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正分25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1)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82

正分25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1)

  ※【导读】

  布施是通过断除“我所有”的观念,而间接地训练布施者拋弃“我执”的邪见,其目的便是对治由“我执”而发出的根深蒂固的悭吝习气;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布施也可以帮我们积下新的福德善根,而造就来世或成佛时色身的受用圆满之因。因此,布施便成了初步对治我执的简单易行而行之有效的佛子行谊,一旦“布施”掉了自己的悭吝习气,便是我们圆满施度的时候。

  布施必须以般若为眼目,唯有配合“三轮体空”的“清净慧”,才叫“布施波罗蜜多”;否则,便只是单纯的“布施”,而并不能真正地到达圆满觉悟的彼岸。就大乘佛教而言,布施过程应该包含三个要点,那就是所谓的“三胜妙”: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

  ※【释异】

  本颂第三、四句“是故当勤行布施,而不望报佛子行”,有的译作“故于身财尽舍却,不望报是佛子行”。此二句的藏文原义是:因此,(我们应该)去做不希望(别人)回报以及(来生)果报的布施。由此可见,“故于身财尽舍却”的译法,并不符合藏文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确切讯息,这样的汉译,似乎言之过重。如果对初学者也要求“身财尽舍却”,那么,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而不敢跨入大乘之门了。

  舍身的情形,藏传佛教大都认为须在现证空性之后,才可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下,为了广大义利才可真正修习;否则,轻舍这个可以成办自他利乐的难得暇满人身,便是魔业。当然,“舍身”也可变相地理解为发菩提心后,“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另外,让一些在家菩萨一作布施时,便都要“身财尽舍却”,似乎也有点儿强人所难、不切实际。

  因此,修习布施大可不必如此小题大作,非要弄到“身财尽舍却”的地步不可。对于一些大修行人,他们能够作到“身财尽舍却”,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对一些悭心较大的众生,佛说甚至可以教他将财物从左手交到右手,而来培养布施之心。佛门广大,方便多多,似乎大可不必非要“身财尽舍却”,才算布施也。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成利他留笑柄;

  故于三有不希求,

  而勤护戒佛子行。

  对于无戒者而言,

  假如(他们)连自利都不会获得成功的话,

  那么,若欲成办利他之事

  就(实在)是可笑之处了。

  因此,(我们应该)

  去守不以希求三有(人天安乐)

  作为目的的戒律,

  (有关这一点儿,)

  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


{返回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正分26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2)
下一篇:正分25-30 总论
 结分B 祈恕偈(2)
 正分3 道前基础(3)
 修诵简轨
 结分A 祈恕偈(1)
 正分32 佛子当力戒者(2)
 正分26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2)
 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目录
 结分C 祈恕偈(3)
 序分B 作颂因由
 正分12 不舍愿菩提心(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观世音菩萨[栏目:文珠法师]
 大乘大义章 源流[栏目:大乘大义章·白话文]
 济助灾民,延寿得子[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应病开法药[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得意忘形的老虎[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二课[栏目:中观庄严论解说]
 帝主于神民主于佛之据根[栏目:太虚法师]
 因明史上的几个问题[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第十九(五二四)[栏目:杂阿含经]
 《入菩萨行》讲解 第四品 不放逸(续二)[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