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普贤行愿品释 第五课
 
{返回 普贤行愿品释·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24

第五课

思考题

  1.什么是随顺众生?为什么要随顺众生?

  2.什么是同行者?请结合教证说明同行道友的重要性。

  3.令善知识欢喜有何必要?我们应该怎样令善知识生起欢喜心?

  4.解释“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5.复述胜鬘夫人的三个大愿。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普贤行愿品》中的每个偈颂都是甚深广大的发愿,在座各位天天念《普贤行愿品》,有些人从来没有思维其意义,有些人不知道如何思维。现在汉地念《普贤行愿品》的人很多,但是懂得其意义的人也不多。通过这次学习,大家应该懂得《普贤行愿品》的意义,并且因缘成熟时要给别人宣讲《普贤行愿品》,让别人也懂得其中的意义。

  丁五、随顺众生并披上精进铠甲愿: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愿我在未来一切劫恒常随顺诸众生,愿我恒常修学广大的普贤行,最终圆满无上大菩提。

  为了度化众生,释迦牟尼佛在南瞻部洲示现了入胎、降生、成长等和凡人相同的行为。为了度化六道的众生,佛还示现过其他形象,如在飞禽中示现飞禽,在野兽中示现野兽,在外道中示现外道。和佛一样,很多高僧大德也示现过随顺众生的行为。

  所谓随顺众生,是为了让众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并不是跟随有贪心的人生贪心,跟随有嗔心的人生嗔心,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那就不是真正的随顺众生。现在有些人看见别人造恶业,自己也跟着造恶业,这叫做同流合污,根本不叫随顺众生。

  严格来讲,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随顺众生。为什么呢?因为圣者菩萨具有神通,他们知道众生的心念,知道怎样做才对众生有利益。

  作为大乘行者,我们应该发愿尽未来一切劫随顺众生。不仅随顺众生,我们做任何善事都要有长远心,不要做一年两年、一月两月就满足了。有些人对我说:“做事情太累了,我的心力跟不上。”心力有什么跟不上的?每个人都有心,乃至心识没有断之前,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有些法师对我说:“我已经讲了三年法,现在可以休息了。”这就是菩提心不成熟的表现。我们应该在有生之年不断地讲经说法,不仅这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都要讲经说法。有些辅导员经常说:“唉,好累呀,现在该退休了。”其实退休是世间人的说法,有些公务员是为了工资做事情,到一定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退下来了,发了菩提心的人不应该这样说,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从来没有退休的说法。有些法师和辅导员要扪心自问,如果你的身体实在无法撑下去,讲课的时候就要倒下去,众弟子把你扶上法座,讲两句又说不出话了,那就没办法了,暂时退休也是可以的。否则,只要有一口气,只要有一点力气就要坚持下去。

  在这方面,我对有些人意见还是很大的。现在很多人的闻思、修行、发心都很短暂,长期坚持的人很少。不知道是利他的菩提心不够还是空性的境界不够,很多人在两三年里表现还可以,可是不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在四处游荡,也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中断自己的缘分是很可惜的。

  其实,《普贤行愿品》的这个偈颂已经圆满宣说了成佛之道:如果自己恒常随顺一切众生(我常随顺诸众生),不是短暂的一两天、一两个月、一两年,而是在未来的一切时日(尽于未来一切劫),恒常精进修行六波罗蜜多,凡是调伏自相续或者弘法利生的善法都精进行持(恒修普贤广大行),这样最终一定会获得无上大菩提果位(圆满无上大菩提)。我们都是希求成佛的人,所以要经常按照这个偈颂发愿。

  再次向诸位强调一遍:随顺众生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喜欢独自修行,但没有随顺众生的善巧方便,不愿意接触任何众生,结果出现了自闭症或者忧郁症。其实这样是没必要的。不管出家人还是居士,都应该和众生广结善缘,哪怕能让一个人种下善根,自己都应该努力。这个时候没必要逃避。如果你能像噶当派古德那样终生在深山中修行,我们当然非常随喜,但如果你做不到那样,还是要适当见见人。

  现在个别发心人员不愿意和人交往,一看到众生就心烦。这种心态其实是有问题的。如果是真正的菩萨,应该是越接触众生越欢喜。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依靠众生才能圆满六度万行。如果一看见众生就不高兴、伤心、愤怒,那六度万行从何圆满?恐怕有困难。如果一个人稍微有一些修行境界,那他肯定不会越看众生越心烦,更不会把门关得严严的,一直躲在屋里不出来。闭门发心当然很好,但适当接触众生也很重要。

  法王如意宝在随顺众生方面非常善巧,遇到官员,他可以讲出官员需要的语言,遇到医生,他可以讲出医生需要的语言。这就是大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众生的根机和意乐不尽相同,如果我们想度化众生,就要学会随顺众生。

  学过《入行论》的人知道,众生是成佛的因,所以我们要发愿和众生广结善缘,不能发愿独来独去、不接触众生。在这方面,本焕老和尚是我们的榜样。本老经常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本老天天都在方丈室接待信众,直到圆寂前不久,他老人家还在接见信众。有些人可能觉得:本老是不是没有事情做,所以天天坐在那里?其实并非如此,通过和本老这样的大菩萨结上善缘,很多众生都有了解脱的机会。[1]

  所以,在心力堪能的情况下,我希望有些人还是要和众生尽量多结缘。如果你的心力实在跟不上,那当然可以关上门,我对此也没有意见。但我替个别人担心:如果越来越不想接触众生,这样下去到底好不好?如果不愿意跟众生交往,说明你的心态有问题,要度化众生就很难了。

  丁六、亲近善友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愿所有与我同行者在一切处都与我同集会,我和他们身口意业都相同,共同修学一切普贤行愿。

  所谓同行者,就是发心、见解、修行、行为、得果相同的志同道合者,就此处而言,就是所有发了菩提心、修持六度万行的大乘行者。菩提学会的佛友们经常在一起念经、听闻佛法、思维佛法、修加行、行持善法,这些人的身口意业就是相同的。

  值遇大乘同行者是非常难得的因缘。法王如意宝曾开示说:“我们学院每次举办极乐法会或者金刚萨埵法会,至少都有几千僧众共同发愿断恶行善,这是非常难得的因缘,大家应该珍惜这个因缘。”有些人可能想:这没什么吧,反正哪里都有很多人,在我生活的城市里甚至有好几百万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城市虽然有很多人,但他们的见解不一定相同,而且大多数是造恶业的人,所以根本比不上大乘同行者。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道友的助缘是很重要的。《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人近善友,增长无量法,犹如注大雨,河流皆增长。”《妙臂请问经》中说:“譬如车行须全二轮。若阙一者。无由进趣。修行助伴亦复如是。若求助伴者。当求种族尊胜。形貌端严诸根不缺。心性调柔好修善法。智慧明利精勤勇猛。有大悲心恒乐布施。信重三宝承事供养。不归信于诸余外道及天魔等。”

  佛经中记载,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曾在许多世发愿共同修持善法。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也共同发愿过。如今很多道友能在一起修学佛法,肯定和前世的发愿有关。法王在写给一位印度大德的道歌中说:“你我在很多生世中以善愿力共同行持佛法,从这一点看来非常值得欢喜;未来乃至菩提果之间,我们还要发愿共同行持普贤行愿之道。”

  在我的印象里,法王特别重视《普贤行愿品》。法王在五台山面见文殊菩萨时造的道歌中说:“普贤菩萨诸行大愿王,所有胜义妙果皆现前。”法王在金刚座造的《愿海精髓》中说:“由从普贤行愿品所说,如海菩萨行愿皆圆满。”法王去过不丹,不丹有许多莲花生大士的圣地,法王在这些圣地都是念《普贤行愿品》发愿。作为法王的传承弟子,今后我们朝拜神山或者去寺院礼佛、拜见大德时,最好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念的时候要自始至终忆念偈文的意义。当然,凡夫人的心很散乱,刚开始一边念一边思维,可是不知何时心就跑了,最后口虽然在念偈文,心早就离开了偈文,这就是凡夫人经常犯的毛病。

  法王曾说:“《普贤行愿品》圆满具足了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如果每次上课前后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就是修积往生净土资粮的最胜方便。”现在佛学院的道友每天上课都要念《普贤行愿品》,外面通过光盘学习的人每次上课也念《普贤行愿品》,这些人肯定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

  我自己经常有这种感觉:如果某一天既没讲课也没念《普贤行愿品》,我就会特别着急;如果某一天讲了课,即使这堂课讲得不好,但想到念了一遍《普贤行愿品》,心里就觉得很充实。

  希望大家在有生之年坚持念诵《普贤行愿品》,自己的念诵功课不要换来换去。如果今天念《普贤行愿品》,过一段时间换一个发愿文,再过一段时间又换一个发愿文,这就是心不稳重的表现,这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在我们的道友中,有些人的心非常稳重,和十年前相比,念诵的功课没变,和二十年前相比,念诵的功课还是没变,只不过随着时间流逝,后来增加了一些念诵。我觉得这样很好。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在念诵观修方面应该有一种长期的精进。

  言归正传,菩提道中最可怕的违缘就是恶友。乃至获得一地菩萨果位之前,修行人都可能被恶友所转。有些人心地本来很善良,但经常遇到不三不四的人,没过两天相续中的善根就被毁坏了。而有些人很少遇到恶友,这也是一种福报。所谓恶友,就是贪嗔痴严重,对善法没有兴趣,对三宝不恭敬的人。因此,我们不仅要发愿值遇善友,还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要遇到造恶业、破坏佛教、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的人,即使遇到这种人也不要染上过患。

  丁七、依止善知识并令其欢喜愿: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所有以大乘佛法饶益我、为我开显大乘佛教之精髓——普贤行愿的善知识,愿他们与我恒时共住,愿他们恒时对我生起欢喜心。

  所谓“益我”,是在解脱方面有利益,并不是暂时给一些吃的、穿的、钱财、地位。这些世间的圆满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表面上看对自己有一定利益,实际上不一定真正有利益。

  所谓“善知识”,是可以指示解脱道的人,尤其是可以开显普贤行愿的人。大乘佛教的精髓就是普贤行愿,而普贤行愿归根结底就是发菩提心、行持六度万行、利益一切众生。如果一个人能开显普贤行愿,这种人就是大乘善知识。

  我们应该以各种行为让善知识生起欢喜心,这有极大必要。《蓝色手册》中说:“一切大乘之教规,令师欢喜最重要,上师极为喜悦故,一切所为具大义。相反教言虽具全,然彼不会得加持,故当努力令师喜。”

  怎样才能让善知识生起欢喜心呢?自己首先要对善知识生起欢喜心。如果自己首先对善知识有欢喜心,反过来善知识就会对自己有欢喜心,如果自己对善知识不欢喜,善知识也不可能对自己欢喜,在这方面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

  作为善知识,虽然不会以偏袒心喜欢这个人、不喜欢那个人,但有些弟子依靠前世的善缘和今生的如法行为,确实令善知识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以法王如意宝来讲,他在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座下呆的时间不是很长,可是当他离开上师的时候,上师对他说:“你和我的亲生儿子没有任何区别。”以前藏地有一位叫嘉贡贤嘎的大德,他的上师是邬金丹增诺吾[2],邬金丹增诺吾也说过,嘉贡贤嘎跟自己的儿子没有区别。如果上师是持戒比丘,本来是没有儿子的,但上师却以“儿子”这个世间最疼爱的称呼来叫弟子,这说明上师对弟子的慈悲摄受。

  当然,所谓的善知识,应该是具足法相的真善知识,不能是天天化缘的假善知识。昨天有一个人对我说:“最近很多藏传佛教的大德去汉地各个城市,他们刚开始说要弘扬佛法,可是最后行为却落到了化缘上。有些大德遇到一些有钱的老板以后,就不再理睬原来的弟子了,整天跟这些老板混在一起,甚至做出很不如法的事情。这虽然是个别人的行为,但对藏传佛教带来了不良影响。”我很赞同他的说法,现在藏地确实有一部分人,他们到汉地不是弘扬佛法,而是打着各种旗号化缘,有些说要修寺院,有些说要建佛塔,有些说要塑佛像,最终毁坏了藏传佛教的形象。

  有些弟子为了让上师欢喜,不仅供养上师很多钱财,而且给上师介绍很多施主,他们这种做法确实令上师欢喜了,因为上师看重的不是佛法,而是人民币,既然人民币多了,上师自然会高兴。但这些弟子应该明白:如果上师喜欢的是钱,这不一定是好上师;如果上师喜欢的是佛法,这才是好上师。

  在三种令上师生起欢喜的方式中,财供养是最下劣的,承事供养好一点,法供养是最殊胜的。长行文中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大般若经》中说:“天王当知!诸欲供养佛世尊者,当修三法:一者,发菩提心;二者,护持正法;三者,如教修行。”所以,我们应该以法供养令善知识生起欢喜心。

  佛友们要认识到:什么是对佛教有利的真上师,什么是对佛教无利的假上师。当然,刚才那个人的说法也可能出于偏见,因为人的心不清净的时候,什么人都看不惯,什么行为都会看成过失。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虽然佛教本身没有过失,虽然佛法本身是纯洁无垢的,可是个别人的行为却给佛教抹了黑。

  在这里,我也想提醒某些上师:作为上师,对弟子的最大利益就是传授正法,因为弟子们最缺的就是正法!如果一个上师不给弟子传授正法,而是企图在其他方面帮助弟子,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当弟子生病时,除了个别证悟者以外,要代弟子受苦是很困难的。当弟子遇到其他麻烦时,上师也没办法帮助。但是,如果上师给弟子传授佛教的正理,弟子就会明白怎样面对生老病死等世间的痛苦和出世间的问题,最终会获得远远超过世间法的利益。

  也许我说得比较极端,但现在确实有一些别有用心之辈,他们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善知识,实际上却是冒充的善知识。这种人不要说上师的法相,连弟子的法相都不具足,为了得到钱财和享受,他们把佛教当作牟利手段,什么坏事都敢干。这种人对弟子不会有利益,对佛教也不会有利益,当然他们自己的下场就更可悲了,生生世世都不会有好报。

  作为佛教徒,每个人都有护持佛法的责任,看到不如法的现象应该指出。如果谁都不愿意说,行持非法的人就会越来越猖狂,就会对佛教带来极大损害。为什么古印度的佛教衰败了?就是因为当时很多佛教徒不讲正法,他们关心的只是谁神通大,这种风气发展下去,没神通的人也开始假装有神通,当假神通的把戏被揭穿时,佛教的形象受到了严重打击,从此印度人逐渐淡忘了佛教,最后印度被其他宗教占领了。现在有些人虽然看到某些不如法的行为,但他们却认为:这应该由法师来说,我一个区区小人最好不要惹事,否则,如果不小心被卷进去,到时候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总之,对于某些不如法的现象,许多人虽然看得很清楚,可是他们要么不愿意说,要么不舍得说,要么不敢说……这样下去,佛教的未来是不乐观的。

  言归正传,遇到善知识是非常幸运的。在这方面,我一直觉得自己缘分很好。读小学的时候,我住在一个老喇嘛家,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读中学的时候,我遇到一个出家人,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他表面上以在家身份在学校做饭,但实际上是个非常好的出家人。直到现在,我还很感恩他的帮助,因为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缺乏毅力、需要良师益友帮助的关键时期。读师范的时候,我又遇到几位与菩提道有缘的老师。出家后就更不用说了,所有的上师都非常好。而有些人这方面的缘分则不是很好,从小学、中学、大学到进入社会,遇到的朋友都是坏人,甚至出家后遇到的也是对三宝没有信心的恶友。

  一般来讲,一个人是好是坏,从他的兴趣就可以看出:有些人一讲到闻思修行就没兴趣,一讲到造恶业则特别有兴趣,这种人就是坏人;有些人一讲起菩萨道就兴致勃勃,一讲起贪嗔痴和造恶业就没兴趣,这种人就是好人。所以,我们应该以智慧辨别自己接触的人。

  学习这个颂词后,我们应该发愿:愿我生生世世遇到善知识,并以如法依止令其生起欢喜心,甚至自己转生为旁生,也要遇到菩萨的化身。[3]法王如意宝讲过:“即使麦彭仁波切示现为乌鸦,我也发愿当他的眷属,和他一起行持菩萨道。”我们也应该像法王这样发愿。

  丁八、面见供养诸佛愿: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我恒常面见十方诸如来在佛子众会的围绕中,愿我对他们都作广大供养,如是尽于未来一切劫,从来无有疲厌心。

  此处的供养具足三方面的殊胜。

  1.供养对境殊胜。在法界中有无数如来,这些如来被菩萨声闻等弟子以及人天等施主围绕,就像被繁星围绕的满月,这些圣众是供养对境。

  2.供品殊胜。如同胜光王对释迦牟尼佛作广大供养那样,以遍满佛刹的七宝、资具作广大供养。

  3.供养意乐殊胜。在未来无数劫作供养,没有任何疲厌之心。

  在做任何善法时,关键是不要有满足心。《华严经》中说:“清净心供养,一切诸导师,心常无厌足,究竟成佛道。”我非常喜欢这个教证。不管做任何善事,大家千万不要有满足感。比如今天念了一遍《普贤行愿品》,这个功德虽然很大,但内心不要满足,要想到:即使念十万遍、百万遍都不足够,我还要不断地精进念诵。

  对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说,虽然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了,弥勒佛还没有出世,现在见不到真正的如来,不过佛法还没有隐没,现在还能见到佛像。希望大家珍惜这种机会,要经常在佛像前作供养。在文革前后一段时间,藏地如果谁家有一尊佛像或者一幅唐卡,这是非常欢喜的事。记得我小时候,每逢过年邻居家就会摆出佛像和唐卡作供养,那时我家没有这些三宝所依,所以我特别羡慕邻居家。每年过年那天,我和很多小孩都到邻居家等着看佛像和唐卡。但现在不同了,请一尊佛像或者一幅唐卡不是很难的事情。这也是众生的福报所感,在佛法隐没时或者在没有佛法的边地,肯定见不到三宝所依。可是很多人却不珍惜这种因缘,在他们看来,佛像或者唐卡跟世间的广告没什么区别。这种想法是很不好的。在这方面,我跟很多人确实不同,每次见到佛像总是觉得:我能见到佛像,说明自己还是很有福报的,否则,如果自己转为旁生或者其他人类,可能在百千万劫中都见不到佛像。

  现在有些佛友的家人特别反对佛教,一发现佛像就要砸,所以他们不方便在家中设佛堂,为了避免这些家庭发生内战,同时也为了方便这些人在上网过程中顺便供佛,最近智悲佛网上设了一个虚拟佛堂,听说在这个佛堂作供养的人比较多。万法唯心造,在网上佛堂和在现实中的佛堂作供养有同等功德,所以我希望很多人在上网时能顺便到网上佛堂供佛。

  学习这个偈颂后,我们应该有这种想法:愿我生生世世供养诸佛,始终不要有厌倦之心。现在很多人发心几天就厌倦了。去年我遇到一个道友,他看上去气色很不好。我问他怎么了。他说:“因为发心时间太长了,所以现在有点疲倦了。”不知道他发了多长时间心,可能有无数劫吧。其实这就是凡夫人的毛病。很多凡夫人一做善事就没精神,身体也不好;做非法之事却特别有精神,身体也好了。我们这里有些人就是这样:听课的时候一直打瞌睡,一下课就恢复精神了,聊起天来特别有精神。

  丁九、受持正法愿: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愿我受持三世诸佛宣说的微妙正法并为众生开显一切菩提行,愿我令所修之普贤道极其清净(即远离自私自利心和三轮执著),并且尽未来一切劫恒常修习。

  受持正法非常重要。胜鬘夫人发过三个大愿:一、以我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二、若我所生得正智已,为诸众生演说无倦;三、我为摄受护持正法,于所生身不惜躯命。世尊非常赞赏这三个发愿,说这里面包括了菩萨恒河沙数大愿。

  (这是我去年在厦门开示护持正法时讲的,后来整理在《梦中佛事》这本书中。前一段时间我批评一个道友,他见我生气了,马上说:“我正在看您的《梦中佛事》,您在那里面讲胜鬘夫人护持正法的发愿,讲得挺好的。”也许他真的在看,也许他是为讨我欢喜而说的。)

  佛教中有很多受持正法的教证。《大宝积经》中说:“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也说:“若有受持佛法门,即是能知佛恩者。”现在很多人说感恩佛陀,如果真要感恩佛陀,就应该受持正法,这就是感恩佛陀的最好方式。所以大家应该发愿生生世世受持佛法、弘扬佛法。

  这个偈颂又说到“尽未来劫常修习”,今天已经讲了好几次“尽未来劫”了,大家要记住这个道理,行持善法的时间不要太短。拿念《普贤行愿品》来说,不是年轻时念,年老以后就不念了,不是这辈子念,下辈子就不念了。有个人说:“我发愿念一个月《普贤行愿品》。”念一个月有什么可说的,这个时间太短了,应该发愿生生世世念,乃至获得佛果之前一直念。

  有些人刚来学院时经常念《普贤行愿品》,现在根本不念了。其实这样很不好。我们不要天天口中高谈空性,实际行持中连一遍《普贤行愿品》都不念。当然,如果整天只是搞一些念诵,智慧方面一点不深入,这也是不行的,闻思和修行应当结合起来,同时进行。有些人说:“我现在专心闻思,五年以后再开始修行。”还有些人说:“我现在学习五部大论,什么时候可以修行啊?”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我们现在每天都可以发愿,每天都可以闻思,每天都可以修行。《札嘎山法》中说:“闻思修行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而身体力行,就像骏马吃草嚼草咽草同时进行一样。”华智仁波切说,在闻法的过程中就具足了六度[4]。所以,修行不需要等到很久以后,现在每天听闻思维佛法,这就是在转变自相续,这就是在实地修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和菩萨结缘非常重要。《入行论》中说,不要说菩萨结上善缘,甚至和菩萨结上恶缘也会获得解脱。

  [2] 邬金丹增诺吾:《赞戒论》的作者,近代宁玛巴大德,是华智仁波切四大弟子之一。

  [3] 旁生当中也有菩萨,《释尊广传》中说,世尊在因地时曾多次以动物形象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4] 如云:在闻法之前,摆设法座,铺陈坐垫,供养曼茶罗以及鲜花等,即是布施度;随处做些洒水清扫等善事,遮止自己不恭敬的威仪,即是持戒度;不损害包括蝼蚁在内的含生及忍受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即是安忍度;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心不散于他处而专心谛听上师的教言,即是静虑度;提出疑问、遣除怀疑、断除一切增益,即是智慧度。


{返回 普贤行愿品释·索达吉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普贤行愿品释 第四课
下一篇:普贤行愿品释 第六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八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九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三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四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十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二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十一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六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一课
 普贤行愿品释 第十二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圣者言教 第十九课(四)修行中的注意事项[栏目:圣者言教]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五二七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佛教弘法的现代模式之思考(澈性法师)[栏目: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寒山和拾得的传说(智海)[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六章:色之概要[栏目:菩提长老]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十二)第一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年[栏目:蔡惠明居士]
 《坛经》师资略述[栏目:明真法师]
 称名与念佛[栏目:蔡惠明居士]
 五戒对基本人权的维护[栏目:刘嘉诚博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