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开发直觉智慧 第一讲 实用威巴萨那禅修
 
{返回 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90

第一讲 实用威巴萨那禅修

  如果想要禅修,不管是修舍摩他还是修威巴萨那,需要持守至少五戒来净化道德。道德的净化是禅修重要的基础,这有助于发展定力和智慧。最好是持守八戒,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来练习禅修,如果只持守五戒的话,还必须花时间准备晚餐等其他事情。

  在佛教中有三种训练。第一是戒或道德的训练,通过在禅修期间持守八戒来实现。第二是定的训练。第三是智慧、观智或觉悟的训练。在这三种训练中,戒的训练是最基本的要求,持戒是训练心和获得定和观智或智慧的基础。

  这里,戒指对言行的约束。通过持守八戒净化言行,道德得到净化。在佛教中,我们说身业、口业和意业。通过持守八戒,戒除恶的言行,身业和口业得到净化。

  但是,持戒不能净化心,心只能通过禅修来净化,不管是修舍摩他还是修威巴萨那。如果言行清净,人就快乐,因为心是清晰的。如果言行不清净,禅修者就会有罪恶感或不快乐,心不清晰,不能很好地专注在禅修目标上。清晰和快乐的心有助于禅修者获得一定程度的深度定力,并证得透视现象的观智。

  因此,持守八戒是禅修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持戒净化了道德,心变得清晰,清晰的心有助于发展定力和观智。因此,可以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舍摩他或威巴萨那,戒清净是七清净的第一个清净。当戒清净时,禅修者就可以开始做净化心的工作。由于戒清净,禅修者能很好地专注在禅修目标上,并证得透视身心现象的清晰观智。

  我们是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威巴萨那,不是在舍摩他禅的基础上修行威巴萨那。在此,我们应了解一些有关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的区别。舍摩他是止禅,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深度的定。修行威巴萨那,是在一定程度的定力的基础上,通过透视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来达到苦的止息—涅槃。

  我们修行威巴萨那的目的是为了透视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去除所有的烦恼和负面的心理状态,即证得苦的止息。尽管我们能够通过舍摩他禅修证得深度的定,但是,如果我们不能透视任何身心现象,就不能证得苦的止息。

  威巴萨那禅修的目的是透视所有身心现象的无常(ANICCA)、苦(DUKKHA)、无我(ANATTA)这三共性。它们存在于所有的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中。只有当禅修者透视到这些身心现象的三共性时,才能去除造成痛苦的原因—烦恼。

  “威巴萨那”被粗略地翻译为“观智(即洞察力)”,通过对在身心中当下发生的现象保持单纯的注意力来证得观智。如果在观禅中夹杂有智力思维或哲学分析,就不能透视身心过程的真实本质,禅修者就不能去除任何烦恼。要通过威巴萨那禅修来开发观智,不要思维禅修的技巧,不要分析或概念化目标,只是客观地看。

  因此,佛陀说:“客观地看现象”。我们必须客观地觉知现象,这就是正见,即客观地看任何心理现象或身体过程,这样就能使观智生起。
威巴萨那禅修有很多禅修目标,包括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任何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都有无常、苦、无我三共性。每个心理状态生起后,又迅速地消失,持续不到百万分之一秒。

  佛陀说:“无常是苦”。于是,我们看到了无我的性质。这个所谓的我或灵魂被认为是一个永恒的实体。但是,没有一个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无我的,不是人、众生或灵魂。

  由于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都可以成为禅修的目标,初学者会感到困惑,不知去觉知什么。为了避免在初学时出现的这种困惑,已故的马哈希大师教导其学生们观察腹部的上下移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瘪进去。当腹部鼓起时,观察它,并在心里默念“上”,当腹部瘪进去时,观察它,并默念“下”。就这样,观腹部移动为“上、下”。

  但是,腹部移动方向不确定,有时内外移动,有时上下移动,或有时转圈移动,这取决于禅修者的身体结构。如果腹部向上或向外移动,观它为“上”,如果向下或向内移动,观它为“下”。如此准确专注地观“上,下”。“上”和“下”不是究竟法,这两个词只是概念,帮助把心专注在目标的移动上。心不要只停留在标记上,而是应放在腹部的物理移动上。

  在禅修的开始,腹部的移动也许不够明显,看不清楚。禅修者会用力或快速地呼吸以使腹部移动明显。不能这么做。呼吸必须正常、自然,这样才能尝试观察尽可能多的移动。当心逐渐能专注在腹部的移动上时,腹部移动变得更明显、显著,于是禅修者就容易专注在腹部移动上。

  如果在观腹部上下的过程中听到声音,观“听到、听到”。必须观能听的心,也即听识,其包括目标(声音),标记“听到、听到”四、五次,然后回到腹部移动。刚开始,心也许不能停留在腹部移动上。不管禅修者如何努力去专注,心总是经常跑掉,打妄想以及想一些其他的事情。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不要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标—腹部的上下移动,而是观妄想、想或想象的心,心里默念“妄想、妄想”,“想、想”,“想象、想象”等等,直到妄想停止。然后,将心带回到主要的目标。

  我们需要观这个妄想的心,因为正念禅修的目的就是客观地观察在身心中发生的任何现象。在《念处经》中的心念处这一章中,佛陀说:“当心妄想时,客观地观察它。我们必须觉知妄想、想或想象,因为这些都是心理状态,称为名。心理现象具有无常、苦和无我三共性。要透视妄想的无常、苦和无我性,必须客观地觉知妄想。

  这就是威巴萨那禅修。在舍摩他禅修中,不管什么时候心跑了,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标上,因为舍摩他禅修的目的是将心非常深地专注在单一的禅修目标上。在威巴萨那禅修中不这样做,因为观禅不需要很深的定力,观禅需要透视身心现象的三共性。要透视这三共性,禅修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定,这种定可以通过观察每个当下生起的每个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来获得。

  在威巴萨那禅修中,禅修者必须将心专注在一个接一个的相续的目标上。如果能足够专注地观每个目标,那么心专注在第一个目标上,也专注在随后的目标上。这样,禅修者获得一定程度的定力,能透视现象的三共性:无常、苦和无我。

  再重复一遍:当心在妄想或想些其他事情时,不要把心拉回到主要目标,而是客观地观妄想的心,直到妄想消失。只有当妄想消失时,心才能回到主要的目标,观它是“上”和“下”。当观任何妄想、想或想象时,观妄想的过程应更有力、更有精神、更专注,观它是“妄想、妄想”,“想、想”,或“想象、想象”。由于观察的心变得更有力,它胜过妄想的过程,妄想就逐渐停止。在妄想消失之后,观察的心回到主要目标。

  在观察腹部的上下移动过程中,会生起身体的苦受,如痛、僵硬、痒或麻木。这时,应放下主要目标,将注意力转移到痛、僵硬、痒或麻木的点,客观地观察,默念“痛、痛”,“僵硬、僵硬”,“痒、痒”,或“麻木、麻木”,专注地观察它,直到苦受消失或减弱。

  当专注地观察时,因为心变得更加专注,对痛更敏感,大多数时候痛或痒好像变得更剧烈。不管痛发生在身体的哪个部位,耐心地与之相处,并尽可能地继续观察。首先,要专注地、有精神地观痛,如果痛减弱或消失,就回到主要目标。如果痛增强,变得不能忍受,就起身练习行禅约一小时。不要仅为了减轻痛而改变姿势,因为这么做的话会养成一个坏习惯。否则,在以后禅修体验更多时,即使没有痛,心也想改变身体姿势。

  坐禅时,身心放松,不要僵硬。头和上身正直,不要前后倾斜。如果精进弱,正直的姿势会弯曲。当身体弯曲时,慢慢地直起身,并观“直、直”。当身体回到正直的姿势时,继续观腹部的移动。

  有些禅修者在静坐时双盘,不要这样做。由于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不适应这种姿势的人会很快感到痛。不要双盘,而是将两腿并排放。由于腿部不受压,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没有痛。但是,一段时间过后,膝部也许会有紧绷感,此时应观紧绷的感受。

  行禅的目的是透视脚的每个移动。脚的移动是风大,它也有无常、苦、无我这三共性。行禅时,视线保持在前方两米远处,不要东张西望。在一定时间内,观察一个步骤,“左”、“右”,“左”、“右”。走左步时,观左脚的移动,走右步时,观右脚的移动,默念“左”、“右”,“左”、“右”。不要看得太近,否则在短时间内会造成颈部或后背紧绷或导致头晕。眼睛半闭。脚平平地落下,不是脚后跟先着地,也不是像平时那样脚趾先着地。为了使脚能平平地落下,步伐要短,大约一脚宽,两脚不要靠得太近,这样不自然,会失去平衡。

  当观左右脚的移动能够达到一定程度,增加被观察的目标。观脚跟的提起是“提”,观脚前推是“推”,观脚落下是“落”。就这样观“提、推、落”。当提起脚跟时,通过觉知脚跟的移动,观“提”。脚向前推时,观脚推前的实际移动,并在心里默念“推”。当脚落下时,观落下的实际移动,并默念“落”。

  之后,增加目标,观“提、推、落、触、压”等等。但是在禅修的前三天,应观“左”、“右”约十分钟。之后,观“提、推、落”。在心里下决意行禅时不要东张西望,将视线始终保持在前方。当有想看的心生起时,必须观这个想看的心是“想看、想看”,直到其消失。结果,就不会东张西望,定力就不会中断。

  当走到行禅路线的尽头时,站在那里,观站立的姿势,标记“站、站”约十次。之后,有想转动身体的动机生起,必须观这个动机是“动机、动机”。然后,非常慢地转动身体,专注转动过程中的每个移动,标记“转、转”。在转动时可以观脚或身体,但最好还是观身体的转动,在行禅时观脚。当转到位时,站在那里,再次观站的姿势,标记“站、站”约十次。

  就这样行禅一小时,很好地专注每个移动。不要让心只停留在标记“提、推、落”上。心应放在脚的实际移动上,这是要观察的目标。

  行禅和坐禅的时间不必相等。刚开始禅修时,一般行禅一小时,坐禅一小时。如果能坐得久一点,就坐时间长点,如70或75分钟。如果在静坐半小时之后有疼痛感,观痛是“痛、痛”,耐心与疼痛相处。如果痛变得不可忍受,需要改变姿势,可以改变姿势,但在一小时坐禅中,只能改变一次。在之后的静坐中不能再次改变姿势。

  当走向座位时,保持正念,不间断地观“提、推、落、提、推、落”,直到到达座位。在坐下之前,客观地观察坐下过程中所有的动作和移动。以上是对行禅的简要描述。

  禅修有三方面:行禅、坐禅、生活禅,即对日常活动的觉知。对日常活动的觉知对禅修进步非常重要。禅修者必须观察所做的任何动作,如弯曲或伸展胳膊,提、推、落脚,吃饭时握住勺子,看食物等等。必须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任何动作或移动,这样才能在一整天中尽可能地保持正念持续不中断。持续稳定的正念能够产生深度的定力。深度的定力能够使禅修者透视身心现象的三共性。

  以上是关于威巴萨那禅修实用方面的简要说明。愿你们能正确了解正念禅修的方法,精进用功,证得苦的止息!


{返回 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开发直觉智慧 第二讲 行禅和生活禅
下一篇: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前言
 开发直觉智慧 第七讲 五根(第一部分)
 开发直觉智慧 第二讲 行禅和生活禅
 开发直觉智慧 译者方兰琴的问候
 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前言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讲 四圣谛
 开发直觉智慧 第三讲 四护卫禅以及指导温习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二讲 缘起(第二部分)
 开发直觉智慧 第一讲 实用威巴萨那禅修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三讲 观智的层次
 开发直觉智慧 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佛之道》与《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比观[栏目:如吉法师]
 亚洲上座部佛教道场通讯[栏目:参学经历]
 要广结法缘[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9 叹父德行喻[栏目:百喻经译]
 漫说《长阿含》(卷五)~B 四无量心与典尊的出家[栏目:界定法师]
 毁誉不动(远尘)[栏目:忍辱]
 妙老棒喝[栏目:传明法师]
 The Eye of Discernment - From Frames of Reference[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如何使自己内心强大?[栏目:学诚法师·微教言]
 全力以赴地多积功德[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