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真正的给予
 
{返回 清心小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13
真正的给予

  人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工作,是为了获得某些报偿。但出家人在这方面的教导意义却深远多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要求回报,我们工作不为报酬。佛陀教导我们,工作就只为了工作,别无所求。如果我们做事只是为了求得回报,它将只会引起痛苦。你自己试试:你想要让你的心平静,于是你坐了下来,且试着使它平静,如此这般,你将会痛苦,试一试吧,我们的方式精致多了:我们去做,过后就放下,做了就放下!仅此而已。

  一开始,我们以心中的某种欲求修行,我们不断在修行,但我们知道那样并不能满足欲求,于是我们会继续修行,直到我们达到一个境地——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我们有些人修行是想要得证涅槃,然而这种欲求并不能让我们获得它。“希求”平静是自然的事,但不正确,我们必须毫无所求地修行。而你会问:“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什么?”答案是我们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修行不要去得到什么东西。

  那些修行是为了想得到什么的人,就好像来找我洒“圣水”的人一样。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想要得到圣水时,他们说:“因为我希望活得快乐舒适而无病痛!”如此一来,他们将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世俗人做事都是有一个动机的,都要求得到某些回报;然在佛教中,我们做事却没有“得到”的念头。世俗人必须了解每件事物都是依照因果的,然而佛陀却教导我们去超越因和果。他的智慧是去超越因,超越果,超越生,超越死,超越快乐和痛苦的。

  想到这里,实在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停留。人们住在一个“家”,这“家”是“有”和“执取”。离开家到一个没有家的地方,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们总是与“有”和“执取”同住的。如果我们不能执取,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感到失落;因此,大部分的人都不愿离开家去趣向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说,那儿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看看这里的屋顶和地板:上端是屋顶,代表“有”,下端是地板,代表另一个“有”;但在地板和屋顶之间的空间,却毫无立足之地。一个人可以站在屋顶或站在地板上,但却不能在“空”的空间上。没有“有”的地方,那就是“空”的所在。直接地说,我们说彼涅槃就是此空。人们听到这会退后不前,他们不想前“往”涅槃,他们害怕,如果他们那样做了,他们便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孩子和亲人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祝福在家人的时候会说:“祝你们长寿、美丽、幸福、建康。”这使得他们非常高兴,他们爱听这些,而若你开始谈到空,他们便不想听了。他们执著了“有”!但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而具有美丽的外观?你是否见过一个老人有着充沛的精力或非常幸福的呢?没有!但当我们说“长寿、美丽、幸福和健康”时,他们却真的非常高兴。

  放下吧!放下一切所求,你们的心将会得到宁静,而痛苦也会立即止息!

  好了,这就够了。啊?想必已经晚了,我看你们有些人已经想困了。佛陀说过,去教导“沉睡”中的人们以佛法,但不要让人们睡着了。


{返回 清心小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珍惜人生
下一篇:自我的观点
 最美人生 淡然一笑间
 十句话让你舒坦一辈子
 淡忘有益身心健康
 春天的雨花
 惜福才不会折福
 过程是美丽的
 幸福的宝藏
 真正的给予
 自我的观点
 珍惜人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第八篇 八天女供食的故事[栏目:密勒日巴]
 佛教教育体制比较谈[栏目:传明法师]
 从解脱道到菩萨道(传道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如何鉴别真假善知识?[栏目:雪漠]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二十三)三殊胜法非常重要[栏目:圣者言教]
 大悲咒句偈 61.娑婆诃 SWO PE HE[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九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般若灯论释卷第七[栏目:龙树菩萨]
 金刚经浅易(圣一法师 主讲)[栏目:金刚经研究·参考文集]
 一偈集 第十一品[栏目:长老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