理。于是事相皆尽,不碍真理平等露现。因为离开真理以外,别无片事可得。

譬如波全是水,所以水夺波令尽。则是水存,而坏波令尽。理夺事亦复如是。

【观曰。六事能隐理门。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违于理。遂令

事显。理不显也。如水成波动显静隐。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故众生现时法身不现也。】

此是事夺理,与第四门有关。第四门事能显理,因为理不可见,因事而见。事有形相,理无形相。无形之理,全以有形之事而显。众生只能见其事相,不见其理性,故曰事能隐理。

真理随缘成诸事相,然此事法既违于理(因为事假理实,假违于实故。)于是令事显,理不显也。

譬如水成波相,波动而水静。众生只见其动波,不见于静水,是波能隐水也。事能隐理,亦复如是。

经云以下,引经为证。法身不动,六道常转。虽然六道常转,而法身不动。法

身者,随缘无性也,故一切众生本来寂灭。六道者,无性随缘也,故影现六道。佛知一切众生常六道常法身,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知一切众生常法身常六道,法身不显而名众生。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凡夫之人,只见众生相,不见法身。故曰众生现时,法身不现也。文中所言五道者,即六道也。于六道中,略阿修罗道不言,故曰五道。

【观曰。七真理即事门。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事必依理。理虚无体故。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如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即水是波。思之。】 

第七真理即事门,与第八事法即理门,乃理事相即一对。虽然事能隐理而理不

亡,理能夺事而事非无。理事之间,只是体用关系而已。全体起用,全用归体,体外无用,用外无体。全体起用,故一即一切,是理即事。全用归体,故一切即一,乃事即理。

事法缘起无性是用即体,然理体湛然,不碍事相宛然是用。理者无性随缘是体即用,故事相纷陈,不碍理性湛然。是故有此理事相即一对。

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无我理故。

真理无性,故曰以是法无我理故。无我者,无自性也。法无自性,即是真理。真理无性则不可见,必依事显,故曰真理必非事外。如果理在事外,便成断灭空。

事必依理。理虚无体故,是故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

事必依理,是说明真理即事也。理虚无体故不可见,必依事而显其理,所以此理举体皆事,方为真理。否则便成断灭空。

最后以譬喻说明。如水即波,无动而非湿故,即水是波。思之。

以水即波,明理即事也。因为水性湿,而波相动,故无动而非湿。波全是水故,所以即水是波也。此是说明,水即波而不失水,波即水而不失波。正因为彼此不失故,方成彼此相即义。

【观曰。八事法即理门。谓缘起事法必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如波动相举体即水。故无异相也。】

事法即理门,与上同理可知。

谓事法缘起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真理。故曰无自性故,举体即真。

故说众生即如,不待灭也。

所谓如者,不二不异也。不二不异者,不生不灭也。谓众生本来不生不灭即是涅槃,不待灭后方入涅槃也。

好象波之动相,举体即水,而水静未尝动,不待波澄然后静也。故僧肇大师说,江河竞注而不流。故波相虽动,其实与水未尝有异相也。

当知事法随缘无有自性,即是真理。真理无性方能随缘,即是事相。故理即事,事即理也。

以上第七门说明,法身随缘名众生,第八门说明众生如如是法身。众生法身,不过一体异名而已。众生流转六道而非有,法身空寂妙湛而不无。理即事虽空而不断,事即理虽有而不常。非有不无,不断不常,隐显自在,即是理事相即义。

【观曰。九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动湿异故。】

此下是理事相非一对。理事相非者,谓性实而相假也。性实者不变,相假者随缘。不变随缘,无分别而分别。随缘不变,则分别而无分别。

真理非事门。谓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异故,实非虚故,所依非能依故。

理性是真,而事相是妄;理性是实,而事相是假;事无体依理而有,故事是能依理是所依。所以真理非事。虽然真理即事,不碍真理非事。正因为理非事故,方有理即事之义。若理事无分别,焉有相即之义?

譬如水与波,水真而波妄,水实而波虚,水是所依而波是能依,水性湿而波相动。故水非是波。

【观曰。十事法非理门。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性相异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举体全理。而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水。以动义非湿故。】

以上第九门,显理真、实、所依。第十门显事妄、虚、能依。因为事是理影现而出故。

谓全理之事,事恒非理。因为理与事,是性相异故。事是能依,依理而有。而理性者,为事所依。是故事相虽举体全是理性,然而事的假相,却是宛然存在的。

例如波之与水,波的假相,当不是水性。因为波相是动的,而水性却是湿的,动非湿故。

【观曰。此上十义同一缘起。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逆顺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深思令观明现。是谓理事圆融无碍观。】

此上十义,同一缘起。以上十门,同是法界缘起。法界为体,缘起为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法界一大缘起,以法界缘起故,说此理事无碍十门。

约理望事,则有成有坏,有即有离。

约理望事有成者,是第三依理成事门。有坏者,是第五以理夺事门。有即者,是第七真理即事门。有离者,是第九真理非事门。

事望于理,有显有隐,有一有异。

事望于理有显者,第四事能显理门。有隐者,第六事能隐理门。有一者,第八事法即理门。有异者,第十事法非理门。

逆顺自在,无障无碍。

第三门理成于事,第七门理即于事,是理顺于事。第四门事能显理,第八门事法即理,是事顺于理。第五门理夺事,第九门理非事,是理逆于事。第六门事能隐

理,第十门事法非理,是事逆于理。

然理事相遍,一大缘起。成时正坏,坏时正成;实时正离,离时正即;显以隐而显,隐以显而隐;一是异之一,异是一之异。总是一大缘起,一切无碍,故曰逆顺自在,无障无碍。

同时顿起,深思令观明现,是谓理事圆融无碍观。

如是十门,理事无碍,对镜现影,无先无后,故曰同时顿起。应须深思,令此理事圆融无碍观明现也。

以上五对之中,一﹑理事互遍,二﹑理事相成,三﹑理事相夺,四﹑理事相即等四门,明理事不离。最后理事相非一对,明理事不即。不即不离,不即为二,不离为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方成法界缘起相。

如是十门,总成理事圆融无碍。理事圆融无碍者,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义。真空不碍妙有,故空即不空。不空之空,乃离无边空,故冥契中道。妙有不碍真空,故有即不有。非有之有,乃离有边有,亦冥契中道。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妙有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如是方成理事圆融无碍也。


周遍含容观

【观曰。周遍含容观第三。】

此法界观门有三,即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周遍含容观者,即事事无碍观。今是第三,周遍含容观。

【观曰。事如理融遍摄无碍。交参自在。略辩十门。】

诸法无性,随缘而现事相。事随缘现,一理无性。事相差别,皆是相碍。然而事随缘起,皆无自性。无自性故,实是二而不二。二而不二曰「如」,故曰事如。

事如便是无性,无性方成事如。无性为性便是理,故理以无性为性。理性无性便是不二,一切法同一理性,故不二者,即一切法,是以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事如理,不二而二理融事。彻底来讲,事如正是理融,理融方有事如。

以理融事,事则无碍,一事如此,事事皆如此,故曰事事无碍。总而言之,无论理事无碍,或者事事无碍,其所以无碍者,是因为理体真空故。

以理融事,而真空之理,无法不收,无法不摄。理性真空无碍,既然遍收一切法,遍摄一切法,故曰遍摄无碍,又曰周遍含容。

交参自在。言理事互摄互入,互遍自在也。交参自在者,一切无碍也。言事时

,则理达事表,言理时,则事彻理源。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终至事事无碍。以下以十门明周遍含容观。虽说十门,而此十门亦皆交参自在也。

【观曰。一理如事门。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是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

一﹑理如事门。

此理如事门,及事如理门,与理事无碍观中,理事相遍一对略同。此理事相如,亦是总成以下八门。由理事相如故,展转出以下八门。

理事相如,不二不异,不二不异则无碍,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故事事无碍,系从理事无碍观中,引申而出。

理如事则不碍事现,事如理则不碍理存。二者俱存,却不碍如如不二。于是一如一,一切如一,一如一切,一切如一切。于是成事事无碍观。

观文曰,一﹑理如事门,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理性真实,体无不现。

事法虚者,谓一切相假也。事法随缘幻现,无有自性,故其相假。假相即是无相,故相无不尽。而相假即是无性,无性之性即是真理,故曰理性真实。相假不障真理,故全体真理,体无不现。不坏假相,而真理全体露现也。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便是说若不被假相所障,即见真实也。

正因为理不异事故,所以事亦不异理。是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换句话说

,理外无事,事外无理。理不自显借事而显,事不自成由理而成。犹如水不自显借波而显,波不自成由水而成。

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然说此事为不即理。

菩萨如实知全理即事,全事即理,故见事即是见理。凡夫闻空便执空,见有便执有。菩萨不尔,菩萨闻空知是有,见有知是空。故菩萨看事,即是观理。

然说此事为不即理。

何故事不即理呢?因为事假理真,假不即真故。然而相假即是无相,无相即是实相。故不坏假相,而达性空,此如实知见也。若执假相为真实,便是颠倒见。故曰此事为不即理。

【观曰。二事如理门。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遂令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

二﹑事如理门。

由于不坏假相,即是理实,当知一一假相,便是全体真理。

事如理者,谓诸事法与理不异也。因为不坏假相,即是理实,理不在事外故。理性圆遍一切,既然事不异理,故一尘事相,普遍法界。一尘事相,假相无相,故不碍全遍十方法界。

所以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事相,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法界无界

,即理性也。此理性全遍一切法时,此一尘亦如理性一样,全遍一切法。因为尘相是假,假相无相,当体即是理性,故亦全遍一切法。

犹如波相是假,实无波相,以波全是水故。所以水遍一切波时,此一波亦全遍一切波。因为波不异水故。

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

正如一尘相是假,全体如理。一切事相亦复如是,不异于理。故一切事相,亦各各遍一切法。此则事事无碍之理也。

【观曰。三事含理事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由剎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如一尘一切法亦尔。此事理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

一一中一。二一切中一。三一中一切。四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

此事含理事无碍门,是从上文理事互如门,引申而来。根据理事互如的原则,导归周遍含容。

理是性空,事是随缘。理是一相,所谓无相。事是一切相,所谓无不相。

性空无性故能随缘,缘起无性还归性空。故性空缘起,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若无性空不成缘起,若坏缘起即坏性空。是故此法不坏不杂。不坏者存其事相也,不杂者理性纯一也。是故事相二,而不异理性不二。理性不二,不异事相二。

一尘事相不异理性不二,同理可知尘尘事相皆不异理性不二。是故以理融事,则有四句,一者一尘含容一尘,二者一切尘含容一尘,三者一尘含容一切尘,四者一切尘各各含容一切尘。故根据理事互如的原则,可知一如一,一切如一,一如一切,一切如一切。一尘中见一切尘,一切尘皆入一尘。虽然各存其相,而互不相碍,是之谓周遍含容。

三﹑事含理事无碍门。

一尘含容一切尘,而一一尘皆含理事无碍,故事含尽一切理事无碍。

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能广容。

缘起事相可见,性空无相不可见,故曰事法与理非一。性相理事不坏不杂故,

是以存其各各一事之相,而能广容一切。不坏一尘之相,即能广容一切尘也。

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

一微尘依缘而现,故无性无体。一尘无体,故不碍遍于十方。虽遍十方,而其相不大,因为尘无体,非大小故。其相不大,却能容摄一切尘。故曰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

由剎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是故俱在一尘中现。

剎者,国土也。一切剎土等诸法,皆不离法界。不离法界者,皆同一理性也。既然同一理性,而一尘含尽一切理事,是故剎土等诸法俱在一尘中现。于一尘中,能现无边剎也。

如一尘,一切法亦尔。

于一尘含容理事无碍,当知一切事法,亦皆如是。所谓尘尘剎剎尽圆融也。

此事理融通,非一非异故,总有四句。

事理融通者,即事含理事无碍门也。事含理事无碍门,即非一非异也。非一非异有四句,即一﹑一中含容一,二﹑一切中含容一,三﹑一中含容一切,四﹑一切中含容一切。四句道理,已如上释,可参阅前文。

各有所由。各各周遍含容也。周遍者,入一切也。含容者,摄一切也。一一诸法,各各入一切摄一切,乃成事事无碍。以下七门,皆不离周遍含容二义。

【观曰。四通局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

。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

四﹑通局无碍门。

事相缘起为二,二者局也。理性空寂为不二,不二者通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曰通局无碍。又可事假理真,是二也,事假无性即是理真,乃不二也。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故曰通局无碍。

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

以事约理言,事法是假,理性是真,二者似乎非一。然而事假即是无性,无性即是真理,二者又复非异。故诸事法与理,非一即是非异。换句话说,即是二而不

二也。

既然二而不二,故令此一事法不离本处,即全遍十方。因为事法假而无体,故能不坏假相,即全遍十方。

一切尘内,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

一切尘内,同一理性,似是非异。然非异即是非一,因为理性是一,而不坏一切尘之假相故,所以非异即是非一。虽然理性是一,然不坏尘尘假相。所以一尘无体全遍十方,而十方无体收在一尘。故曰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

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

一尘无体,全遍十方,故近恒远。十方无体,收在一尘,故远恒近。故曰即远即近。一尘十方者,即遍也。虽然遍十方,而不坏一尘假相,故曰即住。此所以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也。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者,总明通局无碍也。

【观曰。五广陜无碍门。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剎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陜。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五﹑广陜(陜为狭之误)无碍门。此门与第三门略同。第三门谓事法与理非一,所以不坏其尘相,而能容摄无边法界。所谓容摄无边法界者,便是事与理非异也。今第五门,将事法与理非一非异并举。

广者,含容十方法界也。狭者,不坏一尘小相也。故广狭无碍,亦即大小无碍。非一者,狭也。非异者,广也。所以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一尘小相能广容十方剎海。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尘相不大。

其理由则因为,小无体非是定性,故不坏小相而遍十方。大无定形,十方法界不异一尘。大以小而大,小以大而小。犹如目前虚空,终遍十方。十方虚空,不异目前。是名广狭无碍门。

【观曰。六遍容无碍门。谓此一尘望于一切。由普遍即是广容故。遍在一切中时。即复还摄彼一切法。全住自一中。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是故此一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

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思之。】

六﹑遍容无碍门。

此是以周遍含容,释事事无碍。遍即周遍,容即含容。此一尘望于一切尘,由一尘周遍一切尘时,即是含容一切尘。何以故?因为以理融事,致令事事不异。事如理融,故能遍一切时,即是广容一切。

例如一室千灯,千灯之光,互遍互容,互摄互入。致令光光相映,非一非异。一灯之光,遍于千灯之光。千灯之光,入于一灯之光。一灯如此,千灯皆复如此。故令千灯之光,普遍即是广容。所以一灯之光遍在一切中时(他中有自也),即复还摄彼一切法(还摄他中之自),全住自一中。摄他中之自,全住自一中也。

一灯之光,入于千灯之光,此时千灯光中皆有自光。当自一灯光含容千灯光时,即是自一灯光含容千灯中之自光。如是一切遍容无碍,故知事事无碍也。

又广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

例如千灯之光入于一灯之光时,正是一灯之光普遍千灯光时,并无先后次第。因为千灯光中,皆有自光。故一灯遍千灯时,还即遍在自内之一切差别光中。如是周遍含容,含容周遍,重重无尽,乃成事事无碍。

是故此一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

此法同时俱现,如对镜现影,同时俱现,无先后次第。例如一灯遍千灯时,便

是千灯遍一灯时。能容能入,同时俱现,无先无后。故曰同时遍摄无碍。能容能入者,一灯含容千灯时,则千灯入于一灯。同时千灯含容一灯时,则一灯入于千灯。灯灯同时能容能入,遍摄无碍。一灯入千灯,千灯入一灯,一灯容千灯,千灯容一灯。一灯容千灯,千灯入一灯,千灯容一灯,一灯入千灯。能容能入。同时遍摄无碍也。

【观曰。七摄入无碍门。谓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思之。】

七﹑摄入无碍门。

摄与入是相对观,对入而言摄,对摄言入。例如此入彼时,则彼摄此。彼入此时,则此摄彼。不过此门单约多望一而言。故曰彼一切望于一法。

彼一切望于一法,以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同时无碍。

今仍以一室千灯喻解释之。例如千灯望于一灯,当千灯入于一灯之时,则一灯便摄千灯。当千灯入一灯时,同时此一灯亦遍入千灯,则千灯同时便摄一灯。本来一灯摄千灯,既然一灯入于千灯,故即令彼一灯,还复入自己所摄千灯之内。如是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故曰入他即是摄他故,一切入一,即是一摄一切。同时彼一,还入自己所摄的一切之内,复成一切摄一。无有先后,同时无碍。

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同时无碍,思之。

前明入他即是摄他,今明摄他即是入他。譬如一灯被千灯所摄时,即一灯入于千灯。还令千灯被一灯所摄。千灯被一灯所摄,即是千灯入一灯也。故一切全在一中时,即是一切摄一,一入一切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即是还令一摄一切,一切入一。

最要紧的是,同时无碍,无先无后也。

【观曰。八交涉无碍门。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法一入一法。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碍。有本后二句入在头。】

八﹑交涉无碍门。

摄有能摄所摄,入有能入所入。能摄为摄,所摄即是能入。能入为入,所入即是能摄。能摄即是所入,所摄即是能入。能入即是所摄,所入即是能摄。如是谓之交涉无碍。

举千灯为喻,此灯之光,摄彼灯之光,则彼灯之光,即入此灯之光。此灯为能摄,而彼灯被此灯所摄,便是能入。彼灯入此灯是为能入,此灯被彼灯所入,便是能摄。彼摄此,此入彼亦复如是。

今如一室千灯,光光相融,灯灯交彻。故此灯光摄彼灯光时,即是彼灯光摄此灯光。此灯光入彼灯光时,便是彼灯光入此灯光。所以周遍含容,事事无碍。

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通有四句。

犹如一灯望千灯,有摄有入的道理一样。

第一句,一摄一切,一入一切。

犹一室千灯,一灯摄千灯时,即是一灯入千灯。以光光相融,灯灯交彻故。

第二句,一切摄一,一切入一。

犹一室千灯,千灯摄一灯时,即是千灯入一灯。

第三句,一摄一法,一入一法。

此灯摄彼灯时,即是此灯入彼灯。彼灯摄此灯时,即是彼灯入此灯。

第四句,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

千灯摄千灯时,正是千灯入千灯。是故事事交涉无碍。

如是之法,无有先后,俱时而起。故曰同时交参无碍。

有本后二句入在头者,谓有的本子后边二句作,一入一法,一摄一法。一切入一切,一切摄一切。今本四句皆是摄字在头。

【观曰。九相在无碍门。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亦有四句。谓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同时交参无障无碍。】

九﹑相在无碍门。何谓相在?谓此摄彼时,同时此即入彼,是此在彼中。此能入彼,则彼能摄此。当彼摄此时,同时彼即入此,在此之中。此在彼中,彼在此中

,故曰相在无碍。

例如二灯相映,此灯摄彼灯时,同时此灯光便在彼灯光中。此灯光在彼灯光中,便是彼灯光摄此灯光。摄此灯光时,便是彼灯光在此灯光中。光光相映,重重无尽,无障无碍。

第八门中是一法望一切,今第九门中是一切望一。第八门中是摄入交涉无碍,今第九门是相在无碍。虽然都是说明重重无尽的道理,然而展转深入,程度不同。

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

与第八门中,一望一切相反。前第八门言有摄有入,今第九门欲明互入相在义,故先言有入,后言有摄。此亦有四句。

第一句摄一入一。

四句之中,皆应有「一切」二字,今省略之。第一句应云,一切摄一,一切入一。

例如千灯之光摄一灯光时,同时千灯之光即入一灯光。光光相融,无有障碍。

第二句摄一切入一。

应为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例如千灯摄千灯时,千灯之光,即入一灯之光。因为摄入同时,无障无碍,故摄千灯时,即是入千灯时。即入千灯,当然不碍入一灯了。

第三句摄一入一切。

应为一切摄一,一切入一切。

与上同理可知,一室千灯,当千灯摄一灯时,当然千灯之光,各各互入千灯之光。

第四句摄一切入一切。

应为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例如千灯互摄,同时便是千灯互入。如是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同时交参,无障无碍。

此十门当中,除第一门理如事,及第二门事如理,是总说外。其余八门,皆展转深入,说明周遍含容。以前二门为总原则故,所以余门皆同时交参,无障无碍。

【观曰。十普融无碍门。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准前思之。】

十﹑普融无碍门。

此十门当中,第一第二两门,是总赅以下八门。今第十门,是总括以上九门。第一理如事门,是说明一即一切。第二事如理门,是说明一切即一。第八门中一法望一切者,即是一即一切的深入解释。第九门中一切望一,即是一切即一的深入解释。总括八九两门,故有第十门的普融无碍。所以第十门,总括以上九门。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便是法界缘起。「一」者法界体也,「一切」者缘起用也。依体起用,故曰一即一切。用不离体,故曰一切即一。真空者法界体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者,缘起大用也。今此十门,总明法界缘起。而第一第二两门,总赅下八。最后第十普融无碍门,则总括上九。

法界缘起者,因之与果,皆一法界也。故法界缘起,亦名一乘缘起。此法界观门,即华严一乘十玄门之方便缘修也。所以此普融无碍门者,即一乘十玄之第一门,同时具足相应门。是以其余九门,亦各各暗与十玄门相应。

今解观文。十普融无碍门,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

普融无碍门者,谓一切及一,同时具足相应,无有先后生灭也。

更互相望,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准前思之。

此第十门普融无碍,一望一切,一切望一,一一皆具第八第九门两重四句。即同时具足第八门中四句: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法一入一

法,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及第九门中四句:摄一入一,摄一切入一,摄一入一切,摄一切入一切。这两重四句,普融无碍,同时具足。

【观曰。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也。】

总结全文,劝修观行。圆明在心者,谓修此三观,圆明观智,深契于心也。

依解生行,行起解绝。

圆明观智者,慧解也。依慧解而立修行方便。修道之人,生真实慧解以后,必须慧解立行。若不起行,所解之理便成空洞。一旦行起,其解必绝。如果其解仍然住着于心,必障于修行。三观既已圆明于心,必须依解起修。故观文开始便说,「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

称行境界,无障无碍。深思之,令现在前也。

慧解立行,行在于证。行与境契,终得无障无碍之果也。深思之,令境界现前也。此谓证其果也。

我国佛教,有贤首天台二宗竞辉于隋唐之间。若论教义,圆融无碍,入理玄微,贤首不让天台。只是曲高和寡,浅智难阶。故于止于观,周详明确,天台自有殊胜之处。

此法界三观,妙则妙矣,只惜修行不易。欲入华严法界,行因致果,要在普贤行愿。希读者留意之。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文殊章
下一篇:华严五教止观浅导
 佛藏经描仿卷中
 金刚三昧经一波记 无生行品第三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三期 第六天 随缘与染缘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三期 第五天 横超三界四土圆融
 佛说不增不减经讲记 选讲不增不减经的因由
 诸法无行经浅解 解经题
 缘起法泛谈 七、结论
 性缘问题之申论 一、作法与无作法
 般若义理的探究 修习方便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四期 第四天 佛号功德力截断生死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彻悟人生 第十三个故事[栏目:觉真法师]
 张居士放生后癌症痊愈[栏目:放生病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六八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七集]
 有毒的容器[栏目: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 问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七)~C 1025经乃为佛陀为年少比丘作“临终关怀”,即在比丘临终之际为其说法..[栏目:界定法师]
 摄大乘论 第1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