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99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明了学佛的重点在哪里。佛法是心地法门,整个学佛过程,正是从了解心行到改变心行的过程。

  我们的心好比土地,每个起心动念则是播下的种子。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有过许多想法,也做过许多事情,这些所思所行很快会成为过去,但内心留下的种子却将在未来继续作用,影响生命的发展轨迹。其中,有善的种子,也有恶的种子;有烦恼种子,也有解脱种子。当善的种子萌芽时,当我们生起爱心、慈悲心时,当下就是安乐的,周围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份安乐。反之,当恶的种子作用时,当我们生起贪心、嗔心、嫉妒心时,当下就是痛苦的。一旦将这些贪嗔之心表现出来,周围的人也会受到伤害。

  正是这种心的相续,决定了生命的现状及走向。为什么我们内心充满烦恼,充满痛苦?就因为其中有太多不良种子。这些种子又会不断制造心灵垃圾,使内心成为一个充满污垢的垃圾场。如此,痛苦就在所难免,沉沦也在所难免。所以说,烦恼乃至轮回都不是外在的,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是心在操纵这一切,也是心在决定这一切。如果我们想要远离痛苦,就要从因地予以断除。

  学佛是耕耘心田的过程。当年,佛陀曾来到农庄托钵,有位正在耕种的婆罗门质问道:“我们努力耕种才有收获,你们为何不去劳作?”佛陀回答说:“长者,我也是耕耘的农夫!” 婆罗门不解:“我从未见过沙门在田间劳作,何出此言?”佛陀向他解释说:“信心为种子,苦行为时雨,智慧为时轭,惭愧心为辕,正念自守护,是则善御者。如是耕田者,不还受诸有(《杂阿含经》卷四)。”轭和辕,是驾驭牲口的配件。诸有,为众生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包括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总称诸有。如果我们能以对三宝的信心为种子,以修行进行灌溉,以智慧和惭愧驾驭心行,以正念作为守护,才是善巧的耕耘者。这样的耕耘者,将不再招感轮回果报。

  以信心为种子,代表我们对信仰的选择,也就是以三宝作为人生的究竟归宿。然后,还须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使种子在内心扎根。否则,佛法对我们永远只是一种学理,一种说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人虽然也自称为佛教徒,也常常敬香礼佛,可佛法对他们的生活却丝毫没有影响,所作所为依然不会超出固有的观念和习惯,这种学佛是不会产生效果的。就像农夫,如果不在田间播种,不去努力耕耘,即使天天到地里走一圈,看一遍,甚至日以继夜地守在那里,可能有收获吗?菩提心的修行也是同样。如果不发起菩提心,不在内心播洒菩提种子,未来怎么会结出菩提之果?
 
——摘自《菩提心的修行》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下一篇:念佛念什么
 一念之差,转身即是
 西园寺五百罗汉后记
 佛法如何解决心理的问题
 正念,使浮躁远离 二、寻找调心之道
 大慈大悲的大
 福建丛林漫谈——以我在福建出家生活为线索
 如何是佛,舍我其谁
 七日禅开示之三
 新年,许一个高尚的愿
 在家居士的律仪生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不附物 是真修行[栏目:宽运法师]
 杂宝藏经白话 长者夫妇造作浮图生天缘第四十七[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七、花落花开自有时[栏目: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一 2 世界是怎样形成的[栏目:宽见法师]
 22、按照“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去修行,是否就是指在打坐时心里不起任何分..[栏目:益西彭措·深入经藏问答篇]
 从凡夫到成佛的次第、条件是怎样的?光靠灌顶行吗?[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清净的自性[栏目:达观法师·名言解义]
 看清戏梦人生[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佛说梵网经 卷下 菩萨心地品下[栏目:佛说梵网经·白话文]
 降伏其心 一 大智无非善护念[栏目:万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