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济群法师微访谈
 
{返回 佛教人物访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21

济群法师微访谈

以下问答,选自济群法师在新浪等网站的多次微访谈。

问: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
答:真正学佛,是必须皈依的。 问: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
答:轮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也是各种需求、执著的重复和延伸。

问:怎么让自己学会放下?
答:能用佛法智慧看清人生真相,自然就容易放下。

问:有些事只有不断坚持才能成功,如何在此过程中不陷入执念? 
答:以无所得的心,努力地做。

问:人生苦短,怎样追寻自己又避免伤害身边的人呢?
答:追寻自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自我中心,为什么会伤害到身边的人呢?

问:接触佛法快3年了,但一直在门外打转,至今还没有皈依。看过法师讲解的《菩提道次第论》的部分视频,请问:大乘佛法如何入手?以何为次第?能否推荐经书深入学习?
答:那就认真看一下我讲的《菩提道次第略论》的全部视频,答案尽在其中。

问:西园寺有讲经班吗?
答:西园有“菩提书院”,按初、中、高三级修学模式修学。书院不但在西园开班,也在全国不少地区开班。

问:法师,好希望成都有菩提书院。
答:我也希望。多一些人希望,就可能又善缘出现。菩提书院开到哪里,不是我决定的。大家有这个需要了,就会创造这个因缘。每个人都可以来促成、推动这个因缘。

问:《金刚经》所说的“灭度一切众生已,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该如何理解?布施时需三轮体空,如何才能做到?
答:这两个问题都很大,可以听听我关于《金刚经》的系列讲座,共16讲,其中有详细讲解,地址是:http://jiqun.com/dispfile.php?id=6482

问:怎样才能改变一生?
答:修学佛法,止恶行善,自然能改变命运。

问:佛要寂灭涅槃,为何还要慈悲?
答:因为佛陀对众生有无限的慈悲,没有一个众生不是他慈悲的对象。

问:我看到一些伤害孩子的社会新闻就痛苦不已,恨那些坏人,也恨自己帮不上忙,更感受到那些孩子的痛苦,我该如何化解这种痛苦?
答:用慈悲化解痛苦。慈悲那些孩子,也慈悲那些伤害他人的“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嗔恨心的受害者。如果你没能力做些具体的什么事,就向他们散布慈心吧。

问:应该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异同?
答:在尊重别人意见的前提下,善巧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生活在俗世中,虽潜心向佛,但总有无可奈何的牵绊,比如额外的工作要求,额外的感情要求。有时很苦闷,不知如何平衡。
答:平静接纳现有的一切,客观审视想要的一切,然后用智慧和慈悲去处理。

问:我们在一个无信仰的时代,中国人讲究实用主义,弘扬佛法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答:弘扬佛法的现实意义,就是让大家认识到:学佛可以使你的内心变得更智慧,生活变得更健康,人生变得更有价值。

问:有人说老人不能过得奢侈,否则会消福,那我把钱给奶奶让她去享受,岂不是害了她?但在我这方面是想尽孝道,两者矛盾吗?
答:尽孝当然是件好事,只要正当的享受,是没什么问题的。

问:佛法讲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是不是利用了人的恐惧心理?
答:佛法所说的因果和轮回,是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规律,不是为了吓唬谁。

问:您如何看待当下这些虐待动物、老人和孩子的所谓的“人”?
答:如果说他们是可恨的,不如说他们是可悲的,可怜悯的。

问:人生的终极意义是自己来定义,还是依靠佛菩萨的教诲?
问:聆听佛菩萨的教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知道人生的价值所在,进而还需要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亲证。

问:常有人说,佛法不离世间法,那么世间法是否就等同于佛法?如何让佛法融入世间法,而不是蜕变为世间法?
答:佛法不离世间法,但世间法绝不等同于佛法,否则还要佛法做什么?让佛法融入世间法的前提,就是要在认识上知法、懂法,在行为上如法、依法,否则是很容易混为一谈的。

问: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吗?
答:佛教反对宿命论,命运虽然有其发展规律,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当下的努力来改善。

问:为什么我的是非标准往往和他人产生冲突?我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吗?
答:任何时候都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想法。学佛,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判断是非的正确标准。

问:打不开自己的心怎么办?
答:多看看天空。

问:在生活中易动嗔心,该如何化解?
答:学会理解,学会接纳,这样就不会陷入对立的情绪中,引发嗔心。

问:如果外地人来西园菩提书院学习,能否解决住宿问题?
答:菩提书院是大家各自在当地学习,不需要集中到西园寺来。

问: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如何在过程中振作呢?
答:起跑线不是一个,生命的每个当下都是起跑线。错失一个,不要继续错失。

问:做一件事,往往帮助了这个人,却伤害到那个人,该如何抉择?
答:以自己现有的智慧,综合各种因素,尽可能把各方面考虑周全,并且确定自己是本着慈悲心在做。

问:我最近迷失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出路,该怎么办?
答:学佛就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就能找到生命的出路。

问:空性会减低人的执著,会不会加强人对世界的淡漠?
答:佛教讲空性,也讲慈悲。空性可以去除执著,但慈悲可以让我们积极入世,利益大众,何来淡漠?

问:有记载佛祖因食物中毒而涅槃,还有一些大德晚年也罹患重疾,如圣严法师、阿姜查等,是不是说,即使成佛也不能摆脱疾病的困扰?只能从心理战胜疾病?学佛者如何对待实实在在的疾苦?
答:色身是无常的,自然就有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避免的。佛法修行的关键,是摆脱心灵的迷惑和烦恼。对待病苦,除了积极配合治疗,还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它,把它作为修道的增上缘。了解人生是苦,是我们发心出离、迈向解脱的基础。

问:一切苦难源于欲望,想远离这些纷争,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怎么做才能处之泰然,乐在其中?
答:对自己少欲知足,对他人尽心尽责。

问:您对现在的房价有何看法?
答:出家就不必考虑这些问题了,所以出家真好啊!

问:为什么有些人事事顺利,而有些人却处处受挫呢?
答:各有因缘莫羡人。

问:现在很多人非常浮躁,要怎样才能管好这颗心?
答:心远地自偏。

问:我在学习佛法,也想了解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可以吗?
答:具备佛法正见之后,再去了解其他宗教,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在此之前,如果学得太杂,反而容易给自己制造混乱。

问:如何领悟生活中的佛法呢?
答:首先要学习佛法,具备佛法的智慧,才能发现并领悟生活中的佛法。

问:如何才能找到善知识?
答:首先,是了解作为善知识的标准;同时,自己也要具备作为弟子的品质。只有当弟子相成熟的时候,善知识才会出现。


问:经常听到一句话,“你不要太认真,一认真就输了。”虽然觉得这话有失偏颇,但事实上,往往是认真的人在受伤,到底该不该认真?
答:要认真,不要较真,不要执著。

问:五戒是佛弟子基本的戒,但有些人受戒之后,明明知道不可以做的事,却因受不了诱惑而犯戒,该怎么办?
答:首先要知道受持戒律的意义所在,这样才能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自觉遵行。万一犯戒,应以惭愧心忏悔,切勿一错再错。

问:当感觉到人生无比迷茫,甚至无法行进时,应该怎么做?
答:停下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学佛,能帮助你看清楚人生的方向。

问:什么方法能更好地去除内心的我慢和我执?
答:多问问自己:我是谁?

问:何为天命,难道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吗?
答:命运发展的确有一定之规,但命运也是可以通过止恶行善来改变的。

问:本质自私的言行却让对方感到善意,和内心善良但对方却不认可你的言行,如何取舍?
答:保持内心的善良,努力寻找适合对方的沟通方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表达你的善意。

问:生活禅的本质是什么?
答:学会智慧地生活,慈悲地待人。

问:怎样才可以不被自己在乎的人和事伤害?
答:如果你在乎,注定会被伤害。真正伤害你的不是其它,而是这份在乎的心。要爱护,不要在乎。

问:为什么人会健忘?
答:因为生命系统的信息量太多,太乱。

问: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但也不想死,怎么办?
答:学佛可以帮助你找到人生的意义。

问:我刚皈依,没能持戒,五戒可以一戒一戒地来么?
答:可以分受,能做多少就尽量去做。

问: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要求自己存善念、行善举,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人伤害你,如何取舍?比如当有人举刀要砍向你时,该怎么办?
答:有人举刀要砍向你,当然要尽力阻止。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对方的慈悲,因为他在伤害你的同时,也在伤害他自己,对谁都没有好处。

问:如何放下心中的苦?
答:检讨痛苦产生的因,不再重蹈覆辙。对已经发生的,接纳它,解决它。

问:生活中的幸福、快乐、痛苦、磨难都是生命的意义吗?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才能不虚度此生?
答:幸福、快乐、痛苦、磨难,只是生活的经验。如果能从这些经验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使之成为成长的助缘,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不虚度此生。

问: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大悲心?
答:勿忘世上苦人多。

问:怎么才能做到把事业作为修行的道场,两者不相违背呢?
答:用佛法智慧,建立佛化企业。

问:刚开始接触佛法,有没有浅显易懂的好书推荐一下?
答:我有一本《问道》,其中收录了三百多个问答,有不少是针对初学佛者的疑问作的解答。

问:学佛要什么条件吗?
答:对佛法僧三宝具备信心,有学佛的愿望,有善知识指导。

问:常说福报都是有漏的,那什么是圆融究竟的?如果是有漏,要它还有意义么?
答:福报虽然是有漏的,却是我们修学佛法和幸福生活的增上缘。以此为基础,追求生命的觉醒和解脱,那才是究竟圆满的。

问:如何让正念增强?
答:先要了解修习正念的方法,然后不断地重复、训练、强化。

问:如何能活在当下,不去担忧还未发生的,不去回忆、忏悔已经发生的?
答:尚未发生的,担忧也没用。需要忏悔的,忏悔之后也不必纠结。

问:如何成为您的皈依弟子?
答:向西园寺弘法部报名,0512-65512746。

问:我刚毕业没钱,有资格报名成为您的弟子吗?
答:学佛和自己的信心、慧根有关,和有钱没钱无关。菩提书院的学习是免费的。

问:如何化压力为动力?
答:人为什么要有压力呢?如果你觉得有意义,自然就有动力;如果你觉得没有意义,就不要把自己套进去。

问:我总在纠结舍与得。有时舍了往往看不到结果,就对“舍”这个字越来越怀疑。我的困惑是,为什么那些不怎么“舍”的人往往得到的比我多?
答:用无所得的心去舍,你会有很多意外的惊喜。用有期待的心去舍,自然就会这样那样的纠结,患得患失。

问: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既然苦海无边,回头何来岸?难道你的岸方是岸,我的岸便是海吗?
答:苦海在心中,岸也是在心中。

问:身处物欲纵横的时代,自己应该怎样爱护别人?
答:要去了解,什么才是对别人真正的爱护。

问:佛教中讲无住,不执著,而世间却讲要执著努力,例如对工作、事业、学业等,该怎么办呢?
答:不执著不等于不认真,不努力,佛教也提倡勇猛精进,只是需要在智慧的指导下,才能做到努力而不执著。

问:佛家讲因果和轮回,但又反对宿命论,难道因果轮回得到的不是宿命吗?
答:佛教是根据缘起、因果来建立轮回。生命的发展既有一定规律,也有某种不确定性,因为它还受到我们当下心念和行为的影响。

问:什么是内心强大?
答:有稳定的正念并安住,不被外境所干扰。

问:怎样对抗世俗生活的虚无感?
答:学习佛法,找到生命真正的出路和意义。

问:如何面对生离死别?
答:接纳无常的事实。

问:学佛从哪里学起?
答:学佛,从皈依开始。

问:学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答:皈依是代表你对佛法僧三宝的选择,以及对这种选择的确认。

问:皈依三宝是越早越好吗?
答:皈依三宝自然是越早越好,但能够认识到皈依的意义,切实生起皈依之心,才代表真正皈依的开始。

问:修行中,度己在先还是度人在先?这个先后是否大小乘佛法的区别之一?
答:修行中,度己在先和度人在先都有依据。发菩提心有三种方式:国王式的发心是度己在先,牧女式的发心是度人在先,船夫式的发心是共同前进。

问:后天的修行可以改变命运,有这说法吗?
答:生命发展固然有一定之规,但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因还需要缘的成就。

问:如何控制起心动念?
答:了解心行运作规律,加强对心的训练,保持正念和观照。

问:怎么和自己的欲望作斗争?
答:看一看,这颗充满渴求的心到底是什么?

问:怎样培养无量的心胸?
答:不断弱化我执,可以打开心胸。此外,可以学习普贤菩萨的大愿,他的每个愿在空间上是尽虚空,遍法界,在时间上是尽未来际。

问:是否必须经历禅修才能培养觉知?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方法培养觉知?
答:禅修是培养觉知的有效途径。掌握一定的禅修方法,并能持续、稳定地保持这一状态,就可以把座上的修行带到座下,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培养觉知。

问:什么才是真自在?
答:内心没有迷惑和烦恼,才是真自在。

问:如何避免弘法心切,执著于外相?
答:做空花佛事,水月道场。

问:在宗教活动中,如何避免因恭敬心而引发个人崇拜?
答:依法修学,法随法行,就能懂得亲近善知识是为了学法,而不是个人崇拜。

问:皈依是出家吗?
答:皈依只是学佛的开始,不是出家。

问:是否出家才有证果的可能?
答:根据佛典,在家众可以证到三果。许多菩萨也以在家身份示现,所以在家众同样可以很好地修行。

问:皈依佛门之后,还可以有爱情吗?
答:在家居士可以有正常的感情和家庭生活。

问:怎样区分真正的善缘和违缘?是用心眼识去感知吗?但心眼识也会欺骗我们!
答:以佛法为标准,明辨是非善恶,就知道如何区分是真正的善缘,还是带着“善缘”包装的违缘。但从修行来说,不论善缘还是违缘,都能成为修行的增上缘,关键是你能善加利用。

问:话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该套上蝙蝠侠的行头警恶惩奸吗?
答:“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地藏菩萨为救度地狱众生而发的大愿,不是为了惩罚谁,也不是为了当侠客。

问:学佛是给物质需求做减法吗?年轻人向往成功,正是要做加法的时候,自认为暂时还不需要做减法,该如何处理呢?
答:佛法并不排斥正当的物质追求,但我们现在的很多物质需求,其实已经让地球资源过度透支了。盲目做加法,不仅耗费我们有限的生命,也将加速地球的毁灭。

问:学佛有什么益处,开悟后能解脱生死轮回吗?
答:学佛可以帮助我们解除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让我们生活得更自在,更幸福,最终解脱生死轮回。

问:菩提书院是怎样的团体呢?
答:是一个提供有效修学引导和良好修学氛围的学佛团体,能让大家在短时间内感受到学佛的利益,并使身心发生改变。

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加入菩提书院?
答:渴望修学佛法,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问:不拜佛,不烧香,不念经,用心感悟佛法,这样也算修行吗?
答:如果能用佛法智慧修正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使内心安住于法,行为和法相应,不论是不是拜佛烧香,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

问:怎么观修菩提心?
答: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菩提心的修行》一书中有详细解说。

问: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得失?
答:得失都是结果而已,学会接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问:现在许多人都提倡做公益,但并不是从根本出发,只是为了迎合大众,逢场作秀,大张旗鼓。不仅没有利益他人,还使不少人听到公益就为之胆怯。怎么才能提倡公益的本质?
答:我曾有过一个访谈,题为《慈善的精神》,谈的正是相关话题。

问:当今社会将信佛作为一种时尚,人手一串佛珠,还比大小贵贱,这是一种异化吗?您怎么看?
答:信佛成为时尚,总是一件好事。当然,也需要善加引导,使大众真正了解佛法对于人生的价值,否则就会流于形式,甚至流于迷信。

问:在家人出家人有什么区别?
答:在家人不是出家人,出家人不是在家人。

问:明知该放下,但是总放不下应该怎么办?
答:因为你的心还不听话。一方面需要通过闻思真正改变观念,真正看破,一方面需要通过禅修来训练你的心。

问:我想实修,是不是得有老师指导?
答:如果想要实修,的确需要有老师指导,否则很容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问:人生最大的难题是什么呢?
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认识自己,转迷为悟。

问:有人说,现在学佛的人这么多,为什么社会越来越乱呢?
答:社会越来越乱,是因为真正学佛的人太少了,而不是太多。

问:很多人觉得做了错事,佛会惩罚,但我觉得佛教是门科学,所有事你都可以做,就是做了你是否会安心,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佛教说的是“如是因感如是果”,做了错事,不是佛在惩罚谁,而是你自己的行为招感了苦果,所谓“自食其果”。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显然不是什么事都能做的,因为“行善必得乐果,作恶终感苦果”。

问:对父母不孝,对朋友不诚,却热衷烧香拜佛,这样的人算在修行吗?
答:烧香拜佛关键是看发心,不能说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修行。至于对父母不孝,对朋友不诚,肯定不是修行人所为。

问:我觉得佛法不是迷信,但身边有些自称信佛但很迷信的朋友,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答:有些人虽然“信佛”,却不了解佛法的内涵,所以就会以迷信的方式来表现。

问:年轻人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答:黄泉路上无老少。正视死亡的现实,可以让我们在珍惜生命的同时,以超然的心态来生活。

问:生活里有很多无能为力、已成定局的事,怎样才能从容接受?怎么才能解除心底的痛苦?
答:用缘起的智慧看问题,不要活在自己的设定中。

问:何为佛,何为法?
答:佛是觉悟者,法是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相,引导我们走向觉醒的方法。

问:我曾经皈依过,当时只是巧合,不过心里很欢喜,还需要再次皈依吗?
答:如果当时不了解皈依的意义,没有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是不得皈依体的,需要重新皈依。

问:怎样加深自己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
答:了解三宝功德,多念三皈依。

问:佛家常求心无一物,但对世间的无欲无求让我觉得生活就没意义了,和草木无异,请指点。
答:心无一物,是心不粘著于外物,保有内心的宁静和空灵,但还要以智慧观照一切,明辨是非,同时以慈悲心利益众生,绝非草木般没有知觉。

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上众说纷纭的修行方法?
答:了解佛法五大核心要素,即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就不会在众说纷纭中不知所措了。

问:如何系统信仰佛教,怎样学习?
答:首先是把握佛法的核心要素,详见《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一文,有机会可以参加菩提书院的三级修学。

问:不是修得很精进,只是念念咒语,算是佛法修行吗?有功德吗?
答:算不算修行,取决于你为什么而念,又怎么在念。有没有功德,也是同样的标准。

问:我怎么老感觉我就是佛?
答:先了解佛的内涵是什么,再看看自己像不像。

问:我正在学佛,很想皈依。但听说皈依要受五戒,我恐怕还做不到其中的一两项,是否不皈依就不是佛弟子?
答:皈依是学佛的前提,不皈依就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至于受戒,能受五戒当然最好,如果条件不具足,先分受一条至四条也是可以的。

问:网上学佛是不是也要皈依?怎么才能皈依?
问:皈依是学佛的起点,不论网上网下,真正学佛都得皈依。皈依,首先得了解其内涵,然后到如法道场参加相关仪式。

问:如何修方能不退转?
答:深信三宝、发心正确、遵守戒律、具足正见,并通过禅修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

问:怎样看待身边的人追求物质和虚荣?
答:看清自己,慈悲他人。

问:懒惰的习气很重怎么办?自己也知道应该精进,但总是忍不住浪费时间,然后在自我厌恶中又浪费了时间。
答:多念死无常,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过。

问:西园是不是有师父的讲座可以听?
答:网上就有很多讲座可以听。

问:许多网络游戏都是打打杀杀的,玩这种游戏会造恶业吗?
答:玩这种游戏,会在内心形成不善的种子,留下不善的相续,同样需要戒除。

问:如何处理好善待家人和不黏著之间的关系?
答:了解人际关系中的因缘因果,了知这种关系的如梦如幻,同时又要以慈悲心善待之。

问:我对他人慈悲,他人却赠我以伤悲。遇人辱骂,我若反骂,只显我低下;我若忍让,却因强忍而自伤心肝。如何是好?
答:学会用智慧去接纳,就能坦然地面对,善巧地处理,没什么需要强忍的。

问:怎么才能有平常心?
答:修学佛法,才能培养平常心。有了平常心,才能以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事。

问:刚刚受持了三皈五戒,如何才能忏悔之前造下的罪业?
答:每天多念三皈依,至诚忆念三宝。

问:人生的意义在何?
答:人生的意义在于完善自己,帮助他人,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问:人的痛苦如何产生,要如何解除?
答:痛苦是因内心的迷惑、烦恼、需求和执著而产生。学习佛法,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痛苦根源,并从根本上予以解除。

问:正在学佛,很想皈依,什么时间能皈依?我要做您的弟子。
答:苏州西园寺每年五一和十一期间都有皈依法会,可以和弘法部联系:0512-65511746。

问:初入门者,是否适合读印顺导师的著作?
答:印老的《佛法概论》和《成佛之道》是很好的入门典籍。

问:如何看待过去,又如何看待回忆?我不执著过去,却无法抹去回忆。
答:过去的一切都如梦如幻,境界现前时,安住当下,不必在意。

问:有什么快速成佛的方法吗?
答:有次第地修学,慢慢修来快快到。

问:作为一名大学生,应以怎样的心态学习佛法?
答: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

问:安住当下,是否意味着对将来没有规划?
答:学佛是要发大心,行大愿的,这是最长远的规划。但确立目标之后,需要安住当下,才能稳步前进。

问:如何消除心中明知不该有的执念?
答:看清为什么不应该,再反观不应该的执念是个什么。

问:请问精进与执著如何区分?
答:在精进过程中保有无所得的心,就可以做到精进而不执著,否则的话,精进确实容易落入执著。

问:若是要求自己每天念诵佛经,是不是执著呢?
答:刚开始学佛,需要一定的执著,否则很难建立良好习惯,改变不良串习。随着修学的深入,自然会超越执著。

问:学习佛法,到底是为了成佛,还是只为学法?
答:学佛是为了成佛,但必须通过学法才能走上生命觉醒之道,最终成就佛果。

问:感恩几天在静修营的美好生活,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一开始工作,人与人的关系立刻发生了逆转,无论你怎么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感恩,只有道德沦丧的自私行为,应该如何处理?
答:把静修营中学到的佛法带到生活中,以慈悲心理解和接纳他人,再以佛法智慧去处理问题。

问: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烦心的事情?
答:去掉你的烦心。

问:有些初学者依止的善知识有好几位,同时在学几个课程,还花不少时间去圣地求加持,法师怎么看?
答:能找到系统、有效的修学方法,首先应该一门深入,然后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广学多闻。

问:想皈依佛门,但放不下对老人、孩子的责任,怎么办?
答:皈依佛门之后,你会更好地承担起这些责任。

问:皈依需要做哪些准备?
答:深刻认识到皈依对人生的意义。

问:如何把佛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答:把佛法智慧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自然就能应用到生活中。

问:弟子皈依并受了五戒,但时常产生惫懒情绪。每当我要更努力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抵触,怎样克服?
答:了解皈依和受戒的意义,并且深刻认识到轮回的痛苦,你就不敢惫懒也不会抵触了。

问:当别人说的话很不中听,语气也重,但是又没错。自己心里烦,怎么办?
答:克服嗔心,学会接纳。

问:六年前受了五戒,今天看来,几乎全没守住。现在发心持戒,是否为时已晚?可以再次受戒吗?
答:可以再次受戒,但首先要生起惭愧、忏悔之心,并发愿认真受持。

问: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的人,采用什么修行方法好?
答:专注地念佛或禅修,都可以达到摄心的效果。

问:您怎么看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利益观,年轻人在前途和良心之间如何取舍?
答: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比较短视,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利益和快乐,学佛才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良心是实现这种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有良心,才会有前途。

问:“贪财乃万恶之源”和“贫穷乃万恶之本”,哪个才是对的?
答:贪是因,由这个因会感得苦果;而贫穷只是结果,如果能以良好的心态接纳这个结果,就能安贫守道,不会成为万恶之本。

问:学佛过程中,觉得所依止的是好师父,只是师兄们的人我是非特别多,可有时要见师父还非得通过师兄,这种情况怎么办?
答: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有过。

问:周围一些学佛人对佛很痴迷,对家人孩子不闻不问,这样对吗?
答:《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问:最近开始看您的《入菩萨行论》讲座,我的分别心比较重,其一,对我认为素质差的人就不愿意搭理,其二,与人交往没兴趣多说话,总有冷场的局面,这是否严重障碍发菩提心?怎么克服?
答:平等是发起菩提心的重要基础,如果分别心重,的确会严重障碍菩提心的生起。克服的方式,可以从理解开始,一是理解对方,二是理解众生之间的息息相关,在理解的基础上,就容易接纳,进而平等相待。

问:入世修比较好,还是清修比较好?
答:在学佛初期,有相对单纯的修学环境,当然会更有利。具备出世的能力,才谈得上入世。

问:人们一听到吃素,就会投来不解的目光,怎样才能处之泰然呢?
答:如果自己做得对,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

问:不信佛时,做错了事还不会往心里去。如今信佛了,做错事就会很纠结,因为每个念头都会在心里留下影像。于是,心理负担反而重了,这是好还是坏呢?
答:当然是好。知道错了,就会尽量避免。如果你不知道,还会继续错下去。但知道错了,关键是要生起惭愧心,而不是纠结于错误之中。

问:学佛者应有出离心,可看到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事,我都会忍不住愤怒,这样对吗?如果不对,又该如何克制?
答:管好自己,慈悲他人。

问:对于在家信众来说,怎样清净圆融地持戒?
答:了解戒律的开遮持犯,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动摇,在可以方便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和戒律的精神善巧处理。

问:为什么明知自己的选择和想法是错误的,还要这样做?
答:多数人的生命都不能自主,所以我们要培养自主力,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问:初学佛者,听什么经比较好?
答:初学佛者,先要了解佛陀的修行历程,了解佛法的根本纲要。请听“走近佛陀,认识佛法”——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6552

问:如何才能持好戒?心中不善的刹那闪念,是否属于犯戒?怎么调整?
答:首先做到行为的清净,语言的清净,进而通过修学佛法,了解心的运作规律和调心之道,就能做到心念的清净。单纯的不善念头是不算犯戒的。

问:现在学佛很流行,但多数人不知道持戒,或不愿意持戒,怎么纠正这个观念?
答:很多人把持戒视为约束,所以会心生抗拒。其实,持戒是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面对诱惑时的自制、自律的能力。

问:家里最近出现很多小蟑螂,请问有什么办法请走它们而不伤害性命呢?
答:搞好环境卫生,然后以慈悲心和它们沟通。

问:如何处理学佛修行和工作生活的关系?
答:学佛首先是帮助我们转变观念,观念调整了,就能把佛法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而不是打成两截。

问:我是一个执著而真诚的人,但在结交朋友时,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总是我?
答:执著就是苦因。真正能够伤害你的,正是这个执著,而不是其他人,其他事,那些不过是助缘而已。

问:面对生活中的烦恼矛盾,心情受到干扰时,应该怎么做?
答:让心变得强大,你就不容易受到环境干扰,处变而不惊。

问:如果只是平凡人,没有修习佛法,会得善终吗?
答:即使没有修习佛法,只要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会得善终。

问: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看您的新微博,后来又在网上收看您的讲座,非常欢喜。上个月,我在附近皈依了,该如何安排修习,才能更加精进?
答:初学佛,应该常念三皈依,真正对三宝具足信心了,才有可能继续精进。此处有修习皈依的仪轨: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6685

问: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亲近善知识?
答:具备作为弟子的素质,《道次第》中归纳为:质直、具慧、求法义。我在《菩提大道》一书中有详细介绍,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6403

问:能否推荐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解的书籍或录音?
答:我有一本《心经的人生智慧》。此外,也有不少关于《心经》的讲座音像,http://www.jiqun.com/dispdir.php?class=003110

问:弘法艰巨吗?
答:干着就是了,没什么艰巨不艰巨的。

问:什么是生活中的佛法?生活中可以用佛法解决一切吗?
答:佛法是帮助我们改变看世界、看人生的观念。比如你没有房子,学佛不能变出一套房子来,但可以让我们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并接受这个现实。

问:在生活中有不愉快的事发生,怎么才能合理调节?
答:如果这些事是你可以加以改变的,那就去改变。如果是你无法改变的,那就接纳它,放下它。所有的不愉快,都是因为不愿接纳而造成的。

问:我想学习忍辱的智慧。
答:推荐学习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忍辱品。我正在戒幢佛学研究所开讲这一课程,已有部分音视频发布出来:http://www.jiqun.com/dispfile.php?id=6884

问:大乘和小乘的区别主要是发心,大乘为度化众生成佛,小乘为自己成佛,那阿罗汉不也有度化众生的愿力吗?该如何理解呢?
答:声闻当然有度化众生的愿力,也做很多利益大众的事,但和大乘有深度、广度的不同。此外,声闻的度化是随缘而为,而大乘行者是发愿尽未来际地度化众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问:藏传的和汉传都是佛陀法教,两者如何能相互融合呢?
答:法是佛陀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机所说,我们需要相互了解、学习,而不是融合。

问:自己心里一直有高尚的理想,如果不能实现,又会很失落,看轻自己,如何调整?
答: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想做什么,怎么去做,这是自己可以决定并为之努力的。但能不能实现,涉及到众多因缘,未必能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大可不必为此失落。

问:我是一个刚皈依的弟子,每天怎样安排功课,才能更加精进?
答:根据实际情况定好学习时间,然后就不要轻易改变。不要定得过紧,否则容易退失;也不要定得过缓,否则容易懈怠。

问:我刚皈依,每天都要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除了这些,还要念什么经?
答:刚皈依,建立对三宝的信心最重要。推荐念三皈依,也可以看看我的《皈依修学手册》,了解皈依的学处。

问:我常参加菩提沙龙的活动,请问如何与导师您建立连接?
答:参加了菩提沙龙的活动,再进一步参加同喜班、同修班的学习,就是在建立连接。学佛,需要建立的只是法的连接,而不是其它。

问:信仰是为了修炼自身而为,还是与外界的神灵对接?存在万物之神吗?
答:学佛修行,是为了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健康、快乐、慈悲、智慧。佛教不认为世间有万物之神。

问:我觉得,如何看待善恶就决定了你在哪一道,这样理解对吗?
答:不仅在于如何看待,还在于如何去做,在于你所做的是善行还是恶行。

问:怎样看待佛门的出世与入世?
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问:皈依佛门之后,如何担负红尘的责任?
答:皈依佛门之后,该负的责任仍然要负,而且更多,更广,因为还要对众生负责。

问:佛门能与市场经济完全隔离吗?
答:佛门不是市场,也不需要发展经济。只要住持三宝,弘扬正法,自然会有信众护持。

问:“认清自己”和“我执”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旦认清自己,就不会把一些“非我”的东西视为“我”,也不会因此产生“我执”。

问:总想逃避现在的生活,怎么办?
答:逃得了就逃,逃不了就面对。

问:生活中如何放下我执?怎样才能不轻易对事物产生执著?
答:多念念《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问:一个渴望提高自己的人,知道路在前方,却冲不破内心的束缚,感觉总也找不到出口,希望指点。
答: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出口。佛法所说的解脱,就是解除内心的束缚,而不是解脱外在的什么。

问:人生乐趣常常来自那些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同时牵挂和痛苦也源于此。放下的人生,是否还那么让人留恋和欢喜?或者说,只要放下不好的那一面即可?
答:放下不是放弃,只是不再被什么所左右,这不妨碍我们享有健康、正当的乐趣。放下的人生只会让人更欢喜,但没有留恋,因为留恋就是苦因。

问:怎么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答:世界乃至人生,如梦境、如幻影、如泡沫、如露珠般无法久留,如闪电般瞬间即逝。这些都是人生的现实。

问:我从事环保工作,读了法师的《心灵环保》《佛教的环保思想》等,很认同心灵环保是唯一出路!如何才能把“心净则佛土净”的理念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答:环保的最大障碍,是来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不改变这种生活方式,一切环保举措只是扬汤止沸式的。而改变生活方式,要从改变观念开始,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健康的、有益的、值得追求的。

问:什么样的人算是信佛的人?
答:愿意了解佛法,并按照佛陀所说去做的人。

问:什么样的人是有佛缘的人?
答:看到佛法僧三宝感到欢喜、亲切的人。

问:信佛多年,遇事还有烦恼挂心头,最快放下的方法是什么?
答:找到正确的修学方法,但关键要老老实实去做。

问: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我做事时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很苦恼。
答:做每件事的时候,先试着让心专注,专注地走路,专注地吃饭,不要在做着一件事的时候,同时想着其他n件事。

问:法师说过:“一个极为无私的人,也会有极大的我执。”我不太理解。毛主席曾评价白求恩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不是属于极大的我执?
答:如果真的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然不属于我执。我所说的情况,是指人某些对个人名利不在意,但同时又特别主观。他们往往因为“无私”,而让主观意愿(我执)显得特别理直气壮。

问:我感觉,修行标准难定,非大智慧,极易入歧途,请问该怎么办?
答:找到一个明眼的善知识,让他告诉你怎么办。

问:我有位亲人得了重病,现在也学习佛法,每周都去当义工,想通过行善来改变生活。但每当身体不适,就会把气发到家人身上,甚至自暴自弃。不知怎样让他看开,乐观面对生活?
答:仅仅行善,只是在培植福德,更重要的用佛法来改变观念,调整心行,这样才有能力面对、接纳并对治自己的疾病。

问: 怎么克服等待死亡的恐惧?怎么面对亲人终有一天离自己而去的恐惧?
答:人都是要死的,世间一切关系都是暂时的,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但如果知道未来会去哪里,我们就不会那么恐惧了。从现在起,止恶行善,不要让生命空过。

问:一个人过一辈子,有错吗?可以吗?
答: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人过一辈子,只是在某些阶段有人陪伴而已。

问:请问法师,怎样能更好地去除我慢心?
答:认识自己,接纳他人,随喜他人。

问: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最高境界就是成佛,是慈悲和智慧的彻底圆满。

问:生活是修行的最好道场吗?暂时不能参加书院学习时,我该怎么办?
答:生活可能是道场,但更有可能是名利场,是搏击场,让人在诱惑中自动倒下,或是在竞争中被动倒下。实在没条件时,可暂时按教材和书院要求的自修方式进行,有条件还是要尽量参加共修。

问:对于“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句话您怎么看?
答:追求,就会有求不得之苦,更何况追求错误的东西,那简直是苦上加苦。

问:听到与我想法相左的言论时,我总会心神不宁,甚至起嗔心。请问,如何降伏其心?
答:如果你是正确的,没必要生气;如果你是错误的,更没理由生气。

问:我是一个居士,工作很忙并担任职位,免不了要吃喝,若不喝酒、不杀生(宴席),同事、领导不理解,将影响工作,但五戒的要求我一直看得比命都重要,应该如何做?
答:真把五戒看得比命还重要,还会担心工作受影响吗?此外,如果我们对戒律很有信心,并且如法、善巧地去做,是能得到他人理解的。

问:《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世间法也是佛法么?
答:一切法皆是佛法,是说一切都蕴含着佛法,关键在于你能否看到。看不到的话,世间法当然只是世间法。

问:对于我们这些80后年轻人来说,时常有看不到未来的感觉,怎么办?
答:学佛佛法,你就会知道生命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问:现在网上有很多相似佛法,初学佛者应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和选择?
答:先学一部概论,如《佛法概论》、《菩提道次第略论》等,具备佛法基本正见,就懂得如何抉择了。

问:如何系统信仰佛教呢,怎样学习?
答:菩提书院的三级修学模式,就是为在家人系统学佛量身定做的,相关内容见:http://www.jiqun.com/dispdir.php?class=0024

问:平时通过网络听闻佛法,但还是在“听时似悟,遇事则迷”的状态里轮转,如何才能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上?
答:学佛首先要完成观念的转变,所以在听闻后还要思维——理解——接纳,然后通过座上禅修和座下实践,才能把佛法观念落实到心行。

问:佛教的感恩和我们说的感恩有什么不同吗?
答:佛教所说的感恩,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庭、社会、大众、自然,所以要心怀感恩地面对一切。

问:您觉得我们应该过感恩节、圣诞节等国外的节日吗?
答:有些节日有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不必盲目效仿;有些节日则关乎人类普世性的情感需求,大可不必有内外之别。不过,我们也可以根据国人的文化传承而有自己的纪念方式。

问:您怎么看待外来文化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冲击?
答:关于这个问题,清末民初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值得借鉴。

问:佛教的感恩都包括哪些?什么是“上报四重恩”?
答:佛教认为,感恩对象主要有四类,即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此即四重恩。

问:佛教徒吃素是否也是一种感恩方式?感的是什么恩?
答:吃素即“不食众生肉”,有感恩的内涵,但其目的不仅仅是感恩,而是为了长养悲心,作为导向解脱和觉悟的途径。

问:感恩节我们该做些什么?
答:提醒自己,培养感恩心,知恩报恩。

问:所谓的感恩,是不是有恩则感,无恩则免?
答:一般人看到的恩,只限于具体的人和事,偏于狭隘。从佛教角度来看,一切众生都有恩于我们,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问: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恩心?
答:从善待身边的人,到发愿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问:除了帮助他人以外,救助动物算不算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恩?
答: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救助动物当然也是一种感恩的方式。

问:中国人向来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今天,有些受到救助的人为何忘了感激?
答:这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缺失的结果。

问:如何表达感恩才是最恰当的,才不会让人觉得做作?
答:发自内心地表达,并选择对方愿意接受的方式。

问:您觉得今天的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感恩吗?
答:今天的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感恩,这既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我们懂得感恩,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暴力、冲突、伤害。

问:“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感恩文化的指导思想吗?
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传统文化关于感恩的指导思想,但佛教所认为的感恩内涵更为宽广,不仅是今生对我有恩的人,还包括多生累劫的冤亲债主,乃至一切众生。

问:佛陀对于感恩有什么偈语吗?
答: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问:您在此会说一句什么话来教导众人“胸怀感恩”呢?
答:我们在世间的生存离不开大众的付出,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问:感恩和修行、做人在学佛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答:做人和修行是分不开的,而感恩又是做人的重要功课。

问:佛教是怎么教人学会感恩的?
答:从因缘因果中,了知我们和众生的息息相关,自然会心生感恩。

问: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中华的感恩精神?
答:我们可以从佛教思想和传统的道德、文化中来认识感恩。

问:为什么大家对西方节日相对中国的(除春节)更感兴趣呢?
答:我们接受了西方的物质文明,就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西方的文化影响。

问:感恩节在中国已经演变为另一个消费节日,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因为心灵的贫乏,所以把本来应该属于精神层面的部分,都用物质消费来表现了。

问:您认为感恩的最佳表达方式是什么?
答:感恩的表达方式是法无定法,视因缘而定,关键是具备感恩的心。

问:佛学中有没有感恩的文化?
答:当然有,非常丰富,欢迎了解。

问: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答:我们要感恩,是因为一个人离开大众就无法生存。感恩还能使我们内心调柔,与众生建立善缘。

问:怎么才能把感恩提到日程,不再走形式主义?
答:把感恩的精神真正落实到社会教育中,上行下效,彼此传递,就会从形式落实到内容。

问:很难在别人忘恩负义的时候还感恩,该怎么做才对?
答:你的观念决定了你的行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生活。感恩是你对人生的态度,不要轻易被他人影响。

问:星云大师说:忙,是有营养的。你怎么理解?
答:忙于利益大众的事,确实是有营养的。但前提是心无所住,心不能忙。

问:出家人也有时间上网访谈吗?
答:作为一个出家人,除了必要的修行时间外,关注社会,以佛法智慧帮助大众解决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问:您觉得开微博的法师还是四大皆空的人吗?
答:因为空,才可以有无量方便。

问:开始信佛,应该做些什么呢?
答:了解佛法、皈依三宝、止恶行善、净化内心。

问:我们罪孽深重,到底怎样才能赎罪呢?
答:真诚忏悔,多做善行。

问:您觉得现代社会缺少什么样的气质,这种气质可以在寺院中培养出来吗?
答:现代社会最缺少的,就是安宁、祥和的气质。学佛可以帮助我们消除烦恼,平息躁动,当内心真正安宁的时候,自然会散发出祥和的气息。

问:佛法的无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各个方面。

问:什么是痴?
答:痴,就是无明,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

问:明心见性后怎样更好地磨练习气?
答:这是个大问题,先明心见性了再说。

问:除了解决他人的物质困难,还用什么来表达感恩?
答:在帮助他人将解决困难时,更要注重心灵慈善,包括对别人,也包括对自己。

问:当社会把感恩当成了过节,或瞬间的行为,这个社会还有救吗?
答:节日虽然只有一天,但感恩应该落实到每一天。

问:如何在感恩时不造恶业?
答:要有智慧的抉择,所以佛教提倡“悲智双运”。

问:佛法强调清净心,请问感恩心与清净心的关系是什么?
答:依清净心所生起的感恩,才是纯净的,广大的。

问:听说人人都能成佛,有这回事吗?
答:人人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信佛、学佛,正是为了开启我们内在的佛性。

问:僧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该放开哪些,不该放开哪些?
答:不论在什么时代,僧人的本分都是内修和外弘。立足于这个根本,自然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问:众生无边誓愿度,但很难真正践行,怎么才有勇气发起这样的菩提心?
答:菩提心需要通过特定的培养才能生起,关键是要真正认识到这种心行对生命发展的价值。有了这个认知,才有发心的最初动力,才有不断长养这一心行的后续力量。

问:在如今的时代,我们应该修习禅宗还是净土宗?
答:我们首先应该重视的,是佛法修学的基础,即皈依、发心、戒律,然后才谈得上选择某一个法门。


{返回 佛教人物访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文化要发扬光大 当下顺应每个人的根机——能崆法师专访
下一篇:畅谈“当代佛教与慈善”——道坚法师作客微访谈
 读经运动:重寻古典智慧——王财贵博士访谈录
 明生大和尚访谈录
 环保应从清洁心灵做起——广东六祖寺方丈大愿法师访谈
 内心凝聚的供养比烧高香更有价值——光泉法师访谈
 “人间佛教”改变台湾——专访台湾慧宽法师
 “印顺学派的成立、分流与发展” 访谈录──以传道法师为对象
 什么样的修学方法最好?——净天法师访谈实录
 华雨精舍拜访印顺导师——印顺导师访谈录
 “经融危机”、“网络弘法”等问题——星云法师答记者问
 佛教的财富观——宽昌法师访谈实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怎样正确打坐?[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金刚经之殊胜[栏目:耕云先生]
 静坐与喜悦之路 释放压力[栏目:护法法师]
 在物质生活和修行条件之间谨慎取舍[栏目:达真堪布]
 六十华严卷 21-25[栏目:01 六十华严]
 如何累积福德、增长福报[栏目:惟觉法师]
 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的发现(陈国灿)[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1)[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十八 第五十四章 想阴区宇十种天魔[栏目:楞严经白话解]
 关于素食的问答[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