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三章 菩萨是由慈心和悲心中所生
 
{返回 萨迦法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42

第三章 菩萨是由慈心和悲心中所生

问:仅为个人救赎(注1)的小乘(Hinayana)道中,“涅槃”(Nirvana)与解脱(Liberation注2)是四圣谛之一,但在广大的大乘道(注3)中似乎较不重要。
  答:是的。这是两个极端——世俗存在和解脱,前者完全包括在痛苦中,后者已超越它。大乘道教导我们不要落入二者之中,代之的是追溯中道:藉由智慧的力量,不住世俗,藉由慈悲的力量,不住解脱。若止于解脱,将无法行动去帮助众生(sentientbeings)。虽然自己已完全从痛苦中得到自在,但对他人却无助益。大乘道之证悟佛果——我们称之为大解脱,不仅从痛苦中解脱,并能帮助无量众生,这是其主要不同之处。
  问:大乘的修行原则是什么?
  答:三个主要修持:慈心,悲心(compassion)和成佛之心(菩提心Bodhicita)。慈心即希望每一个六道中的众生都能快乐,悲心是愿一切痛苦中的众生悉能离苦。成佛之心,一般是指愿为一切众生而成佛。这三者非常重要。没有慈爱心和悲心,成佛之心就不会生起,没有成佛之心,就不能证得佛果,因此慈心和悲心是必要的。其中以悲心特别重要,悲心是大乘道之初始种子;在途中,它是令稻谷生长之水,最后,它使果实圆熟。因此清楚可知,悲心起于初始,且中途和结尾都非常重要。月称菩萨(Candrakirti注4)注解《中观论》(Madhyamakavatara)时,把敬礼悲心放在最前面。佛陀曾说:“三世一切诸佛均从菩提萨埵所生,而菩提萨埵是由慈心和悲心中所生,特别是由悲心所出。”大乘道之主因即悲心。
  问:我们如何修持悲心呢?
  答:首先,研习是一定要的,随后并需禅修。一开始,观想你的亲人并愿他们快乐、从痕痛苦中解脱自在,然后祈你拥有为他们成就的力量,使你有能力做到这些。观想那些非你亲友的人们,最后渐渐普及于一切众生。事实上,应从思维四种忆念开始,然后皈依,接着观想你的母亲,清楚详细的想到她对你的慈爱,这些关照都是为了你。当你念及他仍在痛苦中造作苦因,此时,助她之心自会生起,当你希望助她脱离痛苦时,成佛之心生起。最后祈请上师和三宝,愿她快乐、无有痛苦。接着用上述方法继续观想你的父亲、其他众生及你最坏的敌人。若有困难,想想嗔恨才是你的敌人,它制造了极大的痛苦境地。观想一切六道众生,直到能够毫无私心地对他们生起自然的慈悲房。最后,愿藉此修行积聚一切功德,平等利益众生,以这功德回向圆满每一禅修。悲心是最最重要的基础,应尽可能的多修习。它该是完全地自然——大悲之尊观世音菩萨,曾在佛经中说:“想得到佛果的行者不需修习太多,只要一种,就是悲心。”
  悲心的修习有下列三种:
  一、对众生的悲心:须先从母亲做起,然后旁及其他无量众生,悉愿皆得离苦,祈求能够帮助他们。(注5)
  二、对法(因缘现象)的悲心:愿众生皆能舍弃痛苦的根本——无明(ignorance注6)。
  三、无对象的悲心——无缘大悲(objectless ckmpassion注7):必须了解,究竟上,所有众生并非真实存在,众生是因无明与执着自我而痛苦。
  问:有情众生不是真实存在吗?
  答:不,事实上众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乃是因为对自我的执着而生起幻相。因为贪求某些外相,而对别人起反感、嗔恨,只要无明地相信他们真实存在,就继续封闭在世俗循环中。
  第三成佛之心(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修持。一般而言有两种菩提心:相对和绝对。相对的菩提心(the Relative Enlightment-mind)分为愿、行两种。希望成佛是一种愿望,愿为众生成佛,就像盼望一趟旅行一样,这就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像是去旅行了:为达成佛所做一切即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包含一切佛教修持,例如布施(Giving)、持戒(持守道德的行为Moral conduct)、忍辱(Patience)、精进(Vigour)、禅定和般若等六波罗蜜(Six Paramitas注8)。绝对菩提心(the Absolute Enlightment-mind)是了知万物真实本性即空性(Emptiness)。
  了解空性即绝对的成佛之心(胜义菩提心)。
  问:我们应如何了解空性?
  答:空性不仅是个名词。空性并不意味一切事物都是空无。每个宗教尝试解释现象的真实本质,无论肯定或否定,必归结在“存在”上。一般人对于现象和原始来处并没有做信多思考,较富宗教倾向的人会深思,怀疑事物为何存在,从何而来。
  基督信仰者结论一切事物都由神创造。早期的佛教学派——说一切有部(注9)结论,粗大的东西并不真实存在,但原子——微小到不能有任何一边面对不同方向,是存在的基本元素。进一步的学派——说识部(唯识派),决断究竟无一外相存在,所似知觉仅是心灵的投射。
  中观哲学家检测现象,发现万物均是消融,并无任何一物真实存在。他们不满意上帝创造万物或极微存在的解说,而论证:如果客体不存在,那么做为主体的心便不可能存在,因为心和客体如左右般相互依赖不可分离。因此,如果没有外在物质,就能可能有心。中观派小心谨慎、一丝不苟的检视后得到结论:究竟上实无一物存在,然而众生执着(attachment)而误认为真实存在。正面的东西无法发现,反面的东西无法找出,没有一个可接受为真实存在之物,万法的真实自性超越存在和不存在,超越思维和表达的可能。寂天菩萨(Shantideva注10)曾说:“胜义并不是心的对象物;它的存在超越于心识之外”。“他是你无法描述的东西,是不能理解的惊奇。”当我们谈到事物,必须替它们命名,所以姑且称这为空性,但真正的空性不是我们能命名的,它是我们无法表达的。
  上述是依究竟意义而言。就相对来说,中观派接受任何一般人接受的概念,但此派著作呈现的是万物超乎言诠的体验。
  问:这种现象的评论是否仅为逻辑上的诡论?它能用在日常生活中吗?
  答:当然可以。当你了悟究竟意义时,就从痛苦解脱。我们从未由相对的幻相中觉醒而痛苦。笼罩在相对幻相为迷惑中,执假为真,造作因而生出更多苦困。
  问:所以真正的重点是执着?
  答:不再执着事物为真,就不再造作未来之苦因。
  问:这是禅修的主题吗?
  答:大乘道,特别是在金刚乘中有许多与此相关的禅修方法。必须了解痛苦来自恶业,恶力来自污染,而污染从自我生起。如果我们是污染的,可能误执一捆绳子是条蛇,在假设有个自我实存中产生幻觉。有“自我”时,必定有“他人”,有他人,就有自我的贪执和对他人的厌恶,这将导致进一步的污染并且障碍真实的本性。
  菩提心是根绝错误自我要领的最佳方法。首先尝试将他人和自己一视同仁,慈爱他们像爱自己一样,最后,将爱他人甚于爱自己。无论多痛苦,尝试不断地发愿,即使一切众生痛苦都到你身上,仍愿意把一切快乐之因给与他们。并全愿以此功德不断地利益一切众生。
  了悟空性的修持——胜义菩提心(绝对的成佛之心)有两个部分;专注的修习(止)和经验的分析(观),清楚呈现在中观体验中。这些修持需要更长的解释,无法在此详细解说。每个修法之前和之后,都必须皈依和分享功德(因向)。
  问:如果心,物不存在、那么外相是什么?何始何终?
  答:他们是无始的。在达到佛果时结束。一切是幻相、不真实的,像场梦。梦由何处生呢?就像一个长梦。
  问:外相是什么呢?
  答:是一很长的梦。
  问:慈心和悲心是好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发怒对人反倒适宜,不是吗?嗔恨正当吗?
  答:如果动机是纯净的,即使行为是恶的,也可能是正当的。若为利益众生而起嗔怒,此愤怒即从悲心而生,那么生出的一切都是好的。就像一棵植物,如果根部具疗效,纵使果实长的坏,还是可做药。
  问:佛教常被认为会引导人们行为趣向否定、消极?
  答:如果进入并滞留于解脱中,这就真的消极。但如进入大乘道,取代自我解脱的觉寂,悲心生起自会利益一切有情。
  问:佛教有时被称为无神论(agheism),认为上帝并不存在?
  答:佛教不相信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在此范畴内,可说它是无神论。如果上帝是由一种神圣的悲心或智慧化现之本尊,那么佛教并非无神论而是多神论(polytheism)。
  问:如果真的没有自我,那么何以转生呢?
  答:心识相续,一连串心识流(动)和行为结果造成另一个新的众生。转生是一个相对的真实。各学派各宗教对相对真实性的说明迥异。中观派认为所谓相对,即未经审量所见一切,也就是平常人一般之所见。相对地,有转世,但并非就不究竟层面而言。
  问:中观哲学(Modhyamjka philoskphy注11)如何兴起?是否在佛陀时代之后?
  答:当然它是佛教的,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真义,清楚地解说任何落入极端的人将无法自痛苦中解脱出来。极端是指常见(正面、永恒)和断见(反面、断灭、空无)、相信存在或不存在等。中观哲学是从佛陀教授的经典发展出来的。
  问:如果因万法皆空而不接受众生的存在,那何必对众生慈悲呢?
  答:万法并不空;误以为“空”是意指空无也是一个错误的见解,是一种极端——但事物的真相是离于极端的。为证悟空性,必须积聚功德,最好的方法是修利益一切众生的慈心和悲心。直到协德积聚圆满,以过空性的了悟才会生起。  
  注释
  1小乘:声闻缘觉悟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为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声闻乘修四谛法,自凡夫阿罗汉,论时间,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其修行的方便有三贤(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暖、顶、妨、世第一法)之方便,得果有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等四。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自凡夫至辟支佛,论时间、速者四生,迟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证悟,悟所到处,便是证所到处,故无明显的阶位可言。
  2涅槃:汉译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慧,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见思、无明、尘沙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又是不生不灭这意。
  3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量位,十地才是修道位。大乘法门中又分显宗、密宗两大类。
  4月称大师(candrakirti,600——650A.D):印度中观派在月称之师佛护和清辩时,由于在开示空性所用的方法不同,因此中观派分裂;主张只有在否定对方见解时才使用论理著作《入中论》和《中论》的注释。
  5生缘悲:即众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六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姐妹子侄,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为众生缘慈悲。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
  6法缘悲:即法缘慈悲,既断烦恼之三乘圣人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众生不如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随其意而拔苦与乐,名为法缘慈悲心。
  7无缘悲:此慈悲惟在诸佛,盖诸佛之心,不住于有为无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取舍分别,故心无众生缘,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名为无缘慈悲心。 
  8六波罗密:汉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是六种行之可以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度愚痴。
  9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别名说因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主张“一切法实有”。中国所传的小乘部派,即以说一切有部为主;特别在阿毗达磨等教学方面,几乎可以说有说成就最大。又大乘僧人,在教学与戒律方面,也有很多是学习说一切有部的。
  10寂天菩萨(650——750A.D):西藏佛教中观教学主流派所依之印度大师月称的弟子,属于中观应成(归谬论证)派,著有《入菩萨行论》、《大乘集菩萨学论》等重要书籍。
  11中观哲学:见第一章之注释26。

 


{返回 萨迦法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四章 上师负有重大的责任
下一篇: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二章 欲知未来,请看你当下的行为
 佛性
 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三章 菩萨是由慈心和悲心中所生
 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五章 佛陀洞悉自我并非真实存在
 快乐的泉源
 大灌顶的重要性
 阐释《心经》中所表达的空性
 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一章 我们曾须知了许多预言,都诉说着同样的事实..
 萨千贡噶宁波大师「远离四种执着」
 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四章 上师负有重大的责任
 智慧甘霖萨迦法王访问 第二章 欲知未来,请看你当下的行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命内在体验之经验交流[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广钦和尚年谱[栏目:广钦和尚]
 净土教言(全知麦彭仁波切)[栏目:净土宗文集]
 静坐与喜悦之路 我与你的思辨[栏目:护法法师]
 佛陀如是说 (人经)[栏目:您认识佛教吗]
 一件奇异的凶杀案[栏目:煮云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