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成即佛成(吴平)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95

人成即佛成
 
吴平

  太虚大师曾说: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首偈语可说是对大乘佛教精神做了最精要的概括,也是太虚大师所提出的“人生佛教”最生动的诠释。
  人生佛教指出佛教关注的重心在现实人生:佛教的根本是在帮助现实世界中的人觉悟解脱,佛陀创教的本怀就是对人的关注。人生佛教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去实现我们人生的最高价值——成佛。
  佛教的世界可分为六凡四圣共十界。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要脱离六道轮回,由凡入圣,进入四圣道,终极目标就是要成佛。因为虽有六道,但众生要成佛,还得在人间成为人才有机会。这是由于人道苦乐参半,最容易接受佛法。在其他五道中,生于天道的人因安于享乐而疏忽了生死大事,不知修行佛法。阿修罗道则因嗔嫉心太重而障碍修行。畜生、饿鬼陷于愚痴和贪欲之中不知修行。地狱众生受苦都来不及,又何来听闻佛法的机缘?而人处于一个可上可下的中枢地位,如果努力向上,就可进入天道或圣道。如果一念向下,则会堕入三恶趣中。正是由于人处于这样关键的枢纽地位,故人的努力向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冈波巴大师曾说过:“暇满的人身能够成就各种善业,超越生死大海和成就圆满佛法,所以远胜于天龙鬼神各种众生。 其价值胜过如意宝珠,如此人身巨大利益,极为难得,所以称之为‘宝’。”佛经中更是处处强调“人身难得”,要我们珍惜人生,珍惜生命,利用好自已有限的生命,广作利他的善事。
  这是从修行的主体来说,我们需借助暇满的人身之舟去度脱轮回的苦海。
  从修学人生佛法的次第来说,学佛需从人乘法入。
  佛法可分为五乘教法,而五乘教法的基础正是人乘法。人乘法是一切修行的起点和基础,人乘法正是教人如何做人的。 只有从比较浅显易行的人乘法开始修行,修行者才容易闻法得解,欢喜信受,依教奉行。在修行中由浅入深,以人乘行菩萨道,以至于成佛。如果没有浅显的人乘作为基础,又怎能进入高深微妙的佛乘呢?
  佛教的大乘之道是不离世间的,对社会、人生的关怀正是大乘精神的体现。太虚大师指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地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佛教的本质,是平实切近而适合现实人生的。”印顺法师在评论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时也说:“唯有依人生增进而进趣佛乘,才吻合佛心,适应时代,这就是‘人生佛教’、‘菩萨学处’。”大师们为我们指出了人生佛教的修学是不离人乘法的。这也是从“人成”走向“佛成”的应有之义。
  印顺法师曾说:“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净化与发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 “人类学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场,善用人的特性,不碍人间正行,而趋向于佛性的完成。”也就是说,成佛就是得到人格的最高完成。因此,作为“佛成”意义上的“人成”,在人乘法的基础上还要趋向菩萨乘和佛乘。
  菩萨乘的修学目标是:成为道德完善的人。
  要达到人格的完善,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做个“好人”。七佛通戒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修行佛法,首要的就是做个好人,但只是做个好人,那只是人乘法,故此,还要将这个“好”不断地提高完善,以趋向菩萨乘。太虚大师曾说:“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 “若以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为,推动整个的人生向上进步,向上发达,就是菩萨,亦即一般所谓贤人君子;再向上进步到最高一层,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谓大圣人,故佛菩萨并不是离奇古怪的、神秘的,而是人类生活向上进步的圣贤。”
  大乘的“五戒”、 “十善”就是要求人们从身口意三方面都能得到道德的净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四弘愿”、“四无量心”,广行六度、四摄,帮助信众不仅在道德行为上提高道德水准,而且在内心中真正实现净化、转变,从而通过修行,人们能够真正成为道德完善的人。星云大师认为,现代化的佛教应道德化,将佛教的伦理思想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去推动社会的道德教化。所以成佛还不仅仅只是完善个人的道德,还要用佛法净化人间,淳化世风,改造社会。而大乘佛教中的菩萨,正是我们人生中的道德楷模。
  这就是人生佛教的第二个修学项目:菩萨乘的修学。
  第三个修学项目是修学佛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这几年,我们在新闻中常常听到“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类的话。那么,怎样才是全面发展呢,一般认为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包含“人格和谐发展、智能充分发展,身心健康发展”等多项内容。
  在佛教中的全面发展包括了身心灵的全面充分的发展,不仅仅是世间法意义上的智力、体力、才能等各方面的发展,还涵盖了通过禅修等方法实现的出世间意义上的心灵智慧的充分发展。佛作为具有无上正等正觉的的觉悟者,就是圆融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人,就是真正成就了全面发展的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佛教的知识体系中的“五明”涵盖了现在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大乘佛教主张积极入世,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在佛教的“四弘愿”中有这么一句:“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体现了大乘佛教中大乘菩萨为普度众生而作的修行准备。只有完善了自己,才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在这无量的法门中,包含出世间法的“内明”就是佛教所特有的不共法。佛教不仅追求世间的智慧,还追求出世间的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这正是大乘佛教所提倡的“智悲双运”的“智”,只有在般若智慧的指导下,才能走向觉悟的正路,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佛教重视人生,其目的正是希望我们能把握人生,从无明的迷失之人转变为觉悟的圆满之人。当我们认识到宇宙生命的真相,成为觉行圆满之人的时候,我们也就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也将达到人格的圆满境界,也就是成佛了。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今天,我们因着殊胜的机缘,既得人身,又能得闻佛法,当然应该把握机会,修好人生佛教这一门功课,以达到自觉觉人、自度度他、觉行圆满的人生目标。
                             
摘自《觉群》2012年第6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典籍对小说文本的意义(达芾)
下一篇:心为万行之本(妙皓)
 心清水现月(宣化)
 讲经要以种种方便与听者的思想契合(如一法师)
 人生问题之解决(太虚大师)
 无际大师《心药方》(姚展雄)
 禅的本体(南亭)
 对佛教振兴之展望(璞田)
 香积佛
 出世与一切皆空的含意(印顺法师)
 佛法的内容(净行)
 成佛三字明(释本愿)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从五蕴论解脱(释昌法)[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布施——舍掉我的贪嗔痴[栏目:实修教言]
 修破瓦法时观想的三个关键之处[栏目:藏传净土法门·参考资料]
 No Ajahn Chah《013》[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薪火相承 续佛慧命[栏目:宽运法师]
 怜惜众生苦 敞心向轮回[栏目:达真堪布]
 知心、解心、证心[栏目:刘先和居士]
 正法的衰亡[栏目:法增法师]
 枝头又抽新绿[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冰心一片在玉壶——记妙湛老和尚二三事(释界象)[栏目: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