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教育与惩罚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12

教育与惩罚

文/释本性

  大慈天下乐,大悲天下苦。

  有时,教育为了拯救;有时,惩罚也为了拯救。

  从佛陀的立场,惩罚无益,也未免太迟,最好的方法是教育。也因此,有人认为,佛教是教育的宗教。

  以教育代替惩罚,这基于慈悲的原则。

  佛教强调:反求诸己。

  在佛教看来,衆生还在造业于恶,自有其因,也与我们教育不够有关。首先,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反省自己,我们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了没有。

  关于教育,佛教有许多公案,曾经,那先比丘与弥兰陀王有一段对话。

  弥兰陀王:僧侣慈悲为怀,难道该原谅仇敌吗?

  那先比丘:大王,如您腿上长脓包,你会砍掉腿吗?

  弥兰陀王:不会。

  那先比丘:那么,你会怎么办?

  弥兰陀王:我会细心清洗、敷药,久之,脓包就好了。

  为此,那先比丘给予开示:是的,坏人、敌人如脓包,不去医疗,就会恶化。必须用净水清洗,使其弃邪归正、弃恶从善、悔过自新、改过自新,这与大王腿上脓包同理。

  据说:有个小偷,闯入某地的佐钦寺,偷走了佛像颈上的挂珠。一位老僧进门,刚好撞上欲夺路而逃的小偷,为此,他认出了小偷——一个居于附近的小青年。老僧的小徒弟发现佛珠被偷,要彻查追究,老僧阻止说:不要了吧,小偷需要的是祈祷,而不是惩罚。

  在我看来,教育,多是出于慈悲,而惩罚,多是出于嗔恨。曾经,佛陀呵斥过弟子。当时,舍利佛与目犍连带500弟子来听经。但他们刚进来时叽叽喳喳,几近喧哗着。于是,佛陀就呵斥他们“出去,出去”。但佛陀是以慈悲的声音,而非嗔恨的声调。

  有人会说,如果只是一味教育,而无惩罚,坏人岂会立地成佛。其实,无需为此担忧。因为,因果本身就是惩罚,只是不该不应也不须不必假以我等之手而已,作恶之人,自会种下被惩罚之因,因缘成熟,自然果结,获得不吉祥的果报,这不是谁给他的惩罚,更非佛给他的惩罚,而是他自己。

  总之,为人处世,要慈悲,勿嗔恨;要教育,勿惩罚。

  近日,出差返寺。闻说,有一不争气小偷,到某寺不予而取,被保安当场抓获,竟激烈反抗,想逃脱,便被当场体罚。为此,写下此短文。


{返回 本性法师·禅思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欲到无求品自高
下一篇:佛教的养生之道
 生而幸福快乐 死而平静无惧
 心观何处
 金钱无关善恶
 铁树与昙花
 放下与担取
 把握、活在自己的当下
 为善,不论僧俗不计荣辱
 安全与危险
 随缘与平常心
 皈依法 离欲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内心却越来越痛苦,这是什么原因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各个自有正法眼藏[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大悲咒句解 25、摩啰摩啰[栏目:大悲咒句解]
 世界佛教联合会宣告开会之宗旨[栏目:太虚法师]
 殊胜的《文殊师利礼赞文》[栏目:文殊菩萨专题文集]
 此是五百人善知识语[栏目:禅宗话头名言解读]
 论道德休假与文化脱节[栏目:巨赞法师]
 不思善[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四)~A 一、大因经[栏目:界定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九二)[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