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讲 四圣谛
 
{返回 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25

第十讲 四圣谛

  我们将继续讲解五根:信、精进、念、定和慧。首先讲慧,慧指观智、觉悟、智慧或知识。在讲慧之前,我想我应解释一下佛教中的四圣谛。

  第一谛需要被认识,第二谛需要被去除,第三谛需要被体验,第四谛需要被发展。第一谛是禅修者必须要认识的法。第二谛是禅修者必须要放弃或去除的法。第三谛是禅修者必须要体验的法。第四谛是禅修者必须要发展的法。

  当禅修者充分认识第一谛时,就能够去除第二谛。当他们能够去除第二谛时,就能够体验第三谛。为了体验第三谛,禅修者必须去除第二谛。为了去除第二谛,禅修者必须认识第一谛。要认识第一谛,禅修者必须发展第四谛。

  换句话说,如果禅修者完全发展第四谛,他们肯定能够认识第一谛。如果他们认识第一谛,肯定能够去除第二谛。当他们能够去除第二谛时,肯定能够体验第三谛。

  因此,重点是禅修者必须充分认识第一谛,第一谛不是别的,只是名和色—身心现象。必须要去除的第二谛是贪爱。必须被体验的第三谛是苦的止息或解脱。必须被充分发展的第四谛是八圣道。

  为什么我们需要认识第一谛—名色或身心过程呢?因为名色—身心过程,是苦的真谛。对于想要离苦的禅修者来说,所有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现象都是苦。

  佛陀说:“五取蕴都是苦”。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当佛陀初转*轮时,在《转*轮经》里,他这样描述苦谛:

  “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愁、悲泣、身苦、忧伤、失望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

  然后,佛陀将所有的苦总结为一句话:“总之,五取蕴都是苦。”生、老、病、忧愁、悲泣、身苦、忧伤都包括在五蕴里面。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五取蕴都是苦”。世间所有的苦都可归纳为五蕴。换句话说,世间所有的苦都可分为两种:一是心苦,另一个是身苦。就这些!当心苦和身苦被分成五种类型时,就是五取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名有四种蕴组成,色只有一种蕴组成。其他四种蕴包含在名蕴里面。受是心,想是心,行是心,识是心,这四种蕴是心理现象。

  在前面的开示中,我简单解释了心和心所。心具有认知目标的性质,它只是认知目标,不再干别的。缘于目标,有52个心所与心同时生起。并不是所有的心所都与心同时生起,只是一部分心所与心同时生起,这取决于目标或当事人的心理态度。受和想也包括在这52个心所中。在这52个心所中,佛陀把受列为单独的一个蕴,受蕴;同样,想也形成单独的一个蕴,想蕴。

  其余的50个心所称为行蕴。在这些行蕴中,包括:触、意志、注意力、贪爱、渴望、贪婪、仇恨、生气、厌恶、无明、傲慢、嫉妒、骄傲、昏沉、掉举、忧虑、无惭和无愧。实际上,为了你们在禅修中取得进步,我没必要详细解释这些,我只是想让你们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归纳为名和色的五蕴是苦的真谛,禅修者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它们。

  我们可以直接说:身心的这些五蕴就是苦的真谛,我们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它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客观地观察任何心理状态或身体过程,目的就是要透视它们的真实本质。尽管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但是构成所谓的人、众生或我的这些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实际上都是苦。因此,我们也许不能接受想发财、想出名或想当官的欲望是苦;但实际上这些欲望确实是苦。为什么?这种欲望生起,又灭去。当欲望太多或很强时,身心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苦。因为有想要发财的欲望,我们必须日夜努力地工作,挣很多的钱,这也是苦,身和心都苦。

  佛教既不是乐观主义,也不是悲观主义,而是现实主义。我们必须客观地看现实。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客观地看苦,或我们必须观苦是苦。只有当我们充分地认识任何身心现象都是苦,我们才想要去除苦,并寻找去除苦的方法和手段。当我们寻找去苦的方法和手段时,我们找到了,因为佛陀基于他亲身的体验,教导我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苦是苦,我们就不会想要去除苦。那么,我们就在苦海中挣扎。有时,术语“苦海”也用于经文中。整个世界就是心苦和身苦的海洋。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需要充分地认识第一谛—苦谛。当充分地认识苦谛时,我们就能从苦中解脱出来。但是要从苦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找到造成苦的原因。于是,我们开始明白造成身心之苦的原因是贪。

  贪(TANHA)包括所有的欲望、贪婪、渴望、贪爱、执著、执取、爱,等等。当我们说贪,其包括所有这些词的意思。因此,贪是苦的原因。我们正确地理解了为什么佛陀教导说贪造成所有的痛苦。贪是苦的直接原因。贪为什么会生起?对身心的执著为什么会生起?执著的原因是什么?执著的原因是无明,对苦圣谛的无知。对身心现象的无知导致执著的生起。贪是苦的直接原因,无明是苦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不想受苦,必须去除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贪,根本原因是无明。只有当我们能够去除根本原因时,直接原因贪才不会生起。当直接原因被去除时,就不会有任何痛苦产生,我们就不会受苦。

  如何去除苦的根本原因无明呢?无明在巴利文中叫AVIJJA或MOHA。对苦圣谛—身心现象的无知,是苦的根本原因。当我们能够以明,即“认识”或“正确了解”,来替代无明,就能够去除苦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名和色,或正确了解身心这两个过程。这样,就能去除无明,苦的根本原因就不会再生起。

  当我们认识名和色—身心现象,我们从两个方面来正确了解它们,我将简要地作些说明。一是自性,另一个是共性。禅修者认识这两个方面的法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深度的定来认识这两个方面的法,持续稳定的正念和勇猛的精进可以证得深度的定。在前面的开示中,我解释了四大—地、水、火、风的自性。我也解释了每个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都有其自性。

  共性指属于所有身心过程的性质。它们是无常、苦(或不满意)和无我或无灵魂,这三种性质被称为身心现象的共性。每个心理状态,如瞋、无明、贪、昏沉、掉举和忧愁都有这些性质。同样,任何心所或心理状态,包括心识,都有其自性。当禅修者认识或正确了解身心现象时,首先体验自性。当认识到第一方面的法,即自性之后,就能正确了解无常、苦和无我这三共性。但是,只有当禅修者清楚地了解或体验无常、苦和无我这三共性时,他/她的禅修体验才算在进步。

  威巴萨那或观禅是认识或正确了解这三共性。因此,只有在第三层的观智,禅修者才开始正确了解无常、苦和无我这三共性。不过,从第一层观智开始,就已经看到了身心现象的自性,但不清晰或不完全。

  当你观察疼痛时,表示你正在觉知受蕴。必须充分地、客观地观察受蕴。因此,当禅修者感到痛时,他/她是幸运的!因为禅修者有一个好机会来认识受蕴的真实本质,他/她被赋予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正确了解痛的自性和共性,即理解受蕴,看到其无常、苦和无我性。因此,不应害怕痛,而应去爱痛。禅修者必须去爱痛。因为痛是他/她的好朋友,所以需要去爱它。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佛教在斯里兰卡很盛行,因此,评论家说当时的斯里兰卡被袈裟的颜色所覆盖,没有一个地方没有阿罗汉。那时候,一位资深的修习威巴萨那的比库,由于恶风和胃绞痛,生病了。他观察痛的感受,但痛逐渐变得越来越剧烈。他尽最大的努力观察痛是“痛、痛、痛”,但最终他不能再忍受痛。他躺在床上呻吟,毫无正念地左右翻动身体。

  他的一位弟子,我想他肯定已经是阿罗汉,对这位资深比库说:“尊者,您是一位好的禅修者。你不需向这个痛投降。你应努力去爱它。通过观察痛并透视痛的真实本质,你会在禅修中取得进步。”这位资深比库对徒弟告诉它继续禅修感到羞愧,于是,他继续观察痛的感受,耐心地对待痛,观痛为“痛、痛、痛”。因为他很有力地观察痛,心变得越来越专注,心穿透痛。由于深度的定力,观智生起,认识到痛是苦受,一波接一波地生起、灭去。

  这样,他认识到了痛的共性,即受的生灭。在那个时刻,由于他认识到痛只是一种苦受,其不断变化或生灭,他不再把那痛当成我或我的、人或众生。痛和他分开了,他感觉不到痛的位置。他在那时所看到的只是苦受的生灭,或苦受波浪式地生灭。他看到受一层又一层的生起、灭去。当他认识到痛的性质,他正确了解了痛的自性,即痛是苦受。在经文中说:“痛的性质是对不喜欢的、可触东西的体验”。因此,禅修者首先看到痛的自性。然后继续努力观察痛,看到痛只是受的自然现象,于是他看到了痛的共性:痛的生灭,即痛是无常的,痛是苦的,痛是无我的。

  在短时间内,他的禅修体验向前进展了很多观智,最终证得阿罗汉果,证得了觉悟。于是,痛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位阿罗汉,体验到了第三谛—苦的止息,第三谛是必须要体验的。

  为什么他能体验到第三谛—苦的止息?因为他完全发展了四圣谛,八圣道。大家知道,八圣道包括正见,即正确了解。他正确了解了痛。他通过发展正思维、正语、正业和正命,远离邪语、邪行和邪命。他尽最大努力,并付出足够的精进观察。该精进就叫正精进。于是心非常锐利地观察痛,这就是正念。心很好地专注在痛上,该专注就是正定。

  在他观察痛时就包括这八个圣道。因为他最终发展了八圣道,他认识到第一圣谛—苦谛的两个方面,首先看到自性,然后看到共性。他充分认识了关于苦受的苦谛。

  他不再把这个痛当成是我或我的、人或众生。他只是看它是身心的自然现象,其不断变化和生灭。执著不再生起,因为他没有把痛当成是人或众生。对痛的自性或共性的认识去除了贪爱,即第二圣谛,这是必须要去除的。由于没有执著,苦就不会生起。他体验到了苦的止息,即第三圣谛。第二圣谛是苦的原因,第三圣谛是苦的止息。这位资深比库有一把很好的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涅槃即苦的止息,是第三圣谛。这把钥匙是什么?就是痛!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如果禅修者有痛,他/她非常幸运拥有最好的开启涅槃大门的钥匙。但禅修者需要有很大的耐心,这样才能够观察痛。

  你们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人或禅修者,用痛这把钥匙证得苦的止息或解脱痛苦。我再问你们一个问题,应该去爱痛还是害怕痛?要去爱痛,你必须爱痛,这样在每一次的静坐中你都会有一位爱人相伴。

  愿你们能正确了解痛如何帮你们证得苦的止息,愿你们尽最大努力修行,证得涅槃!


{返回 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一讲 缘起(第一部分)
下一篇:开发直觉智慧 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开发直觉智慧 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二讲 缘起(第二部分)
 开发直觉智慧 第六讲 观心的重要性
 开发直觉智慧—透视身心的本质 前言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一讲 缘起(第一部分)
 开发直觉智慧 第十三讲 观智的层次
 开发直觉智慧 第三讲 四护卫禅以及指导温习
 开发直觉智慧 第一讲 实用威巴萨那禅修
 开发直觉智慧 第二讲 行禅和生活禅
 开发直觉智慧 第四讲 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禅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放生与治病原理[栏目:放生病愈]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邪见品 第二十七[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读佛经的时候不解其意怎么办?[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佛法的珍贵 二、实践的验证[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玄中寺与净土宗(悟证法师)[栏目:净土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