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世界观
 
{返回 太桥旦曾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80

世界观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产生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产生意识。大乘佛教的观点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中观般若的大空性中,心和物是一体的;大法界的智慧中,主观和客观是一体的;究竟了义的境界中,能取和所取是一体的。

  · 虽然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但这绝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根据佛教的观点,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唯心主义既不提倡心的本性是空性,也不主张心的自性是光明。我们绝不能将大乘佛法的观点和唯心主义混为一谈。《金刚经》里说得很清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凡夫众生就像照相机:它能记录很多影像,还可以通过调整焦距和闪光灯等方法拍摄远近大小明暗不同的照片,却唯独拍不到它自己——照相机。同样,凡夫能感知地球上的信息,也能研究上至太空下至地壳的现象,却唯独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实相。

  · 若以负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且光明的。

  · 秋树之叶因起风而飘零,大海之鱼因巨浪而离散,生死轮回因业力而流转,芸芸众生因无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

  · 我们看世界时,世界如此真实;想世界时,世界仿佛实有。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不是心的显现,也不表示世界不是如幻如梦、缘起性空,而是以无明的眼睛和迷惑的心所得出的结论。当我们看世界时,只凝视着世界的现象,而不知道五官是无明的产物;当我们想世界时,只观察和分别世界,而体认不到心是迷惑的思想。

  ·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从生到死,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的一生仅是这个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佛教对现实的态度超然,对文明的终极追求更透彻、更究竟。无论世界如何变换,佛教都有自己不变的真理。


{返回 太桥旦曾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行
下一篇:环境保护
 《密勒日巴尊者道歌》白话文 —— 无愁之歌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佛法的珍贵 二、实践的验证
 六度波罗密如何落实于生活
 松赞干布王所制定的十六条做人的道德标准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步入实修之道 一、给初学者的建议
 《佛法,解决内心的方法》佛法问答 二、佛经里经常看到任运,任运的意义是..
 给老年人在生活中修持之建议
 佛陀的两种法教 教法与证法
 金刚乘与现代人
 保持少欲知足所带来的快乐自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平常心 Normality - 魔鬼 Satan[栏目:平常心 Normality]
 佛法对疾病的认识和治愈方法[栏目:寂静法师]
 大圆满法的“成佛”是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吗?[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净因三要[栏目:证严法师]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一五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梦中梦因果问答 22 什么因缘让父亲被暗杀,但只伤到手臂,让他多年...[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十四)[栏目:正净法师]
 福报的由来 七、健康之法[栏目:福报的由来]
 破感官之狭隘 展无边之佛性[栏目:传喜法师]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如贫得宝 第三十七[栏目: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