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钟鼓鱼磬的由来
 
{返回 印良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0

钟鼓鱼磬的由来

  钟、鼓、鱼、磬是佛学中的法器,庄重威仪深得僧俗敬仰。常言道“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不可戏动”,足见其尊贵隆盛。
  那么,“钟、鼓、鱼、磬”又有怎样的历史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钟,是佛学的“犍椎”之一,原始集众所用。在印度还没有“钟”的时候,人们敲击木制的“犍椎”召集众人集会,故又被称为“信鼓”。
  据佛经记载,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称为受岁日。于是佛陀就告诉侍者阿难,在陆地上速击犍椎,以召集僧众。阿难随即升上讲堂,手持犍椎说:“我今天来击此如来信鼓,凡是如来的弟子们,都应该闻声而普集于此。”从此,钟就成为佛教寺院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或黄昏,每当那悠扬的钟声从寺庙中传出,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清韵悠静的禅思遐想。
  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从另一个解读意义上,也说明了钟在佛教寺院生活里,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
  总之,僧众们对钟和钟的击鸣,都是极为崇敬尊重的,认为经常叩闻钟声,无论对于佛家的生活秩序,还是礼佛修道,都具有极大的功德。
  鼓,鼓原本是民间的打击乐器,在佛学寺院里也是重要的法器。有着报时、集众、庆典和赞颂的作用。
  相传,又一次佛陀召集僧众,人来的虽然很多,却先后不一,不能准时到达,于是佛陀就说,应该敲击上面我们说过的“犍椎”也就种来召集。不知是那时的钟没有现在的声音大,还是人声嘈杂的缘故,人们都说听不见“犍椎”的生音。于是佛陀就说,那就用鼓吧。大鼓声重远播,人们都听得到了。这样一来,鼓,就成了佛学文化中的法器,也便有了“晨钟暮鼓“的成语。
  鱼,即木鱼,佛学中的法器,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所以叫木鱼。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鱼有一种特殊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还是静止不动,眼睛都是睁开着的,佛学文化取其精进的特性,用敲打木鱼来勉励修学者,用功不懈怠。
  佛学文化有着很精辟的哲学意蕴,更具丰富的奇思妙想,看似平常的木鱼,就有着如此深刻的禅心佛辨。
  当然,木鱼的“出身”,还有许多传说,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磬。

  “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磬又叫做“銈(金圭也)”。 ——【辞源】
  “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
  佛教的“磬”是“钵”形的。据【禅林象器笺】“呗器门”(日僧无着道忠编著)说:“僧磬与乐器磬,其形全别。乐器磬:板样曲折。【考工记】所谓倨勾,一矩有半者。僧磬:如钵形。【只园图经】云:可受五升。可知天竺磬亦如钵器矣。又【石湖梅谱】,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国)僧磬之制可知焉。”
  “磬”是“犍槌”中的主脑,在寺僧集体行动时,由“维那”或“悦众”用它指挥大众进退起止,号令赞诵。
  磬多被用于禅林中,是早晚课诵、法会读经或作法时不可或缺的法器。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广义的讲,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法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就是法器。
  钟鼓鱼磬等佛学法器通过声音和旋律来表达佛法,因为佛法不只限于语言文字,音乐、声音也可以表法。从而使人心神安定,进而更好的修持佛法。


{返回 印良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藏密与汉密
下一篇:无我•忘我
 改过以往“十诫”歌
 团队与六和敬
 寺与庙
 藏密与汉密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爱支
 礼佛与拜佛
 禅道与养生 结束语
 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
 禅道与养生 第二章 禅道养生论 第四节 儒释道“三医”养生的辩证关系..
 快乐的佛学文化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十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冤亲债主[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教诲心之明点(网络开示)[栏目:索达吉堪布]
 正常的睡眠算不算在五盖里面?超过多少小时的睡眠才能算是五盖的范围?[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第二篇 十字街头好参禅 - 流浪的人生[栏目:人行道]
 喝茶的规矩 The Rules of the Tea Break[栏目:初步参禅的方法 Basic of Chan]
 吾心忠告 10 大圆满愿文[栏目:敦珠法王]
 总序[栏目:十地经论·白话文]
 神圣与死亡[栏目:昭慧法师]
 功德应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