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身与心的关系(严耀中)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56

身与心的关系 

严耀中

  印度与中国瑜伽禅的一个主要一致的地方,是强调肉体和意识、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协调,正确的体姿和正确的意念之间的关联。因此也可以把前者说成是“定”或“止”,把后者说成是“慧”或“观”。可以说“止”是一种肉体努力。“观”是一种心理活动。
  禅与身心之间的联系有关吗?经验上我们完全可以感知身与心的关系,而要将参禅和这种关系相连,首先要从佛家的“五蕴”理论说来表明。佛家以为,以人为首的一切有情,都是作为“五蕴”之身心结合的产物,因为“色”构成肉身,而“受、想、行、识”或多或少都与“心”有关。既然不可互缺,当然彼此要相互影响。
  禅作为修佛的一种主要途径,衍生出很多观念与修法。这诸多禅法既是教义的发展所导致,也可以说是佛教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不同因素影响所成。这可以用所谓瑜伽禅和生活禅之比较说明之。禅定是印度诸教的一种通行修法,通过对由肉身而滋生的欲望之抑制来走向解脱。因其关联着肉体和意念、生理与心理,所以也就有了瑜伽禅和无念禅之间不同程度的关系。
  印度与中国瑜伽禅的一个主要一致的地方,是强调肉体和意识、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协调,正确的体姿和正确的意念之间的关联。因此也可以把前者说成是“定”或“止”,把后者说成是“慧”或“观”,可以说“止”是一种肉体努力,“观”是一种心理活动。最早传人中国的禅经——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经》中所述禅之数息观正是佛教行禅的基本功,而调息的过程正是意念控制肉体的过程,反之,正确的体姿不仅有利于身体本身的协调,而且有助于神志的清新、思维的敏捷和观想的正确。所以佛教如此之行禅便是一种瑜伽禅,而此禅也是最先传人中国的禅法。
  强调身心结合的禅功必定会导致对肉体的神异表现之重视,尤其是鉴于强化的意志能激发出肉身潜在的超常机能。密教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念发展起来的,三密加持其实也是身心合一的过程。瑜伽禅的这种发展与印度的多神崇拜,神通崇拜的宗教文化氛围是一致的,当然也和婆罗门教之习俗相接近。公元一世纪后瑜伽禅渐渐成为印度佛教禅学之主流与此密切相关。
  不过瑜伽禅既然是意念与肉体的高度结合,促成其结合之身心两方面长期修炼的趋向虽然是回归本体,却与众生有别,而非与众生无别,故多有禅窟禅房以为隔离专修之境。不过如此就与中国大乘佛教的主流教义发生了脱节,因为中国佛教在佛性论的基础上,关于众生是佛,佛是众生的论断很容易产生佛似众生,众生似佛的想法。如果着意于肉身成佛,岂不拉开此肉身与一般肉身之间的差距?
  为解决这样的矛盾,于是中国佛教萌生出强调“心王”作用,以慧为主的禅法。任何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之背后,至少蕴含着一个被缺乏节制的欲望所支配的意念。这种意念不符常理而导致扭曲的心理。治理如此心病的良药就是通过新的禅法把这种意念化解掉,进而把产生意念的欲望也化解掉。
  由此则有出家之人心不依物之无念禅的产生,无念作为消解欲望的概念,成了一种以否定之否定的关系体现意念的禅,一种以无所追求为追求的禅,即所谓无念禅。慧能大师所提倡的这种无念禅已经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溯源于庄子的“坐忘”,无念之心无所不包即是心王。无念禅与身体活动无关,即心理与生理脱节。因此以心中的慧来作为中国禅学也是和中国传统观念相符合的,从而形成中印两地禅学之重大差别。

摘自《觉群》2012年第3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出家 出世(刘先和)
下一篇:真正自由的人(南怀谨)
 发菩提心(弘一)
 如何处贫居富(星云)
 生命随想(圣智)
 后悔是福(达亮)
 唐代中原著名高僧 一行和尚(李豫川)
 僧寺无尘意自清(陈从周)
 有爱的人生最幸福(常真)
 永不变质的慈悲(诠慈)
 戒定真香(外四章)
 妙月和尚(陈全忠)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活用佛法·寤梦修行[栏目:塔汤仁波切]
 我对佛教宗教师的一些建议[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什么是佛法?我们信的佛是什么?他/她有什么值得我们信?[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微访谈问答]
 在海公老上师诞辰110周年会供法会上的讲话[栏目:智敏上师]
 慈悲 是一切善行的根本 1-2[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杂阿含经选集 十四、六处法门 无我为根本[栏目: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念佛的心常维持几天又退转,该如何保持真心长久不退?[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栏目:智敏上师]
 菩萨的精神[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内观禅修法 安静可增强六根能量[栏目:护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