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第五十六次修学
普觉章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繞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师父:这照文字了解,后面的答才修学。照文字了解就是,求何等人、以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这个要注意到。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谘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
师父:以上这段文我们不修学。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父:修学到这一段。「求一切正知见人」,何谓正见?简单说八正道就叫正见。你们想一想!讲吧!
秀师:「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这正知见人就是心不取于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就是不求二乘,唯求一佛乘,在求一佛乘的道路上称为道。菩萨修行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所以「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示现和众生一样有诸过,赞叹梵行,修行佛道一定要修清净梵行,唯有修清净梵行,才能「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所以正知见人就是心不住于相,不求二乘,赞叹梵行,这样才是正知见的人,依止这样的人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佛道。
师父:我们的佛法纲要八正道有说正见,那不是究竟大乘。这个经讲圆觉,正见好象不离圆觉,也可以说是八正道。慧秀他讲「心不住相」,不取于相,似乎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么解吧!圆觉怎么叫它不取于相?「不着声闻缘 觉境界」,声闻、缘觉怎么样?
大胆地尽量发言,什么原因?因为第六意识有一种熏习力,能熏,第八识是所熏,所以第八阿赖耶又叫所藏。你要是不用它的话,它永远不用,好比人愈用愈聪明。
悦师:「末世众生将发大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识,要修行的人,「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正知见简单讲就是不落遍计所执,他会到诸法都是实相的道理叫正知见。所以他「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缘觉都是有住相,还不是圆觉经所说的正知见,因为二乘执着涅槃相而畏生死,逃避生死,要避出尘劳,取着清净。大乘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虽然示现尘劳,可是心很清净,也就是说他能于相离相,于诸法能不取相,于随缘而能会到无性。
「示有诸过」,一切落入遍计执就是有,不管你落入涅槃,或是生死,都是有为。「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父:慧悦提到二谛,一切法不离二谛。「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诸法实相,实相无相,如实知,谓正知,这是究竟一乘。实相诸法,实相无不相,如此见谓之正见。无性随缘见一切法,是正见;随缘无性,会入圆成实性,是正知。那么说起来很多了,见一切法,知是一法,是正知;见一法,知是无量法,是正见。好!你讲。
经师:这段是教我们要怎么辨别善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来,善知识是无我的,所以这段文处处显出善知识无我的境界,善知识本身就是以寂灭相行菩萨道,在这段文很清楚。「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我们在末法时期,想要修学佛道,想要求善知识,发心修行,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问题是什么是正知见人?所谓正知见人在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中就是如实知,如实见。在大集经有提到,见一切法悉皆寂灭相,善知识无我的境界很高,所以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种善知识不会住着在声闻、缘觉的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处在六道生死之中,可是能照见一切无我的缘故,所以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这里讲到三聚净戒。示有诸过就是摄律仪戒,赞叹梵行是指摄善法戒,「不令众生入不律仪」,就是摄众生戒。菩萨能依三聚净戒行佛道,本身就是很好的善知识,无我的境界。「求如是人」,以无我为善知识,就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佛道。
师父:慧经引申涵义到三聚净戒,它这里确实有这意思。不错!善知识就是以下所说的这些。「一切正知见」,你们听法华经,法华经说过了吧!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回想回想佛之知见是什么?
闻师:「末世众生将发大心」,大心是指发菩提心,也就是清净心。约众生来讲,我们知道众生皆有佛性,要开显佛性,可是佛性是缘起法,佛性不可谓有,缘起的缘故,缘起就是无性。既然缘起就是无性,无性也就是缘起,所以不得谓无。缘起就是无性,无性就是缘起,也不可说佛性是亦有亦无。既然无性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无性,亦不可说非有非无。所以发大心就是要遣一切的凡情,就是离四句。离四句就是不取于相,也就是下面所讲的「心不住相」,心不住相就是「将发大心」。
「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所谓正知见,也就是如实知见。世俗谛当下就是无性,所谓世俗谛就是第一义谛,世俗谛要会入第一义谛必须要知道,世俗谛无性才能会入第一义谛。世俗谛本来没有遍计执,因为众生迷惑的缘故才有,缘起法是依他而有,所以世俗谛无性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讲毕竟空义,毕竟空就是诸法如实,见一切诸法如实,就是如实见。这种善知识教我们如实知、如实见,也就是开示我们实相诸法,诸法实相的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求这种正知见的人。
「心不住相」,声闻、缘觉,下面应该讲菩萨吧?心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缘觉偏空,在诸法实相,实相诸法中只会到一半,不究竟,因为智慧差 别的缘故,会到缘起的诸法是无性的。他知道缘起是苦空无我无常,所以偏空滞寂,取着空相,不会法性义,就是有所得义。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既然知道缘起就是无性,回过头来知道,无性就是缘起,所以能行空不证。「虽现尘劳」就是菩萨处世间化导众生,可是他知道随缘当下就是无性,所以「心恒清净」,涉有不着。甚至能开示众生「示有诸过」,开示众生种种遍计所执的过患,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心不起贪瞋痴,因为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正知见的人,心住相的缘故,所以三业不净。
「赞叹梵行」,不犯淫欲。「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令众生沦于不善法。「求如是人」,如果我们要开发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开显佛性的末世众生,应该求如是正知见人,心不住相的人,以无所得的缘故,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若人了达空义,就是发菩提心,以菩提心修菩提行,就要心不住于相,以心不住相的缘故,才能与我们清净的妙性契合,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师父:圆觉经讲出来了,和你们看的三十七道品,小乘、大乘有层面的不同,最好你们根据法华经的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那我们就知道了,无相即相,相即无相。见相即知是无相,这是正见;知无相就知道是相,所以是正知见人 。见色声香味触法知道是空,谓之正见;虽然知道是空,也知道是色声香味触法,是正知,引申涵义。
「虽现尘劳」,尘劳是生死,虽现入生死,心恒清净。谁讲?
你这么看就和下面连贯起来了。「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取于相,他知道相就是无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因为声闻缘觉执着空,执无相,他知道无相即相,相即无相,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不是连贯一气了?你就知道,为什么「心不住相」下面说「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因为上面那句是相即无相,所以心不住相,下面「不着声闻缘觉境界」是无相即相,所以不着声闻缘觉。谁还讲?尽量讲!熏你的第八识,不要把第八识用一些乱七八糟的垃圾填满。第八识名为种子识,你熏上什么东西,它就种什么东西。熏上正法,将来正法叫你得益处;熏上乱七八糟的,将来受其报。
法遥:「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正知见就是指二谛的智慧。「心不住相」,就是不住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就是后面「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就是指非圣人行,非凡夫行,前面不着声闻缘觉境界是非圣人行,后面「虽现尘劳心恒清净」,是指不着于生死,非凡夫行。「示 有诸过」,诸过是生死,「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入生死而不染生死。「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是指观生死和涅槃平等。「求如是人」,依止不取于相的善知识,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师父:你们尽量地大胆发挥!如果这个法种下去,从第八识出来,它同等流。
你看这好象是一贯的,「心不住相」,心不着于相,因为相即无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缘觉是无相,空。修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都是空,不着它,因为无相即相,空就是色。再往下看,「虽现尘劳」,相;「心恒清净」,无相,好象有这个道理吧?那么你知道这个道理,再往下看,「示有诸过」,相啊!「赞叹梵行」,无相啊!所以六祖说,出语双关。讲吧!
策师:这段文是告诉末世众生求善知识的标准。「末世众生发大心」,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要依止善知识,善知识的标准是「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正知见人是见一切法清净,一切法平等,一切法无相,所以心不住相。因为善知识知道实相无相,无不相。下面说,这种心不住相是不住二乘,二乘因为厌离生死,所以偏空,善知识不着二乘的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这是菩萨的境界,菩萨出空入有,他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然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缘起无性,无性故心恒清净,因为心恒清净能现「示 有诸过」,他知道诸过都是无性不可得,所以赞叹清净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令众生犯杀盗淫、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贪、瞋、痴这些不律仪。
师父:慧策讲得不错,这所谓「执柯伐柯,去则不远。」你捉住原则,怎么讲,离原则不远。
甫师:「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末法时期要靠善知识来引导,要不然很容易堕入邪见,或流于外道,轮回生死。下面讲善知识具备的条件,第一个要有正知见,如实知实相无相,无不相。法华经讲入佛知见,佛的知见是: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怎么叫无二亦无三?所谓三乘就是一乘,因为缘起无性;一乘随缘,所以有三乘。他知道这个道理,才不会住着于相,不着于声闻缘觉境界。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他知道实相无相,不落入断灭;但是实相无不相,所以也不落凡夫的遍计执及执着我见,所以能在尘劳中度化众生。下面讲,因为他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会住着于偏空,不会着于声闻缘觉境界,能够善巧方便度众生。众生有贪瞋痴心,造诸恶业,这是虚妄起的,他了解这个道理,能够让众生离过,会入实相无相的道理,方便说法度众生。「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要让众生犯戒、造恶业。这样让众生成就佛道,才是善知识。
师父:「一切正知见」好象是总说,下面分别解释,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不住空,不住有。「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尘劳是变化身,「心恒清净」,清净是法身。譬如观世音菩萨虽现老太婆,可是法身清净。「示有诸过」,善知识虽然示现有犯过,可是「赞叹梵行」,是清净的。我们举个例子,禅宗棒喝的例子,动不动就棒喝,示现有过,可是心恒清净,赞叹梵行。再拿现在的一位古德来讲,印光法师。印光法师表面看脾气很不好,动不动就责备人,可是他赞叹梵行,示有诸过是示现的。所以说,「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讲的没有?
观师:我们看这段觉得很亲切,「末世众生」是讲我们,「将发大心」,我们就是要发大心的,大心尤其重要……
师父:这个大心,我给你们解释,大心又称为好心,无上菩提心,又称为成佛心。除去成佛以外,成菩萨不为大心,成声闻缘觉不为大心,成佛心才叫大心,你们受戒发大心才行,你们受戒是发好心去的,都想成佛的。讲吧?
观师:我们现在学持戒念佛,就是要我们学成佛,所以这是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我们已经有善知识,我们已经有不请之友的善 知识,不必再求。这个正知见人会跟我们讲实相,讲二谛,讲法华经的诸法实相,实相诸法,讲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心不住相」,假如我们心住于相,善知识开示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着声闻缘觉境界」,不只讲四分戒,还讲梵网经菩萨戒。「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生病,替众生受苦,可是还教我们念佛三昧,所以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有时候为了教我们忏悔,还要示现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让我们依净律仪,好好修行。「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我们只欠修行了,因为善知识已经在眼前了,所以古德讲,敬师如敬佛。
师父:好!现在查注疏。你们修学就知道了,注疏不是一律的,有深有浅,层面不同。
闻师:佛家的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有所住、有所得,因为取相的缘故。智慧就是无所得,二谛就是无所得义,譬如说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就是行空不证,因为相即无相,无相就是相,空相不碍缘。「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心还是一样的湛寂不动,涉有不着,这个法就是二谛,因为相即无相,所以他能涉有不着。俗谛不碍真谛,有不碍空,事实上在你心里了了的时候就是智,智就是无所得。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来成就无上的正知见,这种 正知见不是凡夫的有所得心可以求的。如果能真的求得二谛法,就是真正地走上佛道。
师父:你们求佛法有个原则,要是感觉自己快接近了,要加紧努力。佛举一个例子,好象钻木取火一样,看到木头冒烟了,赶紧愈来愈用力钻,不久就出火了。如果你眼看冒烟,你休息了,那糟糕了,又要费半天事。查到注疏上来写!
心不住于相,化身就是法身,不住化身相,「不着声闻缘觉」,法身就是化身。我们再看,「虽现尘劳」,化身啊!「心恒清净」,法身啊!「示有诸过」,化身;「赞叹梵行」,法身。你看,它总是这两边,所以龙树说,佛以二谛说法。再看,以世俗谛、胜义谛去会,它一定是这两边。佛所说的经,不外乎这两个东西,理说、事说,理是真谛,事是俗谛,所以我们就知道,佛以二谛演说法。你不相信,三藏十二部不是说理,就是说事,不过说理的时候不碍事,谓之正知;说事的时候不碍理,谓之正见。你不相信,你打开每一本经,凡是这么说的是佛说,如果有一本书,理既无理,事也无事,那是外道,伪经。佛所说的经,说过事以后,一定归为理;说理以后,一定缘成事。伪经是怎么样的?说理执着于理,说事执着于事,名之为遍计执。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下‧七○下‧四)「大心者简余乘也」,唯有一 佛乘,简别其余的声闻、缘觉、菩萨乘。「知识者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什么病给什么药。「欲修行者为行求解。正知见者。法句经云深解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仔细看他的意思,他的意思还是说实相诸法,诸法实相。「性相如如」,相是俗谛,性是胜义谛。「住于实际」,实际又叫真际,真际又叫本际,本际又叫真如。真如究竟是什么法?真如随缘成万法,理不碍事;万法无性是真如,事不碍理,那就叫实际。「于毕竟空中建立佛法。是名真善知识。心不住相等者。离凡夫烦恼及二乘滞寂。」心不住相,是远离凡夫法;不住二乘,是远离二乘偏空滞寂。「现尘劳者即贪等也。心清净者现染而不染也。」尘劳现染,可是染而无染,好比观世音菩萨一样,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
「示诸过者。以同事摄。……论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坏行是破戒,坏见是破见,不过有一句话,宁可破戒,不愿破见。破戒的人并不一定下地狱,他可通忏悔,初篇如果破了重戒,如果在明相没现以前,向大众僧忏悔,还可通忏悔。破了第二篇,还有忏仪,还可出罪。可是破见不行了,定堕阿鼻地狱。所以说「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即得成就等结成大益。」破戒是通忏悔的,这是对的。这个人讲得很 好,很干脆!大家看出他的文章来了没有?很干脆,没有啰里啰嗦的。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一下‧三)「所谓正知见者。谓离凡夫境界心不住色相。离二乘境界心不住空相。既不住色空即是菩萨根器。故虽现尘劳而不染尘劳。」虽现世间,不染世间。「如净名云」,净名是维摩诘经。「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属常乐远离是也。示有诸过而赞叹梵行者。如净名经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是也。」也是菩萨境界,菩萨有时候也入淫女舍,淫女就是妓女,和他们讲欲的过患如何如何,令他们悔改。「此皆内秘外现」,内秘菩萨,外现凡夫。「与人作同事摄。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若求如此正知见人为师。则能与人抽钉拔楔换骨换髓成就菩提。」这两个人讲的都很对。以人家的印证自己,你会到了没有?这样才有进步。下课了!
你们注意到,法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拿经文对照,离非言语相、非文字相、非心缘相,到了这个境界,成就一丝不挂、一尘不染。
■第五十七次修学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剎。」
师父:这是接上文来的。「见如是人」,如是人是那种人?上文有讲过,「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文很浅显,大家都可以讲,谁讲?
秀师:正知见人就是知道无相即相,就是正知,见到相知道是无相就是正见。这样的正知见人能够让我们出离生死,而得涅槃,所以应当供养。我们众生就是执着五阴身心,所以轮回六道。「不惜身命」,就是没有我相,尽心供养。正知见人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道诸法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诸法,随缘就是无性,无性就是随缘。「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无性随缘,所以现有四威仪;随缘无性,所以常现清净。无性随缘,所以示现种种过患;随缘无性,所以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像华严经净行品有一句 话说,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虽然他有家室,但是这些都是性空的,所以不会受到它的逼迫。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剎。」如果碰到这样的善知识,不起恶念,心生随喜,这样就能成就正觉。
师父:慧秀以二谛解释善知识,大家注意到一点,这段文很明了。「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那么我们知道示现种种过患是善知识,「心无憍慢」,究竟是善知识心无憍慢,还是供养的人心无憍慢?这是文字相,大家仔细看它的文就知道了。今天修学这段很轻松,我们修学过以后,赶紧看下次的进度,那里很重要。
闻师:「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就是善知识,心无所住,这种善知识教我们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对给我们法身慧命的善知识,不起恶念,心念不起,何况身口,所以「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剎。」心花发明就是心净,十方剎就是十方剎土,心净则国土净。这段文可用很平常的话讲,佛法从恭敬中求,善知识不远,在恭敬心中现,我们见这种善知识应当供养,所谓不惜身命。我们知道善知识可以给我们法身慧命,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不管他是清净,或是示现身口有瞋恚之相,摄门、折门的种种过患,我们为人弟子不可起憍慢心,因为失去恭敬心,我们就不在佛道中行。「况复搏财妻子眷属」,甚至他有钱财妻子 等的过患,我们还是虔诚恭敬,因为他是我们长养法身慧命之处。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我记得看过传记,舍利弗在世尊面前讲过,我侍奉世尊这么多年,不敢起一丝的恶念。不起恶念就是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心不取于相,因为善相、恶相都是依他起,并没有遍计所执在里面。事上怎么吻合呢?学佛人以恭敬心为主,不起恶念,就能成就正觉,也就是在这圆满的法里面并没有贪瞋痴,以这种心见一切人都是善知识,所以心净则国土净。心净就是离过,就是断德,清净智德就圆满,断德能得根本智,智德能得后得智,是不是这样?请师父开示。
师父:这段文很浅显,慧闻讲出来了,他的意思是「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是承教人心无憍慢。我们下面看四种病,今天先修学一种病。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师父:大家修学过以后就知道,末法时期学佛的人差不多都是将病为药,都是病。什么是作病?先搞清楚。谁讲?
明师:「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善知识所证的妙法应该离开以下 的四种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作病就是有所得心,这类人对一切法生执着,所以他一修行,就以有所得心修行,所以他说「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好比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认为法有所得,所以他要时时勤拂拭。后来六祖大师一语道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那有尘埃可得?因为圆觉性是非作得,圆觉性是清净,清净不可得,是无所有,那你还要认为有所得,还要求圆觉。因为你一落入有所得,有欲求心,那就不是圆觉了,背道而驰,所以「说名为病」。最近师父又说,连那个「本来无一物」也无,才是最究竟的。
师父:慧明讲作病是有所得心,这个有道理。大家还有发挥的没有?作好象就是造作啊!
明师:作就是造作,我们从十二因缘来看,无明产生造作,作产生行、识、名色、六入……产生流转十二因缘。你本身作种种行,落入生死轮回,那你又要求圆觉,根本是不可得的,如龟毛兔角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离开造作的行,一切法以清净心行,才能反求自性的圆觉心。
师父:作是造作,落入生死十二因缘。谁还有发挥的?
悦师:「圆觉性非作得故」,圆觉性就是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法性不是造作的法 。如果我们会到依他起的法无性,当下就是圆成实,这个法本来是如实的,并非假一切法的造作。所以若有所造作,不是圆觉性。
师父:诸法实相,诸法不可得;实相诸法,实相不可得。色即空,色不可得;空即色,空不可得,不可得怎么有作为呢?前文说过,诸幻灭尽,觉性怎么的?讲吧!
乘师:这段文以二谛来讲就是世俗谛、第一义谛,其实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作病以缘起边来讲,有所作、有所为,不是随缘无性能作一切种种行,「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圆觉性以第一义谛本不可说,不可说而说,会归缘起。「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妙法就是前面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落入外道、小乘,乃至菩萨的境界。应该离四种病,先讲作病,就是于依他起落入遍计执,落入有所得,有所得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不能和清净心相应,这样叫病。
师父:前面讲过,见幻即离,离幻即觉,觉性不动。我举个例子,虚空没有东西南北,是要你离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之见。这个虚空当然不可得也不可说,不可得也不可得,不可说也不可说,好象这和圆觉性差不多。
悦师:刚才要讲一句,结果漏掉了。「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这种心就是造作的心,就是有所得心,不会法。如何会这个法就不会有作病?就是师父 常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生其心而无住。
师父:好象是修行得清净涅槃,不可得吧?除去烦恼患,就是清净涅槃啊!是不是这个道理?
经师:我把师父讲过的话再重复一遍。前面有讲过「诸幻尽灭。觉性不动。」接下来就将有觉、无觉更进一步讲,「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如果真正会到幻灭名为不动,一切相本是虚妄幻化的。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圆觉性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添一毫不增,减一毫不减。如果再心外求法,求种种行,要想会到清净心,就像头上安头,这是一种病。
师父:龙树菩萨曾经说过,若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见般若,是亦被法缚。这好象和作病有关系吧?又说,若人见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这好象和无作有点关系吧?和无所得有点关系。
大家注意到一点,上文「心不住相」,住相好象是作病吧?「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缘觉境界好象是作病吧?没讲的,查注疏。
这个圆觉净性说了半天,似乎是佛的法身吧?我们的法身吧?这个法身真常 不动。如果你动有两种情况,佛动是以法身起报身,报身起化身;我们动,是起业报身。知道作病不对,就可慢慢获得法身了。法身不生不灭是吧?不生不灭有作没有作啊?
什么叫观照呢?心不生贪瞋痴,不生我人众寿相。所以你观莲华、观佛像、观放光,你想那是不是作病?大家修行,不是叫你懂很多道理,有一天修到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成佛。我们大家就是染污心太重,遇事就染,……有一天修到想而无想、无想而想的话,清净心打成一片。
这个清净圆觉有两种法障它,不能证到,一种是散乱,一种是昏沉。你想一想就知道了,怎么叫清净心?怎么叫圆觉心?从凡夫位上讲,不散乱、不昏沉,就是它;一散乱,一昏沉,和它隔了十万八千里了。
唉!学佛道没有别的,就是不散乱、不昏沉,你学到那个地步,好比密室灯,房间一点风没有,蜡烛的火苗一点不动照得明明亮亮。虽然照得明明亮亮,它一丝一毫不动,那才真的。这个境界还不够究竟,仅仅在四禅。
(圆觉经讲义‧二四六‧五‧圆瑛大师)「夫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有作之修就是你们讲的有所得心造作。「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造作而可得耶?」虚空没有造作的,一点不造作,那是虚 空,「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若修行者,于彼逆行善友。」知识就是朋友、道友、认识的人,有正知见的人称为善知识,没有正知见的知识,称为恶知识。佛经上的「知识」和台语差不多,台语叫朋友什么?「熟侪」,就是「认识的」那个意思,可是你认识的朋友,有善的、有恶的,有正知见、有恶知见。这个人讲得很简单,很好。
这个造作、有所得心啊!不会二谛法,性空缘起,性空不可得,那有作?缘起性空,缘起不可得,那有作?一切不可得,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经上有很多把这个话改变方式讲,一念不生般若生,会到这个道理的人,云在青天水在瓶。你将法来问,不过麻三斤就是。如果有人再问,吃茶去!就是这个道理。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二下‧二)「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此答第二依何等法也」,他问是以何等人,以何等法,这四病是答以何等法。「此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方是正法」,离开四病才是正法,知道离开四病者,称为正知见。「此四病者。即前所修三观及无修无证之圆觉。」所以这三观是在因地,无修无证是果位,他是因果双说。「由执而不化遂转成病。故不起执心即病是药。」不起执着心,作病是执着心啊!病就是药,就没有病了。「若起执心即药成病。古德所谓通身是药通身是病也。 言作病者是服三摩提药所成也。」通身是药,通身是病,这有很多说法,常法身常六道,那把药当病;常六道常法身,病就是药。菩提即烦恼,药就是病;烦恼即菩提,病就是药,它没有分别,唯是一心造。三摩提就是定,也是三摩地,也是三昧,详细分析起来,它有微细的差别。大家回去查佛学辞典,就找出来了。三摩提、三昧、奢摩他、三摩提,都有微细的差别。
「彼意自谓。此圆觉性必须劬劳肯綮。」就是契合、修证。「作种种行度诸众生方得成就」,这个话好象方便说是不是?如果不是方便说,就是作病,方便说就是方便智,方便慧。「不知彼圆觉性本非可作。妙性灵台不受熏炼。」灵台不是佛法的用词,「岂可修种种行而妄得之乎」。什么地方叫灵台呢?不晓得是不是道家的说法?灵台是形容自己的觉性,圆觉性不受外面熏炼。很多古德也讲过这个道理,说我们圆觉妙性修治不净,没有清净;秽染不污,你就是染污它,还是那个样子,它没有污染。你在六道轮回里,它是不动的;成佛以后,它还是不增,还是不动。成佛不增,六道不减,所以它以灵台作譬喻。
这个圆觉妙性,大家想一想,增一毫则多,减它一毫就少了,这就是不增不减。「岂可修种种行而妄得之乎」,如果修种种行去得到圆觉妙性,那是作病。「此则迷天真而事窍凿」,窍凿就是窠臼的意思,「故名作病」。
简单说,学佛仅仅在求清净心,不在求名相。各位你想一想,是不是走错道路了?有一天你修到毫无所求,毫无所得──成佛。有人问禅师,怎么样学佛啊?他说要学佛很简单,一切法不要知,就是学佛。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错门头,学一切法,那不是学佛。「天真而事窍凿」,天真是天真佛,我们的圆觉妙性名为天真佛,很自然,也叫自然佛。
因为结夏期间,不能多耽误大家时间,现在下课!
学佛学到不被丝毫的法所染,究竟;如果你心中还有事,事中还有心,不是学佛。赵州和尚不是这么讲吗?赵州八十犹行脚,回来怎么了?及至归来无一事,本来无一事嘛!就是这个道理。古德只要是正法的人,都是一样的,虽有深浅,都是一样的。
■第五十八次修学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师父:任病是任其自然,佛世的时候,印度有一种外道,叫自然外道。
悦师:刚刚师父讲到是任其自然,这种毛病很多人都会犯。有一个人看到六祖坛经讲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他以为是任其自然。其实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是讲吾人的本性非善非恶,可是他并不是叫我们不去修善,不去断恶。正因为我们的心性非善非恶无性,它才能随其缘起而修善断恶,我们修善断恶究竟,也正是要证非善非恶的本性。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断生死就是不断生死轮回,是恶;不取涅槃,是善。不要修善断恶,他认为生死涅槃是空的,断灭见。「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任」,有自然的意思,他认为随其自然就能证到法性。其实以前师父和我们讲过,那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陀?他不知道「彼圆觉性非任有故」。「任彼一切随诸法性」,他不知道法性无性,能随缘起种种的法,他住着断灭见,那是坏佛法。
师父:「不断生死不求涅槃」,大家看一看,生死涅槃是二谛啊!……讲吧!
秀师:我们众生就好象在作梦一样,在梦中分明有六道,分明有种种境,佛陀就好象已经醒过来的人,我们现在说佛的境界是不离生死而得涅槃。对醒过来的 人才讲没有梦没有醒,诸法都是如幻。所以任病是对没有修证的众生而言,他不能讲不断生死不求涅槃。
师父:假使任由的话,就不应有初、二、三果,任其自性的话,不应该信、住、行、向、地、等觉菩萨。这个人好象执性废修吧?
甫师:这段文好象是净土法门所破斥的,有些人执着唯心净土,既然心就是佛,你念佛当下就是极乐世界,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也就是执理废事,不能圆融,没有会通。理不是事外之理,事当下就是理。事就是缘起,理是法性,法性不是离开缘起法有法性,缘起法当下就是法性。讲生死讲涅槃也是有二边,他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会有遍计执。任病是说法性是自然的,不必断生死求涅槃,我们佛法常说生死、涅槃不二,可是他不懂得生死涅槃不二是在破除生死涅槃二见,他没有真正会到法性,所以他说「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意思是说本来无生无灭。「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任其自然,本来就是法性,不必再求一个法性,这样要求圆觉,就是执理废事。这种不求也是遍计执,这样也是一种病。因为圆觉性它是依他起当下就是圆成实,如果离开依他起,就是坏了世俗谛,就没有第一义谛,所以是病。
师父:大家注意到,用二谛理,二谛的探求,依四依,依法不依人的四依。刚才慧甫讲,有人讲唯心净土不必另求净土,他不知道,你一定说是唯心净土吗?那就告诉我们,净土唯心啊!你说我的心就是净土,不必另求净土,他不知道净土就是心,也不必另求心啊!等边三角形就是等角三角形,等角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那是一个道理。这是什么原因呢?依他起。如此说任病者,执性废修。谁讲?
闻师:圆觉等同虚空,虚空无所在而无所不在,无所在是因为它无性的缘故,所以它不起造作;无所在的缘故,可以随缘成就一切法,所以无所在而无所不在。无所在是约真谛讲,一真法界的道理,一真法界随缘遍一切法。这种圆觉妙性在因地讲,是众生的佛性,也叫众生的心性,诸佛与众生同一心性。众生虽有圆觉性,可是迷而不觉,虽然迷而不觉,从本未失,没有失去圆觉妙性。众生是不觉义,不觉于缘起,以迷于缘起,所以失于第一义谛。
一个修行的人要求圆觉妙性,不可以有所得心,前面是讲作,愈求愈远,因为他不会自性清净的缘故。任病是随其自然,如果随其自性,也是一种病,执着性,因为一切法本来是无性的,圆觉是无性。「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因为在第一义里本来没有生死涅槃的执着,事 实上无生死无涅槃,不是离开缘起来讲。我们知道,迷于缘起就是落于生死,知道缘起就是依他,就会入圆成,就是涅槃,所以迷觉就在众生一念之间,生死涅槃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为什么开出生死涅槃的差别?因为迷惑的时候,认为一切缘起的法是自性,落入生死,觉悟这种空理,真正受用是要如实修行。任病是说,我知道了就不要修行,我知道一切众生皆是佛,我就是佛,这是错误的观念。以世间法来讲,你知道米可以成饭,你不煮的话,永远也不能成饭。
「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他的执着见,没有生灭。「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就是随波逐流,反正我知道了,就不去修行,也就是执性,我本来就是佛,我本来就是圆觉──废修行!这样永远没有诸佛,因为一切贤圣都是无为法,会到缘起无性这个道理,要起修行,所以信解行证,灭缘起要求真谛,是不可能的。「彼圆觉性非任有故」,不是自然的,「说名为病」。整段文是就执理废事,或执性废修来讲的。
师父:大家注意看。此人落于「有」,「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他认为有生死,不必断生死,「不求涅槃」,他认为有涅槃不必求。涅槃随缘有生死,生死无性是涅槃,不觉之人不能知道,如果不觉的话,落入遍计执。涅槃无性,可是随缘就是生死,依他起。生死随缘,还是无性,圆成实。谁还讲?
彰师:刚才师父说过三性,如果在依他起没有会到圆成实,就落到遍计执。法是不生不灭,自性本清净,是没有错,不过落到遍计执就是病,病就要用药来治,在佛法当中就以戒定慧来治病,戒是基础,定慧要等持,这样才能除病。有病的时候需要药方,病治好了,也就是会到圆成实性。这个有是因缘有,就是妙有;空是性空,不是偏空,随缘无性是性空,性空无性能随缘。
师父:大家不要迷于甚深道理,我问大家,如果不断生死,不求涅槃,那不灭贪瞋痴,不修戒定慧,也可成佛,有这个道理吗?不念佛也可往生,有这个道理吗?不参禅也可入定,有这个道理吗?不持戒也可生天,有这个道理吗?现在知道这个人的过错了吧?
闻师:「彼圆觉性非任有故」,我们知道圆觉性是无性,是十法界的一个所依,圆觉性无性可以随觉悟的因缘,会法的深浅,而有事证的差别。它随众生迷的因缘,有六道轮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一心随缘成万法。因为他不懂这个道理,只知道不断生死,不求涅槃,只会到一边执着见,他不晓得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依他起,所以才会讲彼圆觉性是随其自然的。
师父:不修菩萨位,也不修成佛,自然就是菩萨位,有这个道理吗?不假修行,自 然到果位,有这个道理吗?
秀师:上次师父有举例说,刀子要磨才会利,可是「利」是它的作用,刀子很利并没有离开刀子而有利。我们不能执着我离开刀子就有利,而不去磨刀子。
师父:这个人执性废修,尽量发挥!我们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以四依为根本看圆觉经。等一下你们看注疏的时候,也依四依衡量。
觉师:我们知道一心具足十法界,他认为我的心就是佛,何必要念佛呢?他不晓得他的心也具足地狱、饿鬼、畜生。就因为我们要成就佛道,所以一定要假修行。
师父:任病,我不必上班,不必工作,坐在家里,自然而然,钱就来了,饭就来了,任其自然。印度有一种自然外道,有苦不必断,自自然然会消失,好比在高山上,有一个线球往下丢,线转尽了自然成佛,那是外道。你们不必学戒律,自然知道戒律,有这个道理吗?不必煮饭,饭自然就熟了,有这个道理吗?
观师:「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我们是凡夫众生,如果我们不断生死不求涅槃,其实我们都是起惑造业。「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就是随业轮回,这样是执性废修。不要有这种任病,就是要假修行,譬如说我们都有佛性,这个佛性因为无性随缘,还是要念佛。譬如说,心本清净,我们假如不藉念佛因缘,不能心清净。
师父:讲吧!
庶师:这种任病,好象老子立的无为自然,过去在唐朝道宣律师的时候,曾经有很多人认为老子所说的和释迦牟尼佛差不多,后来经过道宣律师大力反驳,才把正知见确立起来。这种任病就是我们任其一切自然,就能证得寂静涅槃,这种会产生比较放荡、不伦不类的行为。所以真正的自然,在众生未修未证之前,就像普觉菩萨所说的,一定要依这三法,求何等人,依何等法,除何等病来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说要依正知正见的人来修持,如果没有依这三法来修行就是任病,这只是从事上讲,我没有讲到理上。
师父:讲吧!
策师:前面是作病,这里是任病。前面的作病,是说圆觉性不是作来的,因为它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第二种任病,作而无作,执着在空边。「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断十恶业,不断一切恶。「不求涅槃」,虽然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他知道「涅槃生死无起灭念」,本来没有生死涅槃,佛出现于世间就是要除众生的生死和涅槃二见。真如随缘成万法,万法无性归真如,他执性废修,所以「任彼一切随诸法性」,随生死也不求涅槃,「欲求圆觉」,无有是处。这种病是落偏空边。
师父:这段文讲得虽然很明白,意思很深,希望大家深深思惟!现在查注疏。「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你们不要出家了吧?你们出家是为了断生死,没有出家众就没有僧宝,没有僧宝不能成佛,没有佛宝,没有佛宝就没有法宝,三宝没有──,任病!现在可以看注疏,早看注疏障你的悟性。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六一上‧二)「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故纵身心。」这是说任病,任其自然,前是作病,心驰外境。这一条是故纵身心,身心任其自然,造恶随它造恶,下地狱随它下地狱,生天随它生天,这是外道思想。「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这落入三性的无记,三性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吧?善、恶、无记,三性中最坏的是那一个?无记。为什么恶不是很坏,无记更坏?因为恶它能生恶,也能生善。无记不生恶,它也不生善。恶性它生恶是不是?出地狱,悔改的时候再生善,可以成佛。无记不悔改,不生恶也不生善,断灭空,永不成佛。「行人至此溺水沉舟。宜自警怀。勿沾斯病。」染了任病。这个人讲得很好,所以任病是任其自然,外道有一种自然外道。
再看看这段文。(太虚大师全集‧圆觉经略释‧二一九六‧七)「任者任其自然」,首先主题就讲出来了。「此任病与前作病适得其反」,和前面的人 讲的一样,作病、任病是一样的。「大疏云: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可能是太虚大师参照前面的人,因为那个人是明朝,太虚大师是民国人嘛!「此等人所持理由,谓我等现在不必去断生死,亦不必去求涅槃。涅槃不忻,生死不厌,故无起灭之念。只是真听其真,妄听其妄,饥餐渴饮,各称其心。所谓:任彼一切,随诸法性;即以此任其自然之心求于圆觉。此乃误会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大家知道,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什么原因?这句话的真正意思,谁知道?无所得故,经上不是说吗?无所得故。于生死无所得故,不厌生死;于涅槃无所得,不求涅槃。无所得不被法缚,无所得不求法脱,这不是龙树菩萨所说的一句偈吗?若人知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知般若,是亦被法缚。若人知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知般若,是亦得解脱。什么原因呢?无所得也无所得嘛!如果人以有所得心知般若,被法缚,有所得心不知般若,也被法缚;若人无所得,知般若得解脱,不知般若还是得解脱。
「及圆觉清净本无修习等义。夫欲求圆觉而有任其自然之心,不知圆觉净性实非任其自然之所能有,故云彼圆觉性非任有故。」主要的,我们认识:任病就是任其自然。
■第五十九次修学
师父:经上经常讲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这些。这一切法无量无边,在佛的智慧,称之为权智,知道无量法,因为这个无量法,它是有为的,一切有为法无量。知道一切有为法无量,它是法数,这有为法、无量法、缘起法,称之为法数。佛法里有数人、数论,数人是谁呢?譬如萨婆多,它论有为,称之为数人。各位查辞典,都是有为的,无为它只能介绍其理,说不出来,没有名相。无为法离三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没办法介绍出来。在外道里有二十五冥谛,金七十论,也是数论,都是有为的。所以你听般若,可以知道很多法。
那么再说一切有为法无量无边,所以称为数,可是这个数又作智慧解释,因为它是分别法,分别一切法。分别一切法是有为,不作分别想是无为。我们把一切法约起来说,有两种法,佛说是色法、非色法,因为般若介绍乃至十八不共法、空、不可得,是一切法,这一切法都出于五阴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五法有二种分别,有色、非色。小乘人把它分为色法、心法,其实皆不可得。怎么知道不可得呢?五阴皆空嘛!那有实有法?无有分别,所以法 有两种,有为与无为,有为法是色受想行识,如果会入有为就是无为,那色受想行识五阴皆空。所以有为包括一切分别法,都是有为。无为呢?就是五阴皆空那个空。其实有为不离无为,无为不离有为,有为法随缘而生,无为法无自性。随缘而生,可是它无自性,变成无为;无为无自性能够随缘起,就是有为。所以经上说,生死即涅槃,生死是有为,涅槃是无为。因为般若,所以你们可以知道很多法,生死有为是空,假的嘛!生死是假相,是空。
这就出来如来藏,空、不空,二空如来藏,所以般若说起来,无量无边,希望大家看,能够深得法义,不要执取名相。要是执取名相,不是般若。般若经说得很明白,世间一切众生为执取名相,不会法。佛还说一句最要紧的话,大家记住!我的弟子要入般若法,要精进,急急而入,不可懈怠!因为你将入未入之间,魔波旬杀掉你的慧命,所以有很多人死在将入未入之间,如果你入了以后,魔波旬没有办法,不得其便了。所以希望大家修学般若法的时候,精进!不怕一切困难,你修学的时候一定起魔障,不一定什么魔障你,那时你要知道,魔波旬要杀掉你了。杀掉你的,不是你的色身,是你的慧命。大家要想发心学般若,般若经要多少部,常住花钱去买,你们精进啊!这个经很好的。
闲言已过,现在入正文。在四病当中仅仅修学第三种病,修学之前任何人不 准看注疏,障住你的悟性,不入佛法,一障无量劫。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师父:止病,什么是止病呢?大家注意,「我今永息诸念」,就是止病。谁讲?一切浪是一水,水本不动,波浪万变;波浪万变,水本不动,动就是止,止就是动。所以心经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大家想一想,「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心在那里?谁讲?
闻师:刚刚师父跟我们讲,有因缘可以看大般若经。般若讲智慧,记得经上讲,有智自解,如果一个人有智慧,能够得到解脱;无智不解,没有智慧就不得解。整部般若经开示要以无所得心才能会其般若法,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无界,为什么无界?因为诸法都是因缘所生,缘生所以有而非有,既然缘生就是无性而有,缘生所以无而非无。前面讲任病,任其自然,你可以不必修行,任其自然随业流转,轮回生死,这是拨无因果,错误的。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缘起所现 是森罗万象,用大海譬喻,一水所现,随缘所成,有万重的波浪。事实上不离一水所现,不离无性所成。「我今自心永息诸念」,这是有所得心的缘故,他以有所得心要会无相法,是不可能的。「永息诸念」,以大海来讲,水不能离波,不需要止波求水。「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圆觉性等同虚空,横遍竖穷,不是用止息的。有能止息的,有所止息的,这都是有所得心,要会无上妙圆觉性,是不可能的,说名为病。这段文简单讲就是有所得心、执着心。如果用般若贯穿,因为般若有二用,一者缘生而无性,不落有;第二无性即缘生,不落于无,所以不会落有所得心。
师父:慧闻也发挥这个道理,你知道波就是水,水是无为,波是有为。有为法无量,无为法无分别,无分别它空。在佛的智慧,空即无量谓之智,无量即空谓之慧,佛的智慧,也称为佛的知见。空即无量,又说佛的权智;无量即空,又说佛的实智。为什么说佛的权智、实智呢?两种中道嘛!空即无量,没有空;无量即空,没有无量,非空非无量,名之为真谛中道。空即无量,不能说没有无量;无量即空,不能说没有空。亦空亦无量,名之为俗谛中道。
你们尽量发挥!我不是提醒你们了吗?心可得吗?有所得的是戏论,戏论皆 有所得。你的心在那里啊?阿难七处征心皆找不着,你能找得到吗?心要是找不到,「永息诸念」,念怎么可得?念在心以外呢?还是在心以内?如果在心以内,没有心怎么会念?如果在心以外另有一个念,那个念是谁的念?谁讲?
悦师:其实这个人不会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性本来没有自性,虽然没有自性,它能常随缘;虽然能常随缘,还是无自性。可是他不晓得这个道理,要令自己的心念,永息诸念,想要得到寂然平等,这要想求圆觉净性,根本是背道而驰的,愈来愈远。要知道我们的心性本来无性,无性常随缘,随缘无性。
师父:慧悦讲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无性是心体,随缘是念用,心为体,念为用,由体起用,用全归体。念,你们说是不是因缘生的?刚才慧悦提出无自性,念有自性没有自性啊?如果念有自性,你怎么会息掉?如果念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空怎么会息掉?大家善思惟!
庶师: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佛陀为比丘说法,说无为法,有一个比丘一定要找一个有为法出来。有一次他生病,有很多比丘去看他,有一比丘慰问他,你应该观无为法,因为这个身体是无为法,这种病痛你要安忍。他说,我很痛啊!我不能安忍,因为我一定要找出一个有为法出来。当时他就举出一个例子 ,花香如果在花瓣中,不成道理,如果在花枝也不成道理,只能说这枝花很香,才成道理。同样的,我们这个色身,我现在很痛,这个痛如果离开眼耳鼻舌身意以外,才有痛,这样也不成道理。他的意思是说,有为之中才是无为,无为之中才是有为。
「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如果你起一个心念,认为你的心已经永息了,那还是有一个念,这样要求圆觉佛道,还是相差一大截。所以就如师父所说的,有为就是无为,无为就是有为。
师父:止是有所得吧?一定有个法可止,一切法毕竟空,怎么会止呢?讲吧!
策师:这里讲「永息诸念」,有很多人说,我念佛要把妄想息掉以后再念佛,为什么我在念佛时常常有妄想呢?他不知道念佛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当你在妄想的时候,不用止息你的妄想,只要把佛号提起来,当下就是清净了。不要起心动念:我现在有没有妄想啊?把佛号单提起来,自然就没有妄念,自然寂静平等了,就和圆觉性相应。
师父:讲吧!
明师:前面的作病落入有为坑,止病落入无为坑。我们自性好比虚空,它本来清净,无所染着,所以不碍万法繁兴。可是万法无性等同虚空,本来一切法都是 清净平等,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圆觉性本来就是具足的。如果我们有所得心,反而如龟毛兔角,背道而驰,终不可得。
师父:大家注意到一个名词,刚刚慧明提出来了,无为坑。我刚刚说无为,对不对?和无为坑不同啊!佛所说的无为不离有为,不是有为以外另有无为,如果有为以外另有无为,那个无为是断灭;如果在无为外另有有为,那个有为是定性有。无为坑是什么?二乘人执着定有无为了,他不知道无为不可得,不可得而能无为。大家注意看,他一个矛盾的地方,你们没看出来。「一切性寂然平等」,一切性寂然,是根本不动,还需要止吗?一切性平等再止什么呢?本身他就有矛盾嘛!
彰师:在缘起法当中,如果没有会入圆成实,落入遍计执,就起心动念,有所造作、取相。不生不灭法,不生则知无所得,起心动念就不会了。法无性才能随缘,佛种从缘起,无性随缘,有是因缘有,灭是因缘灭,所以法是不生不灭。第二种任病是无性法外取有,有是落入常边。第三止病中,法本不生不灭,一切性寂然平等,在缘生缘灭当中起心动念,永息诸念,这样就不对了。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俗谛即真谛,真谛即俗谛。如果再永息诸念,就落入断灭空。
师父:慧彰提到三性,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就是随缘无性,无 为法;依他起是有为法,无性随缘。因为圆成实无性,它能随缘成就一切法性相,称为圆成实。其余的遍计执,那是邪知邪见,不在二谛里头。慧闻提到不可得,圆成实本来毕竟空,胜义无性,依他起;本来无有法生,胜义谛。遍计执出于相分。
闻师:这里是讲落入有法,事实上,法是无生法,生即无生。众生迷惑的缘故,落入遍计所执,既然知道缘生,随缘本来是无自性,所以虽六道而常法身。众生在毕竟空中见种种法,这是众生的执着见,「打得妄想死,许汝法身活。」本来诸法无生,终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取。在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本来万法繁兴,而且一尘不染。如果止而非止,非止而止,在这当中任说一法,都是众生执着。所以禅宗二祖觅心了不可得,这里讲「我今自心永息诸念」,他有心的执着,心生才法生,有心才生法,第一念这种执着是虚幻的,妄上加妄,本来是龟毛兔角不可得的东西,幻化再取幻化,根本是不可得。
所以心安则道隆,如果你知道心本不可得,下面的诸法都是唯心所变现的。心安则道隆,道隆并不是我们得到什么,而是我们的智慧安住在法上,安住在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这个法上,生而无生无生而生,言语不可道,心缘不可知,文字所难表达。因为诸佛以权智说法,表甚深微妙的诸法实相而已。如 果心安道隆,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向于无所有中,这无所有不归于断灭,即事是理,理事无碍,一心圆融,这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圆觉妙性。它能成就一切法,虽成就一切法,本是不增不减。在这无相无不相第一义法当中,本来就是多余的,所以禅宗说一切都是葛藤。如果会到这个法,终能无碍,再没有一点执着、一点有所得。
师父:刚才慧闻讲,打得妄想死,许你法身活。那是老和尚的大慈大悲方便说,大家千万不要死在老和尚的舌头下。不相信我们看,妄想有没有?如果妄想有的话,那实在,怎么叫妄想?妄想一定是不实在有的,不实在有的东西,怎么能打死它?法身活,法身不生不灭,怎么有死有活?那是老和尚方便,你不相信,打得妄想死,有止。没有止,怎么会打得妄想死;有作,没有作怎么许你法身活?
悦师:圆觉净性就是我们自性清净心的戒体,因为这个人不会自性清净心,也就是我们本具的戒体,本具有作持、止持的功能。而他只执着他要止息,才能开显自性清净心的戒体,其实这样不够圆满。假如不能起作持,只靠止持来圆显他的自性清净心的戒体,一定有所偏。所以一定要止持、作持,才能知道它的开遮持犯。所以佛说诸恶莫作,就是止持;众善奉行,是作持;自净其意,是会其圆觉净性。
师父:你想一想,六祖有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必止息?
经师:慧悦师用律宗讲,我用禅宗来讲。弥勒菩萨有一首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六根清净方为道,在我们的六根门头,乃至十二入、十八界,我们都是以清净心来会一切法,我们所见的一切,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无非法身,所见的一切无非是法身。所以第四句话「退后原来是向前」,因为农夫在插稻苗的时候,如果没有退后,就没有办法把秧插满整个田地,所以农夫插秧一定有进有退。这个法也是一样,都是缘起法,它不是定有,不是遍计执,是性空法。如果能会到缘起法、性空法,我们就不再堕落常边,或断边,就像经上所讲的,不会落入止病。
师父:他刚才讲弥勒菩萨那首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清净心才是道,清净心本来清净,这个清净心不是你修佛法才清净,不修佛法就染污了,在世间它不染污,在佛法它不清净,那才是自性清净心。
甫师:我刚才想到一句话,和这边讲的有点相似。有一首偈:「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那位祖师他就是会到不是要除妄想,而是要你会到一切法因缘,本来就没有什么法可想。我们凡夫落入遍计执,才会起心动念,其实即一切法就能自在,并不是要息妄想,因为妄想本不可得。修念佛三昧可 以用这段文来配合,念佛三昧最高,因为它不是离一切缘务来修念佛三昧。而是在一切缘务上修三昧,因为他会到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道理。
师父:无事可思量,本来涅槃,何必再止而求涅槃呢?慧观讲!
观师:我想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个止如果是无念,应该要会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譬如说,要止念,这只是说要没有杂念,但还是要持佛念,所以佛起心,心念佛。譬如说,我很爱讲话,所以发心要少说一句话,可是不是只停在少说一句话而已,应该多念一声佛才对啊!所以佛说,圣默然、圣说法。止应该有方便,就像般若一定要有沤和,没有方便就没有功德,所以要起方便。
师父:刚才慧观讲,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大家还不了解它的意思,无念而念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无量光;念而无念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无量寿。最后一个人讲!
策师:我想到六祖讲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是仁者自性,不是这里所说的止病,后面还有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里是住在无念,得一切性平等,有所得,得一个平等,得一个寂灭,就像师父讲的落入无为。所以若知道诸念无性,无性就是法性,就是圆觉,不用再起诸念,求一个寂灭,求一个清净。
师父:他提出一个不思善、不思恶,重点在思,思是思求,不可思求善,思求恶。 思求善是三善道,思求恶是三恶道,皆不对,不在善恶。文殊师利菩萨说,不善不生,善法不灭,怎么会有思呢?不在那个地方,在思。现在查注疏!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三四上‧五)「此示止为病也。然圆觉普照。大用无方。」好比虚空,虚空没有方所啊!随缘而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虽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没有方所。没有方所怎么会有息?这个息是灭法,止病是灭法,法身本来不生不灭,无作无止。「岂可以永息诸念耽着枯寂之行以求之耶」,耽着枯寂之行,声闻乘嘛!所以「以圆觉妙性非止可合。故说为病耳。」这句话讲得很明白。「耽着枯寂」,本来涅槃,不需要更求涅槃,本来不生不灭,大家知道,你们是不是都是法身啊?何必再求一个法身活呢?妄想执着皆是空的,空如来藏嘛!法身是空如来藏。此法不动,圆觉性不动嘛!前面不是讲,诸法灭尽,觉性不动,它本不动的嘛!怎么有止有作呢?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六一上‧八)「止息世缘。厌喧求静者。不能以性夺修。并属偏邪。」随缘是有啊!无性是无啊!「止息世缘」,不可断有,因为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灭了有,灭了色,也就是灭空。「厌喧求静」就是对待法,「厌喧求静」,喧是喧闹,求静,「你不要吵我 ,我要念佛!」「不能以性夺修」,性是本性,修是要功夫,修有两种作用,一种见地,一种功勋,这是禅宗所说的。「并属偏邪」,以性夺修,不对的。「若行或得诸法无性之性」,一切法以无性为性,为什么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是圆成实,圆成实随缘成就一切法,所以一切法皆圆成实性,「非即觉性。非止合故者。前云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三上‧一)「止病者是服奢摩他药所成也。彼意自谓永息安心犹如木石。」所以这一点大家知道念佛三昧可贵,这个止病,「我要打坐了」,坐得像木头一样,木木然入定,这是止病。念佛定是什么?我说话,在念佛定中;我做事,在念佛定中;吃饭,还在念佛定中,虽在念佛定中不妨碍吃饭、睡觉,比那个只有在定中高啊!他呵责「方能对境不生分别。得与一切法性契合寂然平等。欲以止息妄想而求圆觉。」妄想不可止啊!所以打得妄想死,是方便说,妄想怎么会打死?妄想是没有的东西,它本来是空的,你要是打死空,反而是妄想。「不知觉性如水上葫芦按着便转。如日中宝石色无定形。」水上葫芦和日中宝石是什么意思?随缘,没有定性,无性,要是有定性是有性,没有定性是无性,无性能随缘,随缘生万法,所以真如无性随缘生万法,万法无性是真如。「而欲以止契合之乎」,止,是有所得心,有定性,「起如是心求圆觉者名为止病」。
今天讲到此地!耽误很多时间了,因为结夏快圆满了,这是最后一次。
■第六十次修学
师父:你们要出去的话,还要向我请假,不能太放肆!不是为别人,为了你自己的道业。你舍弃父母,舍弃亲缘来出家,为了什么?你要是喜欢游荡的话,在家多好!你们不想想,你们出去,人家把你们当狗看。大家看圆觉经: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师父:这是我们正当事业,培养各人的慧命,我苦口婆心,不过是为了培养你们的慧命。谁讲?
策师:灭病是断灭见。「我今永断一切烦恼」,他在色外求空,不知道烦恼无性就是菩提,他把一切烦恼永断而求菩提,那是错误的观念。「身心毕竟空无所有」,实相无相,他不知道实相无不相,身心缘起如幻就是空无所有,不要 在身心以外求法,他断灭见。「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他不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永寂欲求圆觉」,断灭见而想求圆觉,圆觉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而不是全部都寂灭,这样要求菩提的话,就不能和自性清净心相应。
师父:大家知道,这是说二乘境界,二乘人取灭,称之为涅槃。佛告诉迦叶,涅槃有我。迦叶说,涅槃无我啊!这佛说的,佛说无我、空啊!佛说我是为了众生生死六道轮回不得自在,才说涅槃无我,无我则得自在。可是为什么得自在?因为有我,如果没有我,谁得自在?所以说,佛法就是二谛,色即空,空即色,你说无色空,灭色空,那不对!寂灭,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谁还讲?声闻缘觉行空取证,也有人说这是二乘偏空滞寂。
大家想一想,「我今永断一切烦恼」,烦恼究竟有没有?谁讲?二乘涅槃称为有余涅槃,小乘有余涅槃,他说「我生已尽」,我已经了生死,证到阿罗汉,业报身还没了,称为有余涅槃。如果往生了,灰身灭智,称为无余涅槃。谁讲?要讲就讲,大胆地讲!
秀师:「我今永断一切烦恼」,烦恼的起源就是有所得,如果放下有所得心,就没有烦恼,所以烦恼是虚妄不可得,既然虚妄不可得,就不需要去灭它。知道 烦恼虚妄不可得,当下就是圆觉。
师父:烦恼是虚妄的,虚妄没有啊!如果有,是真实,这真实应该叫真如,不称为烦恼。所以打得妄想死,许你法身活,那是老和尚的方便慈悲,叫你不生烦恼,假名打得妄想死。烦恼妄想没有,你打死谁?法身不生不灭,你救谁?不生烦恼,什么叫不生烦恼?一念不生般若生。
悦师:圆觉性,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是一切法的本性,就是圆觉的本性,这无性能随缘起大用,它是不变才能随缘,随缘不失性。「我今永断一切烦恼」,二乘他要灭烦恼取涅槃,因为他认为烦恼实在有,不知道一切法无性。好比我们想灭掉妄想得到清净,而不知道我们心性以无性为性,只要把心念转过来,好好念阿弥陀佛就是了。所以禅门有一句话,不贵解脱,但贵见性。
师父:慧悦提到二谛。「圆觉性非寂相」,或者有人怀疑,华严经说,正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灭相。那不是寂灭吗?要知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不偏一边。寂而照,寂是什么?圆成实性,照是什么?依他起性。寂而照,称为依他起;照而寂,称为圆成实。寂而照,一生万法;照而寂,万法归一。谁还讲?
明师:「我今永断一切烦恼……欲求圆觉。」这段文主要是落入断灭见、分别见, 他认为要烦恼断尽才能求到圆觉,他不知道烦恼是空的,烦恼当下就是菩提,而不是另外求的。所以生死当下了知生死无性,它当下就是涅槃,涅槃不是离开生死以外有涅槃,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众生取着一切法定性有,认为烦恼可得,要断掉烦恼,另外求一个菩提,其实这是遍计执。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一切法是不可得,你放下有所得心,当下就是菩提。
师父:慧明讲涅槃,什么是涅槃?大般涅槃经讲,涅槃有四德,不是断灭空。
闻师:第四灭病,如果以二乘讲是偏空。这边谈到的是大乘的终教,以圆觉为指归,也就是在道理上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证诸法实性。这样必须要破无明才能证深,所谓破无明就是要证法性,一切法的法性皆是无性,无性法遍一切处。如果我们不懂得缘生无性,无性缘生,事理圆融的道理,就是偏一边,凡夫偏有,二乘偏空。在修行菩萨道时,还有生死涅槃二边见,究竟证入圆觉净性,是无住涅槃,因为生死无性就是涅槃,涅槃无性不碍缘起生灭。事实上它本身就是圆觉净性,众生以无明,有所得心,落入有法,落入偏空,不能证入无上觉。这里讲灭病,假如我们不懂得二谛融通,灭法求空,不能证入无上觉,不能会入圆觉。「若复有人作如是言」,他的知见是有所 得,「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这里谈到有一个我,我能断、所断,这是错误的。如果要断一切烦恼,他不知道生灭无性即是圆觉,他不知道烦恼是虚妄的,所以他要灭一切烦恼。我们应该要会到,烦恼无性就是涅槃实性。
「身心毕竟空无所有」,根尘是虚妄的境界,你灭法要求空,证入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欲求圆觉」,欲求圆满觉性,是不可能的。因为圆觉性寂而常照,万法繁兴;照而常寂,一体湛寂。所以「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这病是众生有所得心。
师父:谈到这个地方,六祖有一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人说我开悟,我得道了,那是骗人的。你要知道,你得本来无一物,还是有一物。如果本来无一物,不可得啊!所以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是不可得义。如果你得有,当然不对!你得本来无一物,那还是不对。如果你得本来无一物,近乎二乘。圆觉性是中道义,非涅槃,非生死;能涅槃,能生死。非涅槃,非生死,无性啊!能涅槃,能生死,随缘。我问你,非涅槃,非生死,是什么中道?真谛中道;能涅槃,能生死,俗谛中道,这样才是圆觉净性。谁讲?
彰师:灭是对生而说,如果见一切法有灭,就知道有生才有灭,法本不生不灭。二乘人断见思惑,还有所知障未了,因为他还住着的缘故,而圆觉是圆成实性 ,无所有不可得。以二谛来说,无性是不变,不变当中能随缘,常寂能遍照,遍照当中即无性,无性即不变。到这种程度,没有丝毫的牵挂,所以没有受到一切法所障,达到俗谛中道、真谛中道。
师父:我告诉大家,佛说有对;说非有也对;佛说我对,佛说无我也对。众生说有错,众生说非有也错;说我错,说无我也错。什么原因呢?因为我有两种:真我、假我。大家学佛学那么久,我也讲过很多次,一切法缘成,缘成是不是无性啊?无性是圆成实,圆成实是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性相。它能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性相,无我怎么能成就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妙有。但是凡夫在一切缘成法中,他执着缘成假相,因缘生所现的假相,他执着假相为实在有,所以称为假我,他落于遍计执。于假我、假有,有我不对;无我,那根本没有常乐我净,归于断灭,那也不对,所以有不对,偏一边;无,还是偏一边。
唉!现在我们看到真正的佛法,我不知道大家还要求什么东西呢?菩萨为半偈舍命。谁还讲?
常师:「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五阴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何况根尘、十二入、十八界,也不可得。既然一切法 不可得,也没有一切烦恼可断,一切法真实性本来就是常住不变,怎么会有圆觉性可求?
师父:什么是毕竟空?有空,空也空,有不可得,无也不可得,还有很多。讲吧!
明师:「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这是讲二乘人,因为二乘人畏惧生死,怕生死轮回,所以赶快断烦恼,求有余涅槃,灰身灭智。可是菩萨不一样,菩萨了知生死无性,生死是如幻的,所以他不断一切烦恼,留爱来润生。由爱转成菩提的大悲,由大悲来化众生,来成就他的佛道。所以说,菩萨为什么能行如幻三昧?因为他了知生死是如幻的,所以他敢入生死,而不被生死所惑。二乘人执着一切法不可得,他认为烦恼实在,生死实在,所以赶快取证有余涅槃。在维摩诘经中,他呵责二乘人是焦芽败种,不得成就。
师父:佛呵责二乘是焦芽败种,……讲吧!
闻师:圆觉,以法华经来讲,就是诸法实相。诸法既是实相,我亦是实相,烦恼即实相,乃至身心、根尘、十二入、十八界皆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无相是什么?就是诸法,这样就是打转身。前面讲的无相要会归毕竟空寂,叫做常寂,我们讲的常寂,并不是离开诸法,常寂就是常照。常照常寂就是现前这一念心性,也就是法界圆融体,也就是圆觉净性,也就是师父讲的真空妙有 ,事实上都是一心。前面讲到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从诸法会到实相,我们可以讲随缘就是不变;不变不能离开随缘,所以不变就是随缘。这样我们会归随缘与不变,皆是无性,以无性故不碍随缘,无性故不碍不变。无性法,从事上可以会通,于理上也可以会通,因为事不碍理,理不碍事。要会归一切法不二,不二并不是说一,所以说不一不异。不一不异是权巧方便,会归一实谛,就是法界圆融体。
师父:现在大家逐渐了解,这个灭智是偏空,偏空,佛说不对啊!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皆具智慧德相,不是断灭。这是讲二乘的断灭空。二乘断灭空怎么来的?对有来的,我今天和大家讲一讲名相,「有」,略说有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再广说,经上我们见到的,根据三界开出二十五有,欲界开出十四种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另外开出四洲为四有,欲界天有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有初禅天、二禅、三禅、四禅,初禅别开大梵天,到四禅又开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天。加上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一共开二十五有。大家要想查资料,我想辞典应该都有。
二乘人为了怕落入这个有,求涅槃,取灭。他出三界,就是脱离二十五有, 在三界外另取涅槃,所以在三界外另有净土称为灰身灭智。灰身灭智就是法界当中减少一个众生。看到现在,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灭病是偏空啊!谁还发挥?没发挥的,我们就看注疏。
慢慢渐渐深入谛理,为什么堕入生死?原来是执有;为什么堕入偏空?原来是执无。你只要从这两方面下手,就称为直修大乘,大乘人有两种,直进大乘,一开始修就修大乘,这种称为顿根人。还有一种人回小向大,先修小乘,后修大乘,这种人称为渐根人。
精进用功!精进办道!逐渐逐渐了解,有一天了解到程度的时候,豁然贯通,那才能得大自在。说到这个法,进入这个法有几个阶段,初初的学大乘法,入名相,如果你入了名相出不来,那完了。要出名相,才入理,入理再出理,逐渐逐渐地。我们都是渐根人,这个修行法,圆觉经称为如土长苗。各人勇猛精进!
我再讲一讲净土法门,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落有边;无念而念,不落断边。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非念非无念,真谛中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能念能无念,俗谛中道,所以称为圆顿大乘。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三四上‧一一)「此示灭为病也。觉性圆 满。随缘应现。寂而常照。今以毕竟空无所有。则几沦断灭。」这个文讲得很浅显,大家应该知道。「以永寂灭而求圆觉。久则不沉。无想则堕二乘。故为病耳。」无想,无想天,经上称为非想非非想。无想天是外道,不堕外道则堕二乘。「觉性圆满」是什么?圆成实性。「随缘应现」,就是依他起性,也就是我时常和大家讲的二谛,觉性圆满无性,无性能随缘,随缘则无性。「寂而常照」,因为觉性圆满,随缘应现,所以说寂而常照。寂而照,无寂;照而寂,无照;非寂非照,真谛中道。寂而常照,能照;照而常寂,能寂;能寂能照,称为俗谛中道。俗谛中道、真谛中道,在果位上那个地位高?真谛中道在六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到六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真谛中道圆满,俗谛中道是后四地,七地方便,八地愿,九地力,十地智。
下面是指责二乘、外道,「毕竟空无所有」,什么地方是毕竟空无所有呢?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一旦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偏两边。「则几沦断灭。以永寂灭而求圆觉。」圆觉不是它。「久则不沉无想。则堕二乘。」如果久了不沉无想天外道,就堕二乘。这经上往往讲「凡外二」,凡是凡夫,外是外道,二是二乘,大乘菩萨看二乘也是外道。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下‧七二下‧一六)「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不是单独的寂灭,寂灭是断边,不寂灭是常边,不契中道,「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作则三学六度名种种行。」作是作病。「任则生死涅槃无起无灭。止则息念达性。灭则断惑归寂。岂为之病。纔执此念欲求圆觉故皆名病。」因为他执着,执着寂灭。「作如是言欲求圆觉二句正是病体」,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初初开始你可以把古德高低分辨清,如果再慢慢进步,你可以接近生死边缘。如果有人真蒙佛加被,一旦豁然贯通,那不晓得有多好!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三上‧六)「言灭病者此服禅那药所成也。止则但止遍计。」止病但离遍计,「灭则并灭依他」,灭病则灭依他起,怎么灭依他起呢?他认为依他起是空的,圆成实无性没有东西,就不是灭了。这个人从三性而入,依他起无性,无性圆成实,圆成实就是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性相,不空。空而不空,空即色;不空而空,色即空。「彼意自谓永灭根本枝叶二种无明」,没有常乐我净,要是这么灭的话,佛也灭,法也灭,僧也灭,三宝都灭尽。「永灭根本枝叶二种无明」,根本无明是什么?无明行,枝叶无明也叫枝末无明,那个无明是爱取有。「则身尚无所有况世界乎」,落入断灭了,灰身灭智,他这说出身无所有──灭身,何况世界?世界是智,分别智,这就是灰身灭智。
「以彼无明为器界之本。若断其源流则自绝。故欲灭尽无明以求圆觉。不知彼圆觉性不变而能随缘成一切相。」圆觉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无性随缘,缘成无性。「头头上彰。法法上显。」那个意思就是,头头分明,法法分明。「起如是心欲断尽烦恼求圆觉者名为灭病」,烦恼不可灭不可断,烦恼本无,怎么可灭? 「所谓生心动念即涉迷倒」,总说起来作止任灭都是起心动念。「谓但有纤毫即是尘也」,只要有一点点相,即是尘,就是六尘缘影。凡是你眼看到的,不管梦中、定中,耳听到的,鼻闻到的,口尝到的,身觉触到的,都是六尘缘影心,依它而修就糟糕了。如果以真心而修,可得无分别智,得无分别智可分别一切法。
我们感觉修学这个法,如饮甘露,你没有这个感觉吗?
■第六十一次修学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 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师父:大家看的时候要注意到,字字句句注意到,它有甚深的含意在里面。大家深深体会它的意思,四病是什么?作病、任病、止病、灭病,为什么有四病?皆是有所得,凡是有所得心,不清净,离有所得的,清净。所以修行佛法,千万不要落入有所得。有所得不外乎四大、六尘、六根、六识,讲浅显一点,世俗因缘、亲缘眷属、名利。大家为了避免亲缘眷属、名利世俗才来出家,看到这个法为什么不起真信呢?谁讲?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这是说什么?若清净观者,是指一念不动,名为正观,观想佛,观想莲华,观想一切诸相,皆是虚妄,不是正观。你们修行不要想观什么东西,叫你心中一念不生般若生,那是正观,佛说得很清楚。心中要是有相有念,皆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生死。生死是无常,你虚妄在无常当中要有所证,怎么不生烦恼?怎么不随生死?就算我们师徒、师兄弟之间,也是法缘相追,清净当中没有,清净名之为涅槃。何况你还攀缘世缘?谁先讲?
凡是你高兴,一定有不高兴,高兴是由不高兴来的,没有高兴,没有不高兴 ,名之为清净。甚而言之,你精进,也是无常,正精进是没有精进,没有不精进。持戒也是一样,没有持戒、犯戒,清净,正是持无上戒。因为什么?作戒体会入无作戒体嘛!
秀师:「离四病者。则知清净。」离四病就是离四相,遣一切凡情,就是寂,就是清净法身佛,这样寂才能常照。清净法身佛才能起报化二身,才能随缘成就一切事情。「作是观者名为正观」,离四相是无所住心,无所住也无所住,才能无所住生其心,才能寂而常照。
师父:大家不相信,你所高兴的事,今天高兴,一剎那过去就没有了,无常;你不高兴的事,一剎那过去也没有了,无常。
甫师:这一段是讲离四病才能契合无上菩提。本来一切法清净,众生执着,才起一切烦恼,佛说一切法门就是为了对治众生的烦恼,其实烦恼不可得。众生不能体会,诸法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道理,所以于缘起法当中起虚妄执着。所以佛说,我说十二分教,如弄空拳止小儿啼,主要对治众生起的虚妄见。其实法本来如是,如果能体会诸法本来如是,真心就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里是说虚妄的执着见,所以有以上的四病。
如果能会到法本清净、无所有,就如古德所讲,学道之人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还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本来无一法可得,众生以有所得心,所以圆觉经说以眼有病故见空华乱起乱灭。众生如果会到法性,本来法尔如是,这样观叫正观。
师父:大家想一想,四病,我提出过了,无常。作病无常吧?任病无常吧?止病是不是无常?灭病还是无常。本来没有灭嘛!灭是由无灭来的,所以无常。作、止、任、灭四病皆是无常,剎那不停的。讲吧!
策师:前面四种病都是有所住,不能契合中道,不能与自性清净心相应。我们能离这些执着,和中道相应,就清净了,这样叫正观。「若他观者」,断、常、任、作,都是邪观,有所住着。「末世众生欲修行者」,众生有所成就都是善知识成就,所以尽命要常常恭敬善知识,供养善知识,事善知识。善知识来亲近,要断除憍慢心,因为师父常常和我们讲,我们法不入就是因为我慢,因为我慢所以一切法不能深入。就像一瓶水已经满了,你要再装清净的水就不能容纳,所以应该断除憍慢心。
「若复远离」,善知识远离的话,不能有瞋恚心,善知识示现的顺境、逆境,都是要成就我们的清净法身,显现我们的法身慧命。这些顺境、逆境都是 因缘起的法,因缘起的法都无自性,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知善知识示现一切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了知身心毕竟平等」,最大的善知识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显现我们的法身,佛与我们生死凡夫的法身都是同一无异的。「如是修行方入圆觉」,这样修行才能契入妙圆觉。
师父:大家再想一想,这四病简单说,知道它无常,知道它无所得。你再想一想,它是不是败坏法,剎那就变了?
明师:众生落入遍计执,他不知道一切法是随缘,是依他而起,依他而起是无性,是毕竟空。法随缘可以幻现一切诸法,所以法不是断灭空,也不是定性有,它离两边,一切法清净就是毕竟空。「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龙树菩萨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作中论是破见不破法,因为法不可得,破也不可得,他只是破除众生的邪见,所以中论不立一法,也不破一法。
师父:大家想一想,一切法都是败坏法,取着它,没有想到一剎那过去就败坏。大家好比小孩子,小孩子玩火,妈妈说把火拿掉,他哭了。如果是火让他烧到 手了,不玩了,烧到手还好一点,疼一点就是了。烧到身,烧到你的慧命,唉!万劫不复,大家是不是这样?像玩火的小孩子,劝劝你们,反而生烦恼,怎么生烦恼呢?作任止灭,执着无常,执着有所得,执着变坏法。不相信你想一想,你心里所想的、所希求的,剎那就变坏了。
譬如我们中午吃饭,你不吃它不坏,这饭刚一到嘴里去,嚼烂了就变大粪,他不知道,追求的都是如幻如化的,一定求不得。所以清净名为正观,不清净名为邪观。
你们供养善知识,善知识对我有大恩德,善知识比父母更重要。我们恭敬父母,孝养父母,因为善知识的因缘,什么原因呢?父母生我业报身,我此身不生是法身,不受诸苦。所以父母生我才落入业报,那么你为什么要对父母感恩呢?我今天出家修道,没有父母生我色身,怎么能修道?所以要感恩。怎么报父母恩呢?修道,真正得道,就是真正报父母恩了。所以佛告阿难,修行人有所成就,一切功德皆是善知识给我们的。佛法无人说,聪明不能解,你怎么了生死?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什么意思?看出这段文了没有?「若复远离应断瞋恨」,下面「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什么意思?这段文重在消文。
现在我虽然是毫无成就,可是我看大家都是玩火的小孩子,火不烧的时候不 怕,没有事先知道它害处的。这还不要紧,可是千万不要惹火烧身啊!烧到你的法身慧命,那就苦了!清净是大家的法身,这有大功德。清净法身,不受天报,不受人报,不受阿修罗报,不受鬼报,不受畜生报,不受地狱报,清净法身不受六道之报。甚而言之,再讲起来,不受菩萨报,不受缘觉报,不受声闻报,因为它是清净法身究竟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谁讲?「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什么意思?
明师:「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蕅益大师有一本书提到: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因为一般世间法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修行人心不定,很容易随波逐流,所以一定要有善知识的辅导,才能真正步上佛道。万一亲近恶知识,他的慧命就完蛋了,所以善知识很重要,可以引导你直至成佛。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因为我慢高山,法水不住,善知识教导你,应该以谦虚的心接受,如果憍慢,没有办法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因为有福报才能亲近善知识,或许你福报消失了,或者和善知识缘尽了,他远离的话,你也不要起瞋恨心。因为你亲近善知识是为了上求佛道,佛道是没有瞋恨心的,所以你应该离开瞋恨心。「现逆顺境犹如虚 空」,因为境由心生,我们知道心不可得,所以境也不可得。「了知身心毕竟平等」,身心如幻,如幻当下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当然清净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一切众生他的法身是一而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师父:大家由经文可以知道,善知识重要啊!你们千万不要起憍慢。有人说:「谁的话我都不听!」那随心性。你看佛怎么交代你──要供养恭敬善知识,「我自己搞自己的,谁也管不着我!」那你下地狱去,没善知识你怎么得度?所以说佛法很好,没有善知识解说,你再聪明都不能知道。世间法说「一字师」,要是有人告诉我一个字,都是我老师。世间法,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他为师,依附善知识,这个人修道才进步啊!如果你起憍慢,那永不得成就,失掉善知识,失掉善友,此人不得成就。「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善友要想教导你,来亲近你,如果说:「我为什么听你的,你有什么资格教导我呢?」这是憍慢。要善心柔顺听人言教才有进步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啊!善知识有心想教育你,成就你,你反而起憍慢反对,你怎么能得成就?「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善知识若复远离,就想:「你为什么教他而不教我了呢?」嫉心起了。谁讲?
观师:「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这段文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修行,要尽形寿供养善知识。莲池大师一直强调,事善知识要如事佛,他说阿难一生事佛才能成就,还提到古德一生事师,所以才能成就。善知识对我们有大恩,以前师父有引佛告阿难的话,我们能成就,全部都是善知识的恩德。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学佛应该存感恩的心,这个感恩的心能让我们成佛,因为佛菩萨就是感众生的恩,所以才会度众生成佛。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我最近想到一个例子,「千江有水千江月」,佛菩萨是天上的月亮,我们要注意我们的心水,如果我们把水照顾好,就可以和天上的月相应。譬如善知识和我们的缘很深,要教导我们,好比慧思大师遇到智者大师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善知识和我们的缘成熟了,要教导我们,我们应该要断憍慢,就是要有感恩心,很恭敬地接受善知识教导。「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善知识会应机教导,所以在教导别人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起瞋恨心,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心水,我们只要把我们自己的心水照顾清净,就和善知识相应。所以每一个人都和善知识有深厚的缘,我们只要心水清净,就能和善知识感应道交。何况善知识和我们的缘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假如善知识现逆顺境,我们都要能体会犹如虚空。以前有一个师父教导徒弟很严格,徒弟就去禀白另一位法师说,我师父很严格。这位法师很有修行,他说,你师父是善知识,他对你假如有所炼锤,都要看作甘露,才能成就。这个徒弟很能受教,对他师父的教导,都看作甘露,所以后来得成就,他师父也对他说,他是在教导他。「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为什么同体无异?因为无性的缘故,我们和众生都有佛性,所以我们和众生同体。如果能作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体会,「如是修行方入圆觉」。我们修行要念佛,求阿弥陀佛加被,只要好好念佛就能清净,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师父:善知识很重要,要依止善知识,佛都如此,何况我们凡夫!有人对善知识起憍慢心,实在可怜愍!佛为半偈舍身。魔说我有一偈很好,魔说了半偈,后面半偈不说了。魔说,我饿了我要吃人肉,佛说你说另外半偈,我给你吃。你看佛为半偈舍身,你们妄自憍慢,贡高我慢,不受善知识教育,多可怜愍!
你们再看一看,他上面说的和下面有很大的关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作是观者,清净是正观。我们看一看经上有文没有?「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这是不是心清净啊?不供养、不恭敬善知识,一定有 我慢。下面又说「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如果起憍慢,一定心不清净。「若复远离」,如果善知识有他缘他事离开我们,「应断瞋恨」,不生瞋恨心。如果生瞋恨心是不是心不清净?我跟你说不是这么做应该那么做,马上就恼怒了,这个心不清净,心清净是法身,心不清净是三涂六道。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菩萨要是顺境教众生,众生不听;要是现逆境,他要起烦恼了,这都不对。不要说佛教,世间法教育人都是一样,这个人可用不可用啊!上级测验你,这个人可以不可以重用,故意找机会骂你。如果这个人变了,这个人不可用,还是忠心耿耿不变,就用你。现在我要是骂你,你可能就要打我。现顺境,最浅显的,上面的人要想看他可用不可用,请他吃顿好饭,有的没有修养,就显露原形,也是现顺境。菩萨教众生也是一样,对善柔众生现顺境,叫摄受;对刚强众生现逆境,折伏。菩萨度化众生有二道,摄受、折伏,如果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你对我逆教也好,顺教也好,我心犹如虚空。虚空是不是清净啊?还是清净。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身心要是起障碍,身执着色,心执着受想行识,不清净了,皆归无常嘛!落入有所得了。身心平等,怎么平等?清净。你看他字字句句扣「清净」二字,大家深深了解涵义。你再往下看,「与诸众生同 体无异」,和一切众生怎么同体无异呢?同一法身,怎么同一法身?清净啊!「如是修行」,如是作清净法,不取于相,不住心,如如不动,「方入圆觉」。
大家看这段文,你可以想到,金刚经、般若经,这清净到底和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吻合之处没有啊?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原来那就是圆觉啊!不过般若经所说在因地,圆觉经所说的在果位。把这段文彻底贯通,这段文很浅显。各人看到经文,销归自性,怎么销归自性?观察自己若有这个缺点,赶快改过来,销归自性。如果你不能销归自性,徒看经文,不得受益。有这个毛病,赶快改过来。谁还要发表意见的?
闻师:因为前面的文提到末世众生──我们都是末世众生,应该求何等人、依何等法?佛灭度了,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若人事师如事佛,此人必能如法修行,必能因亲近善知识而得成就。圆觉性如果用一句普通的话讲,一切事所依的道理就是圆成实性。我们众生迷惑,因为不解无性故,不解无性当然不能了解缘起,不了解本空故,落入遍计所执。我们如果从善知识求正法,了解大乘义理、实相的道理,我们知道缘起的法不得谓有,无性故;不得谓无,因为无性而能缘起。缘起而无性,不能说也无;无性就是缘起,不能说它也空 。这样离四句,离我们的凡情执着,偏空就等于二乘,菩萨离二边见,以无所得见、不可得心,才可以成就佛道,破尽众生一切执着。所以我们知道,以无所住心能契合无相法,契合圆觉妙性,契合实相法,「则知清净」,法性本来如实。这都是从善知识而引发我们契入正法。「作是观者」,了知诸法本空的缘故,这就是正观,正观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观就是照,因为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如果我们以无所住心就是正观,不依正法起观就是邪观,有所得的缘故。
下面讲侍奉善知识。「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我们能远离一切颠倒执着,能接近正法,乃至一点一滴,皆是因为善知识的接引,所以应该尽力供养善知识。纵然我们不能息灭自己的贪瞋痴,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已,感觉善知识或现逆境、顺境,都是众生的遍计执,其实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前面提到,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大就是师父常和我们讲的带质境,六尘缘影就是独影境,这是我们众生所执。所以般若经讲,照见五阴皆空,五阴它是掌握一切法的根本。事实上我们落入有所得,不能逃出有法,也是因为无明的缘故,不能了解无性法的缘故。所以若能了知身心毕竟空寂这点大乘的道理,是我们从善知识得闻的。从这 里可以体会到,自己的身心也是毕竟空寂,如大海的一波,一波如此,波波也是如此,所以与千差万别的众生同一法身,同一无性。「如是修行」,你这样的正观,无观而观,从无所得而契入无相法,不落有不落无,不落遍计所执,这样清净心才入圆觉。
这里要想入圆觉,说起来好象有很多,离四病,怎么正观,怎么邪观,应该断什么憍慢、瞋恨,事实上不出一心,一心有所得的时候,就是染缘;一心随缘不变,就像师父讲的,不管善知识如何教导,不起心动念。或者你起心动念的时候,你要善加观察,这是不对的。所以师父常和我们说,一心开二门,我们要断有所得见,才能入圆觉净性。
师父:这个法我和大家讲,先说病,你心不清净有三种,思念过去,过去如何如何。第二种,思念未来,「啊!明天我们加菜!」都无常。加菜,一加菜就变了,你得到的时候,转眼就没有了。第三种,住着于现在。如果三心断,过去心已灭,未来心不生,现在心不住,三心断,心就清净了。这清净有两种,大乘、小乘,这三心断怎么清净呢?修三三昧,空,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断;无相,三心断;无愿,没有愿求,三心断。所以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大乘有,小乘也有。小乘修三三昧,仅仅在空、无相、无愿;大乘修 三三昧,在无所得。空无所得,没有空;无相无所得,没有无相;无愿无所得,没有无愿。现在查注疏!查到注疏上来写。
空、无相、无愿三三昧,着于它的相,仅仅了分段生死;你如果再知道它皆无所得,二死尽。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六一下‧一四)「夫善知识度人。作种种方便。师徒心契。」师徒心契就是师资缘合,怎么师资缘合?师教徒受。「法义方传」,这个人很注意到文笔啊!「法义」两个字也有它的意思。「法」名之为教,「义」名之为理,法义方传就是教义方传。教理,声闻乘仅仅会到教,缘觉乘渐渐会到理了,菩萨教理起行。这个人很注意到文字,「师徒心契。法义方传。」这个话再改个意思,就是师资缘合,教理方传。「俯就物机」,「俯」,作师父的要俯就,看徒弟的根机如何。这个「物」不当东西讲,当「人」讲,看这个人的根机。「相亲相近」,师父接近你,善知识来亲近你,看这个徒弟值得教,就亲近他、接近他,施行教化。「愚者无智憍慢便生」,认为我不得了,师父都亲近我了,善知识都亲近我了,生憍慢了。「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善知识要是远离的话,不可生瞋恨心。「初心修行须求依止」,出家人要依止。大家千万注意到,不可因为被责备,就贡高我慢,那不得成就。你剃度师是依止师,受戒有依止师,依止才有佛, 没有依止心,不顺教,不得成就。所以要有依止师,心如调柔金嘛!「身心平等。彼我一如。妙圆觉行由所进矣。」这个人讲得很好。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三上‧一三)「所谓生心动念即涉迷倒」,这就点出四病皆涉迷倒。「谓但有纤毫即是尘也」,只要有一点点生心动念,就是六尘,六尘就是生死,所以古德讲,一念方动即入生死。「然则如何除此四病。前不云乎。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未来心、过去心称为独影境,现在心是带质境,你不相信,仔细观察你起心动念,这就是观心法门,不外独影境、带质境。「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等」,于妄心息灭,息灭独影境、带质境,那是以妄代妄。叫你不起念是一念不生般若生,你虚妄起来,虚妄息灭,它不是的。「如是而修方离四病。故古德云。莫动着。动着即头角生。」这是禅宗的法门,不要急着动,刚一动就出麻烦了。
「故离四病者则能离念。若能离念则见清净觉性。」这个人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讲得很好,清净觉性叫什么?又叫清净慧命,就是清净法身,这是大乘究竟法。此是如来常住不生不灭,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若于此法作如是观名正知见」,这个人讲得有头有尾,清净心就是正知见。「若于此法略有沾 带即堕四病。即名邪见。」沾「带」应该是沾「滞」,就是禅宗说的葛藤。「故曰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般若如大洪炉,沾一点就被烧。「又云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这是经上说的,般若如大火聚是离一切法,般若如清净池是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是什么?离一切法叫无性,即一切法叫随缘,离一切法叫非有非无,即一切法叫也有也无,非有非无叫真谛中道,也有也无是俗谛中道。「故知作止任灭亦是药亦是病」,作止任灭也是药也是病,如果不着的话,不执着,以无所得心,不落于无常,就是药;如果执著作止任灭,就是病。
「前四相约能证。故说证取方现我体悟已超过一切证者等」前面四相我人众寿这四相约能证,能证是能证之人,不是所证之法。「此四病约所证」,我人众寿相是能证,这四病是所证。「故说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任彼一切欲求圆觉等」,圆觉可求不可求啊?若有所求,皆是生灭,败坏法。你们要是有所求的,都落入败坏法。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六一下‧三)「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落入作止任灭都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离四病就没有病,没有病就清净。大家看到经文千万要销归自性,不要落入四病,我知道你们很多都是落入四病,不知你所求的都是败坏法。「今为病论。 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无观慧。」作止任灭没有观慧,观慧就是般若。「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率心是率尔心,这是唯识讲的,率尔心也有人名之为介尔心,就是心念初动之时,还没有求、没有染、没有净、没有决定,称之为率尔心。率尔心就是清净心,就是佛心,可是紧跟着第二剎那,寻求心,落染污了。「偏住一行」,住于止,住于任,住于作,住于灭。
「若能四皆通达不滞一门」,通达就是清净,心无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此四中并皆入道」,这四种法门会入清净皆入道,不可执着。「故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为什么不除法呢?法不可除,法毕竟空,怎么可除?什么是病?你的见。你说法有,法无,法亦有亦无,法非有非无,其实毕竟清净,有和无都是你的见,所以中论但破其见,不破其法。「病除法在。即正观也。」法怎么会在呢?清净。在即不在,不在即在,因为法在者是法身,常住不动;不在者是报身、化身。可是报身、化身都由法身而起,由法身起报身,由报身起化身,所以报身又称之为报法身,化身又称化法身。报化身是生灭而不生灭,因为法身而生,不生灭而生灭,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何四病之有哉」,作止任灭,法没有作止任灭,是什么作止任灭?不 相信大家看一看,见。你说作病,是你的见,任病也是你的见,不是法,止病、灭病皆是你的见。如果除去你的见,不见作,不见任,不见止,不见灭,那是清净啊!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觉悟者莫入生死流! 你们还和小孩子一样,天天玩火,火烧到手,哭一场就算了,火如果烧到你身的话,那你就苦了。今天课讲完了,无常法;可是还有以后,非无常,你深深体会,它一定有非无常,因为作法皆有无作法,没有无作法,没有作法。究竟无作法是法身,得到这个法的时候,首先得三昧,进一步得陀罗尼,得到陀罗尼的时候,真叫会入无作法。
■六十二次修学
师父:佛彻底究竟证到法界一心,所以自觉、觉他、觉行究竟圆满,怎么称为圆觉呢?法界一心,它这个灵知与法界众生、佛之间,觉悟有三种,如果法界众生迷惑不知道,它称为本觉,本觉就是法身,这个时候,常法身常六道,轮回法界,其实法身轮回,你不悟。如果法界众生开始悟,法界一心又有个名字叫始觉,我们念佛就是始觉,往生就是本觉,大家都知道。往生极乐不过 是一真法界就是了,因为什么?念佛就开始觉嘛!往生就是本觉。如果由迷到觉这期间,有人究竟圆满证到,称为大圆满觉。我们现在看的圆觉经,就是大圆满觉所说正法,究竟圆满证到。所以这个经是一乘法,一佛乘,你们做法会,时常唱「大圆满觉」,那是说佛啊!这个大圆满觉简单说就是圆觉。所以大家修学圆觉经,应该珍重!珍重!知道圆觉,在迷的时候称为本觉,悟的时候称为始觉,究竟证到称为圆觉,实在都是法界一心。我们修净土法门念佛,在求一心不乱,就是证入一心生万法,万法归一心。一心经上称为一心,不乱是不为法界万法所乱,如果从一心证入万法,华严所说,一心生万法;如果修到究竟处,法界万法归于一心,是法华所说,一出一入 。一心生万法,唯有大菩萨知道,一法生一切法;万法归一心,三乘五乘皆包括,皆证入一心。我们圆觉经已经修学快圆满,再让大家认识这个经。今天开始修学: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觉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 常依止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师父:「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究竟圆觉就是大圆满觉了。这段文在理以外讲到实际修行,你如何从六道迷进入清净觉,这是个办法。不是空空说理论的,它都是销归自性,你如果依法修行,得大自在。
一语道破,「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各位都具足,连我也是一样。觉悟的人知道,法界没有六道,怎么堕入六道轮回呢?执着,没有人道,执着我是人。那么不可能定有人,定有人那谁作鬼啊?如果人作鬼,那么鬼就是人了!没有人,都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执着我是鬼了,那就作鬼了,没有地狱,执着我下地狱了。执着有因上、果 上执着,因上执着──惑业,果上执着──果报,这就是所谓的惑业苦,都是由执着来的。没有惑,执着迷,有惑了,造作就是业了。
我不是时常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吗?有一个小沙弥给他师父起火煮饭烧菜,被火烧死了,去给他师父讨命,他师父问他:「谁在房间里?」「我是某某沙弥。」「你来干什么?」「我现在做鬼了,我来讨命的。」「你为什么向我讨命?」「我给你煮饭,被火烧死了,不向你讨命,向谁讨命?」他师父问:「你烧死了?」他说:「我烧死了!」「假使你烧死了,谁向我讨命?」小沙弥开悟了。没有嘛!执着嘛!马上得解脱。大家仔细看这段文,能得大受用。
「由有无始自他」,无始两个字前面讲过。分别自他,人我嘛!「憎爱」,你对我好,我和你好,不和他好,这不得解脱,定堕六道,为什么?没有六道,皆因执着。所以说「一切种子」,「种」有生义吧?一定生六道,所以不得解脱。
各人猛然觉醒吧!不要再迷惑了,不可再拿你自己的慧命开玩笑。你堕入六道,为什么?你执着嘛!本来没有地狱火烧,你执着地狱火烧,就被火烧了。其实真正被火烧了吗?没有!怎么知道没被火烧?被火烧,你应该死了,怎么地狱火烧不死呢?虚妄受苦。地狱下油锅,没有下油锅,你执着,假想 的;要是真被火烧,你应该死了,六道皆如此。假如你死了,没有六道轮回啊!那是法身,不归断灭。讲吧!
甫师:我们不能体会到一切法缘起无性,认为缘起假相为实在有,所以有分别心。执着身心为我,所以有人我的分别。如果体会缘起无性,体会到性空之理,一切法都是法性身,一切众生毕竟平等。反过来讲,我们不能成就,就是认假相,不能体会法性,所以起憎爱心,违逆我们的,就变成怨家;顺我们的,就变为亲缘。种下这些因缘,起惑造业就要受果报,不得解脱。如果现在能知道这些道理,有一句话说:「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如果我们了知一切法同一法性,就不会有喜有忧,不会有憎爱心。这里举「观彼怨家」,对于违逆我们的,其实那是我们的迷惑心,一念无明叫迷惑心起。我们知道是自己迷惑,所以应该当作像父母那样恭敬他,因为一切众生都是同一法身。这样「心无有二」,就不起分别心,「即除诸病」,除惑业。「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于一切法都起平等心。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就是刚才师父和我们讲的,万法皆归一心,因为一切法皆是无性。以前大珠和尚曾经讲过一句话,念念心体空,是名度众生。所以我们要知道,其实我们所现的众生相,就是自己的心相,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 心所现。如果彻底证到圆觉,就是彻底证到一切法无非同一法性,即入圆觉。因为万法是一心所出,万法皆是一心,所以就「无取觉者」,没有能取觉的人;「除彼我人一切诸相」,一切相是所,无能无所就不会堕入邪见。
师父:这段话重点在事,事修。「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这什么原因呢?遍计执,没有的执着有,遍计执。这个种子受异熟果报,你今生贪堕饿鬼道,现前起瞋堕地狱道,起愚痴堕入畜生道,有无量差别,异熟果报。还有什么果报?等流果报,今生修佛道,等流来生还是修佛道,今生是初果,那么证二果、三果,等流,等流果报当然是解脱了,渐渐渐渐地。这个「一切种子」是异熟,你执着不放,受异熟果报。你执着人为我,没有人啊!
闻师:「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佛开示我,为什么末法的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简单讲起来,就是众生以惑业苦的缘故,惑是无明,众生在缘起法中起种种执着,缘起法本来无性无有分别。众生取相落入分别,所以叫无始,一念无明的缘故,于无生中执着有生,起一念分别,分别就是憎爱二心,起惑造业。师父提到异熟种子,众生起心动念,起惑造业有无量无边的种子。种子有分异类而熟,异时而熟,这是我 们六道的果报,所以不得解脱。这本来是无性而随缘的,可是众生不假经教的开示,无始来轮回六道,虽然是六道,也是无性随缘而成的,所以常法身常六道。「故未解脱」,虽然未得解脱,可是他是随缘不失性的,只是众生不知道而已。
众生如果知道法界是由无性而成的,在缘起法当中假经教起修,就是开始觉悟了。「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起始觉智,这始觉也是缘生的,假经教因缘生的,辟支佛观飞花落叶就能觉悟,也是始觉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一念觉心,放下一念的执着。「心无有二」,会到清净心,心清净就由始觉契合本觉。「即除诸病」,本是一心,不取相不分别,会到清净法性。「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如果一念回心就是开始,一法如此,法法也是如此。「于诸法中自他憎爱」,放下种种的分别执着,事实上都是落入遍计所执,所以不能如法修行。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欲求清净心,本觉智,刚一发心,发清净心,这清净心就是菩提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为什么这句话讲得那么广阔?因为前面经文有讲到「现逆顺境犹如虚空」,这是始觉智,事实上你起始觉就契合本觉。「了知身心毕竟平等」,身心毕竟平等,众生都有身心,都是毕竟平等的。好比师父常举的例子,大 海万重波浪,波波都是水。「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会入真正的一心。「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因为什么?「除彼我人一切诸相」,离一切相即契合法性。「如是发心不堕邪见」,不堕有所得见。
师父:慧闻发挥无始,无始就是无生,不要认为无始是很久以前,那还有生,不是无生。为什么把怨家看成自己的父母?一切众生同一法身,所以佛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一法身,那有分别?那有自他憎爱呢?众生纠缠不清,就是憎爱二心,以憎爱二心落入生死,憎心就是怨家,爱心就是亲人。所以你们大家不是时常说怨亲平等吗?都是虚妄造的,这个憎就是怨家,爱就是亲人,不知道自己纠缠不清,或者今生你认为你最亲爱的人,是你前生的怨家;你认为今天是你的怨家,说不定前生是你的父母亲人。所以佛告诉众生,一切平等对待。谁讲?
策师:这段文,佛告诉我们末法众生为什么不能成就?一念不觉起人我是非、分别心,所以不能成就。下面讲要怎么能成就呢?要离开分别心,离开遍计执,会归圆成实。譬如我们念佛回向给一切怨亲债主,观一切怨家都如父母,使他们能得解脱,为什么?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法没有分别。知道一切法没有分别,能够除掉憎爱二心,因为有憎爱心能生贪瞋痴邪见,这些都是病,所以会到无分别,一切众生就同一无性。本来一切法没有分别,一切法离开遍计执,所以没有对待。
下面告诉我们要怎么样来发菩提心?「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怎么发心?要发无上菩提心,「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这是大乘的菩提心,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为什么?「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华严宗讲的法界无界,法界无分别,无分别就不会取着人我是非邪见。法界无界,所以「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师父:无始,大乘无始又作一念觉讲,从无生法中一念觉,发生憎爱二心,憎爱二心产生怨家、亲人,怨家、亲人又成四种条件,称为有情众生,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这四种,我们就是迷惑在里面,不出来。我说一个故事,以前有一对婆罗门夫妻,两个年老了,生了一个小孩子,很心爱,请世尊去供养。佛说我看一看你的小孩子,他把小孩子抱出来了,佛抱着小孩子到后花园去,他们不知道也跟着去,后花园有个水池,世尊就把那小孩子淹死了。佛说:「你要那小孩子,不要紧,他可以出来见你。」佛说:「你可以出来了!」结果水浪一翻,出来一个大鬼,就骂他:「我前生某某人,是你的怨家,想做你儿子,世尊竟然发现,我才放舍,要不然非找你要命不可。」所以亲人说不定是你的怨家。
我再讲一个故事,怨家是亲人。以前有一个强盗夺了一个人的钱财,他看这 个人愈看愈生气,想杀他,结果遇到一个出家人,这个出家人是阿罗汉啊!他说:「不要杀!不要杀!他和你认识,你怎么杀他?」他说:「我不认识他。」「你不认识他,我把我的天眼通借给你,你看一看!」阿罗汉把天眼通借给他,他一看,被绑的这个人前生是他的哥哥,做强盗的这个人前生是弟弟,今生改头换面,不认识了,想杀他哥哥,得他的钱。所以说,佛教我们要平等对待。讲吧!
悦师:我们修学圆觉经那么久都知道,其实一切法都是缘起,也就是师父讲依他起的法,皆是圆成实。因为众生不会这个道理,所以佛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们开示。这里讲到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的原因,不会依他起皆是圆成实这个道理,是由于无始一念不觉,而产生爱憎,障蔽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所以不能解脱,使圆成实性圆现出来。佛下面就开示怎么事修,如果我们能「观彼怨家如己父母」,这样我们的心就会平等,假事修让我们会到一切法平等的道理,当然能除诸病。诸病就是指我们上面所讲的,自他爱憎种种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下面佛告诉我们要求圆觉,应当发心,怎么发心呢?「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因为在圆觉当中,如果不作这样的发心,你心就不能除诸病,就会有爱憎种种的心。「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 是发心不堕邪见。」一切法本来平等,一切平等就是一切法毕竟清净,哪有取觉证的人?没有彼也没有我,更没有一切众生。可是不妨碍有一切众生,因为法界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法界,而我们没有会到这个道理,才让佛费那么多的口舌和我们讲。
师父:佛有大智慧,我现在问大家看看,一切众生同一法身,你相信了吧?相信了吧?杀盗淫妄,你想一想,原来你杀,是杀你自己的法身;盗,盗你自己的法身;淫,是淫你自己的法身,多可耻!打妄语,骗你自己的法身;起瞋恨,瞋恨你自己的法身;起爱着心,爱着你自己的法身,多么迷惑!所以佛说众生,可怜愍众生!谁讲?我要提醒你们几句话,上面这句话「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这好象二我里的人我吧?是不是人我执?
闻师:听大家讲很欢喜,末世众生为什么不能成道?简单讲,就是迷理或是着事,因为一直追求道理,废事修;如果执着事修,就不能会到真理。不能成道是不了解二谛的缘故,以偏执故皆失中道。所以「由有无始自他憎爱」,诸法本无生,而众生以一念执着的缘故,所以产生种种惑业,法身就常六道。记得师父开示过我们,看到事要会到理,见到一切的世俗谛,譬如人我是非、 憎爱所起的烦恼,应该要会到第一义谛,众生对有情在人我上起种种人我是非,于无情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又产生执着。
记得师父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禅师他有一个很喜欢的,有一天小鬼要来抓他,就找不到他,因为他入到虚空定。小鬼就去问土地公要怎么找到他,他说他有一个很喜欢的,你如果敲他的,他就会出来。所以这看出来我们众生不能解脱,都是憎爱二心的缘故。小鬼就去找他的,结果禅师一听到打,就跑出来。「哦!我抓到你了!」我觉得很奇怪,明明他在打坐,小鬼就是看不到他,因为我们的心妙用无方,你心在虚空定的时候,小鬼根本看不见你,小鬼是看你的心。师父常告诫我们,你起心动念要注意,如果落在有法里面,落在憎爱二心里面,你活到那里,小鬼都能把你抓住。小鬼抓到他很欢喜:「哦!我可以向阎罗王交差了。」这禅师知道,原来他是因为这个事情被小鬼抓住的,他说:「等一等,我有事情办一办。」这个禅师就把这个打破,他心里再也没有贪恋的东西了,又入虚空定去了,这小鬼又找不到他,事实上他并没有离开本处。
这故事有很深刻的道理,我们因为一念无明、执着心,所以不能解脱,应该从世谛销归第一义谛。当然我们不知道禅师境界怎么样?可是我们知道二谛在生活中是用得上的,所以「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不管对一切人 、事,都要这样。很感谢师父一直给我们开示。
师父:刚才他讲的金碧峰禅师入虚空定,小鬼是怎么来抓他的?原来虚空定是无色界天,空无边处天,不出三界,所以小鬼才来抓他。虚空定,无色界天中,论劫算,如果再出定以后,堕落下来,才入生死。无色界天,四重天大家记得吧?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这都不了生死。
大家看,注意到一点,「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这好象是讲法我执吧?把文字搞清,深入经义。前面「观彼怨家」是对有情讲,后面「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憎爱心是对无情讲的。谁讲?
观师:刚才听师父讲,突然很想哭,因为什么原因呢?这边有提到怨亲,我们无量劫来造恶业,身口意三业不净,所以一切法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怨亲纠缠不清。这边讲到「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我们不会人我空,所以起憎爱二心,这是我们的遍计执,佛有智慧和慈悲,所以教我们怎样修行。「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所以我们修行要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因为父母对我们有恩,所以我们要孝顺。在菩萨戒有提到,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意思是说,真要照菩萨戒来 做,要孝顺,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对父母要孝顺,对怨家要像父母一样。刚才师父有提到很多故事,怨家是我们的亲人来的,因为亲人没有办法达到我们的要求,就变成怨家,所以佛告诉我们要怨亲平等。师父以前曾告诉我们,要做个原谅别人的人,不要做个叫别人原谅自己的人。这句话我一直有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们常常会做错很多事情,我们发现自己错了,当然很期待别人原谅,可是师父把重点放在我们自己要先原谅别人。所以有什么事情发生,要想自己错,原谅别人,师父常引印光大师的话,要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我们真的是凡夫,因为我们常常以有所得心来做事,譬如我发心做好事,可是后来想一想,这种好心也是有所得心,这种有所得心会做错。所以要学佛无所得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我们在修行上,怎么样不会变成怨家呢?师父常和我们讲要以法为亲,我们只有道义,没有感情,这样就能怨亲平等,没有怨家。因为以法为亲,他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所以一定可以成就。另外一点,因为我们都是凡夫,所以要修念佛法门,如果往生西方,因为那里都没有怨亲的分别,就能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所以师父常常提到,清净平等即是佛,我们要保持我们的清净心。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师父刚才提到法我执,我们假如破法我执,就可以 得解脱,所以心经讲,照见五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阴皆空就是破法我执、人我执,这样就没有憎爱。
「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刚才师父有提到,一切众生同一法身,同一法身的缘故,所以我们会发心和众生一样入究竟圆觉。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的人都能发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所以才会为怨亲债主回向。
师父:亲人是怨家来,佛说的,众生心无常,怨家变亲人,亲人变怨家,不相信你们斟酌,众生有没有啊?因缘生无性是不是?无性是我法身,原来一切众生尽虚空遍法界皆是我法身,所以才同体大悲嘛!不度众生,不得法身,所以声闻缘觉不度众生,不成究竟法身。菩萨、佛才证法身。
彰师:「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法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是平等,相有差别,所以有怨家、亲人。在依他起中落入遍计执,就有怨家亲人的分别想,没有会到不生不灭的法时,就会起瞋心,对亲人会起私心。这里是破见思惑,如果会到平等心就不会造业。「心无二法」,怨亲平等,对亲人没有起贪,在怨没有起瞋,就是平等心,能破 除烦恼障、所知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知道差别相,没有作差别想,就是圆成实性显现的时候,这样才能起大悲心。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在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
师父:「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因为法身非身嘛!同一法身,那有能所呢?所以「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彼我人就是我人众,这边没讲寿。无取觉者是法身,法身是什么?法界身,法界一心,所以心无有二,如果心无有二就会入法身。可是你心起憎爱,还是心啊!心起憎爱那远离本觉了。如果悟就是始觉,如果证究竟处就是圆觉。所以说,「如是发心」,发心才证法身,发心才入法界性。心是法界性,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心就是法界性,这样不堕邪见。你仔细看经文,佛说法有个原则,会入自性,不需要考虑,说出来都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一个例子,说我当初学三昧要用心,以后得三昧以后,不必用心,自然入三昧。好比人射箭,刚学射箭,好好用心才能射中,射熟以后,得其法要了,不必用心,拿起箭来就射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