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修三步曲(平象)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683

禅修三步曲

平象师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

  每个人都想通过打坐来训练自己的静心功夫,训练自己身口意的统一协调。禅修的目的是什么?一旦进入禅堂,就意味着进入了禅修的状态,就要完全放松,完全忘我。无论修净,修密,还是修禅,实际上起初的入手处几近相同。身心没有经过特殊的训练,很容易散乱、昏沉,正如上师所说,上座后首先要调姿势,随后调呼吸,再调意念。为何座垫后面都高一点呢?无论单盘、散盘还是双盘,坐下以后身体要微微往前倾,重心放在两个膝盖上,脊柱成自然的生理弯曲——S型。尾骨翘起,一旦翘起,能量很容易从督脉往上升。虽然这些都是有为法,但是作为初修的人,必须在这些有为法上进行训练,才会进而达到无为。

  坐时双肩往后开一点,把胸张开,目视前方一米远的地方。不要看得太远,看太远会仰头,看太近则会低头。双肩下沉,脖子往上拉,尽量放松,手结禅定印。能量足的话,可把双手放在膝盖上,手心向上,往外释放热量,这样就不易烦躁。如果能量弱,手心可向下放在膝盖上。

  姿势调完后,接下来调呼吸,一上座首先要往外呼气,接着深呼深吸几口气,从前胸到丹田的部位要通畅,如同一条上下宽阔畅通的管道,没有胸闷或胸痛的感觉,把胃里一些虚气浮气呼尽,感觉身体很通透。

  接下来调意念。都知道我们人有第三只眼,现代医学也证明我们有个松果体,这个松果体有透视和远视等诸多功能。第三只眼在两眉正中间的印堂穴,把意念放在眉间,如同平时看东西一样,自然而然地往外看。同时观想头部是一朵莲花,渐渐地绽放。莲花以粉白色为最佳。观想莲花时,也可以观想上师坐在莲台上,或自己喜欢的佛坐在莲台上。如果我们有魄力,也可观想坐在莲台上的是自己。

  如果形象思维很强,稍加观想这一画面就会出现,出现后就保持它,一直观想下去。端坐、呼吸、结手印、意念放于眉间、观想莲花、念咒同时进行。如果中途打妄念,画面消失了,就从头再观想。实际上调姿势、调呼吸、调意念是一步达成,最初你可能是先调姿势,再调呼吸,然后再调意念。训练久了,一上座,这三步一念达成,同时做到。

  调完之后,让自己的身心宁静、沉淀、忘我,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空掉心智的作用,放下财色名利等所有的一切,只带着觉知看着自己打坐,观着这朵莲花,一直保持这个画面坐下去。

  如果坐得很放松,会感到身体很轻安,或者感觉到身体局部的跳动,或者感觉身体暖暖的。这些都是好现象。进一步,呼吸会逐渐停止,身体会空掉,感觉没有了身体的存在,仅仅是一个“知”在那里看着,它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周边的声音,却又不受其影响。

  刚开始要通过打坐、观想等有为法入道,一旦进入了道,就不必局限某种方法,随时随地都可以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放松。参禅打坐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明心见性,开悟成佛吗?可是,为什么坐了这么久仍然没产生效果,亦然是妄想纷飞、散乱昏沉呢?因为如果我们不主动给头脑安排一件事情做,它就会胡思乱想。可是坐久了,产生了惰性,我们宁可让它胡思乱想,也不愿给它找件事做。

  过去的禅师如果发现自己散乱不能集中,就会采用种种非常规的方法来训练自己的身口意。比如有的禅师找了很多方法都不能让自己的身心合一,他可能会去找人吵架,通过吵架的方式让自己的身口意高度集中。有的禅师则会跑到悬崖边打坐,心若不专注,稍不留神就会坠入悬崖。通过这些方法捕捉那种集中的力量和频率,再借助这种频率,训练自己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达到专注忘我。

  为什么我们达不到专注忘我呢?说明不是真正渴望修行,渴望道,只是把修道当成调味品。如果真的渴望修行,怎会任由它散乱?如果打坐不能一心一意,那就去干活,通过干活达到一心一意。通过种菜达到一心一意、专注,和通过参禅打坐达到专注是没有区别的。一心一意地扛木头、一心一意地除草,和一心一意地念佛参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是同一颗心在做不同的事。一旦把专注的力量培养起来,随时随地都能专注。

  专注、忘我、思维修是一切禅修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想禅修绝无可能。连一分钟的一心不乱都做不到,又如何入道、开悟成佛呢?念佛也是要达到一心一意,口念,耳听,心想,也是达到三密相应。实际上训练身口意专注的方法很多,日常生活当中的每件事都可以用来训练专注。现在很多人讲动中禅,动中修。的确是这样,静中求静是上上根基的人。中下根基的人的确需要在动中达到静的效果,而我们往往是干活干累的时候容易静下来,容易专注。既然如此,就选择一个能让自己集中、专注的方法去实践,把这种一心不乱的品质、频率、能量培养起来。只有在一心不乱的基础上,才能参得上禅,参的才是禅。否则要想用功无处着手,因为心太散乱,妄念太多。唯有通过一心不乱才能进入道里面,唯有进入道里面才能亲见佛性,唯有亲见佛性才能超越三界,了生死,开智慧,解脱成佛。

  我们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共修,大家要珍惜这段宝贵时间。如果观莲花实在观不起来,就持咒、念佛、观呼吸,或几种方法同时进行,让自己的心念专注,或在心中背诵经文,参一个问题都可以。否则天天这样散乱下去,何年何月是头?不要说明心见性无望了,即便是得个健康的身体和心态都很难。

  何谓参禅?何谓禅?有人说一心专注就是禅,有人说生活就是禅,有人说吃喝拉撒就是禅。究竟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实际上都对,禅是无法用语言来界定的。要获得禅定,首先要具备心力、体力、魄力。有了这三力,才具备了修学佛法、佛道的基本条件。究竟什么是禅呢?我记得这样一个典故:一条小鱼不知道什么是大海,它苦苦参究也没能得到答案。于是变得骨瘦如柴。一天这条小鱼遇到了一条大鱼,它迫切地问大鱼:“什么是大海?我一直对这个问题很困惑。”大鱼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身边的一切是什么?小鱼听了一愣,是啊,我周边是什么呢?是水?是大海?还是宫殿?就如同我们问什么是佛,什么是道,什么是禅的道理一样,很难有一个恰如其分的答案。想参禅,不下一番苦功是不会奏效的。古人言:”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想真正禅修就要内忘身心,外忘世界。第一步首先要能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冷暖不知,食不知味,也就是要废弃感官的作用。对任何外在的环境都能适应,不在境缘上找原因。其次,要做到心智上的超越:善恶不分,智愚不分,佛魔不分,是非好坏都不分别。同时心态对人事物有个基本的认识和态度:凡是来到面前的,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当头脑不再对外强加任何概念和条条框框时,外在的一切成了一种单纯的存在,好坏、对错、善恶、美丑等等虽然都有,但这些已经影响不了我们的心智。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放得下名利。实际上我们人一直活在名利当中,喜欢表现自己是一种名利心,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也是一种名利心,得失荣辱都是出于名利心。感官、心智、名利都放得下,才具备参禅的资本资粮。否则一上座就开始打妄想:我的身体有病,要存钱去治疗;男人经常想到女人,女人经常想到男人;又琢磨食物有没有营养,是咸了,淡了,酸了,还是甜了;住的地方好不好,热了要有空调,冷了要有暖气;分辨他人好坏、美丑,是非……带着种种这些观念,有这么多的放不下,又如何能参禅呢?参禅需要何等的气魄,是大丈夫所为。心中充满了财色名利可能参禅吗?在参禅之前,已经过五关斩六将超越了前五识,超越了心智,财色名利这些功课都已经过关了,人往这儿一坐,身心放松,一下就和无形的力量挂上钩,不会再脱节了。如果对财色名利还放不下,那就去经历。否则坐在这里也是空度光阴,虚度年华,浪费自己的大好光阴,还不如带着这颗放不下的心,去面对放不下的事、放不下的人。等经历了,撞得头破血流了,或许就放下了,那时再进入禅堂修炼自己,可能就事倍功半,直线上升。

  可以这样说,一旦能放下万缘,通过三五年的修炼,个个都能成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的本来面目,在凡没有减一分,在圣也没有增一分。本来面目是不生不灭,清净不染,无需修证的。所谓的修,是透过这些乌云和障碍,见到本来面目,发挥本来面目的用。实际上成佛与否都是方便说,如同本来就是人,还要成人一样。本来就是佛,还要成个什么佛呢?皆是需要、方便、善言而已。一旦找到那块开启道的敲门砖,回到了源头,便万事大吉了,真的是个个都立地成佛了。

  途中总有亲疏,道中并无你我。所有的众生如同大海中的波浪,大海如同本来面目,我们都是同一体,可是现在我们追逐在大海的水泡和波浪中,没有回到源头去体验大海,因为种种无明,所以在六道里妄受轮回之苦。果真能放下,一念回光返照,心无对立,长此以往地行下去,终有一天会彻悟本来面目,开悟成佛。参禅是一个修心的过程,一个观自在的过程。一旦身心合一,这时,道的影子、道的品质就会出现。能否把握得住,就看是否真愿意追随道,亲近道。

  道无来去,心有来去;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自家门头需自见,自性明灯照有无,有无脱落见圆照,清净觉相断无明。

  今天讲的只是理论,仅供大家参考。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发殊胜菩提心(通赞)
下一篇:踏踏实实修行 用心关照功夫(伟岸)
 藏慧法师访谈
 快乐的秘方(柯佑)
 三法印(明旸)
 三世因果(慧明)
 如何坐禅(星云法师)
 出家现僧相就是良福田(妙莲)
 身与心的关系(严耀中)
 汉藏佛学研究之管窥(沈卫荣)
 最平常的人最富有(徐世伟)
 孤掌之声(星群)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脑和心是阴阳的关系[栏目:实修教言]
 高级佛学教本 第廿八课 禅宗 (二)[栏目:高级佛学教本]
 圣者言教 第十三课(十二)真实禅定并非没有妄念的无分别状态[栏目:圣者言教]
 慈航普渡·拔苦予乐 第二篇 观世音菩萨简介 三、菩萨得千手千眼的因缘[栏目:慈航普渡·宽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