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子
大家有好好顾好我们这一念心意了吗?修行的本分事,乃是日日顾好我们这念心。[其心禅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无为无欲,颠倒乱想,不复得入],这种的心灵境界,我们是不是每天都有感觉到呢? 这是我们所谓修行,修行与世俗不同,世俗人纷纷扰扰在社会,修行者是其心禅寂在丛林。
虽然现在的丛林很接近社会,不过心灵的道场永远都是宁静很清净,因为就是正知、正见、正念,这三昧就是正知见。我们的心要时时在正知见里面,其是这么的恬安、淡泊,这是我们的生活。生活要有这样,真正的清净、淡泊,没有什么欲念,无为无欲。[ 无为 ] 是已经到了自然的境界了,所以我们大家若能够每天每天都是顺着自然,没有那种造作,没有计较,很自然,这样我们就颠倒乱想就不会再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修行。
前面我们就说,八王子出家。这八王子,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有一个[意] (字) 。本来就可以缘着万法,可以产生万法。一切唯心造,一念无明妄动起来,所以它就会缘着种种境界,假使我们有觉悟,外面的境界就可以转恶为善。所以,我们在这个八识,由[心王]在领导,我们若没有越规戒,这样也能够觉悟,能够再回归本性,就[无为无欲],就[颠倒乱想不复得入],就能够心常常很清净、平安没有染着。
所以前面说[识],从眼、耳、鼻、舌开始,一直说到第四王子[宝意],意思就是我们所有的资粮要从口入、从舌识。但是,这个口舌会造业,不过,口舌也能够说无量法;它可以搬弄是非,它也可以发挥说佛所说法。这就是看我们如何去应用我们的六根、六尘,所以我们要好好注意。
第五王子名叫[增意],那就是身识。我们的身的觉、身体的感触,增减在身——增有为苦,减无为乐。
⊙五名增意者,身识觉触,增减在身,增有为苦,减无为乐故。
[增]就是增加欲念,[减]就是减掉了一切纷扰欲念的烦恼,自然就到达了[无为],就是很自然的乐,那就是涅槃之乐,不生不灭,静寂清澄的境界。这要看我们的身如何感触。我们的身,身体缘着外面的境界去感触,在这个增减中,世间的声、色之中,它会诱引我们的身体去造作。以前的人说,人有大患,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编按:【老子•第十三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这个身体就是有感触,否则业从哪里来呢?都是造作来的。不管你的心,看到什么外面的境界,不管如何扰动我们的心,身体若不去行为,业就造不成。所以我们的身体要用戒,用戒来制定我们的身。
所以[身识觉触],这个身体所感触到的,[增减在身],你是要增加你的烦恼业力呢?或者是要造福消业呢?造福消业,那就是减除心中的无明、烦恼。若是增业,就是心所指导的,身体就开始去造作,这是增加那个苦。所以人间的苦,就是因为有我们这个身体,所以我们的身要好好利用,我们要用来载道。每天每天我们在吸收、听法,法,[ 经者,道也;道者,路也。] 听经闻法就像是让我们见道,这条路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要身体力行,要行道。
所以[身识觉触],缘着外面的境界,眼、耳、鼻、舌、身,缘着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这都是[识]去分别外面种种的尘境。我们有转这个﹁识[为]智 吗?启发我们的智慧了吗?所以这叫做[转识成智]。现在的八王子出家,名字里面都有叫做 [意],就是表示我们缘外面的境界,我们应该要懂得转根识——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也有身识。我们凡夫若只是随着五根、五识去缘五尘,这样就很容易启动这个 [身识觉触],这个身识去接触。
去接触,是去造业?或是去造福?去造福的,那就是在五根尘的识转成了智,用智慧,所以悲智双运,用我们的身体去做好事,运用我们的智慧去分别世间的事情,所以叫做大时代明大是非。我们若是用根、识在缘外面的尘境,很自然我们会受它引导,那就是[非]了,所做的很多都是错误的。
我们若是能转﹁识﹂回到觉悟的﹁智﹂,用智启动我们的身体,就去做世间的好事。所以这个身识的觉触,增减都是在身——[增]就是增加烦恼、恶缘;若是[减],就是灭,灭掉外面的执着,让我们轻安自在,这就是无为而乐。这叫做轻安自在,很自然,静寂清澄的境界。所以这是[身]。
⊙[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法华经序品第一】
再来[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这就是我们下面再来了解。
⊙六名除疑意者,意识知法,除疑了达,除事理疑,了达生死惑故。
第六王子的名叫做[除疑意],那就是意识。[意识知法],也[除疑了达]。意识知道法,我们已经将这个意转识成智,所以智的意识知法,对法都能够很了彻,了解人世间一切的苦都是来自﹁集﹂,集了贪、瞋、痴、慢、疑,延续无量数的烦恼去造作。这些已经知道了,所以他可以除疑,将那些错误的、不对的,分分明明去分析,除掉很多的烦恼、疑惑,除掉了事理的疑。
我们不离开人事,每天在生活,我们要面对人,我们的空间、环境、范围,每一天除了我们自己,我们一定会与人群在一起,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常常起那分恭敬的心。【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他对人,不是对人人恭敬吗?所以不敢轻视任何一个人,这就是结好缘,因为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每一位都是未来佛,所以要起恭敬心。对人有恭敬,人人就是共一心,所做的事情都是好事情,所以人圆,事就圆了;事圆,自然理就圆了;人圆、事圆、理圆。
我们对人若有疑心,你对他会有好感吗?对他有疑,你怎么可能去尊重他?所以我们对人要时时解除那个疑。但是,对错我们要分明,这叫做智慧。有的人,我们转他不过来,他还有习气,虽然我们知道这个人说的话不真实,智慧知道这个人是这样,不过我们还是对他无怨、无恨、无仇,还是包容,但是要了解,任何一个人的习气,他能够适用在什么事情,他可以做什么事情,如何与他[同事度]。这就是用同事来度,大家相处得很欢喜,如何来慢慢改变他。
我们在修行,人人根机都不齐,习气各人不同,我们不去分别、不去排斥,我们还是要同事度。同修、同职,这是我们修行要宽大的心,要懂得包容,不要排斥他,要如何来度他,这是很重要。
所以[除疑意],那就是我们时时对人、事、理都要圆融。要圆融就得先除去这个[疑],疑心去除了,我们就能够圆满很多的好事情,所以这就是[除疑意]。
⊙七名响意者,七识相应,我痴等四,恒审缘八,为自内我,如响随声故。
第七名[响意]。第七,七识是相应我痴等四(编按:唯识学中,与第七识相应而起之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称为四根本烦恼)。[我]就是我见,一切是我,真的很自大,时时都是以我为大,以我为中心。若是这样就很辛苦了!这种我见、我知,一切都是这样,很容易痴念,这个痴念会愈来愈大,自己没有先见之明,以为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所以,我们必定要好好修行,要发自内心敬天、爱地、聚福缘。
我们应该要拨除那些痴等事。我们自己没有去觉悟,这就是痴念,没有觉悟到,我们的心由不得自主,所以我们的心都常常在生、住、异、灭中。发一念的好心、立一念的大愿,很快地生起了住、异、灭,这样不断地进道、退道,这也是我们修行者一大的[痴]。这种疑,痴的念头在我们的心里,所以任由我们的四相,心灵的四相,在那里增减,生、住、异、灭。
所以七识就是相应,我们若能好好思考,想好,我们心灵的造作要好好 [恒审缘八,为自内我]。前面的六识,这个第七识是在中间,它是思惟,这些东西如何去造作,最后的归纳就是他去思惟,所以驱动身体去造作。这种去思惟、造作,就是在我们心灵的四相里面在造作,这就是七识。不会好好地去思考,但是到了转识成智,他就会 [恒审],恒常好好去审察: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所以要能够是非分明也要靠这个识。
所以各位,我们要好好地将外面的境界,要如何纳入我们的心里,第七识,思惟,要很用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