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念死无常
日常法师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3378


下士道 - 念死无常
p. 74

※﹝第二、正取心要分三:①于共下士道次修心,②于共中士道次修心,③ 于上士夫道次修心。初中分三:①正修下士意乐,②发此意乐之量,③除遣此中邪执。 初中分二:①发生希求后世之心,②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对道的总体认识清楚以后,接着进一步要趣入细部,也就是第二正取心要所要讲的内涵。透过前面的总体建立,我们已经晓得,要达到成佛必须从下士开始,然后中士再到上士,循着这个次第渐进。下士又分三部分:第一是正修下士意乐,我们内心的认知及心理状态要改变,第二说明修这个意乐必须达到的程度;前者是讲质,后者是讲量。第三「除遣此中邪执」是令我们避免或去除错误。简单说个比喻,我们每天要吃饭,烧饭时要注意几件事,第一个需要米,而且一定要拿到足够的量。所以第一质要对,第二量要足够;第三是预防里边的错误,例如稻田里长了很多稗子,稗子跟稻子长得很像,往往会分不清楚。或者有时吃饭会咬到小石子,因为混在白米里边,你看不见,诸如此类的很多错误,我们要把它去除。修行也是一样,所以下士分成三部分,照着次第来说明。

第一是正修下士的意乐,这个「士」跟世间的无知之士有个根本的差别,现在一般的人都是只图眼前这一世的安乐,学佛法的人不一样,我们要努力的是未来,不是这一世。简单地说,这是因、果的必然性,我们了解之后,真正重要的是种因,眼前现起的都是果,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真正要改变是在因地当中,现在努力种因将来自然感果。因此现在我们跟随佛菩萨以及祖师们的引导,真正了解世间的真相之后去修行,从下士或者共下士开始,第一是修意乐,要改变内心当中只求现世之心,转成希求后世;第二部分依止后世安乐方便,了解了以后,重心是从果认得因,依止使得我们后世得到真正安乐的正确方法。

※﹝初中分二:①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②思惟后世当生何趣二趣苦乐。初中分四:①未修念死所有过患,②修习胜利,③当发何等念死之心,④修念死理。 今初﹞

怎样才能生起希求后世之心呢?第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我们没办法长久住,一定要死的,这一部分就告诉我们要修念死。这又分四点来说明:第一是「未修念死所有过患」,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念死呢?此处告诉我们不修念死,有什么害处;第二「修习胜利」,反过来说,修了念死有什么殊胜的好处。《广论》上说的胜利,不是指打仗打胜了,而是说最殊胜的利益,这个胜相当于前面所说的大,是绝对的而非相对的。晓得了不修的害处及修了的好处,那要发什么样的念死之心呢?如果我们不懂内涵,念死会念错的,所以先说明要什么样念死的心才对。最后再告诉我们修念死的方法、轨理。

【如是于其有暇身时,取心藏中有四颠倒,于诸无常执为常倒,即是第一损害之门。】

要修行先要依止善知识,这是外缘,而我们必须得到暇满的人身,要内外配合。我们所忙的事情当中,有很多是虚假的,或不重要的,得到了暇满人身真正该做的是「取心藏」,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不要说一般的人不知道,就算我们跨进佛门了,仔细想一想,心里面真正缘的,到底是应修的心要,还是在空忙。这不是从事相上看,而是在认知上面。比如拜佛,有人说拜佛会健康,只是为运动而拜,那就完全错了。又如吃饭,修行人如果只为了口腹之欲而吃饭是不对的,但是修行必需藉重身体,所以吃饭时要食存五观,「为成道业,方受此食」,如果你能够存着这样的心去吃那就对。修行人做任何事情,内心要怎样才是跟法相应?修行过程当中的中心是什么?辅助的是什么?这些都是在「道总建立」和「正取心要」里告诉我们,这才是我们得到了有暇身,应该真正努力照着去做的精要。

在整个修行过程当中难免会有错误,原因是由于我们认知的颠倒,而最主要的颠倒有四种──常、乐、我、净。首先我们应该认识的就是世间的真相,佛告诉我们世间的真相是苦谛,真真实实是苦的。为什么是苦的呢?因为是无常的。真正进入修行,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三十七道品当中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总把身体看成是干净的,其实这是最脏的东西;然后我们所贪图的快乐的感受,实际上都是苦的,这到后面会细说,所以这里不讲。四颠倒当中,最严重、也是我们应该先对治的,就是执「常」的颠倒。明明世间是无常的,可是由于我们无知,执着它以为是常的,这是第一个颠倒,这就是损害我们最严重的。

【其中有二,谓粗及细,于其粗劣死无常中,分别不死是损害门。此复仅念今后边际,定当有死,虽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临终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终执不死方面。】

无常有两种,一种是粗的,一种是细的。粗的无常是我们看得见的,例如这个身体是会死亡的,是会变坏的。细的无常是心理状态,四念处当中有观心无常,现在并不马上去观,但是我们了解心的特征是刹那生灭。刹那并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时段,实际上这是形容它永远在生灭变化当中,根本找不出任何停住的时段,这个才是真正细的无常相。现在我们只讲粗的,先有了粗的认识,照着去修行,一定能够步步深入,体会到细的。粗的无常就是我们的死亡,平常因为颠倒不了解,总以为我们是恒常不变的,也不会想到死,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损害。

我们会说:人人都会死啊!哪有不知道的!但这样不算念死。虽然知道人生最后的结局一定要死,但是实际上我们平常每天都不会想到会死,即使老了或生病快死了,心里面还是不会想到会死,总是执着「今天不会死」,这就是我们平常的实际状态。想一想我们好像并没有执着不会死,可是都很执着眼前的快乐,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今天不会死」这个常执的缘故,所以它对我们的伤害是很大的。

【若不作意此执对治,被如是心之所盖覆,便起久住现法之心。于此时中,谓须如是如是众事,数数思惟,唯于现法,除苦引乐,所有方便,不生观察后世、解脱、一切智等大义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设有时趣闻思修等,然亦唯为现法利故,令所修善势力微弱。复与恶行罪犯相属而转,故未糅杂恶趣因者,极为希贵。】

心中执着不死的这种习惯性的颠倒,如果不去对治改变它,自然还是被这个颠倒心所引导,结果把应该认识的都盖住了,因此我们总觉得好像可以永远安住在这里。由于这一种心理,会希望住的地方要舒舒服服,觉得这个不好就换一个,一天到晚都是忙这些生活上的事情,我们起心动念数数思惟的,就只有眼前的快乐。要特别注意,这数数思惟是个关键问题,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业是决定一切的,造业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思,思是业的主宰,因此如果平常不断地去想怎样使生活改善,怎么让钱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都是忙这些名利,不会想到后世,死的时候会非常后悔。事实上我们真正要求的不是现世,而是后世。

修行人要思惟观察:怎样才真正能够种离苦得乐的正因,达到解脱乃至于究竟成佛。我们该求的分成三部分:第一、希求后世安乐,就是现在种乐因,将来得乐果,这是增上生;第二是得解脱,因为增上生也不究竟,故要跳出生死轮回;第三、跳出生死轮回也不圆满,所以要成就一切种智。这才是我们该要的,也才有真正绝对的意义,然而由于执无常为常的颠倒,偏偏只忙眼前的安乐,不会动脑筋想办法去修行。即使有时候也会生起想要修行的心而去闻思修,但是目标还是为了现世。我们现在很多人由于常颠倒没有破除,被它所覆盖,即使修行仍旧是为了现世,所以修善的力量很弱,而且还夹杂着其它的罪恶业,能不混杂恶趣因而纯粹修善的,实在非常少,这就是没有念死很明显的过患。

【设能缘虑后世而修,然不能遮后时渐修延缓懈怠,遂以睡眠昏沉杂言饮食等事,散耗时日,故不能发广大精勤,如理修行。】

就算能够想到后世安乐而修行,也只是三分钟热度,时间久一点就慢慢地塌掉了,总是拖延懈怠,不好好认真地修,不是想睡觉就是散心杂话,或为饮食而忙,不能策发广大的精勤,如理修行,于是就毫无意义地把最珍贵的暇满人身消耗掉了。

【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诳故,遂于利养恭敬等上,起猛利贪。于此障碍,或疑作碍,起猛利瞋。于彼过患蒙昧愚痴。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诸大烦恼及随烦恼如瀑流转。】

这就是执常的过患。由于我们不知道无常的特点,被「常」的颠倒所蒙蔽,以为可以恒常住在世间,所以就对名闻利养这些东西生起很强盛的贪心;万一自己得不到,被别人障碍或者怀疑别人障碍,便生起强烈瞋心;这些对我们有绝大的害处,而我们对这种种的害处却蒙昧愚痴,看不见真相。对自己的长处,就生起猛利的我慢,处处瞧不起别人。贪、瞋、痴、慢、疑都是根本烦恼,由于这些根本烦恼,下面嫉妒等随烦恼就跟着来了。在法相上把烦恼分成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贪、瞋、痴、慢、疑、不正见,不正见分开来又有五种,下面会细说。由根本烦恼所引生的叫随烦恼,随烦恼有二十种,分大、中、小,这里就不细说,诸位如果要了解,可以去看唯识法相、百法明门,上面有很明确的说明,后面在中士的地方也会讲一些。

【复由此故,于日日中渐令增长,诸有胜势,能引恶趣猛利大苦,身语意摄十种恶行,无间随近,谤正法等诸不善业。又令渐弃能治彼等,善妙宣说甘露正法,断增上生及决定胜。】

又因为被种种的烦恼所使而造恶业,由于烦恼跟恶业每天不断地增长,将来一定会在三有当中感果。所以总说「诸有」,这个「有」就是我们轮回生死的因,也就是十二因缘当中的「有支」。我们由于颠倒,明明是无常的,却执着为常,所以不会如法去修行,由烦恼所使而造种种恶业,造了业,就会感得生死轮回的果报,这个叫「有」。这里为什么不讲十二因缘当中的「有支」而讲「诸有」呢?因为三界轮回有各种名称,或者叫「三有」,或叫「四有」、「九有」、「二十五有」,这里不细说,眼前我们也没有了解这个的必要,诸位如果将来深入的话,对这些都会有正确的认识。

由于被烦恼蒙蔽,以致我们造了在诸有轮回生死的业,这是很强盛的力量,由于这股业的力量,一定会引发将来感生恶趣,受猛利的大苦。由于烦恼的驱使,我们身语意不但会造十恶业,也会趋近造作「谤正法等诸不善业」。正法告诉我们世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可是我们现在颠倒了,坏的(恶业)拼命造,好的(正法)反而舍弃它。好的方面是我们应该照着这个正确的方法去做的,这个正确的方法另外有一个代名词叫做甘露。甘露是不死之药,在世间是不可能有甘露的,实际上只有佛法才能够使我们真正从生死轮回当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称它为「甘露正法」,这个才是好的、妙的。修学佛法,我们才能够获得增上生跟决定胜,这个最殊胜的命根。可是现在由于常颠倒,把这个唯一能对治烦恼及业的正法放弃了,这是多么地可惜,这都是不念无常的过患。

【所有命根遭死坏已,为诸恶业引导,令赴苦痛粗猛,炎烧非爱,诸恶趣处,何有过此暴恶之门。】

我们现在得到了这个前世造善净之业所感得的暇满身,应该好好地努力,但是我们却被常颠倒所蒙蔽,所以造了在诸有轮回生死的业,如果增上生及决定胜的命根一旦断了,就会被这一生所造的恶业牵引到三恶道中。「炎烧非爱」是形容地狱里的极端痛苦,绝对不是我们喜欢去的。所以说「何有过此暴恶之门」,再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了。所以修行的第一步应该了解无常,古人也一再告诫我们「痛念无常」,不但要念,而且是要痛念,因为当我们感觉到痛的时候,就会逼迫我们,不痛就不会有逼迫感;如果我们真正了解无常的话,实际上这的确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平常有很多痛苦的事是痛一下停一下的,但是无常从来没有停过,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现在被常颠倒盖住了,如果不努力的话,还有比这个更严重的吗?

【《四百论》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若安然睡,岂有暴于此。」】

《四百论》这个偈是说,三世当中根本没有人能作得了主的,只有一样东西可以作主──「业」。在生死轮回当中,唯一能主宰的是业,而业是每个人自己造的,一切都是业所感的。所以这里告诉我们,世间是个无常相,而唯一能作主的是业,业又是我们自己造的,所以「自死无教者」,业缘成熟时,死主不请自来,不受任何人的命令或教唆。我们得到了暇满的人身,真正唯一该做的就是好好努力修行,现在我们居然不去做,还高高兴兴地吃饭睡觉,天下再没比这个更糟糕的了。如果能真正了解这一点的话,就不会再追求世间的东西。就世间的享乐而言,现在我们是进步了,但以佛法来说是彻底的错误,不过这是以深一层的概念去看,一般世俗不大容易了解。

【《入行论》亦云:「须弃一切走,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作种种罪恶。」】

《入行论》也说一旦无常到来的时候,没有一样东西保得住的,所有的东西都要舍弃,但是我们并不了解,因此一直忙世间的事情,爱的就贪,不喜欢的就瞋,而造种种恶业。这里引用祖师、佛菩萨的论,重新再点醒我们,不修念死有这么大的害处。但光知道不修念死的过患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了解修念死会产生什么效果,修念死是有好处的,而且是绝对的好处。

【第二、修习之胜利者。谓若真起随念死心,譬如决断今明定死,则于正法稍知之士,由见亲属及财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运遮彼贪爱,由施等门乐取坚实。】

现在看修念死无常有什么好处,假定我们心里真的能够想着快要死了,譬如确定明天或今天就会死了,请问在这种状况之下,你还会去忙世间的东西吗?没有一个人会去忙了。通常世间人晓得要死了,慌张得要命,非常苦恼,这个不是我们所要修的念死。修行正法的人,如果真正了解了一定会死,就会发现一个事实──死的时候周围的亲戚朋友乃至所有的财物,没有一样能带得走,所以对这些带不走的、对我们死的时候毫无意义的事情,就不会去贪爱了,因为它们对我们一点用处都没有,可是布施有很大的好处,于是本来非常贪爱拼命追求的,现在不但不会贪爱,反而愿意舍出去,这就念死的特点,让我们自然会这样做。

讲个小故事,这是世俗一个讥讽的笑话。有一个人欠人家债不肯还,有一天债主找上门来,实际上他有很多钱,但他不肯还,两个人就吵架。正在那个时候来了一个强盗,他知道身上的钱保留不住了,就马上把钱全部还给债主。这个故事多可笑!因为他晓得放在身上根本留不住,现在还掉了,就不欠债了。说不定他还要放债,如果被抢了是抢别人的,会不会这样啊?

这虽是个笑话,但是可以告诉我们,假定我们眼光看得远大的话,应该会这样去做。世间人以为学佛法的人是迷信,实际上佛法是有正确的道理的,只是我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事实的真相;当真正看见真相的时候,一定会照着这样的方法去做,不但能遮止贪,还会进一步去布施持戒。「施等」就是从布施开始,还有持戒、忍辱、精进等等,这些才是真正坚固的、实在的利益,世间的都是虚假的、骗人的、不实在的。

【如是若见为求利敬及名称等世间法故,一切劬劳皆如扇扬诸空谷壳,全无心实,是欺诳处,便能遮止诸罪恶行。】

当我们看见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虚假不实的,没有什么意思,就像「扇扬诸空壳」。现在的人可能不太了解这句话,因为现在是工商业社会,而大师写这本书的时代,主要的是农牧社会,即使住在城市里的人,也晓得民间的生活情形。民间收割稻子的时候,有的谷子是很实在的,但有些谷子里边是没有米的,农家会用自然的风,或者是用一种人造的农具来吹,凡是这种空壳的,一吹就吹走了。这个比喻世间的名利,就像那没有米的空壳一样,表相是有的,里边根本没有实质上的东西,都是欺骗我们的。了解了这个,眼前的种种坏事情我们就不会去做了,而且会如法去修行。

【由其恒常殷重精进,修集皈依及净戒等诸微妙业,遂于无坚身等诸事取胜坚实。由是自能升胜妙位,亦能于此导诸众生,更有何事义大于此。】

这么一来的话,就不会常忙无关紧要的诸有的事情,而是很认真、精进地修善法。真正的微妙善法就是佛法,所以从皈依开始,这一切才是真正的、微妙的善净之业。我们现在这个身体是不坚固的,应以这个不坚固的身体去修实在坚固的事业。由于这样努力的结果,就能够使我们步步地向上,生生增上,一直到真正最奥妙的、最殊胜的佛果,不但救自己,还能够以这个道理去帮助、引导所有的众生,试问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有意义的事情?能念死就有这么殊胜的利益;不念死有这么大的过患,两者一对比就比出来了。内容了解了以后,下面再以佛经来证明这个道理,因为佛弟子真正确信的是佛,能够衡量的最标准的内涵是佛经,理论我们已经了解了,还要有正确的标准去衡量这个内涵。

【是故经以多喻赞美,《大般经》云:「一切耕种之中,秋实第一;一切迹中,象迹第一;一切想中,无常死想是为第一,由是诸想能除三界一切贪欲、无明、我慢。」】

经里边以种种的比喻来赞美念死,现在就引《大般经》,这是大乘经典,而且是世尊最后要走时所说的经,通常前所说的经典是最精要的。经上说耕作者,所有的忙碌,无非是为了秋天的收成;一切的足迹当中,象的足迹是第一,这是用外境来比喻:一切的思惟观想当中,最重要的是无常死想,因为由于这样的想法,能使我们不造种种恶业。恶业是来自对三界当中的一切贪爱。烦恼的根本最主要的是无明,在无我之上执着我是真实有的,也因此自然就会生起慢心,对喜欢的就会去贪,贪不到就瞋,而不了解真实相就是痴,因此造作恶业;然而只要无常想生起来,这些都可以挡住。

【如是又以是能顿摧一切烦恼恶行大椎,是能转趣顿办一切胜妙大门,如是等喻而为赞美。】

「死念」就像是一根大铁椎,可以一下子把我们想了半天没办法解决的东西敲破;虽然我们的烦恼非常重,这个死念一旦提起来,就能把它破除。不但恶的破除,而且能够当下使我们造种种胜妙的善业,所以以种种的比喻来赞美它,这是《经》所说的。

【《集法句》中亦云:「应达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阳焰,魔花刃剑于此折,能趣死王无见位。」】

《集法句经》是很多圣者把世尊平常教诫的话,一点一滴集录起来的。这部经也说:我们的身体就像瓦器一样,随便一碰就破掉了;所有一切世间的东西也都如同阳焰一般。阳焰就是夏天天气很热的时候,你到马路上向远处看去,会觉得好像有水在流动,实际上根本是虚假的。世间所有的现象,无论你觉得快乐或痛苦的,实际上根本是虚假的,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而这些犹如魔花、刃剑,或者呈现好的相状来引诱你,或者用恐怖来威逼你;假定你死念真正生起来,它们就骗不了你。既然不被这些所引诱,就「能趣死王无见位」,业是我们自己造的,我们造了善业、净业就能跳脱生死轮回,死王(就是阎罗王)就找不到你了!这就是念死真正殊胜的利益。

【又云:「如见衰老及病苦,并见心离而死亡,勇士能断如牢家,世庸岂能远离欲。」】

世间的真相就是生、老、病、死,「生」我们自己看不见,但是衰老以及病苦我们看得见,这是每一个人绝对无法避免的痛苦。当然有的人年轻就死掉了,虽然不必受衰老之苦,可是年轻就死比老苦更痛苦。在死的时候,不管你心识怎么执着不肯走,你也必须离开这个世界。既然看见了世间的真相,我们当然要想办法去断除,可是断除要有条件,脑筋不好或愚痴的人是做不到的,必须脑筋好还要勇健才行,所以说勇士才断除得了。古人也说「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要有这种条件才能出家,所以有机会出家,的确是宿生种了非常殊胜的善根。大家总以为家是好得不得了,实际上是最可怕的牢狱。

【总之能修士夫义时,唯是得此殊胜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恶趣,设有少时暂来善趣,亦多生于无暇之处,其中难获修法之时。纵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执取不死方面,是为一切衰损之门。】

总之,无论我们从任何角度去看,要想解决生死轮回中的种种痛苦,都必须要修行,而修行必须要的条件,不但是要得到人身,而且必须是暇满的人身,所以暇满人身有非常殊胜的意义,也非常难得。一般来说,我们轮回六道,极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恶趣当中,就算偶尔暂时生到善趣(人、天、修罗),也不见得有暇修行。有暇一定是人,但人并不表示有暇,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假定得不到暇身,就算在善趣当中还是没办法修行,暇身是这么难得,又有这么殊胜的利益,怎能不珍惜!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了,但是往往没有如理去修行,就是因为觉得还不会死,所以还有很多世间的事情要忙,一切的衰损都是由此而来的。

【其能治此忆念死者,即是一切圆满之门。】

能够对治执取不死这种想法,就是忆念死。我们平常心里根本不会现起我会死这个念头,总是处于认为自己不会死的这种习惯状态当中,一天到晚忙世间的事情。能够去思惟会不会死已经比较好了,我们是连想都没想过,比他说的这个状态还更差一等。因此,我们必须要设法针对这个问题去加以解决,这个正对治的方法就是念死,所以说念死是获得一切圆满的门。

【故不应执,此是无余深法可修习者之所修持,及不应执,虽是应修然是最初仅应略修,非是堪为恒所修持。应于初中后三须此之理,由其至心发起定解而正修习。】

通常我们总觉得好像有很多高深的大法要修,实际上修念死才是真正最重要的。如果我们认为念死是没有什么深法可修的人才修的,那就错了!念死是根本,如果修不好的话,去修再深广、再大的法都没有用。藏地有一位了不起的大祖师密勒日巴尊者,他说过一句话:「低处修时高处到,慢慢修时快快到。」低处是指基础,你能从基础一步一步上去,这样一定能修到上面。平常我们都会急求果报,所以他叫我们慢慢修,这个慢并不是拖拖拉拉的,而是不要急求果报,照着次第修,结果反而到得快,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应该怎么修呢?并非因为它是基础,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修一修就好了,而是必须永远、恒时地修持。我们看《密勒日巴尊者传》就知道,他从基础一步一步地上去,到后来很有成就了,他仍旧是随时想到:我什么时候死不知道,我要马上去修。平常我们会习惯性地心里就懈怠下来了,不知不觉地忙这个又忙那个,要睡觉、要吃饭、要聊天……,但一想到死,马上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对治掉了。所以在修法的仪轨当中,就算已经修起来了,下一座再修的时候,还是得从头把前面的再提一下。如果觉得前面的基础不够,要常常提策再加强它,一旦基础够了,稍微一提马上现起。念死是最初策发我们修法的主因,中间还是靠它策励,后面还是如此,所以是一直用得上。对于这个道理,要以全部精神去思惟,发起对念死的定解,有了这个定解去修的时候,自然能够照着次第一步不差地渐次增上。

【第三、当发何等念死心者。】

已经了解不修念死有什么坏处,修了有什么好处,接着必须了解要发什么样念死的心,如果不了解这个道理还是不行。我遇过一位学《广论》的同学,他也蛮想修行,可是他很怕死,一想到死就害怕得要命,这就是不了解应该发什么念死之心。我们第一步是要策励自己去念死,偏偏他一想到死就怕得要命,在这种状态当中,他当然不敢修了,关键就是不了解我们要发什么样的念死心。假如你们自己或者周围的人也有这种错误的话,就更能体会道次第对我们是何等地重要,以及宗大师对我们无比的恩德。没有人像宗大师具备这样的功德,他能够层层推进,丝毫无差,委屈婉转地把我们该修的指出来,并把可能发生的错误一一先告诉我们,这样我们修行的时候才不会走错。

【若由坚着,诸亲属等增上力故,恐与彼离起怖畏者,乃是于道全未修习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发彼心。若尔者何?谓由惑业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于死。故于彼事虽生怖惧,暂无能遮。】

一般人对于我们眼前所有的东西──财物、亲友、名闻利养,乃至于自己,都非常执着,唯恐这些东西会消失,因此对于死是非常害怕的。这种情况就是对于我们真正要修的念死的道理根本不了解,实际上我们所要修的念死,并不是去害怕死了以后要离开这些东西。而是要了解我们现在所感得的果报──这个身体以及我们身体所依的世界,都是由于我们无明,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于是生种种烦恼,进而造种种业所感的果,这是因果必然的法则,一旦感得这个身体以后,要想不受生死轮回的苦是不可能的,所以对「死」这件事情,你恐怖也没有用,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为后当来世间义故,未能灭除诸恶趣因,未能成办增上生因、决定胜因,即便没亡而应恐怖。若于此事思惟怖畏,则于此等有可修作,能令临终无所怖畏,若未成办如是诸义,总之不能脱离生死,特当堕落诸恶趣故,深生畏惧,临终悔恼。】

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是什么呢?既然我们了解了一切都是业感果这个道理,那眼前的果报是没办法改变了,因为这是过去的业因所造成的;但是将来的果报是看我们现在所造的,假定我们会堕落恶趣的业还没有忏除;虽然希望去善趣,而善净的因还没有造,这两点还未做到就死了,那才是我们应该恐怖的。如果对这个感到恐怖、担心,就会策励自己防止造恶、努力行善,这样的担心就是对的、应该的。

所以我们了解了业果法则以后,就知道担心死时与亲友财宝离别是没有用的,担心恶业未忏善业未造就对了。由于这个担心,我们就会趁现在可以修的时候赶快修;现在努力地修,到死的时候就不怕了。现在这个身体会死是必然的,只要我们趁未死之前不造恶,已经造的恶把它忏悔清净,并且尽量造种种我们可能做到的善业,若在这种状况之下死去的话,由于我们这一生造了很多善因,将来一定感得理想的身体,所以我们死了,离开这个不好的身体,去一个非常好的地方,这有什么好害怕?不但不会害怕,而且会很高兴。所以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事有两点:总的是不能脱离生死轮回,特别是在害怕堕入恶趣,这是最可怕的,这才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本生论》云:「虽励不能住,何事不可医,能作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观世法性,诸人作罪当忧悔,又未善作诸妙业,恐于后法起诸苦,临终畏惧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忆作如是事,复善修作白净业,安住正法谁畏死。」《四百论》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谁有决定,此弃怖畏故,岂畏于死主。」】

《本生论》也说:世间的一切都是以往造业所感的果报,无论你怎么努力都留不住,这是勉强不来的。既然如此,你害怕也好,担心也好,都没有用。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去观察世间的真实状态,观察之后,并不是要怕死,而是怕造了恶业,没有造善业。如果这两点不认识,没有如理取舍的话,以后会感得很多苦报,这才是应该忧愁恐怖的。假定我们了解了这一点,那将来会后悔的事情千万不要去做,然后很认真地造种种白净业(就是清净的善业),如果我们都照着正法去做了,还怕什么死呢!这才是我们应该要努力的。

《四百论》也说:假定了解我们一定会死,而且对前面这个道理产生了决定的定解,就晓得什么是应该怖畏的,什么是不该怖畏的,照着这样去做的话,死主来了也不怕,这个才是我们要发的念死的心。

【故若数数思惟无常,念身受用定当速离,则能遮遣,希望不离彼等爱着。由离此等所引忧恼增上力故,怖畏死没皆不得生。】

前面谈到如果是因为害怕在死的时候,生前所喜爱的一切都将离开我们,这样的怕死是错误的。现在照着正确的方法想:不管眼前的东西多好,我们都随时会死,这些一定会离开我们的,既然这样,忙它干什么呢?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忙眼前世间的种种,而是应该忙将来后世的好处,想清楚后就不会再贪着眼前的。实际上仔细去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专忙眼前的,这就是我们的致命伤。理解了上面所说的之后去修持,就能远离由于执着现世所产生的种种忧恼,一旦这个力量生起来,而且不断地增强,会策励我们修行,临终就不怕死了。我们之所以修念死,就是要发这一种心。

简单地再说一遍,念死并不是害怕死了以后,眼前所有的好东西都舍去,而是了解了死主一定会来,那么在没有死之前,应该好好地、善巧地利用这个暇满人身,千万不要造恶业,如果造了恶业要努力忏悔净除,一定要以全部精神来造善净之业。由于现在净除罪障、集聚善净的资粮,就会感得将来的利益,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而不是担心眼前的,这个舍不得,那个也舍不得。了解了念死的道理以后是正修念死;念死的心生起来,自然会策励我们做真正该做的事情──为后世的利益而忙,这个就是增上生道的特点。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谓应由于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断门中修习。此中有三:一、思决定死,二、思惟死无定期,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

念死的法则有三个根本,每个根本又分成三种因相,共有九种因相。透过三根本九因相,策励我们发起决断的誓愿去修行。思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除法外余皆无义,就是念死的三个根本。

【初中分三:思惟死主决定当来,此复无缘能令却退者。】

「思决定死」分三个因相,这里注意「思惟」两个字,平常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先会去听闻,听闻以后再去讨论一下,大概也能够把握得住听闻的道理,但是我们非常欠缺思惟,这就是我们的致命伤。当然,目前的重点是在把学的道理弄清楚,所以重点在「闻」,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只是第一步,闻了以后还要去认真思惟,透过思惟就不会停在闻的阶段,否则听懂之后,觉得自己了解了就不向上跨了,实际上听懂以后不向上跨,等于没懂。

我常常举这个比喻:我们要从这里到高雄去,地图拿到了,你也看清楚了,然后说:「我知道了,我到高雄了。」如果这样,这张地图给我们的价值就只是戏论。所以我把「思惟」这两个字在这里特别提一下,我们继续学下去会更清楚为什么思惟对我们这么重要。但是如果我们听闻后,理路还不清楚就去思惟的话,同样会出毛病。中国古代有一句话,「思而不学则殆」,要学会以后再去思惟,如果还没有学会就死死地去思惟的话,一定会出毛病的。

【谓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于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

《无常集》说:即使是佛、独觉(缘觉)、声闻等圣者,尚且得把这个身体舍掉,何况是我们凡夫!关于这点我顺便讲一下,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依小乘来说,佛就是降生在娑婆世界的这个色身,实际上这是佛的化身,就是跟我们有缘,应化摄受我们而来的。佛真正的身不是这个化身而是法身,所感得的则是报身。以大乘来说,报身是在摩酰首罗天(有顶天),是三界之内最高的地方。佛的化身跟我们一样一定要死,佛都要死,何况其它呢?不管你在任何境界,死一定会来,所以说「住于何处死不入」,哪里不会有死呢?不管是空中、海中、或者山上,要找没有死的地方一定找不到的。

【前后时中诸有情类,终为死摧等无差别。即如彼云:「尽其已生及当生,悉舍此身而他往,智者达此悉灭坏,当住正法决定行。」】

只要是有情,只要还有烦恼,只要是有漏业所感得的色身,最后一定都会死,没有什么差别,不管你是畜生、是人、是天,乃至圣者,只要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最后一定都要死。已生的固然要死,还没出生将来要生的也是一样,没有一个例外,都要舍掉这个身体而死亡。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了这个身体一定会灭坏,唯一要做的就是安住在正法上努力修行。一般世间人都是忙不如法的、不应该忙的事情,我们现在真正了解了,看清世间真相而安住于正法,如实修行的人才叫智者。这里所说的智慧不是指脑筋聪明,世间很多脑筋聪明的人,但是却不知道佛法,这是脑筋机灵,不是真正的智慧,这个我们要辨别得清楚。要学佛法,脑筋机灵是需要的,但是脑筋机灵、灵活并不一定表示他有智慧,现在很多人好脑筋却做坏事,我们看见报纸上有很多诈骗事件,这种人的脑筋多好啊!所以脑筋聪明并不是智慧,这一点我们要分别得清楚。

【于其死主逃不能脱,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胜光大王经》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坚硬隐固成就坚实,不坏不裂无诸陨损,至极坚强纯一实密。触天磨地从四方来,研磨一切草木本干及诸枝叶,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极大怖畏来时,亦非于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退却。何等为四?谓老病死衰。大王,老坏强壮,病坏无疾,衰坏一切圆满丰饶,死坏命根。从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脱,或以力退或以财退,或以诸物及咒药等易于静息。」】

这段文是说「死」这件事情,我们是作不了主的,一切有情都没办法逃得了,不管用财物、咒、药等种种的方便,都不能令死主退却。「咒」的确有很神奇、不可思议的能力,世间也有很多东西很灵验,但这些都没办法让人不死,所以《教授胜光大王经》说:就如「四大山王」(山王就是山当中最大的),这四个大山王非常坚固,一点也不会被破坏,「触天磨地」就是上面碰到天,下面触及地,从四面八方过来,所过之处,小草、大树,有情、无情,所有一切全部逃不掉。不管你有名、有财,或者懂得药、咒,这四大山王来的时候都挡不住,那是非常恐怖的。

这四大山王比喻的就是前面说的老病死衰。「老坏强壮」这一点,你们还体会不到,我已经深深感觉到了,但愿你们感受到的时候,已经有了修行,那就不怕了,否则到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我常常跟诸位讲,我当年也跟你们一样灵活,即使是在很多同学觉得师父的脑筋这么好,实际上我已经衰退很多了,很多事情刚刚讲过就忘得干干净净,太多东西都记不住了。经上有提到老苦,我现在对里面所讲的内涵感受很深。它说老的时候有各种现象,譬如站起来像拔树,坐下去像断索的袋子。你们有时候到后山去出坡,要拔一棵小树是不是感觉到很困难?如果拔大一点的树就更困难了。老的时候,你坐着要站起来,就会有这种感觉,我想你们绝对想像不到,你们要站起来轻而易举,从来不会感觉到有困难。我当年也无法了解,站起来如拔树是什么情况,而现在真的感觉到了,而且常常有这种感觉,实在是非常辛苦,老了就会这样。

坐下来像断索的袋子是什么情况呢?现在你们不大容易看得见那种袋子了,老一辈的人会用一种袋子装谷子、米、麦等等,然后把袋口用绳子绑住,背在背上,如果绳子一断,袋子就掉下去,整个就塌下去。如果勉强讲的话,就像牛拉屎,会一下子整个塌在地上一般,老的时候,坐下来就会一下瘫在那里。我第一次看见这些关于老苦的描述,是在二十多年以前,那时候的年纪已经比你们现在大很多了,我还是无法想像年老时这样的情况,所以后面共中士道中说,幸好老是慢慢地、不知不觉中来的,如果是一口气来的话,我们在座没有一个人受得了。

病,我想你们都感受得到,原本生龙活虎,但病的时候躺着呻吟,动也动不了,吃也吃不下,平常高兴的事,到那时候一点兴趣都没有了。衰也是这样,本来是很强壮的身体,会变得虚弱、不听使唤,最后就是死。世间就是这样,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东西挡得住这四大山王。

【迦摩巴云:「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

这个才是如法地怕,怕死就应该好好修行,如果好好修行,临终的时候就会很欢喜:「我因为修行了正法,现在要到好的地方去了。」就像我们本来在此地就只是临时的,要准备到更好的地方去,所以对死就不怕;世间人就不是这样。看看我们属于那一种,如果不能如法修行的话,现在不怕死,一天到晚去忙和修行不相应的事情,到死的时候后悔了,抓胸、跳脚都是没有用的!平常我们往往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真正要抱怨的是自己为什么不好好去如法修行,这是真正修学佛法的人应该知道的。这个就是思决定死这个根本当中的第一个因相──死一定会来,没有任何因缘能让死主退却。

【思惟寿无可添,无间有减者。如《入胎经》云:「若于现在善能守护,长至百年或暂存活。」极久边际仅有尔许,纵能至彼,然其中间寿尽极速。谓月尽其年,日尽其月,其日亦为昼夜尽销。此等复为上午等时而渐销尽,故其寿命总量短少。此复现见多已先尽,所余寿量,虽剎那许亦无可添,然其损减,则遍昼夜无间有故。《入行论》云:「昼夜无暂停,此寿恒损减,亦无余可添,我何能不死。」】

我们的寿命,一旦受生以后就决定了,这是业所感得的,不可能增加,而且反过来,刹那刹那一直在减少,从来没停止过,就算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上课,也是一直在减少,没有任何一刹那停得住的,这是实际上的状态,是我们应该知道的。如同《入胎经》说的:就算现在你很认真好好地保护自己,最多也只能暂时存活一百年。就算我们能够活到一百岁,这中间的岁月也很快地在消失当中。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很快一年就结束了;一天一天过去,很快一个月就到了;白天、晚上过去,一天就过去了;上午下午过去,白天又过去了。所以真正算起来寿量是非常有限的,连一刹那都不可能增添,而它的损减,却是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入行论》说: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不管我觉醒、不觉醒,注意、不注意,寿命永远在减少,却没办法增加,我如何能够不死!

【此复应从众多喻门,而正思惟。谓如织布,虽织一次仅去一缕,然能速疾完毕所织。为宰杀故,如牵所杀羊等步步移时,渐近于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险岩垂注瀑布,如是寿量,亦当速尽。又如牧童持杖驱逐,令诸畜类,无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无自在引至死前。此诸道理,应由多门而勤修习。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经织,随所入纬线,速穷纬边际,诸人命亦尔。如诸定被杀,随其步步行,速至杀者前,诸人命亦尔。犹如瀑流水,流去无能返,如是人寿去,亦定不回还。艰劳及短促,此复有诸苦,唯速疾坏灭,如以杖画水,如牧执杖驱,诸畜还其处。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除了前面这个道理以外,要用我们看得见的实际例子去思惟它。我们的寿命已经这么可悲地在减短,可是我们往往把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思惟对我们有伤害而毫无益处的事情上,被烦恼所转,这才是真正应该注意的。下面举了很多比喻策励我们:就像织布,每次只用加上一根细细的线,但是很快地就把整块布织完了。又像羊、牛被送去宰杀,牠自己并不知道,可是每一步都不断地在靠近死亡。又像江河水的奔流,或瀑布飞快地宣泄而下,我们的寿命也是如此,正快速地走向尽头。又像牧童拿着棍子去赶畜生,那些畜生完全没有自在;现在我们也是被老病等,送到死亡面前,没办法自在。这些道理,我们应该努力从各种角度思惟观察。

《集法句》里面所讲的,就是前面解释的内涵。前面是喻,后面就告诉我们,我们也被这些各式各样的痛苦逼迫着。「以杖画水」是什么意思呢?如果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线,那个痕迹可以留在黑板上,久久不去;可是如果你用杖画水,才画过,水痕马上消失不见了,我们的生命就像这样,一过去就消失了,而且消失的速度是不停的,老病催我们到死主前就是这样。

【如传说大觉口窝  行至水岸,谓:「水淅淅流,此于修无常极为便利。」说已而修。】

举一个实际上修行的榜样,大觉口窝  就是阿底峡尊者。对尊者我们是绝对地崇敬,他的理论、修行都足以作为后学的典范,看看他为什么能够成就的。他遇到任何一个境界,都会善巧地利用来策励自己。走到水边看见流水,他就说:「水不断地流,这对修无常极为便利。」讲完以后就在那里修行。我们看见流水或风花雪月,说不定只是觉得很美好、很高兴而已,这就是世间人颠倒的地方。不但是大修行人,就是世间的圣人──孔老夫子看见流水也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生命的逝去就是这样,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也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我们常常觉得不知者无罪,可是无常不会因为你不知道就不来呀!反过来,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害就害在这里,现在我们要想办法知道,而且要去思惟策励,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大游戏经》亦以多喻宣说:「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又如说云:「若有略能向内思者,一切外物,无一不为显示无常。」】

三有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生死轮回中的我们,不管在哪一界都在无常当中,就像秋天的云。为什么以秋云为喻呢?因为秋天的云变化得特别迅速,容易引发我们的无常感,「众生生死等观戏」,我们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员,而寿命就在扮演的过程当中,像闪电一样,一下就过去了;也像瀑布一样非常快速地消失,总之这些比喻都是形容无常的迅速。如果我们稍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没有一样例外,所有的东西都在向我们显示无常相,我们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我们和世间都是无常的,应当策励自己努力修行。

【故于众事皆应例思,若数数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实无利益。如迦摩巴云:「说思已未生,汝何时思,昼日散逸,夜则昏睡,莫说妄语。」】

所以对任何事情我们要照这个方法去思惟,不要都想些无关紧要的事,或者忙现世的安乐,这是我们真正应该注意的。目前我们虽然有听闻和研讨,可是欠缺思惟,所以应该努力不断地去思惟,才能引发定解。如果马马虎虎地约略思惟一下,就说生不起定解,这是没什么好处的。这里引一位祖师的话,有很多人会说:「思惟不容易啊,我思惟了半天,就是生不起来呀!」祖师就说:「你说思惟了而生不起来,你什么时候思惟啊?白天放逸,晚上睡觉,你什么时候真正认真思惟?不要说妄语!」换句话说,如果真的努力去思惟,一定可生起定解。这是祖师以他的经验策励我们,只要我们能够锲而不舍去做,一定会产生应有的效果。

【非但寿边为死所坏,而趣他世,即于中间行住卧三,随作何事,全无不减寿量之时。首从入胎,即无刹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于中间生存之际,悉被老病使者所牵,唯为死故导令前行。故不应计于存活际,不趣后世安住欢喜,譬如从诸高峰堕时,未至地前空坠之际,不应欢乐。】

我们的寿命不仅最后会被死主所坏而趣他世,即使活着的时候,行住坐卧,不管做什么事情,寿量都一直在减少。(我们的生命,从入胎那一刹那开始),就一直被老病所牵,最后走向死亡,从来没有停止过。这里所说的老、病是指身体,假定把心理也加进去的话,我们刹那、刹那都在改变,这就是老化的状态,所以无论是身体或心理都是无常的,我们应该对这一件事情深深地认识,并产生定解,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绝对不要执着眼前世间的东西,安住于眼前而觉得很欢喜,就像从高山掉下来是非死不可的,绝对不能因为还没有掉到地上,还没死就很高兴。在座预科班的沙弥是最幸运的,不过因为年纪小思惟的能力还没有成长,所以往往对这种道理不清楚,不过至少不像世俗的人,完全在错误的概念当中,那种错误是荒唐到绝顶。

【此亦如《四百颂释》引经说云:「人中勇识如初夜,安住世间胎胞中,彼从此后日日中,全无暂息趣死前。」《破四倒论》亦云:「如从险峰堕地坏,岂于此空受安乐,从生为死常奔驰,有情于中岂得乐。」此等是显决定速死。】

《四百颂释》引经典上的一段文说:「人中勇识如初夜」,就是指刚刚入胎的那个时候,从此以后,就没有暂时能够停止地一直走向死亡。《破四倒论》也说:就像从非常惊险的高峰掉下来一定会跌死,在掉的过程当中尚未落地之前,你怎么可能还觉得安乐呢?我们在生死当中也是一样,正在非常迅速地趋向死亡,在这个当中我们怎么可能把它看成是安乐的呢?以上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不但一定会死,而且是非常快速地死。

前面是说人一定要死,而且死得这么快,只是暂时还没死;以下是第三个因相,告诉我们就算在活着的时候,也很少有时间去修行。

【思于生时亦无闲暇修行妙法,决定死者。谓纵能至如前所说,尔许长边,然亦不应执为有暇。谓无义中先已耗去众多寿量,于所余存,亦由睡眠分半度迁,又因散乱徒销非一,少壮迁谢至衰耄时,身心力退,虽欲行法,然亦无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时实为少许。】

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不应该说有空修行,因为在我们的一生当中,被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消耗掉了许多寿量,剩下来的,又被睡觉占掉几乎一半的时间,平常内心大部分都处在散乱当中,年轻的时候过去了,老了身心也没有力量,虽然想要修行,但也没有精进的条件了。所以活着的时候,能够修法的时间是很少的。

【《入胎经》云:「此中半数为睡覆盖,十年顽稚,念年衰老,愁叹苦忧及诸恚恼亦能断灭,从身所生多百疾病,其类非一亦能断灭。」《破四倒论》亦云:「此诸人寿极久仅百岁,此复初顽后老徒销耗,睡病等摧令无可修时,住乐人中众生寿余几。」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余能修法,尚无五载。」】

《入胎经》说,一生中一半的时间睡觉睡掉了,十岁以前年纪轻不懂事,后面的二十年衰老了,照理说年纪轻的时候最好,中间又遇见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在烦恼当中,除了心里的烦恼之外,还有身体的各种疾病,把我们能够修行的时间都耗掉了,这是实际上的状态。宗大师看见这个的重要,不但引经、论,而且还引祖师的话来证明,换句话说,不论是经、论或是祖师都这样说,没有一个例外的。《破四倒论》所破的四倒,就是我们真正最严重的根本颠倒。这段文字的意义很清楚,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多思惟,就像各位现在正是盛壮之年,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时候,不幸的是我们却拿它来造恶,不但身体要去忙,心里更忙,这是何等地可怜!伽喀巴说:把头尾的岁月除去,再扣掉睡觉、吃饭、生病等等的时间,一生当中能修行的时间算一算不到五年,想想看,我们现在还不努力吗?这是我们要好好策励的。以上是第一个根本──决定会死的三个因相,诸位了解之后,还愿意为这种世间欺诳的事情忙吗?一定不愿意,所以我们要发誓愿,下决心努力修行。

【如是现法一切圆满,于临死时唯成念境,如醒觉后,念一梦中所受安乐。若死怨敌定当到来,无能遮止,何故爱着现法欺诳。如是思已,多起誓愿,决断必须修行正法。】

就算眼前世间样样圆满,到死的时候剩下什么?「唯成念境」!就像对于以前种种的美好,现在除了回忆以外,还有什么呢?这样的美好对我们有什么价值呢?又举个比喻,就像梦中受种种安乐,但是醒来之后一切都没有了,这是很实际我们人人切身感受得到的。梦,一定会醒来,过去的事如同作梦一般,而死一定会到来,死是绝对挡不住的,在还没有死的时候,就像在梦中,眼前这些东西都是在骗我们。想想看,当你从梦中醒过来的时候,哪一样东西是真实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被这些所骗呢?只是了解这一点不够,还要多去思惟,如果我们这样去思惟的话,一定会发起誓愿,决心一定要修正法,除了修行没有其它的方法,这不是骗自己的事情。

【如《本生论》所说而思:「嗟呼世间惑,匪坚不可喜,此姑姆达会,亦当成念境。众生住于如是性,众生无畏极希有,死主自断一切道,全无怖惧欢乐行。现有老病死作害,大势怨敌无能遮,定赴他世苦恼处,谁有心知思爱此。」《迦尼迦书》中亦云:「无悲愍死主,无义杀士夫,现前来杀害,智谁放逸行。故此极勇暴,猛箭无错谬,乃至未射放,当勤修自利。」】

「嗟乎」两个字是叹息的意思。平常我们对很遗憾的错误都会叹息,世间的人都是迷惑、颠倒,世间的一切明明是不坚实的、不究竟的、不可喜的,就算是一个最盛大的宴会──姑姆达会,结束了以后又剩下什么?空留回忆罢了,就像做梦一样。三有众生的特性就是如此,我们在这种状态当中,居然不怕,实在是太奇怪了。对于死亡我们自己是作不了主的,当死魔来时,会把我们所有可以逃脱的管道都断绝掉,而我们居然对这件事情不害怕,还要贪着世间的欢乐,这是多么颠倒!实际上眼前就有老病死来伤害我们,这是我们的冤家,它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绝对没有办法挡得住,必定要到下一世去。凡是有心的人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对这种欺诳的事情,谁还会贪爱呢?《迦尼迦书》也说:死魔是连一点点的怜悯心都没有的,它一定会来杀害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面对这种状态,谁还愿意放逸呢?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精进,如果了解了理论之后却停在那里是没有用的。死就像是非常猛力的箭,它绝对不会射错,一定会射中我们,趁它还没有发射,也就是趁我们还没有死之前,应该好好地努力,做真正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透过思惟以上这些之后,就会生起第一个决断──必须修行正法的誓愿。为什么称这个誓愿为决断呢?表示它不是浮浮泛泛的,是一种坚固的愿力,这个力量使我们的愿望一定能够达成。

【第二思惟死无定期者。谓今日已后,百年以前,其死已定,然此中间,何日而来,亦无定期,即如今日,谓死不死,俱不决定。然心应执死亡方面,须发今日定死之心。以念今日决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则执不死方面,便专筹备久住现法,不能筹备后世之事。于此中间为死所执,须带忧悔而没亡故。】

这是第二个根本。既然一定要死,什么时候死呢?不一定!从今天以后到百年以前,死是一定的,而死什么时候来却不知道,也许就是今天。既然如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我们心里面一定要执持「今天一定会死」,因为假定觉得今天不会死,或者今天多半不会死,这个时候以前的老习气就全来了,一定会忙于世间的安乐,而不会想到对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事。所以一定要想「今天一定会死」,假定想的是不会死,对我们就会有这样的害处,万一今天死了,后悔就来不及了,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若日日中筹备死事,则多成办他世义利,纵不即死,造作此事亦为善哉。若即死者,则此尤其是所必须。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损害大敌,从此时期至彼时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来,须日日中作其防慎。】

假定我们每天都想「今天一定会死」的话,就绝对不会为现世而忙碌,而会为来世规划,就算不死,造作了这种好的因,岂不也是我们要的!所以我们应该想:「今天一定会死」。若能有这样的准备,就算今天不死的话,我们可以做很多好事;万一今天死了,那筹备死后之事更是绝对需要的。在《广论》后面会说到,我们所造的业,感果的次第是重、近、串习、先;重业一定先感果,万一没有造重业,那最靠近死时所造的业会先感果。所以假定我们天天想「今天会死」,就会努力修善法,下一世这个业就会先感果,除非你造了非常可怕的重业。其实如果以前造了重恶业,我们今生不会生为人,而这一生如果没有造重恶业,下一世去的地方就是由最靠近死时造的业决定的。

了解了这一点后,我们如果这样努力的话,下一世一定能够得到好处。就算以前造很多恶业,只要现在努力,就有机会把以前所造的恶业都改善过来,善业会增上。所以思惟今日必死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我们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敌人,如果他来了一定会伤害我们,而这个敌人一定会来,至于什么时候来并不知道。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岂不是一天到晚都要很谨慎地防范?世间尚且如此,现在我们面对这么可怕的敌人──死,又怎可不管!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就确定了。这是第二个根本──思惟死无定期。

【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则能修作,所当趣赴后世义利,不更筹备住现世间,若未生起如此意乐,于现世间见能久住,便筹备此,而不修作后世义利。】

思惟死无定期有什么好处呢?假定我们每天能够想「今天一定会死」或「今天多半会死」,就会忙对后世有利益的事;就好像如果晓得现在所在的地方有炸药,马上要爆炸了,我们必定会一刻都不停地马上离开。实际上我们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当中,如果认识这个事实,就绝对不会忙现世的安乐。假定没有生起今日必死的心,我们就会习惯性地以为现在这个样子很好,一天到晚忙现世安乐,而不会做对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事──后世的安乐。

【譬如若念久住一处,则计设备住彼所须,若念不住当他往者,则当备作所趣之事。故日日中,定须发起必死之心。】

譬如我们要长久住在这里,那我们就会筹备、规划久居此地的种种需要,而不会想搬到别的地方。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去观察、思惟,譬如现在住的房间,我们会觉得从此就固定了!实际上说不定也只有半年或几个月,可是我们就会将这地方布置得好好的。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习惯性地执着这种眼前虚假的、骗我们的东西,所以我们的习惯都是在颠倒当中。也因此要努力策发「今天一定会死」的心,由于这个心,就会策励我们步步提升。这个就是第二个根本──思惟死无定期,这又分三部分来讲。

【此中分三。思赡部洲寿无定者,总之俱卢寿量决定,诸余处者各各于自,能住寿量,虽无决定,然亦多数能得定限。赡部洲寿极无定准,劫初寿数,经无量年,今后须以满十岁为寿长际,即于现在老幼中年,于何时死,皆无定故。如是亦如《俱舍论》云:「此中寿无定,末十初无量。」】

第一,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叫南赡部洲,南赡部洲众生的寿量没有一定。佛告诉我们:须弥山之外有四个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北俱卢洲的众生寿量是决定的,有一千岁。其它地方的寿量虽然不一定,但期限大概也差不多,只有南赡部洲的寿量长短相差很大。而且,就以我们现在来看,到底什么时候死也不一定,有的老年死,有的是小时候就死,有的是中年死。根据《俱舍论》的说法,劫初(就是这个世间刚刚形成的时候)众生的寿命很长,相传有八万四千岁,那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接着会慢慢缩短,到最短的时候人寿只有十岁;我们现在的状况就已经是在渐渐缩短的过程当中,这就是南赡部洲的状况。

【《集法句》云:「上日见多人,下日有不见;下日多见者,上日有不见。」又云:「若众多男女,强壮亦殁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一类胎中死,如是有产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渐次当趣没,犹如堕熟果。」】

《集法句》中说,有很多人上午还看见的,到了下午就不见了;或者下午还看见的人,到第二天早晨,就见不到了,这是我们眼前到处可看得见的。像前天的法会,就有一位同学好端端地忽然跌下来,有可能脑震荡或者跌死。最近我也听见有一位老法师往生了,这种突然之间说走就走的事情太多了。又有一次,有一位居士来,提起他的家庭是怎么、怎么地好,他的两个儿子又是怎么、怎么地好;没多久,他的儿子死了,才十几岁。老的会死,小的也会死,我们周围随时都会有这种事情发生。不管是男的女的,很多强壮的人看来身体很好,但是说死就死,怎么能够保证年纪还小就一定能活着呢!甚至有的还没出胎就死了,或者刚刚出生就死,又有的刚刚会爬或能走路就不幸夭折,各式各样的人都会死。所以从老人、中年人到幼儿都会死,就像水果熟了,你根本不晓得它什么时候会掉下来。

【应当作意所见所闻,若诸尊重,或友伴等,寿未究竟,忽由内外死缘,未满心愿而死。念我亦定是如是法,应数思惟应令发生必死之心。】

这个才是我们应当注意的,我们平常脑筋中所注意的方向都错了。不管是我们所见到的或听到的,或者是我们的尊长、同辈等等,看他好像蛮好的,可是由于种种的内外死缘而死亡时,死前心总是有一大堆想要做的事,但往往没有一个能满愿的。当我们想到既然寿命的长短无定,将来我一定也不例外,那么我岂不是应该发「今天一定会死」的心,好好为来生作准备。

【思惟死缘极多,活缘少者。谓于此命有多违害,谓诸有心及诸无心:若诸魔属、人、非人等众多违害,及旁生类,损此身命,亦有多种。彼等如何违害之理,如是内中所有诸病及外大种违损之理,皆应详思。】

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会造成死亡的死缘,也有一些会帮助我们不死的活缘;然而活缘非常少,而死缘却是非常多。外面有很多因缘会伤害我们的生命,包括有心的、无心的,有心的就是有生命的,无心的就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例如房子可能会塌下来,大风、树木、石头也会伤害我们。或者像魔、人、非人、畜牲等,周围太多这种东西,都会来损害我们的生命。损害的方式也有多种不同,不管是引发我们内在的各式各样的病,还是外面的四大种(地、水、火、风),它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伤害我们,这点我们应该好好地思惟。

【复次自身由四大种成,彼等亦复互相违害,诸大种界若不平等,有所增减能发诸病,而夺命根,此诸违害,是与自体,俱生而有,故于身命无可安保。】

我们总觉得身体是最宝贝的,其实它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的,照理说,这是我们最爱惜的,应该不会伤害我们,但是四大彼此间也会互相违害;因为四大一定要平衡,如果不平衡就会生病,乃至于把我们的命都送掉。连我们执着为自体的这个东西尚且时时来违害我们的生命,没有办法保险,何况外在的!

【如是亦如《大经》云:「言死想者,谓此命根,恒有众多怨敌围绕,刹那刹那渐令衰退,全无一事能使增长。」《宝鬘论》亦云:「安住死缘中,如灯处风内。」《亲友书》亦云:「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四百论》亦云:「无能诸大种,生起说名身,于诸违云乐,一切非应理。」】

我们真正要好好地思惟、观察,我们的生命常常有很多怨敌围绕在周边,随时随地、刹那刹那使我们衰弱、死亡,反之,却没有一样东西能够使命根增长。《宝鬘论》也说:我们安住在死亡的因缘当中,就像一盏灯处在风里。风一大,灯就随时有被吹灭的可能;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在很多死缘的包围下,是很容易死亡的。《亲友书》也说,我们的寿命有各式各样的损害因缘,比处在风中的水泡更无常,水泡本身就不安定了,何况还有风吹呢!实际上,一口气呼出去以后,根本不知道还吸不吸得进来,吸进来也不知道能否再呼出去,睡着了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再醒过来,所以睡着了而能醒过来是很稀奇的!《四百论》也说:我们这个身体是由四大种组合而生起的,当四大种互相违害时,我们根本没办法作主,明明是损害我们的,而我们居然以为它是安乐的,这岂不是颠倒、不合理!

【现是五浊极浓厚时,修集能感长寿久住大势妙业,极其稀寡,饮食等药,势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诸所受用,安然消后,能长身中诸大种分,势用亏减,故难消化,纵能消已亦无大益,资粮寡集,恶行尤重,念诵等事,势力微劣,故延寿等,极属难事。】

我们的生命本来已经这么脆弱了,何况现在是五浊恶世,是最糟糕的时候。不但生命脆弱,就是这个世间都无法保险能够存在多久。不管是外在的或内在的,也不管有情、无情,都是如此;人命固然脆弱,客观环境亦是极为恶劣。例如《濒危的地球》就告诉我们,现在地球上臭氧层破裂、洋流的转变、地下水的枯竭,而且遍地是毒,随便到哪一个地方,都会出纰漏,这都是以前无法想像的事情。另外,还有人心的险恶,在这么恶劣的状态之中,现在的人根本不可能修善法,坏事少做一点都很困难。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最近我们很注意农药的事情,某位居士说他家族有很多人都是种田的,种田人更了解农药对人体的害处,但是他们即使已经很明白喷洒农药害人害己,却不得不使用,五浊恶世已经到了这么严重的地步!因此要修集能感得长寿久住这种有大势力的妙善业,那是非常少、非常少的!照理说饮食是帮助我们身体健康的活缘,但是实际上它们都有毒。前天在台北听见一个洗肾的人说,现在医院里洗肾的病人要排队,有几百个人在等。我简直无法想像,在我出家之前,从来没听过洗肾这件事情,短短的三十年改变这么多,为什么?因为即使你不做损害自己寿命的坏事,但你总是要吃吧!吃进去的东西,本来应该是增长寿命的活缘,结果吃下去,却变成死缘。

不仅饮食是这样,药也是如此;最近我们种的无农药的橘子皮,居然变成无价之宝,因为它没有农药!药本来是治病用的,但是现在也变成害我们的了。想想看,本来这些都是活缘:饮食是增长生命的,药是用来治病的,结果这些东西都一一变成死缘了。像我刚才讲的那位居士之所以必须洗肾,是因为吃了太多药的缘故,现在很多的药品,连中药都加了化学药品,有毒在里头,而西药本身就是有毒的,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真正能长养我们势力的是非常少了!现在我们吃下去的,就算能够消化,对我们也没有多大的好处,不但没有大好处,还有很多毒。而且,我们修行应该集的资粮很难集,但是坏事情却很容易做;在修行的许多方法中,以念诵来说,有很大的功德,但要至诚恳切却不容易,所以要延寿是非常困难的。

【又诸活缘,亦无不能为死缘者,为不死故,求诸饮食房舍伴等,此复由其受用饮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亲友欺侮,是等门中而成死缘,故实不见有诸活缘,非死缘者。】

照理说有很多事情都是帮助我们生活下去的,结果这种生活下去的因缘,没有一样例外,都可能变成促使我们死亡的因缘。现在我们会使用农药、化学药品等,岂不是为了要活下去?结果这些反而变成我们最大的伤害,所以说活缘都变成死缘了。此外,吃的东西太多、太少或不适宜等等,都会成为死缘。事实如此,但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好好思惟,让它变成一股力量,所以讲的时候会有一些感受,讲过以后又随着习气走。因此我们一定要思惟,只有多思惟才能够把习气改过来。

【复次存活即是趣向于死没故,活缘虽多,然无可凭。《宝鬘论》云:「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此等亦成死,故当常修法。」】

就算你有能够活下去的因缘,然而活在世界上,仍是念念朝向死亡,所以就算有活缘,也不足以为凭借。所以结论就只有一件事情──我们要恒常不断地修习正法。这是死无定期当中的第二个原因:死缘多、活缘少,下面是第三个原因。

【思惟其身极微弱,故死无定期者。身如水沫,至极微劣,无须大损,即如名曰芒刺所伤,且能坏命,故由一切死缘违害,是极易事。《亲友书》云:「七日燃烧诸有身,大地须弥及大海,尚无灰尘得余留,况诸至极微弱人。」】

我们的身体非常地脆弱、不坚牢,随时碰到什么损害都会死,因此更让我们了解,死随时都可能会来,我们无法把握得准。我们的身体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样,不需要太大的损害,就算小小的芒刺,都能损伤我们的性命。也许我们会想,芒刺何至于损伤我们?事实上一根芒刺就有很多很可怕的细菌,一沾上就要你的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死缘的危害是非常容易的!如《亲友书》所说的,我们这个世间最后的现象,最惨重的就是劫末的时候,同时有七个太阳出现,大地都烧起来了,大海烧干,须弥山烧成微尘;这么坚固的东西尚且全部消失,我们这么微弱的身体,怎么能保留?所以我们是随时会死的。

【如是思后,不见死主何时决定坏其身命,莫谓有暇,应多立誓,决从现在而修正法。如《迦尼迦书》云:「死主悉无亲,忽尔而降临,莫想明后行,应速修正法,此明后作此,是说非贤人,汝当何日无,其明日定有。」瑜伽自在吉祥胜逝友庆喜亦云:「国主所借身,无病衰乐住,尔时取坚实,病死衰无畏,病老衰等时,虽念有何益。」三根本中极重要者,厥由思惟死无定期,能变其心故应励修。】

我们这样思惟了以后,完全无法确定死到底什么时候会来。前面因为决定死所以要修,现在了解了这一点,要立誓当下就修,这是真正重要的。就像《迦尼迦书》说的:主宰我们非死不可的死主一定会来,他不像亲友可以讲交情,他是铁面无私的,而且是忽然之间就来,所以千万不要想明天后天再修,这样想的不是聪明之人;平常一般人每天都想明天如何如何,实际上这对修行是绝对不正确的心态,我们应该当下就去修行。

在古代国王是可以主宰人民生死的,他要你的命就要你的命,自己作不了主,等于说这个身体是向国王借的,他随时可以要回去,这是外面的;里边也是一样,老、病随时会来,趁现在还没来时,我们该做的是要「取坚实」──实在的、真正坚固的,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的话,不管是病、死或衰,我们就不怕了。否则等到病来了,年老体衰了,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这才是我们真正该忧心的,所以必定要趁现在安乐的时候,做好准备。

有些人会这样想:趁现在好好地赚一笔钱,放在银行里,然后才可以安心修行,这是世间最颠倒的想法。我们应该现在就要修行,要准备的只是修行上需要的,不是忙其它的。在常住所有的事情,无非都是为修行,即使扫地,也是为了维持常住,让大家安心修行;吃饭、做任何事都是为了修行。修行要集资粮,我们资粮不够,这些都是修行的资粮,所以一定要把握住重心,形式上面不一定做什么,可是自己内心最清楚。所以了解了理路以后,最重要的不要骗自己,要如实地照着次第步步深入。三个根本的想法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惟死无定期,它能变改我们的心意,所以应该努力地修。以上就是第二个根本当中的三个因相以及第二个决断。

【第三思惟死时除法而外,余皆无益之三者。如是若见须往他世,尔时亲友极大怜爱而相围绕,然无一人是可随去;尽其所有悦意宝聚,然无尘许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须弃舍,况诸余法!是故现法一切圆满,皆弃舍我,我亦决定弃舍彼等而赴他世。复应思惟,今日或死,又应思惟,尔时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迦尼迦书》云:「能生诸异熟,先业弃汝已,与新业相系,死主引去时,当知除善恶,余众生皆返,无一随汝去,故应修妙行。」吉祥胜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时,如敌劫于野,独无子无妃,无衣无知友,无国无王位,虽有无量军,无见无所闻,下至无一人,顾恋而随往,总尔时尚无,名讳况余事。」】

既然一定要死,而且今天就要死,死了以后所有的东西都没有用,只有一样东西有用──佛法!这是我们修念死第三个应该有的根本想法。其中第一个原因,我们必定要舍弃这一世到下一世去,通常放不下的是自己的亲人、父母、夫妇、兄弟……,虽然他们非常怜爱自己,环绕在周围,却没有一个人可以跟着去,就算一起死,他死他的,你死你的,也不会在一起。除了亲人以外,很多财富、地位,死的时候一点也带不去,这是前二个因相。此外,不要说外面这些东西,就是我们最疼爱的这个身体,死的时候也一点都带不走,何况其它的东西。所以,现在所有的好东西,死的时候统统把我们舍弃了;我也一定会弃舍它们而趋赴他世!而死时只有佛法是真正可以依赖的,这个才是究竟能解决痛苦的正确方法。

我们造了种种的业,下一生一定会感果,这个叫做异熟,就是过去生的业感得这一生的身体,这个业完结的时候,这个身体也就死了,而这一生新造的业会引我们到下一生去。死的时候,除了善业跟恶业以外,其它没有一样东西跟你去的,不管是人或钱物,乃至自己的身体也好,都不可能跟你去,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一件事情该做──修妙善之行。下面又引一位祖师的话:天王是最富有的,可是不管有多好,死的时候,就像在旷野被敌人抓到一样,身边既没有儿子、妻子,也没有朋友,连衣服都没有,你的国家、王位都没有了。有无量最强盛的军队,却看不到也听不到,没有一个人会跟着你。甚至你自己的身体、你自己的名字都不复存在,更何况别的呢!以上就是第三根本当中的三个因相。

【如是思惟有暇义大而实难得,及虽难得然极易坏,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后世,以往毕竟安乐,仅于命存引乐除苦者,则诸旁生有大势力,尤过于人,故须超胜彼等之行,若不尔者,虽得善趣,仍同未得。如《入行论》云:「畜亦不难办,为是小利故,业逼者坏此,难得妙暇满。」】

这是最后的总结,照着上面三根本、九因相,一样一样去思惟,这个暇满人身有这么大的义利,却又这么难得而易失,如果想到死亡,我们就会努力了。假定不努力修后世,而只忙于眼前的离苦得乐,岂不等于畜生一样!真正算起来还不如畜生,因为谋求此生的好处,畜生力量还比我们强大,这是我们都看得见的。例如苍蝇都比我们强,如果人家要来抓我们,我们逃也逃不掉,苍蝇牠一下就飞出去了,你能飞吗?不能。牠的眼睛也很利,背后如果有人来,我们一点都看不见,而你就算在苍蝇背后,牠也看得见;牠要吃某个东西,一个小洞就钻得过去了,我们不行。再看看狗、猫,也是如此。人家说我们像畜生,我们不服气,如果得到了这么好的人身不会利用,只为眼前这些事情而忙的话,岂不是脑筋糊涂得像畜生一样?实际上我们真的是不如畜生吗?不是的,只有人能修学佛法,畜生绝对做不到,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暇身,应该做「超胜彼等之行」,「若不尔者,虽得善趣,仍同未得」,否则虽然得到了人身,也等于没有得到一样,那何等可惜。就像《入行论》说的:只为眼前的小利,这是畜生也会的。一生就为了这些小利,忙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到最后死主一到,失掉了难得的暇满人身,这是何等不幸、何等地愚痴啊!

【以是此心纵觉难生,然是道基,故应励力。博朵瓦云:「除我光荣者,即是修习无常,由已了知,定当除去亲属资具等,现世一切光荣,独自无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无所为,不住现法,始得生起,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的确,这个念死之心是不容易生起,但这个是修道的基础,所以共下士引导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念死。共下士道的特点,一直要告诉我们,我们的努力是为了下一世,绝对不为这一世忙,这个部分跟下士一样,所以我们叫它共道,而我们的目标是要走上士的。博朵瓦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师,宗大师的法统传承当中,阿底峡尊者最完整的传给种敦巴,敦巴尊者有三位最主要的心子,博朵瓦就是其中之一。他说:我们总对世间的光荣放不下,因此一直浪费生命,现在要想放下,最好的就是修学无常,因为我们已经了解了,眼前所有的亲属资具,有一天一定要舍掉的,不管你有多少的光荣,到死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到下一世去。除了修法以外,再没有任何方法能够真的帮忙我们,了解了这个,你不愿意忙现世的这个心就生起来了,这是真正重要的。如果这种心没有生起,要想修法是修不上去的,其它的道理,不管你讲得多深多好,没有用!因此正式引导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念死。

【铎巴亦云:「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启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于迦玛巴请求另易所缘境时,重述前法。请其后者,则云后者全未能至。】

虽然死无定期,也知道要修学佛法,但是对法渴求的心很难生起。然而不应该因为很难生起就不修了,还是要励力精勤地去修。铎巴也说:「如果能够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并且勤勉殷重地思惟,虽然觉得即使修一百年也很难生起,但诸有为法的本性是不安住的,终有生起的一日。」

迦玛巴也是一位祖师,有人向他请法,他就告诉人家修念死,再问他其它的法,他仍旧说修念死,那个人又问:「念死以后呢?」他说:「你不要问了,念死是修道的基础,这个基础如果没有做到的话,后面的法你根本不可能修。」祖师就是这样告诉我们。也许你会问:既然祖师这样讲,那我们还学那么多干什么?我们现在是先从理论上把道的总体建立起来,对这个理论产生定解了以后,下面才正式修行。当我们已生起了定解,正式要修的时候,就不要深入谈理论,当这个信心强烈地生起来了,后面自然慢慢地就学得下去了。

【如是自心若能堪任,应如前说而正修习。若不堪者,则随其所称,取三根本九种因相,观现法中所有诸事,犹如临杀饰以庄严,应当乃至意未厌离,数数修习。】

假定我们的条件够,就照前面告诉我们的,乃至像《略论释》的马车所说的观想法去修习;假定条件不够,那我们就退下来,照着前面的三根本──一定要死、死期没有一定、死的时候所有的人及钱财乃至于自己的身体全部要舍掉,以及九种因相去思惟。由于这样的思惟,我们就会生起决断心,推动我们去修行。以这三种根本的行相,去看眼前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就像快要被杀了还要修饰外表一样地荒唐。譬如我们要参加一个盛会之前,都会修饰一番,假定你就要被杀头了,还说等一下,让我修饰修饰,有这种事情吗?可是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所忙的就是这样,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这个真实状态时,就不会做这种毫无意义的事情。「应当乃至意未厌离,数数修习」,应该去修行,等到真正修起来以后,对于眼前放不下的事情,就产生厌离,知道这个东西是害我的,就像大骗子一样,我生生世世被他骗了。当你看清这个人一直在骗你、伤害你的时候,你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欢喜他?不会了,要认识到这种程度。到了这种程度还不能放手,还要修,换句话说,一对这种境,你就对它极端地排斥,这个时候才不会被它吸引,才能够真正修行。

【若经论中,何处有说亲近知识暇满无常,诸法品类,皆应了知,是彼彼时所有行持,取而修习,乃能速得诸佛密意,余处亦当如是了知。】

除了上面说的以外,我们平常读的很多经论,只要有提到修行的次第,一定先是亲近善知识,然后思惟暇满、无常,关于这一类都应该多去了解,按照我们该修的拿来修行,如果真正能够这样做的话,佛要告诉我们的真实内涵才能够真的了解。佛真正的密意,并不是我们凭想像能想像得出来的,必须了解了道理以后,真实地修行才体验得到,这样才真正能够现生就证得我们希望得到的好处。对于其它该学的内涵,都应该像这样,依照前面告诉我们的次第去修学、去了知。

念死分成三个根本,九个因相,三个决定,这个理论容易懂,真正对我们重要的是,了解了这个理论之后去修持,最重要的要去思惟,只有思惟才能形成业的力量,这个力量才会改变我们一向的习惯,所以修行(修改行为)是指这个而言。眼前我们在学菩提道次第的过程当中,应该属于闻、思阶段,所以并不是听到这里就全部精神照着去修,但是也不是听过了不管,《广论》一开头大师就教诫我们,要根据我们所了解的,随分随力去修。

诸位不妨自己想一想,你今天听过了这个道理,觉得很好,好像得到了一个新的知识,通常会感觉很欢喜,说不定还会告诉别人以彰显自己;可是光这个知识对我们正式修行是没有用的。真的要修行,一定要将整个菩提道总别之间的架构了解清楚,依照次第步步深入。虽然理论上了解了,但很难把这个理论拿来策励自己步步深入,原因就是对于念死并没有生起定解,我们现在因为还没有把整个《广论》的总别架构把握住,所以不需要马上照着全部的次第推进,但是也必须拿念死的道理随时策励自己,否则就没有推动的力量,永远只是个空话,所以念死道理学过了以后,尽可能地经常拿来思惟。我们现在有戒行持犯、善行记录,乃至早晨起来就要修皈依等,每天自己做的固定的功课,应该把这些内涵想一想,虽然并不是很深切地以全部精神去想,但是如果能够恒常照着去做的话,它就会变成一种推动我们的力量,使我们能照着所学的步步渐次深入。这个基本的概念,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把握住,然后随分随力去做。

共下士之中发生希求后世之心分两部分,「思惟此世不能久住忆念必死」已经讲完了。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三恶趣苦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道次引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皈依三宝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精进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道次引导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静虑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忍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解脱正道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完结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学菩萨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造者殊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何人可以为善友(曙正)[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金刚经》讲解第二十二讲[栏目:慧祥法师]
 禅的妙用[栏目:禅话禅画]
 问60:尊者,禅修者在行禅时观照“左步、右步”或“提起、推前、放下”时应该观照什么?[栏目:马哈希尊者访谈 An Interview with Mahasi Sayadaw]
 北魏佛教的历史剖面——读《魏书·释老志》[栏目:业露华]
 如何根除梦多、对人疑心重的毛病?[栏目:教育孝道·净空法师问答]
 觉音尊者[栏目:[南传佛教]人文历史传记]
 曹溪南华寺历代沿革考[栏目:巨赞法师]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栏目:张秉全居士]
 天时地利人和[栏目:仁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