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寂静之道 第一部 四法印 空性
 
{返回 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06
  缘起性空

  事物之所以无我,是因为它随缘生灭。因缘具足现象产生,因缘缺乏现象就不会产生,因缘变化则现象变化,因缘消失则现象消失,这就是缘起。

  无我不是虚无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空性和因果。讲无我是讲空性,讲无我也是讲因果。

  “万法皆空”这个空是缘起性空,无而显、显而空,不是不存在。你我的究竟本质是空性,却仍有你我的显现;事物的究竟本质是空性,仍有因果的显现。

  在生活中修无我需要双管齐下,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和外物的贪执减轻痛苦,又要重视因果。无我、空性等观点虽然殊胜,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如果陷入断灭的观念,见解和行为反而会与正法背道而驰,觉悟、解脱更加遥遥无期。初学者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最深奥的因果入手会比较稳妥、有效。

  因果

  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行为的后果主要取决于它的动机,也就是发心。有些行为的后果很快显现,有些要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如果一个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你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其成熟的话,它一定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间成熟。

  世上没有无因无缘的事,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生活环境也相同,有的人幸福安乐,有的人却痛苦不堪,这也是因果的不可思议。

  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我们只能看到无限因果相续中的某个片段。当事情的来龙去脉在空间或时间的跨度上超越了当前的认知范围时,我们会习惯性地怀疑是否凡事真的有因有果。可是要知道,想细说从头,就连神通广大的阿罗汉也不能完全知晓,只有成就了佛果才有遍知的能力。

  死亡只是当前生命的结束,这段生命所承载的因果仍将继续,新的生命在继承旧因果的同时又将造作新的因果。连接前世、今生、来世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灵魂”,而是未断的因果关系, 因果的传递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由于行为的后果在性质和程度上不同,转世便有了不同的属性,这就是六道轮回,转生到哪一道完全由自己需要感受的业报决定。

  从烦恼痛苦中获得解脱,关键在于谨慎取舍因果。

  如果想快乐,就创造条件让他人快乐; 如果想免于痛苦,就不要伤害他人。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

  人们习惯把因果和报应相提并论,我却不喜欢“报应”这个词,因为它让人感觉冷漠、疏离,带着惩罚的意味。

  一般人面对巨大的痛苦,往往怨天尤人、焦躁恐慌,或心灰意冷,好的学佛人因为懂得因果,懂得承担和化解,所以能以一颗坚强而平淡的心去面对。必须承受的,就勇敢地承受;能够转化的,就努力转化。

  我们遭遇的困苦只是过去行为的一个结果,没有理由责怪他人,也没有必要自责。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它,那么正在经历的痛苦不仅完结了一段旧的因果,还会成为新的善因,开启一连串正面的反应。

  否定因果,人们就会身不由己地迷失在无常的洪流之中,而如果懂得自己无论做什么,哪怕是最微小、最隐秘的念头也必定产生后果,我们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责任感,不再只顾眼前、为所欲为。

  快乐

  什么是快乐?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快乐就在身边,可是我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要么因为它转瞬即逝,我们来不及感受。

  快乐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很多条件。再平凡的日子也充满快乐。口渴的时候,喝口水会快乐;肚子饿了吃碗面条会快乐;下班高峰的时候在地铁里意外得到一个座位会快乐。

  如果不把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来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试着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我们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变化多端又随时消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走近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不要被情绪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事实上,你就是想不间断地生一辈子气、发一辈子愁,也是办不到的。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

  每天让自己的心安静片刻,只为单纯地去听、去看、去感受。

  事情过去了,就不要太烦恼、太生气。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带点混乱的。

  很多事情都不可强求,自己尽了心就好。做事之前善加考虑,从善意出发也尽心尽力了,即使结果仍不尽人意,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

  想得太多所以不开心,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

  无论生活际遇如何,我们都要发愿活得快乐。快乐的人生从接受缺憾开始,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学会对自己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

  涅槃

  幸福源自内心的安宁。

  轮回不是指一个地方,而是心的状态。心里有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邪见就是轮回。心的不平垢染外现为山河大地、沟坎荆砾,种种悦意和不悦意的外境。心有局限导致眼、耳、鼻、舌、身、意的局限,以及生活际遇的百般痛苦缺憾。生老病死、苦难、分离、仇恨是轮回,相聚爱恋及一切会消逝会演变成痛苦的都是轮回。此心烦恼不歇,轮回不止。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并在随后的四十九年里,传讲八万四千法门引导众生证悟实相。《华严经》中记载了佛陀这样一句教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很多习惯,尤其是心的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困窘的境地。修行便是以温和的方式改变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走出窘境,这就是出离。

  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丝毫减损。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我们,所以修行不为再去成就什么、证明什么,而只是引导我们放松下来,慢慢去贴近本心。


{返回 寂静之道·希阿荣博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皈依
下一篇:寂静之道 第一部 四法印 无常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上师瑜伽
 寂静之道 第三部 六度万行 僧团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爱
 寂静之道 附录 生命这出戏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往生西方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皈依
 寂静之道 第一部 四法印 空性
 寂静之道 第一部 四法印 精神之道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闻思修
 寂静之道 第二部 修行纲要 出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乘攻略:初学 五、出离心和菩提心[栏目:清净法师]
 净宗九祖藕益大师[栏目:净宗祖师传记]
 圣者言教 第四课(八)圆满清净正行离不开善巧[栏目:圣者言教]
 全球化趋势下的信仰价值观与教育—圣严法师与单国玺枢机主教的对话 现场问答[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智慧对话]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草木成佛[栏目:禅话禅画]
 没有任何修证,只是依靠打卦算命等方式来敛财,甚至...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一现象?[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圣境难测[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06-076清除心灵上的垃圾[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摄大乘论 彼果断分第十[栏目:摄大乘论·白话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