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忍波罗蜜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989


上士道 - 忍波罗蜜
p. 285

※﹝忍波罗蜜多分五:① 忍之自性,② 趣入修忍之方便,③ 忍之差别,④ 修忍时如何行,⑤ 此等摄义。今初 ﹞

忍辱的内涵分成五个项目。第一先说明忍本身的特质,自性和体性是一样的意思。第二是趣入的方便。《广论》在每一个地方都是如此,当你要学这个法的时候,并不是马上就去学,一定先告诉我们,要用什么善巧方便,来推动、策发我们全心全力去做这件事情。有了前面这些条件──了解忍的特质,以及推动我们学习忍的主要力量以后,才告诉我们正学忍的时候有哪些内涵,在不同的状态当中要使用不同的方式,而产生不同的效果。等到正式修的时候再谈到怎么修。其它没有包含在前面各项的一些主要意义就放在最后第五个项目。现在一个一个来看。第一个是忍的自性。

【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众苦,及善安住法思胜解。此等违品亦有三种,初谓瞋恚,次谓瞋恚及怯弱心,三谓不解无其乐欲。】

忍辱波罗蜜多包含了三个内容,它不单单是指世间所谓的忍耐,例如这个人脾气很好,或者很有修养就叫做忍辱波罗蜜多。本论先从反面来反显,再从正面烘云托月地衬出忍的这三种特质。「违品」就是指相反的。大家始终要记住,在决择法的时候不能有一点漏洞在里边,换句话说,不是明就是暗,绝对不能说你赞成第一案同时也赞成第二案,或是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并没有这种情况。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必定要了解,佛法是一点漏洞都没有的,就这么的环环相扣,你能够先认识了错的那一面,再针对错的那一面去对治,等到彻底地解决就形成对的那一面,所以是先从反显来说明正确的那一面。运用反显还有另一个原因:正确的那一面是指成就后的状态,然而对我们学的人来说,我们是一个凡夫,对于成就的状态,就算你说的很清楚,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陌生。但是对于违品──我们所要对治的这些毛病,却是我们现在眼前所有的,所以本论先从违品这一方面说起,我们就很容易了解、体会得到。遮止了违品所产生的功效,虽然我们并没有直接和正面的体验,可是我们可以感受体会得到犯违品的状态,这是先谈违品的理由之一,当然还有更深远的理由,这里先不去说它。  

这段上面有三句话是针对着三种违品,第一个是瞋恚,三毒当中贪瞋痴的瞋,这个内涵蛮广泛的。第二个是瞋心跟自己的怯弱心,也就是畏缩、不够坚强的心理。第三是不了解发起善净之法的特质,所以对真正善法的美和好处体会不到,生不起跟法相应的乐趣,自然就不会产生追求这一个法的力量及好乐心。  

现在再回头来详细地说明一下,首先看第一个「耐他怨害」。不管是心理上或生理上,当别人损害你的时候,你都能够忍耐。反之,如果你不能忍耐就会发脾气,这是瞋火、无明火!这两个确实是相反的。平常碰见对我们生理及心理上面造成伤害的境界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忍耐,这种烦恼相就叫瞋恚。现在有一个善巧的方法能够针对它,把它平息,就是耐他怨害,这个是忍辱当中的第一个特质。

其次不是对外来的,而是自身所生的种种痛苦。对自身所生的痛苦,我们会产生的反应,第一个还是瞋心,对自己身心上的痛苦会瞋恼;另一个叫怯弱心,就是当我们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力量不够,所以会产生很多苦恼,心里面就畏缩退怯,不够坚强。特别是在修行上,先不必谈经论上面所提到,佛在因地当中是如何舍头目脑髓的,我们退一步看菩萨行持的精神、然后再退一步、一直退个一百步,看看自己现在眼前的状态,人坐在这里讲起话来头头是道,真正要开始做了,虽不能说一无是处,但的的确确是问题丛生。  

例如冬天天气冷的时候,打板声响,起来了觉得还舍不得,就是这个状态;反过来,等到天气暖和炎热的时候,又是另一种状态。对我们出家人来说,从起床开始,上殿、过堂,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如法如理去做,虽然理路上面已经了解贪是不好的,要去掉它,也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等到境界摆在眼前,你就是拿它没办法。状况好一点的时候,有心要跟它斗,但实际上斗得过吗?斗败了,而且这是经常的状态!我现在深深地感觉,当年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师长们常常策励我,而我心里总会想:「我还是个凡夫嘛,不必要求我这么认真啊!」这是我那时候的心理。总算后来自己并没有太差,否则就完了。现在我也慢慢地体会到,这就是自己心里胆怯,觉得不够坚强,如果真正想要修行,这一关冲不破是绝不可能。  

前面所讲的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先在心理上建设起来。而这个心理建设绝对不是等到碰见强大的事情才努力,到那时候就来不及了。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在细微的地方先慢慢把握住了,大的地方才有可能掌握。要不然道理永远讲得头头是道,好比人造卫星高挂在天上,而我们总归是在地下。现在真正殊胜的地方就在于人造卫星虽然是高高在天上,可是我们的确是步步踏实地正朝它走上去,所以我们必定要把所了解的道理,在行持上踏实地去做。认得了这个道理,然后一步一步这样走上去的话,才是正确的。本来这些道理是我们最好的引导,也是必经的次第步骤,但若只是做学问的话,对我们只是一个大戏论。所以祖师们常常比喻说,这个无价的摩尼宝,你却拿去换糖吃,那是糟蹋了!以上所说的是第二种违品,对自身所受的众苦,因没办法忍受而生瞋恚,或者没办法承担而退怯。  

第三个「善安住法思胜解」。现在我们在颠倒错误和非法当中,所以要修学佛法,虽然我们并没有如理如量地感到法的真实内涵,可是确实对眼前这种痛苦的状态多多少少也体会到了一些。我们幸而进到佛门,知道真象是如此,而苦趣何止这么一点点,还多得多,大得厉害!原因在哪里?就在颠倒!对于眼前所对的一切境相没有正确地如理认识,乃至于不能够如量地令所认识的产生圆满的了知。既然不了解,当然不行,因为在颠倒当中,自然会产生这种问题。现在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如理如量地去了解,了解了还不够,因为那是人家的,前面这一段叫做「闻」,等你能正确地把握住这个内容以后,接下来是「思」,经过从善知识如法地听闻,然后再如理思惟,得到了跟法相应的一种胜解。法的特质是为破除烦恼的,我们修学佛法一定要把握住这根本。当解决了烦恼以后,你内心当中得到那种清凉感是跟法相应的觉受:「啊!原来这个东西这么好,这么美!」这个就叫法味,叫法乐。  

在我们不了解佛法之前,尽管看了很多经、念了很多书,讲得头头是道,但这是在文字上面转。如果你能够进一步从内涵上,了解它所要指出来的行相时,你就能体会到烦恼的特质,以及破除烦恼的方法。等你能够运用上了,人家来骂你、骗你,而你内心会产生什么?欢喜!在以前如果碰见了这种情况,心里会无法忍受,现在你一比较就会觉得欢喜。结果你发现真正受用的是自己,当下不仅是清凉,而且不再造恶业,以前的业到此为止,得到解脱。就是这么清楚、这么明白,而实际上这还没有到根本,真正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还在后头,目前只是就我们眼前能够体会得到的来告诉你。所以要能如法地思惟法义得到了胜解,才能够善巧地安住在善法上头,否则尽管我们文字很通,但却无法安住,讲的时候可以,一碰见事情就完了。  

所以第三是指不了解佛法的特质。不了解有几种,第一种:你根本连碰到一位能了解的人的机会都没有;或者虽然碰到了,你也如理地听闻了,这还是不够。听时觉得有道理,但自己又用不上,为什么?因为没有如理思惟,所以告诉我们要「法思」,的确非常重要。我们从前面一路学上来,每一个地方都要决择,关键就在这里。不要说等到修相应(修相应的境界已经非常高了,绝对动摇不了你),你就可以安住在这个跟法相应的乐当中──或者是定相应的乐,或者是透过定而修习出佛法真正重要的慧相应乐。所以这个主要的违品叫「不解无其乐欲」。  

忍也有一层一层深入的内涵,到达究竟的第三层时,叫做无生法忍。平常我们叫生忍、法忍、无生法忍,这三句话所代表的内涵,大概也是相对于前面这三点。

【圆满忍辱波罗蜜多者,唯由自心灭除忿等修习圆满,非为观待一切有情悉离暴恶,非能办故,调伏自心即能成办所为事故。】

忍波罗蜜多要到什么情况才算圆满成就了呢?当我们内心已把瞋恚、忿怒等彻底解决了就圆满。等字包含了所有跟瞋相应的烦恼以及它的根本,也许表露在外面的行相上,也许只是心里的瞋恚,乃至于它的根本,也就是种子习气,这些都彻底解决了的时候,那就是忍辱波罗蜜多圆满的时候。  

并不是外面一切有情都没有暴恶了,才算忍辱圆满。我们总以为会起瞋心是因为外面有一种暴恶众生,行为非常粗暴恶劣,就是因为碰见这种情况才使得我们发瞋心。但这里并不是从这上面着眼去看的,而是由我们的内心来看,因为真正能够调的是只能调自己,外面那些众生并不是我们的能力可以调伏的,所以说「非能办故」,一个、两个还可以,要想调伏法界一切有情,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要你能够把自己心里面瞋恚的现行及种子习气彻底尽除的时候,这个忍辱就行了。

【《入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敌。以皮覆此地,岂有尔许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诸外物,我不能尽遮,应遮我自心,何须遮诸余。」】

暴恶的有情是无量无边,就像虚空一样,你绝对没有办法彻底地调伏,这和前面布施、持戒是一样的,你只要能摧破自己内心的瞋恚,那就等于破了一切敌人。瞋心就是当境界现起的时候,产生了对立的状态。如果你能够忍的话,那敌对状态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自然而然地都不会产生。佛陀在因地修行当中,也有很多典型的例子。  

论中这个比喻妙极了!就像我们走在充满着沙砾石子的荆棘地上时,你想要用皮或者地毯将地铺起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地是这么大。但是有一个很妙的办法,用不着铺那么多,你只要穿一双皮鞋在脚上,跑到哪里都没问题。我们现在学忍辱也是一样,你能够这样做到了,就等于把所有的地都覆盖住了。所以,外面的东西我不可能完全遮住,应该遮的是我自己的内心,又何必去遮外头的东西。  

佛法是内明,我们特别要注意,听了这个道理以后,如果不在自己内心上用功夫那太冤枉了,不但冤枉了自己,也对不起我们穿这件出家衣服;佛、菩萨、祖师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特别地警惕自己。这里我再提醒大家一下我自己当年的痛苦经验,不要说:「我是凡夫呀!」要说:「因为我是凡夫,更要赶快努力呀!佛、菩萨和圣人都已经成就了尚且还这么精进,我是一介凡夫,再不努力更待何时!」这才是我们应该讲的话。如果还说:「我是个凡夫啊,我怎么能做得到?这是佛、菩萨的事啊!」这就像前面所举的比喻:人造卫星美不可言,可是你永远只能仰起头来,趴在地上看着它。  

修学佛法绝对不是这样的,何况现在大家心里都说:「我要学佛!」怎么学佛?你发愿要解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的痛苦,但现在就连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都不能解决。的确,因为我们还是凡夫,可是最主要的是,碰到不能解决的时候,更应该赶快努力呀。学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处处总要在自己的内心上面用功夫,如果你碰到了境,却责怪别人的话,第一步就错了,下面根本不必谈,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所以前面的比喻,一方面告诉我们修忍辱是这样修的,另一方面也明白地把方向指出来了,就是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上面下功夫,这个叫做内明。  

所以这个「忍」字妙极了!心上一把刀,这一把刀摆在别的地方还可以马马虎虎,摆在这个地方,你若再向前一步就会送命。现在送掉的是什么命呢?法身慧命!肉身的命送掉了固然不行,法身慧命送掉了是更可怕、更严重,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的。以上这些是忍的特质。

【第二、趣入修忍之方便者,虽有多门,且当宣说修忍胜利不忍过患。】

在还没有修之前,先告诉我们一个善巧的方法,推动我们愿意去修。趣入修忍的方法虽然有很多,这里先说修忍的殊胜利益,以及不修的过失和祸害。因为胜利与过患这两样东西,在策发我们修行的方便当中,可以说是最主要的,也是最有力的,我们目前只要把最主要的、最有力的根本把握住,然后推动我们向上,自然而然枝末、根本就都能把握住了。

【其中胜利如《菩萨地》云:「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

先引《菩萨地》,这是《瑜伽师地论》上的一段文,说菩萨在修忍辱之前,会先思惟为什么要修忍,先看到修忍辱波罗蜜多有种种殊胜利益。这个利益是什么?下面分别说明:凡是能够修忍辱的那些人(补特伽罗在这里就是指人),将来很少会有冤家对头,这种状况是最恶劣的。其次是没有乖离,周围的人都跟你非常亲厚,不会相乖背,不会离开;而且会有很多喜乐,不像冤家对头而带来无比的痛苦。如果不修忍辱,你周围的人即使是蛮好的,可是一旦离你而去,或跟你不相应的时候,你心里原有的乐反而变苦。修忍的人这些苦都不会有,只有种种的喜乐,所以说「有多喜乐」。这是指当来世,将来的殊胜利益。  

眼前则是临终无悔,就是说我们这一生,到临终的时候没有悔恨。平常我们一生忙完了以后,到临终的时候是什么境相?这个我们现在感受不到,因为谁都还没有到死的时候。但是,我们却有一个经验,就是当生病,或者遇上意外的突变时,我们心里会有一种状态产生,如果是年轻的,会希望病好,如果是年纪大一点的,就怕死,然后担心这件事情还没办成,那件事情还没着落,心里一大堆事都现起来了。这个经验我们有。  

什么叫突变呢?譬如我们觉得这里安安稳稳地蛮好,忽然间有一个变故产生,我们被迫要改变或迁离这个环境,于是这个事情不晓得怎么办、那个事情也不晓得怎么办,心里一团乱。有很多的事情,如果以前做得不恰当、不如理的话,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后悔,这个就是业,业就是这样来的!现在你如果依照佛法去做,行持忍辱波罗蜜,力求跟佛法相应,到临终时,你的感觉是什么?是:我一生就忙这些,现在忙完了,这个安乐果就要来了!你会不会感觉到后悔?不会!就拿刚才的比喻来说,生病也好,或者被迫迁离也好,生病是就我们的身体来说,被迫迁离,是对外面的器世间受用来说,我们在不了解事实的真相之前,一天到晚为这些而忙,忙了半天,万一生病失去了,就会痛苦万分。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真相以后,发现原来生死的根本,就在这坏聚见上面。本来就没有「我」在,只是依五蕴假立的,这五种东西是无常、变坏的,只因为自己的颠倒而执着。认识了这个,在修行过程当中,就能安住在善法上,所以你经过每一步,便种下每一步的善净之业,到临终时,你会觉得:我种下的因,现在要结果了。如果是一生念佛祈求往生净土的,自己会觉得这个娑婆世界够苦了,我本来就一直求生西方,现在生病,快要死了,正好往生净土,那真是美不可言!你会忧、会悔吗?对自己的身体是如此,对外面我们所受用的器世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平常我们不了解而忙这个,忙那个,现在了解了怎么办呢?要修行!修行还非藉助它不可。所以房子有得住就好了,吃、用,只要能够维持就好了。  

我刚出家时老师就说:「我们这里只是一个小茅蓬,可以用来遮遮风、遮遮雨。」我现在回想起来,越想越美,越想越好。古代的大德莲池大师,他到一个地方并没有先想去造一座大庙,而是住在那里,有人愿意发心,因缘具足了就建造一座寺庙,始终是这种状态。假定你不了解这一点的话,环境要是变化了、你要被迁离了,就会若有所失,因为你所认识的只是这个。若你了解以后,无论要你迁到哪里,甚至迁到极乐世界去,你会欢喜得不得了,因为求之不得!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说明,你对于法有了认识,能够法思胜解以后,一生当中,能够好好修习,将来感得的果报是乐的,眼前当然也不会忧悔。因为这样,所以你身坏命终以后,「当生善趣天世界当中」,一定到好的地方去。所谓善趣就是从人以上包括天界,天有三种,就是所谓的欲天、色天、乃至于无色天;实际上这里边还包括从方便有余土开始的第一义天,这些都包含在前面所说的善趣天世界当中。你想想此身损坏以后,能到那个地方去,多好啊!  

「见胜利已自能堪忍」,看到修忍辱有这么大的殊胜利益,眼前吃一点小苦,将来可以得到这么大的好处,真是美不可言。所以我们必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如理的思惟,要不然大家总把修行看成现买现卖一样,对因果概念都弄不清楚,那就完全错了。因为因果概念弄不清楚,所以总觉得修行好像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想跑来坐享其成。天下那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小苦都忍不住,何况是大苦!  

而且不但自己做,还要劝他人行忍。自己往内心深处去体会,才能开口就是赞叹,行持也就跟它相应;不但自己如此,看见别人能够行忍内心即「慰意庆喜」,这是《菩萨地》说的。

【《摄波罗蜜多论》云:「若有弃舍利他意,佛说忍为胜方便,世间圆满诸善事,由忍救护忿过失。是具力者妙庄严,是难行者最胜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现后众害由忍除,诸胜丈夫堪忍铠。恶人粗语箭难透,反成赞叹微妙华,名称花鬘极悦意。」又云:「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谓有情邪行不退利他,从能摧坏众多善根忿恚怨敌而为救护,下劣为害亦能堪忍,是极悦意庄严之具。诸难行者破烦恼逼恼最胜之力,能灭害心大火之水,诸暴恶人以邪行箭不能透铠,微妙色身具金色相,夺诸众生眼观意思,是能造此黠慧巧师,以如此等众多胜利而为赞叹。】

我们不是要学佛、行菩萨道吗?不是要广利尽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吗?但是因为有情都在颠倒、愚痴、大邪见当中,他的行为是非常的暴恶,现在要去帮他、救度他是困难无比的,所以我们往往遇到了障碍就觉得:「唉,我不行啊!」就怯弱了。由于自己觉得力量不够,对于利他的事业,就产生退却了,所以说「弃舍利他意」。那时候该怎么办呢?有一个非常善巧的方法,就是「忍」!所以佛说能够使大乘的行者不退菩萨行最殊胜的方法就是忍。因为能忍,就能够不退菩萨行;不退菩萨行,就能够步步向上;反之,如果不能忍耐而退心的话,你的善根就到此为止。万一你还发了脾气的话,整个善根还会被摧毁掉,所以说「能摧坏众多善根忿恚怨敌」,真正善根最大的冤家就是瞋恚。这个瞋恚之严重,过患之大,真是不得了,只有一个方法──忍,能够把你从这个摧毁善根的怨敌手中救护出来,所以佛说这是殊胜方便。  

不但如此,世间圆满诸善事也都是由忍成就的。这个地方所说的世间圆满不单是指轮回世间的这些,所以前面讲共下士,这个「共」字有它特别的意义,对下士来说,所要求的是世间圆满,但对中士、上士来说,求的是共世间圆满。共世间圆满是增上生,到最后圆满的是决定胜──就是佛的报身报土,这也要靠忍来成就的。  

前面在还没有开始讲大乘真正的内涵之前,宗大师就决择出大乘应该学习的内容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方便,随缺一种不能成就。所以引了很多经论,说明菩萨如果厌恶有为是不行的;但是要在有为当中转,要有真实的本事,要不然会被转掉的,所以必须智慧来摄持。菩萨所行的布施、持戒都是方便所摄,果报也就是共世间的圆满,这些都靠忍辱来成就,如果你不能行忍辱的话,则处处怯弱,碰到一点事情内心就觉得不行而退缩。现在若有了忍辱,就能够勇往直前,真正圆满无上大菩提。我们称佛陀世尊为大雄大力,一点都没有错,所以说「是具力者妙庄严」。真正的大雄大力,就从这里开始,这个才是菩萨乘最殊胜、最奥妙的庄严。  

「是难行者最胜力」,能行种种难行之事最殊胜的力量就靠这个忍。实际上需要两样东西:忍、进。「忍」是消极的防范,你有了这个本事,能够挡得住一切逆缘,才能够谈得上向前猛进。挡都挡不住,还谈什么「进」呢?所以忍是最殊胜的力量。「能熄害心野火雨」真正损害我们身心的野火──瞋,为什么叫「野火」呢?平常的火小小的,野火是在原野中烧的,大得不得了,而这个大火也靠忍辱之雨来熄灭。「现后众害由忍除」,不管眼前的、未来的、一切祸害,都靠忍来消灭。  

「诸胜丈夫堪忍铠」,这个殊胜的忍又是最妙的堪忍铠,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挡得住,所以不管多难之事都能行,这个才是真正的力。平常我们碰到一点小事情就暴跳如雷,这是最差劲的,一点用处都没有。真正的大丈夫就在克服自己的烦恼,不为任何境界所转,而且还有力量转那个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大雄大力,否则,自己都是烦恼的奴隶,碰到一点情况就被缠在烦恼当中出不来。所以前面特别说,对付世间的敌人,再大力的勇士也没有用,因为你以为战胜了很多的敌人,但所有的世间人没有一个例外,到最后都是死,敌人你不杀他也是会死啊!只有一样东西──烦恼,是永远存在的,真正有本事,就把烦恼克服,这个才殊胜。  

你有了这种忍的力量的话,不管外面的境界是恶人说粗语,或作种种不如理的事情伤害你,你都能不被伤害。为什么叫箭呢?我们这个嘴巴就像利刃一样,最容易伤人,而且一句话出来,往往没有办法补救,所以说「舌锋」,舌头像一把利剑一样,一出来就伤人。如果你能忍辱的话,它就奈何不了你,不但没有办法伤害你,「反成赞叹微妙华」。这个我们就不大懂了,明明人家来骂你,怎么会变成赞叹的微妙华呢?现在我们心平气和地进一层来看看,例如:当两个人吵起来时,彼此争得面红耳赤,乃至于打了个半天,平常我们总觉得自己有道理,就算自己没道理也不服气,就这个样。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多大的道理,人家觉得:「这个人真是不可理喻,不是个畜生也是个蛮子,算了,就让你。」人人怕你,你说你真的胜了吗?你发了半天脾气,结果人人厌恶你,表面看起来是给你笑面孔,实际上,心里面躲得远远的。我想每一个人应该都有这个经验吧!碰见这种情况的时候,尽管对方骂你,你若能忍,旁边的人会觉得这个人有功夫、有修养、懂道理。如果是个修学佛法的人,人家会赞叹:「这是真功夫、真本事!」结果,平常别人来骂辱,我们会暴跳如雷,如果你能不暴跳如雷,他就一点也伤不了你,不但伤不了你,反而变成人家对你的最佳赞叹。反之如果你跟他吵了,虽然大家都不一定有道理,乃至就算他有一点理亏,吵完了以后他一定想:「我没有错。」如果你能忍的话,他吵过以后,反省时会觉得自己理亏了,而来道歉。不要说旁观者赞叹你,跟你吵架的人,也会赞叹你。  

我们都极为短视,被烦恼捆死了,自己还觉得「我对!」实在是愚痴颠倒莫甚于此。这是浅近的,深的我们先不谈。前面已经说过了,你能够真正体会到浅近的,才有机会谈到深的,如果浅的地方都谈不到,讲深的有什么用呢?如果大家了解了,而且真能做到的话,坏人不但不能伤害你,反而变成最妙的赞叹。这个微妙华不是普通世间的花,是庄严我们将来报身报土的「名称花鬘极悦意」。啊!美极了。  

「忍为巧处成色身,功德端严相好饰。」这解释在二百八十七页第一行的下面,就是「微妙色身具金色相」,佛三十二相的根本因就是「忍」。不过佛的忍,不是普通说的「这个人很有功夫、老成持重」,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先从外面的生忍、法忍开始,可是究竟圆满是无生法忍,他能够深深的体会到一切法原来真相是如此,所以,圆满色身的根本因是「忍」,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世间的人长相美好有几种原因,我们常常说,如果你以鲜花供佛会长得美,这个没错!我们不妨去看看人家的面孔,有美、秀、雅三种,这三种不太一样。有些人你看他长得非常美,但是你不一定欢喜他;有很多人不一定太美,但是你一看到就会欢喜,我想大家都有这经验。长得很美,但你不一定欢喜的人,根本因就是供养佛美丽的花而感得的;长得不一定很美,你看了却会欢喜的人,那是忍辱功夫来的,这个不一样喔!你们如果真正了解了,也可以自己做判断。  

前面讲业的时候,大家还记不记得「异熟」、「等流」、「增上」,这几个的因?异熟的因有很多,以前面的例子来说,就是供花、忍辱。等流有两种,一种叫「领受等流」,一种叫「造作等流」。你看见他为什么欢喜?这个地方你仔细地想一想,就晓得我刚才讲那句话的意思。所以佛的忍,不是我们普通的忍,那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忍,所以他得到的也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实际上何止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不要说我们凡夫没办法赞叹,就是佛要说给我们听,经过无量无边的时间也说不尽。  

「夺诸众生眼观意思」,佛的相好,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能把我们全部注意力吸引住。世间有一种人是丑八怪一个,人家一看就不欢喜,不想再看他了,还有一种就是刚刚才说的,不但美,而且你会欢喜。佛,不管任何人看见,就好像看见最美的东西,意识就完全被他吸引去。「是能造此黠慧巧师」,有了这样微妙的身相,能够令任何人一看见他便完全被他吸引住,这个结果,怎么来的?就是这个忍造就的,所以忍辱是能够造出微妙色身金色相最了不起的技师,它的根本因在忍。不过要注意,有了根本因,还要圆满因。当我们想到这么好,自然会在内心当中油然生起:「我要学!我要学!」的好乐心,这就是论上告诉我们趣入修忍的方便。  

现在还没有正式讲修忍,这里是赞叹忍的功德,说明忍的殊胜利益。实际上,忍的后面还会带来无量无边的殊胜利益。假定我们修学的时候,对这一点觉得特别需要的话,就从多方面去找种种的殊胜利益。  

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件事情:为什么我们会发脾气?是为了利害;所以贪着难舍又为什么?还是为了利害。假定佛法教你把利益放掉,不要说你们不愿意学,我第一个就不愿意学。实际上佛法是恰恰相反,不但不教你放掉利益,还教你认识真正的利益和得到这利益的方法。不同的是,我们见到的、所谓的利益是用愚痴、颠倒的心去看的,只看见眼前小小的利益,结果辛苦了半天,苦不堪言,忙完了没有得到利益,还把我们送到地狱里去受无量苦!现在佛法告诉我们,真正要得到利益就不要被眼前的小利所骗,这些都是小的,没有意思,另外有这么大的好处可得,就策发我们努力,这一点我们应该特别深入思惟观察。若能够了解这一点,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例外,都只有一条路好走──学佛!不但是形相,而且会精进努力,忍耐种种的痛苦,去得到这个大利益。所以这里就用种种殊胜的利益来赞叹忍的功德,策发我们的好乐心,把这个力量提得非常强烈。但这个时候还不是忙着去修喔!因为你还不晓得怎么修,只是先把我们想修的心提起来而已,等了解了以后就可以好好地去修了!  

以上说明忍有这么大的好处,下面就是讲不能忍而让瞋恚起现行,造种种恶业的过患。

【《入行论》云:「若励摧忿勃,此现后安乐。」若能恒常修习堪忍不失欢喜,故于现法一切时中常得安乐,于当来世破诸恶趣,生妙善趣,毕竟能与决定胜乐,故于现后悉皆安乐,此等胜利皆由忍生。于此因果关系乃至未得坚固猛利定解之时,当勤修学。】

《入行论》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是要努力摧毁瞋恨之心。瞋恚的相貌是「忿勃」,就是脸突然变色,平常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叫做勃然大怒,是形容这个怒的状态,这是我们现在应该摧毁的。这个摧毁不是浮浮泛泛、马马虎虎的,而是应该努力地励心克己。「励」字含有精进之意,到后面再详细说明。总之,不管恶法的消除或善法的增长,精进是资粮善当中第一善,是断恶修善都需要的,至少我们现在心里应该建立起这种认识,策励自己做事情一定要贯注全部精神努力去做,能够这样的话,现在能常得安乐,将来也一定生在善趣。所以你能够努力精进,励心克己,恒常不断地修习忍辱波罗蜜多的话,一切时处都在法上就能不失欢喜。  

一般来说,一定是一个境界现起的时候才会发怒,如果没有境界现起,就没有你发怒之处,这里主要是要让我们了解,当境界现起的时候,你所以能够挡得住,必定是在境界没有现起的时候已经有了思惟、观察,而且生起力量了。前面一再地说,我们也都能够体会到,虽然善法上不一定体会得很强,但是平常一般的事情上,我们都体会得很多。当我们不断地串习成习惯以后,一旦境界现起时,不知不觉那个习惯也就跟着起来了。因为我们以前所习惯的都是恶法,所以境界现起的时候,不知不觉这个恶法也现起,现在你要修忍辱,一定要事先修对治,这时候就要努力,所以说「励」。这针对的是平常我们浮浮泛泛的心,任何时处,只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内心就晓得了,平常这个心都是与法不相应的。所以,我一直引用《了凡四训》的几句话──平常是悠悠放任,真正提起来的时候,内心上就会有一种战兢惕励的现象。  

譬如我们在这里拜三十五佛,人家念,你就跟着念一遍,刚开始还不会念的时候,你会注意去背,但等到念会了以后;就随口溜过。以前曾讲过「熟、溜」两个字,刚开始不熟,会去背、去记,熟了以后就随口溜过。「溜」字就是嘴巴滑过,心里面只是意思一下,如同本论前面说的,像浮在酸酒上的一点面粉,那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地提起来,恒常地思惟观察跟法相应的状态,当境界现起的时候,这个跟法相应的、如理如量的力量就能现起来,而且内心能够摆得很平。所以这地方我们要注意,所谓「恒常修习」是这样的。  

了解了上述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平常真正的修行就在思惟观察。但很不幸地是我们总觉得好像去拜佛才叫修行,做早晚课或打坐才叫修行,可是等到我们去上早晚课的时候,却又觉得没味道,拜佛也没味道,做这个没味道,做那个也没味道,实际上根本问题就是前面说的,平常这颗心总是悠悠放任没有提起来,所以我再提醒大家一下,你能够经常这样去做的话,就能「不失欢喜」。眼前虽然境界没现起,而你在思惟佛法,就会让你愈想愈欢喜,愈想愈对。平常心里总是浮浮泛泛地,看见一个人就跑过去聊聊天:「今天天气好好喔!」就是这种状态,毫无意义。反之当你思惟法的时候,内心会觉得趣味无穷,当境界现起时,更是使得你立刻感受到以前随着烦恼而起的热恼之火,是在恶业当中的燃烧相,现在以法净化,就得到调伏的清凉相。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能「恒常修习」忍的话,则「不失欢喜」、「常得安乐」,乃至于人家骂你,不但你不会受伤,反而会变成人家来赞叹你最好的微妙花。不但如此,而且能「于当来世破诸恶趣,生妙善趣」!  

当然你若能不瞋,与法相应,这时不但无瞋而且是在无痴的状态,所以能够无瞋、无痴的原因,一定还有一个无贪在。不发脾气,怎么还有无贪?试问你为什么发脾气?一定是因为有什么地方被伤害了,也就是说,你对被伤害的这个东西贪着难舍,内心一直觉得被人家伤害了。譬如你有个好东西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的名誉被人家损害了,于是你自然发瞋了。当你能不瞋的时候,同样地,就是你对所顾惜的东西就不再有执着它的力量存在。你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个,又是因为有无痴的善心在,多美啊!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地方的修习,完全是对前面法的认识。  

一般世间人讲「这个人老成持重」,表示这个人是不动声色,是个有修养的人,可是不一定是代表跟法相应的修养;说不定人家是说:这个人「城府甚深」、「老奸巨滑」,或者说「笑里藏刀」。现在这里所说的不是这一种,而是完全跟法相应的状态。所以,你修了这个善法,眼前安乐,将来一定感生善趣,如果能这样生生增上,将来必定得圆满决定的胜乐,「现前增上生,究竟决定胜」,这种种殊胜的利益都是从忍辱而生的。  

这段最后再提醒我们「因果」。注意喔!我们现在要求的是果,但在因地上就应该时时刻刻、心心念念注意其间的关系。经过听闻、如理思惟,产生正确的认识以后,要使它坚固、猛利。这个因果之间的关系,在你还没有得到坚固猛利的定解之前,都要努力去修学,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所以我刚才特别解释那个「勤」字,你们务必要去体会到它。所以我们真正的修习,就在当下这一刻。你静坐的时候、早晚课的时候,乃至于拜佛的时候固然是修,但更重要的,在我现在的感觉,尤其是初机,却是在离开了佛堂以后。所以前面的加行没有准备好的话,匆匆忙忙跑到寺院来,请问你心里是什么状态?跟烦恼相应的!因为你对修行本来就没有准备,所以到了寺院就觉得悠哉游哉,叫你到佛堂去,你就觉得真是麻烦,虽然心里面没有明确的概念,可是这个习性带在这里。甚至现在有人说:「早晚课徒具形式,不如不要。」我一听这话,就晓得原因何在,因为我自己多年来犯的毛病就是这个。我们现在讲修行,很多人道理讲了半天,却还是这样说!就算早晚课是徒具形式,那内容呢?内容大家就不谈了。如果不了解这个特质,文章作了一大堆,三藏十二部都看过了,请问这就是内容吗?这一点我们务必要知道。道理讲得头头是道,生活中却懒懒瘫瘫,请问这就是修行吗?所以真正的关键在哪里必须知道,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以上是说忍的殊胜利益,接着说明如果不能忍,随着瞋毒而转的害处,这个害处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现在看得见的,一部分是现在看不见的。下面就引经论来说明瞋恚过患中现在看不见的部分。

【瞋恚过患中,不现见之过患者,《入行论》云:「千劫所施集,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此是如其圣勇所说录于《入行》,《曼殊室利游戏经》说,摧坏百劫所积众善。《入中论》亦说:「由起剎那忿恚意乐,能摧百劫修习施戒波罗蜜多所集诸善。」】

经过一千劫的时间行布施所积聚的善行,及亲自供养佛等的功德,那是大得不得了的。佛教当中,有一位很有名的人物──阿育王,现在印度钞票上面印的三只狮子就是阿育王的标志。在印度人心目中,阿育王在印度是无出其右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我们中国历史上还很难找到像他这么的一个人,因为他的武功、文治、德行三方面,都是足以为人所景仰的;譬如汉武帝、唐太宗,武功很盛,但是他们的德行就不一定有特别之处。当然,实际上我并没有研究历史,不敢随便地衡量,可是在我的感觉中,阿育王在印度的地位的确是无出其右的。他为什么能感得这个果报?据说佛在世的时候,他曾捧沙供佛,就感得这么大的果报。现在这里说的还不是捧沙,而是在一千劫那么长的时间当中行布施,及亲自去供养佛陀所集的这么大的功德,但只要发一次脾气就全部摧坏了,这么严重。这是《入行论》引用圣勇祖师所说的一段话。  

《曼殊室利游戏经》说,你就这么发一次瞋心,百劫所积的众善,就摧毁掉了。《入中论》也说:「生起剎那的瞋念,就能摧毁百劫当中修习布施、持戒波罗蜜多所集诸善。」不是普通的布施,是修习布施波罗蜜多,换句话说,是菩萨行!请问现在我们的布施、持戒有没有跟菩提心相应?跟大菩提心相应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经过了一百劫这么长的时间修学,所集的诸善,发剎那的瞋恚居然就被破坏掉,这一点我们千万不要把它当文字念过,一定要把它深刻地记在心里!当你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不但要注意不要任意发脾气,而且还要注意瞋的原因是什么。所以平常见解特别强,动不动就欢喜跟人家争论的人,千万注意!刚开始我们不一定是发脾气,但是就因为那见解梗在那里,一不小心就发起来了,一发就害了,这么严重喔!所以我们必定要找到生瞋的原因所在,才能给予对治。

【须瞋何境者,或说菩萨或说总境,前者与《入中论》所说符合。如云:「由瞋诸佛子,百劫施戒善,剎那能摧坏。」】

以上是讲瞋恚摧坏善根的程度是这么厉害,下面有个特别的说明,这么严重的摧毁善根是瞋什么样的对象所造成的呢?是不是一般发个脾气就算呢?还是对象(就是所瞋的境界)有特定的呢?有人说所瞋的对象一定要是位菩萨;有人说不管对象是谁只要发了脾气就算。这两者当中,前者跟《入中论》所说的相同。因为《入中论》也说,由于你瞋恚诸佛子(佛子一定是指菩萨),百劫所修的施、戒之善,在一剎那间,就毁坏了。实际上《大宝积经》也特别指出这一点,所以迦叶尊者会说:起瞋心这事情是这么严重!而谁是菩萨我也不知道,所以不管是谁,我都绝对不能发脾气。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忍辱波罗蜜的圆满,是在调伏我们自己的心,既然是调伏我们自己的心,管他对方是不是菩萨!修学佛法一定要把握住目标,这里所以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万一对方是位菩萨,而你起瞋心的话会这么严重;而真正重要的,不是在乎避免那个过失,而是我们一定要圆满这个波罗蜜,所以必定要认识这一点,不管对哪一个境都不能瞋。

【生恚之身者,《入中论释》说:「菩萨生瞋且坏善根,况非菩萨而瞋菩萨。」】

刚才是说瞋的对象,现在是说自己本身是什么状态,也就是说发脾气的这个人。《入中论释》说:菩萨对菩萨生瞋,尚且如此的坏善根,何况不是菩萨而瞋菩萨。前面已经说过了,百劫修学了施、戒等波罗蜜多的功德,这一定是位菩萨而不是普通人,但如果对另一位菩萨起瞋心,所有善根都会坏掉,何况是我们呢!所以对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如果我们不修行,那不谈这个,因为凡夫本来就是忙下地狱、六道轮回的事情,现在我们有了觉醒,观察思惟后发觉,连菩萨都要拼命地努力,而我还只是个凡夫,更是不晓得要多努力多少倍啊!这是我们经常应该自我策励的,就算没有正式地修,这个心提起来的话,当下就对了,然后要把这颗心继续不断地增长、扩大。

【境为菩萨随知不知,见可瞋相随实不实,悉如前说能坏善根。】

这里就说明了不管你知不知道他是菩萨,你知道固然不可以,不知道也不行。譬如我烧掉了一个东西,烧掉就是烧掉了,绝不会因为我不知道,烧掉的东西还会又现起来。假定烧掉这张钞票是一百万的英磅,我虽然不知道,但它就是被烧掉了,没有挽救的机会。也就是说,他是不是菩萨,不管你知不知道,也不管你看见他的可瞋之相是实在的或是不实在的,只要你对他起瞋心,都会坏掉你的善根。我们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有时候自己心里面不对劲,看见这个境界就是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换句话说,这可瞋之相实际上并不实在。即使是实在的也不可以瞋,因为菩萨要修的是忍嘛!所以我们对真实的都不可以瞋,何况是不真实的呢!因此不管实、不实,只要那个时候的内心现起瞋的状态,那就会摧坏我们的善根。

【总其能坏善根,非是定须瞋恚菩萨。《集学论》云:「圣说一切有教中亦云,诸苾刍,见此苾刍以一切支礼发爪塔,发净心否。如是,大德。诸苾刍,随此覆地下过八万四千踰缮那乃至金轮,尽其中间所有沙数,则此苾刍应受千倍尔许转轮王位。」乃至「具寿邬波离来世尊所,恭敬合掌安住一面,白世尊言,世尊说此苾刍善根如是广大,世尊,如此善根何能微薄销灭永尽。邬波离,若于同梵行所而为疮患,为疮患已我则不见有如是福,邬波离,此大善根由彼微薄销灭永尽。邬波离,故于枯树且不应起损害之心,况于有识之身。」】

上面说的是瞋菩萨,实际上能坏善根不一定要瞋菩萨,他这是有根据的。下面就引戒经上的一段文来印证。佛对诸比丘说,有一位苾刍以一切支来礼塔,那不是普通一个小小的合掌、低头,而是以清净心,五体投地而礼。随他所礼之处,也就是说,他拜下去的地方,不论面积有多大,一直向下直到八万四千踰缮那的深度,一直到金轮(金刚地基),其中所有沙数无量无边,每一粒沙代表一世,而此比丘礼塔之功德,可以感得生生世世当转轮圣王,如那些沙的千倍之久。  

经上告诉我们地下是风轮、水轮、地轮、金轮一个一个迭起来的,这沙数是不得了的多啊!我们礼拜的方式有大礼拜和小礼拜之别,大礼拜是整个身体趴下去,不要说大礼拜,就算平常我们五体投地的小礼拜,也就这么方方的几尺,那几尺的深度到八万四千踰缮那。我们可以算算看,踰缮那是古印度的度量单位,对换现在的尺度也有三种说法,以最小的四十哩来算的话,八万乘以四十,就有三百二十万哩。三百二十万哩深的这么一块土地,把它磨成沙子,再把这沙子数目乘以一千倍那么多世的转轮圣王的位子,就能得到这样大的功德,真的是不得了。  

下面「具寿」就是平常我们说的长老,这里指邬波离尊者,他跑到世尊面前请问:「这一位比丘这样的礼拜,有这么大的善根,这个善根是不是有可能因为做了一点不好的事情,就统统损坏掉了呢?」佛就告诉他,是的,「同梵行」就是指我们同道当中,「疮患」就是指瞋心,只要一犯了瞋心,他那些福报就没有了。这样大的善根,就由于这么一点点的过失,就彻底地摧毁掉了。所以世尊就告诫我们,乃至于「枯树」都不应起损害心。为什么要讲枯树?树本来还能派上用场,枯掉了以后,一点用场都没有,连对这个你都不能起一念损恼之心,何况是对于一般人等有识之身!这里就不是特别说对菩萨或者是梵行者起瞋心,真正重要的,是不管任何情况之下,不要发脾气,不要让瞋恚生起现行。

【坏善根义,有诸智者作如是说,摧坏先善速疾感果之功能,令果久远,先当出生瞋等之果,非后遇缘不自生果,以世间道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定不能断烦恼种故。】

下面特别解释「坏善根」。之前先要说明一点,平常我们读经等等,往往是囫囵吞枣地念过去了,《广论》真正好的地方,就是每一个地方它都认真地说明;不但说明,而且还很深细地决择,辨别得非常清楚。所以平常我们读经往往觉得很懂,一读论时就发现原来还在门外,它到底说些什么,根本完全不知道。如果我们真正要想修行的话,请问:完全不知道你能修行吗?当然不能!所以说种善根则可,真要修行就非要学论的原因在这里。下面再辨别断善根是什么,坏善根在讲四力忏悔的时候曾讲过,现在在这地方又辨明一下。  

为什么要这么辨别呢?就是因为有些人有一些说法,而且这些人还不是普通人,是「诸智者」。这个情况,在当年印度、西藏乃至于我们中国都是这样,现在我们也可以看得见。不要说眼前一般只是做些文字功夫的人,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们,的的确确对经的文义有的人这么解释,有的人那么解释,而这一些祖师大德们也都很有成就,我们都很尊重、很恭敬他们,所以才公认为祖师大德,这些都是智者。经文的内涵是确定不移的,祖师大德所说的话,彼此之间应该没有争议;既然有争议,各说各话,那就表示大家的理解有问题。所以本论每一个地方都辨别得非常深细,让你对真实的内涵了解无遗,那个时候再如法去行持的话,就不会出毛病,这是我们必定应该知道的。  

这里这些智者有两个说法,有的祖师们这么说:摧坏善根就是让原来应该很快感果的功能,暂时不能感果;而实际上以前的这个善业还在,只是说眼前先感得瞋恚之果,所以说「先当出生瞋等之果」,原来那个善根的果,只是令果久远,不是说将来不生,如果以后遇了缘,它还是会生的,并不是说以后遇了善缘也不生果。它有理由,下面解释:因为普通的世间道不能断一切的有漏种子,所以有漏的烦恼种是不能断除的。既然世间有漏之法不能断除善恶业的种子,而瞋恚是世间道,所以不能断善根的种子。你瞋恚了以后,那个瞋的果先生起,而本来所积的善根种子,果报暂时生不起来,只是使得它久远以后才生起,这是一种说法。

【然此理不定,如诸异生,以四对治力,净治不善所获清净,虽非断种,然后遇缘其异熟果定不生故。又已感异熟善不善业,虽非断种,然后遇缘亦定不生异熟果故。又加行道得顶忍时,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

大师在这个地方没有马上否定,说它不对或者对,而说「不一定」。他一定要辨别得很深细,然后才如理决择哪一个对。宗大师认为:就好像我们凡夫在忏悔的时候,以所谓的四力去对治它,把以前所积的种种不善之业都忏悔净治了以后,虽然获得了清净,但是这个种子并没有断。如果说断了种的话,你就证圣果了,对不对?所以种子没有断,你还没有证圣果,只是说净治了罪障以后,可以如理地修行,一步一步上去,从集资粮、加行,而证道──现证是见道,然后是修道,最后到佛果。所以那个种子的确没有断,但是因为经过了四力对治,以后即使遇缘也不会感果。既然恶法是如此,善法也是一样。前面在四力对治当中已经很明白地说明,假如你的四力能够圆满对治的话,一定不感果。所以这地方说,你如果能够以四力对治,下面这几个字很重要──「所获清净」,获得清净的时候,虽然没有断种,你的恶业将来即使遇缘,「其异熟果定不生故」,就确定不会再生起。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根据:我们造了业以后一定会感果的,等到感完果以后(善业感善果,不善业感恶果。)种子还在──「虽非断种」,然而再遇缘的话,它也一定不生。还有第三个理由,它是一层一层深入,除了上面这些情况以外,还有修行到加行位时──加行位有四个阶段,所谓暖、顶、忍、世第一法,世第一法后面就是见道了,见道当然能够把那不善的种子整个就断除掉了。而在顶位跟忍位的时候,邪见和恶趣因的种子还没断掉,虽然没断掉,但是以后遇缘,也不会生起邪见或堕入恶趣。这就说明了前面那些祖师们说的话不对,他们的根据是因为世间道不能断种子,就认为将来遇缘还会生果,那么现在就告诉你了:有好几种情况是虽然种子还在,但是它不感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分别得清楚。

【又如前引「诸业于生死随重。」随先熟一善不善业,暂遮余业成熟之位,仅以此义不能立为坏善不善,亦未说故。】

进一层再说,除了这个以外,另外就是业感果的原则。前面已经说过,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以往造的业感果的次第,是随重、近、串习、以及在最前的先感果。当一个业感果的时候,其它的业就暂时停在那里,所以一时只会感一个,而感果的次第是随重、近、串习、造业的先后。当这个感了果,「暂遮余业成熟之位」,其它的业暂时被遮止了,就停在那里不动。所以单单从这一点,说暂不感果叫做坏善根的话,那是不合理的,而且经中也没有说此即坏善根。

【又异熟暂远,不能立为坏善根义。若不尔者,应说一切有力不善业,皆坏善根故。】

要晓得绝对不能将异熟暂时不感果而安立为坏善根的内涵,这是不可以的。假定不是这样,反过来说:如果这个异熟暂时不感果,就叫做坏善根的话,那下面毛病就来了,岂不是所有有力的恶业都一定先感果,那么善根不就都坏掉了吗?实际上不是。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地方坏善根的意思,特别是指你一旦造了这个业以后,尽管将来遇见善缘,它就再也生不起来了。我们有善业,也有恶业,平常我们造了一点恶业,如果善根没有坏而恶业较重的话,会先堕落,堕落完了以后,这个善根又来了,又成就了。比如说我们修学过程当中,正见、轨则、尸罗、净命,万一不能都做得圆满,只要正见未坏,即使其它的地方做得稍微不大对,至少可以不堕落地狱等恶道,而堕到龙当中。在贤劫千佛当中,看我们所造业的轻重,业报尽了的时候,那个善根还在,一遇见缘就成就了。这一种情况就是恶业先成熟,而那个善业的力量还在,以后还是会感果的。现在这地方说的坏善根不是这样,尽管这个恶业成熟了,等到恶业报完了以后,即使外缘再来,那个善根也没有感果的力量,这个概念大家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  

当了解了这个的严重性,才会策励我们千万不要发瞋心,这是我们所以在这地方要深辨的原因;否则我们修行始终都是马马虎虎、浮浮泛泛的。常常有人说:「法师,他们都是这样做的嘛!」这是我为什么要特别说明的原因,我们往往看见别人这样做就认为我跟着去做也不致于坏到哪里吧!你一定要先了解,他是智者还是愚者;跟着智者,你大概错也错不到哪里去,如果跟着愚者,你就完了。所以我们真正要修行的人,一定要把圣教真正的内涵辨别得非常清楚。那个时候你不要管别人怎么做,你自己晓得什么是如理如法的,这样才对。

【故于此中清辩论师如前所说,以四种力净治不善,及由邪见损害之心摧坏善根,俱如败种,虽遇助缘而不发芽,后虽遇缘亦不能生果。】

所以清辩论师特别说明:就像拿四力净治不善以后,这个恶业就不会再感得恶果了;反过来说,你虽然种了善根,而心为邪见所损害,摧坏了善根,那时候这个善业也不能感善果了。不管是净恶也好,是坏善根也好,那个种子就像败种,已经损坏掉了。就像一粒稻子,你把它放到火里面烤一烤,然后放入水里面泡让它发霉,那么虽然春天把它种在土里,也晒了太阳、加了肥料种种的助缘,它也不会发芽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种的善根如果被摧坏了,以后就不能生果了,这个才是断善根的真义。

【又如前说,虽以四力净所造罪而得清净,而与发生上道迟缓无相违义。】

除了这个以外又顺便说明一下,前面曾经说过,我们经由四力忏悔得到清净了以后,恶果是不感了,但是并不是说,这个恶业就完全没有影响,它的影响是这样:你去修行的时候,要想证果会慢很久很久。所以下面特别说明这个差别:

【故有一类,虽坏布施护戒之果圆满身财,然不能坏修习能舍及能断心作用等流,后仍易起施戒善根。】

它会破坏我们的善业。有很多人造了恶业以后,就把布施、持戒这种感得圆满身财的异熟果报断坏了;但是那个等流还在,下一世遇缘的时候,他不一定会很有钱,乃至穷得要命,但布施心却犹在,所以它不能坏修习能舍的等流,这是就布施来说。「能断」是指持戒,下一生他持戒的心还在,所以这是我们要的。「后仍易起施戒善根」,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原来布施持戒的善根还是容易生起来的。

【又有一类,虽坏施戒作用等流同类相续,然未能坏发生圆满身资财等。】

反过来,有一种人做了坏事,破坏了这个善业种子以后,他的作用等流(等流心)破坏了,以前是布施、持戒的,可是这一生碰见了因缘,他既不能布施,也不能持戒,但是却感得圆满的财位、身相等等。也许大家会奇怪:这怎么可能?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能明白,比如说这一世你虽然布施、持戒,可是后来心里面生起了大邪见,觉得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意思,但是你本身并没有做特别恶的行为;所以在因地当中,把你那个等流心破坏掉了,但由于你行为上面没有造很大的恶业,所以到下一世,这个异熟还会感果。所以为什么讲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一定以意乐为先的原因就是这样。我们眼前也看得见很多人,钱多得不得了,但是他的心却缩成一团,不要说不肯布施,连自己都舍不得用,就是这种状态。当我们辨别得很清楚了以后,自然对这一种行相就很了解。

【又有一类如前所说,若不瞋恚授记菩萨,一劫所能圆满道证,由起瞋心自相续中已有之道,虽不弃舍,然一劫中进道迟缓。】

假定你所瞋的对象,是一位已授记的菩萨(通常授记有一定的标准,不是普普通通的菩萨),你一旦对授记的菩萨起瞋恚心,要想忏干净的话很难。又有一类人,他所瞋的对象并不是授记的菩萨,而是普通的,这种恶业虽然经过四力忏悔净除了,他身心相续中已有的道也并没有弃舍,但在一劫中的进步却非常非常慢。这是说四力忏悔虽然可以把异熟净除,本来在一劫中可以往上证道的功能,却不是忏悔可以还原的。

【总之如净不善,非须尽净一切作用,故坏善根亦非坏尽一切作用,此极重要。】

这个地方再特别辨明,对做了善事以后发瞋心坏善根,以及做了坏的事情,经过如理的忏悔修持而净除,都不是坏尽一切作用。前面引了很多例子,比如说布施、持戒的异熟果在,然而等流没有了;还有一种是布施、持戒的果虽然没有了,下一生很穷,但是他布施的心还在。这个概念我们要辨别得非常清楚。

【唯应依止佛陀圣教,及依教之正理而善思择,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

这个地方,特别下一个结论。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要教我们这样辨别?因为我们真正要实践佛法的时候,会发觉有的祖师这么说、有的祖师那么说,大家的概念莫衷一是。而现在不要说祖师,一般人更是百家竞鸣,各说各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依止佛陀的圣教,然后还要经过细辨,依正理而善思择。所以学佛一定要根据大经大论,然而就算是大经大论,各家各派的说法又有不同;本论真正殊胜的地方就在这里,经过大师这样的决择以后,你晓得原来龙树菩萨性宗一系解释的意趣在哪里,无著菩萨相宗一系解释的意趣在哪里,彼此之间绝对没有矛盾冲突,只有深浅程度的不一样,以及针对众生根器的差别而有不同的宣说。如果我们对这一点完全了解的话,就不会弄错,所以这里告诉我们一定要善思择,而在这之前要善阅经教;阅经教不是单单多看,我们现在是看得很多但是不善阅,善阅就是善闻,善思择是善思,要是能把握住经教的真义,那就对了。

【如是能引极非可爱粗猛异熟,及能灭除余业所引最极可爱无量异熟,是为非现见之过患。】

不忍的过患分两部分,一个是眼前可以看得见的,一个是眼前看不见的。上面已经说明了眼前看不见的种种严重的患害,我们了解了以后,就一定要想办法把它去除掉。尤其是后面辨明断善根的内涵,非常的重要,实际上这不仅是说明善根断不断,它的重点是要告诉我们,真正想要把握住正确的根本因,乃至于如何把根本圆满,在一开头的时候,根本的理路就不能偏差。平常我们学的时候,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所覆,总是陷在自己的执着中,遇境现起的都是先入为主的概念,这种概念往往会对我们产生非常深远的绝大祸害,所以凡是碰到这个地方,我都会特别指出来让大家了解。我自己当年就犯了这个毛病,现在看见在座诸位同修也几乎没有人例外。尤其是我们初学的人,刚开始学了一点,个人的知见渐渐地就这样形成,而实际上都陷在同样的这个范畴里边。所以凡是这种地方,你们不要轻易地放过。  

上面一段辨别了以后,我们知道应该依止佛陀的圣教,及依教的正理去善巧地思惟、观察、分辨。这个话一听就懂,但要做到它非常难,因为现在我们依止的是圣教,而不是圣人亲口对着我们讲的,这两者有绝大的差别。这个圣人就是佛陀,他是彻底圆满、具足十力、四无所畏等等,所以对弟子的种种根性都了解得非常清楚,说法时针对着个人的个性所说的法理也一样没有一点点缺陷。等到佛说了以后,弟子记录下来的这个经典叫圣教,但这个圣教用到我们身上来却没有佛亲口说的力量。这是因为我们判断的时候,还是陷在自己个人的见解认识当中,只能见到局部,而这个局部就是我们自己相应的那部分。所以说我们是应该依止圣教,但是我们对圣教能够理解得像佛陀告诉我们那样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必定要依论而善加决择。这个论还要是无垢的经论,能够仔细而善巧地阐释佛法彼此之间的理趣何在,而又跟经里的意旨绝不违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是那么简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所以本论也告诉我们「故当善阅经教而善思择」,它不说广学而说善阅,换句话说,你对经教里面所讲的真正的内涵,要能够如理地决择,不要弄错,这个才是善阅。  

下面我们说「现法过患」,就是指眼前看得见的害处。

【现法过患者,意不调柔心不静寂。】

这是总纲。当我们发脾气的时候,心里边是不调柔又不寂静,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得到这一点。而且当瞋心现行的时候,简直是什么理智都失去了,这个先不必深谈。我们现在再回忆一下,前面讲恶道苦的时候,说当被业所逼的时候,连雪下在我们身上都像被火烧一样;反过来说,哪怕火烧在身上,我们都觉得像在冰库里边一样。它的结论是「猛业成熟」──猛厉的、强大的业力成熟的时候,我们都在这种颠倒状态当中,这个跟外面的境没有关系。我为什么要说这个话?我们马上可以体验一下,当瞋火非常大的时候,自己一点都没有办法调伏,我们看到别人暴跳如雷的时候,怎么劝他都是没有用的,自己也是如此。这个果说明过去就是种了这样的因,当这个因感果成熟的时候,尽管在太阳下晒,乃至于火上烤,你还是会觉得冷得受不了;反之亦然,尽管把你摆在冰箱里,还是觉得热得受不了。当你瞋火非常猛利的时候,用什么办法都没有用。同样地,贪心很炽烈的时候,外面的境界都完全挡不住,就一直跟着如是因而感如是果。我们把这个因果概念认识清楚了,然后在事相上面去观察,那个时候才晓得,原来这件事情是这么的严重、可怕,了解深切以后,再要去修行、去断除烦恼等等就都办得到!否则的话,那都是空话,只是讲讲道理而已。

【又诸喜乐,先有失坏后不可得,睡不安眠,心失坚固平等而住。】

种种好的事情,快乐的事情都失坏。喜跟乐也可以看成一样,但平常我们讲喜是心理状态,乐是生理的感受,细分是这样,粗分的说,则总是好的那方面的感受。由于瞋的关系,已经有的这种好的、快乐的感受,不管是心理的、生理的都会失掉,以后也得不到。不要说白天,乃至于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睡不好,我们的心情想要保持平稳、平等但做不到,一直处在粗猛的烦恼、困扰当中。我想我们人人都能感受得到,有这样大的缺陷。

【若瞋恚重,虽先恩养忘恩反杀,诸亲眷属厌患弃舍,虽以施摄亦不安住等。】

乃至于更进一步,如果瞋心大的话,对有恩于你的人不但是忘恩负义,乃至于产生非常激烈的「反杀」。有很多凶杀案,大家先是恩恩爱爱的,由于一点点小事情看不透、认不清,产生了瞋恚,甚至于亲子之间反目成仇,这好可怕好可怕!还有因为瞋恚的缘故,使得乃至于亲属等人人厌恶,人人害怕,舍你而去。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算你用种种布施帮忙他,你也没有办法摄受他;也不能够好好地共同安处。瞋有这么大的祸害,这是我们很容易感受得到的。

【《入行论》云:「若持瞋箭心,意不受寂静,喜乐不可得,无眠不坚住。有以财供事,恩给而依止,彼反于瞋恚,恩主行弒害。由瞋亲友厌,施摄亦不依,总之有瞋恚,全无安乐住。」】

前面的解释,就是解释这段《入行论》的文字。论当中最后一句话说,总之一有了瞋恚的话,你绝没有安乐可言,这东西真是非常坏非常坏!

【《本生论》亦云:「忿火能坏妙容色,虽饰庄严亦无美,纵卧安乐诸卧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办自利益,由忿烧恼趣恶途,失坏名称及义利,犹如黑月失吉祥。虽诸亲友极爱乐,忿堕非理险恶处,心于利害失观慧,多作乖违心愚迷。由忿串习诸恶业,百年受苦于恶趣,如极损他来复雠,怨敌何有过于此。此忿为内怨,我如是知已,士夫谁能忍,令此张势力。」】

当忿怒之火在烧的时候,就算再美、再好看的人一发脾气,看起来就非常可怕,这是就本身的容貌而言。即使外在用种种的装饰也是一样好看不起来,这是对外面的容貌上来说瞋的过患。下面就是对自己的心理上面的:就算你睡在种种舒服、安乐的卧具上,但是因为瞋恚像刺心的箭一样,你心里面还是痛苦无比。  

一旦瞋心引发了以后,你平常想到自利的种种东西,统统忘失掉了,我们人人都有这种经验。一旦瞋火发的时候,你什么也都忘得干干净净。我曾经听见过这样的事,有一户人家,彼此间都是瞋心很大,一旦吵起架来的时候,把家里的东西乒乒乓乓地摔。结果他平时辛苦了半天才得来这些东西,一发脾气就统统把它打破,然后回头再去买。这是很典型的例子,是对外在的东西而言。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的人,积的财物不是外财,而是内在的法财。同样的道理!辛辛苦苦积集的法财,你一念瞋心的话,统统毁坏无遗。我们平常都是为了自己,所以处处地方,要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透、要看得深远。发脾气未尝不是为了自己,但却因为不了解如理如法的内涵,反而大大地伤害了自己。为了一点浅短的利益,忘得干干净净。而且由于被忿怒的烦恼之火所烧,把我们送到恶趣。对于现在也坏、将来也坏,然后名闻也坏、利养也坏。一切都是像「黑月失吉祥」,这个坏事情,谁碰到了谁就倒霉。  

虽然自己最亲近的人,一旦被这个瞋恚之心所遮障,那关系就都坏了,彼此会做出极不合理的事情,造成非常恶劣的状态。那个时候心里为粗猛的烦恼所使,理智根本完全失去了,不可能正确地了解到利与害。在这种情况之下,所作的事情统统都是跟正道背道而驰的。这可以说是愚痴迷惑到极点。  

由于我们被瞋恚之心所使,养成了习惯,造下种种为瞋所使的恶业,将来注定要到恶趣受苦。就算在人间,实际上过的日子都像在恶道一般痛苦,一定还是会走到这条路上去。外面再大的仇敌,对我们的伤害再怎么严重,绝对没有办法跟内心瞋恚的这个伤害来比。所以要晓得内在真正的大冤家就是瞋恚心。你真正认识它了,谁也不能忍受,绝对不让这个瞋恚的势力伸张扩大!  

这个地方教我们对治「忍瞋恚」。我们要用不忍去对治这个忍。这话说起来很有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密教的一些图当中有大瞋相,是有它的道理。它就善巧地利用人的大瞋来做对治的方便。现在也是一样,我们平常「忍非应处」,就是忍不应该忍的,然后不忍该忍的。现在假定你看对了,能够不忍烦恼的话,那正好!你不忍的是你的烦恼,不忍你的贪瞋痴,在这种情况之下,就怕你忍,你能不忍才好。  

所以我们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一切法,问题不在这个法的本身,而是你能认得这个法的法相它种种的关键,若是善巧运用,贪,贪也是最好的;瞋,瞋也是最好的!怎么说?你要贪就贪善法啊!要瞋就瞋你的烦恼种!凡夫就要用这种方法才能够提起勇猛精进之心,也才真正是这个地方说的士夫啊!这个「士夫」有个特别的意义,就像儒家说的「儒」,绝对不是我们想像一般世间的普通人,的的确确是个大丈夫。现在我们要当三界中的人天师范,也要做这样的一位士夫。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自己起心动念中不如理的心思是什么,要对这个东西不能忍。

【此等过患皆从忿起乃至未得决定了解应当修习。如《入行论》云:「无如瞋之恶,无如忍难行,故应种种理,殷重修堪忍。」由见胜利过患为先,应以多门勤修堪忍。】

这些现见及不现见的过失患害都是从忿恚来的,我们在还没有得到决定胜解之前,都要努力修习。大师他每讲完一个段落,总要用这一句话来叮咛我们,再三叮咛。我们一定要「三覆斯言」,再三的反复思惟!到时候你能够运用它,就能得到好处。《入行论》中特别告诉我们,瞋是如何地可恶、可怕,以及它恶劣的严重性。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只有用忍耐去对治,而忍耐又不是那么简单,它非常难做,却有它无比的胜利。反之,你不能忍耐,随顺瞋的话,有这么严重的过患。既然如此,我们必须要用种种理论多方面努力,认真殷重地去修习它。假定忍很容易的话,说过了我们就做得到,或是说瞋没这么严重的话,说不定马马虎虎也可以解决。现在,恰恰相反,瞋是这么地严重,而对治它的忍,又这样难做,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办法──要从多方面深广地认识,然后以这个如理的认识认真殷重地去修习、去对治瞋。

【初句之理由,如《入中论释》云:「如大海水,非以秤量能定其量,其异熟限亦不能定。故能如是引非爱果,及能害善,除不忍外,更无余恶最为强盛。」】

这里特别又强调一下,正因为瞋心之害实在太严重了,所以菩萨、祖师们用种种的方便,乃至于论上面再三地提醒我们:就像大海水不是我们普通的秤等等容器能够量的,同样地,瞋心所感得异熟的果报大得不得了,非常非常可怕。所以说这一个非可爱的、恶劣的、伤害我们的力量,除了「不忍」(换句话说除了瞋心)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任何一样东西会这么强盛,这是特别告诉我们瞋的过患。前面的每一个段落,一定告诉我们过患,为避免过患会推动我们、策励我们去修。现在一再特别强调瞋的过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最严重的就是这个。所以平常如果瞋心大的人,在这一点上要特别注意。还有更重要的,要找到瞋心通常从什么地方引发,有很多是从「见」上面,也有很多从「情」上而来,你一定要找到那个根由,然后从这个地方除去的话,就很容易。

【若仅生最大非爱异熟而不坏善根,则非如此最大恶故。然能双具引大异熟及坏善根所有恶行,除瞋而外余尚众多,谓诽谤因果所有邪见,及谤正法,并于菩萨尊长等所起大轻蔑,生我慢等,如《集学论》应当了知。】

上面说引非爱果及能害善,假定瞋仅仅引生非可爱的异熟,换句话说,单单引发恶报的话,还不那么可怕;现在不但如此,还要坏善根。实际上这两样任何一个都已经可怕极了,结果瞋是两样兼具。而关于这一点,这个地方也顺便提到,我们普通一般容易犯的,会引起大的非可爱的异熟(换句话说可怕的堕落),以及坏善根的罪恶之行,除了猛利的瞋以外,还有几样:诽谤因果,这个我们一般不会很粗显地犯,但是细的地方,实在很难避免。你们会说:「我们信了佛,难道还不信因果,不懂因果吗?」不能说你不信不懂,但是说你真的懂了信了,那也很难说。大家仔细想想看,假定我们真正了解因果的话,眼前任何一件事情没有不如理去做的,你会很清楚现在忙的都是因啊!所以眼前遇见任何一个不顺利、不好的境,就不会起贪瞋痴,对于这个果的呈现,既然你不瞋,就能静下心来努力于怎么在因上面改善,可是我们做得到吗?实际上不一定。生病时固然是提不起来,就是身体很好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境界,心里面就随着烦恼而去。假定真的对因果非常清楚的话,只有一件事情要做──勤精进,在因地上面是一刻不缓,非常清楚地看到当下一念是不是如理、如量的,是不是跟善法相应的,乃至于是不是处在威仪当中(如理的威仪是无覆无记)。我们做得到吗?做不到,这说明我们对因果的的确确只是有个肤浅的认识、肤浅的知道;说得更实在一点,这个知道,往往还只是名相文字,心里面对因果究竟产生多少力量,就很难说了。因为内心对因果正确的知见不深,所以碰见事情的时候,说不定我们的行为不知不觉当中就害了诽谤因果这个毛病。  

我还想起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就是自己刚出家没多久的时候,跟一位在家的朋友随便谈起,他母亲信佛,信了几十年,后来生病死了。他的家庭环境很令人同情,遭到战乱,母亲把两个孩子带大,把他栽培到大学毕业,辛苦得不得了,所以这个儿子非常孝顺,当时很哀念他的母亲。那时候我刚刚懂了一点点皮毛,常常听人家说求菩萨就可以了,也就冲口而出:「念念观世音菩萨,他就救你了,就可以得到好处了。」我并不晓得他的家庭背景,结果他回过头来说:「我母亲信了一辈子佛,念了一辈子佛,结果临终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当时我听了觉得很不好意思,一直到学佛多少年以后,慢慢才了解,所以我们开口实在要小心。  

本论前面下士道当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一切是这样的因,感这样的果;当这个业在没有感果之前,如果能够认真如理净治的话,它可以不感果,但是一旦感了果以后,就没办法把果整个拿掉,这个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们平常总是听人家说有求必应──你求求嘛,就好了,也就糊里糊涂地相信,反正什么都照单全收,若仔细检查的话,有太多问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一点,甚至开口的人也都不了解就说给别人听,还觉得没错啊!对方对因果概念不清楚,于是也觉得念了三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句观世音菩萨,病就除掉了;结果他念了三十句、三百句都没用,然后就说:「你看,你们这些人就这样。」请问这个后果谁造成的?所以说诽谤因果,大的我们绝对不会犯,可是细的地方就要注意。大邪见我们不会犯,小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的话,慢慢的也会走上岔路。  

谤正法也是一样,大的是不会犯,可是小的就很难说。尤其是修学佛法的人,对于佛法的整个原则大纲没有把握住时,不知不觉之中会对佛法产生伤害。这种因我们一定要尽量拿掉,尤其是知见重的人。所以佛特别告诉我们,佛法损坏的两个原因,不是外道,而是佛弟子说相似语以及行筹。你开起口来,说的道理好像是对的,实际上有问题,行为上也是如此。行筹是一种戒律上面的作法,就是我们作羯磨的时候,问大家同意否,你有行筹,换句话说也投一票,你有权投票,可是所知不对,投错的那一面,这个是对佛法最大的损害。  

我最近正在看《资持记》,是元照律师所写的,他真是了不起,他整理律典的时候,看了五十几种,我们现在要看一家之言都办不到,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注释,他都收集起来看,看了以后结论是怎么样呢?因为圣教传到现在,既远又久,再经过传译,所以义理一定难免乖误百出。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从义理上去考校、研讨的话,很难把握住纲领,所以变成在枝末上面转。纲领的确很不容易把握,由于个人的习性不一样,所以所见的面也不一样,各说各的。原则抓不住,在细则上、名相上去摸索,又是同样的毛病,不晓得这个细则是为什么而用的,为什么要立的,这一点把握不住,所以不能说是错,但是不一定配合得很好。  

譬如说我们这里现在要办一所佛学院,要收多少学生,要教的内容是如何,应该配合这些内容再来安排一切。例如安排教室,假定我们这地方的人,一共就只有十个、八个,你把握不住这个原则,安排里边的设备可容纳一、二百个人;或者我们本来是初级刚开始的,你却是用最好的装备摆在这里,反过来的话,也是如此,结果每一个地方都产生了种种流弊。所以我们在事情上要把握住几个重要的大原则,最好不要在枝末上面转。因此常常说根本因何在(这个是不共的),要使它圆满的共因是如何,这个必定要先深入认识,这一点特别重要。尤其是修学佛法的佛弟子们更应该注意,因为关于这几件事情,它的流弊所及太严重,对我们的损害是太大、太大了。

【并于菩萨尊长等所起大轻蔑,生我慢等,如《集学论》应当了知。】

关于这两点也是好难避免。平常我们常常说找不到善知识等等,这个真正的问题都不是没有善知识,而是善知识苦于找不到善学的学生,现在我深深感觉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不能善学的学生。从因果的必然关系来说,你有这样的因,才能感得这样的果。现在我们还没有学,跑到寺院,看这个不如,那个不如,又要配自己的胃口,就好像买东西一样,「老子跑来,出了钱向你买东西的,所以说买主就是你老子。」我出了钱跑来买你的东西,我要什么你就得给我什么,这是学佛的态度吗?完全不是。  

我们首先应该有两个重要的概念,第一个,晓得自己的无知,所以要去学;第二个,所要随学的对象一定是佛,而佛的完整内涵就在尊长身上。所以你一心一意要排除掉「我」的错误认识,然后处处地方去侍候、奉侍尊长,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经论上面也说得很清楚,如果我们有不理解的地方,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我们只能说自己现在是愚痴凡夫,应该努力地学。现在我们碰见一点点小小的枝节,乃至于大的都根本看不见,不晓得自己在愚痴当中,在见思烦恼当中,动辄看这个不对,那个不对,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不配自己胃口,所以是越学这个「我」越大,这点我们要特别注意。本来这地方是讲瞋恚,不谈这些事情,可是因为这几个问题对我们修学的人及对于佛法来说影响太大了,所以特别提一下。

※﹝第三忍差别分三:① 耐怨害忍,② 安受苦忍,③ 思择法忍。初耐怨害忍分二:① 破除不忍怨所作害,② 破除不喜怨家富盛喜其衰败。初中分二:① 破除不忍障乐作苦,②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

前面第二个项目,能够策发我们修忍的方便有了,然后正修的时候,我们就要了解忍的特质,忍有几种不同的差别,第一个耐怨害忍就是通常说的生忍,即外面的众生来伤害我们的时候该怎么办。通常这种伤害无非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他不肯给,而且障碍我们。我们要的东西又分成外在的、内在的,利养、名闻等等,一方面是人家来害我们,另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嫉妒心。先说人家来害我们,这个又分两部分。  

平常世间人所求的东西,佛法里面叫作八风,世间人一天到晚被它捆死,修学佛法的人认得了这个东西,从这地方跳出来,所以叫八风不动。哪几样呢?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第一个就是对于苦乐而言,人家障碍我们得到快乐,使得我们受苦,这是我们无法忍受的,怎么样针对这个问题破除瞋心而能够忍受它。八风当中另外六样是:利衰,利是对我们有利,是好的;衰就是坏的。毁誉跟称讥是属于名闻方面,称讥是当面称赞你、讥笑你;毁誉的誉是背后有人称赞你、说你的名誉,毁是有人毁谤你。所以「障利等三作毁等三」当中,好的是利、誉、称,坏的是衰、毁、讥。  

当人家来伤害的时候,你不能忍,怎么来破除这个不忍?现在进一步,把不忍障乐作苦又分二:

※﹝初中分二:① 显示理不应瞋,② 显示理应悲愍。初中分三:① 观察境,② 有境。③ 所依瞋非应理。今初﹞

第一个,你如果如理地了解了以后,根本不应该发脾气,不应该去瞋他。第二个,不但不瞋,还要去怜愍。慈悲是瞋的对治,你能够慈悲的话,瞋心当然不会生起。  

显示理不应瞋分三部分:境就是对象,这个指法;有境是指人,谁有这个境。譬如我们身体上的叫支跟有支。支就譬如身体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支;有支,或者有蕴,是指具有蕴的这个人。观察的时候先单单观境,其次观具足境的这个人,再观所依,从这几个角度来看不忍怨害之苦而瞋是不合理的。

【初中有四。一、观察有无自在不应瞋者。应当观察,于能怨害应瞋之因相为何。】

第一个是对这个境界,观察来伤害我们、障碍我们快乐,使得我们受苦的境界现起的时候,他是不是可以作得了主,从这个角度观察,不应该瞋。他怨害我们,我们就对他发脾气,可是他为什么怨害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发脾气,这个原因何在?你这样去观察一下。

【如是观已,觉彼于自欲作损害,意乐为先,次起方便遮我安乐,或于身心作非爱苦,为彼于我能有自在不作损害,强作损害而瞋恚耶,抑无自在由他所使而作损害故瞋恚耶。】

我们观察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来损害我们的人,他心里面先有要伤害的意乐,由于心里的瞋,进一步起种种身口的行为来损害我们,遮止我们的安乐,乃至于在我们的身心造作种种苦的事情(不可爱的,就是苦)。这是第一步透过观察找到作伤害这个境,它不在行为、行动上面,而是在策发行动背后的这个心。既然找到是心,那么这个心理不外乎两种:他作得了主而来伤害我;或者他没办法作得了主而来伤害我。

【若如初者瞋不应理,他于损害无自在故。谓由宿习烦恼种子境界现前,非理作意,因缘和合起损害心,纵不故思,此诸因缘亦能生故。若彼因缘有所缺少,则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

如果是前者,他自己能够作得了主而来伤害我,这一个情况我们不必瞋他,为什么?他于损害无自在故。前面说他有自在,为什么这地方说无自在呢?你可以说他是有自在的,可是他那个自在本身是由于他的无明宿业的烦恼种子现前。因为瞋是一种烦恼相,瞋生起的原因,第一个是烦恼的随眠种子,第二个顺生烦恼的境界现行,加上其它的非理作意等种种因缘和合起来,而产生损恼心。他要伤害你的时候,是他自己要伤害你,没错,可以说作得了主,可是那个伤害心本身却是因缘生起来的,就算他不是故意,这个因缘本身是法尔如是的。  

假定因缘不具足的话,就算刻意去思,也生不起来。为了使得我们更清楚起见,不妨自己想一想,现在坐在这里,无缘无故叫你发一个脾气,发得起来吗?我想没有一个人发得起来的。就是最会发脾气的人,现在坐得舒舒服服,你欢喜茶,人家就端一杯茶,欢喜咖啡,就端一杯咖啡,要冷的,就给你冷的,要你发瞋心就发不起来,这很明白。所以要发起瞋心,一定是因缘和合。可以说他可以作主,可是既然那个瞋的现起本身是个因缘,实际上在这种状态当中他的的确确是无可奈何。

【如是由诸因缘起损害欲,由此复起损害加行,由此加行生他苦故。此补特伽罗无少主宰,以他亦随烦恼自在,如烦恼奴而随转故。】

由于种种因缘,而策发他生起瞋心,然后损害别人,由于这个加行而使得别人受苦,实际上这个人本身是一点都主宰不了,还是随烦恼转,为烦恼的奴隶。譬如拿印度当年的情况来说,如果我是个主人,我可以自己作得了主的,如果我是一个奴隶、仆人,主人告诉我怎么做,那我只好去做了。拿我们现在来说的话,譬如我是一个刽子手,判官判了,说你要去对这个犯人刑罚,你就非得照着判官的命令去做不可,这个叫不自在;反过来自在就是我不是刽子手,我可以不接受外来的命令。实际上虽然你不是受外面的命令,可是你受里边的烦恼所使,虽然你不是受外面命令所使的奴隶,你却是烦恼的奴隶,结果你还是作不了主。

【若他自己全无自在,为余所使作损害者,极不应瞋。】

如果他自己根本没有自在,是一个佣人、奴隶,叫他怎么做,他就照着怎么做,就像个机器、汽车一样,你轮子这么一拐,它就向这边,轮子那么一拐,它就向那边,你问汽车怎么转向那边呢?这个一点道理都没有,汽车它自己根本作不了主。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假定他全无自在的话,你对他瞋,那更没道理呀!

【譬如有人,为魔所使随魔自在,于来解救饶益自者,反作损害行捶打等。彼必念云:此为魔使,自无主宰故如是行,不少瞋此,仍勤励力令离魔恼。】

譬如说有人被魔鬼附在身上,你要解救他,他因为被魔鬼所使,反而来伤害你,那个时候你会不会对他发脾气?不会,你会觉得「他是被魔所伤,我正要来救护他,所以不管他怎么样,我不会对这个被魔所使的神经病人发脾气,不但不发脾气,而且努力去解救他。」  

我们不妨换一个譬喻说,我是一位医生,神经病人看见医生就要打呀、骂呀,医生会不会跟他对骂、对打?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不管他怎么骂你、打你,你还是一心一意地想:我怎么样把他医好,绝对不会生气,一点瞋心也没有,因为你了解他这样骂你、打你,是根本一点自在都没有。所以不管是从哪一方面,你都找不到一点点发脾气的理由。如理观察思惟,就是这么好呀!

【如是菩萨见诸怨家作损害时,应如是思:此为烦恼魔使无主,故如是行,不少瞋此补特伽罗,须更发心为欲令其离烦恼故,我应勤修诸菩萨行。】

行忍辱波罗蜜多的菩萨行者,一看见怨家来作损害时,拿上面这两个方法去观察,会发觉对方的确是为烦恼魔所使,根本作不了主,所以不会生起一点点的瞋心;不但如此,还要想办法帮忙他离开烦恼,因为菩萨解救一切众生,就是帮众生把烦恼拿掉。如果现在碰到怨家来作害,你自己还处在烦恼当中,能谈得上什么呢?本论之殊胜巧妙也在此,换句话说依着圆满传承的佛法,如理地分析思惟,你只要理路清楚,一层一层深入思惟,的的确确会找不到一点可瞋相。

【如《四百论》云:「虽忿由魔使,医师不瞋怪,能仁见烦恼,非具惑众生。」月称论师亦云:「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瞋诸有情。」《入行论》中虽说多理,然唯于此易生定解,对治瞋恚最为有力。《菩萨地》说修唯法想,堪忍怨害,与此义同,故于此上乃至定解当勤修习。】

这个被魔所使、神经错乱的人,责怪、打骂医生,可是医生绝对不会跟他发脾气,也不会怪他。现在我们学佛,佛告诉我们说,那些来伤害你的众生,是因为具有烦恼,作不了主,不是他自己愿意呀!你认清楚了这一个观点以后,对他就没有瞋恨心了,就像医生要去治疗神经病人一样的心情。月称论师也说:这不是有情的过失,这是烦恼的过失啊!真正有智慧的人这样善巧观察以后,对众生就生不起一点瞋心来了。《入行论》就是《入菩萨行论》,内容是告诉我们怎么行菩萨行,里面说的很多道理当中,现在所说的,是最容易生起正确的认识与见解,观察的方法善巧无比,而且容易了解,所以对治瞋恚具有最好的功效,也是最大的力量。  

《菩萨地》当中也告诉我们,菩萨行者在学忍辱波罗蜜多的时候,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就能够忍受怨害。修唯法想是指原来伤害本身就是这样的一个法尔如是的法,所以叫我们观察来伤害的境是什么状态,这个前面已经分析过了。这个法本身是因缘如是和合,而这个如是和合的因缘,偏偏又是烦恼无明,既然你现在修学当菩萨行者的话,目的是要帮助众生治烦恼病,现在这个烦恼病现起的时候,你会随它转吗?当然不会,不但不随它转(所谓随它转,是指发脾气、起瞋心),还要帮他忙!以上是说理不应瞋;要帮他忙是理应悲愍,这个后头再说。

【若诸有情能有主宰皆应无苦,以此诸苦非所愿故,有自在故。又诸有情若为猛利烦恼激动,尚于最极爱惜自身而作损害,或跳悬岩,或以棘刺及刀剑等,而自伤害,或断食等,况于他人能不损哉,应如是思灭除瞋恚。】

现在是进一步深察这个自在的内涵。假定前面所说那些有情真的有主宰的话,都应该没有痛苦了,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苦,苦都是不得已的,如果他有自在的话,怎么会让自己苦呢?所以他在这种状态之下,显然是没有主宰。这些有情为烦恼所使不能自己作主,当猛利的烦恼刺激的时候,乃至于对自己最爱惜的身体都要伤害──例如我们看见有很多人自杀,从山上面跳下来,或从楼房跳下来,或者以东西伤害自己,或者绝食伤害自己,想想看他对自己尚且如此,何况是对别人。你这样去观察思惟的话,瞋恚就自然灭除掉了。

【《入行论》云:「一切皆他使,他主自无主,知尔不应瞋,一切如化事。」又云:「故见怨或亲,为作非理时,谓此因缘生,思已当乐住。若由自喜成,皆不愿苦故,则一切有情,皆应无有苦。」又云:「若时随惑转,自爱尚自杀,尔时于他身,何能不为损。」】

《入菩萨行论》上面就告诉我们,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被他所使。换句话说,自己做不了主的,是被他主宰的。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就不应该再去发脾气,一切都如幻如化,因缘生法就这个样,这样的因缘来,它就变成这样,一下子因缘随时改,它也随时变,天下的事情无非是如此,你有什么好瞋的!  

所以不管冤家对头乃至于亲爱的人对你作非理时,若了解这个都是因缘所生,如理思惟了以后,不管他怎么样,我们都能够安住在安乐上头。假定说他是自己作得了主,而愿意欢喜这样做的话,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欢喜要乐,不愿意要苦,在这种状态当中,一切有情皆应该没有苦,但实际上一切有情都在苦当中,所以说,他根本就是作不了主,这是因缘所生,而这个因缘当中是烦恼种子以及顺生烦恼的境界使得他这样。这是浅的,观察的是生忍;到后面法忍的时候,乃至于最后观察谛察法,又是一番境界,以后再说。像前面所说,当一个人为烦恼所使的时候,尚且要伤害自己最顾惜、最疼爱的身体,何况对别人呢?以上是第一种观察法。

【第二观是客现及是自性皆不应瞋者。损他之过不出二事,谓是否有情之自性。若是自性瞋不应理,如不应瞋火烧热性。若是客现亦不应瞋,如虚空中有烟等现,不以烟过而瞋虚空,应如是思灭除瞋恚。】

第二是观察他的瞋恼、损害别人是外来的,还是他本身就是如此的。如果这样去观察,不管是外来的还是他自己本身,你都不应该瞋,为什么?要伤害别人,或者说他来伤害我,总不出这两样:这个伤害本身是外来让他这样做的,或者他自己本身就是如此的。如果说他的本性就是如此的话,你不应该瞋,因为本性就是如此,就像火就是烧的,水是冷的,你不能对火发脾气说它怎么是烧的,火本来就是烧的啊!眼前一切东西,光就是亮的,拿掉了光就是黑的,它本性就是如此,不是外来的。如果不是本性如此,而是外来的因素(「客」就是不是主的地位),那也不应该瞋,也不必瞋。就像虚空本身没有烟,外来的烟障碍了虚空,那时候你对虚空也没有什么好瞋的。烟既然是外来的,虚空本身也是做不了主,外面烟来了,你瞋虚空,那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入行论》云:「若于他恼害,是愚夫自性,瞋彼则非理,如瞋烧性火。」「若过是客来,有情性仁贤,若尔瞋非理,如瞋烟蔽空。」】

《入行论》说:如果来伤害你的这个愚痴的人,他的本性就是恼害别人,你没什么好瞋的嘛!就像火就是烧性,这个没有什么好瞋的。反过来说,如果过失是外来的话,他的本性是好的,那你更不应该瞋他,就像烟障碍虚空,你怎么可以去瞋虚空呢?

【第三观其直间由何作损皆不应瞋者。若瞋直接发生损害能作害者,应如瞋恚补特伽罗瞋刀杖等。若瞋间接令生损害能作害者,如刀杖等为人所使,其人复为瞋恚所使而作损害,应憎其瞋。】

你观察直接、间接由什么来损害你,不管你怎么看都不应该发脾气。如果你观察是什么东西直接来伤害你的,你就不应该对人生瞋恚了,为什么呢?譬如说他拿刀来伤害我们,直接伤害我们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把刀,你应该瞋那把刀。他拿刀来伤害我们,我们不会瞋那把刀,跟刀打架,却会跟那个人打架,而人是间接地来伤害,如果要瞋间接来伤害我们的,还是不应该对人发脾气,为什么?如同这把刀来伤害你,但刀本身不会来伤害你,是这个人所使的,所以你会找间接使用那把刀的人,同样地,这个人现在被瞋所使,他自己也做不了主,所以你还是不应该瞋那个人,应该瞋他的瞋心。所以不管是以哪一个方法去观察,找了半天,找不到一点点可瞋的!

【如云:「杖等亲为害,若瞋能使者,此亦为瞋使,定应憎其瞋。」故不瞋杖,亦不应憎能使之人。若瞋能使,理则亦应瞋其瞋恚。不如是执,即是自心趣非理道,故应定解一切道理悉皆平等,令意不瞋补特伽罗,如不瞋杖。此未分别杖与能使有无怨心者,由前所说破自在理应当了知。】

就像《入行论》说的:这个真正直接亲自来伤害你的,是那根棒子(当然现在不会瞋这根直接打在你身上的棒子);而事实上能使用那根棒子的人,也不是你真正要找的对象,而是那个人背后的瞋心。  

所以假定你不瞋那根杖,也不应该瞋用这根杖的人。假定你瞋能使杖的这个人的话,照理应该要瞋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使得这个人发脾气的瞋。你如果不像前述道理这样看待此事,就走上了非理的道路,所以认识了如理取舍,那就没什么好发脾气的地方,了解一切道理都是平等的,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瞋恚这个人。下面说明此处并未分别杖与能使杖的人有没有怨心,是因为前面讲破自在的道理时已经说明了。

【第四观能发动作害之因不应瞋者。受由怨害所生苦时,若是无因不平等因则不生苦。要由随顺众因乃生。此因是宿不善业故。由自业力发动能害令无自主,故自所招不应憎他。作是念已应怪自致。于一切种破除瞋恚。如那落迦所有狱卒,是由自己恶业所起为自作害。如云:「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故害有情者,我理受此损。」】

最后一个,观察能发动来伤害你的原因,那也不应该发脾气。我们受到伤害而产生苦的时候,假定是无因、不平等因,那么就不会产生苦;佛法告诉我们,一定要有随顺的、相应的种种因缘才会生起苦。追根究底找到这个因是宿生的不善业。前面是就眼前来观察,最后的这一点是深入去观察这个因。这是由于自己的往昔恶业所感,既然是你自己所造的,怎么能够怨别人呢!应该责怪是自己造成的啊。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怎么看都找不到一点点可瞋恚的,瞋恚就破除掉了。就像地狱里面的狱卒一样,是自己造了恶业,感得他来伤害你,就是这个道理。就像我们犯了罪,然后被警察捉起来,是自作自受。我以前伤害了别人,现在就还给他了,所以我理应受此损害。

【又云:「愚夫不愿苦,爱着众苦因,由自罪自害,岂应憎于他。譬如诸狱卒,及诸剑叶林,由自业所起,为当憎于谁。由我业发动,于我作损害,此作地狱因,岂非我害他。」】

这段话我们值得反复再三地反省啊!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苦,但是偏偏不了解苦乐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不了解,为无明所愚,所以尽管不愿意苦,却偏偏忙着种苦因,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毛病。没有一个人例外的,都想去掉苦得到快乐,却偏偏在苦因上面拼命忙,偏偏把乐因赶走,结果变成眼前这个状态。所以一切无非是我们自己的罪恶所引发的,是自己害自己,在这种情况之下岂可以瞋别人。此处一层一层地深入,现在了解了我们真正应该瞋的、真正应该不忍的,是自己的烦恼,我们应该跟烦恼斗,不是跟别人斗啊!瞪大眼睛看自己的起心动念,绝不饶它一点点。我们现在就是宽恕自己,实际上是宽恕自己的怨家,乃至还保护它,保护得很严密,所以佛怎么救我们都救不起来啊!  

就好像地狱里边的狱卒,乃至剑叶林(地狱里边的树,叶子都像刀剑一样),都是我自己业力所感的,既然是业力所感的,我瞋谁啊?由于我自己的业所以造成他来伤害我,他伤害了我,他要下地狱去,这个情况是我害了他,不是他害我。所以真正如法了解了,当人家来伤害的时候,只有自己深自反省苛责:「唉!我对不起他。」怎么会对他发脾气呢?所以佛法真是妙!他来伤害你的时候,你不能如理了解,那就如世间的愚夫,会觉得他伤害了你,真正了解了,会发现是你伤害了他。他今天对我发脾气,他是在造恶业,但之所以会对我发脾气,却是我的宿业所使。  

你们都比我好,刚开始学佛就听见这么圆满的教法,我学了二十几年,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若是有一个人骗了我、伤害了我,以前的话一定是不晓得怎么样,现在平常状态如果我不提正念,还是随烦恼而转,一点用场都没有,佛法只是口头的;但是只要正念提起来,那时候我就感觉到欢喜,不为它所动,为什么?我伤害了他,现在还了这个债了。所以我欢喜的是从此不在这里面转,这是第一个欢喜。第二个欢喜是不但还了这个债,由于他来伤害,让我正确、如理地感受到佛法的内涵,他也是我的善知识。从前的业是解决了,现在他又是我的善知识,增长我的善法,不但欢喜而且感激,你找得到一点可瞋的地方吗?找不到,这是千真万确的。更进一步他现在这样造业了,还要堕落,我要怜愍他啊!由此一切的善法都生起来了,佛法真美,本论实在是太好了!但愿诸位平常空下来与其胡思乱想浪费时间,不如多翻翻它、多听听它、多研究研究它、讨论讨论它,自然有好处在。

【霞婆瓦云:「若云非我所致,实是显自全无法气。」】

我们现在觉得自己有道理,「不是我造成的!」你可以这么说,但是跟佛法差得十万八千里,一点佛法的味道都没有,太不了解佛法了。假定学了满肚子学问,讲起来头头是道,三藏十二部都通,乃至讲给别人听,但一碰见事情就说「非我所致」,那你还是在外面转,一点都没碰上佛法。以上是「显示理不应瞋」的第一部分,从境来观察,就知道瞋对方是不合理的。

【观察有境不应瞋者。若于怨害发生瞋恚,是因于苦不能忍者诚为相违,以不能忍现在微苦,极力引生恶趣无量大苦因故,故应自念我极愚痴而自羞耻,励防莫瞋。如云:「于现在微苦,我且不能忍,何不破瞋恚,地狱众苦因。」】

有境就是指这个境界是谁有的。例如:这个地方有个茶杯是谁的?我的。换句话说,这个境是我有的;同样地他来伤害或来怨害,我有了这个境。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观察也不应该瞋。对于他来怨害而发生瞋恚,这是因为面对他来伤害这个苦不能忍受,如果你仔细去观察一下的话,那绝对不应该发瞋心。  

如果你不能忍现在的一点点小苦,而发脾气起一念的瞋心的话,结果会引生恶趣无量大苦。这样想的话,绝对不会起瞋心!故应自念:我这个人真是愚痴到极点,不但是愚痴而且羞耻,真是见不得人啊!人家说你这个人是大笨蛋,自己还不服气,当观察以后发现自己真是个大笨蛋,那时候你会怎么样?我相信你们真的了解了以后,大家都会一样:这两只眼睛刚开始长在脸上,学了佛法后长在头顶,等到真正了解佛法以后,眼睛就跑到下头去,见不得人了。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地差而觉得羞耻,你还会瞋吗?当然不会。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会发瞋的原因,是因为不能忍这个苦,结果你发了瞋却造下将来无边大苦的因。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为贪眼前的一点小利,反而亏了大本。比如做生意人的目的是要赚钱,结果他为了贪小利而亏了大本,这种生意人不是大愚痴蛋吗?现在这个大愚痴蛋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啊!了解了这个道理后,真是羞耻!所以要努力去防瞋心,不应该发脾气。  

我们温习《了凡四训》的时候,讲到对下面的人第一个要慈,你们不妨回过头想想,为什么?你不要看它浅近,这里所提出来的问题确实有它的价值。更进一步说:道理是一个,用在浅的地方──下士,深一点──中士,最后──上士,就看你怎么引申。所以我们真正要学的时候,第一也应该要发慈心,因为慈心一起,慢心就消失了,然后烦恼也消失了,那时才能如理观察等等。本来你的知见不知不觉一直在邪见当中,现在因为发了慈心,邪见也就拿掉了。  

所以就像《入行论》说的:既然你眼前小小的苦都不能忍耐的话,更应该努力破掉地狱大苦的因。真正有血性的丈夫,看到自己连这么一点的小苦都忍受不住,就会自誓:「我尚且不能忍受小苦,所以一定要破那个大苦的因。」所以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若能看远大的地方,那么不管眼前遇到任何一件事情,就不会在那个境界上面转;反过来说,眼前的境界,正是策发你如理思惟观察的力量。至于怎么样把眼前的境界用来策发你如理思惟,留在下面谛察法忍(或者思择法忍)当中解释。

【其怨所生苦,是我宿世恶业之果,由受此故尽宿恶业。若能堪忍不造新恶,增长多福,他似不顾自法退衰,为净我罪而行怨害,故于怨害应视其恩。如《本生论》云:「若有不思自法衰,为净我恶而行损,我若于此不堪忍,忘恩何有过于此。」】

怨家给我的苦,是由于我宿生恶业感得的果啊!现在他伤害了我,刚好把以前的恶业还清了,无债一身轻啊!不但如此,如果能够从此切断这个恶法,堪忍不造新恶的话,还能增长多福!这是就我自己这方面而言。至于对方,「不顾自法衰退」,他不了解或者了解了做不到,而发脾气起瞋恚,在法上面是衰退了,但对我而言,却净了我以前的罪,而且增长我很多的福。在这种状态中,不但见不到他对我的怨害,还见到对我种种的恩。所以不但会欢喜而且会感激,乃至于找不到一点点可瞋的地方。这是对生忍而言。对法忍下面会告诉我们,譬如说我们身体上面受的病,或者遭遇到了什么事故等等,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去观察。就像《本生论》说的:若有人不思自法衰损,为净我的恶来行损恼,此时我假定不能忍的话,再没有比这个更忘恩负义的了。

【《入中论》云:「许为尽昔造,诸不善业果,害他忿招苦,如反下其种。」如为医重病当忍针灸等方便,为灭大苦而忍小苦,最为应理。】

《入中论》也这么说:人家来伤害我,我如理了解了以后,坦然接受(「许」就是接受)如今所受之苦乃是净除我往昔所造种种不善之果。我对这一点若不能了解、不能忍受,还反过来继续发脾气,不但不能净除恶业,还要种下苦因,感将来苦果,这是不合理的。就像现在我们有重病去看医生的时候,那医生在我们身上针灸,叫我们吃药,这种小苦要忍受,忍受了这个小苦,大病就能消除。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修忍辱是最好不过,最为应理的!我们现在不能忍,实在是颠倒。作为一个世间人不能忍是理所当然,他本来在颠倒当中。修学佛法的人,还在谈道理的话,那实在太没有法气了。

【观察所依不应瞋者。一观能害因及有过无过,如云:「他器与我身,为应于谁瞋,如人形大疮,痛苦不耐触,爱盲我执此,损此而瞋谁。」】

我们进一步去观察能害我生苦的原因也找不到发脾气的理由。你观察能害的因,以及谁有过失谁无过失,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去观察都不应瞋。「他器」是指他所使用来伤害我的器具。他用以伤害我的器具跟我的身体,这两者合起来共同造成我的痛苦,到底应该对这两者中的哪一个去发脾气?要晓得这个无始惑业所感得的身体虽然形状像人,实际上是一个大疮,稍微碰到一下,那真是「痛苦不耐触」,因为它是恶业所感得的,所以的确是耐不住、挡不住碰触的。我对这个东西之所以不认识,是因为瞎了眼,无明,爱执这个身体真是颠倒无比。现在人家来损害它,你有什么好发脾气的?

【又云:「有由愚行害,有因愚而瞋,其中谁无过,谁是有过者。」】

前面是说明对能害的因观察,其次观有过无过。有的人因为愚痴而行伤害;有的人因为愚痴而瞋恚。换句话说,来伤害的那个人是由愚痴而伤害你,我则因为愚痴而发瞋。这个里面到底哪一个有过,哪一个无过?不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知道,分析了一下,实在是一团糟。平常我们一切状态当中都是这样,吵吵闹闹争论不休,大家都觉得自己有道理,实际上哪一个人有道理?实在找不到,想到这里真是觉得可笑!眼睛就跑到下面去了,见不得人,只有策励自己赶快努力修学佛法,一点也找不到可以瞋他的理由。  

平常我们真的能够这样去想的话,心里会觉得真是快乐,真是高兴!所以当对方跑来伤害你的话,心里会觉得那真是我的大善知识!佛告诉我很多道理,尽管告诉我了,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境界,就不能成就我的忍辱,就不能成佛!菩萨之所以不会待在极乐世界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了解这个道理。待在极乐世界的话,没有办法圆满忍辱波罗蜜多,没有办法还债。  

常常有很多人来问我:到了极乐世界还要回来吗?他总觉得不要回来才好。现在你们慢慢地了解了,不是不要回来,要回来的。真正重要的是就算到了极乐世界,把这个道理学好了,到那时候要留在那里都留不住啊!这是千真万确的,你眼看着人家在赚大钱,而你却停在那个地方一点进步都没有;人家得到这么大的快乐,你却在那个地方享受小小的快乐,当然不愿意做。记得前面的法思胜解吧!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生起欲乐,下面说谛察法忍,就从这个地方来的。我们现在对这个法了解了以后真欢喜,这个欢喜是听闻相应的,然后你多去思惟观察,境界现起之时这个感受就来了。到那时候,就会觉得原来法是这样好啊!你就跟法相应了。

【二观自所受者,若诸声闻唯行自利,不忍而瞋且不应理。何况我从初发心时,誓为利乐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摄受一切有情。修利他行摄受一切诸有情者,如是思惟发堪忍心。】

现在,以我们自己所受的来看,我们现在要作一位利他的菩萨。《遗教经》上面说:「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白衣尚且不应该瞋,何况你是个出家人;声闻行者只管自利尚且不可以,何况我发了心,誓愿为利乐一切有情,要修利他行,那就是要摄受一切有情啊!既然是要摄受一切有情的话,你会发脾气吗?像前面所说的,你是医生,要医的是那些为烦恼所使的众生。有时候,你可以当作是医生医那个发了神经病的病人;或者你不妨看看狗,当狗咬你的时候,请问你会趴在地上跟狗对咬吗?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吧!因为我们是人,更何况我们现在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比起牠来还要高万倍,居然你趴在地上跟牠对咬,那实在是愚痴到极点!

【博朵瓦云:「佛圣教者谓不作恶,略有怨害不修堪忍,即便骂为,此从根本破坏圣教,由此即是自舍律仪。圣教根本由此破坏,虽总圣教非我等有,自失律仪是灭自者。」】

看看佛的圣教,佛告诉我们的基本道理是不要作恶,任何坏事情都不可以做。现在稍微有一点点怨害,你就没办法忍受而破口大骂,乃至于打架等等,这种情况第一个已经根本破坏圣教;第二个自舍律仪。不要说你现在所受的菩萨戒、比丘戒,就是说受居士戒,乃至于说受三皈依,那根本就错掉了。整个的圣教,不是单单我有而已,但是如果你自己不堪忍怨害而作恶,从你做的事情上面推测的话,你是损害自己、消灭自己的法身慧命啊!这个身体本身就是恶业所感得的,你也莫可奈何,趁这个恶业所感得的身体在,才了解了佛法,进而修行增长自己的法身慧命,怎么可以为保护这个恶业所感得的身体,而损害法身?绝不可以!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又云:「如翻鞍牛缚尾而跳鞍反击腿,若缓鞧落始得安乐,若于怨害而不缓息,为其对敌反渐不安。」】

又云:如从牛背上面跳下来。西藏人通常都是游牧民族,因为我不会骑牛,也不会骑马,究竟怎么样不知道。不过晓得下来的时候,通常是把住后面那个叫做鞧的东西。马身上不是有一个鞍吗?马鞍就是让我们骑的,它的前面绑在脖子那边,牛也是这样,后面则绑在尾部。我们从马背下来的时候,一只手按着后面这个,一只手把着鞍前面的一个把。从牛背下来的话,不一定如此,而是按着绑在尾巴上面的那个秋慢慢地下来,所以叫缓鞧落。如果你急急忙忙跳下来的话,这样反而会伤害你,这说明怨害来的时候,你要心平气和的,不要急急忙忙地反应。实际上这位祖师就是在告诉我们修行的经验。刚开始的时候的确你做不到的,但是只要能够不匆忙地立刻反应,慢一点来的话,那就行了。  

我想人人都有这个体验,不要说修学佛法,就世间人而言,如果说境界现起的时候,你能够稍微停一下的话,火气就减了三分,说不定过了两天火气就没有了。如果修学佛法的人能够这样做的话,那决定一点火气都找不到;不但火气找不到,还快乐、感激呢!这是我们必需要知道的。所以眼前第一件事情,当境界现起的时候,不要立刻冲动地对这个境界反应。那时候最好的一件事情是马上把法理提起来,当然真正最好的是,事前你一直在思惟这个法理,然后境界现前的时候,正处在如法思惟的现行当中,你就派上用场了,不会被境界转去。尤其是在瞋境界上面,因为瞋损害我们的程度太厉害了。

【第二理应悲愍者。谓当至心作是思惟,一切有情无始生死,无未为我作父母等亲属友善,又是无常命速分离,常为三苦之所苦恼,为烦恼魔之所狂魅,灭坏自己现后利义,我当哀愍,何可瞋恚及报怨害。】

破除不忍怨敌障碍我们的快乐、令我们痛苦,这部分分二点,第一个是不应瞋,现在我们能够做到了,第二个是不但不瞋而且还应该悲愍。  

前面说的是思惟的方式,现在你再进一步地运用。至心思惟:从无始生死以来,没有一个人没有作过我的父母或亲友。大家在轮回当中,被种种烦恼引生种种的三苦,而且还在无常迅速变化当中,生命又短促,又受种种的苦,然后对苦的境界不知道,还被烦恼魔所转,在这样的狂乱当中,他们都在做什么?损害自己眼前及以后的利益。我现在是学了佛、发菩提心要救济他们的人,应该哀愍他们,怎么可以瞋恚,乃至于由于瞋恚而加以反报呢?如果我们真正能够这样如理思惟,不要说至心,你稍微如理思惟的话,眼前我们这种问题就都没有了。  

以前我们常常说,你如理思惟的话,眼前问题都没有了。现在的思惟比之于以前的思惟,是一层比一层深,你们能不能比较得出来?而这个深一层的思惟,一定还得建立在前面那个基础上面,前面的基础讲业感缘起的道理,不过前面解释得比较浅,越到后面解释得越深。所以道理是同一个,当你浅的地方慢慢地修学了,你的能力增强了,障碍减少了,深的才能慢慢明白。反过来说,如果浅的地方你都不做或者不懂,深的你能够懂吗?如果浅的地方懂了不做,你就能够做深的吗?所以,我自己感觉,不必先说我是大乘或小乘,也不必说我要救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弘法,先看看法在我们自己身上产生了什么效果、我对治了什么烦恼,这些都是眼前你随时随地俯拾即是的。  

早晨一张开眼睛、一听见板声,你是马上就坐起来,还是趴在那里想「唉呀!还早,等一下。」等你起来了,跑到佛堂时,是觉得又在做同样的事情,还是你一心恭敬地做早课?到斋堂的时候,如何呢?乃至于眼前很多不理想的事情,譬如人家对不起你,或者你自己身体不舒服,你是用什么方式去对待它的?你在这些地方一观察,问题就解决了。能够从这些小的地方慢慢地开始,那时才谈得到你渐渐对佛法有一点认识,有一点了解,才算能够把握住自己的问题并解决它。到那时候你才去帮忙别人,为时不晚,而且是真正有效。这是我深深的感受,要不然,讲了半天是越缠越紧,如同刚才说的,不讲道理,反正凡夫一个,大家容忍也就算了;讲起道理以后,看看每一个人都是面目可憎,你看我固然是面目可憎,我看你更是面目可憎,那就害了!

※﹝破除不忍障利等三作毁等三分二:① 破除不忍障誉等三,② 破除不忍作毁等三。初中分三:① 思惟誉等无功德之理,② 思惟有过失之理,③ 故于破此应当欢喜。今初 ﹞

【若他赞我称我称誉,全无现法延寿无病等,及无后世获福德等二种利益。故彼失坏若不喜者则无屋用,沙屋倾塌愚童涕哭与我今者等无有异,应自呵责而不贪着。】

前面指出为什么不能忍的原因,是因为他来讥笑我,他来毁谤我。反过来说,我所要的是他来称赞我,令我得到美好的名声。但是现在你看看,他当面捧你、称赞你,你有好的声誉,有没有什么用场?这些东西能不能使你现在消灾延寿、没有病、得到利益,后世也获利?实际上是一点用场都没有,他赞叹了你几句,你肚子不会饱,病不会好,寿命也不会延长,对眼前没有用,对将来也没有用,既然如此,失坏了你也不必懊恼啊!因为这些赞叹是没有实际用场的。  

譬如我们所住的房子是有实际用场的,而你从沙堆造出来的房子没有实际用场,所以对我们真实了解的人而言,沙堆屋弄倒了我们不会在乎,可是愚童就不一样了,在他正玩得很起劲时,你把他那个沙堆弄掉了以后,那个小孩子会哭啊、闹啊等等吵个不停。我们现在对于上面所说的那些事情生起不如理的反应,就与这个愚痴的小孩子一样,等无有异啊!所以想到这里不但不瞋,反而呵斥自己:「我这个人真是愚痴到极点,这有什么好贪的!」对这些称誉一点都不贪的话,那人家称赞你,就不会贪;反之,人家不称赞、毁谤你,你自然也不瞋,也解决了。

【如云:「赞称及承事,非福非长寿,非力非无病,非令身安乐,我若识自利,彼利自者何。」又云:「若沙屋倾塌,儿童极痛哭,如是失赞誉,我心如愚童。」】

就像《入行论》所说的:当面的称赞也好,使你得到好名称也好,种种的奉承等等,实际上你会有什么福气?换句话说得到了这些对你有什么好处?是不是增长你的寿命?增长你的气力?帮助你将病除掉?令你的身体得到种种的安乐?没有!假定你真正认识你自己的利益的话,像这些称誉,有没有对你造成什么利益?没有耶!假定我们不了解,就会像前面譬喻中那个小孩一样的愚痴。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见,你们现在说不定还看见过,小孩跑去撒一泡尿,然后掺在地上的泥巴里玩得很起劲,你跑去把它拿掉了以后他就大哭大闹。我们就是这个样子──撒了一泡尿,然后弄得很起劲。撒的尿就是自己造的恶业,不但不知道,还弄得很起劲,人家告诉你不要,还对他发脾气,真是愚痴啊!这点我们认识的话,就应该呵斥自己。

【第二赞誉等者,于诸非义令心散乱,坏灭厌离,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则于彼等令心厌离。如云:「赞等令我散,彼坏厌离心,嫉姤诸有德,破坏圆满事。」】

更进一步,上面说的称赞等等,不但对我没什么利益,反而对我有害,「非义」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它令我们散乱。修学佛法的人要远离戏论,心里面要想得定,如果一天到晚忙这种事情,定从哪里起啊?令我们散乱的主要原因就是忙这些:这个人要顾,这个不好意思,那个人说什么,这个又过意不去,这个又什么等等!到底忙些什么啊?我们一天到晚忙这些事情,其实别人赞叹我,令我有名誉,这都是令我散乱的原因,可是我们偏偏忙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我的厌离心就生不起来。也正因为这个可以令我名称很高、地位很高,因此什么都舍不得,所以争名夺利,妒嫉有德,看别人有名闻,心想:「这有什么了不起!」因此而退失种种善事。修学佛法的第一件事情是要生厌离心,能不断地这样思惟观察的话,会发现称誉有这么多的损害,那时对这个东西会厌患得不得了,逃都来不及啊!人家来称赞,马上掩着耳朵逃开;人家来毁谤,反而感激他。  

当年来果老和尚人家称赞他,他马上手指塞在耳朵里面,乃至于拿棉花塞住,人家骂他,他向对方磕头,直称「好、好」,我当年看见了来果老和尚的语录,很感动,心想来果老和尚真是了不起,现在我慢慢觉得佛法真了不起,因为我也体会到这种心境,你们只要去做,自然而然会这样的。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毫无意义的事情,自然能够舍离,绝对不会忙世间应酬等等,那时你的厌离心就生起来了,佛法也就来了。反之,一切真正圆满的事都被赞誉等破坏掉了。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誉称及利敬者,是于恶趣救护于我,斩除贪缚遮趣苦门,如佛加被,如是思已,应由至心灭瞋生喜。】

更进一步,他这样使我退失誉称及利敬,对这点正确的了解应该是什么?是把我从恶趣当中救出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而且斩断我们贪着这个的过失。本来誉称利敬是使我们进入恶趣受苦的,现在他能够帮忙我们去掉,他的确是像佛来加持我们一样。如同前面说的:佛感谢提婆达多,这个道理完全在这个地方呈现。所以到那时候,感激都来不及,不但至心灭瞋而且生喜啊!

【如云:「故若有现前,坏我誉等者,彼岂非于我,救护堕恶趣。我为求解脱,无须利敬缚,若有解我缚,我何反瞋彼。我欲趣众苦,如佛所加被,闭门而不放,我何反瞋彼。」】

就像《入行论》所说的:如果有人破坏我的誉称等,彼岂非把我从堕落恶趣当中救护出来啊!我现在要求的是解脱,而利养恭敬对我是捆绑,现在那个人是帮忙我解除身上的束缚,我怎么反而还瞋他呢?如果我贪着利敬的话,将使得我堕落恶趣,他现在来帮忙我去除贪着心,就像佛来加被,把恶趣之门关闭,不放我到恶趣去,在这种情况下,我怎么反而对他生瞋心呢?这个道理非常, 清楚、明白,好好地思惟啊!不要听过了,书本一合,还给它了,那好可惜!好可惜!  

以上是破除当人家障碍我们得到美称名誉时,我们不能忍受而起瞋心;下面是破除我们不忍他人之毁谤而生瞋恚的状态。  

【第二破除不忍作毁等三者。心非有体非他能害,若直害身间损于心,毁等于身亦不能损,既于身心二俱无损故应欢喜,如是思已断除忧悒,忧悒若灭,瞋不生故。】

称赞、名誉,反过来的就是毁谤、讥笑等,对人家来毁谤时我们不能忍耐,应该怎么办?他们来毁谤你、讥笑你,实际上毁谤跟讥笑,对你身体没什么伤害。他嘴巴在那儿开开口,就是如此而已。而我们心里感受到的,却是他骂了我!可是心是什么东西?它不是实质的东西,拿不出来的,如果我们了解了佛法以后,更深一层观察的话,这个就是无明根本了。心的确不像身体,它根本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既然是无形无相,那他来骂你几句,对它毫无损害的。如果你身体受了伤,你被打了一下,会觉得痛,砍了你一刀流了血,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心里边会由于身上受伤而有感受。现在他骂你几句,一来不会影响你的心,因为心本来就是空空洞洞的东西;二来又不伤害你的身体,身心两样东西都没有损害,那有什么好不高兴的?如果能够这样了解以后,他辛苦地骂了半天,费了好大的气力,都跟我了不相干了,心里面不但一点都不会不欢喜,反而会很欢喜。你如果能够这样了解了以后,内心由于他的毁谤、讥笑而生起的忧悒也就没有了,忧悒没有了,瞋心也就生不起来了。如果我们能够把前面那些道理好好地运用的话,在任何情况之下,你是找不到一点点可瞋之处的。

【亦如论云:「意非有形故,谁亦不能坏,由耽着于身,故身为苦损。毁訾及粗语,并其恶名称,于身若无害,心汝何故瞋。」】

「意」就是我们的心念,它是没有形相,没有实体的东西,既然没有形相没有实体,谁也不能去害它。就像虚空一样,尽管风怎么吹,虚空与它了不相干;火在虚空当中烧,虚空还是动都不动,再热也与它了不相干,冷了虚空还是动都不动。你的心也像虚空一样,没有实体。如果我们对身体放不下,耽着这个身体,那么伤了你的身体,倒是会产生痛苦的。现在不是这样──他毁谤你、骂你,或者是讥笑你,心既没有形可以被他伤害,也不会伤害你的身体,你因此而发脾气,那岂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吗?到了这里,我们一步一步再深入地探讨。的确平常你不如理思惟的话,由于习气所使,自然而然还是跟着习气转,所以宗大师一再地告诉我们,平常真正修习最重要的、最有用的就是如理思惟。譬如我们听见外面两个人大声吼叫,你听见了,只觉得这两人声音这么大,其实他们两个人在骂你,你刚开始还不知道在骂你的时候,最多只是把门关起来,听不见就算了,他们骂他们的;等一下你听见在叫你,耳朵就竖起来了,等一下又发现他们在骂你,心里面就暴起来了。同样的骂,为什么前面你了不动心,而后面会这样反应呢?这很明白地说明,原来是自己心里面在非理作意。假定说因为骂就一定会受伤的话,那应该不必等到你心里面起了一些作意以后才受伤,应该在他们一开始吼时,你就痛不可当,因为有实体的东西,就像一根棒子打在你身上,不管你晓得不晓得,哪怕你睡得很熟,马上就把你打醒,痛得你要命,这是很明白的事实。  

现在你一步一步深入,从前面了解是业的道理,乃至于更进一步成就你的忍辱,到这种情况之下,当然你会欢喜,哪有不欢喜的道理!若反而还要去瞋,那是绝不合理的。所以你要常常记得瞋恚带给我们的严重过患,以及忍辱所得到的无比殊胜的利益。由于这个力量的推动,你空下来就如理去思惟,经常把法摆在心上转。如果常处在这种状态当中,一旦有人家骂你,不但不会使你痛苦,反而使你快乐。如果没有外境帮助而单单以意识去思惟,这个力量不够;当有人骂你,你的耳根又帮助意根如理如法思惟的话,就像烧火一样,平常火上加油就加着瞋火,现在火上加油,是加到善法上,那个善法欲就会非常着力,使你愈来愈高兴了。五根帮助你如法如理地思惟,力量就更强大,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  

菩萨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绝对不愿意走小乘的路线──自己解脱,沉空滞寂。在世间行菩萨道有无比殊胜的利益,眼前快乐,将来究竟圆满,对自己这么有利益,还可以帮助一切人解决生死问题,实在好啊!这个要靠如理地认识正确的道理之后,努力去观察思惟,现在我们主要修习的就是这个。所以我们常常说要修行,怎么修?现在我们懂得了,原来就是透由如理思惟观察,调柔我们身心,等到身心已经非常调柔了,到那时候欲止欲观,样样都得得到。共下士道修习轨理部分的破除邪执,现在我们回想起来,一点都没有错,原来正规修行的方法是这个样,所以我们一路上都用这个教授步步深入。

【霞惹瓦云:「若于康垄巴、内邬苏巴、照巴三人,任说何语与向土石,全无差别,故得安乐,后时诸人耳根薄弱,故无安乐。」】

这是祖师说明当初他们尊长、师友之间怎么样的修行,康垄巴、内邬苏巴等都是阿底峡尊者的再传弟子,博朵瓦、慬哦瓦、朴穷瓦都是敦巴尊者下面最主要的弟子,也就是复兴西藏佛教几位了不起的大祖师。我们平常是人家赞叹自己几句,心里就浮到天上去了,如果是骂几句,一下子又沉到十八层地狱里面去了,心里面一天到晚为这个所动摇,或者在情绪上面,或者在知见上面,乃至于无关紧要的随便一点点事情,你又想出十万八千里,不晓得想到哪里去了。现在他们三个人,不管你说什么,就像土石,就是动都不动。你骂他,他也不动,你赞他,他也不动,你说他几句,他也不动,所以他得到安乐。我们仔细想想,我们平常的苦恼在什么地方呢?真正的苦恼,还是在我们无明相应的这种心里状态。

我们后学的人「耳根薄弱」,我们的耳朵实在是太薄太弱,小小的风吹草动就被它动摇。这是个形容,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对佛法的认识,实在是太差太差,虽然说修学佛法要八风不动,我们却往往无风自动,一点点的小风就大动,大风的话那更是吹得无影无踪。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师长就告诉我,耳朵要硬,嘴巴要软,弄了半天我不懂,为什么耳朵要硬,嘴巴要软?现在懂了,原来是这个道理,不管别人说什么话,你动都不动,但是你开起口来,千万不要像利刃一样,一出去就伤到人,软的东西叫人家感觉得非常舒服,说爱语等等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不具足如法相应的条件,听见了什么东西,心里就被它所转,所以得不到安乐。

【若对馨敦说某作是言,答曰:「暗中诃骂国王,汝犯离间应当忏悔。」】

有的时候人家是针对你当面来讥笑或背后毁谤,另外一种不是这样,而是说离间语,搬弄是非,例如说:「那个人你别看他当面如此,他在背后怎么怎么说你坏话。」要是我们听见了这种话以后,就觉得这个是好朋友,他把情况告诉我了。而祖师们是怎么做呢?如果你对他说这种话,他反过来说:「暗地当中人人都会这样的,不要说骂我呀!乃至国王都骂,(对一般世间来说,古代国王是最高贵的,在专制时代,说了国王的坏话,甚至是要送命杀头的。)你何必跑来搬弄是非,赶快去忏悔!」想想我们跑到这里专门欢喜听那些小报告,也有人就欢喜打小报告。看看祖师之做法,所以我们听见了这种小报告,应说:「你不必说这种话,赶快去忏悔。」

【有谓慧金刚瑜伽师云:「人说我等为伏后者。」答云:「人不于人作言说事,又于何事。」次云:「速断离间。」】

另外有一位祖师,旁人跟他说:「人家说我们也是背后打小报告。」伏后就是打小报告、暗箭伤人、离间等。他回答说:「世间人就是这样,专门做这种事情,世间人如果不做这个,也没别的好做,你跟着他们干什么?赶快去忏悔,千万不要再离间啊!」这是祖师典型的榜样。里边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不管对于前面所说的那一项,乃至于人家用打小报告来挑拨离间,我们心里面都要不为所动。进一步从这个公案当中,也让我们了解应该如何去做。

【若作是念,由毁訾等则余补特伽罗于我不喜故不欢喜。若余不喜我,于我有损可为实尔,然此于自全无所损,故应断除不欢喜心。】

假定我们心里想:虽然毁谤等不是直接伤害,但是会令别的人都不欢喜我;譬如说有人在背后骂我,别人听见了这些伤害我的话而不欢喜我,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不欢喜别人毁訾我。那么该怎么办?假定那些人听信了旁人的谗言而不欢喜我,这种状态对我有真正损害的话,那的的确确应该不欢喜;但是实际上他们不欢喜我,对我有真的损害吗?没有啊!一点损害都没有啊!所以我不必为了这个事情不欢喜,这毫无意思啊!

【如云:「余不喜于我,此于现后世,俱不损于我,何故我不乐。」】

别人不欢喜我,对我现在也好,后世也好,能伤害我吗?不能伤害我啊!我何必为了这个事情而不快乐!这样一想,立刻就体会到世间都是颠倒的。现在我们认清楚了,自己要从这个地方透脱出来,还要帮助别人透脱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有什么不欢喜呀?对你有什么损害呀?一点损害都没有啊!这正是你要脱离的。以前愚痴颠倒,一天到晚忙莫名其妙的事情。就像上面说的比喻,小孩子趴在地上撒了一泡尿,在那儿做了个泥娃娃,结果被人家稍微弄坏了,就哭啊,闹啊,实在可笑得不得了。事实上不用人家来弄坏,当你晓得了以后,一定会马上把泥娃娃丢掉,赶快去洗手,如果说要送给你,你会连逃都来不及,所以不应该不欢喜啊!

【若作是念,虽他不喜无损于我,然由依此,即能障碍从他人所获得利养,故于毁訾毁谤传恶名者而发憎愤。所得利养须置现世,瞋他之恶随逐而行,故无利养速疾死没,与以邪命长时存活,前者为胜。】

进一步也许我们会这样想:他背后说我坏话是没有关系,不会损害我,但是因为他对我做了这种不利的言论,以后会障碍我得到利益,因为我原有美好的名称,所以人家会来供养我,现在这个美好的名称被他破坏了,以后人家不供养了!在这种状态当中,对于这个毁谤等等,就忍不住要发脾气、引瞋心,那该怎么办啊?是的,他这样做是可能会障碍你得到好处,因为你的名誉被人家损害了以后,你的供养就减少了;但是你要了解,你得到的利养只是留在现世,你带不走的!另外因为你不了解而不能忍受人家这种毁谤,发瞋心,造了恶业,这个是生生世世跟着你的。所以你因为没有利养,乃至于受了这个影响,很快命都送掉,比之于你现在虽然得到了利养,但是因为引发了瞋心,以邪命而活,即使活得久一点,比较起来,前者远来得超胜。你很快地送掉一条命,但是因为你修忍辱,结果你生了天;反过来,你眼前虽然得到一点点的利养,结果以后使你下地狱了。  

眼前就算你得到利养,活一百岁,比之于得不到利养减了五十岁,你把五十岁的寿命换了最起码的四天王天九百万年的快乐,那个利益是大得不得了,如果到极乐世界,更是无法想像地大。反过来说,为了保护五十年的利养,发了个大脾气,结果把你送到地狱去,最浅的地狱也要像天寿这么长,你划得来吗?我们真是愚痴啊!所以比较起来,前面是远来得超胜。瞋是如此,对贪、对任何一切事情都是如此!你能够善巧地思惟观察法的话,我们眼前的烦恼,也自然而然都能够慢慢地挡住。  

这个里边有一点蛮重要的,不是说懂得了道理马上派上用场,这我们千万要清楚,现在我们总有一个缺陷,要不然就是不了解,一旦懂得了以后,心里就着急:听了半天,怎么老做不到!不是的,听懂了以后真正要做到,还要数数思惟观察称量,把我们的善净之业透过思惟去增长,那个时候无始以来所积的等流、恶习才能分分消灭。你能够这样做,一定做得到,这个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这理路很清楚,而实际上我们的经验也是如此。不要说佛法,任何一件事,譬如写字,告诉你以后,你晓得怎么写了,拿起笔来写的时候,就像狗在地上乱扒扒出的痕迹一样。现在学校大概不大练写字了,我们那个时候天天要描红,天天写,写久了,这个字就写得好了!没有一件事情例外的,所以修行也是一样,我们必定要把懂得的道理在心里边不断思惟观察,在因地当中心心念念持续下去,自然而然会感得那个果报。不是听懂了道理以后,急着要得果报,那你完全错了,你要是急着忙这个果报,实际上却是停在那里,一步都没有修行。

【设获利养长时存活,然于死亡终无免脱终须有死,至临终时,先经百年受用安乐,与唯一年受用安乐,二者相等,唯为念境,尔时苦乐无差别故。譬如梦中受乐百年与唯须臾领受安乐,二睡醒时乐与不乐全无差别。】

假定你获得了这个利养,能够长时存活,永远长生不老,那倒还情有可原,实际上,绝没有这回事情。死是迟早要来的,而且实际上来得非常快。记住!前面都是后面的基础,当你有了前面这个无常的认识,那的的确确你会很明白摆在内心的,这种事情还挡得了你吗?绝对挡不了你啊!我们如果没有把前面无常的概念认真修学过的话,现在不妨回过头来再想想,一点都没错,不管你有多大的好处,到时候总归要死,到死的时候,不管你受多长久的快乐,或是受很短的快乐,这两种情形结果如何?死前没有感觉到二者有什么不同,只是你概念当中觉得好像过了一百年。我们回想看看,千真万确事实如此!我今年六十岁了,想想六十年以前的事情,或者说回想六十年当中的事情跟昨天的事情,在今天的回想当中,看起来是一模一样的,那一百年的事情,眼前只剩下一点的忆念。在意念当中,一百年跟一天乃至一剎那是没有差别的。而且忆念的本质,不论当时受苦的或受乐的,眼前当下留下来的忆念本身,根本无所谓苦乐。就像梦当中一样,等到梦醒的时候,这个乐或是不乐,都是一样的。

【如是思惟,若于利敬能破贪着,则于毁訾扬恶名等不生忧悒,以不求于他显我殊胜,虽不显扬喜无退故。】

你能够这样如理思惟的话,对于名闻、利养、恭敬等等,你就一点贪着都没有,因为没有贪着,所以他不管怎么毁谤、伤害你,说你的坏话,你也不会忧悒,也不会要求他不要骂我,要称赞我,自然而然地八风不动,而你安住在法上面的心量一直在增长,所以你的喜心无退。能安住在法上面,不论就自利而言或利他而言,那都对了!所以前面告诉我们,如果你要利他而不能忍,想退心的话,你懂得了这些道理以后,就不会退心了!你能够这样如理思惟,不但破除瞋,而且也破除贪,贪瞋两个都拿掉了,而你能够如理思惟的本身就是痴也没有了,所以真正最好的修行就是这个。  

大家总觉得修行好像要去拜一下佛、念一下佛才算,拜佛念佛当然是,可是,如果你不能如理如法的话,那拜佛也错、念佛也错啊!祖师一直告诉我们,如果你心里不相应的话,头颅磕破、喉咙喊破也徒然,如果闭关,千年不出也徒然。反之,如果你心里相应的话,拜佛、念佛是当然好!因为你身口意三业俱在,就算你不在拜佛、念佛,你坐在这里的当下,这意业本身也在念念增长啊!这么好!所以我们一定要时时处处提醒自己修学佛法重心在「得正见」,然后增长它,那个时候你心里面的欢喜一直在增长,内心那种与法相应的法喜就不会退,这个才是真正的法喜,而且是真正的增长。

【亦如论云:「能障利养故,若我不喜此,我利置此世,诸恶则坚住。我宁今死殁,不邪命长活,我纵能久住,终是死苦性。梦受百年乐,若至于醒时,与受须臾乐,若至于醒时,醒已此二者,其乐皆不还,寿长短二者,临终唯如是。设多得利养,长时受安乐,亦如被盗劫,裸体空手行。」】

论上面所说的文很容易懂。假定人家来骂你、毁谤你,因此而障碍你获得利养的话,那我们想想看,你得到的利养,只能留在这个世间,死后是带不走的,但是由于你不欢喜,发瞋心,这个恶业就牢牢地绑住你了,它会很坚固地永远安住在你的身心当中。想到了这一点,我宁愿现在死,也不让这个恶存在我心中,增长我的邪命。实际上,就算你能够长时期享受一点眼前的快乐,然而死亡却是你没有办法免离的,最后还是要受的。何况等到临终的时候,哪怕受了一百年、一万年、一千年或一剎那的快乐,比较起来是一模一样的;寿命长短是如此,内心的快乐、痛苦也如是。等到你最后走的时候,就像在旷野当中被强盗抢得两手空空,然后去见阎王,因为你生前不能如法行持,被贪瞋痴所转,所以送去上刀山下油锅!想到这样,贪瞋痴很容易就拿掉了。  

这里再说一遍,大家有不懂的,要想办法弄懂,懂了以后去如理思惟,这是重要的地方。弄懂了以后,不要因为做不到心里就着急,这着急本身还在错中。弄懂了以后正好趁现在好好地如理思惟,你只要肯如理思惟一定做得到。如果你不如理思惟,只是着急我怎么做不到,那是没用的。实际上,前面虽然懂了,其实你没真懂,你若真的懂了,就晓得怎么去用它;而后面的着急,这个心理本身还在错误当中,所以关于这部分并没懂!真的弄懂的话,会知道依着从浅到深的次第,第一步懂得道理,第二步先要把着急的心理想办法拿掉,然后再把如法的内涵拿来思惟观察,进一步境界现起的时候,正好派上用场,那个时候,人家来骂你也好、跟你啰唆也好,凡是你平常受不了的,现在你都觉得妙极了,以前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生烦恼,现在碰见这个情况是增长我的法乐啊!他不顾下地狱造恶业来帮忙我、成就我的忍辱,他是我的大善知识,那个恩是不下于佛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平常一直讨厌他的,现在却变成比甘露还要好,请问世间还有什么不安乐的?安乐的境界是固然安乐,种种的违逆境界你也能安乐,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啊!佛在因地当中就是这样地在每一件事情上努力,所以他最后把境界转过来了。  

因此功德必定是从断、证两样事情上面分分安立的。有很多事情,断跟证好像是分开来的,但在这件事情上却是同时成立,如果你不在断上证的话,那就是犯了毛病。当然断证有很多情况之下是两个,譬如我们常常说,你不要邪妄分别,不管他说什么你都不动,这是断,这个断本身证的是不为所动。现在我们这个断而证的不但是不为他动,而且借着恶劣的情况,就是这个娑婆的种种不理想,一下转变过来,变成报身报土的庄严,这么好啊!这是教法的圆满。然后,我们称赞如来、礼敬如来、如法供养等等,都在这里,如果你还想到自己居然懂了,内心也高兴,这个高兴本身就是随喜功德,的的确确随时随地十大愿王一串就来了,这么好呀!原本我们放下书本要去思惟观察的时候,必须苦苦地思惟,现在妙不可言,听完以后,放下书本内心是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越想越高兴、越想越欢喜。平常叫你用功去想的话,想得头昏脑胀,现在叫你想的话,想得很愉快。进一步因为你心里面有快乐,生理也就是少病少恼,佛法之美莫过于此啊!  

这是个大乘教法,现在我们还是初学,才碰见一点皮毛就这么好了,所以你越到后面是越快乐。人家说:修行是苦事,的确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完全在自己的习气当中,要把习气拿掉的确是苦的,可是它苦不代表佛法本身苦,是你以前错误的习气在苦,等到你拿掉了,跟法相应的话,哪怕刚开始一点点,就这么安乐,到后面会越来越快乐,那还嫌多吗?啊!修行实在好!

【第二破除不喜怨敌富乐,喜其衰损者。本为利乐诸有情故发菩提心,今于有情自获安乐反起瞋恚。又云:惟愿一切有情皆当成佛,今见彼等略有下劣利养恭敬,反生忧恼极为相违。故应于他几大富乐,断除嫉姤,至心欢喜。若不尔者,则菩提心利乐有情唯假名故。】

前面讲到人家伤害我,我们的心里面就不愿意,可是,我们却偏偏要伤害、嫉妒别人,现在特别就这一点来说。对一般人我们还不至于嫉妒,可是当怨家对头得到了好东西时,你内心就受不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怎么对治它呢?我们修学菩萨道,要求无上菩提,什么是菩萨道?为利益一切众生,乃至于要使他成佛,所以你忙的是这个事情。成佛的内容有两样,即眼前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要把样样的好处都给一切众生,这个是菩提心。我们现在学菩萨行的人,发心要做这件事情,现在你没有给他,他自己得到了,你应该很高兴,本来我要给他要花好大的气力,他现在自己得到了,我真感谢他啊!结果你不但不这样想,反而还去瞋恚,那岂不是颠倒吗?发菩提心偈中说:「为利有情愿成佛」,你发心乃至于要使他成佛,现在他得到一点点下劣的利养,你内心反而觉得忧恼,那跟你的誓愿不是完全相反,完全违背了吗?所以众生有多大的好处,你就应该有多大的欢喜啊!绝不会有嫉妒的。否则的话,你说菩提心,那都是骗人!都是假的!

【如云:「为乐诸有情,而发菩提心,有情自获乐,何故反瞋彼。云令诸有情,成佛三界供,见下劣利敬,何故起忧恼。若汝所应养,当由汝供给,亲友得自活,不喜岂反瞋。不愿众生乐,岂愿得菩提,故若憎他富,岂有菩提心。若他从施获,或利在施家,此俱非汝有,施不施何关。」】

这都是解释这个道理,说本来是应该由你去供养他的,因为你发了菩提心要这样做,结果现在他自己得到安乐、快活了!你怎么反而不欢喜还要瞋恚呀?假定你不希望人家得到快乐,嫉妒人家的话,那怎么叫菩提?所以,如果你对人家得到的快乐起瞋恚不耐的话,这怎么谈得到有菩提心?退一步说,不管人家是从布施获得还是其它因素下得到的,这都跟你了不相干啊!你何必要去横插他一脚呢?

【怨家衰败而生欢喜,及暴恶心愿其失败,仅由此心于怨无损,唯令自苦。设能损他,然亦俱害,思此过患,当一切种而正灭除。】

更进一步说,你欢喜怨家衰败、得不到富乐,当怨敌仇家衰败的时候,你心里面生欢喜,或者他得到富乐的时候,你希望他失败,这是非常强烈的暴恶之心,要晓得这样对他毫无损害!唯一损害的是你自己啊!我们心里面造的是恶业,何苦来哉!就算你真的能够损他,但你受的损,反而更厉害。你了解了这个祸患的话,在任何情况之下,你一定要正对着这个问题,彻底地消除它。

【如云:「设怨有不喜,汝有何可乐,仅由汝希愿,岂为损他因。纵由汝愿成,他苦汝何喜,若谓满我心,损失岂过此。彼烦恼渔夫,利钩之所执,我于地狱镬,定受狱卒煎。」】

如果说怨家有坏的、不欢喜的事发生了,你又有什么好快乐的呢?要晓得,仅仅由你心里的愿望,希望他不幸,对他并没有什么损害。你心里面所希望的,跟他了不相干啊!就算是因为你希望他受损害,希望他得不到快乐,而真的如你所希望的话,实际上损害的是自己,没有比这个损害更大的了。因为我们现在这种心理状态是「烦恼」。这烦恼的钩子,就像鱼钩一样,你不了解而把它一口吞下去,如同一条鱼,吃了鱼钩就被它钓上了,我们现在吞下了烦恼钩,种了这样的因,眼前心里被烦恼诱惑所扰,将来一定要受地狱的煎熬啊!这样去思惟的话,在任何情况之下,谁都一定会想把内心净化得干干净净。所以,佛法真是巧妙极了,不是叫你不瞋,而是叫你要瞋对,要瞋自己的烦恼,所以前面说,要斗的是跟自己的烦恼斗。你千万不要忍受这个烦恼,一旦吞下去,那你完了。

【如是若于障碍我乐及我亲乐为作非乐,并于怨家所有盛事,一向视为不可乐相,由此生忧,忧增发瞋。若能破其一向不喜,则止其忧,由忧息故,瞋则不生。故应以前所显正理,于此破其一向不喜,由众多门灭除瞋恚,以其过失最重大故。】

像前面所说的,如果有人为了障碍我的快乐,或障碍我亲友的快乐,而做出种种不好的事情,我因此而起瞋心;并且对于怨家所有的好事情,我们看到了不能忍受,也不欢喜(这里说不可乐相),因为这个不欢喜而生忧恼,由忧恼而发瞋恚,如果照着前面这个道理把它都破除掉了,这个忧恼心就没有了,瞋心也就平息了,此时忍也就成功了。这里所说的「正理」,就是前面告诉我们的如理正确无垢的道理。应该以它破除我们这些向来一直如此的错误,跟烦恼相应的不欢喜的心。然后由众多门(就是由各式各样的角度)去思惟以破除瞋恚。为什么要这样努力呢?因为瞋恚的过失非常严重;如果能反过来,利益也是非常地殊胜。  

现在我们渐渐地了解,前面讲到修习轨理破除邪执的部分说:你如果闻慧多,思慧就多;思慧多,修慧就多,将来你能够断过证德的功德也多。你了解得越多,你使用的方便也多,就能处处体会,在任何情况之下,不管你怎么想,你找到的只是法乐。假定你了解得不多,而你用的方法又只有一个的话,那么你只能用这一个。所以平常我们总是忙着要修行,觉得好像只要这样就够了,然而不管你是忙什么,或者拜佛也好,或者跑到山里面去闭关也好,用的都是死死的一个办法,结果是你关在山里可以,一出山,不行了;或是说关在山里,到了夏天,热了你就受不了,到了冬天,冷也受不了,叫你去买菜,不方便你也受不了,种种烦恼都来了,所以「关」不是一个办法;至于念佛,刚开始念的时候蛮起劲,到了肚子饿的时候也不行,人家跑来找你谈事情,也不行;拜佛也一样,没有一个例外的。所以弄到后来是闭关也不行,念佛也不行,拜佛也不行。  

本论处处地方告诉我们,如果想圆满修学佛法,不要着急,刚开始的时候,要如理听闻,如理思惟。那么有人就着急了,说:「唉呀!这个无常很迅速啊!到那个时候来不及啊,生命很短促!」这话是千真万确,本论一开头也是特别重视这个。正因为无常非常迅速,所以你要赶快找到种种如理法门对治你眼前的烦恼,那样才对啊!可是你不这样找正确的方法,却说要赶快,结果关在门里边自己生烦恼,白白浪费了时光。现在我们大家都是犯这个毛病啊!所以,它告诉我们要先如理、如量、次第等等圆满无缺地认识。你能够这样的话,不管你拜佛也好,念佛也好,闭关也好,坐在那里也好,做什么事情都好,你一直在增长善法。生命是无常,很快会过去了,而增长善法的结果是什么?来生增上,你还愁什么嘛!你的善法这样增长的话,那个是增上生。  

眼前你造的一切因都是善因,下一世,你碰见的比现在更好,而且会越来越好。你到了好的环境当中,你周围那一些人也都很好。就算遇到恶人,或当恶的事情现起的时候,因为你宿生因地当中,都如法相应去做,结果是都成就你的功德。到了下一生,还是这样策励你向上。所以就算不往生净土,你都不怕啊!更深一层说,菩萨之所以不怕的真正原因就在这里,他已经能牢牢地把握住,一生比一生增上,这个道理我们务必要知道。这要靠了解得多,然后思惟得多,这样的话,你造的都是善净之业,你怕什么?佛法不是讲「因果」?我们现在积的就是「业因」,你现在积的完全是善净之业,你还怕什么?修学佛法的人如果连这都不了解,那还修些什么?所以我们真正重心在这地方,要把握得住啊!并不是叫我们不要去修,也不是不要拜佛、不要闭关,恰恰相反,你要去做。把握住这个重点,到时候你是闭关也好、拜佛也好、念佛也好,做什么都好。这个要分别得很清楚。

【能灭教授亦即上说佛子正理,要与烦恼而兴驳难,向内摧坏第一仇敌瞋恚之理。】

能够针对着瞋恚这个毛病,来消除它的过患的如理完整的教授,就是上面所说的这个道理,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该修学的。我们应该拿这个如理的教授「跟烦恼驳难」,「驳」就是辩驳,「难」就是问难。换句话说,我们针对着问题,往来推敲,一再地思惟观察,深入探讨,前面告诉我们的都是这个。他们来伤害你,然后你去思惟观察这样对不对、那样对不对,你内心当中,的的确确在如理分别这件事情。最佳的修行就是「如理分别」,现在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常常说:「唉呀,你不要分别了!」就把最好的法宝损失掉了,真可惜!所以眼前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去反复推敲,在内心把烦恼的怨敌摧毁。  

经过这样的思惟,结果你在任何情况之下,找不到一点点你不能忍的理由,找不到一点点你瞋恚的理由,所以自然而然忍辱就成就了。妙的是当你破除这个瞋心的时候,贪也拿掉了,痴也拿掉了。这里之所以只讲破瞋恚,是因为它损害最大,是第一大怨敌。前面告诉我们「而兴驳难」这几个字,注意喔!这就是我们平常正确用功的方法。不要把这几个字随便漏掉,你懂得了以后,经常摆在你心里边,反复思惟观察,修就修这个。你拿这个概念摆在心头上的话,持戒,戒持得好;念佛,佛念得好;拜佛,佛拜得好;闭关,也对了;然后你把内心调柔了以后,两腿一盘,要得定很快啊!这是我们应该要正确认识的,所以这地方告诉我们要与烦恼而兴驳难。

【是故若能以观察慧善为思择,以多正理而正破除,则能遮止多类瞋恚,由众多门发生堪忍,能得坚固微妙习气,以是由其无垢正理,于正教义获定解故。有舍观慧思择修者,即舍此等菩萨一切广大妙行,当知即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无上障碍,犹如毒蛇应当远离。】

「观察慧」这三个字意思一样,这个智慧怎么来的?就是思惟观察决择。而这个智慧是破烦恼根本的正对治。而烦恼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我们常常说修行是要「了脱生死」,而最正确的唯一的工具就是智慧。要得到智慧,必须这样如理观察思惟,结果你不用,请问你修些什么?所以说要拿这个智慧,很善巧地多多思惟观察,如理地,正确无误地正对着这个烦恼,把它一一摧毁,如此「则能遮止多类瞋恚」,各式各样不如理的瞋恚,都把它遮止住了,忍就成功啦!  

关于耐怨害忍简单说完了以后,又特别提醒一件事情,就是要善巧运用这个最殊胜的暇满人身,六道当中也只有人具足思惟观察的能力。实际上,要破除烦恼,透脱生死,也唯有靠暇满人身。  

上面之所以能够遮烦恼,是由众多门破除瞋恚而发起堪忍的能力,在这种状态中,能得坚固微妙的习气。我们无始以来积累了染杂污垢的习气,这个习气坚固得不得了,怎么弄也拿它莫奈何,经过了上面如理思惟观察以后,这个微妙的习气起来了,而且坚固。所以对于上面所说的正确无误的、如法的正理要获得定解。这个正理就是佛出世最完整正确告诉我们的教义,也就是诸法的真实内涵,对这个真实的内涵要获定解,定解就是胜解。不是听懂了就好了,你要确实去用,听懂是第一步,听不懂你还谈什么呢?但是单单听懂而搁在那里,书本一合,没有用,还是在书本里头。所以我们必定要不断地思惟观察。  

前面告诉我们修是「于善所缘数数思惟、称量、观察」。平常我们心所缘的都是恶的,不是在明显的贪境、瞋境当中,就是在不明显的痴境当中,自己还觉得很好,这个都不是善。现在如理称量观察,所缘的就是善的。「数数」,是不断去思惟、观察、思择。经过了这样的话,对这个东西产生决定不疑的认识,那个时候你起心动念就是它。平常我们遇见任何一件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这样」,「我看这件事情这样」,这就是一般人说的「见解」。这个就是我们一向的定解,可是这个一向的定解都是跟烦恼相应的。现在我们真正要努力的是要对这个如理正教的意义,经过思惟而得到定解。  

反过来说,有的人真是可惜啊!舍弃掉了「观慧思择修」,说要修行,结果修行的最佳工具(就是思惟、观察的这个观察慧),却不要了,要晓得这样的修行是舍弃了菩萨一切广大妙行啊!入大乘之门的根本因是「菩提心」,方便是菩提心不共之因,慧是三乘的共因,这「方便」就是「思惟观察」,要思惟观察,一定要多听闻。现在你舍弃掉了这个方便,然后说要去修行,请问在这种状态之下,你怎么修菩萨的大行?所以我们说要发菩提心、学菩萨行,结果行为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啊!我们必定要了解这个是最大的大障碍。  

我们现在得到了最难得的暇满的人身,要用这个暇满人身去修行无上的心要,而拣择法的智慧是中心的纲要,你却不要它、舍弃它,所以这是个障碍。因为这东西是修行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所以弃舍观察慧这个障碍也是最大、无上的,就像毒蛇一样,不要说跟它玩,老远看见它,赶快躲开都来不及。我们现在不善学,往往不了解经论的真实意趣,在前面第十卷当中辨得特别详细。很多人说:「不要分别啊!要如如不动啊!」这个是「果」,一定要经过前面在因位当中如理思惟观察,修习以后,证得这样的果,所以是这样的因感得这样的果。现在你在凡夫地,身心都在烦恼愚痴当中,还居然颠倒地说,这叫做「如如不动」,舍弃掉这个观察慧,真是个大错误啊。前面大家重新再温习一下,务必在一开头的时候,关于正修跟破除邪执的概念要辨得清楚,所以前面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明这个道理,这里又说一遍。上面就是关于生忍那一部分,当人家来伤害你时,你怎么样对治因此而起之瞋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一终

P.299

※﹝第二引发安受苦忍分三:① 必须安受苦之理,② 引发此之方便,③ 处门广释。今初﹞

第二部分是说受苦的这种状态,要安然忍受它。这里的苦不是别人加诸于你的,是你自己本身所受的苦,这个苦也许是外面来的,也许是从内发的,乃至于你自己去找的。  

第一个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去受这个苦,如果不一定要去受的话,那我们不必找这个麻烦,所以它第一步说明为什么一定要受。懂得了以后,既然必须要受,它不是马上叫你受,而是要找方法,而在找方法之前,也有引发我们想去找这个方法的一个方便。前面一再说,先要生起推动你、策励你精进想学的这个心,然后你去学,那就对了。如果没有这个心,往往我们会说这个也少不了,那个也要忙,没关系,慢慢地来。现在有了这个心,你就会一心一意全部精神急着要去找,旁的事情都丢掉了,那时你才真正有进入修行的可能。所以它每一个地方的次第都是这样地完美。

【如《入行论》云:「乐因唯少许,苦因极繁多。」我等恒有众苦随逐,故以苦为道不可不知。】    

论上面告诉我们,快乐的因很少,苦因非常多。注意这个「因」字,它不讲苦、乐,而讲苦因及乐因。我们现在要求的是求快乐,要求快乐先要找乐的因;我们要去苦,也要先看因地上怎么做。真正去找的话,乐因很少,苦因则到处都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我们动不动就造了苦因,所以一直被苦缠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修道,又必定是用我们现在的身,在现在的环境里边去修,所以如果说不能针对这个环境,用我们现有的条件来努力,请问你怎么修啊?既然如此,你必定要对于我们眼前这个苦,有正确的方法对治它,所以不能不以苦为道,所以以苦为道是不可不知啊!  

我们真正修行,就是在眼前这个苦上头,了解怎么安然忍受它。现在有太多的修行人,听人家说这个世间真苦,修学佛法好啊!然后他就修了。他能感受到世间的苦固然很好,但是因为对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必然关系没有弄清楚,听见人家说修行是好事情,他就以为把家里一抛,跑到庙里就快乐了。有这样的事情吗?没有!我们必定要知道,真正要得到快乐,必定要去修,而要修的话,在家里是一定修不成,所以才要到专门修行的环境,这是我们到庙里去的真正原因。不是说你到了庙里就快乐了,那完全错了。到了寺院,你修的是快乐之因,而眼前的痛苦是以往之果,正要如法地拿出你正确的认识以及意志去修行。修行是苦事,这我们必定要认识,认识了就没问题了。  

就因为我们现在有种种的误解,所以一到庙里,总觉得好像只要袖手旁观,看人家烧饭,等人家样样弄好了,然后我来张口吃饭,用完了饭,到佛堂去拜几拜,然后早晨念它几卷经,自以为我早晨几点钟起来,我打坐可以坐多久,可是天塌下来也不管,佛桌上面满是灰尘也不理,觉得这就是修行,错了!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当你有正确的理解以后,拜佛是最好的事情;念佛,再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但是,除了正行以外,最重要的是把正行的中心把握住,这是第一点。这个时候你就是苦苦地修行,这虽然是件苦事情,但你是在积乐因。除了正行以外,然后早晨到大寮烧饭,或是当净头打扫厕所,从最下贱的地方做起,乃至于到佛殿去作香灯侍候佛,没有一样例外,都是最好的修行。怎么讲呢?你在积乐因啊!这是我们必定要认识的。

【若不尔者,如《集学论》说,或生瞋恚或于修道而生怯弱,即能障碍修善行故。】

假定你对这个不了解的话,在《集学论》中,菩萨们告诉我们,到那时候你受不了了,说:「修行还要这么苦啊!」你说:「我跑来是为了修行,怎么还要叫我烧饭、打扫厕所、作香灯。」好像人家都应该供养你,乃至于觉得披了这件衣服是理所当然该受人家拜的一样,错了啊!以我现在的了解,一披上这件衣服,就要战战兢兢:「我心里面跟这件衣服相应吗?」所以我常常说,一看见人家拜,我不是觉得他在拜我,我觉得他是个大善知识,提醒我:「法师啊!你现在撑诸佛的清净幢相,心里面跟清净幢相相应吗?」我内心警惕得不得了,这是佛陀示现来警告我,我是战战兢兢啊!所以我跑到厨房的时候,不但要亲自去做一下,更想到说人家居士们辛辛苦苦省吃俭用送到这里,那我当然赶快做啊!不但我自己去做,有坏的,我自己吃,填饱肚子就赶快去修行;正行以后马上去打扫厕所,弄好了以后,马上做香灯。处处地方都是在净除我以往的恶习,以这个助行来增长我的功德。你认识了以后,就不会总是觉得这个不对劲、那个不如理,你没有这种心情的话,瞋恚就生不起来了,这是第一个。在这样的状态当中,你对修道就会觉得应该打起精神来,这都是在为自己积聚资粮、净除罪障啊!你就不会怯弱了。要不然的话,作点小事情,就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  

所以不行的原因,容或你体力不足,但多半是你对修行的认识不够,如果认识不够,那就没办法好想了。所以,前面说无知的最佳对治是要学,如果这个不认识的话,那跟佛法是绝缘的。你要努力去学,了解了以后,才晓得唯一的办法是──如理地了解,然后如法行持。你就会发现原来我在这里花一点小本钱,其实是赚大利益。本钱是一定要花的,但是赚回来的利益是不得了的。你一看见这点,就像作生意人一样,生意越忙他越开心越高兴。我们现在由于不了解,作了一点事情就怯弱了,所以下面说,你对这个道理如果不了解,不能以苦为道的话,对于修道的种种善行就会产生障碍──「即能障碍修善行故」。

【此复有苦是由他起,亦有诸苦,无论于道若修不修由宿业起。又有一类如下所说,由修善行始得发起,若不修善则不发生。】

苦有两类,有一类是不管你修道不修道,只要你宿生造了苦因,它总归要来的。另外有一类苦则是修行才有的,不修行它不会发生。譬如我们现在跑到庙里要修行了,可是早晨三点多钟要打板,这么冷的冬天,又不能让你多睡一会,打了板就得起来,或者平常觉得累了就去躺一下,在这里就不行!的的确确如果你不修行就不会有这种事情。以前想吃什么、玩什么,都是称我的心意,但现在样样都不行;头发剃得光光的,身上花花绿绿的东西都剥掉,要看电视也不行,没有一样东西是顺自己意的。然后还要做这么多苦事情,这都是因修行而来的。

【如是若由宿业及现前缘增上力故决定起者,此等暂时无能遮止,起已必须安然忍受。若不能忍则反于此原有苦上,由自分别更生心苦极难堪忍。若能安忍虽根本苦未能即退,然不缘此更生内心忧虑等苦。若于此上更持余苦助道方便,则苦极微而能堪忍,是故引发安受苦忍极为切要。】

这里说明为什么必须安受苦忍的道理。这个道理我们必定要认识,尤其是在座诸位决心想修学佛法的人,或者更推得深广一点来说,任何一位真正想修学佛法的人,这一点必定要了解。如果不了解,不能安受苦忍的话,要修佛法不用谈。像上面所说的,或者由于宿生的业力,这是我们必须净化的;或者眼前种种因缘,因为你要修行,所以要冲破以往的无明、宿习。就像病一样,如果生疮就要动刀割除,如果是在身体里边就要吃药,没有一样东西例外的,心病亦复如是。  

为了要求增上而生的苦,这个苦是决定要来的,绝对没有方法遮止它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苦生起来的时候,你必须要安然忍受。实际上,我们谁都在忍,修行人不可以唉声叹气地叫冤,必须心里能够安然忍受,安然忍受还要有安然忍受的条件。现在假定不能安忍的话,因为对原来的苦不了解,然后又再非理分别,结果这个苦本来就是无法避免的,加上非理作意,心里面更是痛苦不堪。  

现在不妨拿一些事实来说明,我们常有这个感觉,本来好端端的,然后心里边动了一个非理作意,自己去攀烦恼,在脑筋里面胡思乱想一堆,结果是越想越烦恼,我想我们人人都有这个经验吧!我们常常说的一个譬喻,譬如我跟某人吵架了,吵过以后我看见这个人在旁边说话,本来是好端端的,但你心里就会想:「这家伙一定又在说我坏话。」然后越想心里面火气越大。再不然,没有对象,也没有跟人家吵架,好好地在做事情,内心就觉得:「哎!我本来好端端的,跑到这里来修行……」就像前面说的,抱怨一大堆,这是对修行的本质没摸清楚,以为修行就是离开了家,跑到这里来享乐的,结果来了还得受苦,心里面就会嘀咕,事情已经做完了,还嘀咕不已,坐在那里愁眉苦脸,我想我们有这个经验吧!再不然,你在忙,看见别人好像在那儿闲着,心里边又想:「他在那儿偷懒。」这些都是非理作意。本来就是无法避免的一些苦,因为火上加油,结果心里面再增加一个苦,令自己极难堪忍。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能够了解这个道理,反过来,不再非理作意、邪分别,而是如理分别地安然忍受它。虽然那个苦还在(并不是说安然忍受,这个苦就没有了),但是由于你能够不非理作意,因此外面的苦,就不会引生你内心这种非理作意的忧恼。更进一步,如果你在这上面能够「持余苦助道方便」,把这个苦反过来帮助自己的话,那这个苦就会变得很小,你就很容易忍受。刚才作生意的比喻是最现实不过的,作生意省力吗?不省力,苦得很。但是因为你心里边觉得这是赚钱,是你该作的,所以不但不把它看成苦事,而且会策励你,推动你去作生意,换句话说,推动你去做这件事情。如果说这件事情辛苦的话,它推动你去忍受辛苦,对不对?现在我们跑到这里来,也是作生意,作什么生意?赚的是佛法的法财,就是把烦恼换出去,正法换进来,世间的人是将商品换出去,把钱换回来,我们也是一样的呀!对这个有正确的认识以后,我们不但一天到晚忙,还要去找事情做,所以应该以这个苦作为助道的方便。就像作生意人去忙一样,结果是越忙越起劲,越忙越快乐,虽然有苦,但是你会感觉那个苦变得很小,这是我们人人有的经验。我们不妨再运用常提的一个故事,小孩子牙齿很痛,但是一看见糖,眼睛瞪得大大的,不让他吃还不行,虽然牙齿痛,还吃得非常起劲。我们现在也是这样,虽然受苦,但是的确要体会到里边的乐,在这种状态当中,那一点小苦挡不住你。「是故引发安受苦忍极为切要。」这地方就告诉我们必须安受的道理,用什么方法去策发它,这是绝对重要的,我们往往觉得不对就退心了,想想看退心的结果是什么?后面精进度会详细告诉我们,这里不妨提前来说,退心的结果是──安乐并没有增加,而大苦是大大地增加,我们必定要把这个道理反复思惟观察,在内心当中生起如理如量的定解。到那个时候,你自然而然什么苦都不怕,不会退怯,然后精进自然提起来。正知见以及勤精进这两样有了,佛法就在你手上。

※﹝第二引发方便分二:① 有苦生时破除专一执为不喜,② 显示其苦理应忍受。今初﹞

引发忍辱波罗蜜安受苦忍的方法有两点:第一,当苦生起的时候,应该把你一向对它不能忍受、不欢喜的这种执着心理破除。更进一步,对这个不欢喜的苦,还应该忍受,还要欢喜它。

【若已生苦有可治者,是则其意无须不喜,若不可治纵不欢喜亦无利益,非但无益且有过患。】

第一个,先看这个苦能不能对治它,换句话说,能不能把它消除掉。假定可以消除,你不必不欢喜,只要照着方法消除就行了,何必不欢喜呢?我们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你跑到河边看见人家捞鱼,你不要只是羡慕,赶快去捞;我们现在要求善果,可以求得到的,你赶快在因地上面努力,不要等在那儿干著急。快乐的事情是这样,苦的事情也是一样,它如果是可以对治的,你也不必喊苦,找到对治的方法对治它,你应该感到欢喜啊!就好像生了病一样,这个病痛苦得不得了,现在居然找到了一位好医生,这位好医生一定能够帮助我,内心好欢喜,现在对治烦恼心病亦然。反过来,如果这个苦是没办法对治的,既然没办法治,你不欢喜有用吗?不但没有用,而且有过患;前面已经说过了,本来身已经很苦了,结果你心里面反而让它苦上加苦,不是自找麻烦吗?实际上,这个自找麻烦的苦就眼前来讲还是小的,在心里边增长烦恼的话,它的影响是辗转无穷的轮回大苦,这是很大的过患喔!这里就告诉我们应该拿起力量来!

【若太娇爱,虽于微苦亦极难忍,若不娇爱,其苦虽大亦能忍故。】

这里提出一个总则,如果我们太娇嫩、太爱惜自己的话,即使一点点小的苦都受不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再大的苦也不怕。我们现在常常稍微碰破了一点皮,针刺了一下,就像小孩子一样哭得要命,乃至于老远看见一只蟑螂,就害怕得在那边跳。我也看见过这种事情,那的确是太娇了。像这样一点事情都不能忍,居然说要修行,不仅要自己解脱,还要帮助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解决苦恼,把这担子承担过来,结果自己碰到一点事情,就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没用的。

【如云:「若有可治者,有何可不喜,若已无可治,不喜有何益。」又云:「寒热及风雨,病缚捶打等,我不应太娇,若娇苦反增。」】

如果是可以对治的,那就去对治,不能对治的,你不喜有什么用场啊!不管碰见什么情况,自然界的寒热风雨、生病,乃至于别人伤害你、绑你、打你等等,不要太娇嫩,如果太娇嫩的话,反而增加苦。尤其是出家的同修们,为了离苦而跑到这地方来,如果还要娇嫩的话,赶快脱下这件衣服回家去。至于在家人,想要修学佛法的话,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定碰见这种情况而透不过的话,你不必说:「我在修习佛法。」应该策励自己好好努力,先认识正确的道理,心理建设起来,那就一定可以走上去。

※﹝第二显示其苦理应忍受分三:① 思惟苦之功德,② 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功德,③ 从微渐修无难之理。今初 ﹞

这里告诉我们,照理来讲,这种苦是我们应该忍受的,它分三项。首先思惟这个苦有大好处。进一步是思惟能够忍受这个苦,进而行种种难行的功德。而且只要能够渐渐去修的话,天下无难事。这个概念很重要!我们常常讲注意因,就是在眼前的因位下因。我们往往对这一点不认识,听见人家说念佛好,我也要去念佛;然后说念佛要得到一心不乱,我也要一心不乱,一天到晚希望能够一心不乱,却还是一直在乱。不论任何事情,想得到果都要靠种因,必须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中国古代李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公案,他是非常有名的诗人,据说他幼年的时候逃学,不欢喜念书。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婆婆,拿了一根铁杆在石头上磨,他问老太太:「您在这里干什么呀?」「我要磨一根绣花针。」她拿一根铁杆去磨成一根绣花针,要是我们的话,的确没有一个人会这样做,但是这位老太太就是这么磨着。李白一想:「这位老婆婆,年纪这么老了,她能够努力,我一个年轻人,却不努力!」于是回去努力发奋,终于成为中国最了不起的一位大诗人。  

世间法尚且如此;现在我们求出世法,要为法界一切有情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要修,怎么修啊?还是从眼前开始,只要这样一点一滴去做,没有不成功的。所以始终记住这句话:你只要跨一步,而且任何时候你都要跨一步,就是跟你眼前相应的如理如量的那一步,你要跨出去,一直向前跨那一步,等到最后成就等觉时,也是跨一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精进就从这上面讲的。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眼前生活当中的任何一点一滴都在修行,以前不了解会觉得这是助行,如果正确地了解,就知道这个才是正行!上殿、过堂、走路没有一件事情例外,都是在跨那一步,你必须任何时候一刻不离,剎那剎那都认真地这样去做。只要眼前当下的一念把握住了,剎那剎那生善灭恶,求世间就得到世间的,求出世就得到出世的,出世当中求自己解脱──罗汉跟缘觉,求佛果──菩萨,也都是从这上面做起的,所以说,从微渐修无难。

【功德有五,谓若无苦,则于苦事不希出离,故有驱意解脱功德。】

苦有五德,现在把五德解释一下。如果没有苦,很快乐,你不会求出离。所以为什么六道当中,只有人身才可以修,天上不能修,因为天上太快乐了;地狱是纯苦也不行,只有这个人身是恰到好处。虽然恰到好处,但推动我们向上的,的的确确是苦,没有苦你就不会想出离,不想出离,别的就不用谈了,这是苦的第一个功德。

【由苦逼迫坏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因为有苦,就会遣除骄慢。平常当自己有了好事情,就觉得很得意,这个时候不是骄就是慢。慢是我比你高,骄是对自己得意的事情沾沾自喜。现在有了苦,骄慢就没有了。骄、慢这两样是烦恼,尤其是慢,它永远是跟着我相在转的。这个地方讲慢,倒不是说要破我相,而是要晓得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恭敬,最大的障碍就是慢心,只要慢心一在,就是「慢如高山,法水不入。」所以,当你一苦的话,因为身是老病牵连,心是烦恼缠绵,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到那时候,你自己身体生病了,一心一意求医生;心苦求佛法。最后会发现,不管是身还是心之苦,唯有求佛法,对法自然就生起恭敬来了,能够这样的话就对了。所以这个地方对治骄慢,最重要的中心功效就在这里,并不是其它的不管,这是苦的第二个大功德。换句话说苦推动你出离,有了出离心以后,你要努力地学,而学法的最大障碍是慢,但是由于有苦,把你的骄慢拿掉了。

【若受猛利大苦受时,则知其苦从不善生,不爱其果,须止其因,故有羞耻作恶功德。】

第三个,当你受到大苦的时候,你就晓得,这个苦是因为以前造了种种不善。既然怕苦,晓得苦果必定有它的苦因,赶快在因地当中努力,不要再造苦因。所以对自己造的种种恶业,会觉得我怎么这么差啊!内心羞耻,产生不愿意作恶的功德。惭是对自己来说,愧是对别人来说;换句话说惭愧就是羞耻,羞是见不得人,耻是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到耻辱,正确地了解了就会羞耻作恶。  

前面说,苦使我们厌离,想修学佛法;进一步苦能对治慢;修学佛法的时候,如果没有苦的推动,你会觉得要修就修,不想修就停在那里,如果有苦逼的话,你就会进一步往上走。所以这里一方面讲苦的功德,一方面在这些功德的次第中,有它修行的关键在!

【由苦逼恼希求安乐,若求安乐须修善因,故有欢喜修善功德。由比我心度余有情,知皆是苦,于诸漂流生死海者,能发悲愍。】

由于苦所以求安乐,那么安乐如何才能求得?修善因!所以苦会策发我们欢喜修善。一定是先有苦逼,这个道理已经说过了。所以有两方面,后面是推我们离苦,前面是拉我们求乐。  

以上先是对自己而言,接着是推己及人。比度自心,从自己的苦扩大推到别人身上,那时候觉得:原来一切众生都在生死大海当中漂流啊!悲心也就策发出来了,有了悲心,佛法就能够圆满了。前面是策发厌离心,这里是策发大悲心。厌离心也好,大悲心也好,换句话说,单求自己解脱也好,帮助一切人解决也好,要解决的都是--苦拿掉、快乐得到,所以你必定要寻求智慧。整个佛法推动你的原因都在离苦得乐上,所以前面说苦有五德。佛佛道同,没有一尊佛例外的,都是宣说苦集灭道。在中士道的时候,已经把这个概念说得很清楚了,现在我们正式用的时候又提一下。想到这里,原来苦有这么大的好处,我们偏偏不晓得还要避开它!并不是叫你受苦,而是要你利用苦。所以佛法真正高明之处,真正圆满的无上正觉,他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转烦恼、转种种的恶业、罪恶变成智慧!变成功德!利用苦,就因为有苦才策发我们修行。所以不管出离也好,成佛也好,佛道就从这上面产生的,有这么大的好处。这才是真正的功德!世间那些不是功德,是骗我们的。

【以上诸德及此所例诸余功德,自应先知数数修心,谓此诸苦是所愿处。】

以上把主要的提出来了,还有其余的一些,我们应该先了解,了解了以后,先在这个上面好好地修行,这点很重要喔!如果你不修,就会像我们平常那样,听听道理是可以的,听完了道理,遇到苦境心里就退缩,乃至处处地方退怯,这个要注意。所以说,要数数思惟修心──这些苦正是我要的、我愿意的!这样来策动我们。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将──韩信,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再多也不怕,就怕少。如果他带的是训练有素的兵,那是无坚不摧!把乌合之众交给他训练也一样不怕,为什么?善于利用啊!真正的问题就在这上面。大家记得不记得韩信破釜沉舟的故事?他到了紧急关头,临时找了一大批乌合之众(就是不是训练有素的人)来打仗,若是我们,这种情况怎么打?一点训练都没有!而韩信懂得如何善巧利用。敌人就在眼前,而且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坚甲利兵。韩信的兵虽然不一定是老弱残兵,但的的确确是毫无训练的,武器又不行,乃至于武器也不会使用,韩信告诉他们:「吃过了饭以后,把烧饭的锅子敲碎,渡过了河以后,把船打烂,因为前面敌人等在那里,他那里的粮草不晓得有多少!等着我们去受用享乐,这么好的地方等着我们,我们何必回到原来这个苦恼得不得了的地方。船也一起打烂,我们不用它了。」大家听了很高兴,于是吃过了饭,就把锅子打破了,把船弄沉了,跑到交战的地方,一看,敌人来了,那时候的心情只有一条路,拼命!除了拼命,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了!因为你不拼命只有送命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利用,后面精进一度就是说这个。你们了解了这点,才晓得《菩提道次第广论》这个教法的圆满!实际上,的的确确这是从佛传下来,经由阿底峡尊者从印度传进来的最圆满的教法,它每一个地方就这么善巧地运用我们现有的状态,告诉我们要以苦为道。六祖大师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是不离开世间的,你离开了世间求佛法的话,就像找兔子的角。兔子有角吗?你找不到的!所以修行就是在你眼前的这状态上以苦为道。

【如云:「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又云:「又苦诸功德,谓以厌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恶而喜善。」】

没有苦的话,出离都谈不到。不论对自己或对别人来说,真正能够跳出痛苦,还要靠它,所以我们这颗心应该坚、忍。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们眼前第一个,要从这个上头努力。  

这里所引《入行论》的前两句是总提苦的特性;下面一偈是说出苦的几个功德。第一个厌离心,出离心,第二个,除憍慢,第三到第五羞恶、喜善以及悲愍生死苦海中的有情。写成偈子的时候,把次第稍微换了一下。  

以上是讲苦的功德,晓得了苦的功德以后,去修的时候必须要忍受苦。所以接下来说,忍受苦也有种种的功德的。你能够忍受苦的话,就可以得到这样大的大利益。

※﹝第二思惟能忍众苦难行之德分二:① 思解脱等诸大胜利,②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今初﹞

【我昔流转生死之时,为求微劣无义欲故,虽知有苦尚能轻蔑非一大苦,作感当来无量苦因,忍受非一无义大苦。况我今者,为求引发自他无量利益安乐,尚应故知忍受过前百千俱胝倍数大苦,而修善行,况轻于彼,应数思惟令心坚固。】

我以前流转于生死当中──实际上这个「以前」是无始以来,时间之长是你无法计算的。我们在生死当中做什么?求微劣的、无意义的事情。世间的事情,真正说起来,真是毫无意义,都是虚假的,骗我们的。求的是这样毫无意义又微劣的东西,还不怕苦地去努力。就像农夫种田、商人做生意,乃至于做官,别看官好做喔!要竞选,战战兢兢地,请问哪一个不苦?求这些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就算有也是非常微劣的,明明晓得这是苦的,我还轻蔑不怕辛苦!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例如现在念书非常苦,大家都在念书,学校又这么不容易挤进去;种田也是如此,因为大家要抢着种田,种田更是辛苦。天下的道理就是这样,结果是作感当来无量苦因啊!忍受非一无义大苦啊!就为了一点小小的利益,眼前不怕苦,还要造将来无量无边的苦因,受无量无边毫无意义的大苦。  

这是作一个比较,以前我们做这种小事情尚且这样努力,现在我们真正要求的是有极大意义的事情,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利益,就是求取自己及他人无可衡量的真实的利益安乐。在这种状态当中,虽然明明晓得这个苦,但却应该去受。既然这个安乐比前面的大这么多倍,根本无法相比,当然你忍受这个苦,也应该超过前面不晓得多少倍,这是绝对应该的。所以真正修行,即使再苦,比现在不晓得再苦多少倍,都应该忍受。何况真正修善行的时候,苦并没那么多啊!所以应该「数思惟令心坚固」。  

现在有许多人,世间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对修行的事情却觉得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实在是很糟糕!回想我以前也是一样,没有如理地了解,也难怪会如此。回想我当初出了家,说起来是很难得,的的确确有善根,然而做一点小事情,自己就觉得委委屈屈不肯做!可是外面一点世间的事情,做起来却很起劲。等一下一个亲戚来,朋友又来了,这个也过意不去,那个也不能不做,那个时候出租车没有这么普通,要挤公共汽车,挤得满头是汗,一点都不在乎。然而在寺院里面稍微做一点事情,自己就觉得委屈,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如理称量思惟观察。称量了以后,还要不断地依法思惟,使得我们的内心对于这一件事情的认识能坚固。

【《入行论》云:「为欲曾千返,受烧等地狱,然于自他利,我悉未能办。现无尔许苦,能成诸大利,为除众生苦,于苦唯应喜。」】

寂天菩萨著的《入行论》上面告诉我们,我们为了追求世间的种种欲望,曾经千返(这个千不是一千趟,是泛指无量次)于地狱,不晓得受了多少的大苦,结果不要说对别人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现在你不用受这个地狱苦,却能成办种种殊胜的大利益。修道的苦比起地狱的苦来,那不晓得要好多少倍啊!所以眼前既不用受这些大苦,而且得到的利益是大得不得了。既然这样,我们对于要除掉众生苦这件事情,应该感到欢喜得不得了,因为我们是在赚大的法财啊!  

这一段话,我们要常常记住,这对我们有绝大的帮助,要记住而且一直去思惟观察。如果我们脑筋随时处在这个概念当中的话,那修行就很容易了。我们无量劫以来,都是为了自己的好乐,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这个也必须要,那个也必须要;结果是忙了半天,没有好处,反而一直长劫在地狱里边,本来你想利益自己,结果得到的却是苦。  

有一位居士提到,当初很想学佛,可是对家里面放不下,儿子没娶媳妇,女儿还没出嫁,等到儿子娶了媳妇,女儿出嫁了,孙子没人招呼怎么办?肚子饿了,你也必须去弄。人就是这样像牛马一般,先是忙自己的,然后忙子女,被这个东西绑得死死的,自己却觉得很好,结果真的得到利益了吗?没有,所得到的是地狱等等的恶果。我们为了这种事情,还不惜受种种苦去做;现在修行不要受这么多苦,只要你肯修行,绝对不需要你下地狱,不修行是非下地狱不可,这是千真万确的。就像佛陀因地当中舍身饲虎,这个比起下地狱来,不晓得快乐、轻松多少倍呀!同时又能够除无量的大苦,成就无边的大利益。所以在这种状态当中,对于修行的苦应该感到欢喜啊!对这个概念,要把文字转变过来,变成我们内心的认识,经常摆在脑筋里面去想,等到能够辨别得很清楚了以后,再在事相上面去磨炼,经过了这个磨炼,你内心当中会感受到欢喜,一旦跟法相应的喜乐生起了,你就有希望走上去了。

【思惟往昔于自他利俱无所成,尚能忍受尔许难行,今为引发极大利义,于诸微苦何故不忍。故虽有苦,然有此利,我实善得,如是思惟令心高起。】

想想看,我们未尝不想利益自己、帮助别人。为了这个目标,所以忙很多事情,忍受很多难行之行。结果忍受了这些苦,做了这么多难行的事情,不论对于自己或者对于别人却没有帮助,俱无所成。如果这个概念你弄不清楚的话,所谓修道,始终都是空话。现在反过来,对事情认识得很透彻,看得很深远以后这样去做,于自于他是真正有大的殊胜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之下,当然也应该付出代价努力,而这个努力所付出的代价,比起以前要小得太多太多;以前这么大的苦,没有利义,现在有这么大的利益,一点点的小苦,为什么不能忍呢?  

这样一观察以后,就会感觉到:苦是苦,但是这么一点小苦,却有这么大的利益。太好了!我真是得到太多了,赚了大钱啦!这样一想的话,你的心就高昂起来了;否则的话,还没做事情,就畏畏缩缩地缩在后头。所以修学佛法处处地方都要有正见,就像这样,当你一旦真正体会到了这一点以后,自然而然你会打起全部精神来做。现在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的知见,随顺着无明,自己还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对毫无意义的事也是一样很起劲地做。这里并没有教你损失利益,相反的,是让你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这个关键所在。那个时候,你对修行时遇到的种种难行就一点都不怕,而且心里边是干劲甚大,所谓「令心高起」就是如此。  

就像我们现在一样,我们现在是为烦恼无明所转,自己还觉得想得很对,这是见烦恼;觉得这个对我好,贪着难舍,这是思烦恼。因为被这些烦恼所覆,做起来也同样很起劲,起劲了半天,却把自己送到地狱。这个概念是眼前第一步要了解的。我看见这个大好处,所以才特别说明。平常我们懂得了一点道理,看不见自己的错误,仍旧依着老习性还不知道,还觉得这是修学佛法,所以叫绕圈子,原因就在此,虽然是碰到了一点佛法了,但是所学有很多漏洞而自己不知道。我想学到现在这个程度,对这个概念应该认识越来越强,体验越来越深。

【又由恶友之所诳惑,尚能趣向无义恶途,忍诸苦行,谓跳三尖矛及炙五火等。】

另外一类是由于被恶友所诳惑,这个恶友就是恶知识。所以称他为「友」因为他表面上对你很好,但是他引导你的不是正见而是邪知邪见。佛在世时特别是指那些外道,他们有的是持牛狗戒等种种无意义的戒,行毫无益处的苦行,例如所谓五火炙身等种种事情。我们现在也常常可以看见乩童拿鞭子往自己背上打得都是血痕,然后用火去烧,那的确苦啊!不要说叫我去做,叫我看都不忍看!而他对于这些毫无意义,又会把自己送到恶道中去的事情,都能够忍受,并且认真地去做。

【又为世间微劣事故,能强忍受务农,徇利战竞等事,非一大苦,如是思已当于苦行而发无畏。】

恶友是特别指不如理的教法、言论、思想等等,现在是指世间一般的事情。士农工商不管哪一个,都是在追求很微小、很下劣的那些果报,种田的人忙着种田,商人忙做生意,士人念书等等,没有一个例外的。举一个我们特别容易感受的例子,如果我们亲戚朋友得到一块田,他会高兴得不得了地忙着去种,如果让它荒在那里,他会觉得很可惜;或者有一栋房子在做生意的黄金地段,绝对不忍让它空在那里;如果生意非常好,也绝对不忍心把来买东西的人赶走,大家都为了这些在忙,只为赚一点点世间的微劣的好处。现在我们碰见一点点事情就受不了了,看看他们,太阳这么大,还晒着太阳去做,冬天天气这么冷,他也这么做;做生意人也得一大早起来打点,没有一个例外的,为了什么?「徇利」,「徇」就是以身从物,通常我们说徇情、徇战,就是对他所希望的事情,全部精神贯注下去,乃至于不惜生命地去做。大家都是为了世间的利益,而实际上眼前虽看似有一点点小小的好处,却带来无边的大苦,而又必须战战兢兢地忙很多事情,这是眼前看得见的事实。  

你能够照着上面的次第一步一步观察、决择、思惟,渐渐会体验到:现在如果忙着修行,所得到的利益之大,不管前面任何一种,都完全不能比。那个时候,自己对于修行当中所发生的种种的困难,就一点也不害怕了。  

目前我们真正重要的是正确的概念要认识,然后不要停在那里。现在我们的大毛病,第一个是不懂,不但如此,还不想去学。第二个是听懂了,也听得很喜欢,书本一合就留在书本里,这个一定要想办法提升它,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地思惟、观察,去运用这个道理。那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像上面所说的:种田的人勤勤恳恳地种;做生意的人勤勤恳恳地做;现在我们学佛,赚法财也是一样,愈做愈欢喜。别人在后头拖拖拉拉,一点都不会影响你,你还觉得:这个朋友真好,他把他该赚的财,不断地让我赚,我真感谢他,赚了以后我将来还要帮他,这是第一个胜利。

【思能遮止无量大苦所有胜利者。如有一人是应杀犯,若截手指能免杀罪发大欢喜。如是若由人间小苦,总能脱离无边生死,别能永断那洛迦等恶趣众苦,极为善哉。若能善思现前久远二苦差别,则于难行能生心力全无所畏。】

我们能够忍受修行当中种种的苦事情,难行能行,这样去做的结果,能够把无量的大苦都消除,眼前是要稍微付一点代价,出一点力,吃一点苦,但是大苦由此净除掉了,有这样殊胜的利益。譬如有一个人本来是被判死刑,要杀头或者要枪毙的,结果现在只要去掉一只手乃至一根手指即可,他就欢喜得不得了。我们人人都是这样的,生了病,本来要送命的,结果跑到医院里面去动一个手术,我们要出很多钱,还要受很多苦,但是大家好欢喜,赞叹这位大夫好!我们就是这样,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现在我们的修行,只要忍受人间的一点小苦,就能够脱离无边的生死大苦,而特别是能够解除地狱等恶道当中绝大的痛苦,这个实在是太好太好啦!如果我们能够很善巧地思惟眼前的跟久远的苦这两个的差别,你能够修行的话,眼前受一点点小苦,将来能把所有的大苦彻底解决。而且事实上忍受得住眼前的小苦,当下就有很大的快乐,后来的快乐更是无量无边。反之,你如果不能忍受眼前的小苦,眼前就不快乐,将来更是一点快乐都没有。把这两个之间的差别分别得很清楚的话,对于眼前稍微受一点小苦的这种难行就能全无所畏,一点也不怕的这个心力就生起来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思惟一定要如理如量,正确无误,最怕的就是这个地方有问题,不能如理,你动不动总是把错误的概念带进去了,就像把毒放进去那一定不行,「见」是最难辨别得正确的。见正确了以后还要如量,这个才叫「善思」。

【如云:「若截杀人手,能脱岂非善,若以人间苦,离狱岂非善。」】

如果说,这个人本来是要被杀的,现在只要削掉他一只手,就可以把他的命救活,那岂不是一件好事情吗?同样地,我们现在只要受一点人间的苦恼,就可以把地狱的大苦彻底解决,那岂不是一件大好事吗?这是思惟能忍众苦难行的第二个胜利。思惟能忍众苦难行的功德,是从好的方面(得解脱等)以及遮止苦的方面告诉我们忍苦的殊胜利益。

【从微渐修无所难者。如云:「若习不易成,此事定非有,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若被忍甲受苦意乐,杂诸小苦渐次修习,则忍苦力渐能增广。】

修的时候有它的次第,只要一步一步顺着次第去做,一点都不难。如《入行论》云:修行了以后不成功,这样的事情是不会有的。所以现在我们先从忍耐小苦修起,自然忍苦的力量就会慢慢增大,到最后再大的苦你也能忍受了。其实这种事情,我们人人都有经验,也都有这个力量。譬如有的人欢喜吃辣椒,如果没有辣他实在吃不下饭,但是第一次吃辣的时候,如果那时候还是小孩子,不习惯就哭啊闹啊,但是慢慢地吃到后来,没有辣他就吃不下饭:「哎!今天没辣」;或者有的人欢喜吃茶,我想这不会天生来的吧?你们怎么样我不知道,我现在也很欢喜吃茶,但是第一次吃茶的时候觉得苦苦的,可是后来就慢慢地养成了习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个能力,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没有善巧,在无明当中,明明有这个能力,却偏偏错用了,还让它送我们到地狱里面去。所以有了正知见,你只要努力改,一定会改得过来的。  

前面曾提到《入行论》上面的一个偈子:「困难不应退,皆由修力成,先闻名生畏,后无彼不乐。」遇到困难不应该退,尤其是修行!任何事情都是经过修习以后才学会的。你也可以把这个「修」改成「习惯」,就是靠不断地练习而成功的。刚开始的时候好像冤家对头,你一听见就害怕,到后来没有这样东西你还觉得不快乐,放不下它。对人是如此,对东西也是如此,就像刚才讲的茶也好,咖啡、辣椒、香烟也好,我们太多人都有这个经验的。这个说明只要你愿意不断地去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学不成功的。  

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告诉我们:「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意思是说,有的人是天生自然而然地就这样去做了,有的人不是天生的,是觉得这样有利益而去做的,有的人是连这个利益都不知道,被环境逼着勉强而去做的,但是做到后来都能改变过来。刚才讲的辣椒等等,也是一样。比如说,印度人的饮食习惯偏好辣椒,小孩子就在那个辣椒圈子里长大了。以我来说,当然我现在胃不好没办法,假如我不在乎胃的话,第一次尽管不行,但是我也跟着大家吃辣,吃到后来也会养成非吃辣不可的习惯,这个就是勉强而行之。  

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诸位现在能在寺院里修习,这是宿生善根所使,但是我们的善根力量不强,如果善根力量强的话,你来了就不肯回去了,会全部精神贯注于修行,我们看见祖师大德们都是这样的。像玄奘大师、憨山大师他们都是很小的时候,跟着母亲到庙里,一到了庙里就不想回去了。在庙里住下来了以后,听到人家讲那些行为是好的,他就拼命地去做,是坏的就改掉,这是大善根。我们现在是有善根,人家劝劝,我们听见了觉得好,就来出家了。来是来了,但并不是「安而行之」,可是我们确实晓得它是有利益的,这个时候只有两种办法──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其实这两者是同时并用的:讲道理的时候,就是去了解这样做的殊胜利益、不这样做的大过患,以此来推动我们;去做的时候,就要勉强而行了。事实上,祖师也好,佛也好,没有一个例外,都是从这一条路走过来的。  

就我们一生来看,短短的几十年,安行、利行、勉行都有,但是就整个的修学过程来说,任何一个凡夫,从无始以来到最后圆成佛道,刚开始时一定是被迫而来,然后步步上去,这个叫做修学过程。正因为如此,所以如果我们能安而行之固然好,不能的话,更应该策励自己说:「人家善根这么够了,还在努力,我现在不够啊!如果在这种情况之下,还不勉强自己,那要等到哪一年!永远没成功的机会呀!」就这样推动自己去做。这个里面就有「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所以碰见任何事情,万万不要为自己找借口,这不是帮自己,而是害自己,这个概念我们务必要认得清楚。自己找借口固然不可以,如果旁边的朋友好像很同情你,你要很清楚这是恶友,是恶知识,这是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概念,一定要把握得清楚。我们也千万不要作恶知识,告诉别人:「某人呀!这位老师怎么要求这么严?」等等,好像处处地方给他开一个方便,我们千万不要这样做,也千万不要接受这种似是而非、害人不浅的恶知识的言论。  

做任何事情,第一个先要心理建设。现在我们修行忍辱,心理上面要披起忍辱的盔甲,然后去跟敌人打仗。披了忍甲以后,心里的意乐就会觉得:我现在该去受苦,不是享受快乐,因为要修行就得受苦,所以要披起这个忍种种难行之苦的盔甲。修的时候由「杂诸小苦」,也就是由小小的地方渐次修习,如果能够这样慢慢地做,你的忍耐力慢慢地会增广。我们写字或做任何事情也都是如此。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说,不怕你们提问题,就怕你们不提问题,因为提问题就表示你开始思惟观察了,否则你听时觉得很懂,实际上自己想的错得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还觉得自己很有道理。  

不但要提问题,而且要去行,实际上,你只有在行、思的时候才有问题,否则的确很难改,一个道理如果不实际上去体验的话,那是没有用的。平常害怕提出来、怕错的人,不会有进步的时候。假定有人居然一学就会,那十方三世诸佛岂不都是一点用场都没有了?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尊佛例外的,都要经过这么长劫的行持才能够证得,这说明了我们基本概念上的错误,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开始改过来。所以为什么我用寺院里的很多事情为例,因为你认识了以后,每一个地方都是我们修行最佳的机会。

多年以前,我刚出家,总觉得修行就是要念佛,对于做早晚课不大相应,后来这个困难克服了以后,听到别人有时声调高一点,有时低一点,内心又觉得:「唉!唱这么高,多伤气!」现在想想,真不晓得一天到晚在忙些什么!总归随着「我」在转,觉得这个不对,那个也不对。事实上,我们不要说他对不对,就算是他完全错了,你能够跟着他的话,他却是成就我们的忍辱波罗蜜。我们必定要常常自问:「我来干什么的?」「来学佛呀!」「既然来学佛,佛是怎样做呀?」成佛也不是一天到晚都跟着佛后面喔!一开头固然是跟着善知识,他告诉你这个道理,但在后来的生生世世当中,佛却是跟着谁呀?提婆达多,提婆达多从来没有做一件如理的事情,但是佛就生生世世跟着他,而且还感谢他,因为没有提婆达多就没有佛。这个概念,我们必定要从这个故事上面了解它的精神,进而体验到它的特质,这必须靠我们身体力行。  

所以眼前这些小事情,千万不要说这个不配我胃口、不合理。凡是这种事情都是成就我们的,从「布施」开始一直到「智慧」,都是如此。忍辱、精进,也都从小事上做起,所以不要看是小事就马马虎虎,小事马虎的话,大事你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小事你能够战战兢兢,才有提高增强力量的可能。慢慢地你的能力愈来愈大,到最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所以孔老夫子说他宁取狂狷,不取乡愿,我们心里上也应该这样。因为狂狷的人他心里面有把握住一个原则,狂的人就是把握住大的目标,从大的地方去做;狷的人他也有原则的,可是他从小的地方去做;乡愿这种人是没有原则的,看起来样样都是好,实际上做起事来,心里面是样样都不好。  

眼前我们第一就是要披忍甲,就是心理建设,有了这个心理建设之后,你再从行持上面去下手。行持的时候要把握住大原则,小的地方也许不大注意。譬如说禅宗的祖师,他们的确是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边,其它的小地方都不在乎,你如果打我,那你打好了,没关系。像来果老和尚跑到庙里住了三个月,人家问他:「某人呀!我们大殿上供的三尊是什么佛?」「不知道!」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常常说,如果你们真的有这种精神,小地方不做没关系,因为他心智的确全部贯注在这个上头。不过,这个我们普通人做不到,那怎么办呢?从小地方做起,一点一滴都不放松。不过不管怎么样,大原则一定要把握得住,你只要认真这样去做的话,无有不成功者。

【《集学论》亦云:「此中若修小苦为先,则于大苦及极大苦而能串习。譬如一切有情由串习力,于诸苦上妄起乐想,如是若于一切苦上,安住乐想而渐串习,则亦能住安乐之想。」】

《集学论》上面也说,先从修小苦开始,慢慢地习惯了以后,对于比较大的乃至于最大的苦,你都能忍!这里指出一个实际情况:譬如一切有情由于无始的习气所染,明明是苦事情,我们却妄起乐想,这一点太清楚太明白了。眼前所有世间的事情都是苦事情,但是我们偏偏觉得快乐得很,为什么?由于无始无明的习性所使。所以只要你了解了真相,对眼前修行的这些苦事,你也可以安住乐想。  

前面教我们修行的时候要具六想等等,就是要如理地去观察,一路上来告诉我们的都是这种道理。修行是件苦事情,但是你如理观察了以后,会觉得修行对你有大利益,这样去做是好的,刚开始时安住在这上面,然后渐渐去练习它,到最后你会做得愈来愈起劲。比如说早上你一听见板声,就「啪」一下坐起来,坐起来了以后,心里的缘念很重要,不是坐起来了就行,否则你会觉得坐起来了以后还是很累。如果你这样,第一天第二天也许还可以,第三天坐起来以后又塌下去,第四天干脆就不坐起来了。现在不是这样,你坐起来后心里就想:「你看以前我从来做不到,今天我居然做到啦!而且我今天提早坐起,跟昨天不提早坐起,起床以后一样嘛!」你不断地这样想。这个地方很重要,所谓的修,始终是调伏自己的心。你必定要从这个地方真的努力养成了习惯以后,自然而然不单能「啪」一下就坐起来,而且坐起来以后你心里边很相应,这个才是我们最佳的保护,这个必定要懂得。这是我自己真正一生受用的地方,要不然,尽管在这个环境下慢慢地逼个三年、两年,养成了好习惯,可是如果换了一个地方,早晨你就会塌在那里。  

当年因为跟着我的老师,刚开始是被环境逼的,后来慢慢地有这个概念,情况就不一样了。换一个地方的时候,自然而然由于这个心情的策励就坐起来了,这不只是习惯喔!无始以来贪那个软暖习气,但是由于心力很强就坐起来了。坐起来了以后感到欢喜,「我今天没有被烦恼、习气所捆住,尽管外面的环境已经改变了。以前我之所以成功是外面的环境帮助我,现在这个却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成功的。不但成功了,而且很欢喜。」能够这样去想的话,以后任何情况下,以这个原则,你就都能做到。所以等到一旦养成了习惯,有很多好处在,这个好处只能靠你们自己去体验了。所以修行这件事情,的确是别人一点也替代不了的,别人能够帮助你的,就是把这个道理告诉你。

【又生此想,复如《猛利请问经》云:「应当舍离,如树棉心。」《华严》亦云:「童女,汝为摧伏一切烦恼故,应当发起难行之心。」谓须心力最极坚稳,非心微薄之所能成。】

关于上面这种概念,你去做的时候,要舍离「如树棉心」,这点很重要。棉花有两种,一种叫木棉,一种叫草棉,木棉是长在树上的。真正修行的时候,千万不要拿着软趴趴的心,如同棉花,虽然看起来一大堆,一碰,软软的,没有用。修行的心里是要非常坚固、非常猛利、非常殷切,所以叫披甲,甲就是盔甲。然后跟烦恼斗时,自己手上的工具要锐利,这一点也是同样非常重要的,因为习气的力量太大了。如果你软趴趴地对它的话,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明白。就比如说,我们现在想要去掉前面那堆土,或者是搬掉那个水泥块,不要说什么大的东西,你用的工具像棉花一样,有用吗?一点用场都没有!《华严经》上也告诉我们:现在要修行摧伏一切烦恼的话,必须不求省事、不图取巧,发起勇悍、猛利之心去做。这种心力必须如理而且极坚极稳,非常坚固,不为外面非理的事情所动摇,微弱的心力是绝对不行的。

【故若先发坚强志力,则诸大苦亦成助伴,譬如勇士入阵战时见自出血,以此反能助其勇志。若先未闻如是之法,虽闻云我不能行此自轻蔑者,则苦虽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缘,譬如怯夫,虽见他血亦自惊倒。如云:「有若见自血,反增其坚勇,有虽见他血,亦惊慌闷绝,此由心坚固,怯弱之所致。」】

假定你先启发了这个坚强的意志力,然后如理地去行,不怕艰难地去做,那么不但你能克服苦,而且这个苦反而会帮助你,这是千真万确的。  

不晓得你们平常有没有打篮球或棒球的经验,或许我们不一定有打球的经验,可是我想很多人有看球赛的经验。如果说双方一队是很强,一队是很弱的话,你看起来没劲,打的人也没劲;反过来,如果双方势均力敌的话,看的人非常有劲,打的人也非常来劲。所以,对方的力量愈强,你跟他打的意志力、战斗力也愈强,是不是这样?现在我们跟烦恼打,烦恼的力量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苦愈大,反而你的勇悍心是愈强,所以这个大苦变成我们的助伴。刚才是以球赛作譬喻,现在这个地方是以打仗为喻,战场上的勇士也是一样,有时候自己不小心,会被人家伤了,但他就是因为受伤了,更是勇气百倍,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另外一种状态,假定我们没有如理地听闻这个正确的方法,那时候,因为不了解行持的原则,虽然想「我要学佛,我要成佛!」但是因为不懂得怎么修,所以一旦真正要叫你去行持时,会说:「成佛要修道,修道要这么苦,我怎么可以呀?我不行。」自己首先打了退堂鼓了,这就叫「轻蔑」,就是觉得「我不行呀!」自己看轻了自己。在这种情况之下,虽然一点点小苦,你也没办法承受。就好像懦夫,不要说自己身上流血,看见别人流血就吓坏了。的确有这种很娇嫩的人。我就看见有人老远看见蟑螂,就害怕得要命,最妙的是闭上眼睛,在那里哇啦哇啦大叫。我们常常笑雉鸡(就是一种山鸡),牠被老鹰追的时候,没地方逃了,就把头塞在草堆里面,自己觉得很安全。我们会笑这些动物,但是人间居然也有这样的人:看见了小小的蟑螂,就害怕地把眼睛捂起来!所以我们修行人在这个地方,务必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真正仔细衡量一下的话,我们有太多人就是这样。  

大家觉得出家修行,就好像你只要到寺院里出了家,一披这件衣服,那些居士们就跑来送钱给你,还要跪着把最好的东西供养你,样样都是坐着等现成的。到寺院里发现早上要几点钟起来,还有很多规定,内心就打退堂鼓了。所以太多人这样说:「等到我老了,赚了一点钱,买一栋公寓,然后在那里修行。」再不然拿了几十万到庙里边,讨一个单,在那里什么事情都不要做,那是绝大的错误!所以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了解,修学佛法如果这个不认识的话,那一无是处啊!修行的时候,要按部就班慢慢地来。了解了这一点,现在就从我们的下手处做起,这个好重要!好重要!我们务必要注意到这一点。

【处门广释者。若须安忍所生苦者,为当忍受由何生苦,此分八处:依止处者,所谓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是能增长梵行之依,此等诸物若得粗鲜,他不恭敬,稽留乃与,不应忧郁,当忍由此所生众苦。】

修行必定要安受修行的苦,那么,要忍受哪些苦呢?下面就详细地从各方面来说明,分八个大类。第一类是依止处,我们为了修行,的的确确还要衣、食等这些东西,可是受用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梵行,所以千万不要弄错,不是增长我们的杂染心。所以吃东西时觉得这个配我胃口,这个不配我胃口,这是杂染心,不是梵行。当觉得不配你胃口时,要晓得烦恼来了,正因为不配你胃口,而认得烦恼,那个才是梵行,才是持戒。  

衣食等这些东西,不管是粗劣或缺少,或者人家给你的时候不恭敬、种种留难,不要在这上面去多担心,应该忍耐。不要说我们修行人,古来中国的念书人是「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就是真正的念书人,如果嫌吃得不好、穿得不好,这种人根本不足以谈道。那是世间一般的人噢!现在我们是修行人,更应该超出他,他的目的是世间圣人,我们现在是要成为三界之内的导师。所以在这地方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出家的同修们。  

曾有人来寺院,我告诉他:「我们出了家都吃罗汉斋。」他说:「罗汉斋的味道真好,做起来又怎么怎么……」他以为这里的罗汉斋,指的是台北最有名的素菜馆的招牌菜。我告诉他:「我的罗汉斋是放一点水,一点盐、油,有什么就放下去煮。」他听了半天很惊讶地说:「什么?就这样,这个菜不炒可以吃呀?」我出家到现在二十四年当中,刚开始,我在狮头山出家,那时候是这样。后来到福严精舍,以后到同净兰若,后来到美国,然后由美国的东海岸到西海岸。其间只有在东海岸美国佛教会大觉寺时,一段很短的时间,他们请了一个人,每天做几个菜,除此以外,向来就是这样,作法就这样。我们这里在座的还有一位同学,他长得这么胖,吃的也是一样,所以这个不是问题呀,你们千万不要被这种东西骗掉,我是随举一例,这是第一个。

【世法处者,衰毁讥苦,坏法坏,尽法尽,老法老,病法病,死法死,如是九种是为世法,依此一切或依一分所生众苦,应善思择而忍受之。】

第二是世间法,其中衰毁讥苦就是八法当中坏的那一面;坏法坏,就是坏掉了;尽法尽,就是没有了;或者老、病、死等等,世间必然产生的,或者是全部,或者是其中的一部分,不管它有什么问题来,我们应该善巧、如理地思惟,去忍受它。因为我们虽然出了家,的确出家还有出家的团体,乃至于眼前我们这种状态还难免跟世间人接触,而且真正讲起来,本来修学佛法,就是在世间上面去认得了烦恼,跳脱出来。那个时候像这些问题,你必定要认识清楚,善巧思惟,然后忍受它。譬如说,我们修学佛法却常常还会说:「这样做不好意思呀!」「这样做是得罪人呀!」大家要注意,你不好意思的对象、理由是什么?假定你是以法来衡量,我这样做不如法,不好意思,那对!假定你的不好意思是跟世间人来往的话,觉得这样做了以后,人家笑你,不好意思,那错!同样地,所谓得罪不得罪,这要看得罪的对象。你得罪了世间人,往往佛菩萨欢喜;反之,你怕得罪人,往往佛菩萨在那里难过。当然做得好的话,两者都好,皆大欢喜,做得不好,两者都坏,我们必定应该如理取舍,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眼前我们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处处地方要顾虑一个问题──目的为了什么?应善思择而忍受之。

【威仪处者,行住坐卧是四威仪,第一第三昼夜恒时,从诸障法净修其心,由此生苦悉当忍受,终不非时胁着床座草敷叶敷。】

「威仪处」,就是我们的行住坐卧,一天当中无非是这个。第一、第三的行跟坐,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你应该努力地依法来进修。这个时候要忍受,千万不要非时去睡觉。古人晚上睡觉,就只在中夜,从十点钟开始到两点钟,睡四个钟头。现在还是能看见这种人。我们现在睡觉的时间的确已经够多了,然后中午还要睡这么久,打了板还爬不起来。这个事情并不太强迫,可是大家必须注意,就我们眼前的状态当中,慢慢地从处处地方不断地去改善。  

说到这个地方,注意始终要记着「次第」这个关键,前面告诉我们要「从微渐修」,这点我们尤其要把握住,刚开始修的时候,不是说听见了,今天晚上就开始,我也十点多睡觉,二点起来,不是这个样子。前面说过你随意遇到一个所缘,马上去修的话,对你是不但没有好处,而且一生善行终成过失。你必定要先了解它正确的内涵以后,找到跟你现在相应的下手处,从这个地方步步地深入。不过反过来,我们不要说既然如此,听是听见了,放在那里不去管它,那同样地错了!放在那里不去管它的话,学到驴年也没有用,十二生肖当中没有驴年,换句话说,你不管修到哪一年都始终是在讲讲,没有用的。  

曾有位同修问我,他身体不大好,少睡了以后,总是精神不好,那怎么办?我就跟他讲我自己的经验:我刚开始时也是这样,于是我就列定一个功课表,譬如说,我平常假定是九点钟睡,或者乃至于早一点,八点钟就睡。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绝不会一下改到十点钟才睡,但是也绝不会仍旧停在八点钟睡,怎么办?把睡觉的时间,从八点钟移到八点十分,第二天八点十分睡可以了,不是第三天马上延至八点二十分,而是固定在那里一个礼拜乃至半个月,一定要经过一段时候可以了,再延十分钟,等到你延了三次,延到八点半时,停在那里,暂时不要再前进,经过一个月,乃至更长。你对于延长的时间,能够作适当的运用以后,再继续延长,乃至变成九点钟。如果你调到这地方,觉得有问题,就停在那里,但是不能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你只能进不能退的,一退就完了,因此进的时候宁愿慢。像抓强盗一样,现在抓的是烦恼强盗,你不是一口气猛追,要慢慢地来,反正我总归跟在后面,直到抓到强盗为止,不能停!对睡眠是如此,其它的亦复如此。

【摄法处者,供事三宝、供事尊长谘受诸法、既谘受已为他广说,大音赞诵,独处空闲无倒思惟、修习瑜伽作意所摄若止若观,为七摄法,于此劬劳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我们学佛是摄受法,世间摄受的是非法。为了要修学佛法、摄受佛法,应该受这些苦。换句话说这是应该做的,一共分成下面七样东西,这个是出自于《瑜伽师地论》。第一个供事三宝,这很重要,这个就是修行。不但在家人要,我们出家人更要。在家是业余的都要,我们出家了居然不要了,这说不过去。所以从我们早晨上殿、过堂开始,任何一个行为,要记住──我跑到这地方来做什么呀?如法供养。打扫殿堂厕所等等,乃至于每一个小地方,譬如吃饭,不要说:「反正大家拿起来就吃了,等念完供养偈饭菜都冷啦!」你要是嫌它冷就回家里去,你有病或老了,是可以开缘,但一定要遵从佛告诉我们的佛制,因为佛是完全如理如法地了解一切。所以跑到这里一切都是供事三宝,或者是有上供养,或者是无上供养,或者是事的供养,或者是法的供养。  

我们真正要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必定要依善知识。所以第二个是供事尊长。此外,你为什么跑到这地方来?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不是跟他结交朋友,而是要了解佛法,知道什么是如理的。我接近了几位大善知识以后,才发现,真正接近善知识,跟我们的现况是差得十万八千里。对这一点,我的感受很深。我们现在像小孩一样,要哄个半天,如果师长稍微勉强你一点,自己就憋着嘴巴,不晓得气到什么地方去了,跟法一点也不相应。我自己一直到后来,凡是老师随便一句话,只要他说出来的,不管是轻轻松松对我的说明,乃至于指责等等,我一定要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到。尽管刚开始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合理;但是现在完全反过来,至少理路上面是如此,我做是做不到,可是心里面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必定要知道,跑到这里来是为了要谘受诸法,你要受法必定要有条件,就是你要把握住这个原则,然后一心恭敬地求,否则的话,没办法。  

我曾经不止一次遇到过这种事情,很多人觉得佛法好得不得了,但是要想在世间修很困难,而且不修也不行,这也完全正确。所以最后往往是选择念佛,念佛的确也是最好。于是就问别人怎么念,最好赶快告诉他怎么得到一心不乱。如果他已经宿生有善根,很快就能念得相应,那的确你只要一心念佛,其它的不去管他,但绝大部份人实际上不是的。那时候你就告诉他依师学的道理,他听了以后就觉得: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他弄不清楚佛法真正的内涵。当然,在家人本来就是业余性质,种点善根;以出家人而言,一定要知道,我们跑到这里来干什么?要谘受佛法,那的确需要一心一意地深入。就算我们现在条件不够,或者年纪大了,或者有病,至少有一件事情要做得到──心不要退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应该说:「我现在有这个条件的限制,但是我心里面一定要努力。」不但如此,更应该警惕自己。那是我现在的感觉,所以我常常说,我不如你们。  

我觉得你们都是善根比我足,还那么勤勤恳恳,我年纪老了,条件不够,假定我现在心里面还不努力建设,还躲在软暖习气里的话,养成这个习气,这就是我们的业,下一世来的时候,自然而然这个业就现起,前面说得很清楚。所以我尽管做不到,可是我心里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做到它!」能够这样策励自己的话,外面这个缘适当的时候,你就做到了。否则我们心里面先已经打了退堂鼓,种种地方找理由推,环境逼在那里没有办法,等到换一个环境,你就完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再来人,他心里面如果有坚强的力量,第二生再跑到这个环境当中,很多世间事情,不一定动得了他。  

我们不要说从前生到这一生,就眼前来说,尽管我们现在是坐在这个地方,心里面却在那里盘算:「假期快来了,在假期里面,我要怎么怎么……」想了一大堆,所以假期一到,佛法就跑到九霄云外,碰到什么就沾什么,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我想人人都有这个经验吧?反过来,应该想:「在学期当中,看得见师友,有这个环境保护,假期来的话,千万不要为它所转去。」心里面先不断地打气。然后到了假期,别人是等不到明天,今天就放假啦!「我至少今天还不离开,最快我要到明天走,乃至于到后天走。」心里面就完全不一样。跑到外面去的话,碰见了缘,它就生起来:我所学的佛法,现在正用上。所以一定要了解,我出家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忙世间的,而来供事三宝?为什么不供养自己要供养尊长?就是为了要谘受诸法。  

我们现在这里学的是忍辱波罗蜜多,这是大乘之法,所以不单自己了解,而且要广为他说。不过这个广为他说,必须你自己要先了解。要了解的是法义,而不是只了解这个名词。单单名词还是有它的用场,可是解决不了问题。既然我们真心要解决问题的话,至少要从这个名字,体会到一点所谓名句文身所指的真正内涵,能够不被烦恼转得七荤八素,那时候,你把不被转的经验告诉别人,那才是真正的「说」,这是我们要了解的。  

第五是说修大音赞诵,譬如我们上殿、过堂等等之时,不论赞叹也好,读诵也好,也都是像我刚才说的一样。我以前有个毛病老觉得:「哎呀,这个声调太高唱不上去!」不过现在这倒是事实,我平常上早殿,刚开始是会念出来,但现在我都很少出声,这一点是我要特别跟大家说明的。因为我很清楚,自己目前的状态是每况愈下,只有在一个时候例外──就是一跑到课堂里面,我就提起全部的精神来了;然而下来了以后,常常感觉到连气都透不过来。虽然有好几位同学建议我早晚课不要上,但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至少我可以在殿堂上面拜;而且嘴巴上面虽然念不出来,但和大家一起上早晚课的话,我心里一定也要跟着缘念,这个特别向大家说明一下。我尽量地建议大家,在你们年轻的时候要努力去做;像我这样,年纪大了以后,都还不轻轻放过,因为我觉得岁月无多!就这样在床上瘫掉的话,太对不起佛法,也太对不起我自己!所以我宁愿站在那里,纵使跌倒在大殿上面也在所不惜,因为若是以后到了极乐世界,再来拜这个骨头,远比在床上养得胖胖的,到了地狱,再回来打它要好很多。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啊!  

再下面「独处空闲,无倒思惟」是第六个。真正修学佛法的时候,最怕杂染,所以平常心里如果欢喜大家聚在一块儿闲谈,这完全是与法不相应的;只有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为了咨询、探讨佛法而必须要聚在一起,这有它特殊的功效。还有大家住在一块儿的依众靠众,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家是为法而增上,而真正努力用功的时候,是这样的作法。那么「独处空闲」不是叫你一个人在那里睡大觉,是要「无倒思惟」,这其中包括了修习多种各式各样的法门。  

「修习瑜伽作意」,「瑜伽」是相应义,就是境、行、理、果、基等等。那么现在我们听懂了,从文字上面了解义理以后,怎么从这个不相应的染污法上,根据这个义理,而转变成如理的,这叫做瑜伽,也就是跟法相应,以前是跟非法相应。一定要依着正确的认识去修习,这时要「作意」,必须要透过思惟观察。而这里边包括止、观两部分。  

摄法处一共有七个,这个叫「七摄法」,这就是我们正修行的。前面依止处、世法处、威仪处等是前行,换句话说就是准备工作;而我们正式修学的就是这一条──摄法处。这当中有很多条件及困难要克服,所以说「于此劬劳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乞活处者,剃须发等誓受毁形;受持裁染坏色之衣;从其一切世间游涉兢摄住故别行余法;舍务农等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依他存活,不应受用集所获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断秽行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舍离歌舞笑戏等故,及离与诸亲友同龄欢娱等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为七乞活,由依此等所生众苦应当忍受。】

就我们的生活方式来说,有七种是必须去做的,因为这些而引起的苦应该要忍受。我们现在修行还要靠这个身体,要养活它,所以下面告诉我们,现在并不是为了「坏聚」这个东西,在身体这色壳子上面做功夫,而是真实了解它的虚假。所以「剃除须发」,不只是身外之物要丢掉,连自己身体上有的东西,比如头发也都剃得光光的,什么装饰都没有。「誓受毁形」,注意,这是发了誓愿的!我们真正受持的是「裁染坏色之衣」,这个大家都了解的。换句话说,对于世间的一切东西,哪怕是颜色一定也是要坏色,就是不用正色。以前大家在一起游涉世间的一切行住,这些统统要兢摄住,舍弃掉,「别行余法」,就是行的跟世间那些完全不一样,这点我们必定要把握得住。所以在家人如果想真正修学的话,也要慢慢地远离,不要说这个也少不了、那个也少不了,出了家了,更是要注意出家真正的目的,不要说这个不好意思、那个也不好意思。如果这样,出家完全错了!出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如法地去做,这样出家才有意义。以前一天到晚忙着攀世间的交情,现在是要跟佛菩萨谈交情了;佛菩萨告诉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就是「别行余法」。  

「舍务农等,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依他存活。」我们都不要去种植等等,而是托钵得到什么就吃什么。「不应受用集所获故」,自己想办法搜集得来的东西,都不应该受用,所以「尽寿从他求衣服等」。尽寿摒除这些东西,吃的、穿的都是一样,如果你自己努力去弄的话,都是不清净的。现在有很多人有这种概念,说起来很有意思:我将来是要修行的,现在要先赚一笔钱存在银行里边,然后再去出家!如果你是在家人修行,这倒是个好办法──先赚一笔钱,然后还是在家修,那是对的,因为不必再为钱财忙。如果是出家的话,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绝对没有说赚了一笔钱存在银行里的打算。应该一刀两断,就这个样,统统舍掉了!那个时候,吃的怎么办呢?讨啊!这是一个如法的典型例子。  

不过大家千万注意,法是用来要求我们自己的,要常常记得这个话,不要看别人不对。他对不对那是他的事情,他可能是菩萨示现,就算他不是菩萨示现,你是要修学佛法的,你批评别人对不对,换句话说你有一个自己的标准在。而修学佛法的真正标准是净化自己的烦恼,现在你忙着管别人的对错,请问这是如法还是烦恼?你一想就晓得,这个不如法、是烦恼之法。所以不要管别人怎么样,要知道佛法是反过头来观照自己的。除非大家是同修,我们的的确确有某些情况要靠朋友来谏劝,因为有时自己一不小心,就会被烦恼拉去了,那就要靠师长来策励我了。所以同样地,当我看见某个同修不对,真正对他好的话,会告诉他:「某人,你这样错了!」所以佛法里面有如法的谏劝,可是那个谏劝一定是像刚才说的,自己的的确确是一番善意地告诉他。  

如果我们是非莫辨的话,那个绝对不是佛法。佛法是智慧之法,所以是非要辨别清楚,看它根本在什么地方。譬如刚才说的外面这一些境界,我们还是要分辨,辨别了以后,紧跟着要策励自己的,就是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我应该选择对的。所以我净化自己心里的烦恼,净化了以后怜悯他人,进一步帮助他,那时绝对不会责备他。所以你认为自己持戒却看人家不对,那就错了。如果你看见某人不对,心里面起了厌恶、瞋心,你首先要了解自己已经在烦恼当中,要先把烦恼调伏,而且在那时候你不能开口。如果那时自己不是在烦恼当中,而觉得他是个很好的人,只一个不小心犯了错,你就可以劝他说:「某人,你这个不对!」每一个地方你必定要这样辨别得很清楚,要把握住这个原则。  

这里提到很多,我们也不必一条一条地细说。凡是世间的一切东西,包括乡里国土,都是这样的。如果出了家以后,还是和以前一样,老朋友一大堆,乃至于和家里的人牵牵连连,这些都是不可以的。所以我为什么特别说,以后凡是有人来找我,请你们任何一位都注意,请他到客堂,然后我再过去。关于这个我告诉你们一件事情,离开现在已经二十年了。那时候我刚出家,住在同净兰若,有一天,我妹妹跟妹夫夫妻俩来看我。那个妹妹可以说是我从小把她带大的。那时我正好生病,从出了家以后,我到哪里去根本不告诉家人,他们也从来找不到我,但那次因为我要动手术割胃,法师就说这个是大事情,你应该写信告诉你叔叔一声,所以我就照做了。我叔叔晓得了我在那里,马上就赶过来。后来妹妹、妹夫他们来看我,在那种情况之下,我就随便地让他们俩个人进了房间,当时仁法师也没说什么,之后他问我:「刚才谁在你房里?」我说:「妹妹和妹夫。」他接着说:「戒律上有没有告诉你,哪一种女性可以例外进比丘寮房?乃至于自己的母亲我们都应该清楚界线,而去持守。」他没有讲别的了,但是我晓得他的意思,到现在我一直深深地警惕这个话。  

虽然眼前这个环境不理想,我们也不要太轻忽,能够做得到的地方尽量做到。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染非常厉害,你不知不觉地沾在那个地方,久了它是会发酵的。所以要常常记牢广告商用的那个办法:你很讨厌那个广告,广告商也明明晓得你讨厌它,但是他偏偏就把它放在节目中间。结果这个广告就偏偏有效!为什么?因为它在你识田当中烙了下去,如果你当时或事后没有如法对治,种子种下去了,一旦遇缘,到时候就会被触发。所以,戒律上面从很多微细的地方防范,就是这个特质。我们别把这些事看成小事情,实际上前面已经告诉我们,真正要修行的话,一定要从小事情上修起;大的苦我们忍不住,就从小的地方着手。这个就是第五项,由这种生活方式所产生的种种苦。这个苦有两方面:生理的、心理的。生理的比较容易了解,心理的是什么呢?譬如没什么事情时大家就欢喜聊聊天,那绝对不可以,心里面要立刻阻止它。

【勤劬处者,勤修善品,劬劳因缘所生众苦悉当忍受。利有情处者,谓十一事,从此生苦皆应忍受。现所作处者,谓出家者,便有营为衣钵等业,诸在家者,则有无罪营农经商仕王等业,从此生苦悉当忍受。】

这几样,文字上容易懂,可是做的时候很难。修行的时候要勤精进地修种种的善品,这时候会有很大的苦,这个要忍受。第七是菩萨戒里饶益有情戒当中的十一条利有情事。在二百九十八页戒波罗蜜最后的那些小字,有详细的说明。第八,现在我们所做的,出家人有出家的事情,在家人有在家的事情。在家人不论士农工商,所做的都要清净,要无罪;同样地,我们出家人所做的也是要无罪。佛世的时候可以不必强调无罪,因为那是正法时期,眼前这两个字则对我们特别重要,所以千万不要人家怎么做就学着去做。人家怎么做是人家的事,你自问:「我来这里目的是学人家,还是学佛?」这就清楚、明白极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如果是来学佛的,那就不要比人家怎么做。我是学佛的,人家也是努力学佛,若是比你强,你应该说:「人家比我强,我赶快努力!」人家做得不如法时,你应该这样想:「我是来学佛的,他不如法,我可不要学他,我学好了再来帮他。」如果人家马马虎虎,你也跟着马虎,那就完全错了!  

在现在这个环境之下,特别要注意,因为环境非常恶劣,你要彻底地改过来不太可能,但是在能力范围之内,必须尽你的最大努力去做。事相上面这样,然后心里上面告诉自己:「我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做到它;该圆满的功德,我一定要百分之百圆满,该断除的则百分之百地断除。」你心里面应该百分之一百、斩钉截铁地一点都不保留,这个心种很重要!你能够种下这样的心种,将来遇任何缘触发的自然也就是这个。所以我们不要一开始的时候心里就想:「马马虎虎啦!现在就这个样啦!」要注意,你心里的种子就是这个。  

我前面告诉你们的十二因缘,这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钢骨,用在济度众生还是它,用在自己修行还是它。你时时刻刻应体验到:下一念、下一生,乃至于下一件事情,怎么来的,都在这个上头。也就是说,你之前已经先把那个种子种下去了,这个识种摆在那里,将来一旦遇缘,经过了爱、取的滋润,下面生起来的就是它,下一生如此、下一念是如此、下一件事情也是如此。我们目前虽然是如法修持,还是为集谛所摄(因为这个时候还是和无明相应的),但是已经随顺于智慧;要破无明是见道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见了空性以后。所以,现在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以前处处地方马马虎虎,都是不如法的心念,现在一定要努力去做。这样以后你心里虽然还在无明当中,可是这是随顺善法的行,所以留下的识种子是这个东西;然后再遇见境界的时候,这个仍旧会被继续不断地触发:「我要努力地去做,尽管我现在做不到,事相上面莫可奈何,但是,我尽我最大的努力!」那时因为你用与善法欲相应的心去处理它,下面紧跟着来的果报就是生生增上。我们说修行、修行,就是修这个,这我们务必要知道!  

所以,关于这一点只有一条路──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又叫无倒思惟,从反面来说,不要错;从正面来说,就是如理,平常我们就要这样做。如果我们要想开口说话,就应该谈论正法。所以我特别赞叹同学来问我问题,我总是不嫌弃的!尽管我平常一点气力都没有,但是一谈到法,我的气力就来了,这个你们千万不要怕,我宁愿讲完了以后,倒在地上送到火葬场,也不愿意在那里享受舒服,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但愿诸位同修来帮忙我完成这个志愿!

【如是八处所生众苦,随何苦起,皆应别别精进不废正趣菩提,已正趣入不令成其退转障碍,令意全无不喜而转。】

上面这八样东西,就是说明我们在修行时,不管生什么苦,当这些苦来到的时候,应该精进去努力,而且要如法地努力,绝对不要因此而废弃了正趣菩提。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是来干什么?要走上菩提大道,因此一定要有一个特质──精进!关于这点,绝不能随便忽视、废弃。  

已经趣入的,就继续地向上,千万不要因为上面这种种因缘,使你产生障碍,乃至于退转。下面有一句话特别重要,行为上面是这样,而意乐上面则应「全无不喜而转」,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处处地方要注意,做了一件事情以后,要想一想:「这下我对了!」尽管你没有做得完全对,但是你已在一步一步地向上跨。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我是一个常败将军。人家是百战百胜,但我是百战不退,一直打下去。虽然每打一次都败,但我败完了以后就觉得很快乐,因为我还在这儿打,而且愈打愈快乐!我晓得这样打下去,总有一天会被我打胜。而且在打的时候我也快乐。固然在克服了敌人时快乐,我挨打的时候也快乐。因为我没有被软暖习气所困,我是在跟烦恼斗、正在精进,因为精进所以挨打啊!虽然是挨打,我只要做对了就快乐!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能够这样的话,自然而然会发现,失败并不困扰。  

这里说一件小小的有趣事情,这都是可以帮助我们策励的!我记得小时候,学校要打防疫针。大家一看见那个针就害怕得要命,躲得远远的,谁都不敢去碰。那时候老师命令我去时,我总是要找一个借口躲在后头,一下说这个地方不对,一下去小便等等。虽然排在最后面,但还是逃不掉,每次都痛得要命,咬紧了牙关忍。先父真好,他平时就常叫我念儒家的书,后来他信了佛,跟我谈起这个事情,说:「不管你逃也好,做也好,最后你总归逃不了的,对不对?你咬紧了牙关这么去做就对了。」不管他怎么说,我听也听得很来劲,但是碰到的时候,心里面总归是不行;可是他一直跟我打气,不只他在打气,我自己也在打气,后来慢慢地居然产生我一生当中最强烈的一次经验。有一次,不晓得为什么,我就想起了这个念头──对呀!我很勇敢,我要第一个来。然后就咬紧了牙关不害怕,结果居然在一针打下去的时候,觉得不痛!我心里面高兴了好几天,以后我一生中,一直在受用这件事情。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事情。我去受戒时,戒场上面有很多同修,看见人家烧戒疤害怕得要命,但又不能不烧,这是我们现在的习惯。有一个人在事前夸口说容易,烧完了以后却愁眉苦脸一直叫。那时候,因为我已经有过这类经验和体会,而且不只单单一次,而是有不断的体会。所以我心里先想:「好呀,今天我要在这个上面锻炼!看看《法华经》上,比之于药王菩萨焚身的故事,我当然做不到,乃至于焚指也做不到;可是这个我可以做得到!我没有别的可以供养,我这么大的身体,才作这么一点点供养,是很难得的机会!」我自己事先这么想,也许拿现在的话来说,这种想法有点阿Q似的,但是这个却妙不可言。我就这么地想,因为心里面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烧的时候,这个心念非常强烈。愈想愈开心!愈想愈开心!刚刚烧的时候有点痛,等到非常高兴的时候,那个痛的感受就变得很微弱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就是这么克服的,乃至于后来有更深一层的不说,你们不妨自己去试试看。  

因为这种经验,我才体会到佛经上面佛过去生为了求半句偈,舍头目脑髓的故事。那时,有一个罗剎说他有半个偈子,佛想要求,他说:「求佛法哪有那么简单的?」「那么要怎么办呢?」「要证明你的诚心。」「怎么证明呢?」「古来的人要燃身等等的,你现在也是这样,身上挖一千个洞,把油灌在里边,你若有这个诚心,我就教你。」佛就在身上挖了一千个洞供养。这个我们能够想像吗?绝不可能的!最后他得到了这个法,因为一心思惟,而得到「无痛之定」,你们好好地看看这段公案。以前我只是真正赞叹而已,慢慢地我可以体会得到更深一层的意义。我但愿你们慢慢地从这个上面去努力,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体会得到。  

所以说从微渐修,你只要在小的地方能够注意,了解它的特质在什么地方,因为你有这个心,强烈地告诉自己「对呀!对呀!」然后前面所说的道理都现起了:你眼前现世稍微受一点小苦,将来有无比的大胜利。你有了这个经验以后,在很多苦来的时候,才能够挡得住;不但是不苦,而且是种快乐,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最后一句话,「令意全无不喜而转」,做一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要「安而行之」做不到,那怎么办呢?「利」和「勉强」两件事,你们善巧地运用这个。平常的时候思惟它的利益;而做的时候,因为这个利益的关系勉强地去做。做到后来,就能安而行之,当你彻底安而行之的时候,就是佛了。我们就从这地方做起。

【第三引发思胜解忍中胜解之境,略有八种。一、净信境者谓三宝功德。二、现证境者谓无我真实。】

这里在解释思择法忍这一点时说得比较简单。实际上,思择法忍是最重要的。,前面所讲的耐怨害忍跟安受苦忍所告诉我们的道理,都是怎么去如法如理地思惟。  

真正的如法思惟,不是从枝枝叶叶上面,而是从它的根本上面去思。「根本」是就空性来说,前面其它的只是它的眷属,或者说前方便;所以我们真正地能够如理做到的话,一定是整个与法相应的。你若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能够产生胜解,那个时候,修耐怨害以及安受苦这两种忍,不但不觉得是忍,而且是一种乐。为了对这一点加强印象起见,请看第两百八十六页第二行「不解无其乐欲」,是说对这个法你不了解;了解了以后要怎么办呢?「善安住法思胜解」,要善巧地思惟,如理地修行,安住在这个上头,就会得到与法相应的这种快乐;反之,如果你不了解的话,虽然咬紧了牙关苦苦撑持,却得不到这个法乐,得不到法乐是一定会退的,这一点最重要。前面说的那些道理,尽管是属于耐怨害忍、安受苦忍的部分,可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安受苦的,无非是如理如法的思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胜解的境有八种,第一是净信境,现在我们心目当中所信的主要是三宝的功德。在没有修学佛法之前,我们信的是世间的东西,名闻、利养、父母、妻子、儿女、地位等。现在晓得了不该信这些,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滋长法身慧命,要对这个认识、产生信心,产生了信心以后如理修习,要清净这个信心,净信三宝功德。第二是现证境,净信、了解以后进一步如法行持,亲自验证无我的内容。

,

【三希乐境者谓诸佛菩萨广大神力,此复有三:谓神通力,六波罗蜜多力及俱生力。】

第三是希乐境,现证无我是共二乘的。大乘行者证得初地时已经现证无我,但他不是停在这个地方──实际上不能等到现证无我,而是在一开始时就把目标安正,希望得到诸佛菩萨最究竟圆满的地位。  

诸佛菩萨的广大神力分三部分。其中的俱生力是什么呢?它有好几个内容:由于宿生如理修持,到时候自然生而具足。实际上到八地以后的情况,自然而然都是这个。又譬如证了初地以后,之前所积的功德,到那时会再生起来,就有与生俱来的这种力量,这都是宿生积集了善根,到下一生就变成与生俱来的。所以到最后成了佛,他的所有的力量都是与生俱来的。而我们现在与生俱来的是什么啊?烦恼、生、老、病、死,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好等等。

【四五取舍境者,谓诸妙行诸恶行因及此所招爱非爱果,此分为二。】

第四就是应取的(我们应该努力的)妙行,以及由于这个妙行之因而感得的可爱之果;应该舍的恶行、恶业,以及因为这个恶业的因而感得种种的恶果(非可爱的果),这是第五。这其中取舍境分开为二。

【六七所修境者,谓大菩提是应得义及菩萨学一切诸道,是能得彼所有方便,此亦分二。】

修学的时候,第一个是应该得到的──就是我们愿望所求的,我们在这里所应该愿望的事是: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之果。为了要得到这个果,所以要从因地努力如法行持,就是学菩萨所有一切学处;而这个也就是我们现在为了要达到这个愿,所应该行的道,也可以说是能得到这个果的种种方法。所以第六个,就是我们的心愿是在大菩提果上面;第七个,就是为了满这个心愿,应该学、应该行的这个道,或者说得到这个果的种种方法、方便,所以这个亦分为两种。

【八闻思随行境者,谓所知境,卓垄巴师说为无常等,然《力种性品》说十二分教等正法,为第八种或应如是。】

最后一个,就是「闻思随行境」。我们现在修行的就是闻、思──如理听闻、如理思惟,跟这个相应的照着去做。有一位祖师卓垄巴师说所知境是无常等,换句话说,像我们现在这样开始正学的时候,应该思惟无常、三恶道苦,下面紧跟着要皈依,皈依了以后,正皈依的是法,法就是了解业果,这个是下士;然后由于进一步知道:虽然如此,可是还跳不出生死轮回,所以就要求解脱;这样的一步一步地依次上来,包含了这些内容,就是所谓的「闻思随行」。这是我们现在应该听闻、应该思惟的,只要一开口应该都是这个。所以这一点要摆在心里,它是我们最重要、最正确的标准。你看看自己起心动念一切行为都在做什么,如果有些人在讲话,你一听,知道这个跟法不相应,就赶快走;如果与法相应,那是该听的,也是你该开口的。思惟的事情也是这样,不要说:这个人不对劲、今天早上的菜不配胃口、这个地方又不舒服等等,这些不是我们应该有的,如理如法闻思随行境的标准在这里。本论真正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把道的整个圆满构架标明出来,然后在这个构架当中细明次第──从依止善知识开始,由引导我们珍惜暇满人身为第一点,而正修的时候,则从无常下手,一直到最后圆满为止。  

另外一种说法,《瑜伽师地论·力种性品》说是十二分教等正法,也就是佛所告诉我们的整个内涵。「或应如是」,大师并没有确定说是哪一个,而说或者应该这样。在我现在的感觉是大师既然这样说的话,我们没有能力,也不必要去妄加是非。原则上的确是佛说的十二分教的整个内容,这是很广泛、圆满地来说。我们现在要做,一下子也做不到,所以经过如理修持而被大家公认为大成就者的菩萨祖师们,他们把那个纲要列出来,这些纲要千百年来经过了千百人,千锤百炼辨别得一点也不错而传下来。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广泛受持的话,那么就照祖师所整理的纲要,如果能够广泛受持的话,则照十二分教去闻思,这是我个人现在的想法,原则上是这样。总之,怎么样去如理地闻、思并照着它去做就对了。

【胜解之理者,谓如实知此诸境已,无所违逆数数思惟。】

现在告诉我们要安住法思胜解,跟法相应的胜解是怎么样呢?「如实知此诸境」,如它真实的内容,一点不错地了解它。这一点不容易,很难很难!平常很多同学来谈,我觉得都是这个问题。依我现在的条件来说,我很清楚地告诉你们,我是个门外汉;可是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我这个门外汉虽然还在门外,却已经看见门了,而绝大部分的人连门在哪里都不知道,还觉得修得很得意。所以我鼓励诸位,的确第一件事情是你总要努力地修学,但要经过这样明确地辨别、讨论,才能确实晓得它真实的内涵。今天早上有位同修来谈的时候就是这样,他虽然讲得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已经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经过我一点,他才发现处处是漏洞,这么大的漏洞居然不知道,还觉得有道理,那个时候才知道错了。所以我们对真正的佛法要「如实」了解,这真不简单喔!我们现在修行所以会不得力、转大圈子,问题都在这地方!但是了解了仍然不够!还要「无所违逆,数数思惟」。你要不断不断地这样去思惟观察,这个思惟观察也还不能弄错,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更进一步谈得到修。

【安受众苦及思择法俱分八类者,如《菩萨地》所说而录,特于思法此说极广。】

前面这两项都分成八类,这是依《菩萨地》所说而择录。尤其法思胜解,因为是佛法的中心,所以特别说得很详细。

【修此等时如何行者。谓随修一能堪忍时,皆令具足六种殊胜,具足六种波罗蜜多,唯除令他安立于忍,是忍施外余如前说。】

如同前面的布施、持戒一样,现在修忍辱,不管你修哪一种忍一定要具足六种殊胜。其中第一个是「依止菩提心」,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弄得很清楚,你所做的行为,不管任何一件小事情,都不是单单只有这件事情,而是遍缘法界一切有情的,这个才是它真正殊胜的地方。此外,你要求的果报,不是为了眼前,如果我们做一点小事情,是要去讨好别人,这就完全错了!要讨好什么才对啊?上要讨好尽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下要真实地讨好法界一切有情;这个讨好不是给他一点小好处,而是要把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安立在菩提大果上面,这个才是我们真正该做的,这就是六种殊胜。在任何一行当中都具足了六度,这个道理不细说。

【第五此等摄义者。谓应随念发菩提心,为行依止而修行者,是欲安立一切有情于漏尽忍所有根本,故须令此渐次增广,大地诸忍作所愿境而勤修习。诸初发业所应学忍善了知已,如理修学。】

这个是跟前面一样,但是每到这个地方,我们都必须要好好地温习一下。  

第一点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情况之下,不要忘记发菩提心这个根本。以菩提心为我们行持所依止的。对我们的修行而言,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必定要记住!当你真正把这个心提起来了以后,必然会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时时刻刻战兢惕励,这是一定的。在很多地方都有提到,譬如印光大师常说「至敬竭诚」,就是这个心情。因为一旦你心里面提起来以后,绝对不是像平常这样子马马虎虎的。又譬如禅宗说「一念不在,犹似死人」。的确,一失念当下你就像死人。而小乘禅观也是有像这样的方法,他每走一步路时,都晓得那个脚怎么提起来,怎么放下去,落在哪里。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整个佛法不管大小乘一定都是这样的,这个我们必定要知道。不过,小乘行者刚开始的时候主要就是学戒定慧,他们是马上把那个境界拿掉了以后,全部精神提起来,都放在观那个根本上;所以他们不会详细讨论这种问题,只要戒持得好好的,然后把任何一个举动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可以了。  

现在非常遗憾的,因为我们根本不认识这个道理,所以平常也不晓得怎么用心,看见别人一点过错,总是被他所转,而不晓得自己所要走的大乘真正的精神特质。禅宗祖师非常高明,可是也一定要先将菩提心建立起来;乃至于小乘人都是这么殊胜,我们也看见他们很好,但不一样的是他们所追求的目的。有些禅宗的祖师们,他或者是在加行位上面正在修上去,所以他把全部的精神放在毗钵舍那上面去修空性。而我们现在要跨上资粮位,资粮位主要就是发菩提心,或者是愿心,或者是行心,这对我们是很重要的,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尽管我们现在做不到,可是如果因为这样而心里悠游放任就不对了。应该把心提起来,哪怕你只有这个念头,但这个念头本身就慢慢靠近对了。  

修忍辱根本的依止是菩提心,所要做的内涵是要使一切有情都得到漏尽忍(就是无生法忍),这是修忍辱的根本。在这种情况之下,开始修习时虽然是凡夫,但是目标却是最高的,把大地以上或者说地上菩萨,乃至于成佛所做的,作为我们的目标。而修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善巧地了知正确的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你能够善巧如理地了知方法,再难的事情都能做得到,如果不能的话,一点小事情你都做不到。

【如于所说有所违越,应当精勤而令还出,若修此时舍而不修,恒为非一大罪所染,于余生中亦极难修,最为殊胜诸菩萨行。若能视为胜道扼要,诸能行者现前修行,未能行者亦能于上净修意乐,则如《妙手问经》所说,以少功力及微小苦,而能圆满波罗蜜多。】

虽然现在我们是在凡夫的知见当中,但了解了这个之后,可以努力去修学。我们只有两种状态──如法和不如法。眼前假如我们不向上做,不如法行持,就是做不如法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心里面是在不精进的状态。所谓不进则退,平常我们没有如理观察的时候,不懂这个道理,如理一观察,立刻就会感觉到了。平常你心里放得轻轻松松的,这个就是随顺着烦恼流转的状态。我们真正要克服的就是这个,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一切时处如理作意,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样才能把心安住在法上。  

我现在才体会到为什么要这样,我也常常跟你们说,当初我看见我的老师,他常常提醒人家「不要慢道」,他也这样警惕自己。他尽管坐在那里,但是全部的精神都贯注在修行上,身体放松了,心里也不是说提得很紧,但是总把正念提持着,一下掉了,他立刻提起来,这是必然的状态。所以绝对不是说你去做坏事的时候才算做坏事,做坏事的时候固然完全是在造地狱因,而当你心里面就这么浮浮泛泛的时候,已经在造轮回因了。注意!我们必须要认识自己的心相。所以我们平常轻轻松松觉得好得很,这在世间人是对的,对修学佛法而言,那就已经错了。  

我们一定要注意,认识了以后从现在开始改进!其实修行并不难,如果我们现在不修,就是跟着习气一直在走,习气不去对治的话,它不可能自己让步的。而且因为一直跟着这个习气走,所以会被各式各样的东西所污染。当没有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就这样浮浮泛泛的;境界现起的时候,你就自然而然跟着那个烦恼转,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罪过。因为心跟它跑掉了,所以「恒为非一大罪所染」!我们必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认识就谈不到修行。这一生养成这个习性,以后「于余生中亦极难修」!习性非常难改,真正修行人都这么说。如果不修行的人,他本来就是这样,但听到这个道理了以后,我们的心态是什么呢?下面注意,处处地方要学的就是这个;不要因为习性难改,就说:「既然难改,好了好了,就算了吧!别人也难改,我也难改嘛!」错了!正因为难改,所以真正要想修行,必定要提起全部精神来对治它,不要让它去。  

有了正确的了解之后,你知道这个是我们走这一条殊胜大路的精要,你现在能做的,眼前你就要去努力了!眼前怎么努力呢?第一个是正确、完整地了解;根据这个了解,我能做的就努力去做,不能做的话,也要在心理上面先把它建立起来,所谓「未能行者亦能于上净修意乐」,这个很重要。不做是因为我现在不能做,但是我将来一定要做到它。所以我现在做我能做的,目的是步步增上!正是为了将来要做到不能做的。你能够用这个心理去做的话,自然而然眼前一步一步向上;等到这一步圆满了,下一步你紧跟着再向上。能够这样做的话,你不要用太大的功力,只要稍微花一点气力,很快地就可以圆满所要的东西──无上菩提。在忍辱波罗蜜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实际上从资粮位开始,再到加行位,然后一路修上去,或者从方便分、智慧分来说,无一不是如此。

 


{返回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精进波罗蜜
下一篇: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持戒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前言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般若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亲近善士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持戒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十二缘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除邪分别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下士道 三恶趣苦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精进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道前基础 说法轨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中士道 希求解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199.侍郎杨杰居士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一代时教[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解脱就是打破限制的框框[栏目:慧光法师]
 烦恼最怕的是甚么?[栏目:香·隆立嘉措仁波切]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七○三)[栏目:杂阿含经]
 孝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三节 止门修法[栏目:六妙门修证全书]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三十五天[栏目: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七八五)[栏目:杂阿含经]
 念佛需要持戒吗?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