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宝藏经白话 佛以智水灭三火缘第十三
 
{返回 杂宝藏经白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3

  杂宝藏经白话:佛以智水灭三火缘第十三

  摘要:佛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三种(烦恼之)火:贪欲之火、瞋怒之火、愚痴之火。我用智慧之水,浇灭这三种(烦恼之)火。如果我说的话真实不虚,(村中)这场大火就应当熄灭。”佛说完这些话后,大火马上就熄灭了。

  过去世时,在雪山的一面,有一个大竹林起火了,有一只鹦鹉,生起了深深的悲心,怜悯那些鸟兽,用翅膀沾水,来洒在火上。因为鹦鹉的大悲心,和他专心勤勉地灭火的行为,使帝释的宫殿发生了很大的震动。释提桓因被他的意志心愿感动,为(他们)降下了大雨,火被灭掉了。那时候的鹦鹉,就是现在的世尊,那时候竹林中的鸟兽们,就是现在村落中的人们。

  佛以智水灭三火缘第十三

  【白话】

  有一个国家叫南方山国,佛要去这个国家,在旅途中到了一个村落住宿。碰上村落中举行吉庆聚会,人们喝醉了酒,混乱起来,没有发现大火(已经)烧起来,焚烧村落。村民惊恐害怕,不知道到哪儿(躲避)。他们互相说:“我们只有依靠佛,(才)可以免除火的危难。”于是他们对佛说:“世尊,希望您救救我们。”佛说:“所有的众生,都有三种(烦恼之)火:贪欲之火、瞋怒之火、愚痴之火。我用智慧之水,浇灭这三种(烦恼之)火。如果我说的话真实不虚,(村中)这场大火就应当熄灭。”佛说完这些话后,大火马上就熄灭了。村人们很高兴,深信和尊重佛。佛为他们传授佛法,他们都获得了须陀洹的果位。比丘们觉得奇怪,对佛说:“您来到世间,奇特难遇,给这个村落带来很大的利益:村中的大火熄灭了,(人们)心中的烦恼也除去了。”佛说:“不但今天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利益,在过去世,也曾经给这些人,带来大利益。”比丘们问道:“世尊,不知道过去利益他们的事情是怎样的?”佛说:“过去世时,在雪山的一面,有一个大竹林,很多走兽飞禽,住在这个林中。有一只鹦鹉,名字叫做欢喜首。那时候竹林中大风吹动两杆竹子,互相摩擦,它们之间(摩擦)起火,燃烧竹林。飞鸟和走兽们害怕,没有归投依靠之处。鹦鹉在那时候生起了深深的悲心,怜悯那些鸟兽。他用翅膀沾水,来洒在火上。因为鹦鹉的大悲心,和他专心勤勉地灭火的行为,使帝释的宫殿发生了很大的震动。释提桓因用天眼观看,有什么原因让我的宫殿震动?于是看到人间有一只鹦鹉,怀着大悲之心,想要救济火灾。(但是鹦鹉)竭尽全力,也不能灭掉大火。释提桓因就来到鹦鹉身边,对他说:“竹林广阔,有几千万里,你的翅膀(很小),沾取的水,不过几滴,如何能够灭掉这么大的火呢?”鹦鹉回答说:“我的心愿广大无边,专心勤奋不懈怠,一定可以灭掉大火。如果尽这一生不能灭掉大火,再受来生之身,我发誓一定灭掉大火。”释提桓因被他的意志心愿感动,为(他们)降下了大雨,火被灭掉了。那时候的鹦鹉,就是现在的我,那时候竹林中的鸟兽们,就是现在村落中的人们。我在那时为他们灭掉大火,让他们得到平安,现在也为他们灭掉大火,让他们得到平安。”(比丘们)又问:“(村人们)又以什么因缘能够获得见谛的果位(----须陀洹果)?佛说:“这些人们在迦叶佛时代接受遵守五戒,因为这个原因,现在能够见到真理,获得须陀洹的果位。

  附原经文:

  佛以智水灭三火缘第十三

  【经文】 

  有国名南方山。佛欲往彼国。于中路至一聚落宿。值彼聚落造作吉会。饮酒醉乱。不觉火起烧此聚落。诸人惊怕。莫知所趣。各相谓言。我等唯依凭佛所。可免火难。便白佛言。世尊。愿见救济。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三火。贪欲瞋怒愚痴之火。我以智水。灭此三火。此言若实。此火当灭。作是语已。火即时灭。诸人欢喜。信重于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诸比丘疑怪。世尊出世。甚奇甚特。为此村落作大利益。聚落火灭。心垢亦灭。佛言。非但今日为作利益。于过去世。亦曾为彼诸人。作大利益。诸比丘问言。不审世尊。过去利益。其事云何。佛言。过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诸鸟兽。依彼林住。有一鹦鹉。名欢喜首。彼时林中。风吹两竹。共相错磨。其间火出。烧彼竹林。鸟兽恐怖。无归依处。尔时鹦鹉。深生悲心。怜彼鸟兽。投翅到水。以洒火上。悲心精勤故。感帝释宫。令大震动。释提桓因。以天眼观。有何因缘。我宫殿动。乃见世间。有一鹦鹉。心怀大悲。欲救济火。尽其身力。不能灭火。释提桓因。即向鹦鹉所。而语之言。此林广大。数千万里。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过数滴。何以能灭如此大火。鹦鹉答言。我心弘旷。精勤不懈。必当灭火。若尽此身。不能灭者。更受来身。誓必灭之。释提桓因。感其志意。为降大雨。火即得灭。尔时鹦鹉。今我身是。尔时林中诸鸟兽者。今大聚落人民是也。我于尔时。为灭彼火。使其得安。今亦灭火。令使得安。又问复以何缘得见谛道。佛言。此诸人民。迦叶佛时。受持五戒。由是因缘。今得见谛。获须陀洹道。


{返回 杂宝藏经白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宝藏经白话 善恶猕猴缘第十二
下一篇:杂宝藏经白话 波罗柰国有长者子共孝行天神感王行孝缘第十四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二(一一六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一(一一三八)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优婆塞卢荣章译)
 摄论师所传的《摄论》思想──以道基、道奘、灵润为中心(释仁宥)..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三二二)
 杂阿含经卷第三(七三)
 总序
 那先比丘经 第九问 什么叫做专一其心?
 大乘大义章 8 第十一章次问念佛三昧并答
 摄类学 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会有关要求[栏目:仁焕法师]
 31. The Buddhas Last Words[栏目:Life of the Buddha]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18讲[栏目: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第七册 佛教常识 第五课 寺院清规[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七册]
 内心的变化[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连接自己和世界的线[栏目:和颜爱语·山田無文]
 两个问题[栏目:明真法师]
 掌中解脫 序及前言 (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栏目:掌中解脱]
 一个人临终时或死亡后,旁人能否从他的死相或临终前所言判断他往生善道或者恶道?[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第十五则:神明记识的亲证[栏目: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