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善相劝德皆建
 
{返回 蔡礼旭老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63
  善相劝德皆建
  蔡礼旭老师
  “善相劝”。我们之前课程也提到,“善”必须先分辨真善假善、是善非善,还有很多的判断在《了凡四训》这一本书。当你判断正确才能够去劝,不然到时候是非都没分清楚,那就不见得是利益到他人。那古代人面对别人善的劝告,或者是听到善的言语行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接受?孔子赞叹颜渊“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就是颜渊只要听到一个善,马上时时刻刻放在心中,一定要去落实。所以只要提到贤德,孔子都会直接说到“有颜回者好学”。对于颜渊这个学生,夫子非常欢喜,也因为他的学习非常扎实,只要老师说过的话、说过的善,他都会时时刻刻不忘去实践。所以当我们有这样学习善的态度,自然就能够“德皆建”。
  在古代所有当官的,我们都称他是“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因为比方说一个县令,他与整个人民相处得很密切,而且整个县的教育方针、教育内容都是由县长在负责,所以他也有责任把他这一县的人民教育好,能够“爱民如子”的这种态度,所以也称为父母官。那当然这一些地方领导人,他也有要落实“善相劝,德皆建”,让整个社会风气能够愈来愈好。那我们现在当官的有没有这个态度?还是有,我们要隐恶扬善。但是为什么比例没有像以前那么高?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错了,我们也没有把《弟子规》跟他们讲,现在又功利主义这么炽盛,所以重利轻义。只要他能够有这个机缘看到《弟子规》,应该会唤醒他那种为官的责任心。
  在隋朝时代,有一个读书人叫辛公义,这个姓比较少。诸位朋友,这个父亲取的名字好不好?他取这个名字,他儿子绝对不可能作奸犯科,因为每天人家都喊他公义。他一定全身都是浩然正气。所以我爸爸给我取这个名字,我不得不有礼貌。当他到了岷州一带,这个岷州是现在的甘肃,在岷州当刺史,刚好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只要家里面有人染上疫病就把他抛弃,让他自生自灭。他去以后觉得太严重了,这是孝跟义全丧了。所以他就主动把这一些丢在路旁的生病的人,统统把他接到他的衙门来照顾,也找了很多医生来治疗。等到这些病人恢复健康了,就赶快请他的家人来接回去。接的时候又跟他说:我跟你爸爸都相处这么久,你看我也没病。那这一些为人子女的就会觉得很惭愧,都是以德来唤醒这些人民的惭愧心,就赶快把家人接回去奉养,把这个没有孝义的风气整个扭转过来。所以当地的人都称他为慈母,把他当母亲一样看待。
  这个慈母不只挽救了他亲人的健康,还挽救了什么?每一个人的良心。人的良心丧了,纵使还有命在,也是行尸走肉。所以古代的人宁可死也不愿意违背道义。我们在这几天的课程也举了不少例子,像之前也举到一个孩子叫庾衮,不愿意抛弃他的哥哥,所以自己留下来;村落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他独自照顾哥哥。吉人天相,后来哥哥还身体好了。这确实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善相劝才能德皆建。

{返回 蔡礼旭老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从事教育的人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下一篇:孝顺恭敬父母
 从事教育的人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辨善看流弊
 善相劝德皆建
 做人离不开五伦关系
 为客人夹菜也要替人着想
 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孙元觉善巧方便规劝父母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如何转怒为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七回[栏目:自然的代价]
 No Ajahn Chah《022》[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三七五 鸠本生谭[栏目:第五篇]
 第六部 论议第一 马哈咖吒亚那 第六章 马哈咖吒亚那的其他教导[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实相时刻[栏目:竹庆本乐仁波切]
 去尘除垢[栏目:帕奥禅师]
 孝顺父母之利益(祈竹仁波切)[栏目:佛教与孝道]
 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卷五.持明禁戒品第十五白话注解[栏目:药师山·紫雲居士]
 无门直指 第十八节 要识体用[栏目:程叔彪居士]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3 正知[栏目: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