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上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523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缘起


为令住众戒除散乱,不生懈怠,于是检阅藏经,俾供修学参考。偶尔检得此经,不觉欢喜踊跃。以前虽亦曾阅读此经,但随便翻阅,未会经中妙旨。再度恭诵,竟有如获至宝之感。乃不揣愚陋,试作解也。


佛以般若波罗蜜,付嘱文殊师利菩萨。今菩萨宣说是经,当然要旨不离般若。所以吾人试解此经,不可不明般若也。若得般若之义,则可通求解此经之途也。


法海源深,唯般若可渡也。依般若方便,能生三乘,乃至能生三世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于篇首,略述缘起,为献爝火之照也。

大方广宝箧经蠡测(卷上)释智谕撰

解题

【大方广宝箧经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大方广】是大乘经之通称。兹分别解释如下:

大者体也,方者相也,广者用也。若依法藏大师解释,大以包含为义,方以轨范为功,广则体极用周。若依此解,则方以义理立称。所谓方者理圆,广者用周。此是约所证之法言。

甚深法界之体,能包如虚空,湛寂而常住,故曰大。理圆无极,相赅无外,故 曰方。其用周遍无事不成,故曰广。如果引申其义,则无不是谓之大,无不现谓之方,无不造谓之广。言大则事以理圆,言方广则理以事周,总而言之,大方广者,在明大乘义也。此经体极法界而相用周遍,故曰大方广。

所谓宝者,经中义利不可思议,能令众生出离生死,究竟佛道,故称之谓宝。

箧者,盛物之小箱。是譬喻之辞,用譬涵宝之意。

经者,梵语修多罗,有贯穿义。本来修多罗译为契经,国人喜用简称,故简称曰经。贯穿者,以理贯文也。以理贯文谓之理教。理以正教,教以显理,故曰理教。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宋是朝代名,此宋是刘姓所建之宋朝。亦即南朝宋齐梁陈之宋。天竺即印度也,求那跋陀罗是中印度人。三藏者即三藏法师之略称。通达经律论者,称三藏法师。

求那跋陀罗译曰功德贤。求那跋陀罗通达大乘,故世称摩诃衍。摩诃衍者,即大乘也。本婆罗门种,因阅阿毗昙杂心,惊悟佛法深奥。乃舍家远遁,出家受具。

刘宋元嘉年间来中国,译经凡百余卷。后因欲讲华严等经,以未谙宋言为叹。旦夕礼忏求观世音菩萨乞求冥应。夜梦白衣人,仗剑擎一人首来。遂为其易首,更安新头,便觉心神悦怿,备通宋言。

年七十五岁圆寂。公卿会葬,备极哀荣。 

解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陀林给孤穷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

人俱。菩萨五千。】 

此为证信序,为去众人之疑也。此有六种成就,「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一时」为时成就。「佛」为主成就。「在舍卫国……」为处成就。「与大比丘僧……」为众成就。以此六种成就,证明此经不虚,故曰证信序。

佛将涅槃,阿难以四事问佛。一、佛在以佛为师,佛灭以何为师?二、佛在依佛而住,佛灭依何而住?三、佛在有佛对治恶比丘,佛灭云何对治恶比丘?四、佛灭后结集时,经首应安何语?

佛答第一问曰,佛灭以戒为师。佛答第二问曰,佛灭依四念处而住。佛答第三问曰,于恶性比丘,梵坛对治。恶性比丘指阐陀言,亦即车匿也。送太子越城出家者。阐陀喜犯恶口,且不受谏劝。若有人谏劝,他便说:「大德,汝莫谏我。佛是我家佛,法是我家法。我应教汝,汝莫谏我。」

何故阐陀不说僧是我家僧呢?因为阐陀不与僧和合,所以不说僧是我家僧。

阿难问,佛灭后对于这种恶性比丘,云何对治呢?佛答梵坛对治。梵坛者,即默摈也。梵天若有天子犯罪,天王即别筑一坛,置犯罪天子于其中,无与语者,故 曰梵坛。

佛答第四问曰,经首应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些人宣说是经。用这六种因缘,证明此经不虚,令后世众生,去疑生信也。

舍卫译曰丰德,谓该城物丰而人贤也。时为波斯匿王所居。舍卫本是城名,国名憍萨罗。今用城名,以代国名也。

祇陀林给孤穷精舍。别的经多云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献树于佛,故曰祇陀林。给孤穷即给孤独长者。给孤穷长者,为佛造祇园精舍,供佛说法,故曰给孤穷精舍。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比丘有三义,即乞士、怖魔、破恶。「大」梵文为摩诃。有大、多、胜之义。所谓大者,是等比丘,年德俱尊。多者,是等比丘,博学多闻,通达内外经典。所谓胜者,是等比丘,知见殊胜,超过九十六种外道。如此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菩萨五千。菩萨具称为菩提萨陲。菩提译为觉,萨陲译为有情。菩提萨陲者,译为觉有情。谓此等有情,自既觉悟,复能觉悟其它的有情也。简单说,凡发菩提心修菩提道的有情,称为菩萨。如是等菩萨,有五千人。

【尔时世尊住迦利罗华园场上。菩萨声闻大众围繞而演说法。尔时文殊师

利童子。与五百菩萨释梵护世恭敬围繞。往世尊所。至已顶礼佛足。遶

七匝已。坐一面。及菩萨眷属亦坐一面。】

尔时世尊正在迦利罗华园场上,与大众说法。内中有菩萨与声闻人。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以下,为发起序。童子寓有纯真之意。与五百菩萨,及释梵护世,恭敬围绕往世尊所。文殊师利所率领五百菩萨。释是帝释天人,梵是色界天人,护世是四王天人。四天王护四部洲,故曰护世四王。此护世四王眷属,有龙、鬼、神等。此「释梵护世」其它的经亦曰天龙鬼神。

至已顶礼佛足以下明见佛礼仪也。顶礼佛足表敬,繞佛七匝表慕,总为一心恭敬也。繞佛或三匝,或七匝,或百千匝,总须单数,且须心记匝数。

坐一面,即退坐一面也。坐应避六法,一不太远,二不太近,三不挡眼前,四不在后,五不在高处,六不处上风。

及菩萨眷属亦坐一面。即菩萨释梵护世等眷属,亦坐一面。菩萨既至佛所, 须先具仪以后,方敢请佛说法,不可轻率启问。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白世尊言。今日如来为说何法。随次续说勿令断绝。】

具仪以后,文殊师利启问曰,世尊今天,正和大众演说何法呢?希望继续演说,勿为我的到来,令说法间断。因为文殊师利等,于说法中间方到来的。所以请佛继续演说,勿使说法间断。

【时大德须菩提语文殊师利。世尊先为声闻说法。文殊师利。我今请汝说

菩萨法。】

须菩提译曰善现。当时向文殊师利言,文殊师利菩萨,世尊正和我们说声闻乘法。现在请你说菩萨法,令我们听听。

声闻乘法,重于言教,不见佛性,因为佛性非言语文字故。以不见佛性,乃得声闻乘道。缘觉乘法,重于义理思惟,不见佛性。何故不见佛性?因为佛性非心缘相故。以不见佛性,乃得缘觉乘道。菩萨法以行为贵,旨在普度一切众生。而众生者,即我法身也。故菩萨法能见佛性,乃至能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时文殊师利童子语须菩提。大德今用菩萨法为。大德须菩提。一切声

闻及与缘觉非菩萨法器。须菩提言。文殊师利唯愿演说。诸器众生自当

听受。】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语须菩提言,大德须菩提,你要听菩萨法吗?但是你要知道,一切声闻缘觉非菩萨法器呀!这不是文殊菩萨藐视声闻缘觉,实是菩萨有意激励,令声闻缘觉人回小向大。

须菩提言,文殊菩萨,请你演说。是法器者,及不是法器者,都愿意听受。

【文殊师利童子报言。大德须菩提。汝今能知是佛法器及非器耶。须菩提

言。文殊师利我等声闻因他声解。岂能得知是佛法器及非器乎。文殊师

利。我请汝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文殊师利问须菩提说,大德须菩提!你能知道怎样是佛法器,怎样不是佛法器吗?

须菩提回答说,文殊师利!像我们声闻乘人,只能因佛的音声言教而解悟,所 解甚浅。所以不能知道是佛法器,或者非佛法器。

所谓是佛法器,是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广度众生,续佛慧命。即如平常我们所说,能承担如来家业者。如是之人,方堪称为法器。非是心智狭小的声闻人,所能知者。所以须菩提言,我等声闻岂能得知。

文殊师利!我请汝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须菩提请文殊菩萨说,是佛法器,非佛法器。以是请法因缘,于是有这部大方广宝箧经之产生。故知须菩提发起请法,诚功德无量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诸入正位皆是非器。已为法界所系持故。若

观法界而不舍放一切众生。不堕正位不共结住。如是等人是佛法器。】

此一段文,是总说是器与非器。以下所说,皆是为解释这一段文而说。可视为是这一段文的申述。

诸入正位皆是非器。入正位者,取涅槃也。意思是说,凡急于证涅槃,不发心度众生者,皆非佛法器。

已为法界所系持故。为甚么非佛法器呢?因为入正位者,即为法界所系持故。 法界即是涅槃界,入正位者即为涅槃界所局,故曰为法界所系持。

声闻乘人急取涅槃,早证空性,偏空滞寂,不能代佛弘化,故非为法器也。文殊菩萨如此说法,旨在欲令声闻人回小向大也。今说是法器与非法器,实已寓贬小褒大,望小乘人能起菩萨行也。

若观法界,而不舍放一切众生。是言若人深入法界,然却不舍放一切众生。虽证涅槃却不住涅槃,为怜愍一切众生故,秉大悲入生死广行度化也。

不堕正位,不共结住。菩萨虽证涅槃却不住涅槃,虽入生死度众生却又不住生死,故曰不共结住。结住者,是住烦恼的别名。而烦恼是生死的根源。菩萨以悲导智,所以不住涅槃。菩萨以智导悲,所以不共结使不住生死。如是等人,是佛法器也。

【复次大德须菩提。若到学法无学法界为所缚者。舍一切众生焦然结缚。

心生疲倦怖畏三界。乃至一念不乐住结。是等名为非佛法器。大德须菩

提。若有能尽未来际劫。发大庄严不怖不畏。行三界行不为三垢之所染

污。于生死中起园观想。欲乐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复次

大德须菩提。若无欲染示现染欲。非为瞋恼示现有瞋。不为痴覆示现有

痴。除断结使现住三界。导引众生无有自高。荷担重任一切众生。能令

无上三宝种性。具足不断住三昧门。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若到学法无学法界,为所缚者下,明小乘果也。小乘三果以前,皆为有学,四果为无学。小乘人为无漏所缚,恐怖于三界,故舍一切众生而不度。

焦然结缚,言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烧,故曰焦然于结缚。小乘有学无学人,只顾自己解脱,于一切焦然众生舍而不顾。

心生疲倦怖畏三界。对于入三界度众生之事业,心生疲倦。因为既出生死,对于三界深生怖畏故。

乃至一念不乐住结。甚而言之,对于住结使留三界之心,一念都不生。如是人等,是名非佛法器。故知只顾自了,不兴慈悲不度众生者,非佛法器也。

大德须菩提!若有能尽未来际劫,发大庄严。发大庄严者,发无上菩提心也。菩提行略说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若尽于未来劫,行六度救众生,斯为大庄严。对于大庄严之内容,经中尚有详细解说。

不怖不畏,行三界行。对于三界生死,不怖不畏,肯入三界行于三界。三界行者,六波罗蜜也。菩萨行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悉为度三界内众生。故六波罗蜜,为三界行。

不为三垢之所污染。三垢者,贪瞋痴也。如此三法,染污真心,故称之为垢。以不为三垢污染故,乃能于生死中,起游园观之想。

欲乐诸有,不集有行。有者三有,即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落于三有者,以五法为「集」。五法者,无明、行、爱、取、有。此五法集,则成乎业,以业故受苦。菩萨虽入三有,然不以五法集业,故虽行而不为业。所以说欲乐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复次大德须菩提下,再度解说是器非器。

若无欲染示现染欲下,言菩萨实无贪瞋痴,而示现有贪瞋痴也。欲染者,即贪也。何故菩萨无三毒,而示现有三毒呢?因为菩萨欲入三界度众生故。贪瞋者,局乎欲界。痴之为法,通乎三界。若贪瞋痴永断,便可出三界矣。

今菩萨发大悲心,入三界度众生,故示现有贪瞋痴。此与「欲乐诸有,不集有 行」是同样的道理。

除断结使,现住三界。菩萨已无贪瞋痴,故烦恼结使已断。烦恼结使断故,本不应住于三界。然为度众生故,示现住于三界。示现住三界者,为导引众生,出三界生死也。

导引众生,无有自高。虽然菩萨能导引众生,出于三界生死,但菩萨却无贡高我慢。以无我心,兴大慈悲,恒顺众生也。声闻人入正位取涅槃,即是我慢心也。菩萨则不然,所有施作,不为自求,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故无有自高也。

荷担重任,一切众生能令无上三宝种性,具足不断,住三昧门。荷担重任者,续佛慧命也。续佛慧命者,能令一切众生三宝种性不断也。住三昧门,令一切众生心住一缘,不为邪外所乱也。如是住三昧门者,即令三宝种性具足不断也。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大德须菩提语文殊师利。法性是一如一实际。云何分别说器非器。文殊

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譬如陶家以一种泥造种种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

苏器蜜器或盛不净。然是泥性无有差别。火然亦尔无有差别。如是如是

。大德须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随其业行器有差别。苏油器者喻

声闻缘觉。彼蜜器者喻诸菩萨。不净器喻小凡夫。】

须菩提问文殊师利曰,法性是一如,是一实际,你怎么分别说是器,是非器呢?

一者不二,如者不异。如是不二不异,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无有器非器的分别。你怎么分别说,是器是非器呢?若这样分别,岂非有二有异了吗?若有二有异,怎会是一真法界呢?须菩提如此问者,总难文殊师利菩萨,器非器之说也。

文殊师利菩萨以譬喻回答。譬如陶器家所作的陶器,泥虽是一,却能成种种不同的陶器。火虽是一,却能烧成种种不同的陶器。这便说明器皿虽有种种不同,但泥性火性却是不二。泥性火性虽然不二,却因器而现差别。虽是一泥所现,一火所成,却有种种器出现。有的可作油器,有的可以盛酥,有的可以盛蜜,还有的则盛不净之物。 「如是如是」应为如是大德须菩提!于一法性,一如一实际,随其业行,器有差 别。法性虽然是一,但是菩萨行度生之业,声闻人行自度之业。所以有器与非器之差别。此即说明法性虽然不二,机感有所不同也。

酥油器者,喻声闻缘觉。蜜器者喻诸菩萨,不净器喻凡夫。此是以譬合法也。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颇有是器说名非器非器为器。文殊师利言有须菩

提言。何者是也。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一切结使名为非器。一切

结习名为非器。是名非器。是亦说名为佛法器。若断一切诸烦恼者。如

是之器非佛法器。】

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有没有是法器,却说名非法器,非法器却说名是法器的呢?

文殊菩萨言,一切结使,名为非器。一切结习,名为非器。但是菩萨为度众生,留惑润生,还入三界。不断烦恼,救度一切。是诸菩萨示现具烦恼入生死,看来似非法器,然而事实上,实是佛之法器也。

结使与结习不同,结使者,烦恼正使也。结习者,烦恼残余习气也。正使者犹如风吹树摇,树之所以摇者,是为风所使也。风息以后,树虽不假风吹,然有余势 摇动不已。如此情形,类同习气也。

阿罗汉已断正使,尚有习气。辟支佛则侵及习气。例如难陀成阿罗汉,已断贪欲正使。然因过去习气尚在,所以问讯时,总喜先与女人讲话。

一切结使与结习,总名曰烦恼。若断一切烦恼者,如是之器,则非法器。因为断一切结使者,是声闻人。断一切结习者,是缘觉人。声闻缘觉,虽断烦恼,而不名法器也。

菩萨不断烦恼,似非是器,而实是法器。声闻缘觉,断一切烦恼,似是器,而实非法器。此即文殊菩萨回答之意也。

【须菩提言。所言器者为何所盛。文殊师利言。无盛为盛。若所盛不漏知

是完器。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大德须菩提。犹如虚空是诸药木丛林之

器。然非是器。如是大德须菩提。菩萨亦尔。是佛法器然非是器。大德

须菩提。犹如从地出生诸树。以空器故得有增长。如是大德须菩提。菩

萨从诸善心出生。为般若波罗蜜器之所增长。】

须菩提言,所言法器者,为何所盛?须菩提解空第一,深达般若波罗蜜,是故 有此一问。因为若器有所盛者,即有能所。若有能所,即非般若波罗蜜。故须菩提此问,实是有意而发也。

文殊师利言,无盛为盛,若所盛不漏知是完器,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无盛为盛者,直接点明如虚空之包容一切也。虚空包容一切,即是无盛而盛,盛而无盛也。虚空虽包万法,而无能所。虽无能所,而不漏失一切万法。菩萨虽度众生,而不取众生相。正以不取于相,始能行无缘慈悲度尽一切众生。

所盛不漏是完器者,明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也。若盛漏失知是破器者,讥声闻缘觉人也。讥声闻缘觉不度众生,漏失一切众生,是破器非法器也。

大德须菩提下,以虚空为喻,明般若波罗蜜也。如虚空盛一切药木丛林,然虚空无有局限,不得谓为器也。因为虚空无相,无能所故。

大德须菩提!菩萨亦尔。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虚空一般。虽然圆包一切无有漏失,却非是器。若是器者,必有局限。若有局限,即是漏失。故曰是佛法器,却非是器。

大德须菩提!犹如从地出生诸树,以空器故有增长。以地譬心,以虚空譬般若波罗蜜。地能生一切草木,菩萨善心,能出生一切五乘。所谓菩萨善心者,即无上菩提心也。

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度一切众生,以般若波罗蜜为方便,令一切众生善根增长也。云何为般若波罗蜜方便呢?菩萨以空为方便,以无相为方便,以无所有为方便,以无分别为方便,以无住为方便,以不可得为方便,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令众生善根增长也。故曰为般若波罗蜜器之所增长。

【须菩提言。而是菩萨何所增长。文殊师利言。如虚空增长。菩萨增长亦

复如是。而是菩萨无有增长亦无退减。何以故。不增结使不退佛法。】

须菩提又问,而是菩萨何所增长?

当知法性一如一实际,云何有增长?若有增长,则非一如。须菩提此问,仍属知而故问,有意难文殊师利菩萨也。于第一义中,无有法增,亦无有法减。若谓有增有减,是人即失第一义。

文殊师利言,如虚空增长。我们都知道,虚空不动无有增长,虚空清净无有诸恶,虚空寂静无有虚妄造作,虚空湛然无有染污。所以虚空性者,妙湛总持不动也 。

若人能如是持者,即是增长菩提,增长三乘道果。增长菩提增长三乘道果者,即是显现本具之佛性也。以佛性逐渐显现故,假名说为增长。以假名说为增长,所以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

文殊菩萨接着说,菩萨增长亦复如是。亦复如是者,如虚空一样也。只为令一切众生圆现真如法性,而不取着于相也。所谓真如性本具,虚妄法不生也。如果取相,皆是虚妄。不但取着离生死法是虚妄,取着证无漏法亦是虚妄。

菩萨发无上菩提心等同虚空,其心不动,其心清净,其心寂静,其心湛然,故其心无增无减。不增结使,不退佛法。如是故能行空不证,入有不着也。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佛法结使有何差别。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如

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如是须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结

使悉同一色。谓佛法色。是故须菩提。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

是故大德须菩提。一切诸法皆是佛法。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以何缘故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觉。】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佛法结使有何差别?

汝既言不增结使,不退佛法。那么佛法结使有何差别呢?因为声闻人即是断见思结使,取证于有余涅槃。所以须菩提,有此一问。

须知文殊菩萨所说不增结使,不退佛法者,即是结使不增,佛法不退义也。不增不退者,即妙湛总持不动义也,实非分别佛法与结使也。

文殊菩萨举譬喻说明。文殊师利言,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须弥山出海八万四千由旬,入海八万四千由旬。其外围绕有八山,其高度依次而减。故须弥山最高。称须弥山王。须弥山四宝所成,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其光照耀,悉同金色。

以上先举譬喻,以下以法合之。般若光照一切结使,悉同一色。此所谓照者,非是照耀之谓。是言般若智慧光照之下,一切结使悉同一色也。

先举喻以事明,后说法以理显。须弥山能照物不能照理,般若智照,理事俱尽。于般若智照之下,一切法无非佛法也。

是故须菩提!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为甚么呢?因为般若智是无分别智。所以照见一切法,悉皆无二,悉皆平等,悉皆空寂,悉皆不可得。所以用般若智慧,可以照知佛法结使无有差别。

是故大德须菩提下,直接道破,以法无差别故,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以何缘故,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觉。

须菩提问曰,汝以何缘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呢?如果一切法皆是佛法,难道修一切外道法,亦是佛法吗?若一切外道法皆是佛法,那么又何必修学佛法呢?如果一切法皆是佛法,然则修外道法,亦当成佛。

文殊师利答言,如佛智所觉,所以我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本来一相,一切法本来无相,一切法本来寂灭。然众生痴迷,妄起分别,见有一切法差别相耳。故众生迷惑,于毕竟空中,虚妄分别一切法。不知一切法,原是毕竟空也。所以佛智所觉,知一切凡夫外道,皆迷惑颠倒。为令众生远离颠倒执着故,所以令众生远离外道法,修学佛法也。

如佛智所觉。佛智者何智?佛证无分别智,故知一切分别。知一切差别法,悉 无分别也,如是之智谓之差别智。无分别智名实智,差别智名权智。佛以权实智,知一切法分别即无分别,无分别即分别。知一切法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不异有,有不异空。所以文殊菩萨言,如佛智所觉。

【又问。云何如佛智所觉。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后亦如是不离如故。是以

说言如佛智所觉。又问。所言初后云何初后。文殊答言。初空后寂故名

初后。】

须菩提又问,云何如佛智所觉呢?文殊菩萨回答的很妙。文殊言,如汝初始,后亦如是,不离如故。

须菩提初生之时,家中财物一切库存,一时皆空。这便是如汝初始。后来须菩提出家修道,佛印其解空第一,这便是后亦如是。初后皆空,空则不二不异,故曰不离如故。这是说明佛以空智,知一切法皆如。以一切法皆如故,说言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又问,所言初后,云何初后。你所言初后者,怎么是佛智的初后呢?文殊答言,初空后寂故名初后。

「初空」者,是说本觉。一切法本空,所以初空是佛本觉。后寂者,是说佛究 竟觉。佛以修道因缘,证得诸法寂灭相,故曰后寂。于是可知初空后寂者,是一实相智也。佛彻证实相智,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以故?以一切相皆是实相也。

【须菩提言。空之与寂有何差别。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生金与熟金有何差别。答言。以言说故而有差别。文殊师利言。如是

大德须菩提。以言说故言空言寂。若有智者不着文字不执文字。】

须菩提言,空与寂有何差别?我们要知道,空是本来面目,寂是修治所得。空是本觉,寂是始觉,若始觉合于本觉,便名究竟觉。始觉合于本觉,则是不二不别。所谓始本者,只是言说分别,而觉体原是一也。故文殊师利,以生金熟金喻明。

生金经过炼治而成熟金。然金性是一,生之与熟,不碍金性为一。是知生金熟金,只是取相言说而已。

所以文殊问曰,生金与熟金,有何差别?须菩提回答说,以言说故有差别。

文殊师利答言,如是大德须菩提,所谓空之与寂,不过是言说分别而已。若人执着文字相言空言寂,皆是徒有言说而无实义。所以有智者,不着文字相,不执文字相。

其实世人皆是因为执着言语文字相,方成为凡夫的。世人分别人我是非,无非都是分别言语文字相。因为一切法性空寂,不可执取不可分别。众生徒以相、名、妄想,产生分别竞争。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凡夫智者有何别相。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如佛所说以业相故名为凡夫。以业相故名为智者。须菩提言。文殊师利

。业有何相。文殊师利言。因缘为相。随其所行有差别名。若无所行则

无别名。凡夫有行有差别名。慧者无行无差别名。有无中间名为圣行。

然此圣行于诸凡夫名为非行。】

须菩提问曰,凡夫智者,有何别相?汝说佛智,我已知之。凡夫智有何不同之相呢?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如依佛所说,以业相故名为凡夫。所以以业相故名为凡夫智。是故当知,所谓凡夫智者,皆世智辩聪也。

何谓业也?经云若行以烦恼因缘,便名为业。此业当受后有。若行无烦恼因缘,则不受后有。故虽行而不名为业也。云何为烦恼?烦恼者无明也。亦就是说,以无明故名为凡夫,以无明故,名为凡夫智。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业有何相?文殊师利言,因缘为相。

所谓因缘者,即业之别名也。因为不假因绿,便不能成业也。无明生行,「行」即是业,换句话说,业以因缘造作为相。故文殊菩萨言,随其所行,有差别名,谓凡夫智也。随其所行者,起烦恼造作也。

若无所行,则无别名。如果无有烦恼,亦无造作,则无凡夫的别名了。无有别名,则与佛智一如一实际了。

凡夫有行,有差别名。智慧者无行,无差别名。有无中间,名为圣行。

凡夫之行,以无明行爱取有五种因缘,故有差别名。智慧者无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不漏落于三界,故无差别名。

有无中间,名为圣行。圣行者,正行也。故八圣道亦名八正道。正行者,不偏凡夫之有,亦不偏慧者之无。若偏有,则堕凡夫,若偏无则堕二乘。故有行有差别名者,凡夫也。无行无差别名者,二乘也。有无中间名圣行者,菩萨也。此即菩萨 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义也。

然此圣行,于诸凡夫名为非行。凡夫行者,由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故须受生死果报。但此种圣行,虽示同生死,而不是无明行爱取有为因缘。所以不被业系,非是果报,不受后有。而是随意受生,自在无碍,非同凡夫之行,故曰于诸凡夫,名为非行。

【又问文殊师利。所言圣者为何谓也。文殊答言。同入无着无诤句故。】

须菩提又问文殊菩萨说,文殊师利,你所谓圣行,究竟甚么意义名为圣者呢?文殊答言,同入无着无诤句故。同入无着无诤者,言一切法同入无着无诤句也。

何谓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毕竟空,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无相,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无我,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平等,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如如,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毕竟净,则入无着无诤。彻证诸法无分别,则入无着无诤。乃至彻证诸法不可住、不可取、不可得、无所有,则入无着无诤。

如是证入无着无诤,是即为圣者也。换句话说,声闻人取于无漏,便是有着。既已有着,便有分别。既有分别,则便有诤。故不得谓圣者也。

【又问。文殊师利。颇有诸法亦入无着无诤句不。文殊言有大德须菩提。

须菩提言。何者是也。答言。须菩提。一切众流入大海已为一味。如

是须菩提。一切诸法皆悉入于无着无诤同为一味。谓解脱味。】

须菩提又问曰,文殊师利,颇有诸法,亦入无着无诤句不?除圣者以外,有没有其它的法,亦入无着无诤句呢?文殊菩萨答言,有,大德须菩提!

须菩提问言,既然还有,究竟是那些法呢?文殊师利先举例说明。例如一切水流,入于大海以后,皆成一咸味。一切法亦复如是,入于解脱,同是无诤无着一味。

何谓解脱?所谓解脱者,不生不灭也,不动也,不可取也,清净也,平等也,无别异也,到彼岸也,除无明也,离我我所也,寂静纯一无二也。以如是故,若入于解脱,便是一味。

【须菩提言。解脱何事说名解脱。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以何因缘故

或有缚者或有无缚。须菩提言。无智故缚。文殊师利言。如是断无智故

名为解脱。】

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解脱何事说名解脱?意思是说,解脱何法名为解脱呢?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以何因缘故说为有缚,以何因缘故,说为无缚呢?

须知有缚故有解,无缚焉有解?众生以无智故名曰被缚。以智慧明照故,说名解脱。故解之与缚,只有言说而已。事实上不过觉与迷罢了。所以须菩提问解脱,文殊菩萨却以有缚无缚作答。

须菩提言,无智故缚。文殊师利言,如是断无智故名为解脱。

无智者,无明也。断无明者,明也。所以无明则名缚,智明则曰解。二乘人断见思未破无明,了分段生死,未了变易生死。无明者习气也,声闻乘断正使未断习气,故未为究竟解脱也。

【须菩提言。诸法平等云何说智及与无智。文殊师利言。如春热时名为热

水。如冬降寒名为冷水。然其水性无有差别。如是须菩提。不正思惟烦

恼所热名为无智。若正思惟名曰为智。然其此中无有士夫。名智无智。】

须菩提言,诸法平等,云何说智及与无智?一切法平等一如无有差别,云何说有智与无智的差别呢?

文殊师利言,如春热时各为热水下,仍是先举喻说明。意思是说,非是法性有所差别也,而是众生根机不同,见有差别。

犹如水性是一,然而春热时名为热水,冬寒时名为冷水。非是水性有异也,乃境遇不同,故名冷热也。

智与无智亦复如是,非是法性有二,而是不正思惟,烦恼所热,则名无智。如果正思惟,则名为智。是知正思惟可成八正,不正思惟则翻成八邪。

然其此中,无有士夫,名智无智也。士夫者,即「人」也。其中无有人名智者,名无智者也。此即说明,一切法唯因果无人也。正思惟则成智,不正思惟则成无智。所谓唯因果无人者,唯心所造也。一心迷则成无智,一心觉则成智明。觉迷虽殊,然心原是一。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此义难觉。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行二行故

。须菩提言。是义难见。文殊师利言。无慧眼故。须菩提言。此义难入

。文殊师利言。不得底故。须菩提言。此义难知。文殊师利言。增上慢

故。须菩提言。此义难觉。文殊师利言。舍离觉故。须菩提言。此义难

脱。文殊师利言。乐樔窟故。须菩提言。此义难思。文殊师利言。是中

无相行故。须菩提言。此义难觉难观。文殊师利言。是中无言说故。须

菩提言。此义叵得。文殊师利言。是中乃至无少义故。须菩提言。此义

乃是智者所解。文殊师利言。解自心如故。】

须菩提闻说是法以后,对文殊师利菩萨说,此义难觉悟也。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因为你行二行故。舍生死取涅槃,故名行二行。

须菩提言,是义难知难见呀!文殊师利言,因为你没有真空慧眼故。真空慧眼,能见中道义。声闻偏空慧眼,只能见偏真。

须菩提言,此义难入。这种甚深道理,我不能悟入也。文殊师利言,不得底故。言汝声闻人入法不究竟,不如大象过河,直至其底也。声闻人于法,只得半字,不得满字。

须菩提言,此义难知。我不能了解也。文殊师利言,因为你怀增上慢故。增上 慢者,于毕竟空中,以我见心,见有生死有涅槃也。

须菩提言,此义难觉。文殊师利言,因为你舍离觉故。甚么原因呢?所谓觉者,顺乎中道,不取有不取无。但是你不顺中道,于生死涅槃取着有无,故实是舍离乎觉也。

须菩提言,此义难脱。文殊师利言,乐樔窟故。所谓脱是解脱。须菩提的意思是说,我难以此义获得解脱也。文殊菩萨回答说,只为你乐着于有余涅槃的樔窟呀!

须菩提言,此义难思。文殊师利言,是中无相无行故。若无相无行,云何能思想呢?

须菩提言,此义难觉难观。文殊师利言,是中无言说故。觉观者,皆分别心也。粗心分别曰觉,细心分别曰观。文殊师利言,是中无言说相故,所以不能觉观。

须菩提言,此义叵得。文殊师利言,是中乃至无少义故。叵得者,不可得也。须菩提言,此义不可得。文殊师利言,是中本无有「义」可得呀!何以故?是义者,毕竟空。二乘智劣,竟于毕竟空中,欲有所得也。

须菩提言,此义乃是智者所解。文殊师利言,解自心如故。解自心如者,「如」是不二不异义。此心若如,即不见一切法。经云不见一切法,即见般若波罗蜜。所以不见一切法者,是不取于相也。以不取于相故,所以此心不随境转。故称此心如如不动。若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便是智者,能为人演说般若波罗蜜。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名解自心如者。

【文殊师利。如来所说谓利非利。何故世尊说如是句。文殊师利言。大德

须菩提。所言利者名不可得。于是事中欲有所得。是利名非利。大德须

菩提。又复利者名为寂静。是中若起身心之行。是利名非利。是故如来

说利非利。】

须菩提问文殊师利菩萨说,文殊师利!如来所说,谓利非利。何故世尊说如是句?文殊师利言,所言利者,名不可得。于是事中欲有所得,是利名非利。

何以说利名不可得呢?因为不可得心,与无上菩提相应。二乘心有所得,故永不与无上菩提相应。故经云有所得者,名声闻缘觉。若以凡夫言,若心有所得,必生贪瞋痴。以贪瞋痴故,必造诸恶业。造诸恶业,必堕恶道,失于大利。

于是事中,欲有所得者,是于不可得中欲有所得也。以有所得心,小则堕诸恶道,大则不证无上菩提。是则无所得之利,反名为非利了。

文殊再称须菩提曰,又复利者名为寂静。寂静者,即无上菩提也。故大集经云:「夫菩提者,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以寂静故,不起身口意三业,不为后世生死作因缘。故佛说是利。若于寂静中,起身口意三业,则是利名为非利了。故曰是中若起身心之行,是利名非利。是故如来说利非利。

【须菩提言。如佛所说一切法非法。此何谓也。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如佛所说能知我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况复非法。若法应舍则不名法

不名非法。】

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如佛说一切法非法,这是甚么意思呢?

如金刚经中佛说一切法,皆是非法,是名一切法。因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以假名说法也。以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故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所以经中佛言,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既如筏喻,故知说法者,即非说法,是名说法也。

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亦引用金刚经云,大德须菩提,你若问佛说一切法非法的道理,先要明白佛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若能明白如筏喻的道理,便明白何以说一切法非法了。因为佛于经中说「法尚应舍,况复非法?」既然法与非法,皆如筏喻一样,应当舍离,则不名法,亦不名非法了。

我们必须要了解,既然说一切法非法。当然非法即是一切法了。因为一切法非法,所以法即应舍。非法即一切法,所以非法亦应舍。以法非法悉无所得故。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如来佛法可非法耶。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

如来佛法无有决定。若无决定则不应说是法非法。是故佛说一切法非法

。】

须菩提问文殊菩萨言,文殊师利!如来的佛法,亦可说是非法吗?

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须菩提,如来佛法无有决定。如来佛法者,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然而「若有定法,即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如来的佛法,无有决定。以如来佛法无有决定故,所以不应说是法,或是非法。

如果说是法,便是决定得于法。如果说是非法,便是决定得于非法。既然「法」不可得,「非法」亦不可得,故佛说一切法非法。

【须菩提言。希有文殊师利。新行菩萨闻如是说而不惊怖。文殊师利言。

汝意云何。师子王子闻师子吼有惊怖不。如雁王子行虚空中畏堕空不。

须菩提言。不也文殊师利。文殊师利言。如是须菩提。若有如来种性菩

萨。去至如中从如出生。闻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而不惊畏。】

须菩提言,希有文殊师利,新行菩萨闻如是说而不惊怖。此系须菩提赞叹文殊师利菩萨,希有难值。以如是方便善巧演说法要,明了易悟。能令新行菩萨,闻如是说而不惊怖。不惊怖者,闻而能契法入心也。文殊师利菩萨,却叹新行菩萨种性纯净,善根深厚。文殊菩萨言,须菩提汝意云何?师子王所生之子,闻师子吼,有惊怖不?

师子是百兽之王,故曰师子王。师子若吼,百兽不堪。然师子王之子,闻之不惊不怖。以有师子种性故,所以不惊不怖。

复举例言,如雁王子行虚空中,畏堕空不?雁王子有雁王种性,故不畏堕空。 故须菩提言,不也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言,如是须菩提以下,解说新行菩萨闻如是说而不惊怖的原因。

如者是诸法不二,诸法不二,真实不虚,故曰真如。来者不二诸法,以诸法现有,故曰来。虽然诸法现有,然一切皆如。初入此法,曰入不二法门。究极此法者,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如者,二不二也。来者,不二二也。如者诸法实相也,来者实相诸法也。如者无量即空也,来者空即无量也。如者无来无去,来而无来,去而无去。来者无来而来,无去而去也。如者空寂湛然,来者起灭宛然。如是之义,故曰如来。

如来种性,种者,能生之义。性者,有不改之义。如来种性者,不改于圆现佛性,毕竟成佛也。绝不堕二乘种性也。若有具如来种性的菩萨,去至真如法性之中,从真如法性中出生。洞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闻我所说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而不惊怖。

【大德须菩提。凡有畏者于何而畏。须菩提言。若以我见为实有者是则有

畏。文殊师利言。菩萨解知了我见故。于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不生

惊畏。】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凡有畏者,于何而畏?凡有畏惧惊怖者,于何而产生畏惧惊怖呢?

须菩提言,若以我见为实有者,是则有畏。一切畏惧惊怖,皆由我见而生。若无我见,便无畏惧惊怖了。

文殊菩萨言,菩萨解知了我见故,于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不生惊畏。 菩萨云何解知了达我见呢?菩萨了达一切法无性无我,故不生我见。知一切我见,皆虚妄故。菩萨知一切法无性无我,皆如空华,所以于一切法一切音声一切所说,不生惊畏。若人于空,于如幻而生惊畏者,是大痴人也。知一切法空,知一切法如幻,知一切法无性无我而不惊畏者,是人为入佛知见也。

【须菩提言。文殊师利。若其菩萨知解我见。何不得果。文殊师利言。无

有菩萨得证果者。菩萨之人唯观察知。为趣佛智不取果证。菩萨常于一

切众生修行大悲。虽知我见不堕证果。】

须菩提言,若菩萨知解我见,洞达一切法无性无我,洞达一切法空寂如幻。如是则了达无上菩提矣。云何如是菩萨,不取证佛果呢?

文殊师利言,无有菩萨得证果者。既然诸法无性无我,云何于无性无我中得果呢?既然诸法空寂如幻,云何于空寂如幻中得果呢?佛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得无上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所以得果者,正是无所得也。若有所得,不名得果。所以文殊师利菩萨言,无有菩萨得证果者。

菩萨之人,唯观察知,知诸法无性无我空寂如幻。此为趣向佛智也,但不取果证。因为菩萨知一切法空性如幻,无有所取果证者。

菩萨常于一切众生修行大悲,虽知我见,不取果证。一切法本来毕竟空,本来如幻。众生愚惑不知,反而取着于法起惑造业,随业堕入生死。菩萨哀愍,修大悲行,救度令觉。

所以菩萨虽知我见虚妄,而不堕果证。此所谓菩萨行空不证也。

【须菩提言。而是菩萨善巧方便。虽知我见而不取果。文殊师利言。如是

大德。若有菩萨为智方便界所摄者。而是菩萨虽知我见而不取果。】

须菩提言,这是菩萨善巧方便,虽然了达我见是虚妄的,却不取果证。因为菩萨欲度众生故。

善巧方便者,菩萨具二种智,一实智,二方便智。菩萨以实智自度,以方便智度脱众生。所谓不以方便,不成功德也。实智者,梵文曰般若。方便智者,梵文曰沤和。

文殊师利菩萨言,如是须菩提,若有菩萨为智方便界所摄者,而是菩萨虽知我见,而不取果证。

「若有」菩萨,因为有的菩萨无方便也。故曰若有菩萨为智方便界所摄。智方便者,即实方便智。有的菩萨只有智慧而无方便,所以虽知我见为虚妄,亦不入于正位取涅槃,但无方便不能得大智慧。若有菩萨有方便,虽知我见为虚妄,虽知一切法等同虚空,但以善巧方便故,能善巧度众生。

智方便界所摄。方便界者,法界也。以智方便,始见法界也。见法界者,始入法界度众生也。若无智方便,则唯知法界无界也。唯知法界无界,便不能起大悲入法界也。

故放光般若云「复有菩萨,无有沤和拘舍罗(智方便),从四禅行六波罗蜜,持是禅福生长寿天,不尽天福,来生世间,供养诸佛。是菩萨辈,诸根暗钝,不大聪明。」

所以菩萨有智方便,始能获得无上大智。故曰若有菩萨为智方便所摄,能深入法界,而是菩萨,虽知我见,而不取果。

【大德须菩提。如大力士执持利刀斩娑罗树。虽断犹住不即堕落。如是须

菩提。菩萨若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大方便智。虽知我见而不证果。大

德须菩提。或时天降大润泽雨。是娑罗树即便还生。生叶华果利益众生

。如是须菩提。菩萨若为大慈大悲之所润洽。菩萨智界还生三界。示现

受于种姓生死。为众生作大利益。】

文殊菩萨复称须菩提言,如大力士,执持利刀断娑罗树。

言大力士有大力,同时所持之刀非常锋利。所以娑罗树虽断而不即堕。此是言菩萨以大力故,虽断烦恼而不堕正位不取涅槃。因为菩萨于一切众生具大慈悲,有大方便智故。如是菩萨虽知我见虚妄,然不求果证。此是以法合譬也。

大德须菩提,或时天降大润泽雨。大润泽雨,譬喻菩萨大慈悲心也。是娑罗树即便还生。是譬喻菩萨起大悲心,以大方便智,留惑润生,还入三界也。犹如娑罗树,虽断不堕,遇大润泽雨,还能复生。

生叶华果利益众生,是表菩萨入三界度众生也。

如是须菩提,菩萨若是大慈悲之所润洽。菩萨智界还生三界。菩萨智界者,菩萨法界也。菩萨以大慈悲心,舍法界而入三界度众生也。所以示现受于种姓生死,为诸众生作大利益。

【大德须菩提。设有大风吹是娑罗树。觚枝茎果便堕于地。如是大德须菩

提。是诸菩萨为大智慧猛风吹。堕道场上毕竟永灭。】

设有大风吹娑罗树以下,是说菩萨无智方便,不能利益众生也。觚枝者,孤枝也。设有大风吹娑罗树,孤枝茎果便堕落地。堕落于地者,用喻堕入正位也。

如是大德须菩提,菩萨为大智慧猛风吹,是说此菩萨,有智慧而无方便也。此菩萨有智慧而无方便,便堕道场上毕竟永灭。道场者,佛成道之处也。此处作得道果解释。毕竟永灭者。取涅槃也。

【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善哉善哉。善说菩萨智方便界。大慈大悲相应说

法。文殊师利听吾说。喻如大龙王生于是心。兴起大云遍是云中。雨热

霹雳至处皆烧。复雨大雨为生长故。如是文殊师利。方便菩萨起大智慧

及方便云。现行一切诸凡夫事教化凡夫。现行圣行调伏众生。】

尔时世尊赞叹文殊师利说,汝善说菩萨的实智方便,与大慈大悲相应而说法。菩萨实智方便者,即是与大慈悲相应也。

文殊师利听我说,于是佛随喜演说。喻如大龙王生于是心。雨热霹雳,至处皆烧者,喻菩萨以大智慧,烧一切众生心垢烦恼,犹热霹雳烧一切杂秽草木也。

菩萨生于如是之心,先除众生心垢烦恼,然后以法雨滋润众生菩提心苗。此皆 菩萨智慧方便也。菩萨以大慈大悲力故,示现行一切凡夫事教化众生。现入生死而教化众生也。现行圣行调伏众生者,于生死中现行圣行,令众生菩提生长。调伏众生者,调伏其恶,导行于善也。

【文殊师利。如大香树根香。有异茎香叶香华香果香各各别异。如是文殊

师利。菩萨所有智慧香身亦复如是。随诸众生所。应闻解出相应法香。

然大悲根而不移动。】

以上是以大龙喻诸菩萨。今以大香树根喻诸菩萨。大香树其根最香,异于茎香叶香花香果香。茎叶花果者,譬喻小乘。如是小乘,亦由菩萨化导而生,故以大香树根譬喻菩萨。

如是文殊师利,是以法合譬喻也。故曰菩萨所有智慧香身亦复如是。智慧香「身」者,犹言菩萨智慧之体也。菩萨智慧之体,能应机说法,随病授药。此亦不同小乘人之行径也。故曰随众生所应闻,所能解,出与彼相应的法香。菩萨虽然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其大悲心却是平等不动的。

【文殊师利。如毗楞伽摩尼宝珠在帝释颈。悉遍普照三十三天。以珠力故

一切所有皆悉照现。然此宝珠无有忆想。如是文殊师利。净宝珠者喻菩

萨智性现一切事。而是菩萨无一切想。】

第三喻,以毗楞伽摩尼宝珠为喻。毗楞伽摩尼宝珠,译为能胜,系帝释颈项所悬之珠。此珠光明,悉能遍照三十三天。以珠力故,三十三天一切所有,悉能照现。然此珠无有忆想。无有忆想者,不取于相也。犹如明镜,能照一切,然影去不留痕,明镜不取于相也。

菩萨亦复如是,智性能现一切事,而菩萨无一切想。菩萨无一切想者,菩萨心不取于相也。所谓菩萨度脱一切众生,既无众生相,亦无度脱相。故菩萨虽入世,而不为世所染也。

【文殊师利。如如意珠能满一切众生所愿。然是宝珠无有忆想。如是文殊

师利。菩萨所有净意宝珠。能满一切众生所愿。于一切处无有忆想。】

第四喻以如意珠为喻。如意珠能出生一切宝,应众生所愿,随意出生。故曰能满一切众生所愿。

然是宝珠无有忆想。是如意珠,于所出生之一切宝,无有想着之意也。

菩萨亦复如是,净意宝珠,菩萨清净心,犹如意宝珠也。菩萨清净心中,能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宝,犹如意宝珠然,能满一切众所愿。然于一切处无有忆想, 菩萨心虽出一切法宝,然于一切法不取于相也。知一切法非法故。

【文殊师利。如因虚空火得炽然因空下雨。而是虚空无有寒热。如是文殊

师利。方便菩萨住在三界。行寂涅槃不为结热。在佛法中无所染着二俱

利益。】

文殊师利,如因虚空,火得炽燃。此用譬菩萨清净心无碍也。因有虚空,火方能燃烧,因有虚空,方能落雨。然而虚空,火烧不然,雨打不湿。故曰虚空无有寒热。

具有方便智的菩萨,亦复如是。虽然示现住三界生死之中,但是其行寂灭涅槃,而不为生死烦恼所热。在佛法中,无所染着。言菩萨虽证无上佛道,然亦无染着,却入生死度众生。处三界不为结热,是不住生死也。在佛法中无所染着,是不住涅槃也。

二俱利益者,明菩萨不堕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涅槃二者,于菩萨均无妨碍也。故曰二俱利益。

【文殊师利。如因虚空出生毒树亦生药树。然是虚空不为毒害非药除净。

如是文殊师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萨。五阴之身犹如毒树。信等五根如彼

药树。非阴结染非根净结二俱有利。】

今仍以虚空为譬。虚空中能出生毒树,同时亦能出生药树。但虚空无碍无染,既不为毒树所害,亦不为药树除净。若为毒树所害,则非虚空。若为药树除净,亦非虚空也。

有智慧方便的菩萨,亦复如是。五阴身犹如毒树,信等诸根犹如药树。菩萨心等虚空,虽入生死受五阴身,但不为生死所羁,不为五阴身心所害。以菩萨心等虚空故,亦不是因为信等五根,净除五阴身结使的。换句话说,菩萨心,本来清净故。「非阴结染」者,不是被五阴结使所染也。「非根净结」亦非因信等五根,净除其结使也。故心经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信等五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此五法能生菩提道,故称为根。信等五根,能净除一切烦恼结使。故曰能净五阴结染。

然菩萨心自性清净,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既无烦恼,亦无烦恼尽。故曰非阴结染,亦非信等五根,能净诸结也。以菩萨心,等虚空故。

二俱有利。菩萨心无碍,既不碍阴结,亦不碍根净,正所谓雁过长空,影落寒 潭,故曰二俱有利。

【文殊师利。如漉水筒若暂一塞水则不漏。若复暂放其水便漏。如是文殊

师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萨。住于三昧成就大通不着诸界。若暂起定现漏

诸界。随其所应而演说法。】

佛呼文殊师利,若漉水筒。漉水筩者,漉水所用之竹筩也。暂塞水则不漏,暂放水便漏出。此犹菩萨以智慧方便,住三昧成就大通,不着诸界。(大通应为六通)。六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以漏尽故,所以不着诸界。诸界者,三界也。

菩萨住三昧,则不落于三界,犹漉水筒,若暂塞则不漏。若菩萨暂起于定,便示现三界。犹漉水筒暂放,其水便漏。

菩萨既入三界,便兴化道,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也。

【文殊师利。如极好鸟善护氄者不自惜身。如是文殊师利。住大悲菩萨。

善护众生不自惜身。】

氄者,鸟兽之细毛也。极好鸟善护其氄,不自惜身。用喻菩萨善护众生,不自惜身。

【文殊师利。如师子兽王无所畏惧。唯除猛火。如是文殊师利。方便菩萨

不畏一切。唯除声闻缘觉解脱。】

文殊师利!如师子为兽中之王,无所畏惧。然唯畏惧于猛火。具有智方便的菩萨,不畏于一切,唯畏堕于二乘解脱。何以故?若菩萨堕于二乘解脱,便永断佛种也。

【文殊师利。如伊罗宁龙象是畜生道。能现一切诸庄严事。由是帝释福德

力故。如是文殊师利。菩萨乃能作于畜生现法庄严。随所应度而化度之

。】

伊罗宁龙象,未见翻译。有云为象王也。彼为畜生道,却能现一切诸庄严事。由帝释福力故。伊罗宁龙象是天帝释所乘之象王,所以由帝释福德力故,能现一切诸庄严事。

菩萨亦如是,能使畜生现法庄严。言菩萨以方便力,能度一切众生,令得成就也。故曰随所应度而度化之。此犹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功德力也。

【文殊师利。如火燧出火宝珠出火二俱能烧。如是文殊师利。若有菩萨始

初发心乃至道场最后之心。二俱能烧一切众生一切结使。】

火燧者,古出火具也。用以喻初发菩提心菩萨也。宝珠出火者,用喻坐道场菩萨也。所谓坐道场,系菩萨将成最正觉,坐于菩提道场也。故曰乃至道场最后之心。从初发心,至成无上菩提剎那顷,为最后之心。例如释尊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就无上菩提,斯为最后心。言菩萨从初发心,至成等正觉,其智慧方便,均能烧一切众生一切结使也。

【文殊师利。犹如诸树有种种色种种香种种果。皆因四大而得生长。如是

文殊师利。菩萨以种种门集诸善根。一切皆摄在菩提心。迥向菩提以为

增长。】

犹如诸树,有种种色种种香种种果。是诸树各各成就不同也。如是种种成就,皆因四大而得生长。四大者,地水火风也。

菩萨度众生亦复如是。虽然种种门,令诸众生集诸善根。例如以人天法门,令众生集人天善根。以声闻缘觉菩萨法门,令众生集声闻缘觉菩萨善根。但一切皆菩萨菩提心而得生长。故曰一切皆摄在菩提心。令众生回向菩提以为增长。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轮宝若去四兵皆从。如是文殊师利。菩萨方便智波

罗蜜。随所至处。所有一切助菩提法皆悉随从。】

转轮圣王有轮宝,轮宝有四种。即金轮银轮铜轮铁轮。王以轮宝力故,可以飞天行空到处游行。轮宝行时,四种兵悉皆随从。

菩萨以智方便故,随所至处,所有一切助菩提法,皆悉随从。助菩提法有三十七品,束之为七。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此三十七品,小乘人修之,可证无漏。大乘人修之,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方便智波罗蜜,波罗蜜者,一切事究竟也。言是等菩萨,方便智究竟圆满也。

【文殊师利。犹如迦陵频伽鸟王卵中鸟子。其臇未现便出迦陵频伽妙声。

如是文殊师利。佛法卵中诸菩萨等。未坏我见未出三界。然能演出佛法

妙音。谓空无想无作行音。】

迦陵频伽鸟鸣声美妙。其鸟子尚在卵中,其臇未现,便能出迦陵频伽妙声。菩 萨亦复如是,尚在佛法卵中,犹未破无明出三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

菩萨未坏我见未出三界,云何能演出佛法妙音呢?凡演说法,深合二谛者,即能演出佛法妙音也。如是菩萨,虽犹处三界生死之中,但以悟二谛理故,能演佛法妙音也。

何为佛法妙音?谓空无想(应为无相)无作行音。空、无相、无作,为三解脱门,由之可入涅槃。故为佛法妙音。

【文殊师利。如迦陵频伽。至孔雀群终不鸣呼。还至迦陵频伽鸟中乃复鸣

呼。如是文殊师利。菩萨若至一切声闻缘觉众中。终不演说不可思议诸

佛之法。至菩萨众尔乃演说。】

此以迦陵频伽为喻,言菩萨入声闻缘觉众中,终不演说不思议佛法。因为声闻缘觉非是法器,不能听受故。何故声闻缘觉不能听受?以二乘人乐着涅槃故,不起化道故,不能续佛慧命故。所以对于诸佛甚深不可思议之法,不能听受。

至菩萨众,尔乃演说。菩萨者发无上菩提心之有情,是佛真子,故能信受奉行 。是以菩萨为其演说,诸佛甚深妙法。

【文殊师利。如旋岚大风。阎浮界内树木诸山无能当者。如是文殊师利。

菩萨演说不可思议诸佛法时。学及无学声闻缘觉。除佛护持不能信解。

若信解者是佛护持。】

旋岚又作毗岚,是大猛风。此风所吹之处,悉皆散坏。故曰阎浮提界内,树木诸山无能当者。阎浮提亦曰瞻部洲,此皆音译之异也。

菩萨智慧勇猛,犹如旋岚大风。故演说不思议佛法时,学及无学声闻缘觉,不能信解。

声闻乘阿罗汉果,及缘觉乘辟支佛果,自以为学行穷满,无须更进,故称为二乘无学。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以前诸人,皆谓学人。

如是二乘有学人及无学人,蒙佛护持,方能信解。故学无学人若能信解者,当知皆是佛所护持也。

【文殊师利。犹如日宫所出光明。净秽等照无有增减无能呵者。如是文殊

师利。方便菩萨放智光明。虽与一切凡夫共俱不为所坏。与声闻缘觉俱

不为所染。无有能呵菩萨方便智慧光者。】

犹如日月所出之光,净秽等照。日月之光,不分净秽,平等而照也。于净者不增,于秽者不减,故曰无有增减。无能呵者,意即不受净秽之所破坏也。

具方便智菩萨之光,亦是不分高下,平等而照。虽与一切凡夫共俱,以方便力照凡夫,但不被凡夫所坏。不为凡夫所坏者,言菩萨入生死不住生死也。与声闻缘觉俱,不为所染。菩萨虽度声闻缘觉,但不被其所染也。不被其所染者,不住涅槃也。

无有能呵菩萨方便智慧光者。无有能破坏菩萨方便智慧光者也。以如是故,菩萨方能入一切度一切也。

【文殊师利。如波利质多拘毗陀罗树。若叶落时三十三天欢喜踊跃。作如

是言。是树不久当生华果。如是文殊师利。若有菩萨能一切舍。是时诸

佛皆大欢喜。而是。菩萨不久当与一切众生生法华法果。】

波利质多拘毗陀罗树,是忉利天上树,(忉利译曰三十三)。其树译曰香遍树,此树枝叶花实,一切皆香。若叶落时,三十三天欢喜踊跃等文易解不赘。

若菩萨能一切舍,喻如波利质多树落叶也。菩萨一切舍者,舍正位不取自度,为度众生也。故诸佛皆大欢喜,因为此菩萨,不久当与众生,生法华法果也。生法华法果者,弘化度生也。

【文殊师利。如调弱树随风动转不畏摧折。如是文殊师利。菩萨善能随顺

众生。则不畏堕一切声闻缘觉地中。】

调弱树者,柔韧不畏摧折也。故能随风转动,不被摧折。菩萨善能随顺众生,能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故不畏堕二乘地中。

【文殊师利。犹如水流顺下而去。如是文殊师利。无慢菩萨亦复如是。流

趣顺向于一切智。】

以水流于下,譬喻菩萨无我慢也。无我慢故能恒顺众生。恒顺众生者,是不染于缘,不变向于一切智也。

【文殊师利。犹如大海始初安时其处最卑。然后众流悉皆归之。如是文殊

师利。菩萨除灭憍慢贡高。然后佛法悉流归之。】

此依然言菩萨无我慢也。譬如大海处卑,而万流归之。为何说「大海始初安时 」呢?大海始初安时,澄静无波,此时为最下也。若大海不宁静时,可以破岸腾山,不得谓为处卑也。故曰始初安时,其处最卑。

若菩萨除灭憍慢贡高,始能与佛法相应。故曰然后佛法悉流归之。可见我慢贡高者,不入佛法也。

【文殊师利。如金刚珠能破一切诸余众宝。而此宝珠无能坏者。如是文殊

师利。方便菩萨调伏。一切声闻缘觉而不堕中。】

金刚珠能破一切余宝,而诸余众宝,无能坏金刚珠者。用喻菩萨方便胜智,能调伏一切声闻缘觉,令声闻缘觉,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却能不堕声闻缘觉之中。不堕声闻缘觉之中者,不堕正位也。

【文殊师利。如曼陀罗华无风之时香气普遍满一由旬。如是文殊师利。方

便菩萨无圣慧根。慈香普遍一切众生。】

曼陀罗华,译曰适意华。无风之时,华香遍一由旬。一由旬者,四十里也。

具方便智菩萨,无圣慧根。非是菩萨无圣慧也,是言菩萨以方便力故,留惑润 生,依然入生死度众生也。不同二乘,断诸结使,入正位取涅槃。故曰菩萨不入正位,无圣慧根也。菩萨不取圣慧,不入正位,始能方便济度,慈香普熏也。

【文殊师利。如曼陀罗华有嗅香者一切病愈无诸苦患。如是文殊师利。大

慈大悲诸菩萨等若有随喜。一切结病悉皆除灭无有逼恼。】

以曼陀罗华嗅之能愈一切病,譬喻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若人能顺教化起随喜心,便能除灭一切结病。

随喜者,随顺欢喜也。闻菩萨教诲,能随顺不逆,心生法喜也。

【文殊师利。如佛出世优昙华则便出现。如是文殊师利。有菩萨出世。

诸佛法华皆悉出现。】

文显易明,不赘述。

【文殊师利。如阿那婆达多大龙王雨遍阎浮提。如是文殊师利。菩萨如是

。以大法雨等心普润一切众生。】

阿那婆达多龙王,住阿那婆达多池,处在瞻部洲中心。此龙王降雨,能遍阎浮 提。譬喻菩萨降法雨,以平等心,普润一切众生。

【文殊师利。如彼阿那婆达多池。流出四河满于大海。如是文殊师利。诸

菩萨等。以四摄法流注充满一切智海。】

阿那婆达多池流出四河,一殑伽河,自池东面出,注入东南海。二信度河,自池南面出,注入西南海。三缚刍河,自池西面出,注入西北海。四徙多河,自池北面出,注入东北海。

菩萨以四摄法,流注充满一切智海。四摄法者,能摄众生心归向佛道也。四种摄法,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

流注充满一切智海,一切智者,即一切种智也。一切种智又名萨婆若,故即是流注充满萨婆若海也。

【文殊师利。由有大海阎浮提人有诸珍宝。如是文殊师利。由菩萨故。令

诸声闻缘觉充足解脱法宝。】

文显易明。

【文殊师利。一切诸色皆依四大。如是文殊师利。菩萨所有一切诸法。为

诸众生住解脱依。】

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大者能造一切色,故曰一切诸色皆依四大。

菩萨所有一切诸法,能为众生作解脱依。换句话说,菩萨所有一切诸法,众生能依之得解脱也。

【文殊师利。如山险处生大药树。不能利益诸多人众。如是文殊师利。若

从声闻法调伏者。不能利益一切众生。】

药树虽能医众生病,然生于山险之处,人不易得之,便不能利益诸多人众。用以譬喻声闻,虽自得解脱,但不欲度众,只顾自了,犹药树生于险处,不能利益诸多人众也。

经云,譬如有人,暗夜持炬得返家门。彼不欲将炬转授他人照明,却以脚踏熄,回家安息。此即声闻人,自得解脱,不兴慈悲度人,只为自了也。

【文殊师利。如大城中生大药树利益多人。如是文殊师利。菩萨从于大慈

大悲中出生已。不舍一切智宝之心。能多利益一切众生。】

此是以药树喻菩萨。譬喻药树生大城中,能利益多数人也。

菩萨从于大慈大悲出生世间,犹如药树生于城中能利益多人也。不舍一切智宝 之心,虽入生死,而不舍一切智心。不失萨婆若智也。此言菩萨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也。菩萨虽得一切种智,却能不舍一切,随缘而度生。虽入三界随缘度生,却又不失一切种智。

【文殊师利。如暴雨水势不久流。如是文殊师利。声闻说法势不久住。文

殊师利。如春水流便得经久。如是文殊师利。菩萨说法得久住世。】

此喻声闻法不能久住,以不能弘传故。菩萨法可以久住于世,以菩萨法弘传益世,如无尽灯故。

【文殊师利。如雪山树虽复斫截不久还生。如是文殊师利。如来施作诸佛

事已便入涅槃。三宝之种而不断绝。】

以菩萨持无尽灯法门故,所以佛灭后,三宝之种,赖菩萨弘传,得以不绝。

【尔时大德须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今乃演说菩萨所有无量无边诸法功

德真实功德。世尊倍复希有。菩萨闻是真实功德无喜无高。佛言须菩提

。诸菩萨根本自净故。闻诸功德不喜不高。】

佛赞文殊师利菩萨已,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实为希有,今演说菩萨无量无边功德,及真实功德。倍复希有,即犹言尤其希有也。尤其希有者,菩萨闻此真实功德,无有欢喜,不生自高也。

佛言须菩提,菩萨根,本自净,言菩萨自性清净也。以菩萨心自性清净,所以不生自高。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萨根本自净。佛言须菩提。无我根净。无众生

根净。无命根净。无丈夫根净。无人根净。无身见根净。无无明有爱根

净。无我我所根净。】

须菩提问,云何菩萨根本自净?云何菩萨心,自性清净呢?

佛回答无我则根净,无人则根净,无命则根净……。所谓无我,无众生等,总言之,菩萨不取相则心清净也。心生一切法,故名之曰根,根者,能生义也。

易言之则为;菩萨无我相则心根净。无众生相则心根净。乃至菩萨无命者相(即无寿命相也)、无丈夫相、无人相、无身见相、无无明、有、爱相,则心根净。无我及我所相,则心根净。

何为身见?众生由「执我」故,堕五受阴,受诸后有身心。例如人道众生,则执人身为我。甚至男人执男人身为我,女人执女人身为我。如果人死后堕入鬼道,便又执鬼身是我。由鬼道落入畜生道,便又执畜生身是我。于是我执不断,妄执六道为「我」身心。由执着身见故,随六道而流转。若能破除身见,便能见生死边。若能见生死边,不久便可舍五受阴也。所以若破身见,即是见道。所以即得心根清净。

无无明有爱者,是言无烦恼业,即得心根净也。具足来说,无明爱取为烦恼,行与有为业。

我我所者,执着身见,便是执着我。执着属于我的依报,便是我所。总而言之,此皆取相也。

【须菩提言。世尊。何谓为净。佛言须菩提。无缚无解。是名为净。无生

无灭无去无来。是名为净。无妄想无分别。无高无下。无作无不作。无

暗无明。无恼无不恼。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槃。是名为净。】

须菩提请问佛,何谓为净?既曰根净,究竟怎样是净呢?佛的意思,空为净,无相为净,无作为净。以下便分别解说。

佛言无缚无解,是名为净。毕竟空中无缚无解,根本自性净故。既然根本清净,毕竟空无,故说为「净」者,只是假名,非是有净可得。故曰是「名」为净。

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是名为净。有生就是来,有灭就是去。若人取相,便见生灭来去。若不取着于相,便不见生,不见灭,不见来,不见去。离一切诸见,是名为净。

无妄想无分别,无高无下,无作无不作,无暗无明,无恼无不恼,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槃,是名为净。

妄想是分别名相而生者。本来诸法寂灭相,而众生妄取着相,复因相立名。分别名相,乃生妄想。若无妄想,便证本来清净矣。

无高无下。若能不妄想分别,便可等视诸法,不见有高有下了。如常不轻菩萨,礼敬一切众生,曰汝等皆当成佛,我不敢轻慢于汝。纵视地狱众生,皆当视同如佛。若不见有高有下,是名为净。

「作」是因缘起,故无作亦曰无起。法若因缘起,便知此法性空。法若不性空,便不应借因缘而起。性空即是因缘起,因缘起即是性空。因缘起即是性空故,所 以不得谓有作。性空即是因缘起故,所以不得谓无作,故曰无作无不作,是名为净。

无暗无明。所以谓暗谓明者,皆取相之谓也。若不取相,则无暗无明。如是则名为净。

无恼无不恼。毕竟空中本无有恼,如果有恼不为毕竟空。热恼既无,当然亦无不热恼。如果有「不热恼」,依然不为毕竟空也。故无恼无不恼,是名为净。

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槃,是名为净。前面已经讲过无缚无解是名为净,云何此处无缚无解又重出呢?原来此处是说无生死无涅槃,而生死即是缚,涅槃即是解。故曰无缚无解,无生死无涅槃,是名为净。

【须菩提言。世尊。若无生死无涅槃者。云何名净。佛言须菩提。是净无

忆想生死及与涅槃。亦无染着。须菩提。犹如有言净于虚空。实无所除

令虚空净。如是须菩提。所言净者实无有法。名之为净。若有闻是而不

惊怖。名之为净。】

生死曰秽,除生死入涅槃名净。若无生死无涅槃,云何为净呢?所以须菩提以 此问佛。

佛言须菩提!是净无忆想生死及与涅槃,亦无染着。忆想者,忆念取相也。所谓净者,于生死于涅槃,无忆念亦不取相。同时不染不着,不为生死涅槃而动其心。这样便是净了。

佛继续解释说,犹如有言净于虚空。例如有人言,清净如虚空。其实虚空无净无不净,实无有所除令虚空清净。因为虚空无增无减故。

如是须菩提!所言净者,实无有法,名之为净。如同净虚空一样,一切法皆如虚空,皆无所有也。故实无有法名之为净。

若有闻是而不惊怖,名之为净。闻如是法而不惊怖者,是不取相者也,故名之为净。

【须菩提。汝今净不。须菩提言。世尊。我净以无垢故。佛言须菩提。若

无有垢为何所净。须菩提言。世尊。法性清净我已知之。佛言。须菩提

。汝今能知法界性耶。须菩提言。世尊。若离法界有余法者可知法界。

无有法界能知法界。佛语须菩提。无有一法离于法界谁知法界。时须菩

提默然不答。】

佛问须菩提,汝今净不?佛上来所谓净者,是不忆念取相于生死涅槃,亦不染着心动不随境转,除此以外,实无有法名之为净。闻如是法而不惊怖者,是名为净。须菩提!汝忆念取相于生死涅槃不?汝染着心动随境转不?汝闻此法惊怖不?

须菩提言,世尊!我净以无垢故。小乘人以有结使可除,有真如可净,如此正是忆念取相。所以须菩提答,我是以除去诸垢为净也。

佛言须菩提!若无有垢,为何所净?若有垢时,可曰除垢为净。若无有垢,怎可说除垢为净呢?犹如言,有无明可谓无明尽,若无无明,怎可说无明尽呢?

须菩提言,世尊!我以除垢法门,已证知法性清净矣。此是须菩提以自之所得证之。

佛问曰,须菩提!汝今能证知法界性耶?须菩提!汝今能以除垢法门,证知法界性吗?

须菩提于声闻人中解空第一,已深具大乘根机。知法界一界,一界不知一界。故回答说,若离法界有余法者,可言知于法界。今法界一界,法界外更无余法,所 以无有余法,能知法界也。

既然如此,则须菩提所言「法性清净,我已知之」便前后语意不合了。所以佛言,既然无有一法离于法界,那么谁知法界呢?时须菩提默然不答。须菩提理屈词穷,无以作答也。

【尔时文殊师利语须菩提。大德。汝今何故不答如来。须菩提言。以我本

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何以故。以我本不修习无尽无碍辩故。

如是无尽无碍辩者是菩萨有。有碍有尽是声闻有。】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问须菩提言,大德须菩提!汝何故不回答如来的话呢?

须菩提言,因为我本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换句话说,因为我本不修大乘法故,所以不能作答。何以故下,是解说不修大乘法,所以不具无碍辩。因为我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修习无尽无碍辩故,所以不能回答。无尽无碍辩,是菩萨所具有的,有尽有碍辩是声闻所具有的。

【文殊师利语须菩提。是法界中有障有碍耶。须菩提言。是法界中无障无

碍。无障无碍是法界相。文殊师利言。大德。若其法界无障无碍。汝今

何故说时有碍。须菩提言。文殊师利。我已证断故辩有碍。若知法界而

不证者则辩无碍。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法界之中有可断耶。须菩

提言。文殊师利。而是法界无能断者。一切法门悉法界故。】

文殊师利问,是法界中,有障有碍吗?因为法界无界,故曰一真法界。既然法界无界,焉会有障有碍呢?

所以须菩提回答说,是法界中无障无碍。无障无碍,方是法界相。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若其法界无障无碍,汝今何故于论说时,有障碍呢?

须菩提言,因为我已证断,故辩说时有碍。意思是说,我已证断,则有断有不断,是以不获圆融,故论说时,有障碍也。

若知法界而不证者,则其辩无碍也。此是暗示菩萨辩才无碍也。菩萨知法界无界,无界则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是涅槃也,故法界即涅槃界也。大般若经云,菩萨知法不着法,故菩萨虽知涅槃,而不住涅槃。所以须菩提说, 若知法界而不证者,则其辩无碍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法界之中,有可断耶?法界无界,无有分别,焉有可断?故须菩提回答言,文殊师利,法界无能断与所断也。因为一切法门,悉归法界,无有分别故。

【文殊师利言。若一切法悉是法界。汝何故说我证于断。须菩提言。声闻

境界有限齐故说时有断。佛之境界无限量故说无碍无滞。】

文殊师利言,如果一切法悉是法界,便是无二无分别。无二无分别,便无能所。汝何故说我证于断?如果有能证于断者,当是有能断之我,与所断之法也。

须菩提言,因为声闻境界有限齐故说时有断。齐与际同,声闻境界有限际也。佛之境界无限量,故演说时,无碍无滞也。

【文殊师利言。法界有生耶。须菩提言。是法界者无有境界。灭诸境界是

名法界。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若无境界灭诸境界。汝今何故无境

界中说法界也。何故说有种种境界。须菩提言。我先不言有碍有滞是声

闻辩。无碍无滞是菩萨辩也。】

文殊师利菩萨问言,法界有生吗?须菩提言,是法界无有境界,灭诸境界是名法界。如果法界有境界,可言有生。今法界灭诸境界,无有境界,等同虚空,焉会有生呢?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既然无境界灭诸境界是名法界,那么汝何故于无境界中说法界?何故复于无境界中,说有种种境界?例如须菩提认为有生死,有涅槃,有碍,有不碍,便是于无境界中,分别种种境界也。

须菩提言,我先前不是说过么,声闻人的辩才,是有碍有滞的。菩萨的辩才,方是无碍无滞的。我是声闻人,当然所说,不够圆融了。这是须菩提,退让以求自保也。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汝今不得无碍辩耶。如是文殊师利。我得是

辩。文殊师利言。得无碍辩何故默然。须菩提言。不知一切众生根故辩

有滞碍。知入一切诸众生根是菩萨辩。是故菩萨说时无碍。】

无碍辩智,若别论之,小乘人不得。如涅槃经云,声闻缘觉无四无碍智。若通论之,大乘小乘皆可得。不过小乘中,唯利根阿罗汉得,余人不得。须菩提是利根 大阿罗汉,所以彼言,如是文殊师利,我得是辩。

文殊师利菩萨言,汝既得无碍辩,何故默然不答佛问?须菩提言,不知一切众生根故,辩有滞碍。不知一切众生根性欲,不知一切众生心心所法,所以其辩有滞碍也。

一切众生行业,约三世讲,为根性欲。如单约过去世言,名之为根。声闻大阿罗汉,推寻过去世,只知八万大劫。八万大劫以外之事,便不知了。故须菩提言,不知一切众生根故,辩有滞碍。

知入一切众生根,是菩萨辩,故菩萨说时无碍。无碍辩有四种,曰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前二种在心曰智,故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辩智。后二种在口曰辩。声闻人知见有限齐,故辩说有滞碍。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汝知法界得证辩时。是知境界有碍相耶。不

也文殊师利。是智境界是无碍相非是碍相文殊师利言。若智境界无有碍

相。汝何不说而默然乎。】

文殊师利言,大德须菩提!汝知法界得证辩时,是知境界(应为智境界)有碍相耶?

大德须菩提!当你悟知法界,得无碍辩智时,此无碍辩智境界,是有碍相吗?

须菩提言,不也文殊师利!这无碍辩智的境界,是无碍相,非是有碍相。若是有碍相,便不成无碍辩智了。

于是文殊师利言,若智境界无有碍相,汝何不说而默然乎?既然智境界,无有碍相,你何故默然无以作答呢?

须知文殊菩萨再三逼拶,非是有意为难须菩提,而是欲令须菩提有所觉悟,回小向大也。

因为声闻人以心小故,所以智亦小。若能发大心,自然得大智,辩说无碍了。法界无碍,一切无碍,只怪声闻人生心自碍。故曰法界性无性,一切唯心造。声闻人只顾自了,不度众生,于无碍中,自生滞碍。若能心量转大,自然智得无碍。

所以文殊菩萨再三逼拶,欲须菩提回小向大。只是须菩提始终局执自限,不悟大道。甚至竟自谓「我本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不得无尽无碍辩也。」何故声闻人不发大心呢?因为无上菩提心,实不易发也。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来,发无 上菩提心,尽此三千大千世界,无处不是世尊舍身命处。今人不知,往往轻言是发大心人,因而卑视声闻圣人,诚属不自量耳。

【是时须菩提。语大德舍利弗。佛常称为智慧第一。汝今可问彼当答汝。

舍利弗言。汝今可说。我欲从汝及文殊师利听闻于法。须菩提言。我今

不说。何以故。我曾见是文殊师利游诸佛土。百千万亿佛前说法。令诸

声闻悉皆默然。我今何能于文殊师利前敢有所说。】

须菩提既已无言对答,于是向舍利弗言,佛常称叹汝智慧第一,汝今可问,彼当答汝。

菩萨众中,文殊师利菩萨智慧第一。声闻众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所以须菩提请舍利弗问文殊菩萨。汝今可问文殊菩萨,彼当答汝。

舍利弗言,须菩提!你现在可继续说法,我正想从汝与文殊师利谈论中,听闻于法也。

须菩提言,我今不说。我不想说了,因为文殊师利辩才无碍,我不堪问答也。

何以故?我曾见是文殊师利游诸佛土,曾于百千万亿佛前说法。令一切诸佛土 的声闻,悉皆默然,无以作答。我今怎能于文殊师利前,敢有所说呢?以下须菩提便叙述,与文殊师利游诸佛土时,所见的情形。

【大德舍利弗。东方有国名曰端严。彼中有佛。号曰光相如来应正遍觉。

今现说法。有大声闻名曰智灯。智慧第一。】

须菩提叙述,与文殊菩萨游东方佛土事。东方端严国光相如来应正遍觉,今现说法。言是现在佛也,现在正在说法。有大声闻,即大阿罗汉也。名曰智灯,智慧第一。

【时彼如来入于寂定。是智灯大声闻即至梵世。以大音声而演说法。声遍

三千大千世界。我随文殊至彼世界。及无量菩萨百千天子侍从文殊。为

听法故。时文殊师利。住光音天发大音声。遍闻三千大千世界。时彼智

灯大声闻。闻如是大声不能堪忍。从上坠落其心惊怖身毛皆。即便往

诣光相佛所。到已顶礼佛足繞三匝已。合掌向佛问于是事。世尊。谁作

如是可畏音声。我闻是音不能堪忍。从上坠下如旋岚风吹于小鸟。时彼

佛告智灯比丘。有不退菩萨。名文殊师利。现大神通来至此土。为欲见

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住光音天发大音声。是声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

一切魔宫皆悉隐蔽。时智灯声闻白光相佛。愿欲见是文殊师利大善丈夫

。于时彼佛光相如来。即为文殊师利现相。令文殊师利与菩萨众诸天眷

属来至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繞三匝。化作莲华师子座已坐一面。】

时彼光相如来入于寂定,是智灯大声闻即至梵世,梵世者,色界十八梵天也。以大音声演说法,声遍三千大千世界。彼声闻如是说法,实有自负之意,故文殊菩萨折伏之。

我随文殊至彼世界,及无量菩萨百千天子侍从文殊,都是为了听法的缘故。

时文殊师利住光音天。光音天是二禅最上一天。光音天绝诸音声,天人欲说话时,从口放光而为语言,故名光音。文殊师利特至此天发大音声,神通诚不可思议也。

文殊亦发大音声,遍闻三千大千世界。时智灯大声闻,闻声不能堪忍。竟从上坠下,其心惊怖,身毛皆竖。此是文殊菩萨欲折其我慢也。因为菩萨说法,须请佛听许,否则即有慢过。今此智灯大声闻,于佛入定时,擅自升天出大音声说法,实 怀慢意也。

智灯便去到光相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向佛问于是事。世尊!是谁发此可畏的大音声,令我从高坠下,如旋岚大风吹小鸟一般。

佛告智灯比丘,有不退菩萨,名文殊师利,现大神通来至此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但此处所言不退者,是佛方便宣说。因为文殊菩萨,实非不退菩萨。彼早已成佛,号龙种上尊王如来。为助世尊弘化故,权现菩萨身耳。

为欲见我,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此表来此世界,旨在供养恭敬赞叹于佛而来,非为与智灯争胜而来也。

住光音天发大音声,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宫皆悉隐蔽。一切魔宫之音声,如男声女声、天乐声等,皆被此大音声之所隐蔽。

一切魔宫,指欲界第六天,及色究竟天之魔宫。因为既云声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故知色究竟天,亦被大声之所隐蔽。是故令智灯声闻,自上坠下。

时智灯声闻,欲见文殊师利大善丈夫。于是光相如来,令文殊现相,与菩萨众 诸天眷属来至佛所。顶礼绕佛以后,化作莲华师子座,坐一面。

【时智灯大声闻。问文殊师利。汝为何利来至此土。尔时文殊师利童子。

语大德智灯。我今为见光相如来礼敬亲近问讯请法故来至此。】

时智灯大声闻,问文殊师利,汝为何利益来至此土?文殊师利言,我今为见光相如来,礼敬亲近问讯请法故,来至于此。须知见佛礼敬亲近问讯请法,乃无上大利益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清净见佛。云何礼佛。云何亲近。云何

问讯。云何请问。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

心不低不仰。若不低仰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大德

智灯。是名礼佛。若不自观亦不观他。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不观难不

观易。不观作不观不作。一体一身。一切佛身等入法身。见于自身同入

法性。见如不见无近无远。大德智灯。是则名为亲近于佛。若如来所为

修行问非不修行。不见有法不修行者。见自及法入于修行。所问心定无 

有散乱。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俱不可得。无所贪者。于三世中求不可得。

如是三场清净问讯。大德智灯。是则名为问讯于佛。若往来问答不求觅

过。随顺所问如来印可。大众欢喜不嫉他问。有所问时。令无量众生起

庄严道乃至道场。大德智灯。是则名为请问于佛。】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名为清净见佛?文殊师利答言,大德智灯,若见法净,名见佛净。

有相非佛,无相为佛。有念非佛,无念为佛。故曰佛本是无,清净则有。既然佛本是无,故不可见。若人能见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无生无二,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无相,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平等如如,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无所有不可得,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横遍竖穷,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如幻,是名见佛;能见一切法非相应非不相应,是名见佛;乃至能见一切法清净,是名见佛。

毕竟空寂,即是无生无二。无生无二,即是无相。无相即是平等如如。平等如如,即是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不可得,即是横遍竖穷。横遍竖穷,即是诸法如幻 。诸法如幻,即是非相应非不相应。非相应非不相应,即一切法清净也。若见一切法清净,即名清净见佛。

诸法空寂,诸法无生无二,诸法无相,诸法平等如如,诸法无所有不可得,诸法横遍竖穷,诸法如幻,诸法非相应非不相应,乃至诸法清净。是则名为诸法实相。若人能见诸法实相,是名清净见佛。故维摩经云,观身自相,观佛亦然。所谓「自相」者,即实相也。

故若观诸法清净实相,即是清净见佛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礼佛?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身若心,不低不仰。若不低仰,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大德智灯!是名礼佛。

若身若心不低不仰。若低若仰,是心有所住。不低不仰是心无所住。若心无住,即是平等而住。若人平等而住,则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便心不为境坏。不为境坏,则心得寂静,行得寂静。身心寂静,便不为后世生死作因缘矣。

何谓身心寂静?身心寂静者,不起惑不造业也。心不起惑则无贪瞋痴,身不造 业,则无杀盗淫(在家是邪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如是则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即是礼佛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亲近佛?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不自观,亦不观他,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不观难不观易,不观作不观不作,一体一身,一切佛身等入法身。见于自身,同入法性,见如不见,无近无远。大德智灯,是则名为亲近于佛。

此处所谓观者,是分别见也。若不自观亦不观他,是言于自于他不生分别见也。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是言于佛法僧不生分别见也。不观难不观易,是于难易不生分别见也。不观作不观不作,是于作不作不生分别见也。因为若见诸法有作有起,便成断见。若见诸法不作不起,便成常见。若离于见,便不见作亦不见不作矣。

一体一身,因为诸法一相,无有分别,故曰一体一身。所谓一体一身者,诸佛众生同一法性身也。故一切诸佛身,平等无二,入于法身。一切众生,与佛同一法性身。故曰见于自身同入法性。

见如不见。「如」者,不二不异也。意思是说见与不见,不二不异,亦是同入 法性也。

所谓「见」,即是观自观他,观佛法僧,观难观易,观作观不作。所谓「不见」,即是不自观不观他,不观佛不观法不观僧,不观难不观易,不观作不观不作。

因为一切诸法,一体一身一法性故,所以见与不见亦是同入法性,不二不异。故曰无近无远。若谓有近有远,便是二法,非一体一身了。

大德智灯,是则名为亲近于佛。换句话说,若知与佛同一法身的道理,方是亲近于佛也。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问讯于佛?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如来所,为修行问,非不修行而问。问讯之时,不见有法是不修行者。见自及法入于修行。所问心定无有散乱,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俱不可得,无所贪着。于三世中求不可得,如是三场清净问讯,大德智灯,是则名为问讯于佛。

于如来所,若有所问,皆为修行。非为不修行而问。

经云,菩萨以不二法,修行于道谛。所谓不二者,是不取于相也,心无所住也,不分别人我是非,高下胜负也。远离我人众寿相也,不生贪瞋痴也,不着过去心 ,不着未来心,不着现在心。如是修行,即是不二道。菩萨以此不二道,修于佛法。

不见有法不修行者下,即分别解说为修行而问也。修行是不二道,故不见少法非不二道。

见自及法入于修行。自者能也,法者所也。谓见能问之我,及所问之法,悉入于不二道,是为问讯于佛。何故能问之我,所问之法悉不二道呢?因为其所问者之心,寂定而无散乱,寂定不散乱则是不二也。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俱不可得。不可得者,不二也。若有所得,即是有二。如是则能所不二,悉无所得。于是于一切法不贪不着。于过去世不可得无贪着,于未来世不可得无贪着,于现在世不可得无贪着。如是三世心清净问讯,是则名为问讯于佛。三场清净者即问者、问处、及问讯法也。问者我也能也,问处人也所也,问讯法者法也。如是三者均不可得,是谓三场清净也。三场清净者,即三轮清净也。

总而言之,问讯于佛者,应以不二道问讯,应以不可得心问讯,应以无贪着心问讯。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云何名为请问于佛?文殊师利回答说:若往来问答,不求觅过。如果互相问答酬对,以平等心,不求觅挑剔对方之过错。随顺义理而问,且蒙如来印可,大众欢喜。何故大众欢喜?大众闻法得益故。不嫉妒瞋恚他之所问。因为有所问答,能令无量众生起庄严道,乃至道场。

庄严道者有六,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六为菩提行也。乃至道场,佛得菩提成佛处,名道场也。换句话说,凡有所问,不求他过,蒙佛印可,令众欢喜,令众发菩提心,修菩提行,乃至成菩提道。是则名为请问于佛也。

【时光相如来。赞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应当如是见于如来。

应如是礼。如是亲近。如是问讯。如是请问。】

于是光相如来赞叹文殊师利菩萨,善哉善哉!应如是见如来,如是礼,如是亲近,如是问讯,如是请问。文殊菩萨所说,蒙佛印可。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问智灯比丘。大德智灯。云何见佛。云何礼佛。云

何亲近。云何问讯。云何请问。智灯答云。文殊师利如汝所问非我境界

。我随音声从他而闻如是所说。】

童子是纯真之意,故童子亦曰童真。文殊师利童子,反问智灯声闻说,云何见佛,云何礼佛,云何亲近于佛,云何问讯于佛,云何请问于佛?文殊菩萨所以反问者,恐智灯大声闻不惬于心也。

智灯回答说,文殊师利,如汝所问,非我境界,我等声闻,只能因声闻教,随他音声,闻如是教也。

声闻乘人,不见法性,无有如实智慧。若见法性,一切法从自性中流出,是故于法可得自在。声闻乘人,只能依他言音而生智慧,不能于自性显现。故曰如汝所问,非我境界。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若不解是。汝云何得心解脱耶。智灯答言。因

圣谛故心得解脱。】

修行人破烦恼障,名心得解脱。破所知障,名慧得解脱。智灯声闻,已断见思惑烦恼障破,故曰心得解脱。未破住地无明,故不曰慧解脱。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汝若不解云何见佛,云何礼佛,云何亲近佛,云何问讯于佛,云何请问于佛,那么你是怎么得到心解脱呢?

智灯言因圣谛故,心得解脱。

圣谛者,苦谛也,苦集谛也,苦灭谛也,苦灭道谛也。因为苦集二谛是圣者所 断,灭道二谛是圣者所修,故此四谛,又名四圣谛。

【文殊师利言。云何名圣谛。智灯答言。独修无侣名为圣谛。】

文殊师利问言,云何名圣谛?智灯答言,独修无侣名为圣谛。独修无侣者,自度也,不虑度他也。

【又复问言。若独修无侣名为圣谛。云何见平等心得圣解脱。答言文殊。

我依世谛说非第一义。】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言,如果独修无侣为圣谛者,为何佛说见平等心得圣解脱呢?智灯答言,文殊师利,我依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说也。见平等心得圣解脱者,是依第一义说也。我说独修无侣得圣解脱者,是依世谛说也。智灯无以答对,欲以依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说,而图自救也。彼不知于同一法性中,第一义谛即世谛,世谛即第一义谛。依第一义谛建立世谛,于世谛说有第一义谛也。第一义谛与世谛,一体一身,无二无异也。

【又问。是世谛者入第一义不。答言文殊。若不入中非第一义。又问智灯

。汝云何言依世谛说非第一义。若其世谛入第一义即是一谛谓第一义。

时智灯言。文殊师利初行菩萨闻汝所说则生惊畏。】

文殊菩萨又问,此世谛者,入第一义谛不?

须知第一义者,无外无别,不欠不余。故说第一义,一切法无非第一义也。是以文殊问曰,是世谛者,入第一义不?如果世谛外另有第一义,然则第一义有二有别。有二有别,便非第一义了。所以智灯答言,若世谛不入第一义中者,则非第一义了。

文殊菩萨又问,智灯,那么你如何言,依世谛说,非依第一义说?当知如果世谛入第一义,则世谛与第一义谛,实是一谛。此一谛者,即谓第一义也。

时智灯言,文殊师利!初行的菩萨,闻汝所说则生惊畏。智灯此语,即暗示自己非初行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难须菩提,意在摄其回小向大。今难智灯,意在折其我慢。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汝亦惊畏况复初行。智灯答言。都无有能惊畏 

我者。文殊师利言。大德。岂不怖畏生死心得解脱也。智灯言。文殊师

利。怖畏厌患心得解脱。文殊师利言。是故我说。大德智灯。本亦怖畏

况复初行。】

文殊师利言,大德智灯,何况初行菩萨,即汝亦生惊畏也。智灯很自负地说,都无有能惊畏我者。由此可见,智灯声闻我慢习气,实是很重。

文殊师利言,大德!汝岂不是怖畏生死,始求得心解脱吗?智灯言,文殊师利!是的,我是因为怖畏厌患于生死,始求得心解脱的。

于是文殊师利言,是故我说大德智灯,本亦怖畏,况复初行菩萨呢?

【智灯问言。文殊师利。菩萨云何而得解脱。文殊答言。不畏不厌菩萨解

脱。问言。文殊不畏不厌言得解脱。此义云何。文殊答言。菩萨不畏百

千万亿魔诸军众。菩萨不厌为于一切生死众生。菩萨不畏集诸善根。菩

萨不厌集智庄严。以是义故我作是说。不畏不厌心得解脱。】

于是智灯反问文殊师利言,菩萨云何而得解脱?文殊答言,不畏不厌是菩萨解脱。声闻人于生死惊畏患厌,而求心解脱。菩萨却于生死中,不畏不厌,而求心得 解脱。

智灯问言,所谓不畏不厌得解脱者,此是何义呢?因为声闻人于生死中,生厌离心而得解脱。菩萨却是观生死性空,而得解脱的。

所以文殊答言,菩萨不畏百千万亿魔诸军众,是其不畏也。菩萨不厌入生死,为度一切众生,是其不厌也。

魔者,译为杀者,伤人之慧命也。菩萨大悲为怀,不厌入生死度众生。故不畏生死魔军,与之大战。声闻则不能,厌于生死不度众生,故不敢与魔作战。

佛言我有二种弟子,能共魔大战。一者勤心为说,二者至心而听。此二种人,为法忘躯者也。此二种人,是护持佛法,续佛慧命者也。此即菩萨行也。

菩萨不畏集诸善根,菩萨不厌集智庄严。集诸善根者,入生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此者广行佛法,下化众生也。集智庄严者,修般若智慧也。此即深入佛法,上求佛道也。

文殊师利菩萨言,以是义故,我作是说,不畏不厌心得解脱。

【尔时会中有诸天子。以种种华散供文殊师利童子。如是叹言。若有住处

见文殊师利则为见佛。所说法处应起塔想。若有众生闻是法者。当知是

人摄诸德已。】

会中有诸天子,散种种华供养文殊师利童真菩萨。并赞叹言,若有住处见文殊师利,即为见佛。是极赞于文殊师利也。文殊师利所说法处,即有法身,应起塔想,塔者供养法身舍利处也。若有众生闻是法者,当知是人摄诸德已。摄诸德已者,犹言具诸善根也。

【时文殊师利。语智灯比丘。佛说大德智慧第一。是智慧者为是有为为是

无为。若是有为是生灭三相。若是无为则无三相。智灯答言。修无为故

佛说名圣。文殊问言。大德智灯。是无为者可修习不。不也文殊。文殊

又言。云何大德。说修无为名之为圣。时智灯大声闻即便默然。】

时文殊师利语智灯比丘言,佛说大德智慧第一,但不知此智慧是有为呢?还是无为呢?若是有为,便应有生、住、灭三相。所谓有为法有三相,即生住灭也。如果智灯说智慧是有为,则此智慧亦应有生住灭三相。若有生住灭三相,焉得谓为智 慧?所以智灯答,修无为故,佛说名圣。具圣智慧者名圣也。

无为法无生住灭三相,无三相者,云何可修?当知于第一义中,无法可修无法可证也。

文殊师利问言,大德智灯,是无为者,可修习不?若无为法可修习者,岂非有为耶?所以智灯答言不也文殊。文殊又言,云何大德说修无为名之为圣呢?时智灯大声闻,即便默然,无以为答。

【尔时光相如来。告文殊师利。可说法门。令诸会众不退无上正真之道。

文殊师利白言。世尊。一切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示寂静

故。】

光相如来,见智灯声闻不知修行法门,于是告文殊师利言,可说法门,令诸会众,不退无上正真之道。无上正真之道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易言之,即令诸会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也。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一也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示寂静故。

诸法寂静,言说亦复寂静,一切言说者,显示寂静故。寂静者,无上菩提也。佛于菩提树下,证得无上菩提,知菩提性,清净寂静光明无诤。以菩提性寂静故,是以诸法言说悉示寂静也。

【时有菩萨名曰法勇。在会而坐。问文殊师利。如来所说及贪瞋痴。是寂

静门示寂静耶。文殊答言。善男子。是贪瞋痴从何所起。答言文殊。从

妄想起。文殊又问。是妄想者为住何处。答言文殊。住于颠倒。文殊问

言。是颠倒者复住何处。答言。文殊。住不正思念。文殊又问。不正思

念为住何处。答言文殊。住我我所。文殊又问。我我所者为住何处。答

言文殊。住于身见。文殊又问。是身见者为住何处。答言文殊。住于我

见。文殊又问。是我见者为住何处。答言文殊。是我见者则无住处。无

处是我见处。何以故。而是我者十方推求了不可得。况复有处。文殊又

问。善男子。若法十方求不得者为是何门。答言文殊。都无有门。文殊

又问。善男子。而是寂静颇有门不。答言文殊。是亦无门。善男子。以

是义故。我说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显示寂静。】

时有法勇菩萨,问文殊师利言,如来所说及贪瞋痴,是寂静门,示寂静吗?若贪瞋痴是寂静门,则与佛法何异?法勇菩萨的意思,贪瞋痴不应是寂静门,不应显示寂静门。然则文殊菩萨说言,一切诸法是寂静门,是值得怀疑的。

文殊菩萨答言,善男子!此贪瞋痴从何所起?法勇菩萨答言,从妄想起。妄想者,不实之想也。不实之想者,虚妄取相也。一切法本来无相,若人取相为实,是即妄想。

文殊菩萨又问,此妄想者,为住何处?法勇菩萨答言,住于颠倒。法无有相,执着诸相为实,是为颠倒。法既无相,当即无名。若执著名为实有,是为颠倒,如是颠倒,便生妄想。文殊问言,是颠倒复住何处?法勇菩萨答言,住不正思念。思念者,愿求忆想也。不如理愿求忆想,故名不正思念。如是不如理愿求忆想,则生颠倒。

文殊又问,不正思念为住何处?法勇菩萨答言,住我我所。本来诸法无我,众生虚妄执着有我。误认四大五阴为我。由执我故,同时便生我所见。以有我所见,于是随一切境界转。故有我必有我所,有我所必有于我。有六道众生见,即有六法 界见。有六法界见,即有六道众生见。故佛说众生必与界俱也。

文殊菩萨又问,我我所为住何处?法勇答言,住于身见。人执人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人道为我所。天执天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天道为我所。鬼执鬼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鬼道为我所。畜执畜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畜道为我所。地狱执地狱身为我,以此身见故,乃执地狱道为我所。故六道众生,皆以身见而流转生死也。若破身见,便可见生死边。破身见者,须陀洹人也,最多七番生死,便得出离也。

文殊又问,是身见者,为住何处?法勇菩萨答言,住于我见。法本无我,众生于无我法妄见有我,是名我见。若除妄见,则法本无我矣。

文殊菩萨问言,是我见者为住何处?法勇菩萨言,是我见者,则无住处。因为我见纯属虚妄,虚妄则是无我,「我」既然无,云何能有住处?

故法勇言,无有处所是我见处。何以故?因为「我」者纯属虚妄,十方推求,了不可得。我既不可得,况有住处可得?故诸法皆从毕竟空中建立,如是诸法皆入毕竟空也。若人执为实有,便是不正思念,便是颠倒,便是妄想,便是贪瞋痴。若 不虚妄执着,则我见寂静,我我所寂静,不正思念寂静,颠倒寂静,妄想寂静,贪瞋痴寂静矣。

文殊师利又问,善男子!若法十方推求不可得者,为是何门呢?法勇答言,都无有门。所谓无门者,即是普门也,即是法界门也。因为无门者,即无非门也。无非门者,故曰普门,故曰法界门。

文殊菩萨又问,而是寂静,颇有门不?法勇答言,而是寂静亦无门也。文殊菩萨言,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诸法是寂静门,一切言说是寂静门,一切言说为显示寂静故。

【说是法时。八百菩萨逮得于忍。】

文殊师利菩萨,说寂静法时,八百菩萨逮得于忍。所谓逮得于忍者,即逮得于寂静忍也。

依仁王般若经,说有五忍,即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寂静者,即寂灭忍也,伏忍在三贤方便位。信忍在初二三地,顺忍在四五六地,无生忍在七八九地,寂灭忍在十地及妙觉。十地得下品寂灭忍,妙觉得上品寂灭忍。此处言八百菩萨逮得于忍,当是下品寂灭忍也。换句话说,当文殊菩萨说此寂静法时,有八百菩萨, 位登十地也。十地菩萨,邻极亚圣,望佛则名菩萨,望菩萨则名佛也。

【文殊师利广说法已。从坐而起。礼敬光相世尊足已。出众而去。是故舍

利弗。当知无有声闻菩萨能尽文殊师利辩者。我今何敢与文殊师利有所

论说。】

文殊师利菩萨,为大众广说法要,化缘既已,于是从坐而起,礼敬光相世尊已,出众而去。

须菩提叙述追随文殊师利菩萨,游东方端严国土的往事以后,用以表明自己不敢与文殊菩萨,有所论说也。须菩提向舍利弗言,是故舍利弗!当知无有声闻菩萨,能尽文殊师利辩者。所以我现在何敢与文殊师利有所论说呢!

【尔时大德须菩提。语舍利弗。大德复见文殊师利。何等神变游诸佛国。

舍利弗言。大德须菩提。我昔曾与文殊师利。在于西方游诸佛土。见有

佛土大火灾起。于彼火中作莲华网。文殊师利从中而过。复见佛土火灾

充满。文殊师利从中而过。是火触人如以坚栴檀涂身卧迦尸衣。柔软

和适甚为快乐。复有佛土空无所有。文殊师利化作梵宫。入于禅定从中

而过。】

尔时须菩提,语舍利弗言,大德你曾见文殊师利,何等神变游诸国土吗?

舍利弗于是叙述文殊师利的神变事迹。舍利弗言,我过去曾与文殊师利,游于西方诸佛土。见有佛土,大火灾起。劫末时大火灾起,烧至初禅天。此是说明彼佛土,已入坏劫也。文殊菩萨于彼火中,化作莲华网,从中而过。

复有佛土,亦值劫末,大火充满。文殊师利从中而过。是火触人,如以坚栴檀涂身卧迦尸衣,柔软和适甚为快乐。坚者,坚硬也。坚硬栴檀香味秾郁。以坚硬秾郁的栴檀香涂身也。

卧迦尸衣。迦尸者,竹名也。当系竹席之属,可卧其上者。人涂香卧上,柔软和适,甚为快乐。彼佛土虽起大火灾,以文殊神力故,是火触人,令生快乐之感。

复有佛土,空无所有。劫末时经过火灾水灾风灾,然后进入空劫。于空劫中,所有尽坏,故空无所有也。文殊师利却能化作梵宫,入于禅定从中而过。梵宫者色 界天也。色界天者,表「有」也。虽是空劫,文殊菩萨却能化现于「有」,入于禅定从中而过。色界天人,悉受禅定之乐也。

此是表明,文殊菩萨虽历坏劫空劫,无所妨碍也。

【复有佛土极为迮狭。其中众生造诸恶业。文殊师利从中而过。皆令休止

而不为恶成觉慧慈。我当得成无上正道。为断众生贪瞋痴故而演说法。

令诸众生得慈三昧。是名菩萨成觉慧慈。】

复有佛土,极为迮狭(窄狭也)。其所以窄狭者,以众生恶业所感故。所以说其中众生,造诸恶业。文殊师利从中而过,皆令停止,不造恶业。而成就觉慧慈。何谓觉慧慈?即菩萨发愿言,我当成就无上佛道。为断众生贪瞋痴,而为说法,令诸众生得慈三昧。若众生得慈三昧者,即便休止,不为恶矣。如是成就众生,是名菩萨成觉慧慈。

【大德须菩提。我于尔时曾见是事。我又独处曾作是念。文殊师利所有神

通。与我神通等无有异。文殊师利知我心已。即便将我游诸佛国。至火

灾土而语我言。汝以神力从是中过。我时尽以神通之力。灭是火已经七

日夜。我及文殊乃过此界。过已复至第二三千大千火灾世界。倍复广大

在中住已。文殊师利而语我言。用谁神力过此世界。我时答言。文殊师

利。用汝神力过是世界。】

大德须菩提!我曾见文殊师利具大神通,如是等事。我又于独处时,作如是念,文殊师利所有神通,与我神通相等而无有异也。

舍利弗作如是念时,于胜计等,实有慢过也。于是文殊师利菩萨便设法折伏其慢心。

文殊师利知我心已,即便将我游诸佛国。至一佛国,适值末劫,国中大火。文殊师利语我言,汝以神力从此中过!于是我尽神力灭火,经七日七夜,我及文殊,方能过此大火国土。

过此国土以后,复至第二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世界亦满中大火。此一世界倍复广大。文殊师利语我言,我们用谁的神力,过此世界呢?

于是我说,文殊师利,这次用汝神力过此世界。

 


{返回 智谕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宝箧经蠡测 卷中
下一篇:佛说幻士仁贤经讲记
 佛七讲话 第八集 第一期 第二天 悲智双运成就佛道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下
 性缘问题之申论 八、泛泛赘言
 性缘问题之申论 四、与中论的关系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通义卷第三
 佛七讲话 第七集 第四期 第一天 随时随地记得念佛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二期 第六天 真信切愿持念佛名
 性缘问题之申论 二、与戒体的关系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二期 第七天 世间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五阴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二[栏目:慧律法师]
 生与死的禅法 二十一、三个禅的境界——完结篇[栏目:谈锡永居士]
 圣者言教 第一课(二十一)对初学者的叮嘱[栏目:圣者言教]
 什么品位的师父能做我们合格的归依师?[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百丈野狐[栏目:境明·千里皆明]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4)[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美丽的世界[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