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行道智见清净
在观察这些亮光和其他现象的现起,或忽略这些现象之后,他继续像以往一样观察在六根门生起的明显的身心现象。这样观察的同时,他克服了与亮光、喜、轻安、乐、贪爱等相关的沾染,他的智慧只专注于被观察的过程的生灭。因为此时,在每次观察时,他看到:“被观察的目标,生起就立即灭去。”他也清晰地知道每个目标就在它生起的地方消失;它并没有移到另外一个地方。
这样,他通过亲身经验了解身心过程是如何刹那刹那地生灭。在没有观智的沾染时,这种通过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持续地观察身心过程的生灭而产生的智慧和理解,以及对每个身心过程的生灭分别辨识,称为“观生灭的最终智慧”。这是行道智见清净的开始,从该观智开始一直持续到随顺智(第十三层观智)。
5、坏灭智
通过客观地观察身心过程,他看到它们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一节一节的、一片一片的、一段一段的:“它此刻生起,即在此刻灭去。”当生灭智变得成熟、锐利、强壮时,就会容易生起,且持续不断,就好像它自己运行一样;也能容易辨别身心过程。当保持这样锐利的智慧,并容易地辨别诸行时,他既看不到每个身心过程的生起,也看不到其称为“住”的中间阶段,也看不到被称为“像河水般发生”的身心过程的连续性;他也看不到手、脚、脸、身体等的形状。他看到的只是称为“消失”的身心过程的灭去。
例如,在观察腹部上升移动时,他看不到腹部移动的开始阶段和中间阶段,他只看到称为“结束阶段”的腹部移动的灭去或消失;观察腹部下降移动时也是如此。再次,在弯曲胳膊或腿的时,当观察弯曲的动作时,他看不到弯曲动作的开始阶段和中间阶段,也看不到四肢的形状,他只看到灭去或消失的“结束阶段”。在其他伸展四肢等的情况也类似。
由于在此时,每个被观察的目标对他来说好像完全不存在了或已变得不存在了,因此,处于此阶段的观智时,他好像在观察由于消失变得没有或不存在的现象;观察的心也好像失去与被观察的目标的接触。由于此原因,禅修者会认为:“我失去了观智”;但他不应这么想。
之前,他的心一般喜欢采用形状等概念目标;即使到了生灭智,具有特殊性质的诸行的观念也经常出现在他心中。因此,他的心喜欢采用一般的可识别的构成诸行的目标,这些目标具有特殊的结构、特殊的性质—观念。但是现在,他已用所述的方法发展了他的智慧,他已没有诸行的性质或结构的观念,更少有任何其他更粗的概念。在此阶段,他看不到诸行的生起,即过程的开始阶段(就像在生灭智的情况),只看到诸行的消失,即结束阶段,其具有灭去的性质。禅修者的心起初对此并不感到欢喜,但不久他会确信,在熟练此阶段的修行之后,他的心也会对现象的灭去感到欢喜,现象的灭去也称为现象的消失。具有这样的确信之后,他应继续持续地观察目标。
当这样观察之后,他觉察到在每次观察之中,总是有两个因素出现,一个是客观的因素,一个是主观的因素,即被观察的目标和知道目标的心理状态,它们成对地灭去,一对接着一对。例如,在每个单个的腹部的上升移动中,实际上上升移动是由无数个物理过程构成,他看到这些物理过程成串地灭去。就好像在看盛夏中的海市蜃楼刹那刹那地连续不断地消失;又好像在暴雨中大粒的雨滴落在地面产生的泡泡迅速、不断地破裂;又好像是被供奉在神龛上的一排油灯或蜡烛被一阵风迅速、相继地吹灭。与此类似,被观察的身体过程也在刹那刹那地灭去。他清楚地看到观察身体过程的心和身体过程同时灭去。同样,当他观察其他的身心过程时,他也清楚地看到它们以同样的方式灭去。于是,他心中生起一种智慧:不管观察身体的哪个部分,该目标首先灭去,之后观察该目标的心也随之灭去。由此,禅修者非常清楚地理解在每个相续的对中的任一目标的灭去和观察该目标的心的灭去(禅修者应心里明白这种理解只能来自通过观察而得到的直接体验;不是从单纯的推理而得出的观点)。
他完全、清晰地理解两种现象一对接一对地灭去,即(1)出现在六根门任一根门的可视目标或其他目标的灭去,(2)观察该目标的心的灭去,这种理解就称为“坏灭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