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排除学佛中的弊端
(上师2005年5月2日在白塔寺开示摘录)
一、怎样摆正学佛中的位置
1、认识佛教中教理与事修的关系,对寺院、经书、佛像、仪轨的认识
A、在佛教寺院中,一般分为信仰型、朝拜型、仪轨型、教学型等内容。信仰型寺院一般指代表佛教形象而没有具体佛事内容(如庙会、特色性的佛事活动),只作为参观和进香的地方。朝拜型寺院是指有具体的朝拜内容,有大型的庙会、供信众朝圣进香、许愿、企求平安吉祥、福寿安康的精神寄托场所。仪轨型寺院主要是以做各种佛事活动和法仪以顺应众生愿望的场所,如以做普佛、放焰口、供天作法为主的寺院。教学型寺院是体现佛教的真精神、是以佛教教化众生、培养僧材、讲经说法、弘宗演教的佛教圣地。综上所述的几种佛教类型在我国各地都普遍存在。
B、佛教经书有三藏十二部之多,它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他的一切经的内容,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我们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对我们学佛人来说,要把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三千八百多卷全部学完,就是穷尽一生的精力,都未免能做到。至于哪一部经书好,每种经书都有详尽的注解和说明,几千年来,祖师大德们分别加以注释:我们应根据自己的资粮和缘份选择性学修,方能达到目的。寺院的佛像,由于地域和历史原因,各地的佛像皆因传承、教派、区域、风俗而各殊,内容和形像大同小异。
至于仪轨,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教法和仪轨,在此不予一一概述。
B、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佛教的一切经典都是指导我们修行的基础,但有了这些基础,我们若不如法习修,对修行人来说是没有结果的。
二、依教奉行,不离根本
A、依师说,不听旁说;以师见,不听旁见。
在皈依授法后,依止师说如是习修,坚定不移,专一精进,方可成就觉果。对旁人的说教解释,只可作参考,取益处作加行而不能离师教而信旁言。
B、离师无法,离法无果。
对于依止上师学法后,一切修行都应在上师的指导下进行,离开上师的教导而偏信旁人知见,轻师慢法,离经叛道,从古至今都无一人成就,关于佛教中所述五十三参的说法,只能是参学参考,但自始至终不能脱离根本上师和根本学修的规范,否则,穷通万法,终不得究。
C、善心与菩提心。
发心向善、修桥铺路、布施六度,可利于民众他人,可积人天善报,与菩提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
《大日经》将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践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也是一切法的根本。菩提心,就是圆满无上的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之上的,又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两者的统一体。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一般菩提心分为三种:一、愿菩提心。二、行菩提心。三、胜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