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一章 如实观察无常
 
{返回 黄威南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52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一篇 认识无常

第一章 如实观察无常

  ⊙一切万物无常存者,此是如来末后所说。

  —长阿含

  「这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可能长留而不改变的。」佛陀曾经这样宣说。这句话出自长阿含经。据说这是佛陀临进入般涅槃时给予弟子们的最后一次教诲。在佛遗教经中也有着类似的纪录:「... 世间一切会移动和不会移动的法,都是会败坏的,有着不固定和不安稳的现象。」作为众人导师的佛陀也无可避免地必须面对无常的现实,同时更在他本身将要入灭(去世)之前的最后一刻再一次强调这个事实。这使得那些企图依赖佛陀的「庇佑」而免于无常、免于生老病死的弟子们的美梦全部粉碎。

  正如前言所提到的,无常的现象恒常存在于这个世间,是你我都拥有的生活经验,也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常识;但是为什么我们却盲无所觉,并且从来不曾对无常的变化有所警惕呢?这都是由于我们总在一厢情愿地「认为」变化不会这么快发生,或者盲目地迷信有某种超能的神秘力量可以留住一切我们所贪爱的事物。

  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从来都不曾正视我们所面对的世间和存在其中的种种现象。因此,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会对无常的现象作一番真实的观察。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身体将会衰老,将会染患种种疾病,在受到刀砍火烫时会受伤、会痛楚,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而终将渐渐步入死亡。在这之后,尸体将被埋进土里,就像是一块木头那样,再也不会说话、不会看东西、不会移动,全身冰冷而僵硬,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情了。最后,尸体还会腐化、朽烂,成为一堆泥土。

  从上面的说明中,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并没有可以使自己的身体永远不会变化的控制能力。而事实上,这种情况不仅是在死后才这样,即使在活着时,我们也必须面对这种无常变易。

  从出生到成人,这种长大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想要便可以做到的。身体的茁壮成长必须依靠营养的补给、水分、运动等许多条件。唯有当所需的条件都具足时,「长大」才会变成事实。随着这些条件的不同,每个人的成长情况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营养不良。

  我们的身体是由:头发、毫毛、指甲、牙齿、皮肉、筋骨、骨髓、五脏、肠胃、肋膜、痰脓、血汗、脂肪、尿液等等器官和分泌液所组合而成。另外,我们还需要食物燃烧产生的热能和吸入足够的氧气。归纳起来,组合成一具躯体的元素不外下列四种:1、固体2、水分3、温度(热能)4、气体。这四种元素在佛学的专门术语中叫着「四大」。就是这四大元素的和合在维持着人体的存在。

  当这四大元素的和合处在一种适当的情况中时,我们的身体就很健康。一旦四大失去调和,人就会生病。四大过度的失调将会使病势加重,甚至最终将导致死亡。人一死,四大元素也就随着分解、散灭了。温暖的躯体失去了温度,火大散灭了;血液、尿液和唾涎等各种分泌液将凝结而不再流动,水大干了;风大也将随着呼吸的停止而消散得毫无踪影;剩下那由筋骨和皮肉等所组成的地大也将腐化而磨灭。由于四大的消散,人的精神作用失去了依持,也就随之而消失。

  从中我们将可发现,人的身体是由种种元素所组合成的,一旦少了其中一个条件,人也不再成其为「人」了—你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地大:筋骨、皮肉的「人」吗?或者一个完全没有温度的「人」?一个少了某部分「地大」的人,我们称其为有所残缺的人;一个体温过高或过低的人,必定是个有病的人。至于完全失去其中一个元素的人,则必是一个死人了。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这么说:身体的无常现象是出于各种条件(元素)的增减、组合或消散所造成的。

  类似的情况是否也同样发生在我们的精神作用上呢?我们的情绪、记忆和意志是否一成不变?或者,也是无常而不会永久保持不变的呢?

  ◆喜怒哀乐

  人的情绪是起伏而多变的。当所处的环境或所接触的人符合己意时,我们的心情也就显得十分愉悦、畅快。一旦遇到的人、事,都和自己的心意背道而驰时,我们就会觉得愤怒、不满或者难过、失望。

  究竟我们的喜怒哀乐是如何产生的,情绪起伏不定的无常现象又是什么因素所造成的呢?

  所谓情绪,就是身体感官和外界的事物接触到而激发起的种种感觉;也就是感受。我们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大脑来和外界产生联系,接受种种事物的刺激,从而引发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和无好无不好的感受。

  当眼睛接触到色彩或光线时便产生视觉;耳朵和声音接触时产生的是听觉;鼻子接触种种气息则产生嗅觉;舌头接触味道产生味觉;身体(皮肤)接触外界而产生触觉;大脑(心)通过感官接受外界的种种刺激而产生思想、记忆等心理作用。

  感官和外界的接触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方向、对象和环境的不同,我们所接受的刺激也有所不同,产生的感觉也就随之而转变了。这种变易的现象,就是无常。所以说,人的感受和情绪也是无常的。

  当眼睛接触到令我们感到「舒服」或愉快的色彩或光线时,我们会说:这是美丽的、漂亮的;当某些色彩或光线让我们产生「不好」的感觉时,我们则会说:这是难看而丑陋的。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与外界的接触上。感官不停地给我们的「心」输送不同的数据,因而产生喜欢、讨厌和无所谓等不同的情绪。我们喜欢美好的感受、厌恶甚至憎恨不好的感受;对于不好不坏的感受,则迷迷糊糊,不知道是该吸引或该排斥。当美好的感受消失时,一种新的感受又产生了 —我们会觉得若有所失。这种「若有所失」的感受使我们产生了悲伤的情绪。原先的美好感受被「失去」这种不好的感受所替代;而当我们失而复得或者又接触到一个新的、美好的事物时,同样的程序将循环一次...这就是喜怒哀乐的真相。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这种「感受的循环」一直不停地在我们身上发生着,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循环变换得太过频繁时,我们便说:这个人很「情绪化」。

  事实上,我们之中又有那一个人不是情绪化的呢?我们都被情绪所支配、控制,被它牵着鼻子走。只是有些人情绪的变化没有那么频繁,感觉上「好像」是「不情绪化」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笑话:某个年轻男子在路上看到了一个漂亮的少女,于是他的眼光被吸引过去了。他的视线就这样不由自主地逗留在少女的身上,不舍得移开。以致到最后,整个人掉进路旁的水沟里。

  这似乎只是一个无聊的笑话,但真实的情形却是:这个笑话几乎每天都发生在你我的身上。当我们接触到美好的事物而产生愉悦的感受时,我们总会对这美好的感受不停地「追逐」下去,渴望它能够一直延续下去。以致最后掉入了烦恼的沟渠里。

  ◆从「以前」到「未来」

  佛陀曾经以一只猴子来形容人心的善变。我们的心意就像一只在树林里跳来跳去的猴子一样,一下子抓住这棵树枝,一眨眼又抓住另一根树枝跳到别棵树上去了。我们的念头不就是这样子吗?这会儿想着:嗯,今天早餐面包所涂的果酱还蛮好吃的;一会儿却又想着:明天要和朋友一块儿去看戏,该穿那套衣服才好?再过一阵子,我们可能又坐在那儿发着「如果我有一百万...」的白日梦了。

  人们总是生活在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幻想中;一方面思念着已经成为往事的种种过去,一方面却又担忧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

  我们总是说:「唉,如果当时...」或者「早知道的话,我就...」再不然就是「万一...怎么办?」年纪大的人喜欢「想当年」,年轻的人却忧虑将来。一颗心就这样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回徘徊,以致蹉跎了光阴却从来没有珍惜过任何一个可以被创造「可能」的现在!

  其实,时间就像一道河流,如果你不能配合流动的水势,掌握每一个「动点」的话,那么你就很快会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了。

  从「以前」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时间是一串连续不断的流动:「现在」曾经是「以前」的「未来」;而「未来」也终将成为「现在」,随着再成为「过去」。我们将时间划分为三个时式:过去、现在、未来。如果以年分作单位的话,就是去年、今年、明年;以月为单位的话,那就是上个月、这个月和下个月;以秒作单位...如果我们不断把时间的单位缩小的话,我们将会发现,时间其实是从来都不会固定在某一个点上的;它只是在不断地流过去、流过去...

  事实上,时间的定义只是:生灭、生灭、生灭、生灭... 的连续循环。不是吗?如果说一个人有七十岁的寿命,也就是说他拥有七十年的时间。在这里,时间只是一个单位,用来测量生与死之间的差距。我们以日出(生;出现)和日落(灭;消失)的生灭过程来名为一个白天。这也就再一次说明了时间,只是一个假设,用来标志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对无常现象作一番测量。

  所以,「过去」这个时式所标志的都是一些已经「灭」了、消失了的事物;而「末来」却是尚未「生」的、出现的事物。不管是已经消失的或是尚未发生的事物,都同样是无从捉摸的。那么,单凭想象去臆测那又有什么意思呢?眷恋从前并不能令往事重现,欣求未来也不见得就能得偿所愿。唯有当前一刻才是触手可及的。

  你是不是真的能够看清过去、现在、未来的急速交替呢?你是否懂得在「此刻」一旦成为「过去」时,不拖泥带水地将「它」放下呢?

  一个只愿缅怀往事或者对未来作种种妄想的痴人就好比一个脚步向前,却频频回顾背后,或者眼睛望到了天边,却看不清面前的路面的人。这样的一个痴人早晚会踩错果皮,跌得个焦头烂额;又或者一脚踩进面前的深坑!

  ◆思考、决定;判断、经验

  每个人都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当我们遇到某件事物时,首先,我们将通过种种感官去感知它;在感官与外界的接触中,将产生好的感觉、不好的感觉或无好无不好的感觉。之后,我们会进行思考,然后做出决定。比方说,我的手碰到了一盆热水,产生了「热」的感觉;这时,我便会想:「好热啊!我不喜欢热,我要避开它。」于是,便有了决定;这个决定的意念就是我们的意志。接着,我就会根据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适当的判断:「这热是从水传来的(认识),那么,让我把手抽离水中吧!(判断)」而这种判断将在我们的心中留下痕迹,成为一种经验。

  不管是思考、意志、判断或经验也都是无常的。我并不是每次一碰到热水就会把手抽开的。如果是在一个刮大风、下大雨的冷天,说不定我就会这样想:「好热啊!但是这让我觉得很温和,我喜欢热,我要把两只手一齐放进去。」这样一来,我就会作出不同的判断而得到不同的经验了。

  所以说,思考、意志、判断和经验等心理作用,和我们的身体或感受一样,是会随着外在的条件和环境以及个人各别不同的情况而改变的。

  可叹的是,许多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一旦某件事情在他的经验中反复出现多次之后,他便会开始觉得,甚至认定这个「经验」是固定的、不会改变的。他会说:「一定是这样。」或者:「一定要这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固执、死板的人。

  由于他对无常的真相没有清楚、明确的认识,而导致他思想上的「死角」(或「盲点」),因为他不知道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没有固定不变的,而依赖记忆中的惯性思维来面对相似却不同的事物,致使他无法理智地观察所面对的事物,活用经验,调整作法。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观察无常以认识无常的重要性。对于无常现象的认识将帮助我们更认识自己,也更认识这个世间:从而学会如何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种种问题的方法。


{返回 黄威南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二章 无常的性质
下一篇:情到深处人孤独 前言 什么是无常?
 情到深处人孤独 读后序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一章 如实观察无常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六章 如何在无常中从容成长?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五章 如何在无常中相爱?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七章 无常的自由气息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十章 杂阿含经中的譬喻
 情到深处人孤独 前言 什么是无常?
 情到深处人孤独 后记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二章 无常的性质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八章 「看见」无常—开启智慧的无常法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册 上士道 学习四摄[栏目: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
 福德日记 作者序[栏目:福德日记]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十五集[栏目: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信心的感应[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安分守己就幸福[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五]
 人间佛教的经证 致富之道[栏目:人间佛教的经证]
 一代高僧——正果法师[栏目:净因法师]
 不许为师[栏目:禅话禅画]
 佛识慧集 <六二>痴爱俱染[栏目:佛识慧集]
 重要的历史经验:强化寺院和僧团教育(孙昌武)[栏目:佛教与教育]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