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与人生佛教 一、般若经的传承
惟贤法师著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79

般若与人生佛教

惟贤法师著

(讲于成都文殊院文殊阁 2000年2月22日)

文殊院建成这么一座宏伟庄严的文殊阁,是很难得的事情。文殊阁工程初步完成以后,就开始筹办“般若法会”。据我所知,“般若法会”在近代史上是没有举行过的,因此这次法会堪称空前的盛举。这是文殊院班首执事、师父们和各方居士们共同开创的伟业,所以,值得赞叹!

文殊院请我来,最初说讲《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共600卷,含有20万颂,短期内无法细讲,现在只有讲一讲提纲。

修习般若经功用很大,能够开智慧、除无明、降天魔。一切妖魔鬼怪,在般若宝镜面前,都会被照得通览无余、清清楚楚,故而它们只有逃避,而不敢行恼害之事。修习般若,有无边无际的功德,可趣证无量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呢?佛教主要是倡导修证“无我慧”,般若是有大智慧的人修的,心经讲:“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真实不虚,佛不说妄语,一点不假的。能具足般若“空”慧,就可以得到开悟,提高智慧,穷究宇宙人生的真面目,达到圆融无碍,真、俗二谛融通。

以上所讲的是关于我们学般若经、诵持般若经的功德。所以我们对般若经要生恭敬心、信仰心,要信、受、奉行。

关于“般若”的定义。“般若”是印度语,汉语一般译作“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知识。这个“智慧”的解释与世间不同,而是佛教特有的。

“智”是什么呢?就是“抉择义”,对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本体,善于抉择,善于认识,善于从现象到本体,透视现象,悟证本体,达到最高理性,这就是“抉择义”,即认识抉择一切缘起现象。这就是“智”。

什么叫“慧”呢?“慧”是善于观照,观照诸法空性。从次第上说,“般若”的类别又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观照”就是一种“止观”。做观照的功夫最高可达到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

具体来讲,“智”代表洞彻了知因缘生法,即缘起的道理;“慧”代表由根本智所证得到的真如境界,一般指的“空性”、“法性”、“真如”、“菩提”、“涅槃”等等。一个是“智”,一个是“慧”,合起来就是如实知晓“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当然,更深入的解释,下面还要讲。

下面我根据讲题,先讲般若,后讲人生佛教。

第一部分 《大般若经》之精华

一、般若经的传承

二、佛说般若的缘起

三、《大般若经》的内容

四、般若要义

(一)、般若之体

(二)、般若之相

(三)、般若之行

(四)、般若中道

(五)、般若之果

一、般若经的传承

《大般若经》共600卷、16会,是佛于四个地方讲出,这是佛的亲口宣说。佛说法48年,其中“般若”就用了22年时间,所以般若原本为佛所说。佛所说是根据佛的内证境界,根据佛根本智发生后得智,而宣讲的性空缘起真实义。这是第一。

在法会上启请佛说般若的,有两个菩萨、两个声闻。两个声闻是舍利弗、须菩提,两个菩萨就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法会上,由声闻、菩萨请示于佛,佛悲悯众生,而宣说般若。但这四位之中,现在要特别提出的是文殊和弥勒两位菩萨。一个弘扬“性空缘起”中道义,一个阐扬“万法唯识”而显中道,这两位菩萨修为很高,证境很深。所以,文殊、弥勒是般若的真正传承者。这是第二。

第三,在佛灭度后的600至700年间,印度出了一个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弟子叫提婆菩萨,他们都是传承般若教的。

龙树菩萨先前学外道,而且学得不错,他有神通,会隐身术。因为和其他几个同道进入宫中,仗着神通扰乱宫人,淫戏宫娥,受到了君主的武力镇压。其他同道都被刀杀,只有他凭着机警跑脱了。此后呢,他就晓得“欲为苦本”,皈依了佛门,就这样出的家。

据说他在印度南方求得《大般若经》,在龙宫也读到《大般若经》和《华严经》。从龙宫出来以后,他就广传般若,破邪显正。他的弟子提婆菩萨是很聪慧的,在印度大兴般若之教,破了所有的小乘和外道,无坚不摧。后来,遭到了外道的嫉忌,有天在坐禅的时候,被外道刺杀。临死之前,血书《百字论》,此论藏经载有。“般若三论”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中论》、《十二门论》是龙树菩萨写的,《百论》是提婆菩萨写的。龙树菩萨除写《中论》、《十二门论》以外,为了解释《大般若经》,还写了《大智度论》100卷。这是印度的传承。

至于我们中国的传承,是从三国时候开始的。三国时的支娄迦忏译讲小品般若经,晋朝的道安法师弘扬般若经,到了东晋姚秦的时候,就有鸠摩罗什全力译讲弘扬“般若”。鸠摩罗什是有名的译师,在他门下有十大弟子僧肇、僧睿等,都精通般若并有著作。唐代玄奘法师,去印度留学,经历18年,回到中国长安。玄奘法师译经,广译法相经论,法相宗的《瑜珈师地论》、空宗的《大般若经》等。《大般若经》是玄奘法师在西安到玉华宫(皇帝避暑的宫殿,当时,唐太宗在热天接他到玉华宫避暑,以后他就在玉华宫住下来)主持翻译的。到他60岁的时候,怕般若经译不完(因那时他身体不好),他就日以继夜地翻译,后来,终于译成功了,他很高兴。他说,这部般若经与东土众生有缘,流传于后世,以作众生的指导。他自己感到这是晚年的安慰。在译完经后不久就圆寂了。所以《大般若经》的翻译,是玄奘法师的绝笔——最后的翻译。

今天,能读到《大般若经》,对印度的和我们中国的古代先贤,应该敬仰,应该崇拜,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

这就是般若的传承。 
 


{返回 惟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与人生佛教 二、佛说般若的缘起
下一篇:人生的真谛
 人间佛教 实现和谐(在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上接受凤凰网采访)
 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一、受持读诵《楞严经》的功德
 不可忽视三个建设
 如何树立中国佛教的公众形象
 从皈依住持三宝到皈依自性三宝
 念佛与悲智兼修
 净土教的殊胜和修法
 唯识札记 唯识答疑在读书会
 华严经要义 第三章《华严经》之传译
 提婆达多与龙女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十四祖 师子尊者[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西安陈磊、许海云[栏目:大音希声]
 打坐时间越长越好吗?打坐时杂念很多怎么办?[栏目:丹真绒布仁波切]
 行菩提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一座中圆满行菩提心?[栏目:上师瑜伽精要之每日一问]
 百喻经 40 治秃喻 On Curing Baldness[栏目:百喻经 The Hundred Parables Sutra]
 心态决定生活品质(郑石岩)[栏目:佛教与环保]
 为自己松绑[栏目:法云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