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文学观 五、佛寺楹联的佛理禅意 三 佛教楹联的的文学性
 
{返回 佛教与文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32

  (三)佛教楹联的的文学性

  从文学角度来讲佛教楹联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既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佛教楹联的文学性体现在它可以叙事、可以状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

  1.叙事

  如灵谷寺一楹联云:

  炉火红深,懒残煨芋;密阴绿满,怀素书蕉。

  这是一则叙事联,上联中“懒残煨芋”说的是唐明瓒禅师性懒而食残,号懒残。一日李泌见其正拨火煨芋而食,懒残取芋一半于泌,云:“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下联“怀素书蕉”说的是唐代高僧怀素,他也是著名书法家,曾广植芭蕉,以叶代纸。

  又如一则楹联云:

  磨穿铁履去寻道,看破红尘不住山。

  很显然,这是一则题云游的楹联。

  与之相应的还有一则题云水堂的楹联:

  翻来覆去,缽吃千家,如不了道明心,踏破草鞋非谛当;朝南走北,身游万里,果能悬崖撒手,行参云水实悄然。

  上联说:云水僧托缽行化,去了又来,吃着千家饮食,如果不诚心修行,纵然踏破草鞋也寻求不到佛教的真谛所在。下联说:云水僧朝南走北,身游万里,果真能够达到在攀附悬崖时放开双手的无我境界,来到这里,定会是默守佛门规矩的。

  又如题华严经一则楹联云: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此联说的是善财童子历经一百余城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求法的故事。

  2.状物

  佛教寺院楹联的内容多与所在的景物或寺名相结合,写得具体生动。如大明寺平山堂有一副楹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副楹联中集了宋代四大名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偁的《黄岗竹楼记》、苏东坡的《放鹤亭记》四个名篇中的句子而成。

  很贴切地表现出了平山堂迷人的景色。又如杭州韬光寺有一副楹联: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相传韬光寺是因唐代高僧韬光在此结庵说法而得名。寺后是观海亭,站在此亭可遥望钱塘江入海,清代新增“西湖十八景”中“韬光观海”即由此而来。

  又如常熟兴福寺有一楹联:

  无挂无碍无怖畏,但凭努力;有色有声有规模,始称壮观。

  这是一则描写瀑布的楹联。又如南京弘济寺的一副楹联: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此联以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寓意深刻。又如四川省峨眉山清音阁一楹联:

  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占月浮。

  此联是赵朴初所题,上联描绘日出之景。满天朝霞,五彩纷披,在迎接冉冉上升的红日。下联刻划云海之景,谓山峦在云海中奔腾,峰尖有如小舟,起伏荡漾。作者善于抓住峨眉山奇景,用拟人手法,把朝霞满天为天著霞衣;又把云绕峰头,比为船浮云海,十分形象生动。

  类似的还有峨眉山归云寺的一则楹联:松呼万树俱低影;云破千峰尽点头。

  也以批人的手法将景物写得极为传神。

  此外在写景状物的楹联中还常常寄寓了无限的禅味。如:

  峰影不随流水去;鹤声犹带夕阳飞。

  这种随缘自在,心境湛然,不为境移,不受物扰的联语,所流露的自然也是禅味。“峰影”、“鹤声”、“流水”、“夕阳”都是具体的事物,作者随手拈来,涉笔成趣,画面生动,令人击节。又如:

  地拓三弓,喜几净窗明,柳眼花须齐掩映;塘开一鉴,看鸢飞鱼跃,天光云影共徘徊。

  由此联可以看出这处建筑是临水而建,且窗明几净,春光明媚,让人在看景赏鱼的同时,心境也风清云淡地闲适到了极处。

  南岳高台寺联:

  松阴匝地,佛法参天。

  此联说得是在高台寺旁的岩石上,有三株念庵松,胸围两米,树干却高不过一丈, “匝地”二字由此而来,为写景。参天,高出空际,二字表现了“佛法”广大。通解为松阴匝地,乃是佛法参天(广大)的结果。

  3.议论

  在佛教楹联中,还有许多是论议佛理或是对人世的评价。如西园寺观音殿一楹联:

  妙相圆融遍尘刹而无求不应;悲心志切度群生而有感皆通。

  此联所论的是观音信仰,观音信仰自传入汉地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仍然盛行不衰,其信仰之虔诚,信徒面之广大,是其他信仰不可比拟的。探究其根源不光是观音信仰的修持方法简单易行——只要全心称念或者祈愿观音菩萨的名号,就能达到心愿;还因为在信徒心中观音信仰与其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三灾八难,还是曲折坎坷,观音信仰总能助其生起正念与信心,度过难关。

  又如鸡鸣寺观音楼楹联云:

  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

  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神龛上的这副楹联道明原因之时又蕴含了极为深刻的佛理,意在奉劝众生在人世苦海中及时回头。与此类似的还有萧山观音寺的一则楹联: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四川省峨眉山息心所殿门楹联云:

  万籁无声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

  此联把息心的意思说透彻了。意思是在此一切声音都没有寂静空间,心自然也就安静下来,感觉到自己也是万物之一的一种无我境界,所谓“息”心,就是佛家所指不作非份之想,就是要排除杂念。

  广东韶关南华寺有一副楹联: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什么来由?这副对联,写于南华寺天王殿中,殿中供奉的弥勒佛与其他地方的略有不同,但见“他”一手托钵,肩上携着一个空布袋,席地而坐,神情间少了些许的游戏人生的况味,倒是多了些冷落空寂之感。又如大明寺四面厅有一楹联:

  最难得过来人,相逢香火有缘,即空即色,正婆娑春梦一场,苏台归乌;何处寻干净土,大好园林无恙,宜时宜雨,即仿佛西湖三月,花港观鱼。

  上联中“即空即色”是佛家常用经典之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蕴含一切皆空的佛理,“苏台归乌”指的是乌雀重返旧林的中兴景象。下联则无疑肯定了此处轩阁就是作者心中的净土,时节均合时宜,仿佛到了人们心目中的天堂杭州的西湖一般让人心旷神怡,感受到了无尽的悦乐。

  4.抒情

  有的佛教楹联是抒发对联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情感。江苏丹徒招隐寺有一联云: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此联是清代名将铁良所题,联中以“酌水”作为廉吏之典,述说自己心地的清白以及对出世的向往,又以“在山声”为尾,表明自己绝不会随流合污的志愿。

  全联寄情于景,吟怀慨叹,清啸而又委婉,表现出作者的自视高洁的情操和期望脱离人世束缚的隐逸心理。

  峨眉山伏虎寺有一联云:

  山色千重眉鬓绿;鸟声一路管弦同。

  上联写峨眉山千山万壑,翠色扑面而来,似乎要把眉毛鬓角都染黑了。“绿”,谓乌亮之色。下联说沿途鸟声婉转,如同奏出清脆悦耳的乐章。联语概括了作者游山所见所闻感。峨眉山万绿满望、鸟声盈耳,一片生气勃勃,似乎人也鬓发变黑,返老还童。其兴奋喜悦之情,跃然联中。

  云南剑川地藏寺悔悟亭有一楹联:

  悔不尽千差万错,悟透了后果前因;悔难追事当头戒,悟过来人放步行。

  由此联,读者不难设想到那种愧悔的心境,同时也会醒悟不再重蹈覆辙,重新开始生活。

  除了以上几种楹联以外,还有为不同的用途而作的佛教楹联。如庆贺类楹联:

  大愿无边登胜莲座;悲心普渡转妙*轮。弘法流传名山生色;依持得主古寺常新。

  为寺院落成开光而写的楹联。如:

  大梵刹大丛林皆大欢喜; 新殿堂新光彩唯新气象。

  贺传戒而写的楹联,如:

  张戒网以振宗风,二谛圆明,诚足追踪往哲;布慈云而降法雨,三根普被,允堪贻范后昆。

  为高僧示寂而写的悼念楹联,如:

  德长年高,闻道安详西去;功成身退,还希乘愿再来。


  一定有先知,即将宝座传贤,而后安然归去;独思在耳言,殷切关心禅刹,真感痛失良师。

  性天路远,迷梦夜长,不幸师座早亡,切思道树常存,千秋覆荫;苦海波深,慈恩光大,无妨祖灯忽熄,唯愿莲华上品,顷刻敷荣。

  励志类楹联。如印光大师所写:

  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

  悉将格致诚正措己躬,是真豪杰;不以身心性命置度处,乃大丈夫。

  这些充满人情味的楹联,以入世之姿态写出了人间喜悲,让人体味个中冷暖,或能心有所悟。

  总之佛教楹联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其功用不光是起到了装饰寺院殿堂,重要的是它通过文字传达出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了“汉化佛教”庄严的一部分。

  读者若能在赏析这些佛教楹联之时,于生活的万丈红尘中的暂时抛开名缰利锁,放下俗务牵绊,萌发探究人生之念,或能心有所悟,乃至因此开启佛心,他日顿悟契机,直探如来本怀佛心,未尝不是一件快事。


{返回 佛教与文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 概说
下一篇:佛教文学观 五、佛寺楹联的佛理禅意 二 佛教楹联的类型
 浅说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佛教思想(妙持)
 诗僧贯休(曾国富)
 佛教文学观 七、佛教文学的功用 三 宣扬教义、净化人心
 六朝小说中的观音信仰(孙昌武)
 佛教文学观 五、佛寺楹联的佛理禅意 一 寺院殿堂的常见楹联
 王维及其禅意诗(李豫川)
 佛教文学观 四、禅宗语录的特色与内涵 三 禅宗公案的内涵
 唐代的诗僧与僧诗(高华平)
 禅与存有-王维辋川诗析论(萧丽华)
 佛教文学观 二、僧人佛教文学作品 一 僧人诗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栏目:金易明教授]
 05-072累积福德与智慧的资粮[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5年]
 修持上师瑜伽为何先要发菩提心?[栏目:柯日密咒洲·佛法答疑]
 在寺庙要守规矩[栏目:仁焕法师]
 净土教的殊胜和修法[栏目:惟贤法师]
 对同住僧人的基本要求[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生死大事 - 防癌的方法[栏目:方外看红尘]
 利行[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无死的金刚心 第20章 心灵的三昧耶[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普门品》图文释义 14、现自在天身图[栏目:普门品图文释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