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种传承
 
{返回 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18

  总之如何安立三种传承?上师与弟子无二之密意,此就具足三种传承。

  哪怕宣讲一个法义,也应该铭记于心,这样才有意义;否则今天听闻上师宣讲法义,明天忘记所闻之法,则没有意义。

  有些弟子祈请上师念一遍喇嘛仁波切传记或者本尊仪轨,以为这样就得到传承了。实际上,在上师念诵传承的时候,需要弟子耳识专注去听,意识去理解传承的含义,此才能称之为传承。如果只是耳朵去听,意识未能理解传承含义的话,此就称之为传承中断,或者说没有得到传承。

  弟子闻法必须要具足三个要点。第一,讲法之时要认真地谛听;第二,将所宣之法铭记于心;第三,铭记于心以后要做实修。听闻时必须要具足这三个要点。如果不具足此三个要点,宣讲也无有意义,听闻也无有意义。要时常反观自相续是否具足此三个要点,这是非常重要的。

  汉族弟子对佛法有一种欲求心,很想修法。但是很多人听闻法后并没有铭记于心,如同昌台河中泡了千百年的石头,劈开后里面仍是干的。若未将所闻之法铭记于心,没有什么意义的。

  如果能如理如法反观自心、保管好自心的话,相续中自然会生起信心、出离心和净相等功德。否则仅仅是口中说着“大悲、大悲”,心在观察别人的过失,你相续中无法生起这些功德,希望大家能与法相应。

  有些人认为仅仅念诵、转经、施舍自己所有的财物就是修正法,或长年累月辛苦地转山、朝圣就是在修正法。他们从五台山或是成都朝拜到亚青,却没有反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这些行为虽然是善法,但不是究竟的清净之法。究竟的清净之法在于反观自相续,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

  修法中必须保管自心、反观自心。除此以外,我也没有其他可以为你们讲解的法,你们在修行中也不应理解为还有其他的法可以去奉行。凡夫都会有妄想,所以我时时都在提醒和教诫你们,保管好你的心,时时反观自己的心。

  闻法时,身语意应恭敬、不散乱,一心谛听上师所宣之法,并且非常慎重地抉择动机和行为。修法时应该在此基础上如理抉择,以最好的修行方法行持,这是非常关要的。

  你的眼神如果常常东张西望,转动得比闪电还要快,是因为心里生起了太多的妄念。在听法的时候,你眼睛看着我,没有东张西望,我就能从你的眼神中看出来,这时你无意义的起心动念很少。

  世间的父母在教诫子女时,往往首先会讲解该如何去做。但若仅讲解道理,孩子可能很难做到。此时父母就会给孩子举例,告诉他其他孩子是如何做的。就如同这个比喻般,为了让次第根机的初学者能步入正道,我在为你们如理宣讲佛法时,也会告诉你们,不妨看一下其他人是如何依教奉行的。

  藏地有这样一种世间谚语:骡子虽然力气最大,但它无法承受金子做的马鞍。赞叹低劣的人,他会因无法承担赞叹而心生傲慢。和这个比喻相同,我会因你们与法相应而赞叹你们,但你们不要因此而心生傲慢,否则自己就成了谚语里那个低劣的人。

  大家可以自称为是喇嘛仁波切的弟子或是我的金刚道友,也可以称为是我的弟子。我将行住坐卧和闻思修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如同世间考试般,考到一定的程度才算是合格的弟子。希望你们能如理奉行,达到标准对你们会非常有意义。

  修行人行住坐卧中若没有正知正念,走路时慌慌忙忙,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如鸟窝中扔了一块石头般叽叽喳喳讲话,如此不如法的行为,信众看到后会信心退转、产生邪见,心生厌离的。修行人不仅身语意应如理如法地依教奉行,威仪、闻思修都应该日日增上。这是我的心愿,希望大家与之相应,依教奉行。

  以前昌根阿瑞活佛传窍诀的时候,总是说“你们有心病!”此心病不是指心脏有病,而是指在行住坐卧当中,修行者应如同病人关心自己的病痛、体温、饮食般,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与法相应还是相违。时时以正知正念摄持自相续,调柔身语意。我们修行者本该如此的。


{返回 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依教奉行
下一篇:把上师视为人,只能得到狗之悉地
 闻法的意乐
 生起欢喜心并如理修行
 打坐之正行
 应该把上师的教言铭记于心
 应观自心
 虫子叮咬你的时候
 自心与上师无二无别
 时时反观自心
 厌离轮回
 三种传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觉醒的生活[栏目:修行笔记]
 作为佛弟子如何将佛法融入现实生活?[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总序[栏目:佛遗教三经·白话文]
 骗自己最愚痴[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62、在民间信仰中,有时会见到乩童有佛陀附体或问米姑请来祖先的魂魄附体,与阳间的人对话,这些是不是真..[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浪丐心泪──大藏寺祈竹仁宝哲自传[栏目:圣者传记]
 应时时反观并调整发心[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仰卧不能念佛吗?[栏目:成刚法师·修学问答]
 De-perception[栏目:Thanissaro Bhikkhu]
 观呼吸与观四界 二、如何培养四界观 10-2-5 伍、如何辨识心生色法[栏目:佛法与内观系列]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