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辩色即昏
曹洞宗本寂禅师弟子问:“曹山作么问三界扰扰,六处昏昏,如何辩色?”师曰:“不辩色。”曰:“为什么不辩色。”师曰:“若辩色即昏也。”
这是一段水准很高的话头。所谓“三界”诸天,佛经说法院一,《长阿含经》、《大般若经》、《楞严经》等各有见地。佛法说“相”是色界。至于“色相”含义很广。根据《大乘五蕴论》:色蕴是说“四大种及四大所造色”。四大种是地水风火。“四大所造色”却包括五根、五境、无表色等。再深入追究,就牵涉到根尘识的问题,此其间之错交会——若是稍不精进,便是“外为六法尘所染,内为六根所缚”,基本原因都出在这个色字上。禅师所说辩色即昏从《楞严经》理论立论。明朝憨山大师曾说:“不知楞严不知迷心迷悟之关键。”而《楞严经》主旨在辩明真心与妄心,所谓“七处征心,八还辩见”就是说《楞严经》的要点。了解《楞严经》说法的重点不在“辩”色,而在“见色闻声”,就可懂得什么是悟自本心的道理了。禅学直承佛学,禅学就是心学。所以在思想方法上十分重视宗教哲学理想贯通。虽然无法排除现象界存在的事实,但在“心法”上却是绝对坚持一定立场,不容或稍偏颇而落入经验论。从这论点再看禅宗或佛教很多经论所以“不落言诠”、“不落有无”以及这段话中的“不辩色”,就应体会佛学是一个具有完整思想系统的宗教哲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