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诞日的忆念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57
佛诞日的忆念

  今天是佛诞日,世界各地的佛子都在以各种法会和香花供养佛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最好的供养,莫过于忆念佛陀的品质,成就佛陀的品质。   ——佛陀所以成为佛陀的品质

  佛陀,意为觉者,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悟道者,故觉性为佛陀核心品质,即《坛经》所说的菩提自性。《坛经》开篇,六祖告众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开宗明义,直畅本怀。这是因为,佛陀的各种功德皆建立于觉性基础上。正是觉的力量,使佛陀成就断德、智德和悲德。

  断德,亦名解脱。谓如来断除一切烦恼惑业,净除无余。在无尽生命延续中,我们因无明造作种种业力,不断流转生死,轮回受报;还因无明产生种种烦恼,时时颠倒妄想,沉沦苦海。人们不断追逐外在享乐,试图减少烦恼。但在这无常危脆的世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无论财富还是地位,无论家庭还是亲友,其作用皆是有漏而有限的,至多使烦恼得到暂时缓解,却无法从源头解决。怎样根除烦恼?佛法告诉我们,生命内在本具化解烦恼的能力,即觉性。当它作用后,烦恼将自动化解。佛陀便因圆满觉性而成就断德,超越二执束缚。所以,觉性和解脱是一体的。

  智德,即般若智慧。谓如来以平等智慧,照了一切诸法,圆融无碍。诸佛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是至高无上的觉悟,故名一切智者。所谓一切智,包含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两方面。如所有智,即了知事物本质的智慧。尽所有智,即了知世间一切缘起现象差别的智慧。由成就差别智,而有度化众生的无量方便。

  悲德,即圆满大悲。谓如来乘大愿力,救护众生,有缘莫不蒙度。佛陀的慈悲是平等无别、无量无边的,与凡夫的小慈小悲有着天壤之别。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凡夫的悲悯之心极为有限,因为它是以狭隘的自我为基础,只是关心我,我的家人,至多扩展至民族和国家。即使能够心怀全人类,也很难将这份关爱遍及所有众生。而佛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没有任何条件和亲疏之别。所以能达致这一境界,也是觉性使然。佛陀已超越我法二执,证得一切有情的平等性,故能本着清净无染的悲愿利益众生,尽未来际,永不间断。

  觉与不觉,是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所在。正如《坛经》所说:“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迷为众生(不觉),悟即是佛(觉)。迷与悟,并非截然对立的两种生命形态,二者皆存在于我们现前一念中。而烦恼与菩提的区别,也仅在于著境和离境之间,所谓“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之所以会著境,还是因为不觉。当心沾于境界并产生我、法二执,烦恼就随之生起。一旦觉悟现起,离开对境界的执著,当下就是菩提。佛陀,正是因为开启生命内在的觉性,而能圆满大慈悲、大智慧,证得大解脱、大自在。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一念之差,转身即是
下一篇:脱凡胎,换俗骨
 我的西园之缘——西园寺纪念画册后记
 正见
 如法才能表法
 幸福人生的原理
 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僧伽教育的检讨
 学佛释疑篇(上集)
 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中心和重心的转移
 六根清净方为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六度波罗蜜多的次第(达真堪布)[栏目:六度万行]
 心光一点[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修“止”的善巧[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种善因得善果 (第五讲)[栏目:因果原理]
 0310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唐 菩提流支译)[栏目:净土三部经]
 慧灯之光十 四圣谛[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禅与中国传统美学 提纲(释妙虚)[栏目: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十颂[栏目:刚晓法师]
 有人自称是正宗密法传人,但其法脉只有两三代人的传承,此传承可信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待产的蛾[栏目:哼哈一如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