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与悲观主义
 
{返回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67

佛教与悲观主义

  佛教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佛教是真实的宗教。

  一些批评家认为佛教是不健全的、悲观的、愤世嫉俗的宗教,徬徨于昏沉与黑暗中,以无害的快乐为敌人,无感受的飘泊在单纯的生活中。因而断言,佛教是在悲观中孕育一种对生命绝望的生活态度,鼓励一种模糊笼统的概念,认为人生被痛苦和邪恶所占据。这些批评主要基于他们误解了四圣谛中的苦圣谛,以及实践一切缘起无不是苦的看法。

  假使佛教的创始人──佛陀,真的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对他的描绘将更加恶劣。事实上,佛陀的形象是和平、庄严、充满希望和善意的。佛陀身上散发出的微笑和吸引力,据说是不可臆测和难以理解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教义的缩影。对灰心和苦闷者而言,佛陀那充满希望的微笑,是一种永不失败的力量、是一种振奋剂和令人欣慰的芳香。

  佛陀慈悲的光辉普照十方,像他这样的人,不可能是一位悲观者。当剑喜王和他的太子在聆听了佛陀的开示后,他们了解唯一获得真正自我的征服,和获得民心的最佳方法,就是佛陀真理的教义──佛法。佛陀拥有高度的幽默感,他经常发出会心的微笑,令他的敌对者因此而消除敌意。佛陀拥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他能消除信徒的危险和邪恶的心识,并令他们心甘情愿的追随他。佛陀在弘法、辩论或和信众们讨论问题时,总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平和的态度,因此赢得广大信众对他的崇拜和景仰。像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能说他是悲观主义者吗?

  佛陀从来都不希望信众过着痛苦、忧愁和焦虑不安的生活。他指示了痛苦的真相,和克服及消灭痛苦的方法和道路。要成为一位觉悟者,必须快乐。快乐是佛陀要我们培养证悟觉悟的条件之一。快乐绝对不是悲观的。

  有两部经典:《长老偈经》(Theragatha)和《长老尼偈经》(Thergatha),里面记录的都是佛陀的弟子们快乐的言辞,男、女众弟子们,以佛陀的教义为修持的方针,在生活中找到和平与幸福。根据经典记载:「有一回,高沙喇国王(kosala)告诉佛陀:他不喜欢其他宗教的弟子,他们看起来憔悴、粗俗、苍白、孱弱,无法给人一个好的印象,而佛陀的弟子则充满喜悦、欢愉、振奋的享受着精神生活,并以严肃、平和、轻松的心情生活着。过后,他又补充道,他相信佛陀的弟子们这种健全的气质是由于:佛陀的弟子们,深切的体悟到佛陀那伟大和意义深远的教义。」

  有人问佛陀:他的弟子们,日中一食,过着简单、纯朴、宁静的生活,因何会有如此的光辉呢?佛陀回答:「他们不懊悔于过去,不忧虑于未来,他们只生活在现在,因此,他们如此的容光焕发。愚痴的人,懊悔于过去,忧虑于未来,他们如干枯的芦苇草一样,折断于烈日之下。」《相应部经》

  佛教是一个宣传世间诸多不如意的宗教。然而,不能因此而把佛教列入悲观的宗教。因为佛教的实质是教导我们如何消除这诸多的不如意。佛法告诉我们,即使是最邪恶的人,在接受果报之后,还是一样可以获得解脱。佛教为人类提供了达到解脱的希望。但是,其它的宗教却认为坏人将永远的坏下去,并且有一个永久的地狱在等候他们。佛教否认这种教义的说法。

  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佛教不鼓励一个人在这世间,由于悲观或乐观而改变他的思想。相反的,佛教鼓励我们要活得真真实实,同时必须去学习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


{返回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与无神论
下一篇:佛教与哲学
 僧团的发展
 佛陀是不是神的化身
 僧人的品德
 节育.堕胎和自杀
 布施
 社会的变动
 八戒
 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序
 
 仁慈与杀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博大精深的佛教 落后给予我们的责任[栏目:能弘法师]
 有关梵本《入论》的几个问题――兼评《藏要》本《入论》校注[栏目:韩廷杰教授]
 第十二章 善用念头和情绪[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白痴的一代[栏目:索达吉堪布·微教言]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栏目:宋立道教授]
 戒德之香——成就鼻根神通的法门[栏目:传统香道]
 云何诸佛说修悦意慈心与大悲二者中,先说修悲心,诸佛菩萨亦先赞大悲?[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经序[栏目:自立法师]
 密勒日巴大师歌集 第十六篇 强盗弟子炽贡惹巴[栏目:密勒日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