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2集
文章来源: 宗瀅师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27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2集

  这一集继续学习行业的知识。广义上讲,所有现象生、住、异、灭的相续活动总名为“行”,而佛法以有情为本,这世间一切的诸行,就不外指我们自身的活动了。佛陀开示五蕴,行蕴是内心动身发语的意志力,依此行蕴而现起五蕴的活动:即根尘二合识,三合触,生受想思,思心所的造作引发身语行为。所以,内外相涉、身心相依的辗转相续的一切大用流行即汇归于当下的身心活动。佛陀教导我们于此五蕴的诸行现见无常、无我的生命真相,这也是我们学习、观察五蕴诸行的目的。

  学习导师关于业的讲解和业感说的的价值,厘清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反省自身,还有很多不正确的思想:

  1常会静止孤立地看待行业。偏重于见于事相的业果。比如看到一些善良的人过着极其贫苦的生活或承受悲惨的遭遇等,总是以个人情见评说,不能以缘起的思惟和态度去看待。

  2仍有宿命论思想。对于自己久已形成的惯性,会说:我的习气就是这样。言外之意是:我也没折!遇到一些严重的事,会马上想:看来这是该承受的果报了!甚至听到人说“他会遭报应的”,心里会生起认同感或恐惧感。

  3仍存有求求拜拜的他力的思想。如师父说的:世间的人是求职也拜,考试也拜。而圣弟子即使面对难忍的病苦,即使面对死亡的逼胁,都不会求一句咒而苟且残生,相反,自己稍微有一点灾难或苦患,祈求度过难关的念头就生起来了,还迅速为自已找个理由:我求身体健康是为了把法学好。看着自己,哑然失笑。带着强烈有所求的心学法,还想用最快、最简单的方法,一步登天,不劳而获。这些急于求成的情绪化的心理都会成为他力思想的源泉。

  4佛陀对人为划分社会阶级的种姓制度是彻底反对的,提出各各众生依业而有差别。只有佛法才有真正彻底的平等思想。反观自身,不能对人与人、人与其他众生以真正的平等心对待,大多时候都不能客观地对待自己和评价他人。

  总之,我们时时都在五蕴的造作之中,无明的行必然是导向轮回模式。佛法注重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此因果法则,对自己在种什么样的因,是需要不断反思的。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3集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31集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七(一○三六)
 华严原人论 解说
 摄大乘论 增上戒学分第七
 从蕴、处、界修证无我
 佛说梵网经 十重戒 第八悭惜加毁戒
 唐高僧传 3 义解
 观无量寿佛经 The Sutra of Contemplation o..
 第七 摄集分别品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五一八)
 量理宝藏论 第八品 观法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50经 得涅槃所适当之道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持六字大明咒往生后头骨上现出六字大明咒梵字[栏目:观音心咒感应录]
 我有位亲人得了重病,现在也学习佛法,每周都去当义工,想通过行善来改变生活。但每当身体不适,就会把气发..[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心经讲记(纯果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05-047基础佛教略说[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不要用佛法给自己施加压力[栏目:达真堪布]
 愿菩提心的学处分哪三个?[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十四)座下护持见解应随顺当地[栏目:圣者言教]
 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栏目:净空法师]
 无死的金刚心 第28章 什么是资粮?[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