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经》略讲(朗明)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0

《心经》略讲

朗明

  假如,各位在做梦时能知道自己在做梦,那么在梦中你还会怕吗?你看到狮子你会骑上去,你看到大海你会飘过去,你是大富翁你不会太高兴,因为是梦;你是个乞丐,你不会太忧伤,你只是觉得好玩。但是,所谓“凡夫”者,就是因为对生命本质不了解,生命如梦,但你不了解,你就会痛苦、会轮回、会烦恼。而一旦了解它的真相是个梦,那才能心无挂碍,无恐怖。而心经的整个修行过程就是直接指向一个目标,刺透生命的梦想,了解生命的真相。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心要精华,所以称心经。以最简短的文字,将菩萨的修行境界一一托出,它不是一般的佛教哲学,它也不是佛法般若学的理论陈述。它是菩萨在实修时的境界过程的描述,它是菩萨的见地而非见解。见地乃实修所得,而见解是闻思所得。两者具有一定的区别。在经文中的特别明证便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行”字,行者,实际修证也。所以从“五蕴皆空”到最后的无智亦无得,层层展开深入,以对空的深刻体会,刺透身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四谛,十二因缘等我法二相,最终体会到佛果究竟涅槃。可谓用最简单的字来直抒生命最根本的真相。
  让我们来用最短的时间来分析下经文。全经应分为四段,而这四段的关系是总说之后分说,分说以后再分说,最后总结。也就是说第一段已把经文大意都讲完了,后面的分说再分说只是把总说的大意详细展开而已。第一段总说:从“观自在菩萨”到“度一切苦厄”。这句话已将心经根本大意总括了。苦,是众生的根本问题,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而更大范围来讲,离开了分段生死苦,还有变异生死苦,去掉了见思惑,还有尘沙惑,无明惑未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才可称进入常乐我净之大涅槃。故尔,这一句“度一切苦厄”含义甚深。囊括以下所有经文。怎么样来“度一切苦厄”呢,唯有用甚深的般若智慧,来照见五蕴皆空,方能度一切苦厄。
  接下来一段,从“舍利子,色不异空”到“不增不减”。对照见五蕴皆空开始铺陈开来说明,现象上有五蕴,可本质上都是空,生命的真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打个比喻,如天空中的云彩,在风的吹动下,变现出种种形象,而我们将这种种形象加以标记名称,并由此产生爱憎等情绪,而其实,云只是云,变成种种样子,它依然是云,由此产生的情绪都是我们自己在头上加头,颠倒梦想了。空就是万法的真相,有生有死,有增有减,有垢有净,那都是云彩变化后我们误认为的变化。其实云一直是云,空才是万法的真相,这是心经第二段所揭示的。
  接下来,从“是故空中无色”到“究竟涅槃”,把十二处,十八界将以铺开来,身心内外,这世界,这物质这精神统统都是如此。由此明证声闻境界,缘觉境界,佛境界。菩萨由此在普度众生时无畏地进入生死,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视三界如梦幻泡影,而自在地度一切众生。最后究竟涅槃,成就佛果。所以在最后一段加以总结,般若为成佛之母,般若是一切佛法之总持,也就是咒语部分。
  如上所说所解,乃本人对《心经》的一些解悟体会,事实上,我们从听闻来讲心经毕竟是属于见解上的了解,而必须明白的是《心经》本身却是菩萨在修证时的见地智慧。故尔,从现在我们念诵、体会、思维到实修,《心经》都将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指导经典,乃至到有一天,我们自己实证到《心经》。方称为是真正得到《心经》了。


{返回 其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超越生死的大智慧(文定法师)
下一篇:大乘佛法的无上观修——《普贤行愿品》(朗明法师)
 略论一乘家与三乘家的种姓之争(昌如)
 闽南菜姑的起源和地位(法清)
 浅谈成佛三要(达海)
 和谐社会谈觉之教育(释隆迅)
 宗密大师的佛学思想概述(高明)
 来果禅师开示录
 再谈僧教育(妙湛法师)
 试述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
 人生的真正价值(衍真法师)
 《维摩诘经》译本及其论疏概况(道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力加持 福报 信心 善根[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2年]
 让过去随风而去[栏目:上师讲故事]
 无死的金刚心 第18章 最圆满的心教授[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入菩萨行论》讲记(九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达真堪布]
 供妙音 生悲心 常精进[栏目:传喜法师]
 解读原始佛教(潘桂明)[栏目:原始佛教理论]
 行者与凡夫的不同就在于能走出自己的天地[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待人残酷,寿命不长[栏目:心念与命运·第2册]
 请问法师,您心目中的“我”是怎样的?[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20课[栏目:净水如意宝讲记·圆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