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净化身心,转染成净——《佛说阿弥陀经》的启示(成峰)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69

净化身心,转染成净——《佛说阿弥陀经》的启示

成峰

  序 言
  在中国,一个普通民众可能不甚了解佛教的思想,也不知道其创始人释迦牟尼,可对于阿弥陀佛的大名却耳熟能详。日常生活中,在内心欢喜的时候,不觉中脱口而出六字圣号;在遭遇困苦的时候,急切地呼唤观音菩萨的救度。所以千百年来,民间就流传着“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说法。就此,可知阿弥陀佛与此土百姓的渊源颇深,也更能看出净土思想的广泛影响。今天,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平台上,一方面,目睹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我们在思考,古老的净土思想怎样为人类文明与发展提供帮助,如何继续保持它的深远影响。
  《佛说阿弥陀经》的启示
  (一)经典简介
  首先,让我们对于介绍阿弥陀佛的经典《佛说阿弥陀经》(简称《弥陀经》)做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
  《阿弥陀经》在中国历史上传播极盛,曾经三次汉文译出,分别是姚秦鸠摩罗什在长安译出的《佛说阿弥陀经》,今天已经佚失的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佛说小无量寿经》,唐代玄奘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这是一部叙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功德庄严而劝勉众生深信发愿念佛往生的经典,被后世尊崇为净土三经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广,后列入丛林的暮时课诵中,成为僧侣每天的必修课,其受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本经内容大体如下: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为当***者,对他开演称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净土此一法门。经文首先详解彼土众生纯乐无苦的殊胜正报,进而赞叹宝树、宝池、天乐等依报的庄严,又以光明无量、寿命无量解释阿弥陀佛之名,赞叹往生的人也能得到无量光明与无量寿命。
  其次,说明希望往生极乐国土者,须具足资粮,不可以少善根少福德,劝人广培福慧,执持佛名,一心不乱就可以往生。
  最后,释尊述说六方的恒沙无量诸佛证明释迦佛所说真实不虚,而举出诸佛护念的利益,劝人信称念佛。
  (二)往生与净心的关系
  往生净土是本经的核心思想,然而,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经典里提出的标准主要为以下几点:
  1.行人从一日至七日执持阿弥陀名号能够达到一心不乱的功夫。
  2.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对于以上这段文义,古来注释很多。尤其以清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的阐发最为深入细致。他在文章中指出,《弥陀经》所称的少善不生,多福乃致是这么一回事。说多福,没有超过执持名号了;提起多善,则只有发起广大菩提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所以,《无量寿经》也认为,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心.北魏昙鸾大师在其《往生论注》下卷说:“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三辈生中,虽行有优劣,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印顺老法师在《成佛之道》曾说过“心净众生净,心净国土净,诸佛无量义,一以净为本”。的确,佛法的核心目标不外乎去除我法二执,转化烦恼,达到内心的清净,感得依正二报的清净国土。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就是一切苦乐的源头。在《十善业道经》中有这么一段话,颇能证明此观点:“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流转。”
  由于各人的身语意三业不同,所以感得不同的生命空间,在三界与六道的时空里往返不已.
  就此,我们可以发现净土法门实质上包含了两个方面:即庄严净土与往生净土。所谓庄严净土,就是通过净化个体的身心,达成与他方净土的相应,从而自然导致往生净土这一结果。往生净土与当下的生命状态有着密切的关联,将净化国土与往生净土有***的结合起来。这样,不至于造成内心冲突,把现世与来世对立,将生活与生死割裂,用此土跟彼土对抗,影响正常生活,带来身心疲惫。
  我们明了,现在每天的起心动念、开口动舌、举手投足都会在我们的生命储藏室内留下痕迹,影响我们的未来。如果我们希望临终往生净土,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要管理好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心念。除了执持名号之外,我们尤其要发起广大心,利益众生,以其为所缘,逐渐削弱对于自身的贪爱与执着。当我们的内心能够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我执也就无法获得滋养,找不到孳生的动力.
  净土的创建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与行持,也是清净海众的善根福德的感召。诸善聚集的极乐世界,居住的都是十方国土中的善男子与善女人,我们今天在娑婆国土能够净化身心,和谐大众,将来也一定能花谢东土,莲开西方.
  结 语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两千余年中,弥陀净土思想经受了各个时代的考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从博学多文的知识分子,到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其化世导俗,净化人心的作用难以估量。时至今日,尽管人类在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可是追求现世的幸福生活与来世的究竟安乐却毋庸质疑。净土思想中的入世部分为达到理想人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在出世领域又为人类未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净土思想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当然,这一理想的实现更需要净土行人的充分努力。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那不仅是我们佛教徒的愿望,也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道在寻常日用中——《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成峰)
下一篇: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普贤行愿品》的启示(成峰)
 旅游对寺院财产收入的影响(王涛)
 僧肇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张琨)
 禅在秋水花树间(喻中)
 破除名闻利养(普庵禅师)
 学禅先学做人(王惕)
 福落如果,恩化成粥(杨颖)
 佛教走向商业化就是走向世俗化(济群法师)
 金钱的拖累
 慧学的进修次第(黄国达)
 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顺(土登相切桑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六十四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听闻心得[栏目:多宝讲寺学僧文稿]
 慈悲众生 先要善待家人[栏目:达真堪布]
 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本书的心意识论[栏目:圣严法师]
 三论宗的哲学思想[栏目:蔡惠明居士]
 有智慧为什么不受用?[栏目:蔡礼旭老师]
 与隐士刘遗民等书[栏目:慧远大师]
 天台小止观 禅病发相 一、四大增损病相[栏目:永本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