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愿善心善行薪火相传——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
 
{返回 佛教人物访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89

“愿善心善行薪火相传”

——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法师

  记者:长期以来,佛教与慈善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请您大致介绍一下历史上佛教的慈善传统。
  学诚法师:生长在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优良丰厚的慈善思想和慈善传统。大乘佛法传入中国以来,对我国慈善事业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了尤其重要的充实、发展与创新作用。
  佛教在一辈辈出家人的劝善教育中,唤起了人们“积德行善”以改善自身命运的内在动力,更影响着一代代佛教徒与社会大众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无我利他”的慈善事业中去。
  在我国古代,佛教寺院由于组织制度上的优势,承办各项社会慈善事业。南北朝时,佛教寺院设立“无尽藏”,用以救济贫穷百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慈善基金会。隋唐年间,开始出现由佛教寺院设立并由僧人掌管的,集赈恤、收养贫病者和残疾老人于一体的“悲田养病坊”,继而延续到宋代的“福田院”,系统地进行社会慈善事业,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为无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等等,在救助鳏、寡、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佛教义理的直接影响下,还广泛开展了内容和形式更加多样的民间公益事业,如由僧人号召或带动的修桥铺路、造船义渡、挖渠打井、兴办义学、植树造林、放生护生,以及灾荒战乱年代寺院进行的施粥、施衣、施药等等。总之,佛教在历史上作了大量服务人群、利益大众的善举,因而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同与参与。
  记者:去年第一届“宗教慈善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宗教界捐款总额超过2.6亿元。您如何评价这一丰硕成果的取得?
  学诚法师:只要是合于正业、正命的净财,应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对家国民生、对幸福快乐的生活有所增益的事业,都应该去做。“宗教慈善周”期间,各地宗教界深入了解本地区公益慈善需求,广泛开展了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借由这些活动的开展,宗教界服务社会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活动方式进一步规范。佛教爱国爱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同时彰显了在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众生福祉中的社会价值。
  记者:当今海内外有很多佛教团体,对普利众生的慈善公益事业不遗余力。您如何看待他们的行动?
  学诚法师:佛教的财富观,能让富人更有社会责任感。佛教认为,今生的财富,是因过去修行布施所感。身为一名财富的拥有者,应当明智地反省财富的来源,审慎地思考财富的使命,同时在此过程中,去了悟生命本来的意义,以建立更高层次的人生追求,让自己的生活品味更上层楼。由此可见,佛教的财富观,使慈善事业的受益者不仅是穷人,也是富人。
  现代慈善,特别注重制度管理与执行效率,并以一种务实的精神,专注于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有人认为,但为追求更好的效果,乃至不必计较动机的纯洁;甚至有人认为可以通过激发私欲来鼓励慈善。凡此种种,产生出很多光怪陆离的慈善行为。佛教认为,要想让一件善行圆满,并且获得最大的功德,动机、行为与对象三个环节的清净缺一不可。佛教的慈善观,使慈善事业的着眼点不仅在效果,也在动机。
  记者:中国佛教协会也设有公益慈善委员会,其成立是基于怎样的初衷和考虑?
  学诚法师:佛教不断发展慈善事业,既可关注民生、关爱社会,有效弥补一般性社会保障的不足,又可弘扬佛法、引导正信,发挥佛教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慈善公益委员会自2009年9月首次召开至今,秉承佛陀教诲和慈悲济世精神,经过委员们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广大信众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参与到助残、助学、养老、救灾、扶贫、帮困等各项慈善事业中。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以大乘佛教慈悲思想为基础的佛教慈善事业,大有可为。
  去年2月,国家宗教事务局与相关五部委于去年联合发布《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让宗教界有章可循,更直接地投身社会慈善公益队伍。我们佛教界对此深感欢欣鼓舞,也对今后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记者:您对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未来有何建议与展望?
  学诚法师:佛教慈善事业,宜注意与政府配合,形成功能互补。把握国家政策赋予我们的空间界限,同时在整个社会公益慈善体系的大框架之内,找到适合佛教慈善发挥自身特长的空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地投入到广泛的社会参与中去。
  佛教慈善组织,宜注重完善管理和培养人才。更多地学习现代慈善事业和慈善理念的成功经验;同时在做事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善用人才。宗教慈善事业的从业人员,相比而言要求更高,不但要有专业素质,还要有坚定的信仰与纯正的发心,能够呈现和发挥慈善事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佛教慈善项目,宜注重愿景清晰和小处着手。自己愿景清晰,才能慢慢让人生信;同时实践宜从小处做起,有多少资源就做多少事,一点一点凝聚善缘。不宜为项目而项目,最后计划难以持久开展。
  佛教慈善行动,宜注重加强宣传和启发善心。佛教的慈善事业不仅仅是物质的慈善,更是心灵的慈善。受到帮助的人,一方面得到物质的援助,同时得到善心的启发,这种善心的启发是可以层层向外传递的,最终成为一种善业的影响力。
  记者:对于本报即将开设的“佛教与慈善”专栏,您有怎样的期许和希望?
  学诚法师:当前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正处在不断完善、谋求更大发展的时期。新的组织、新的形式、新的理念和新的观点层出不穷。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趋势,也给慈善领域带来很多新的变数。当此之时,贵报辟版面开专栏,关注佛教慈善主题,既需要一种魄力,同时也是深切的社会责任感使然。
  佛教讲,世间万法,还归一心,慈善事业最终还在一颗善心。守护这颗心,传递这颗心,增广这颗心。这既要靠慈善界的努力,亦是媒体的社会使命。佛门的慈善,贵在这颗善心的启发和善行的坚持,在日复一日中默默扩散着它的影响。希望贵报能够多多挖掘这样真实感人的典故,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中,都有同一颗善良的心,就如一支孤单的闪烁的烛光,它需要与更多的烛光连成一片,才能稳定持久,才能照亮并点燃更多人的心灯。
  愿贵专栏精彩不断,愿善心善行薪火相传,点缀世道,照亮人心。
  (原载2013年7月2日《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


{返回 佛教人物访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延参法师微访谈——卖萌语录合集,网友赞其很智慧
下一篇:以「无我」精神凝聚共识 同建设和谐社会──两会期间宽运大和尚接受大公网专访
 研究部派思想之杰出比丘尼──悟殷法师访谈录
 建5所大学 做“品德的哈佛”——星云大师访谈
 侧记——南怀瑾先生访谈
 得失心不重 自然得自在——悟果法师专访
 学理思考与人生境界——蔡日新先生访谈录(续)
 让佛教在西北地区大放异彩——于讲经交流会采访清远法师
 读经运动:重寻古典智慧——王财贵博士访谈录
 人生这部经最厉害——专访新加坡居士林林长李木源
 什么样的修学方法最好?——净天法师访谈实录
 佛法与佛教研究——陈兵教授访谈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阿含经卷第七(一七八)[栏目:杂阿含经]
 论印光法师的佛教修持及其弘法取向[栏目:陈永革博士]
 佛为菩萨说三学修法[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解脱之道讲记 b17 三法印的纵横无碍[栏目:体方法师]
 禅七讲话(惟因老和尚)[栏目: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