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七章 道圣谛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6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七章 道圣谛

  8.Idam kho pana bhikkhave dukkhanirodha-gāminī patipadā ariyasaccam‖‖Ayam eva ariyo atthangiko maggo‖seyyathīdam‖sammāditthi‖la-pe‖sammāsamādhi‖‖

  诸比丘!顺苦灭道圣谛者,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中道的内容

  中道的内容里,佛先说明八正道,后说四圣谛。因为有真正的开悟,才有八正道;有八正道,才有四圣谛,二者是不能分开的。要了解四圣谛、八正道都有世间、出世间的分别,若不能了知分别二谛(世俗谛、圣义谛),就无法了解佛陀教育众生的方便及佛所演说的甚深法义。

  【先示八正道】

  佛首先说明开悟的内容是八正道,让五比丘了解,因为他发现了「道」而离开苦行。八正道是离苦的道路,所有现在、过去、未来的佛,都是经由这条路而解脱。佛和普通的修行者不一样;我们可以借由阅读三藏经典或老师的教导,而知道八正道,但是佛陀当时并没有老师教导,是靠无量劫来的努力、磨炼,用特殊的功德彻底地投入修行,是自己发现了这条正道之路。佛不只了解四圣谛和八正道,也能方便说法,依众生不同的烦恼、根器、行为,向所有想修行的众生说明开悟的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四圣谛与八正道。依南传的看法:见道时,因为无漏智慧现起,八正道会在一个心的过程中同时出现;若只用世间智慧是无法实现见道,因世间智慧是分开的智慧,无法看到八正道同时现起。

  【后示四圣谛】

  未见道前,佛无法在同一个过程里现观所有的法,所以不能发现四圣谛;之后在现观过程,他观到四圣谛的同时生起而开悟,很快地在见道后,实现了阿罗汉果而完全解脱。南传认为现观四谛同时生起是在一个心的过程;一切有部说明见道是十五个刹那。但由于佛陀的功德已成熟,见道后很快地进入修道,以十九个刹那实现阿罗汉果。目前暂不说明,重要的是佛开示八正道后,接着为众生说明了苦、集、灭、道四谛。

  涅槃的过程。在经典里比喻涅槃是座被森林掩蔽的古老城市,然而佛陀发现了它,发现的过程就是开悟的内容——八正道。实现涅槃有二方面:一方面是对苦谛、集谛有漏法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对灭谛、道谛无漏法的了解。

  若不了解有漏法,就无法实现无漏法,所以《俱舍论》中,一切有部先说明有漏法,让我们了解智慧的所缘——五蕴、六入、二十二根等,若没有这些智慧的所缘,无法了解现观的过程;当我们对于有漏世界或五蕴有所了解后,才能了解无漏法。《俱舍论》是从〈业品)、〈随眠品)来谈有漏,谈世界的轮回转动,因为有业、烦恼、有漏法,世界就会不断地转动。能够了解世界、业、烦恼后,才能实现现观过程,才能清楚无漏法内容,就是〈智品〉、〈定品〉所言的智慧、正定,有智慧和正定才能彻底了解现观的过程。有部认为:要先现观,有智慧的了解后,再有定的了解,因正定是八正道的最后一支,解脱必须靠定的深度,而定的深度则要靠智慧的深度,两者有相互的关系。

  八正道的意涵

  【八正道即是顺苦灭道】

  八正道叫做「顺苦灭道」,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苦?苦是烦恼的果,集是烦恼的因。《俱舍论》说苦谛、集谛只是名词不同,但体是一样的,只是从因或从果说之别⑴,因为这个世间、五蕴的经验,就是苦、集谛。没有五取蕴就没有苦、集谛,有五取蕴才会有苦、集谛,假如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不知道佛所开悟的内容。所以,当佛实现中道时,即以八正道离开一切世界的苦、离开五取蕴的苦。

  【八正道即是缘灭圣道】

  苦谛叫做五取蕴,而五取蕴的因就是「爱」⑵;爱叫做「本来的缘」,假如没有爱,就没有本来的缘。《正见经》中舍利弗说明爱是世界本来的缘:「因漏之集,而有无明之集;因漏之灭,而有无明之灭」⑶。「漏」就是「爱」的意思,因有漏而有无明,此无明的缘就是「爱」,因为「爱」,使得我们看不到四圣谛、八正道。在《杂阿含经》里,提到八正道叫作「缘灭圣道」(paccayanirodhagāminī patipadā)⑷,此八正道能领导我们舍离结生的缘——爱,而实现涅槃的境界。

  【八正道即是顺行灭道】

  《俱舍论》说明了解苦谛、集谛就是「行」的了解,就是世间智慧的境界。我们要先有世间有漏智慧的了解,才能了解无漏法。所以,想解脱就要实现「无行心」,无行心就是实现无漏智慧的境界。因此,八正道可称为「顺行灭道」、「顺无缘道」或「顺无行道」,它领导我们走向「行灭」的中道。

  【八正道即是身见灭道】

  佛发现了八正道,而实现了无漏智慧的境界。若能用无漏智实现见道,就能知道有善、不善业,但已经没有作善、恶业的主人或受果报的人。为什么在无漏智慧中「主人」的概念不会存在?因为实现了无行心的境界,有了无行心才能真正了解四圣谛与八正道。因此,在《有明小经》中法授比丘尼(Dhammadinnā bhikkhunī)说明八正道叫作「身见灭道」⑸,也就是中道,亦为「无漏八正道」。为什么八正道叫作「身见灭道」?因为实现见道,在无漏智慧里就不会有善恶业的主体,或有未来要受善恶果报主体的想法,断除了身见。

  八正道的内容

  【正见】

  若要离开爱、离开本来的缘,就要用世间及出世间的正见。首先我们要用世间正见来了解四圣谛与八正道,之后才用出世正见断烦恼;若世间正见尚未成熟,就无法用出世正见。正见名为智慧,是了解八正道与四圣谛的基础。如果没有正见,如同在暗中摸象,在无明的黑暗中看不清楚真相。有正见的智慧才有光明,才能知道这是象的头、耳朵、尾巴。因此唯有靠智慧,才能了解苦、集、灭、道四谛以及八正道。

  正见是我们修道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粮,它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正见也称择法⑹,是分别的智慧。正见的作用是什么?它让我们的「想」稳定、固定在所缘。「想」能固定在所缘上,心才能分别清楚。为什么?有固定的「想」,才能够如实观。当「想」固定时才会有念,有正念才有正定。现观过程里,由于有正定、智慧,能看到无漏出世境界中八正道同时现起。在无漏定中八正道能同时现起,因为此时没有世间的所缘,就能长时间在没有烦恼的解脱境界,这就是正见的心、清净的心。

  见道前只能运用世间正见,不能用出世正见。实现见道,在第一次现观中能看到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都同时出现在出世智慧里。世间八正道则无法在世间智慧境界中同时出现,所以世间八正道没有正断烦恼的力量。在普通「定」的所缘中,如以安那般那为修行的业处,因为它属于世间所缘,不是出世所缘。因此当我们用「心」专注在所缘上,这种世间定的有漏智慧,不能领导我们朝向正断烦恼,它只能镇伏断,所以出定以后,烦恼仍会出现;唯有无漏智慧才能正断烦恼及随眠。

  佛陀在菩提树下实现无漏智慧正断烦恼的功能,因为佛的智慧种子、行为种子已完全成熟,所以佛的现观过程才能如此快速,能在见道后很快实现修道,实现无学道、无学果。在见道过程里,中道是「灭身见道」,因有无漏智才能正断身见;如果没有无漏智,就无法断身见。那么,我们就会继续收集「行」——善行、不善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动行。假如收集不善行,就会得不善果,感得愈来愈多的苦受;假如收集善行,就会得善果,感得愈来愈多的乐受;如果收集不动行,就会有很多微细的乐果,但这些都还是在有漏世间的境界。实现见道,就不会继续收集「行」,就能解脱爱、无明,实现涅槃。

  ◎世间正见

  什么是世间正见?《大四十经》说明:有布施、有世间、有前后生、有善恶业、有善恶道、有善恶业果⑺,这是世间智慧——世间正见。

  什么是世间正见、世间智慧的境界?世间正见、世间智慧是靠「行」。《俱舍论》中多处皆有说明「行」的关键在苦谛和集谛,了解苦谛、集谛就是世间智慧的境界,就是「行」的了解。

  世间正见因为有「我」的概念,所以是有漏智慧,如布施时,以为有布施的人;有作善业、不善业的主人;有未来受善业、不善业果报的主人,这种有「主人」的概念,就是世间正见。

  ◎出世间正见

  正见的境界在出世道里,就是「灭」的境界,因在见道过程中,能看到解脱境界,此时不可能有「我」作善业、「我」作不善业、「我」作不动业的概念。没有「我」的概念,就能去掉世间的所缘,就能成就出世智慧。所以,出世正见才有力量完全正断烦恼,让烦恼没有机会再出现。

  出世正见领导我们走向无漏、无行心的境界,以实现无为涅槃界(asankhāta nibbāna dhātu)。《正见经》⑻中舍利弗说明:若能实现无漏正见,就是灭身见的正见,我们才能说已经理解妙法、进入正法。什么叫「妙法」?就是十二缘起。如果能用无漏出世正见了解修行的过程,了解十二缘起的生灭,才能得获妙法的深义。实现见道后,要继续考虑、思惟缘起、苦、集、灭、道谛,才能结束苦,才能完全解脱。依一切有部的看法:实现见道的过程,就是第一*轮转的过程,说明中道,说明「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正思惟】

  平常世间或出世智慧的作用是使我们的「想」固定,才能有「念」、有「定」,才能出现智慧的光明;如果我们的「想」不稳定,智慧之光就不会明显⑼。正见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的思惟稳定,而思惟能够稳定是因为「想」稳定。什么是思惟?思惟就是「寻」,就是固定我们的心在所缘上。当我们修观或修定时,必须有智慧的所缘,「寻」在修定的过程中,就是取有关定的业处为所缘;在修观的过程,就是取名业处或色业处为所缘。有这些修习业处,寻才能稳定地在一个所缘上修习,它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分别。

  ◎世间思惟

  世间思惟的所缘是什么?《杂阿含经》说明:不害、不瞋、出离三种为世间思惟的所缘⑽。

  ◎出世间思惟

  出世间的思惟是关于出世境界、四圣谛、灭谛。有无漏思惟才能正断烦恼,世间思惟不能去掉烦恼种子,因此我们会继续收集有福行、非福行、不动行,唯有无漏智慧才能完全断「行」,实现无为涅槃。

  【正语、正业、正命】

  我们有出世正见、出世思惟,自然就有出世心,有八正道的心,自然就能断不正语、不正业、不正命。因为在无漏智慧心中,有出世心的律仪,不可能出现不正语、不正业、不正命,这是属于正断律仪。

  佛说:所有的不善戒在世间心中无法完全去除,唯有在道心、出世心中才能完全正断。所以,出世心在第一次见道后,能产生力量完全正断烦恼,因道心的功能可以自然断所有不善戒、不正语、不正命、不正业。在世间心中,因不正语、不正命、不正业的所缘不同,所以,三者会在不同境界中分别现起。在出世心中,因出世心的所缘就是无漏智慧的境界——灭谛,所以不正语、不正命、不正业无法出现;此时,心才有力量完全断除烦恼的种子——随眠。

  【正精进】

  ◎世间精进

  世间的正精进是指四种努力——四正勤,也就是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令除灭、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

  ◎出世间精进

  在出世心里,精进的所缘是四圣谛,此时心只在四圣谛上努力。因为心能在同一个目标所缘上精进,见道时心才有力量完全断除烦恼种子。什么是精进的作用?精进的作用就是让善心的心法聚生在一处;因此让所有的善法一起出现,就是精进的功能。当精进的所缘是属于出世无漏智慧,就能产生力量将道心里所出现的善法聚集、统一。所以,精进才能给善法力量;没有精进,善法就没有力量。

  出世精进的所缘是灭谛,因此有力量正断心中所有的烦恼。见道时,能断「身见、疑见、戒禁取见」三种烦恼种子;见道前,由于精进的所缘不是灭谛,因此没有择灭的功能以去掉烦恼。

  【正念】

  正念就是不让心离开、忘失所缘,让心能继续停留在我们所需要的境界。念的近因及缘是什么?「念」的缘是固定的「想」。《俱舍论》说:四念处的体是智慧⑾,而智慧的体就是固定的想。所以,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才有正念;有正念,才有智慧。

  有二种智慧的善心,若善心以世间为所缘,就没有力量完全断除烦恼;若善心是以出世间为所缘,才能完全正断烦恼。当正念在出世所缘上,正念的力量使我们不会忘失灭谛及四圣谛,因为出世的正念是靠出世正见、出世正思惟、出世正精进,而能生起正断烦恼的力量。

  【正定】

  无漏智慧是实现见道过程的基础,它的生起是靠正见。我们已经知道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都有世间、出世间的不同;而出世道中,由于道心中自然有律仪,因此正语、正业、正命会同时出现。以下说明世间正定与出世间正定。

  有出世定才会有正断烦恼的功能,世间定只能「害」烦恼,但不能正断烦恼。南传佛教用「镇伏」,一切有部用「害」。入色界或无色界定,都只是镇伏烦恼而已。如入色界初禅定只是镇伏欲界的烦恼;入色界第二禅定只是镇伏色界初禅的烦恼。世间定在三界中,只能「害」烦恼,只能离开下界烦恼;唯有出世间正定才能正断烦恼。出世定必须靠出世正见、出世正思惟、出世正精进、出世正念才能出现,佛在《狮子吼小经》⑿说明世间定与出世定的关系与差别。在出世境界中,出世正定必须与其他七支圣道同时现起在同一个目标上,才能成就正断烦恼的过程。在《有明小经》中说明正定与其他支圣道的关系:正定的资粮是正精进,正定的缘是正念⒀。

  南传佛教以三种遍知说明离开烦恼的过程,断遍知时观灭,实现见道时,能断三结——身见、戒禁取、疑;而后修道,慢慢断欲贪、瞋恚、身见、戒禁取、疑等五下分结;最后在阿罗汉果完全断除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等五上分结。

  一切有部对于烦恼的分析很复杂,在见道中要断八十八种不同的烦恼⒁,它将断遍知分为九种,即九胜位⒂,为断除三界见惑、修惑的九种智慧,假如要了解有部的现观过程,一定要了解九胜位。目前不说,先了解在见道时,才能产生智慧正断烦恼,假如没有实现出世境界,智慧就无法产生正断烦恼的功能。「智慧」并不会自己生起,会和它的朋友一起出现。实现见道时,因为出世智慧实现了出世所缘时,我们自然能离开所有「见」方面的烦恼,离开「见住」(ditthithāna),不再有不正见。

  什么是「见」的住地?南传阿毘达摩提及有八种不正见的所缘:

  ◎五蕴

  依佛教有二十种关于五蕴的不正见,如色蕴中会产生「色是我」、「我有色」、「色在我之中」、「我在色之中」等四种不正见;同样的道理,「受、想、行、识」也各有四种不正见,因此五蕴中计有二十种不正见。《有明小经》中说明:在出世正见中,这二十种五蕴的不正见能完全在见道中正断;但是世间正见由于所缘是世间五蕴,因此没有力量断除五蕴的不正见⒃。

  ◎无明

  见道不能完全去掉无明,但会断除与「见」、「疑」相关的无明。所有的有漏心都有无明,实现见道后无明仍会出现,还是有和「欲」、「瞋」、「慢」一起生起的无明,但此时与「见」、「疑」相关的无明已不再成为不正见的依地。

  ◎触

  实现见道前,以为「触属于我」,有触的基础就是「我」的存在、五蕴的存在。实现见道后,了解「触」就不再和身见、不正见一起。所以,「触」不会成为见的依地。

  ◎想

  不正见的基础是「想」,「想」的功能很重要,因为智慧要靠稳定的想。四念处的修行中,「念」要靠稳定的想,有了四念处的智慧,才会出现出世智慧。因此,四念处的修行是出世智慧现起的条件。智慧、念的缘都是稳定的想,想稳定后,智慧才有功能;如果想不稳定,智慧就没有功能作用。

  何时「想」会不稳定?当我们有戏论⒄时,「想」就不稳定。因为有戏论时,想就会扩大,这时就有「爱」的生起,心就会染着所缘,将全世界变成「爱」的所缘,于是世界就成为我们戏论的所缘。因此,修行中要特别修「念」,才有智慧的作用;而智慧的作用是「通达」,也就是「抉择」的意思。当出世智慧能通达、抉择出世所缘时,就能完全断除和不正见有关的烦恼。

  实现见道,能去掉所有和「我」有关的不正见,此时「我」的概念并非完全不出现,而是这样的想法出现时,不再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不变的「我」。

  ◎寻

  未见道前,当烦恼生起时会在心中持续很久的时间,会有后悔、难过等,因为我们以为「我」是真实存在的所缘。实现见道时,我们的粗略思惟——「寻」,已没有关于「我」的所缘,已能了知、分别「我」不是真实的所缘,心就不会在掉悔等烦恼中。因此,见道时,「寻」不再成为不正见的依地。

  ◎不如理作意

  见道后,心还是会出现贪、瞋等不如理的作意,但此不如理的作意,已经没有真实存在「我」的概念。因此,见道时,不如理作意也不再是不正见的基础。

  ◎外教善知识

  外教善知识认为有「我」的存在,但见道后,了知「无我」,不再有「我」的概念。所以,不再依靠外教善知识的引导。

  ◎异声

  见道时除了佛教以外,已不再相信其他所有异教的书、理论、说法、声音等。因为已经在见道时看到解脱的所缘,所以不会相信和「我」有关的言论。

  八正道有世间、出世间的分别,要想断除和不正见相关的烦恼,先要有世间八正道的修行,之后才能用出世八正道完全正断烦恼。

  三种遍知

  关于南传佛教的看法,离开烦恼的过程,是三种遍知(pariññā)的过程,唯有以「三遍知」透彻了解五蕴等名色法,才能断除对名色法的贪爱而灭苦。此是「道谛」的精髓。

  【知遍知】

  「知遍知」称为智慧所缘,所缘是苦谛和集谛。苦谛就是名色的分别,唯有了解名色——具「名色分别智」(nāma rūpa paricchedañāna),才能实现智慧的境界。但了解名色还不够,还要了解名色间的缘起,才能了解智慧,才能知道真正的缘起,「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ñāna)就是了解名色和它们之间的缘起,也就是了解苦谛和集谛,这就是智慧的境界。假如没有智慧的境界,就无法成就观的过程。

  【审察遍知(度遍知)】

  如果了解名色及其缘起,才会产生智慧而能检查不断刹那的生灭,此为洞察智慧。依照所要思惟的所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的道理,观它们的刹那生灭,称为审察遍知。如果有审察遍知,且继续用功思惟,就能用世间智看到刹那、刹那的生灭。例如以「身体」为思惟的所缘,在审察遍知下,会看到身体的生灭愈来愈快,最后我们看不到「生」,只会看到「灭」。如果能实现世间观智,就能观到灭,看不到生,而我们的智慧也会在这个阶段增加,渐渐地以此世间智慧来离开烦恼。

  【断遍知】

  断烦恼的过程有其次第,先用世间智慧观灭而实现世间最高的智——行舍智,有了行舍智,才有实现出世道的可能;若没有行舍智,就无法实现出世道。行舍智已能离开烦恼,但仍不够力量完全断除;若要完全断烦恼,必须断最麻烦、最有力量的烦恼——身见,断了身见才不会受深重烦恼的压迫。假如我们不想受深重烦恼的压迫,应该实现见道。实现见道前,要依行舍智继续努力地观世界生灭的逼迫,由于此时心已经很敏感、够发达,世间智慧也已成熟,心就会朝向新的境界——即出世境界。这个过程好像过去出海旅行用帆船,当时技术还不发达,水手要知那儿有陆地,就带只乌鸦在船上,让牠吃好东西。当船航行在大海中,乌鸦就停在船桅上;如果乌鸦看到新大陆,就会飞离开船,飞走后若是没有看到大陆,牠会再回来船上吃东西,让水手照顾牠。之后,不断飞绕几次,如果乌鸦确实看到陆地,就会直接飞向大陆不再回来⒅。

  同样的道理,假如我们继续实现世间最高的观,继续思惟无常的逼迫,心会一次次地回绕,若心看到出世所缘,就实现见道,不会再回来世间。当心转向解脱的所缘,首先会实现道心——道智,之后就会有道果。实现出世境界,这个过程如同入禅定,不过实现禅定要一、二或三个小时,但出世道果定只要二个刹那⒆。

  圣人和凡夫的差别在哪里?唯有圣人才有证入道果定的经验,当看到出世的所缘,知道了解脱的境界,由于果定的力量很强,就能随其意愿定在涅槃里。此时,果定并没有和道心在一起,果定和禅定一样能停留较长的时间,圣人若有需要就能长时间定在这个所缘上。如果圣人要更彻底地断烦恼,就要继续思惟无常的逼迫;此时,他能用世间智,也能用出世间智。如果没有实现见道,就只能运用世间智而已。

  结说道圣谛

  道谛有世间与出世间二方面,世间道谛无法完全断烦恼,而出世间道谛里所运用的智慧及定,才有力量完全断除烦恼。为什么?因它以灭谛为所缘,所以能够运用出世智慧去除烦恼。

  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正断,必须了解出世道谛。在出世智慧中,我们的定、正念、精进、智慧,都是在同一个目标——实现四圣谛上,因此有力量正断烦恼。由于见道前,不能生起出世智慧,所以无法完全断烦恼。唯有解脱所缘出现时,能同一心努力思惟无常,心才会朝向涅槃、朝向出世境界。依南传佛教,这是在一个心的过程中。实现「道」的过程,如同入禅定一般,入禅定前要先害烦恼,才能进入禅定的境界;同样的道理,实现涅槃之前,也要先断烦恼,才能朝向出世境界。

  【注解】

  ⑴「应知此中果性取蕴名为苦谛,因性取蕴名为集谛,是能集故。由此苦集因果性分,名虽有殊,非物有异。」《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2〈分别贤圣品〉,《大正藏》册29,页114上。

  ⑵「……五种蕴是苦也,此谓苦。复次,如何是苦之集?曰:其渴爱也,彼更引导于存在,而伴喜贪,彼于此而为享乐者也。……」《中部经典一·正见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62。

  ⑶「……因漏之集,而有无明之集;因漏之灭,而有无明之灭。其八正道者,是达无明灭之道。……」《中部经典一·正见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71。

  ⑷《杂阿含经·第四八一经》,《大正藏》册2,页122下。

  ⑸「云何为世尊所说之自身灭道耶?……此八正道,即世尊所说之自身灭道也。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中部经典二•有明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20。

  ⑹指能善用智慧,选择、分别诸法而趣入正道。

  ⑺「有施,有供养、牺牲,有诸善行、恶行业之异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诸化生之有情,于世沙门、婆罗门之正至、正行、有自通达、证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说。诸比丘!此是正见之有漏而有福分,有持依果者。」《中部经典四•大四十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56。另可参阅《中阿含经•圣道经》,《大正藏》册1,页735下。

  ⑻见《中部经典一·正见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60-72。

  ⑼修习止观时,会产生光明,止禅心及观禅心愈亮,光就愈亮。此光明可照见名色法的自相与共相。参阅帕奥禅师着,《智慧之光》第二章(马来西亚:2003年,第三版)。

  ⑽《杂阿含经》「何等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谓正志出要觉、无恚觉、不害觉,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大正藏》册2,页203中。

  ⑾「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阿毘达磨俱舍论》,《大正藏》册29,页132中。

  ⑿见《中部经典一·狮子吼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87。

  ⒀「得心一境性是定也;四念处为定之相也;四正勤为定之资具也;彼等诸法之练习、修习、多所作,是定之修习也。」《中部经典二·有明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21。

  ⒁见道所灭的根本烦恼,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利使」和贪、瞋、痴、慢、疑「五钝使」,在见道时观欲、色、无色三界的四谛,所断的见惑各有不同,共计八十八种。

  ⒂「诸断总立九种遍知,谓三界系,见谛所断烦恼等断,立六遍知,所余三界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三遍知。且三界系见谛所断烦恼等断立六云何?谓欲界系初二部断立一遍知,初二部言即显见苦见集所断。次二部断各立一遍知,次二部言显见灭道断,如是欲界见谛所断烦恼等断立三遍知。如欲界三上界亦尔,谓色、无色二界所系,亦初二断一二各一合三,是见苦集见灭见道所断法断合立三义,如是名为三界见谛所断法断六种漏知。余三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三云何?谓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一遍知,应知即是五顺下分结尽遍知,并前立故,色界所系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一遍知,应知此即是色爱尽遍知,无色界系修道所断烦恼等断立一遍知,即一切结永尽遍知,此亦并前合立一故,如是名为三界修道所断法断三种遍知。以何因缘,色、无色界,修道所断烦恼等断,别立遍知,非见所断?以修所断治不同故,如是所立九种遍知。」《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1〈分别随眠品〉,《大正藏》册29,页112上-中。

  ⒃《中部经典二·有明小经》,《汉译南传大藏经》,页19。

  ⒄戏论:指与贪、见、慢相应之种种言谈活动。因不与道相应,不能增进善法功德,当尽量避免。

  ⒅《清净道论》,页678。

  ⒆出世定就是果定,就是道果定,入果定者即是圣人。出世境界里的果定只有二个刹那,但圣人什么时候想入定或入定多久,都能随其意愿而入果定。入果定的过程如同以安般念为所缘入禅定一般。果定是以涅槃为所缘,此时不是属于见道或修行、断烦恼的过程,只是定在出世境界里以体验涅槃之乐。如果要断烦恼,必 须要继续地观无常、苦、无我,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


{返回 性空法师(Ven. Dhammadipa)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八章 三转法轮
下一篇: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六章 灭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八章 三转*轮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十章 问答辑要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四章 苦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六章 灭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推荐序 自序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五章 集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七章 道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九章 结说四圣谛
 四圣谛与修行的关系 第三章 中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64.问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萨道,亦得至涅槃,复何用出家戒?[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什么是真正的参学?[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真念佛人,用不得禅门知识开示[栏目:张秉全居士]
 生命是一条无尽的长河[栏目:明奘法师]
 普照寺简介(碑文)[栏目:陈星桥居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不举什么样的众生过,不犯轻垢罪?[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5)[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安居讲法第三十讲[栏目:智海法师]
 精气神与化身的关系[栏目:万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