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来自英国伦敦大学电影系的学生。基督教和佛教都提倡善法,基督教教徒做事不求回报,在它的教义中,也没有说有什么回报,因为信上帝就会得到永生。但在佛教中,有一个名相叫“功德”,佛教书上说:“无功便是德”。社会上似乎有一种贪求功德而大量放生、印经书的倾向。请您开示,怎做才能做到“以无所住行于布施”?谢谢。
上师答:宗教与宗教之间,应怀有互相包容之心。我在香港发言时说: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圆融无碍,应该开一个圆桌会议;对人类影响巨大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各大宗教,也应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宗教徒与非宗教徒之间,也应和睦共处,共商大计。
全球已形成一个地球村,如果在宗教人士心中,连一个村的概念都没有,则大乘菩萨的行为,就很难提升到日常生活的层面。在任何一个知识和领域中,都要有豁达、开放、自由、平等的意识。
个别人耽着自利而放生、供养、行慈善之举。也许,他不求人天福报,但通过积累资粮,他可以获得解脱。这是小乘之心。而大乘佛教,不寻求一点一滴自己的利益,只要对众生有利益,即使自己受到损害、陷于危难,都在所不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也会在诸佛菩萨前供养、放生等。可见,功德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如果能无相布施,则已到达一地菩萨的境界。此时,可以实现《入中论》所说的:能布施、所布施、布施的事物,都通达为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
各位不要因为某个概念、某种偏见,就一口咬定基督教或藏传佛教不合理。有史以来,有些宗教对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则一定有它甚深、特殊的魅力。很多人未经考察,一口否定一个宗教,这是愚痴之举。对任何一个宗教或流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我们都要审慎地思维,尽其可能地向它们学习。
——“青年佛教学术研讨会”问答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